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10-25 13:02:52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模板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模板十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蝴蝶的演变过程充满好奇。

  2、尝试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蝴蝶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毛毛虫变蝴蝶视频、剪纸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用时2分钟)

  以拼图游戏引入活动主题(共6各组,每组各一个拼图<蝴蝶>与同伴共同完成)提问:谁玩过拼图游戏?你们能拼出来什么?

  幼儿:玩过/没玩过蝴蝶

  二、幼儿讨论(用时3分钟)

  1、引导幼儿了解蝴蝶外形特征提问:拼出来的蝴蝶是什么样的?

  (小结:通过颜色、翅膀、触角、身体、花纹)

  2、教师:你见过蝴蝶么?知道蝴蝶的`宝宝是谁吗?毛毛虫怎么变的?

  三、引导幼儿了解蝴蝶成长的过程(用时15分钟)

  1、欣赏视频(无目的观看)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毛毛虫、蝴蝶2、欣赏视频(有目的观看)

  教师: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先…..后….然后…再…)

  幼儿:圆的(卵子)、毛毛虫、蛹、蝴蝶幼儿讲述刚才看到的过程

  教师:进行纠正并在黑板上贴上剪纸(蝴蝶演变过程)

  四、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蝴蝶演变过程(用时10分钟or延伸课题)(注:不进行评价幼儿的绘画,)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幼儿天天都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风。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不加以关注,这一自然现象就会被幼儿忽略,更谈不上了解风的形成以及和人的关系。

  本次活动把掌握风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人的关系作为重点,围绕这个重点,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引导幼儿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参与讨论和思考、观看课件等活动,使幼儿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了解风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激发幼儿从小爱护环境的情感。

  活动以玩风车激发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的展开包括了解风的特征、风的形成、风与环境的关系这几个环节,步步深入,环环紧扣。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引出“风娃娃”

  提问:怎样让风车转起来。

  二、出示气球,了解风的基本特征

  1.请幼儿摸一摸,想一想,猜一猜汽球里有什么?

  2.再把汽球口对着幼儿的脸松开,现在你们有什么感觉?

  3.请幼儿相互合作,两人互相对扇,请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风在哪里?

  小结:风是摸不到、尝不到、闻不到、看不到的一种气体。

  三、认识风的形成

  风是怎样形成的? (让幼儿拿出自己课前所查阅有关风的资料,相互讨论。)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四、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请幼儿讨论:

  1.风娃娃对人的生活有哪些好处?

  2.风娃娃给我们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坏处?

  五、感知环境破坏与风沙的关系

  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懂得砍伐森林、破坏植被与沙尘暴的关系。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家长搜集治理沙尘暴的.有关资料。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幼儿体会了风的存在,了解风的特征和成因,以及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整个活动从上课前先让幼儿去搜集有关风的资料,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对风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三环节先让幼儿讨论,思考,得出答案后再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幼儿更形象生动地了解风与人类的关系。幼儿兴趣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整个环节层层深入,由易到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浪花给我带来的快乐,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和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浪花给我带来的快乐,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想像、感受浪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电脑大海图:问:这是哪儿呀?谁去过?海边好玩吗?你能把在海边玩时的高兴的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拿着照片给大家讲。)

  3.出示电脑小女孩在沙滩玩时的图:你们看小姑娘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你们想不想和她一起玩儿,那个姑娘想听听你们读书,行吗?

  4.自己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5.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他们的读音是否正确?

  6.小姑娘这有几个词语看谁读得准确。电脑出示词语:

  浪花玩耍笑了跑来唱歌眼泪

  送给贝壳淘气娃娃小脚丫

  放电脑录音:你们读得真准!我答应和你们一起玩。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刚才大家读得挺好的,老师也不想落后呀?给我个机会读读书行吗?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你们听听哪儿读得好?通过老师的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浪花迈着轻轻的步了走来的轻轻的读得好,体会浪花迈的步子很轻。)板书:轻

  2.浪花怎么轻轻地走来?请同学表演。

  3.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指的是什么?(浪花涌上沙滩的响声很小。)

  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自己着读一读。

  4.指名读。

  5.还有哪儿读得好?(悄悄地弄痒了我的小脚丫)板书:悄

  6.真的有人弄痒了它的脚丫吗?那指的是什么?小女孩的表情什么样?

