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大班语言教案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语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知道一棵树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技能目标 了解植物对人类、动物生存的重要性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热爱植物的情感
活动重点
知道一棵树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活动难点了解植物对人类、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物质准备
指偶
活动过程导入:
1、教师有声有色的'讲故事。
提问:故事中有谁?小蜜蜂采到又香又甜的蜂蜜了吗?
(故事中有小蜜蜂、梨树公公、梨花姐姐、树叶哥哥、树干大叔)2、教具演示,串讲故事,启发幼儿说出故事中的主要情节,进一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提问:
(1)蜜蜂采到香香甜甜的蜂蜜了吗?在什么地方采到的?
(采到了,在梨花上采到的。)(2)梨花为什么开的又香又美丽、(树叶哥哥每天用阳光和水分制造成养料送给梨花,所以梨花开的又香又美丽。)(3)小朋友能摘梨花吗?
(不能。要爱护树木)(4)梨树怎样才能结出又大又香甜的果子)(果农叔叔给梨树浇水、施肥、捉虫、梨树才能结出又大又香甜的果子。)
活动延伸课后组织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
大班语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想像、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懂得对朋友应真诚、宽容。
2、学习运用此:又长又尖、又阔又大、伸。
3、指导幼儿学习描述角色的心理活动。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5、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图三副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意,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1,交代角色,引出主题。
有一只狐狸想和仙鹤做朋友,有一天,狐狸碰见仙鹤,对它说:“好朋友,今天我请客,走!”仙鹤就跟着来到狐狸的家。
狐狸会怎样招待仙鹤那?(仙鹤设想各种可能性)
到底狐狸是怎样招待仙鹤的呢?
2、出示图2
(1)狐狸是怎样招待仙鹤的?
(2)狐狸在平底的小盘子里,盛了一些清汤对仙鹤说:“好朋友别客气,请吃呀!”仙鹤为什么不吃呢?
(3)为什么狐狸能把小盘子里的汤咕噜咕噜全喝光?仙鹤又会怎样想呢?
(4)过了几天,仙鹤也请狐狸去吃饭,仙鹤没有喝到汤,为什么反而要请狐狸去吃饭呢?狐狸听说仙鹤请客,它心里会怎样想?
(5)狐狸想,上次仙鹤来吃饭,什么也没吃到,饿着肚子回去了,这只笨仙鹤,还请我去吃饭。它高兴地走在路上,见到兔子不去抓,见到小鸡不去骗。为什么饿着肚子的狐狸不去抓兔子,骗小鸡呢?
(6)狐狸还没走到仙鹤家,就闻到一股香味,口水直往下流,猜一猜,仙鹤可能会怎样招待狐狸呢?
(7)仙鹤是怎样招待狐狸的,请看图。
3、出示图3
(1)仙鹤是怎样招待狐狸的?
(2)为什么仙鹤吃完了自己的'一份,而狐狸却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鲜汤呢?
(3)狐狸说仙鹤笨,现在,它还会这样想吗?为什么?
(4)仙鹤会对它说什么悄悄话呢?
二、完整欣赏配乐故事
三、思考、延续
你认为仙鹤和狐狸,今后还会继续做朋友吗?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大班语言教案 篇3
目标:
1、通过复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以及运用对话中的句式,说出新的句子,进行续编。发展幼儿思维的跨越性和流畅性。
2、培养幼儿安静的进行倾听同伴讲述故事的良好习惯。
内容:续编故事《小猴子卖圆圆》
准备:手偶三只,商店背景图一张,需创编背景图一张。
过程:
一、利用一张有一个阴影圆的纸引发幼儿的兴趣。
请幼儿进行猜测:这张图上的.圆形是什么?做什么用的?
二、请幼儿欣赏手偶剧表演《小猴子卖圆圆》
1、复述第一遍故事时请幼儿帮助解决故事中出现的问题。
2、完整复述第二遍故事。
三、出示最后一张图片。
请幼儿进行大胆猜测:小兔子想买什么?它是怎么说的?
