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科学教案范文汇总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A、认识和了解热对物质状态有影响;
B、认知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C、知道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2、能力培养目标:
A、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B、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确立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
1、 独立观察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调查研究。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事物或事物种类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4、 强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概述。
教学重点、难点: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教师:水、冰、酒精灯、铁架、石锦网、铁钳、铁板、记录表、蜡烛、烧杯、锡条、水槽。
学生:记录表、铁架、石锦网、酒精灯、水、水槽、蜡烛、烧杯。
导入:
做一个小实验:冰块在热水中融化。(冰块是固体,水是液体)。引导到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水在冰箱里能变成冰,冰在太阳下晒又变成水说明了什么?说明热量对物质有一定的影响。
那今天我们来做一做实验,用实验来证明――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进入教学内容:
1、 实验前的提示和要求:
A、注意安全教育。
B、实验工具的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C、实验记录卡的说明。
D、小组合作,分工:前后四人一组,组长、记录员、操作员、辅助员。
2、 实验开始:
各小组开始动手做实验,分工明确。
老师-巡堂辅导;学生--做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卡;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了解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并给时给予帮助。
3、 实验结束后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互相借鉴。
4、 教师总结。
实验记录卡
实验内容:
实验工具:
要注意的事项:
组员名单:
(加热)实验过程(尽可能的详细记录)
实验时间实验时出现的现象(或你观察到的现象)
2-4分钟
4-6分钟
6-7分钟
7分钟以后
(冷却)实验过程
1-2分钟
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学到什么?)
第一点
第二点
其它
你不明白的地方: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3、知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解决了世界上五人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重点:
了解我国农和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难点:列成对我国农业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发展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2、阅读与介绍。
在阅读袁隆平院的照片和文字时,进一步讨论:“袁隆平院科学研究的成果增产了那么多粮食,这说明了什么呢?”(科学技术具胡巨大的.力量,是第一生产力。)
在欣赏玻璃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的照片和文字时,讨论无土栽培技术。对学生可能不十分清楚的这部分内容,老师可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
在欣赏网箱养殖、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畜的照片和文字时,讨论“这些是何生产公式?,这些生产技术有什么好处?”者可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延伸性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3、老师总结:“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才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代劳的生活提供站越来越丰富的优质产品。”
第二课时:
1、导入。“前面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迈进了现代农业的门槛,科学技术又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甸的农业不仅为我国,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
2、阅读与讨论。(1)我们伟大的祖国用只占世界十分之一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免除了饥饿。(2)我国有4.7亿人口从事立契农业劳动,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着农产品的交流。通过讨论知道,我国既出口农产品,也进口农产品,这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3、小组探究。指导学生分小组读教科书上的图,查找一下我国出口哪些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什么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进口什么农产品,是从世界哪些地方进口的。组织学生指图讨论。
4、发表与交流。
(1)各小组进行识图汇报和交流,同时也可以边汇报,边组织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我国出口和进口农产品的情况,老师引导学生我国的农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又从世界各国购进必需的农产品。
(2)学生汇报见过和吃过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
5、老师总结。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降水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记录一个月的降水量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带有刻度尺的纸条,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比较: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成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前两次的降水,哪一次大一些?
2、提出问题:怎样知道每次降水的多少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二、制作雨量器
1、出示气象站的雨量器。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水量来区分雨的等级。
提出:我们能不能制作一个雨量器呢?
2、阅读课文中制作雨量器的方法
3、分析讨论:
A、需要哪些材料?
B、为什么要用直筒透明杯子呢?(杯子口径大底小或小底大对测量降水量各会有什么影响?)
C、刻度单位以什么计算?
D、0刻度在什么位置?(与杯子内测底部对齐)
4、分组制作雨量器
三、模拟测量降水量
1、模拟测量降水量
A、用喷壶模拟降雨30秒。
B、观察降水量。(雨量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平放。(2)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不能俯视或仰视。)
2、交流:
在测量降水量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阅读气象学家对降水量的`分级。
4、分析:刚才模拟降水中下雨的等级是多少。
5、指导画降水量的柱状图。
四、课后练习,观测记录降水量
1、在下雨的天气里测量24小时的降水量。
2、记录每次的降水量并画出柱状图。
3、记录、统计一个月的降水量。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双侧同重平衡杆的方法帮助铅笔站立,掌握简单的平衡原理。
2.乐意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1.秃头铅笔、铅丝、记录纸人手一份。
2 .辅助用具;夹子、木珠、橡皮泥、螺帽、雪花片、木头积木等。
3 .西游记人物图片(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两倍)。
4. 西游记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铅笔,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T: 铅笔放在手指上不用手扶会怎样?
