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金色的鱼钩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案

时间:2024-08-05 21:44:32 教案 我要投稿

金色的鱼钩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色的鱼钩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色的鱼钩教案通用15篇

金色的鱼钩教案1

  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

金色的鱼钩教案2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排:布置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局部?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局部,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身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绚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同学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观赏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和:板书设计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案3

  学习目标:

  1.能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认识7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感动的部分。

  4.能说出自己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地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一句话的理解。

  5.能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6.能感受到革命前辈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产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学习重点: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1.预习: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搜集长征的有关资料,通过初步阅读了解资料的内容,进行剪辑整理,弄清与课文学习的联系。

  学习过程:

  一、交流搜集资料

  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包括长征的.时间、路线、有关长征的诗词、歌曲、长征中的动人故事、英雄人物等各种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

  二、研读阅读提示

  认真研读阅读提示,之后,说说阅读提示提了几方面的学习要求,弄清在阅读中要做什么,怎样做好。

  三、自读理解内容

  1.回顾读书方法。如读一读、想一想、查一查、画一画、标一标、注一注、议一议等。

  2.学生按阅读提示,运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3.教师有针对地进行学法指导。

  四、交流读书收获

  1.在阅读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

  2.学生畅谈收获。

  3.把对老班长说的话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进行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把本课阅读学习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摘录到读书笔记上,把《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金色的鱼钩教案4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本课的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请看大屏幕,这幅画就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了解疑难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上级”就是“领导”,老班长是怎样做好“上级’的?是怎样做好“保姆”的?又是怎样做好“勤务员’的?

  3、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金色的鱼钩教案5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线!”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不自胜”、“奄奄一息”等词语。

  二、教学过程:

  1、检查自学字、词状况:

  (1)依据意思听写词语: “三长两短”、“喜不自胜”、“奄奄一息”。

  (2)齐读生字、新词。

  (3)说说简单读错、写错的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索:

  A 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B 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3、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恒久闪耀着金色的光线!”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恒久闪耀着金色的光线”?

  (3)探讨。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终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沟通。(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恒久闪耀着金色的光线!”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4、课堂作业 设计。

  (1)依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恒久闪耀着金色的光线!”这句话的含义。

  5、板书设计 :略。

金色的鱼钩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初融情感

  1.两国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列车开动的一刹那,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这惜别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也收集了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人间真情吧。

  2.交流资料。

  二、入情入境,深悟情感

  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地深处,翻开发黄的历史,再现当年那不起眼的小小鱼钩吧。齐读课题。

  2.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说说这鱼钩是什么样子?

  3.齐读句子: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鱼钩。

  4.就是这个小小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濒临死亡的生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默读课文,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5.把你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6.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事啊,在老班长、战士之间,这深深的

  战友情是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的力量,是他们寒冬中看到希望的浓浓暖意,读了这个故事,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7.说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理解。

  8.这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

  (1)巧妙地点明主题。

  (2)典型人物的刻画。

  (3)精彩的对话描写。

  (4)动人的真情实感。

金色的鱼钩教案7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每篇课文结构特点,即课文的纵思路和横思路来整体设计教学。课文的纵思路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文章的条理。它就像一棵树的主干。课文的横思路就是作者怎样把各个部分写具体。它是一棵树的枝叶。教师只有抓住主线来整体设计,分步施教,才能把作者的写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在纵思路上,作者是围绕着“两救”来写的,即班长救病号(3—23节),病号救班长(24—33节)。因此,全文分为四段较妥,即1—2节为一段,“两救”各为一段,最后一节为一段。在横思路上,作者抓住班长的外貌(人物外表)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

  如何设计教学呢?