四、请幼儿将自己的猜测。
五、集体舞《猜拳游戏舞》
六、结束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小猴子卖圆圆》
大班语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通过已有经验理解分享的含义。
2、通过情节发展,图片色彩的变化,探究季节更替与彩虹花生长的关系。
3、在小书阅读中,体验与同伴分享阅读的乐趣。
4、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5、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欣赏文学作品,理解其内容;通过已有经验,交流与人分享的感受。
2、难点:初步了解季节与彩虹花生长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集体听故事,逐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今天赵老师有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分享一下?"
⒈教师第一遍讲述(保留结尾)
⑴蚂蚁、蜥蜴、老鼠、小鸟和刺猬看着彩虹色的光芒,为什么心里温暖起来?
⑵彩虹色的花曾经给过小动物们那些帮助?(引导幼儿依次说出蚂蚁、蜥蜴、老鼠、小鸟和刺猬都用彩虹色的花瓣做了什么)
⑶受到帮助后小动物的们的心里是什么感觉?
⑷你觉得彩虹色花为什么要帮助小动物们呢?
教师最后用故事中的语句总结:"我想跟每个人分享我的快乐
2.迁移作品经验:
⑴你认为什么叫做分享?
⑵你有过与人分享的经历吗?(交流已有经验)
二、集体阅读故事,通过情发展,图片色彩的更替,进一步探究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本图书啊?"(想)"我们一起来阅读《彩虹色的花》
⒈教师出示图书,再次讲述故事
⒉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情节发展,图片色彩的变化,探究季节的更替
⒊彩虹色的花为什么会折断了?这时候已经是什么季节了?(冬季,花儿虚弱)
⒋"……大家都想起了彩虹色的花曾经给过自己的帮助。"师:故事并没有结束你认为它的结尾会是怎样的呢?
⒌揭晓结局:这时候已是什么季节啦?"(哦,春天又来了)"彩虹色的花为什么又出现了"
⒍你喜欢这个结局吗?为什么
三、分小组阅读图书,体验与同伴分享阅读的乐趣
⒈你想不想近距离的看看这本图书(想)可我这只有6本怎么办?
⒉经讨论将12名幼儿分成两人一组,分享阅读(在幼儿阅读期间,教师鼓励两名幼儿间平等愉快的阅读,并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⒊先看完的幼儿围老师坐下,交流与同伴一起看书的感受。
四、分享"彩虹花"的甜蜜
活动反思:
《彩虹色的花》叙述着这样一个极其温柔细腻的故事:一朵彩虹色的花,将自己的花瓣都用来帮助有困难的小动物了,最后,自己却被覆盖在白雪下面,可是,它的希望和梦想还在继续,当春天来到时,新的花朵又在阳光下绽放开来……生命可以轮回,乐于助人的精神则存留其中,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意味。本作品采取壁画法,先在画布上涂上灰泥再绘制,画出富于立体感的特殊效果。我个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喜爱,这本精装书,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彩虹色的环衬,那色彩是如此地动人,几乎包含了你所能想象的一切,生命、阳光、爱、梦幻……
赵镜中先生在全国第五届班级读书会中结合自己的示范课发表专题发言时说:“读书会形式的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定位,立即在以下三点要求上:(1)透过读书会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2)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及范围。(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展阅读策略。”专家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想我们要披荆斩棘努力前行!下面我就谈谈这节课我努力的几个方向:
1、教策略,让孩子学会读书。
上次在杭州举办的全国第五届班级读书会活动中陈佩利老师在点评时曾指出“阅读策略是可以带的走的。”也就是说我们教给孩子的更多的应该是阅读的方法。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猜读、发挥想象、引导学生观察细节等策略。猜读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发挥想象去读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但在这要注意孩子想象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教会我们孩子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些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根据图画信息猜测,通过观察小动物的表情来体会它们的内心。从共读故事环节到孩子自读故事环节时我对孩子们说“我们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像刚才看蜥蜴和老鼠的两页那样看看动物的表情,可以像看小鸟的那页那样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可以看看花的样子。现在快去看看书中有哪些地方是你最感兴趣的吧?”此时意引领孩子自己采用这些阅读方法去看书。
2、关注他人,学会倾听