  (当浪花轻轻的溅到脚上。给人一种庠庠的感觉。)

  7.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

  8.学生练习读。

  9.还有哪读得好?(浪花笑着跑回家。)板书:笑跑

  10.“浪花笑着跑回家”的“笑着”指的是什么?(浪花卷上来发出的声音。)

  11.(指板书说)浪花“轻轻地、悄悄地\笑着”这是把浪花当作人来写,可以看出什么?(小姑娘对浪花的喜爱。)你们喜欢吗?能不能带着对浪花的喜爱之情读一读。学生自己读、同桌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段: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

  2.同桌同学互读互评。

  3.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浪花什么样?

  4.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5.你们还想让大海给你们带来些什么?点击电脑在图上出示:可爱的小螃蟹、绿绿的海藻、翠绿的海白菜、美丽的珊瑚

  6.电脑出示:“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教师指导读.如果你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这时你是什么心情?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吗?自己练读同桌读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练习用“像”说话。

  (如:彩虹像一座美丽的拱桥。)

  (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乐朗诵。

  三、指导背诵:

  1.自己试着背一背。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齐背。

  四、让学生谈谈到海边玩时的感受?可以编出小儿歌。

  学生编出小儿歌:

  (l)浪花浪花多美丽,

  像一朵朵白色的云,

  在海中唱着哗哗哗,

  一会儿仰头又低头,

  浪花浪花你多美,

  真像美丽的蓝海豚,

  浪花浪花我真羡慕你!

  (2)蓝蓝的大海,软软的沙滩,

  绿绿的海藻,白白的珊瑚,

  大海真美呀!

  五、板书:

  14浪花

  轻悄笑跑捧

  像

  喜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本课12个生字,并且正确、规范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练习2.3.4题。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字形及字义。

  2.完成课后练习2.3.4题。

  教学难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笑、都、跑”3个字。教师重点指导。

  2.课后练习3照样子说词语。

  教学过程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想象在海边时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体会、感受通过读书表达上来。

  二、识字教学

  (一)巩固生字词的音。

  1.自己小声读读本课的生字。

  2.同桌小伙伴互读生字。

  3.抽读生字学法。

  (二)分析字形结构和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分析字形。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记忆字形的好办法。

  3.请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讲解:

  4.电脑出示词语;学生读。

  三、写字教学: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画在田格中的位置,观察后把8个字的红字描一遍,边描边记住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2.学生在书中第一个田格中把8个生字试着写一遍,写完后与范字进行比较修改!

  3.学生想出认为难写的字,如:笑、都、跑、唱

  4.教师范写:

  “笑”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竹字头,两边的笔画要写对称。第七笔撇要写在靠近中心点的位置,第八笔横不要写得太长。第九笔撇的起点要在竖中线旁边的横中线上。“撇”不要写得太长,“捺”书写的'稍长一点。

  “都”是什么结构的字?(左右结构)。要写完左成左宽右窄。

  左上边的“土”字,要注意第二个横稍长些,第四笔“撇”的起点在第一笔横的旁边写,撇尖与第三笔的横的起笔上下对齐。“日”字,横折的“横”要写在横中虚线上。“耳刀”的起笔在“土”字而横的中间起笔写“横撇”撇尖离横中线不远。“弯钩”不要写得太长。

  “跑”是左窄右宽的字。在写“足字旁”时,注意第五笔的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六笔“竖”的起笔从横中线上起笔写。右边“包”字的第一笔高一点,撇尖写在横中线上边一点,第二笔横折钩的“横”比“口”字稍低一点写,“钩”过横中线,“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写,注意钩朝天。

  电脑出示3个部体:“口”“日”“日”让学组“唱”字。

  A.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

  B.让学生拖动鼠标把部体放到田格中,如果拖得不对,部体返回原位置。

  正确的拖动应该是:

  5.学生在书中的第二个田格中书写“都、跑、笑、唱”这几个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6.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讲评!

