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16 06:19:42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看,今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出示课件)。看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习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指生回答。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有大货车、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出示货车图)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去森林公园玩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几袋这样的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

  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1吨大约等于()头牛(500千克一头牛)一桶油100千克()桶水泥50千克()袋?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吨”对孩子们来说是抽象的,通过让学生搬10千克的大米,抱一抱同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推算、估计、想象。并通过“大力士搬大米”、“全班同学加老师跳一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借助“100袋10千克的大米”、“40位同学的体重”等具体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吨”的概念表象。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如鲸的体重,大象的体重;厚街标志的雕塑,海月岩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吨?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生活中用吨作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如钢铁、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货车载重4()

  (2)明明体重35()

  (3)一个鸡蛋的重量是50()

  (4)我国广东籍的举重运动员陈燮霞,在奥运会上以212()的总成绩打破奥运会记录并获得08年奥运会首面金牌。

  (5)虎门港码头停泊的一艘货轮能载重30()

  (二)吨的单位换算

  吨和千克的关系: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吨=1000千克,你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吗?(课件出示)

  (1)一只河马约重那3吨,想一想:3吨=()千克?5吨呢?你是怎么想的?

  (2)一只大象重约6000千克=()吨你怎么想?

  四、应用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利用“吨”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决导入时主题画的问题

  (出示画面并出示每只动物的体重)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让他们过桥吗?

  3、课后延伸(数学日记)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的方法?请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总结

  师:学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日记”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六、教学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具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后汇报:用3个圆片可以摆出5个数。分别是3、12、21和30。你知道怎样摆能表示最小的数吗?怎样摆能表示最大的数?]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五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即P90---91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些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使学生掌握组合图形常用的割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以寻标追源为教学模式,以目标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尝试法为主要教学手段。

  前置回顾,展示目标;

  在发散思维中探究新知,精讲点拨,完成目标;

  概括总结,反馈矫正。

  ㈠、引标: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⒈旧知辅垫,诱发注意

  电脑显示单车、榨栏、阶梯组合图,标出几种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让学生说出名称和面积计算字母公式。

  (这里通过实物感知,了解各平面图形的特征,说出面积公式,加深对旧知识的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设景感知,激活思考

  电脑显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位小天使对一面墙提出问题:你能计算这幢房的侧面墙的面积吗?从而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这样通过直观并带有趣味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迫切试一试的愿望。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这里打开学生通道,促使学生想方设法去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寻标:提出问题,寻找目标

  叫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组合图形的什么知识?(组合图形面积如何计算)好,请同学们看书P90---91页,能否自己解决这些知识,看看它对这些知识是怎样讲的。

  (在这里老师先不做讲解,让学生带着求知欲看书,这是根据尝试原则,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取新知识,它是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三)探标:追源问底,引导发现

  提出问题:为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书上是如何讲的?、除了书上的分割方法外,你还有别的分割方法来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从而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电脑显示学生可能想到的分割方法:

  ①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②分成两个梯形;

  ③分成三个三角形。

  其它方法给予口头定正正误。

  2.展示各种想法,得出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

  ⒊发散引导,找出新的解法:

  让学生观察分的方法后,提出问题:刚才所讲的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几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那还有除了分以外的别的方法吗?

  电脑显示补的方法,并指出平面组合图形求面积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补两种方法。

  (这里有目的运用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以旧探新,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教学难点: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 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二、 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2) 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四、 归纳

  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五、 应用

  做教材第12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43+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六、 课堂作业

  教材12页第2题。

  七、作业设计

  算一算

  32+4 22+8 14+3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这节课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应用题做了准备,为后面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例等内容时要直接运用,这节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进一步理解等式不变的规律,会用等式不变的规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的不变规律是什么?

  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课件例1。

  2、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该怎样列方程?我们怎样解这个方程?

  3、探究怎样解方程。

  利用天平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从两边各拿走3个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识迁移。

  把刚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3—3=9—3

  x=6

  5、追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化,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6、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7、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怎么验算呢?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验算。(x=6是方程的解)

  8、学生练习:解方程(X+21=32 X+41=50)

  9、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两边同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为什么?

  11、学生尝试解方程:X—3=9

  12、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结: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根据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实际上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减了什么就加上什么,两边同时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出示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决问题实际问题。

  2、书上“做一做”第1题(1)题

  3、巩固尝试:解方程(出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会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方程,强调验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内探究像32—X=10这类方程可以怎样解?