同样的是在第五届班级读书会活动中赵镜中老师指出“班级读书会最好是在高段进行,一、二年级的活动适合全班共读,少一些独立的交流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带领孩子们阅读《彩虹色的花》这个绘本故事的时候进行了全班共读,在学会共读一本书的同时学会倾听他人。让孩子在跟同桌交流后站起来说说你刚刚听到了什么,你的同桌是怎么跟你说的!”孩子们一般都已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去关注别人。所以这里当有孩子不会说的时候不要急,让他们坐下来再去交流交流。这时候的交流相信孩子们会去关注他人了。
3、架起故事与生活间的桥梁
通过组成班级彩虹色的花传扬彩虹色的花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彩虹色的花放在教室里,以后你们这些彩虹色的花瓣再做了些好事也可以像这样写在纸上贴在花瓣上,让我们班的彩虹色的'花开得更加灿烂!”读了故事孩子们很容易就体会到彩虹色的花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告诉孩子们在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学会摘一片美丽的花瓣送给别人。其实帮助人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架起故事与生活间的桥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一朵朵善良的有爱心的彩虹色的花。
回想和孩子们共读绘本的各个细节,每次回想总有诸多遗憾之处:
1、这个温柔细腻的故事曾在我初读它时,我自己都被自己的朗读声打动了,第一、二次都有种落泪的冲动,我也会偷偷地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发现他们在我读到“太阳隐去了自己的光芒,彩红色的花也折断了,但她仍然静静地站在那儿。雪花仿佛要拥抱彩虹色的花,轻轻地、轻轻地飘落下来······很快大雪覆盖了所有的东西,一片白茫茫的。谁会想到,在这里曾经开过一朵彩虹色的花呢!”他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很难过。可是这次上课我觉得自己没有完全进入到故事中去。
2、在读完故事之后,我说“彩虹色的花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把自己所有的花瓣给了需要帮助的小动物们。她真是一朵——( )的花!”有个孩子令人出乎意料地说:“这是一朵雪中送炭的花!”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啊!这是我当时内心发出的第一声赞叹。可是之后我便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赞叹一下变过去了!如果此时我能够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想,对这么精彩的回答再稍加点拨让更多的孩子达成共识,课堂就能亮起来了!
3、在孩子们交流书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时孩子们的发言都是较浅层次的,我在这欠缺引导。我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不足之处!却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困惑。
通过班级读书会这一形式的教学,我希望能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在推荐麦克格雷涅茨的另一本绘本《月亮的味道》时,孩子们的小眼睛亮了,一个个都问我在哪儿可以买到!);希望能让孩子们学会合作,能和他人共读一本书;希望孩子们能学会关注他人,学会倾听;希望孩子们能在生活中传扬彩虹色的花的精神。
此次上课是我去年毕业工作至今第一次在学区开课。上完课,想感谢好多好多的人:感谢举办此次活动的滨海教研联盟的老师,感谢给我这个宝贵的上课机会的校领导,感谢在我试教的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感谢在今天开课时帮忙的同事们……寥寥数语难以表尽心中感激之情。想起带领孩子们共读的绘本故事《彩虹色的花》,此次一路走来我发现彩虹色的花,彩虹色的热情和慷慨,在我们人生的路途边上我们一直都遇得上,就像此次开课给予我帮助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想我会随时摘一片美丽的花瓣送给需要帮助的人。
大班语言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中的雨声,并能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创编散文诗。
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雨(价值分析:听雨声,了解雨落在不同地方的声音。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1、谜语导入:“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雨)
2、ppt:听,小雨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
(引导:小雨还会落在哪里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小结:小雨落在大树上,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小雨落在草丛里,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根据幼儿回答进行小结)
3、雨声1:春天到了,调皮的小雨出去玩了。听,小雨落在哪里?它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
小结:根据幼儿表述内容小结。
4、雨声2:听小雨落在哪里?它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
小结:根据幼儿表述内容小结。
5、小结:原来小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欣赏散文(价值分析:欣赏散文诗中的雨声,感受诗歌优美的语境意境)
1、听散文,听听它落在了哪里?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在干什么?