今天偏要和铅笔做个游戏,让它立在手指上不用手扶也不掉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么?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
T:桌上有许多工具,用它们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让铅笔立在手指上不掉下来。
1. 幼儿尝试
2. 教师出示范例
T:看,我的铅笔会跳舞,它跳得多开心呀。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好,你也来试一试吧。
(三) 幼儿第二次尝试
1.探索学习平衡杆的制作
引导:它为什么站不稳?朝哪边倒?为什么/
帮助:铅丝需绕紧,两侧铅丝要一样长,悬挂物一样重。
2.进一步尝试新工具并记录
T:记下你成功的方法,比比谁用的工具种类多,谁成功的次数多。
3. 交流记录结果
问:为什么你的铅笔能站稳?(“平衡”的`概念)
(四) 运用已有经验制作铅笔娃娃
1 .出示西游记人物图片,提出制作玩具
T:你们的铅笔都会跳舞了,我们帮它们打扮打扮,让它们变成有趣的玩具。
2 .听音乐庆祝。
科学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电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 调查家中的电器。
(1) 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 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 全班交流。
(4) 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 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 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D、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 全班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1、调查家中的电器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教学后记: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 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 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 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 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 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说出判断的理由。
?分别试着连一连。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1、 让小灯泡发光
2、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教学后记: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 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
(2) 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
(3) 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 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1)观察材料。
?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连接电路。
?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
(3)画简单的电路图。
?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个小灯泡同时发亮?为什么?
板书设计: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教学后记:
1.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1. 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 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 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
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1.4电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2、做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1.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 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 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5导体与绝缘体
1、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教师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后记: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 探究过程
? 1、观察手电筒
(1) 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 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 (4) 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 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 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3) 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 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 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 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1、观察手电筒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3、红灯、绿灯和黄灯
教学后记: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
(1)计划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
(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运用检测器检测。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
(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
(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1) 小组讨论。
(2) 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2、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后记: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1、串联
2、并联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
(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
?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
?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
(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概述】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在相同的热源中,导热速度是不同的。学习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进而认识到生活中人们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不同的材料有着不一样的导热性能。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2、过程与方法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意识实验方法的选择对实验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到较冷的一端。老师这里有3个材料,看一下有什么特点?(材料不一样,长短、大小一样)
猜一猜把它们放到热水中,谁能把热先传到顶端?
下面我们就来一场传热比赛,不过先想想怎么样才能让比赛公平、公正呢?
二、实验验证
为了更好的比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个实验盒。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一一出示)。还有温度传感器、MGA数据显示仪、热传导套装实验仪器、热水等。
1、介绍实验步骤
(1)把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放入同一个容器中并固定。
(2)把传感器和MGA连接好,将传感器插入容器中相应测量物的孔中,启动MGA。
(3)往容器注入适量热水。
(4)观察MGA中3个不同材料的物体2分钟内温度的变化。
2、推导结论
不同的材料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钢的传热速度最快。科学上我们把像钢那样传热速度快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传热速度慢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三、生活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根据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的应用例子呢?