  第一步:掌握特点,理清思路

  作为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作者围绕着“两救”这个特点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理清思路,划分段落。为了让学生循思路进行第二步的学习,老师应该把全文的思路板书出来: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

  第二步:引导读书,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横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是这篇课文横思路的一条主线。而每次描写,都有它的'含义作用,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无疑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分组读议,汇报交流

  教学时,引导学生围绕着已经划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词句,读书自学,议论交流,深入理解每次描写老班长外貌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人物的外表,进而理解人物内心,最后理解人物的优秀品质,达到自我领悟,渗透教育的目的。

  课文一开始,就仔细地勾画出一位老红军战士的外貌,一位未满40岁而驼背,皱纹满脸,两鬓斑白的战士,以长者的身份,带领三位有病的小战士在茫茫的草海里,一步一滑地行进着。这些描述告诉人们,老班长历尽了人间的辛酸苦难,但他乐观,充满对同志的阶级情谊。

  老班长救病号部分,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作了四次描述。而每次描述,与救病号有什么联系,给读者什么启示?这是我们引导学生理解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深刻领会。

  接下来,病号为什么要救老班长?怎样救老班长?结果怎么样呢?这是必须引导学生理解的问题。理解这些问题,要同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联系起来。为了把二个病号最后带出草地,老班长硬是支撑着“皮包骨头”的身躯,拿起钓鱼钩去找水塘钩鱼去了。可是,当同志们发现时,老班长为了救病号,长期忍饥挨饿,终于累垮了。这是病号要救老班长的原因。

  老班长用缝衣针弯成钓鱼钩,一路上,用它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救活了三个病号。可是,当病号用它钓鱼做成鱼汤送到老班长嘴里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这一描述告诉我们,三个病号已成了四个病号,而老班长是个重病号。

  第四步:自我设计,自我教育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设计。

  受老班长精神鼓舞方面:我们要走出草地。引导学生想象,在老班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鼓舞下,三个小战士互相帮助,艰难地走出草地的情景。

  从怀念老班长方面:老班长活在我们心中。引导学生想象,小战士们掩埋老班长的遗体后,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是怎样做的。

  从向上级讲述老班长牺牲的经过方面:老班长救活了我们。让学生回述故事内容,并简谈体会。

金色的鱼钩教案8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附: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案9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3.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4.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作者简介

  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尿毒症,靠着每周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__年12月25日下午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31日凌晨去世。

  正字正音

  吓唬(xià hu)挨(āi)绊(bà)耽搁(dān ge)揉(róu)

  绽开(zhà)沉郁(yù)缥缈(piāo miǎo)急遽(jù)惆怅(chóu chàng)

  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解词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的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初读感知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2.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思考探究

  1.默读课文,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之深?

  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理变化。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令“我”记忆如此深刻。

  2.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你的看法。

  探究一: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又体现了她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探究二: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对吸纳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是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思考探究

  3.文章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

  述“我”的`心理。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我蹲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思考探究

  3.文章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

  述“我”的心理。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写“我”看到希望越来越渺茫时的伤心与失望

  积累拓展

  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

  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

  有两层含义:表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了傍晚的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

  3.

  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连声的对“我”说对不起。

  归纳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2.试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

  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文章首尾呼应,行文自然。

  达标检测作业: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金色的鱼钩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金色的鱼钩》这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通过朗读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

  2、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出示一张金色的`鱼钩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让学生猜一猜这张图片和今天的课程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和图片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这首诗的名字叫做《金色的鱼钩》。

  二、讲解(10分钟)

  1、教师简单介绍《金色的鱼钩》这首诗的作者——余光中,让学生了解他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2、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和隐喻。

  三、朗读(15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2、教师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四、赏析(2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

  五、总结(10分钟)

  1、教师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让学生回家继续朗读和赏析《金色的鱼钩》这首诗。

  2、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色的鱼钩》这首诗的意义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感和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金色的鱼钩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3、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教学方法

  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过渡语:“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答案只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课后小结

金色的鱼钩教案12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二、教学过程 :

  1、检查自学字、词情况:(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

  “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2)齐读生字、新词。(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考:A 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 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3、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3)讨论。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交流。(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4、课堂作业 设计。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5、板书设计 :略。

金色的鱼钩教案13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14个生字,并积累相关词语“军阀、恐怖、宪兵、皮靴、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法: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相关内容。

  学法:

  课前5分钟自读课文,课堂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自读课文。(5分钟)