2、教师朗诵散文,出示图片
3、幼儿用散文中优美的语言表达(引导幼儿结合动作进行师生活动,生生互动)
小雨落在大树上,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那是小雨在和大树一起玩耍。
小雨落在小熊的铁皮屋上,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那是小雨在铁皮屋上翻跟斗。
小雨落在粉色荷花的花蕊上,发出了吱吱吱的声音,那是小雨在和荷花姐姐说悄悄话。
小雨落在自家的窗玻璃上,发出了嗒嗒嗒的声音,那是小雨在和自己打招呼。
三、创编散文(价值分析: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创编散文体。感受诗歌优美的语境和意境。)
1、过渡语:小雨除了去这些地方,它还会去哪里,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干什么呢?(提醒幼儿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述。)
2、4人一组创编散文
3、散文朗诵
大班语言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漏》,了解故事中角色关系和语言特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学习按故事情节进行猜测,能用合适的语句表达。
3、感受故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画面和文字,对中国民间故事有初步的印象。
重点难点
1、了解故事中角色关系和语言特点(重点)
2、学习按故事情节进行猜测,能用合适的语句表达。(难点)
活动准备
课件《漏》,毛笔、纸、宣纸。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活动
出示图2:画面中为什么要画一只破碗呢?猜猜这个破碗是有什么用?
(除了碗可以用来...,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这只碗到底有什么用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二、分段讲述,猜测情节
1、出示图3,教师讲述: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
2、出示图4
(1)提问:一天,谁发现了王老汉家的大胖驴?(辅助提问:这是个怎样的人?看看他的样子、表情他会是谁呢?你是怎么知道他是小偷?)它们会怎么想?
(2)请幼儿猜测故事的内容。
(3)教师讲述:听听它们是怎么想:山上的老虎看见了,心里想:那大胖驴一定很好吃。山下的小偷看见了,心里想:那大胖驴一定能买个好价钱。
3、出示图5
(1)提问:到了晚上,老虎和小偷都来了。它们是怎么来的?(偷偷摸摸、轻手轻脚)
(2)幼儿学习动作: 偷偷摸摸地走到中间,轻手轻脚地回到椅子上。
(3)教师讲述:这天晚上,沙沙沙、嗒嗒嗒,老虎轻手轻脚地爬到王老汉家,小偷偷偷摸摸地走到王老汉家。
4、出示图6
(1)提问:它们又是怎么做的?
(2)幼儿根据画面讲述。
(3)教师讲述:悉悉索索、悉悉索索,小偷扒开了屋顶,老虎挖开了墙脚。
5、出示图7
(1)教师讲述:王老汉被惊醒了:“咦!什么声音?”“管它是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老太婆说。
(2)提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老太婆最怕什么?漏是什么?(再想想,什么是漏呢?)
6、出示图8
(1)提问:老虎和小偷听明白了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教师讲述: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虎和小偷是怎么想的,他们想得哪里不一样呢?老虎想:“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还从没碰到过漏,难道这家伙比我还厉害?”小偷想:“我翻山越岭这么多年,还从没碰到过漏,难道这家伙比我还厉害?”
(3)提问:这两句话哪里不一样?翻山越岭、走南闯北什么意思?(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话,才能把它的意思表达清楚。咱们中国人很厉害,很聪明,就用了四个字就表达清楚了,“走南闯北”和“翻山越岭”都是我们中国的成语。以后你们上小学后还会学会更多的成语。
7、出示图9
(1)提问:看,发生什么事?你猜小偷会摔倒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2)幼儿猜测。
(3)教师讲述:妈呀!哗啦!小偷吓得腿下一滑,“扑通”一声摔了下来,刚好掉在了老虎的背上。老虎也吓了一跳。
8、出示图10
(1)教师讲述(快速):哎呀,是漏呀!哎呀,是漏呀!
(2)提问:这里要讲得快?还是讲得慢?为什么?
三、阅读情节,续编猜想。
1、师:接下来小偷会怎么想?老虎会怎么想?后面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样,一起来编一编故事的后半部分。
2、逐页出示图11-13,教师讲述:
老虎驮着小偷拔腿就跑,跳过了驴背山,跳过了驴背岗,拐过了驴背湾。嘭!嗵!一头撞到了大树上!好险啊!小偷想:这个“漏好厉害啊!像旋风一样,颠得我骨头都要散架了;好险啊!老虎想:这个漏好厉害!像石头一样压得我的心都要蹦出来了。
3、提问:老虎和小偷觉得“漏”是什么?为什么老虎觉得它象石头?小偷觉得它象旋风?
