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语文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脱笼之鹄(hú) 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 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 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 坐车、停车 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 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的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生浏览、把握背景。
四、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
A.养生丧(sānɡ)死 不可胜(shènɡ)食 庠(xiánɡ)序之教
B.饿莩(piāo) 龟玉毁于犊(dú)中 孝悌(dì)之义
C.数(shù)罟不入污(wū)池 然而不王(wánɡ)者
D.鸡豚(tónɡ)狗彘之畜(xù) 数罟(ɡǔ)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河内凶(荒年) 曳(拖着)兵 谷(稻谷) 不可胜(尽)食
B.庠序(学校) 孝悌(孝顺父母) 斧斤(砍伐树木) 洿(浊水不流)池
C.饿莩(死人) 王无罪岁(年岁) 狗彘(母狗) 鸡豚(养猪)
D.勿夺(抢夺)其时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饿莩
(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
(1)A(B.莩piǎo;犊—椟;悌tì。C.数cù;污—洿;王wànɡ。D.豚tún。)
(2)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D.全对。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梁惠王------于国用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3)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
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2、3、4段
(1)学生齐读2、3、4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板书:
梁惠王 孟子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 (设圈套)
不可---------------------------------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走进圈套)
(3)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学生尝试背诵2、3、4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4段。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
3.熟读5、6、7段。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明确习作要求,学习板报穑的写法,交流消息。
学习板报穑的写法,交流消息。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揭示课题,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则板报稿,报道班级和学校消息。
2.学习“习作提示”第1、2自然段内容。
(1)指名诵读第1自然段,读后梳理内容要点。
①什么是板报稿?有什么作用?有哪些常见种类?
②本次写报道稿,可以报道学校或班级哪些方面的消息?
(明确范围:班级和学校活动消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对学习、生活提出建议、要求......)
(2)读第2自然段。讨论:对报道稿的材料有哪些要求?怎么理解“有教育意义”,为什么选“新”发生的?(归纳板书:真实,及时,简短。)
3.交流课前班级、学校有关消息或发生的.事。(用一
二句话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及自己的看法。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以利拓展选择材料思路;说时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对消息或事件的认识。)
4.学习“习作提示”3-5小节和“习作举例”,领悟写法。
(])默读思考:①报道稿的结构和各部分要求;②将《玩野火,闯大祸》的正文,划为3个层次。想想例文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2)就上述问题,四人组议论。
(3)交流。试说习作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要点:①标题醒目,概括出主要内容;②结构完整,开头用一句话交待时、地、人、事,经过和结果写得简明扼要,结尾指己的看法。随机板书归纳。)
(4)齐读“习作提示”3-5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读准字音。
2、会写:
⑴ 学写生字,重点写好“现”和“轮”。
⑵ 初步学会欣赏,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⑶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会读:
⑴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重点段能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⑵ 能结合重点词句朗读感悟,学习、积累语言,初步培养语感。
⑶ 能根据文本,恰当地演读,边阅读边体验。
4、读懂:
⑴ 了解童话故事的情节。
⑵ 关心童话中的“人物”,能与他们“对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活动”:课件演示厦门英才学校的美丽画面,并适时引导对话。
一、检查预习,明确要求
1、认读生字,注意翘舌音及后鼻韵母的字。(出示生字卡片)
2、逐段试读课文:
⑴ 正音;
⑵ 注意长句子的朗读。
3、提问:
有哪些动物参加了竞选?最后谁当上“万兽之王”?(生发言,师贴动物图片。)
4、提出学习目标:
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适当地演读。
点评:根据学情,以检查预习、复习巩固、认读为主,并恰当提出本节的学习要求。
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指名试读。在评读中品词:
⑴ 学习“神气极了”一句:
① 比较:“神气”和“神气极了”。
② 课件演示。(将课文插图改造为动态课件)
③ 观察、想象、说话:你从哪里看出猫头鹰“神气极了”?(如:拍动的双翅、瞪大和转动的双眼、昂首挺胸等)
④ 指导学生练读“立刻下令”一句,从读中体会“神气极了”。
⑤ 指名上台演读。
⑵ 学习“议论纷纷”一句:
① 创设情境:
听了猫头鹰的命令,你们同意吗?有什么意见,快跟周围的伙伴说说。
②引导:
刚才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心中的愤怒或意见,这就叫做──议论纷纷。
⑶ 学习“叫苦连天”一句。
① 想象、体验:
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真是吃尽了苦头。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动物,你会怎样叫苦?
② 学生发言,体会“叫苦连天”。
⑷ 小结。朗读全段。
点评:抓住重点词语,采用不同策略进行教学:① 借助课件,引导观察、说话,在感知“神气极了”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演读,加深体会。② 展开想象,在角色体验中理解“叫苦连天”。词句教学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形成一个教学亮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指名试读。生评议。
⑵ 生练读袋鼠的话,体会“激动”。
⑶ 课件演示。(依课文插图改造的动态课件:动物们跳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⑷ 引导想象、说话:动物们跳得怎样?(气喘吁吁、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等等。)
点评:本段“以读代讲”,并借助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丰富学生词汇。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默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⑵ 生质疑问难,师相机归纳、梳理:动物们“担心”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非常担心”?为什么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大伙儿就“立刻欢呼起来”?
⑶ 生讨论、合作解疑。
⑷ 朗读训练。
(生试读、评议──师范读──生练读、体会。)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齐读。
⑵ 课件演示(将课文插图改造为动态课件,并配乐)。
⑶ 引导对话:这时,你想对小猴子、猫头鹰、袋鼠说些什么?
三、学写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1、课件:出示生字“现”“轮”,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撇的.不同写法及字的部件处理(伸展与互让)。
3、课件:字的比较、调整。
4、范写:师边写边讲解。
5、生练写;投影展示,评议、欣赏。
【总评】
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是“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1、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教学设计中以重点词句为“抓手”,以朗读训练为“桥梁”,借助课件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练读、演读、悟读,进而体会童话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神气极了”的精彩演读、“议论纷纷”的情境创设、“叫苦连天”的角色体验、“跳得怎样”的词汇积累与运用等,都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2、引导对话,倡导个性化阅读: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童话中的人物,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与小猴子、猫头鹰、袋鼠的对话中,既是对文本所蕴含价值观的感悟和认同,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
其次,本课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方面颇见功力。一是教师依学情变化,调整教学方案,体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思想;二是对精读与略读处理恰当。精读段落──浓墨重彩,细腻而活泼;略读段落──惜墨如金,简洁而明快。三是讲究变化。如第四自然段,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默读中静心思考,从书中找疑,在合作中解疑,质疑、解难与朗读训练有机结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抛出钓线湖面涟漪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大鱼挣扎小心翼翼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筋疲力尽拉鱼上岸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不容争辩放鱼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获得启示遇到诱惑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简单问题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启示抛(出去)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沮丧纽约抉择
曾经实践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1)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5-2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12-30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29
语文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