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发现、比较事情之间的联系。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环境与材料1、干木耳、茶叶每组1盘,杯子每两人1个。
2、用水浸泡过的黄豆、木耳若干。
3、电磁炉、电沙锅、微波炉各1个。
一次备课一、提出问题,引发探究你知道膨化食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二、发现膨胀现象1、出示用水浸泡的'黄豆、木耳,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没浸泡过的黄豆、木耳与它们的区别。
2、观察后请哟额说出它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问幼儿:你还知道哪些食品会变化?
4、做一做:请幼儿用杯子盛一些茶叶,倒入一些温水,发现茶叶遇水后的膨胀现象。
6、教师制作"爆米花",幼儿观察玉米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膨胀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利用膨胀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三、膨化食品真好吃幼儿品尝膨化食品,并说一说吃的感觉是怎样的。
四、看画册《有趣的膨胀》
1、让幼儿发现物体膨胀的现象与生活的关系。
2、提问:你知道图上的这些食物是怎样变化的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对事物有好奇心,愿意积极参与探索,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2.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会发生变化。
3.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月亮”组图;“变化的月亮”图片。
纸面教具:《月亮的变化》记录单。
材料准备:操作材料“变化的月亮”;颜料、水粉刷、颜料盘、白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组图联系幼儿已有经验讨论月亮的形状
——天黑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月亮挂在天上,月亮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
——你看到过什么形状的月亮?它像什么?
二,发放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月亮变化的'规律
——慢慢地拉动细绳,看看月亮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它有什么规律呢?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
——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左边的小月牙和右边的小月牙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四,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呈现月亮形状变化规律
1.教师介绍绘画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尝试过程中感知方便与省力的多种方法。
2、通过自身探索与实践,知道轮子会滚动,是最省力的工具。
3、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四个装有重物的大箱子。
2、绳子、滑板、圆木棍、木板、积木、锁链、大块布、梯子、圆木桶、竹子、鼓棒、扁担、竹梯。
活动流程:
一、出现问题,感知人多可以省力。
你们看,这是什么啊?(箱子)
放在这里太不好了,谁愿意来把它搬开?(请一幼儿尝试、搬不动)
提问:你为什么搬不动?有什么感觉?那怎么办呢? (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幼儿与教师共同搬箱子
组织幼儿集中交谈:刚才我们是怎样把箱子搬开的?(抬、推、拉、转……)
那你们在移动箱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箱子太重了,太累了,太吃力了……)
老师也和小朋友也有一样的感觉!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轻松点,有没有什么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呢?(请力气大的.大人来帮忙,大家一起抬……)
嘿,这里也有些工具的,有绳子、木棍、布块、滑板……他们能不能派上用场,让我们轻松的把箱子移到更远的地方去呢?(有,幼儿自由猜测方法)
这些方法听起来都不错,究竟能不能行呢?(老师你让我们试试吧)
二、通过尝试比较,明白轮子能省力。
1、教师与幼儿共同尝试。(虞老师老师帮忙用相机把小朋友的方法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
老师把小朋友的方法拍成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逐张照片请幼儿来介绍)
3、小结:你们觉得我们刚才用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滑板)为什么滑板又方便又省力?( “没有轮子就不会跑”、“就像人没有腿一样”。)
三、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1、幼儿讲述。(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还可以介绍几种,如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等)2、欣赏图片(餐车、汽车、自行车、旅行箱、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溜冰鞋、滑板车、黑板、钢琴……)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四、发明创造有轮子的东西有多种方式供幼儿选择:①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②做:用多种材料制作。③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和其他人听。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好几样东西混在一起的现象。如果是一些常用的物品,如多种粒状的农作物、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色彩的蜡笔……混在一起,在要使用的情况下,必须提前把它们一样一样分出来。为培养小朋友分离常见混合物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合适分离工具的兴趣,我设计了科学活动:分一份。
活动目标:
1.动手动脑,尝试用小工具分离豆豆混合物。
2.通过工具使用比较,找出最适合的分离工具,并能清楚表达分豆过程。
3.初步了解生活中其它混合物的分离方式,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贴有花生、绿豆、小米标记的整理箱各1只,装有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的整理箱1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共计40小盒。
2.8人操作台3张。
操作台(一):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大孔、小孔箩筐各8只,白色分类盒24只。
操作台(二):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勺子8把;空碗24只。
操作台(三):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夹子8把;空碗24只。
3.灵动操作台1张,放置3套不同工具的操作分离材料。
4.幼儿选工具记录单20张,五角星贴纸若干张。
5.分离混合物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今天食堂的阿姨遇到了麻烦事,一不小心把花生、绿豆、小米三种混在一起了。要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你们愿意帮忙吗?
