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谈话让幼儿了解有关电池的一些小知识,认识电池的特征、正负极及作用,了解正确使用电池、检验电池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3、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 电动玩具若干,创设情境"电池专卖柜"。
2、实验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一节(新、旧),灯珠一个,电线一根。
3、电池模型图,说明图(安装图)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
1、利用玩具吸引幼儿,并且拨动开关,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不动?
2、证实幼儿的猜测,引出活动的主题--电池。
3、幼儿观察电池。
4、结合图片巩固幼儿的发现,小结电池的基本特征,并认识正负极。
二、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
1、装入电池,玩具不动,找原因。(幼儿讨论后回答)
2、罗列幼儿的三种可能性,并一一加以验证。
① 电池装反了。措施:结合说明图,让幼儿学习正确的安装方法,巩固正、负极知识,并请幼儿试装。
② 玩具坏了。措施:用快用完的旧电池证明。
③ 电池没电了。措施:用新电池。
三、通过实验,检验电池
1、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电池里有没有电?
2、幼儿探索性实验,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小电珠发光来检验电池有没有电。4、幼儿验证实验。
5、小结。
四、了解电池的作用和种类
1、利用电池专卖柜介绍普通的电池和几种特别的电池。
2、了解作用,让幼儿谈谈何处也要用电池,用到什么样的电池,并且从专卖店中找出它。
五、游戏:配电池
通过认识电池我给孩子讲述电池原理和作用及危害:电池都有正负极,有包包的一头为正极,有窝窝的一头为负极;我们安装电池时,一定要看好所用的遥控器或手电筒等上面的“+”、“—”极标志,把包包这边顺着“+”安,这样就不会错了,如果发现无法使用,一,可能是安装错误;二,可能是电池的.电用完了;三,检查灯泡是否坏了。
电池是利用化学能、内能、光能、原子能等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对于我们人类起到了很广泛的作用,比如家里的各种遥控器、照相机、摄象机、手电筒、电话、手机等等,都要用到电池,因为它携带起来非常方便,而且价格便宜,所以我们都经常使用它。
活动反思:
通过认识电池,幼儿对电池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它为我们人类做了很多事情,还了解了电池有不同的形状,有圆有方,有粗有细,有大有小。与此同时,幼儿初步认识到废旧电池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非常大(通过老师的介绍,孩子们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这是他们没想到的),表示今后电池用完后,不会再到处乱丢了,一定要把它们放到专门的回收点去,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健康,就不会生病了,我们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小百科:电池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猫的外形特征及相应的生活习性。
2、感受猫的各种趣事、,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图片:各种形态动作的猫。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有一只小动物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出示小猫
(提醒小猫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别发出很大的声音)
二、展开
1、观察小猫脚部特征
(1)小猫的爪子是什么样的?
观察小猫的爪子,尖尖的、弯弯的。
(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说说)
(2)你知道小猫尖尖的爪子有什么作用呀?
(幼儿学学爪子抓老鼠的样子。)
(3)尖尖的爪子长在哪里呀?(脚上)小猫有几只脚?
(4)小猫的`脚上除了爪子还有什么?说说那块肉垫
(5)小猫为什么走路要静悄悄。
2、观察小猫脸部特征
(1)看看小猫的嘴巴有什么特别吗?(三瓣嘴)
(2)小猫的嘴边长着什么呀?(胡子)
怎样的胡子?(细细长长)
(3)小猫的胡子有什么本领你知道吗?
(4)这些都长在小猫的哪里啊?(脸上)
3、感受猫的生活习性
(1)教师:小猫主人给小猫拍了些照片,看看小猫在家都干什么呢?
(2)欣赏图片
调皮的小猫
睡觉的猫
爱干净的猫
它为什么老舔自己的毛呢?说明小猫怎么样?
三、结束
小猫可以做我们的小伙伴,我们都要保护爱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只有你去伤害它它才会攻击你。
小猫还有很多品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种类的小猫是怎么样的?