  一、单元整体目标把握(3分钟)

  1.自读单元导读,并思考:

  (1)本单元课文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缅怀革命志士∕深深地怀念∕怀念革命先辈……)

  (2)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②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③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④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二、激趣导入(1分钟)

  读完了单元导读,同学们一定在各自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很多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就

  一起跟随一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近一位伟大的革命志士。

  板书题目。

  三、课程呈现

  (一)背景介绍(3分钟)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抵抗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由背景介绍引出作者李星华,及作品简介。(2分钟)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回答: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 )的( )李星华在( )遇难( )时所写的.一片( )。

  (三)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预习效果(一人一词)(5分钟)

  个别指导:

  1.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2.恐怖:惊慌、害怕。

  3.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4.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5.刑——形籍——藉峻——竣

  (四)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5分钟)

  1.十六年是那么遥远,可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请找出能说明写作顺序的相关词句。

  3.文章中出现的阶段性时间词语是一些关键的时间段,在这些时间段,作者都写了那些事?

  4.初读课文,你能体会到那些情感?

  5.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小组交流,反馈(5分钟)

  1.因为十六年前作者失去了亲爱的父亲。

  2.时间顺序,“那年春天”,“4月6日”,“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28日”,“第二天”。

  3.那年春天:李大钊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北京,继续工作。(冒险留守)

  4月6日早晨:李大钊不幸被捕。(不幸被捕)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争。(法庭斗争)

  28日、第二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的消息,全家悲痛万分。(噩耗传来)

  4.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高度负责……

  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怀念。

  5.课文通过回忆录的形式记叙了李大钊同志从被捕前到遇害后的事迹,展现了革命先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

  (六)教师小结:(1分钟)

  同学们,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被害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她按照时间的顺序,为我们留下了一位革命先辈用生命写下的历史篇章。

  四、课堂巩固(6分钟)

  1.完成小练习册一、二题,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参照课本。

  2.小组内互换检查,并纠正。

  3.集体核对答案。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课外阅读革命先烈的故事,并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冒险留守忠于革命

  不幸被捕临危不惧

  法庭斗争凛然正气

  噩耗传来悲痛欲绝

金色的鱼钩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品读体验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⑴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指导朗读。

  ⑷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3、品味金色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4、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课堂作业:请同学们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吧

  四、巩固延伸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课后实践活动:

  3、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忠于革命、舍已为人

  闪着光芒!的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金色的鱼钩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记叙红军长征故事的文章,大家还记得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中的一次辉煌的壮举。长征途中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中的老班长,也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些前辈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成为合格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鱼钩?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

  3、简介时代背景: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感人的故事。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了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十一个省,越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击溃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本文记叙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自读

  ⑴ 默读课文:

  ① 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⑵ 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⑶ 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三、简要复述课文

  1、感情朗读课文。

  2、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⑴ 复述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 条理要清楚,讲清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②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说出来,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 注意用口语讲述。

  ⑵ 可以怎样开头?

  3、小组内练习复述。

  4、组内推荐的同学在全班复述,大家进行评价。

  5、观看情景剧,看看专业演员是如何讲故事的,学习别人的长处。

  四、布置作业

  给家人或朋友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有感情的一段谈话导入新课并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要求学生以事情发展为线索,了解故事的内容梗概。特别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时加快默读的速度,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默读时,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准备。练习复述时,先要进行一定的辅导;然后在小组内练习;推荐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全班汇报,此时注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提高自己;最后观看情景剧,看看专家是怎样讲故事的,学习人家的优点,在完成家庭作业时进一步提高复述故事的水平。

【金色的鱼钩教案】相关文章:

《金色的鱼钩》教案06-30

金色的鱼钩教案03-05

金色的鱼钩教案05-23

金色的鱼钩教案优秀09-22

金色的鱼钩教案模板12-26

金色的鱼钩教案(精选21篇)06-19

(经典)金色的鱼钩教案15篇07-01

金色的鱼钩教案 15篇03-05

金色的鱼钩教案15篇03-28

金色的鱼钩教案(精选15篇)10-05

金色的鱼钩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色的鱼钩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色的鱼钩教案通用15篇