  六、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第5题一二行,第6题一行。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内容:

  圆柱体的认识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圆柱体模型了圆柱体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列举、展示、观察了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圆柱体后,在指导学生制作圆柱体模型之前。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吗?

  ……

  生1:硬币是圆柱体。

  师:是吗?你能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吗?

  生1:(拿出一枚硬币)这两个圆就是底面,这个厚度就是高。

  师:大家同意吗?有硬币的同学拿出来看看。

  生:(一边交流,找硬币)同意。

  生2:(站起来,举着硬币,大声地)硬币不是圆柱体。

  师:(感到意外,但是兴奋地指着生1)很好,你跟他讨论,大家认真听,有意见的可以插话发表意见。

  生2:(对生1)你说,圆柱体有几个面?

  生1:三个呀。

  生2:三个什么样的面?

  生1:两个圆圆的平面,一个曲面。

  生2:你摸摸硬币的两个圆面,是平的吗,是光滑的吗,上面是不是有很多字和花纹,还有国徽,不是平的。

  生1:(摸硬币,迷惑),……但是……

  生:(热烈交流,有争论。)

  生1:他差不多是个圆柱体。

  生2:差万分之一也不行呀。

  生3:(跑到前面来,冲着生2)你是钻牛角尖,那你说说,什么是圆柱体。

  生2:(拿过圆柱体模型--教具,很精致,做了油漆)这才是。

  生3:(好像抓住了什么把柄似的,高兴地)你是说,这是万分之万的圆柱体?

  生2:(好像意识到什么,有点犹豫)是的。

  生3:现在如果有一个显微镜,来看圆柱体,肯定会看到上面有凹凸不平的。

  ……

  (下课铃响,学生还在热烈交流)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特别是这两个同学是我见过的最肯动脑筋的同学,大家课后再讨论一下,我看不出谁有错,这个问题究竟该怎样解决?下次课把你们的结果告诉我。不过在家里还是请你们做一个尽可能(放慢速度,一字一顿地)近似于圆柱体的东西,要求底面半径5厘米,高10厘米。

  没有等到上第二次课,同学们就讨论出了结果,由生2写在纸上交给我:“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平面、直线、圆等等实际物体,所有这些物体都是近似的。”老师在纸上写着:“你们真了不起,对于12岁的孩子来说,这个发现同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奥秘一样伟大,老师为你们骄傲!”

  简单分析:

  这个片断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教师在本节课既定教学任务完成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给学生表演的舞台,充分交流的机会。老师始终兴趣盎然地表示鼓励,给学生极大的勇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对学生提出的见解,即使是荒唐的,但是没有简单忽略,而是加以关注,不是简单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解决。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使用的词语“尽可能接近圆柱体的东西”。

  2教师够准确地把握住了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培养学生辩证的方法和看问题的态度,当然同样是数学教师职责,但是,往往很难找到这样的好机会。教师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后,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的价值,使得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体验成功既可以让学生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又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生2的成功与失败,来自老师的一念之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秒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及秒与分的进率。

  教学用具

  演示用的实物钟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一圈呢?

  (2)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多少时间?

  (3)1时等于多少分?

  2.说出下面钟面上的时刻,并写出来。

  二、揭示课题

  计算很短的时间,如运动会60米、100米比赛所用的时间,做20道口算题所用的时间等,一般不用时和分计时,而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这节课就来学习“秒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秒的认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时间单位“秒”。

  出示带有秒针的实物钟,让学生观察后提问:钟面上有几根针?哪一根针走得最快?

  指出: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针叫做“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我们平时听到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2.认识分与秒的进率。

  教师把分针和秒针都拨在12上,然后慢慢地拨动秒针走一圈,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了几个小格。

  提问:(1)秒针走一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秒?

  (2)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多少分?

  (3)那么1分是多少秒?

  板书:1分=60秒

  3.体验1秒时间有多长。

  (1)教师报秒数,让学生从1写到10,看需要用几秒钟?