  7.同桌同学互评互改这几个字。

  8.学生书写其他四个字,教师个别辅导。

  四、巩固练习:

  1.学生正确地书写生字,每字3遍。

  2.学生抄写词语,每词3遍。

  五、完成课后练习:

  1.照样子说词语:学生填写词语时只要搭配合理就可以。

  2.读句子。让学生多读,体会句子的特点,也可以仿照句子说几个句子。

  六、朗读全文:

  七、教师小结: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浪花》这篇课文,通过与浪花嬉戏,使我们感受到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这节课我们又一起学习了生字,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写得也非常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学习用品,知道它们的用处。

  2、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用品解决问题。

  3、激发幼儿入小学的自豪感和当小学生的愿望。

  教学准备:

  1、各种上学所需的`学习用品。

  2、活动前请幼儿向上小学的哥哥姐姐了解上学需要哪些学习用品,并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3、《科学》下p.30~3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小猪乐乐要上小学了,书包里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品呢?谁能告诉它。

  2、幼儿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讨论回答。

  3、这些学习用品都是干什么用的呢?什么时候需要它来帮忙?

  二、文具分类。

  你知道这些学习用品应该怎样合理地装在书包里吗?引导幼儿将铅笔、橡皮、转笔刀等零碎的文具装在铅笔喝里,将书、本等直接放在书包内。

  三、看画册《学习的好帮手》

  1、这些学习用品你会使用吗?

  2、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对学习有帮助的用品?

  3、教育幼儿爱惜学习用品,安全使用。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合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知淀粉遇碘会变成蓝。

  3.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活动难点:

  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慢羊羊村长头饰、馒头、土豆、白菜、胡萝卜、香蕉、梨、标有字母a与b的奶粉,棉签、图卡、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碘伏。

  1.(师)慢羊羊:"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伏。"提问:我们来看一下它是什么颜色的?(棕褐色),闻闻它的气味。

  2.(师)慢羊羊:"碘伏有消毒的`功能,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细菌看见它就跑,最近我发现它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来看看桌子上的食物,从中随便选一个馒头,看看它加入碘伏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慢羊羊: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带领幼儿认识图卡。"

  二、幼儿操作。

  1. 让幼儿试一试,将碘伏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三、问题解决--运用。

  1.让幼儿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帮警长辨别a与b瓶中谁是假奶粉。

  2.让幼儿自由选择a与b的奶粉,用碘伏的方法试一试,哪瓶合格哪瓶不合格。

  四、结束游戏。

  让幼儿回去做一份食物淀粉大抽查。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了解人生命的由来。

  2、鼓励幼儿大胆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初步培养幼儿敢问、善问、乐问的能力。

  3、通过体会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了解妈妈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2、小枕头若干,怀孕老师一名。

  活动过程:

  1、出示婴儿图片,引出主题。

  1)他们是谁?是从哪里来的?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你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呢?(幼儿回答)到底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

  2、播放课件,让幼儿通过观看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来,同时鼓励孩子大胆发问。请幼儿发问:看了刚才播放的画面,你找到正确的答案了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要问老师吗?