金色的鱼钩教案1

  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

金色的鱼钩教案2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排:布置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局部?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局部,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身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绚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同学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观赏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和:板书设计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案3

  学习目标:

  1.能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认识7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感动的部分。

  4.能说出自己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地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一句话的理解。

  5.能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6.能感受到革命前辈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产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学习重点: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1.预习: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搜集长征的有关资料,通过初步阅读了解资料的内容,进行剪辑整理,弄清与课文学习的联系。

  学习过程:

  一、交流搜集资料

  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包括长征的.时间、路线、有关长征的诗词、歌曲、长征中的动人故事、英雄人物等各种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

  二、研读阅读提示

  认真研读阅读提示,之后,说说阅读提示提了几方面的学习要求,弄清在阅读中要做什么,怎样做好。

  三、自读理解内容

  1.回顾读书方法。如读一读、想一想、查一查、画一画、标一标、注一注、议一议等。

  2.学生按阅读提示,运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3.教师有针对地进行学法指导。

  四、交流读书收获

  1.在阅读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

  2.学生畅谈收获。

  3.把对老班长说的话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进行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把本课阅读学习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摘录到读书笔记上,把《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金色的鱼钩教案4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本课的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请看大屏幕,这幅画就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了解疑难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上级”就是“领导”,老班长是怎样做好“上级’的?是怎样做好“保姆”的?又是怎样做好“勤务员’的?

  3、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金色的鱼钩教案5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线!”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不自胜”、“奄奄一息”等词语。

  二、教学过程:

  1、检查自学字、词状况:

  (1)依据意思听写词语: “三长两短”、“喜不自胜”、“奄奄一息”。

  (2)齐读生字、新词。

  (3)说说简单读错、写错的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索:

  A 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B 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3、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恒久闪耀着金色的光线!”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恒久闪耀着金色的光线”?

  (3)探讨。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终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沟通。(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恒久闪耀着金色的光线!”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4、课堂作业 设计。

  (1)依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恒久闪耀着金色的光线!”这句话的含义。

  5、板书设计 :略。

金色的鱼钩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初融情感

  1.两国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列车开动的一刹那,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这惜别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也收集了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人间真情吧。

  2.交流资料。

  二、入情入境,深悟情感

  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地深处,翻开发黄的历史,再现当年那不起眼的小小鱼钩吧。齐读课题。

  2.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说说这鱼钩是什么样子?

  3.齐读句子: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鱼钩。

  4.就是这个小小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濒临死亡的生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默读课文,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5.把你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6.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事啊,在老班长、战士之间,这深深的

  战友情是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的力量,是他们寒冬中看到希望的浓浓暖意,读了这个故事,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7.说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理解。

  8.这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

  (1)巧妙地点明主题。

  (2)典型人物的刻画。

  (3)精彩的对话描写。

  (4)动人的真情实感。

金色的鱼钩教案7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每篇课文结构特点,即课文的纵思路和横思路来整体设计教学。课文的纵思路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文章的条理。它就像一棵树的主干。课文的横思路就是作者怎样把各个部分写具体。它是一棵树的枝叶。教师只有抓住主线来整体设计,分步施教,才能把作者的写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在纵思路上,作者是围绕着“两救”来写的,即班长救病号(3—23节),病号救班长(24—33节)。因此,全文分为四段较妥,即1—2节为一段,“两救”各为一段,最后一节为一段。在横思路上,作者抓住班长的外貌(人物外表)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

  如何设计教学呢?