四、观看画面,了解结局
1、我们一起看看后面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看完后,说说:你认为哪一张最有趣最好玩,说说它讲了什么?
3、教师讲述后半部分:这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哗啦啦……”那大胖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小偷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偷驴。那大胖驴一定很好吃——老虎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吃驴。可是,小偷一回头——啊,“漏”又来了!老虎一抬头——啊,“漏”又来了!小偷一心只想着:快逃!快逃!老虎一心只想着:快逃!快逃!不料——小偷手一松:骨碌骨碌;老虎腿一软:骨碌骨碌。一齐滚下了山坡。两人面对面:“漏”啊!“漏”啊!他们都吓昏了过去……
五、揭示秘密,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故事结尾:天快亮了,雨越下越大。嘀嗒,嘀嗒。哎——怕漏雨,偏偏又漏了!!
2、提问:原来,它们最怕的漏是什么?(屋漏)现在知道这只碗有什么用了?
3、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漏)出示封面。
六、解读汉字,了解民间故事。
1、师:这个“漏”字,是用什么笔写的?
笔、墨、宣纸是中国古代人用来书写的工具。现在,老师来写这个字。这个字是三点水的偏旁,旁边像一个屋顶,下面有什么字?(雨)雨跑到屋子里面,就说明怎样?(漏)对,咱们中国的文字真了不起,一个小小的字里面都有学问。我们马上要上小学了,可以学到更多的汉字了。
2、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感受?
3、了解民间故事。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对,这是个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从很早很早以前流传到现在的故事。民间故事里还有很多这么好听、有趣的故事,下次我们再来讲。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的.兴趣都十分的浓厚,活动也比较贴合幼儿的你年龄特点,教具的准备以及幼儿的回答都是十分贴合故事的,唯一的不足是教师在幼儿说出猜测后,出现了重复幼儿话语的问题,没有及时总结提升,下次也会努力的去改进。
大班语言教案 篇7
目标:
(一) 自主阅读图书,能围绕蜘蛛搬家的事件,尝试讲述搬家的原因、时间、方式、 过程与结果。
(二) 感知体验故事的问答式结构。
准备:
(一) 初步了解蜘蛛的外形特征与织网生存环境。
(二) 自制大图书一本。幼儿两人合作一本小图书。
(三) 蜘蛛结网图。
过程:
一、 回忆知识经验,引出蜘蛛先生。
(一) 你们认识这是谁吗?(出示蜘蛛结网图)?关于蜘蛛你们知道些什么?
(二)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蜘蛛先生。瞧!这位就是蜘蛛先生。(出示无书名的封面) 请你们从头到脚,仔细看看,这位蜘蛛先生的样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 明确要求,带着问题有目的的看这位蜘蛛先生要搬家了! 它为什么要搬家?什么时候搬?怎么搬?它能找到 盖房子的'地方吗?用什么盖房子呢?会成功吗?请你们仔仔细细的看书, 两人合看一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商量一下。
二、 两人合作阅读图书后,在集体前交流。
(一) 两人阅读图书,边看边议。
(二) 阅读后交流:你看懂了什么或者没有看懂的地方可以讲给大家听? (随幼儿指定的页数,观察大图书)
三、 师生以问答形式共同阅读大图书
(一) 这个故事说的是谁呀?
(二) 蜘蛛先生怎么啦?
(三) 为什么要搬家?(和扫把小姐挤在一起的表情怎么样?为什么不开心) 蜘蛛先生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决定搬家。(四) 什么时候搬家?怎么搬?
(五) 爬到屋顶以后呢?还继续搬家吗?怎么搬?(真是不怕困难的蜘蛛先生啊!)
(六) 最后到了哪里?
(七) 找到盖房子的地方了吗?在哪里?
(八) 用什么盖房子呢?
(九) 蜘蛛先生满意自己的新房子吗?为什么? (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快乐)
(十) 蜘蛛先生以后会再搬家吗?小朋友,你们认为呢?(我不知道,你说呢?)
四、 教师按线路图边连线边完整讲述图书故事。
五、 幼儿两人一组尝试以问答形式讲述图书故事。
大班语言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壁虎的尾巴是可以再生的,也知道了其它部分动物尾巴的作用。
2、能基本讲述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3、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小壁虎纸偶一只,图片:蛇,牛,鱼,燕子;
2、自制绘本《小壁虎借尾巴》。
【活动过程】
一、以自编儿歌引入
师:“壁虎壁虎真能干,吃蚊子来吃害虫,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小朋友们,刚才的儿歌里面讲的是谁啊?”