(看照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气球吃什么》
幼儿园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与充气玩具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
2.探索充气的多种方法。
3.体会与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气球嘴”的必要性。
活动准备
1.没充气的气球人手一份。
2.脚踩式打气筒,各种充气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气球吃什么
1.出示充好气的气球和未充气的气球。
这个气球圆鼓鼓,胖乎乎,这个气球呢,瘪着肚子,好像没吃过饭。
2.教师手拿未充气的气球,引出《气球爱吃什么》。
提问: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
讨论:气球吃什么,才能鼓起来,变的胖胖的呢?
二、我帮气球吃空气。
1.教师:空气有个怪脾气,很喜欢从气球的肚子里溜出来。
怎么样让气球吃的饱饱的,又不让空气溜掉?
2.教师示范吹气球,用嘴给气球充气,以及如何扎住“气球嘴”,不让空气溜走。
3.幼儿每人一只气球,用嘴给气球充气,让气球很快“胖”起来。
4.告诉幼儿为了不让空气溜走,他们可以主动寻找合作伙伴,扎住“气球嘴”。
三、充气玩具吃空气
1.出示充气玩具。
气球还有很多朋友,也和气球一样喜欢吃空气。我们也来帮帮他们,让他们也吃得圆鼓鼓、胖乎乎的。
2.幼儿自由结伴给充气玩具吹气,摸一摸充满空气后胖乎乎的“身体状态”。
3.幼儿玩一玩这些充气玩具。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目标预设:
1、运用各种感官初步感知茶叶的特征,乐于运用语言进行表述。
2、能仔细观察、记录茶叶在泡水前后的变化。
3、初步尝试泡茶、知道泡茶要注意用水量和安全。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冲茶作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
1、能大胆地用语言、身体动作表述自己的想法。
2、自己尝试泡茶。
活动准备:
4个茶叶罐装好适量的茶叶、小勺4个、透明杯子每人1个、保温杯16个、集体记录单1张、录像《认识茶叶》、音乐、抹布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装好茶叶的茶叶罐,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请幼儿从听、闻、摸等多种感官来猜想罐子里装的是什么。
(以游戏猜猜的情景引出茶叶,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
2、引导幼儿观察干茶叶的特征
引导幼儿从茶叶的颜色、形状、硬度、味道等方面进行观察。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形象记录。
原有记录总结过程:(观察、记录)
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来感知干茶叶的特征,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对干茶叶的理解,并对干茶叶特征进行总节并记录。
3、引导幼儿观察泡水后茶叶的变化幼儿自己泡茶,知道泡茶用开水、杯子、并注意安全等。
观察茶叶在杯中的变化,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形象记录。
看了那么多的茶叶,老师想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茶叶的聚会》。故事后提问:
1、故事中哪些东西是跟茶叶有关的?
2、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跟茶叶有关?
猜想与验证过程。(猜想、实验、记录)
1、集体进行猜想。提醒并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尝试,尊重事实。
2、幼儿猜想、验证后,师进行集体记录,此时注意观察幼儿猜想与验证是否一致,会用自己的身体和语言展现自己实验前后茶叶的变化。
3、自己尝试泡茶、知道泡茶的水量。
4、带着问题观看录像,逐步感知茶叶的生产过程。茶叶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是所有的茶叶都能摘吗?茶叶是怎么变干的?等一系列这都是孩子的问题,在此环节中幼儿观看了茶的现场录像,也感受到茶农的艰辛。
5、听音乐做律动,让幼儿在愉快的.律动中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中班幼儿对“茶”并不陌生,经常能看到、接触到茶,对茶叶的认识更多的感觉就是苦涩。中班上学期幼儿思维还处在表象思维阶段,对动植物、自然现象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陈鹤琴的“社会乃大学堂”的教学理念指引着我们,让幼儿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我们中一班开展了“有趣的茶”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利用幼儿身边熟悉的物质资源,通过幼儿的观察、搜集、了解、使用,从而对茶叶有更深的认识。
小百科: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蝌蚪_中班科学教案02-24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27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5
中班科学教案05-24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2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3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3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