  (2)你呼吸一次,用几秒?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钟面上有( )个数,有( )根针,比较短的针叫( )针,比较长的针叫( )针,又细又长的针叫( )针。

  (2)钟面上有( )个大格,有( )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 )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 )分。

  (3)60分=( )时 60秒=( )分

  2.练习教材第72页下面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教师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1.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三个时间单位,那就是时、分、秒。

  2.时、分、秒间的关系是:1时=60分,1分=60秒。

  3.时间正是一秒一秒地积累起来的,因此,同学们从小就要珍惜时间,要从珍惜一分一秒开始。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7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十九第9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小学10-1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8

小学数学教案05-19

小学数学教案11-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看,今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出示课件)。看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习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指生回答。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有大货车、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出示货车图)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去森林公园玩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几袋这样的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

  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1吨大约等于()头牛(500千克一头牛)一桶油100千克()桶水泥50千克()袋?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吨”对孩子们来说是抽象的,通过让学生搬10千克的大米,抱一抱同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推算、估计、想象。并通过“大力士搬大米”、“全班同学加老师跳一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借助“100袋10千克的大米”、“40位同学的体重”等具体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吨”的概念表象。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如鲸的体重,大象的体重;厚街标志的雕塑,海月岩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吨?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生活中用吨作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如钢铁、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货车载重4()

  (2)明明体重35()

  (3)一个鸡蛋的重量是50()

  (4)我国广东籍的举重运动员陈燮霞,在奥运会上以212()的总成绩打破奥运会记录并获得08年奥运会首面金牌。

  (5)虎门港码头停泊的一艘货轮能载重30()

  (二)吨的单位换算

  吨和千克的关系: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吨=1000千克,你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吗?(课件出示)

  (1)一只河马约重那3吨,想一想:3吨=()千克?5吨呢?你是怎么想的?

  (2)一只大象重约6000千克=()吨你怎么想?

  四、应用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利用“吨”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决导入时主题画的问题

  (出示画面并出示每只动物的体重)

  小熊400千克

  小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谁来回答,限重1吨,他们不能一起桥。

  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让他们过桥吗?

  3、课后延伸(数学日记)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的方法?请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总结

  师:学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日记”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六、教学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具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后汇报:用3个圆片可以摆出5个数。分别是3、12、21和30。你知道怎样摆能表示最小的数吗?怎样摆能表示最大的数?]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五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即P90---91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些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使学生掌握组合图形常用的割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以寻标追源为教学模式,以目标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尝试法为主要教学手段。

  前置回顾,展示目标;

  在发散思维中探究新知,精讲点拨,完成目标;

  概括总结,反馈矫正。

  ㈠、引标: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⒈旧知辅垫,诱发注意

  电脑显示单车、榨栏、阶梯组合图,标出几种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让学生说出名称和面积计算字母公式。

  (这里通过实物感知,了解各平面图形的特征,说出面积公式,加深对旧知识的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设景感知,激活思考

  电脑显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位小天使对一面墙提出问题:你能计算这幢房的侧面墙的面积吗?从而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这样通过直观并带有趣味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迫切试一试的愿望。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这里打开学生通道,促使学生想方设法去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寻标:提出问题,寻找目标

  叫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组合图形的什么知识?(组合图形面积如何计算)好,请同学们看书P90---91页,能否自己解决这些知识,看看它对这些知识是怎样讲的。

  (在这里老师先不做讲解,让学生带着求知欲看书,这是根据尝试原则,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取新知识,它是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三)探标:追源问底,引导发现

  提出问题:为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书上是如何讲的?、除了书上的分割方法外,你还有别的分割方法来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从而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电脑显示学生可能想到的分割方法:

  ①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②分成两个梯形;

  ③分成三个三角形。

  其它方法给予口头定正正误。

  2.展示各种想法,得出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

  ⒊发散引导,找出新的解法:

  让学生观察分的方法后,提出问题:刚才所讲的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几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那还有除了分以外的别的方法吗?

  电脑显示补的方法,并指出平面组合图形求面积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补两种方法。

  (这里有目的运用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以旧探新,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教学难点: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 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二、 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2) 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四、 归纳

  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五、 应用

  做教材第12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43+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六、 课堂作业

  教材12页第2题。

  七、作业设计

  算一算

  32+4 22+8 14+3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这节课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应用题做了准备,为后面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例等内容时要直接运用,这节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进一步理解等式不变的规律,会用等式不变的规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的不变规律是什么?

  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课件例1。

  2、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该怎样列方程?我们怎样解这个方程?

  3、探究怎样解方程。

  利用天平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从两边各拿走3个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识迁移。

  把刚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3—3=9—3

  x=6

  5、追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化,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6、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7、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怎么验算呢?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验算。(x=6是方程的解)

  8、学生练习:解方程(X+21=32 X+41=50)

  9、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两边同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为什么?

  11、学生尝试解方程:X—3=9

  12、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结: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根据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实际上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减了什么就加上什么,两边同时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出示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决问题实际问题。

  2、书上“做一做”第1题(1)题

  3、巩固尝试:解方程(出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会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方程,强调验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内探究像32—X=10这类方程可以怎样解?