(壁虎)
师:“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个小客人,看看是谁啊。”
二、出示纸偶小壁虎,进行情景表演
1、教师出示纸偶小壁虎,用小壁虎的口吻说:“小朋友们,我是小壁虎,前两天我遇到了一个事。小朋友们想知道我遇到了一个什么事吗?让老师跟大伙说吧,这件事可稀奇了。”
2、教师情景表演,讲述故事,依次出示图片:蛇,牛,鱼,燕子。(故事内容主要为小壁虎在吃蚊子时被蛇咬断了尾巴,它去借尾巴,首先向鱼姐姐借······)
三、教师提问,帮助幼儿巩固对故事的'理解。
1、看完情景表演后,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故事里的小壁虎它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师:“它向哪些小动物借了尾巴,它借到了吗?为什么?”
3、师:“它最后有尾巴了吗?是谁的尾巴?”
四、教师出示绘本,和幼儿一起讲故事。
1、师:“我们的小朋友听的真仔细,小壁虎它送给我们一本很好看的书,现在你们和老师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出示绘本,引导幼儿与自己一起讲述故事。
五、活动小结
师:“故事中的希奇是真稀奇,原来小壁虎的尾巴没有后,它可以再生出一条新的小尾巴,我们也知道了鱼的尾巴是用来划水的,牛的尾巴是用来赶蚊子苍蝇的,小燕子的尾巴是用来控制飞翔的。”
六、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好些小动物它们尾巴的作用,那小朋友再去想想,还有哪些小动物有尾巴,它们的尾巴又是干什么的?”
大班语言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不怕困难,有客服困难的勇气。
2、学习续编故事。
3、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5、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1、《运南瓜》的图片一幅。
2、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图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小兔在干什么?(学习词语:茂盛、发愁)谁来了,它们在说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
提问:画面上有谁?它们在说什么?小白兔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交代任务:这两幅图说的是小白兔和南瓜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我们知道了,小白兔的大南瓜该怎样运回家呢?请你们仔细想一想,把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画出来。
四、让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作为第三幅图。(要求画出的小兔运南瓜的形象是笑咪咪、甜滋滋的,小兔走路的姿势是欢快的。)画好后独自练习讲述。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了解幼儿构思。
五、选择画面清晰、情节设计比较合理新奇的作品让作画人向全体幼儿讲述。
六、启发幼儿给故事取名字。
七、教师完整讲述《运南瓜》的.故事。(也可请能力强的幼儿讲述一遍。)
八、引导幼儿讨论:从小白兔运南瓜的故事中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延伸活动:幼儿回家后可将《运南瓜》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活动反思:
好的教师应该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导者,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引路者。口语交际课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课例,也能充分反映教师课堂的把握能力及知识水平等。本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自己的鼓励技巧,充当引导者、把握者和参与思考者,把课堂分成三个阶段:问题引入思考—在回答中思考—师生共同思考评价,达到了培养思维的目的。特别是教师巧妙地采用弱化不成功方法和不给出最优答案而只给予普遍鼓励的办法,让每位学生有交流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克服课堂出现只限于优生施展才能空间的弊端,也给学生的后续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间。评价是比较高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师生共同思考、评价的方式,把思维推向更高的层次,做到有普及、有提高,符合学生思维的成长特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百科:南瓜(学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et)葫芦科南瓜属的一个种,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茎常节部生根,叶柄粗壮,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质稍柔软,叶脉隆起,卷须稍粗壮,雌雄同株,果梗粗壮,有棱和槽,因品种而异,外面常有数条纵沟或无,种子多数,长卵形或长圆形。
【大班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语言的教案02-28
语言大班教案10-12
大班语言教案:字宝宝 大班语言教案07-22
大班语言教案:春雨的色彩_大班语言教案02-24
大班语言教案:走近澳门_大班语言教案02-24
【精选】大班语言活动教案04-22
大班语言梦教案03-24
大班语言春风教案04-01
大班语言儿歌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