二、出示小工具,猜想最适合的分豆工具。
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勺子、夹子、箩筐3种分豆工具。
2.请你们猜一猜,什么工具最适合分豆豆?
3.请你在你认为适合分豆的小工具后面贴一个小星星。
4.请认为勺子(箩筐、夹子)分豆最适合的小朋友举手。
三、根据猜想,使用工具分豆。
1.你选的`小工具真的是最适合的吗?
2.到底哪种小工具最适合分豆呢?让我们一起来动手试一试。
(1)分的时候,请你先看看、想想托盘里整齐的放着什么?分出来的豆豆可以放哪里?然后再动手分。
<<<12>>>
(2)混在一起的3种豆豆全都分好了,放哪里呢?
(3)分好了还可以试试用其它小工具分豆。
(4)送豆豆时要看清标记。
(5)送完豆豆,请把桌上的工具一样一样放回托盘。
四、集中幼儿交流小工具分豆,比较出最合适的分豆工具。
1.你刚才用了什么工具分豆?(请你在小工具的大拇指下面贴上小星星)怎么分的?请你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3.用什么工具分豆的小朋友最先分完?他们为什么会最快?
4.我们请3个小朋友选用不同的工具来比一比。
5.请用箩筐分豆的小朋友介绍:你是先用小孔箩筐还是大孔箩筐分豆?我们看到了什么?
6.教师小结箩筐有孔的特性,便于分离大小不一的物体,是3种工具中最适合分豆的工具。
五、全体幼儿体验用箩筐分离豆豆混合物。
1.用大孔、小孔箩筐交替使用分豆真好,你们想不想都来试一试?
2.3种混在一起的豆豆全分完了,请把最后一颗小星星送给小箩筐,贴在有两个大拇指标记的最下面一格。
六、看视频,了解生活中其它混合物的分离方式。
1.混在一起的豆豆需要分一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需要分一分呢?
2.幼儿观看视频,拓展生活经验。
3.教师小结:原来生活中有好多东西会一不小心混在一起,为了使用需要,必须想办法把它们一样一样分离出来。小朋友还可以动手帮忙分些什么呢?回去和爸爸、妈妈、好朋友一起找一找,分一分。
4.食堂送豆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随着省级课题《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大班幼儿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课题探索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大班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又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和生活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
近阶段,我们班围绕主题《一切都在变》与幼儿一起结合其周围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学习,其中在探索时间的变化这一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存在时间观念差、做事拖拉的现象。于是生成了《我和时钟交朋友》系列活动,《一分钟有多长》是其中的`活动之一。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时间的存在,体验时间的长短及时间与我们生活节奏的关系,从而增强大班幼儿的时间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活动目标:
1、体验时间的长短,感受时间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关系,尝试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简单分析。
2、增强幼儿的时间意识,懂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专心,不拖拉,抓紧时间。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
2、物质材料准备:教育挂图、大时钟1个、小时钟5个、记录表、笔、橡皮泥、皮球、串珠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挂图,教师讲述生活小故事〈〈一分钟〉〉。
2、引导幼儿思考、讨论:“为什么明明上学会迟到?”
二、引发猜想:一分钟有多长?
请幼儿说说: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
三、亲身探究与体验。
1、在时钟的协助下,请全体幼儿静坐一分钟,感受一分钟有多长。(懂得一分钟是秒针绕钟面一圈)引导讨论:一分钟你能做好哪些事情?
2、游戏:“一分钟穿衣服”, 初步感受动作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我与水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圈_大班科学教案03-04
大班科学教案:顽皮的影子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08-28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02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