四、巩固练习
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分类:
金 木材 棉花 银 铜 皮革 铁 铝 铅 塑料 油 水银 水 陶瓷
热的良导体:金 银 铜 铁 铝 铅 水银
热的不良导体:木材 棉花 皮革 塑料 油 水 陶瓷
五、课后延伸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钢的传热速度最快,哪谁最快凉呢?运用刚才所学的实验方法,自己做实验试试看,并根据你得出的实验数据推导实验结果。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同点;理解内容;品味本文精辟的语言。
2、培养辩证地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观点。本文逻辑性很强。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懂得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4、学习本文以事例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分析清晰的论证过程,学习作者严谨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近世出土的中国古代甲骨文中,留有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新星的观测记录。新星是一种爆发变星。它本来很暗,通常不易看见,爆发后的亮度却可在几天到一个月的短暂期间内突然增强几万倍,使人误以为是一颗“新星”,故得此误称并沿用至今。在一片于公元前13世纪的某一天刻写的甲骨文中,记载着位于心宿二附近的一次新星爆发。在这片甲骨文中,说到“新大星”时,所用的甲骨文“新”字中,包含着一个箭头,指向一个很奇怪的方向。这个古老生动、艺术形象的象形文字强调了科学发现的创新性,显示了科学发现和艺术表达的一致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散文》20xx年第5期。这篇序文是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所写。江同志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2、作者: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写作背景:1994年,李政道同国画大师黄胄先生一起组织“艺术与科学”研讨会,有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参加了这个会。此前好几年,李政道已同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袁运甫、常莎娜、鲁晓波等著名画家合作,创作出了一大批“科学国画”。
4、学习生字:
皆(iē) 婵娟(chán) 结晶(īng) 奠定(diàn)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论述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围绕这个中心,作者进行了具体的论证。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慧眼独具地谈到了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2-10段)紧承上文,对中心论点加以具体论证。可以分为两层:
1. (2-6段)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强调艺术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指出,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人们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并用李白和苏轼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咏月的诗句及莎士比亚作品加以佐证,说明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其生命力可以穿越时空,可以唤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对外部世界既已存在的内心情感。作者指出,这种“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让人们明白,艺术创造力虽不是人人都有,但有创新的艺术珍品超过时空限制的美好的情感表现,接受者欣赏者多能产生共鸣,而且唤起的反响越强烈越普遍,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表现这种情感的艺术就越优秀,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 (7-10段)谈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指出,就像“艺术家的创造”一样,科学家运用人类的智慧,创造性地将自然界的现象通过“新的准确的抽象”,“结晶”为自然定律,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接着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并且列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等事例,说明科学原理虽然艰深,少有常人能够理解,但科学原理的应用则普遍进人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于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三部分(11-12段)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11段,作者首先指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科学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与总结,是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的,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则是植根于整个人类的。同时作者强调,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尽管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着很强的`关联,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的论述。
在12段里,作者指出: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并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阐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
四、教师小结:
这篇序言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共同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从事怎样的事业都应该具备创造精神,要把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本源是一致的,它们都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于人类的智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一名科学家,李政道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的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二、品味语言: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越时空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此句强调了人类的创造力,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3、“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指艺术接受者、欣赏着的共鸣和反应。
4、“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讲科学的普遍性,提出分论点:原理、定律一旦被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它本身也是不会变的。
5、“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作者将科学和艺术比作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喻贴切、自然,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和艺术的相同性。“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是说它们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是说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这句话和开头相呼应,使中心论点更突出,也使结构十分完整。
三、合作探究: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3、课文是如何运用例证法来论述观点的?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4、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①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分析: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②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分析:“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5、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①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分析: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②科学的普遍性的句子: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分析: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6、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
明确: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四、教师小结: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论述它们不同的较多,谈相同的比较少。作者独辟蹊径,偏要谈同,而且找出两点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进行论证,真是独具慧眼,学识超人。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12、科学与艺术
论点:共同基础,共同追求。(开门见山)
论证:艺术创造力与真理普遍性;科学创造力与普遍性。(举例论证)
论述:普遍性相同,都需智慧、情感。(道理论证)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二、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要使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一是通过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培养学生树立并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在未来建设、改造社会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扞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教学重点:科学的革命。
教学难点:思想启蒙的火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这些内容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个文件?
学生:法国《人权宣言》
教师: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美国也发表过哪些类似的文件?
学生:英国有《权利法案》,美国有《独立宣言》等
教师过渡:欧美资本主义能够产生和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一目内容—思想启蒙的火种。
讲授新课: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38页导读框中的内容,思考伏尔泰为什么要替卡拉辩护?
学生:18世纪的法国封建制度已经衰败,不畏权贵的伏尔泰挺身而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迫害行为,同情蒙冤受屈的平民百姓。
教师:欧洲启蒙思想包含着哪些进步主张?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归纳:
教师:启蒙思想家这些主张的作用怎么样?
学生: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促进了中、日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教师:请联系中国实际,说说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A、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科学的'革命
教师让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教师:课文介绍了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自做出了哪些杰出贡献?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
教师讲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严重动摇了神权统治的根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还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教师:我们的课题是科学和思想的力量,那么科学和思想有何联系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正确的指导思想与科技发明创造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没有哪个比哪个更重要一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走极端。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19
科学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