
- 相关推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教学准备: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板书设计: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洗澡水的漩涡发现问题(详)
事例:紫罗兰的变色反复试验(略)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发现真理(详)
结论: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2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身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同学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同学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⑴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⑵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身的观点?
⑶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身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身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局部,后学习前后两局部。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时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不时发问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一起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身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身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身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会写“诞、澡”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难点
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出示一些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图片或故事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真理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问:“一百个问号”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梳理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明确本文的观点。
学习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请学生默读第2-6自然段,思考:作者列举了哪几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自主阅读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事例进行详细分析。
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每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真理”又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通过不断发问、探索,最终找到真理的?
|波义耳发现盐酸使紫罗兰变色|紫罗兰遇到盐酸为什么会变色?|石蕊试纸可以检测酸碱性|波义耳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许多次实验,最终制成了石蕊试纸|
|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吗?|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睡觉时眼珠为什么会转动?|睡眠中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阿瑟林斯基通过反复观察实验,得出睡眠中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的结论|
学习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齐读第7-8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0分钟)
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强调科学家们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号”,是如何解决的?
布置作业: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观点,用具体事例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文中列举的事例和说明的道理,体会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还可以更加深入细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技巧。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文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悟科学家的精神。
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能仿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中三个事例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并能学以致用进行写作。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那些伟大的科学真理的吗?
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水开了壶盖跳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科学道理,从而引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和多音字,如“诞”“械”“锲”等的写法,“转”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真理(20分钟)
研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研读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发现了什么“问号”?
他是怎样把“问号”变成“真理”的?
这个过程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
快速浏览第2-6自然段,找出作者为了证明观点列举了哪几个事例?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事例进行深入探究: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事例的.具体内容和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总结三个事例的共同点,体会作者选材的典型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研读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7-8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理解“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这句话的含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四)总结写法,拓展练习(10分钟)
总结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
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观点,强调只要具备科学精神就能发现真理。
拓展练习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观点,如“成功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团结就是力量”等,用具体事例写一段话。
学生写作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和互评,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同时也掌握了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引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学会“澡、械”等12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0个字,会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7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文中三个事例的内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中科学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执着追求的精神。
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中三个事例的内容和所表达的观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科学家的精神。
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难点
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层含义,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所领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平常的现象,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比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大家都觉得很平常,但是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纠正读音。重点指导“诞、械、锲”等字的写法。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举例论证。通过三个具体事例,说明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发问、不断探索,最终发现了真理。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总结全文。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5分钟)
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什么观点?
引导学生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重点理解“一百个问号”在这里的象征意义。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提出观点?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好处?
学习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波义耳发现盐酸使紫罗兰变色,他的“问号”是什么?(紫罗兰遇到盐酸为什么会变色?)
他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进行了许多次实验)
最终得到的“真理”是什么?(制成了石蕊试纸)
从这个事例中,你感受到了波义耳怎样的精神?(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
请学生默读第2-6自然段,思考:作者列举了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每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从“问号”到“真理”的,体会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
以第一个事例为例,详细分析: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读出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这三个事例,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学习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齐读第7-8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强调发现真理的条件和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有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探索的精神。
组织学生讨论:“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10分钟)
总结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总结写作方法:作者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列举三个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叙述,最后总结观点,强调只要具备科学精神就能发现真理。这种写作方法使文章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拓展延伸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观点,如“勤奋是成功的基石”“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用具体事例写一段话。
学生写作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评价,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推荐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或文章,如《昆虫记》《时间简史》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文中三个事例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时间把控上还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有些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扎实有效地进行。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相关文章: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06-06
精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3篇05-1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06-09
有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三篇05-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汇总7篇05-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教案设计04-0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锦集5篇05-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锦集6篇05-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锦集五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