  六、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第5题一二行,第6题一行。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内容:

  圆柱体的认识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圆柱体模型了圆柱体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列举、展示、观察了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圆柱体后,在指导学生制作圆柱体模型之前。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吗?

  ……

  生1:硬币是圆柱体。

  师:是吗?你能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吗?

  生1:(拿出一枚硬币)这两个圆就是底面,这个厚度就是高。

  师:大家同意吗?有硬币的同学拿出来看看。

  生:(一边交流,找硬币)同意。

  生2:(站起来,举着硬币,大声地)硬币不是圆柱体。

  师:(感到意外,但是兴奋地指着生1)很好,你跟他讨论,大家认真听,有意见的可以插话发表意见。

  生2:(对生1)你说,圆柱体有几个面?

  生1:三个呀。

  生2:三个什么样的面?

  生1:两个圆圆的平面,一个曲面。

  生2:你摸摸硬币的两个圆面,是平的吗,是光滑的吗,上面是不是有很多字和花纹,还有国徽,不是平的。

  生1:(摸硬币,迷惑),……但是……

  生:(热烈交流,有争论。)

  生1:他差不多是个圆柱体。

  生2:差万分之一也不行呀。

  生3:(跑到前面来,冲着生2)你是钻牛角尖,那你说说,什么是圆柱体。

  生2:(拿过圆柱体模型--教具,很精致,做了油漆)这才是。

  生3:(好像抓住了什么把柄似的,高兴地)你是说,这是万分之万的圆柱体?

  生2:(好像意识到什么,有点犹豫)是的。

  生3:现在如果有一个显微镜,来看圆柱体,肯定会看到上面有凹凸不平的。

  ……

  (下课铃响,学生还在热烈交流)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特别是这两个同学是我见过的最肯动脑筋的同学,大家课后再讨论一下,我看不出谁有错,这个问题究竟该怎样解决?下次课把你们的结果告诉我。不过在家里还是请你们做一个尽可能(放慢速度,一字一顿地)近似于圆柱体的东西,要求底面半径5厘米,高10厘米。

  没有等到上第二次课,同学们就讨论出了结果,由生2写在纸上交给我:“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平面、直线、圆等等实际物体,所有这些物体都是近似的。”老师在纸上写着:“你们真了不起,对于12岁的孩子来说,这个发现同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奥秘一样伟大,老师为你们骄傲!”

  简单分析:

  这个片断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教师在本节课既定教学任务完成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给学生表演的舞台,充分交流的机会。老师始终兴趣盎然地表示鼓励,给学生极大的勇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对学生提出的见解,即使是荒唐的,但是没有简单忽略,而是加以关注,不是简单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解决。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使用的词语“尽可能接近圆柱体的东西”。

  2教师够准确地把握住了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培养学生辩证的方法和看问题的态度,当然同样是数学教师职责,但是,往往很难找到这样的好机会。教师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后,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的价值,使得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体验成功既可以让学生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又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生2的成功与失败,来自老师的一念之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秒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及秒与分的进率。

  教学用具

  演示用的实物钟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一圈呢?

  (2)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多少时间?

  (3)1时等于多少分?

  2.说出下面钟面上的时刻,并写出来。

  二、揭示课题

  计算很短的时间,如运动会60米、100米比赛所用的时间,做20道口算题所用的时间等,一般不用时和分计时,而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这节课就来学习“秒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秒的认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时间单位“秒”。

  出示带有秒针的实物钟,让学生观察后提问:钟面上有几根针?哪一根针走得最快?

  指出: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针叫做“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我们平时听到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2.认识分与秒的进率。

  教师把分针和秒针都拨在12上,然后慢慢地拨动秒针走一圈,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了几个小格。

  提问:(1)秒针走一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秒?

  (2)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多少分?

  (3)那么1分是多少秒?

  板书:1分=60秒

  3.体验1秒时间有多长。

  (1)教师报秒数,让学生从1写到10,看需要用几秒钟?

  (2)你呼吸一次,用几秒?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钟面上有( )个数,有( )根针,比较短的针叫( )针,比较长的针叫( )针,又细又长的针叫( )针。

  (2)钟面上有( )个大格,有( )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 )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 )分。

  (3)60分=( )时 60秒=( )分

  2.练习教材第72页下面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教师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1.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三个时间单位,那就是时、分、秒。

  2.时、分、秒间的关系是:1时=60分,1分=60秒。

  3.时间正是一秒一秒地积累起来的,因此,同学们从小就要珍惜时间,要从珍惜一分一秒开始。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7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十九第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