  小结:1)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身体里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东西友好地结合在一起,留在了妈妈肚子里的小房子里,在小房子里一天天长大,经历了280天左右,就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

  3、创编活动:在妈妈的肚子里

  1)请幼儿猜想:“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都做了些什么?”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同时用动作加以表现;再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并进行动作、表情模仿。

  2)请幼儿跟音乐一起表演:我要做个魔术师,把小朋友们都变回妈妈的肚子里,在妈妈肚子里做个小捣蛋鬼,听我口令(教师语言提示):肚子里的宝宝像个小蚕豆,紧紧地抱成一团,一动也不动。慢慢慢慢长大了些,宝宝说,我要当个拳击手,左边两下嗨嗨,右边两下嗨嗨;我还要学习踢皮球,左边两下,右边两下;我还会生气皱皱眉撅起我的小嘴巴;我还经常舔舔我的小脚丫,揪揪我的小耳朵;好困啊,打个哈欠睡一觉吧。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来出来终于出来了,好亮堂啊。(幼儿表演两遍,第一遍师领)

  4、让幼儿直观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回忆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艰辛,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1)出示妇女怀孕前后图片进行比照,让幼儿初步了解怀孕妈妈的外形特征。

  2)孕妇出场,以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再次引导幼儿主动发问(关于怀孕妈妈—准妈妈的感受、生活习惯等),以直观印象更进一步了解准妈妈的艰辛。要求幼儿间所提问题不重复。孕妇根据幼儿提问做适当回答,如:带小朋友做操很不方便,弯腰很不方便,上楼梯很累,稍重一点的东西拎不动;有时候恶心、食欲很差,看见任何食物都不想吃,但告诫自己必须得吃,因为如果不吃,肚子里的宝宝就缺乏营养了,虽然爱美,但不能化装,怕宝宝铅中毒。

  5、随乐(《感恩的心》)谈话——如何报答妈妈?游戏——《我来做妈妈》: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增加幼儿体贴妈妈的感情。请幼儿每人在自己的衣服里塞一个小枕头,跟着老师的提示表演一位怀孕的妈妈。老师按照小心走路—弯腰打扫卫生—蹲下系鞋带—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等进行语言提示。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识点:了解不同结构的牢固程度不同;

  2、技能点:能搭建出牢固的正方体;

  3、情感、态度:激发幼儿对结构的兴趣,乐于尝试各种情况;

  活动准备:

  搭建所需的相关材料。

  活动指导:

  1、 中班游戏的探究点主要在:如何搭建牢固的正方体;

  2、在游戏材料提供上,根据参与幼儿的人数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提出问题,吸引幼儿兴趣

  教师:小智和慧慧想和大家玩个游戏,但在此之前想请大家帮忙搭建两个正方体。怎样搭正方体呢?

  二、教具展示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教师搭好的.正方体,讨论各自的牢固性

  教师:这两个正方体怎么搭的?

  哪个牢固呢?

  三、操作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搭建正方体的不同方法

  2、比较各种搭建方法,引导幼儿发现结构与牢固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有哪些搭建方法?哪种更牢固?

  3、教师利用幼儿搭建好的正方体展示不同纸张结构承重量的差异,吸引幼儿的好奇心,探究纸张结构之间的区别,并将记录观察结果

  四、拓展

  1、反思如何将结构与牢固性的关系更好地利用到生活中

  五、总结

  本节课通过幼儿的操作,帮助其了解如何通过改变物体的结构提高物体的牢固性。在此过程中,幼儿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主动积极地反复尝试。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连接腰带,并能表述连接方法;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2.乐意动手操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皮带、腰带若干。

  2.橡皮筋、回形针、扭扭棒、柳条、夹子、磁铁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谈话导入。

  1.(出示皮带):这是什么?(皮带)你见到谁用过皮带呢?怎么用呢?

  2.系皮带。

  二、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师:今天我也给你们准备了一根腰带,看看这根腰带是什么样的?怎样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呢?

  (2)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3)提问:你用了什么材料把腰带连接起来了?是怎样连接的?(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刚才你们发现用柳条、夹子、扭扭棒……可以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有的用柳条、回形针……“穿”过洞把腰带连接起来,还有的用夹子“夹”、磁铁“吸”、回形针“别”……也把腰带连接起来,方法都很不错!