  第一步:掌握特点,理清思路

  作为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作者围绕着“两救”这个特点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理清思路,划分段落。为了让学生循思路进行第二步的学习,老师应该把全文的思路板书出来: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

  第二步:引导读书,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横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是这篇课文横思路的一条主线。而每次描写,都有它的'含义作用,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无疑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分组读议,汇报交流

  教学时,引导学生围绕着已经划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词句,读书自学,议论交流,深入理解每次描写老班长外貌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人物的外表,进而理解人物内心,最后理解人物的优秀品质,达到自我领悟,渗透教育的目的。

  课文一开始,就仔细地勾画出一位老红军战士的外貌,一位未满40岁而驼背,皱纹满脸,两鬓斑白的战士,以长者的身份,带领三位有病的小战士在茫茫的草海里,一步一滑地行进着。这些描述告诉人们,老班长历尽了人间的辛酸苦难,但他乐观,充满对同志的阶级情谊。

  老班长救病号部分,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作了四次描述。而每次描述,与救病号有什么联系,给读者什么启示?这是我们引导学生理解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深刻领会。

  接下来,病号为什么要救老班长?怎样救老班长?结果怎么样呢?这是必须引导学生理解的问题。理解这些问题,要同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联系起来。为了把二个病号最后带出草地,老班长硬是支撑着“皮包骨头”的身躯,拿起钓鱼钩去找水塘钩鱼去了。可是,当同志们发现时,老班长为了救病号,长期忍饥挨饿,终于累垮了。这是病号要救老班长的原因。

  老班长用缝衣针弯成钓鱼钩,一路上,用它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救活了三个病号。可是,当病号用它钓鱼做成鱼汤送到老班长嘴里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这一描述告诉我们,三个病号已成了四个病号,而老班长是个重病号。

  第四步:自我设计,自我教育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设计。

  受老班长精神鼓舞方面:我们要走出草地。引导学生想象,在老班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鼓舞下,三个小战士互相帮助,艰难地走出草地的情景。

  从怀念老班长方面:老班长活在我们心中。引导学生想象,小战士们掩埋老班长的遗体后,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是怎样做的。

  从向上级讲述老班长牺牲的经过方面:老班长救活了我们。让学生回述故事内容,并简谈体会。

金色的鱼钩教案8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附: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案9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3.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4.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作者简介

  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尿毒症,靠着每周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__年12月25日下午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31日凌晨去世。

  正字正音

  吓唬(xià hu)挨(āi)绊(bà)耽搁(dān ge)揉(róu)

  绽开(zhà)沉郁(yù)缥缈(piāo miǎo)急遽(jù)惆怅(chóu chàng)

  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解词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的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初读感知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2.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思考探究

  1.默读课文,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之深?

  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里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理变化。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令“我”记忆如此深刻。

  2.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你的看法。

  探究一: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又体现了她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探究二: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对吸纳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是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思考探究

  3.文章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

  述“我”的`心理。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我蹲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思考探究

  3.文章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

  述“我”的心理。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写“我”看到希望越来越渺茫时的伤心与失望

  积累拓展

  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

  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

  有两层含义:表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了傍晚的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

  3.

  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连声的对“我”说对不起。

  归纳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2.试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

  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文章首尾呼应,行文自然。

  达标检测作业: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金色的鱼钩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金色的鱼钩》这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通过朗读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

  2、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出示一张金色的`鱼钩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让学生猜一猜这张图片和今天的课程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和图片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这首诗的名字叫做《金色的鱼钩》。

  二、讲解(10分钟)

  1、教师简单介绍《金色的鱼钩》这首诗的作者——余光中,让学生了解他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2、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和隐喻。

  三、朗读(15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调。

  2、教师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四、赏析(2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

  五、总结(10分钟)

  1、教师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让学生回家继续朗读和赏析《金色的鱼钩》这首诗。

  2、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色的鱼钩》这首诗的意义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感和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金色的鱼钩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3、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教学方法

  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过渡语:“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答案只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课后小结

金色的鱼钩教案12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二、教学过程 :

  1、检查自学字、词情况:(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

  “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2)齐读生字、新词。(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考:A 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 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3、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3)讨论。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交流。(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4、课堂作业 设计。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5、板书设计 :略。

金色的鱼钩教案13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14个生字,并积累相关词语“军阀、恐怖、宪兵、皮靴、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法: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相关内容。

  学法:

  课前5分钟自读课文,课堂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自读课文。(5分钟)

  一、单元整体目标把握(3分钟)

  1.自读单元导读,并思考:

  (1)本单元课文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缅怀革命志士∕深深地怀念∕怀念革命先辈……)

  (2)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②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③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④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二、激趣导入(1分钟)

  读完了单元导读,同学们一定在各自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很多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就

  一起跟随一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近一位伟大的革命志士。

  板书题目。

  三、课程呈现

  (一)背景介绍(3分钟)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抵抗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由背景介绍引出作者李星华,及作品简介。(2分钟)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回答: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 )的( )李星华在( )遇难( )时所写的.一片( )。

  (三)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预习效果(一人一词)(5分钟)

  个别指导:

  1.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2.恐怖:惊慌、害怕。

  3.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4.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5.刑——形籍——藉峻——竣

  (四)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5分钟)

  1.十六年是那么遥远,可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请找出能说明写作顺序的相关词句。

  3.文章中出现的阶段性时间词语是一些关键的时间段,在这些时间段,作者都写了那些事?

  4.初读课文,你能体会到那些情感?

  5.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小组交流,反馈(5分钟)

  1.因为十六年前作者失去了亲爱的父亲。

  2.时间顺序,“那年春天”,“4月6日”,“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28日”,“第二天”。

  3.那年春天:李大钊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北京,继续工作。(冒险留守)

  4月6日早晨:李大钊不幸被捕。(不幸被捕)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争。(法庭斗争)

  28日、第二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的消息,全家悲痛万分。(噩耗传来)

  4.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高度负责……

  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怀念。

  5.课文通过回忆录的形式记叙了李大钊同志从被捕前到遇害后的事迹,展现了革命先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

  (六)教师小结:(1分钟)

  同学们,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被害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她按照时间的顺序,为我们留下了一位革命先辈用生命写下的历史篇章。

  四、课堂巩固(6分钟)

  1.完成小练习册一、二题,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参照课本。

  2.小组内互换检查,并纠正。

  3.集体核对答案。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课外阅读革命先烈的故事,并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冒险留守忠于革命

  不幸被捕临危不惧

  法庭斗争凛然正气

  噩耗传来悲痛欲绝

金色的鱼钩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品读体验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⑴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指导朗读。

  ⑷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3、品味金色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4、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课堂作业:请同学们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吧

  四、巩固延伸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课后实践活动:

  3、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忠于革命、舍已为人

  闪着光芒!的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金色的鱼钩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记叙红军长征故事的文章,大家还记得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中的一次辉煌的壮举。长征途中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中的老班长,也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些前辈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成为合格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鱼钩?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

  3、简介时代背景: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感人的故事。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了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十一个省,越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击溃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本文记叙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自读

  ⑴ 默读课文:

  ① 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⑵ 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⑶ 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三、简要复述课文

  1、感情朗读课文。

  2、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⑴ 复述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 条理要清楚,讲清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②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说出来,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 注意用口语讲述。

  ⑵ 可以怎样开头?

  3、小组内练习复述。

  4、组内推荐的同学在全班复述,大家进行评价。

  5、观看情景剧,看看专业演员是如何讲故事的,学习别人的长处。

  四、布置作业

  给家人或朋友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有感情的一段谈话导入新课并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要求学生以事情发展为线索,了解故事的内容梗概。特别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时加快默读的速度,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默读时,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准备。练习复述时,先要进行一定的辅导;然后在小组内练习;推荐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全班汇报,此时注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提高自己;最后观看情景剧,看看专家是怎样讲故事的,学习人家的优点,在完成家庭作业时进一步提高复述故事的水平。

【金色的鱼钩教案】相关文章:

《金色的鱼钩》教案06-30

金色的鱼钩教案03-05

金色的鱼钩教案05-23

金色的鱼钩教案优秀09-22

金色的鱼钩教案模板12-26

金色的鱼钩教案(精选21篇)06-19

(经典)金色的鱼钩教案15篇07-01

金色的鱼钩教案 15篇03-05

金色的鱼钩教案15篇03-28

金色的鱼钩教案(精选15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