  2.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1)师:等会儿请小朋友把刚才没玩过的材料,去试一试,这些材料能把腰带连接起来吗?已经玩过的材料,还可以动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多的连接方法?

  (2)幼儿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3)提问:这次你们肯定有新的发现了吧,说一说你们都选了什么材料,用了哪些方法把腰带连接起来?(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你们真能干,又发现了更多的'连接方法。(根据幼儿操作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3.游戏:腰带上的“结”。

  (1)提问:小朋友,想一想在这么多的材料和方法中,哪一种材料、哪一种方法连接腰带最牢固又最方便呢?(幼儿讨论)

  (2)幼儿游戏。

  (3)小结:今天我们自己动手,用6种材料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发现:有的材料连接起来很方便,但不是很牢固;有的虽然很牢固,但是连接起来不是那么方便;还有的材料连接腰带又方便又牢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选择比较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来进行连接。

  三、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连接,你能找出来吗?

  2.幼儿寻找,并交流。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人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点,并模仿它们的动作。

  2、大胆联想人类的运动项目与动物运动的相似之处。

  3、乐于观察与发现,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动物图片的彩喷。

  2、动物运动和人类运动的影片

  3、多媒体课件,电脑

  4、《幼儿画册》(第二册P22)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老师收集的动物图片,初步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

  (1)师:“说一说图片上是什么动物?它是怎样运动的?”(幼儿可以边说边模仿动物们的.动作)

  (2)幼儿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动作,让其他的幼儿猜一猜。

  2、观察课件,引导幼儿大胆联想人类的运动项目与动物运动的相似之处,并模仿它们的动作。

  (1)观看动物运动的影片片段。

  提问:影片里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2)第二遍观看,学习它们的动作。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它们运动时的动作。”

  (3)观看人们运动的影片片段。

  提问:你看到了人们在做哪些运动?

  (4)观看人的运动与动物运动穿插对比的影片。

  3、讨论动物运动与人运动有什么相似?

  小结:人们从动物的运动中得到启发,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更加强壮,就模仿动物的运动,创造了很多运动项目。

  4、幼儿合作探索、发现、操作,进一步联想人类的运动项目与动物运动的相似之处。

  幼儿观看ppt,探讨有些活动项目是人们模仿了哪些动物的运动而创造的,相对应的连一连。

  5、交流、展示作品。

  课后请幼儿大胆联想,还有什么运动项目是模仿动物运动的?完成《幼儿画册》的连一连和画一画。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有关,再探索试验中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幼儿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一个。

  2、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故事一个,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 (影子)

  2、引导幼儿回忆说出影子与光的关系。

  “小朋友,你见过影子吗?”

  “什么时候会有影子?”

  (太阳光、电灯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有影子了)

  “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树、花、房子、动物等、操场上你呢?)

  “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儿猜测并讨论)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幼儿知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引导幼儿懂得有光的地方都有影子)

  3、游戏:猜影子

  1)教师请两个特征比较明显的幼儿藏在屏幕后面,请其他幼儿分别猜猜他们是谁?提问:请问他是谁?你怎么知道?

  2)请两名特征不明显的`幼儿藏起来,增加游戏难度,引起幼儿兴趣。(影子的特征与物体有关。)

  3)利用游戏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对影子探索的欲望。

  4、教师用手影给幼儿讲故事,请幼儿欣赏。

  A、幼儿对着影子自由地表演手影。

  B、请幼儿换用手偶结合音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有趣现象,当幼儿兴致较高时,教师忽然将灯关掉,引导幼儿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5、提问:影子哪去了?为什么没有影子呢?(打开灯进一步提问)有灯光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影子?(影子、物体、光线三者密切相连,缺一即形不成影子。)

  活动延伸:会走的影子

  小朋友,刚才我们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走影子也走,现在老师请一个小朋友蹲在地上不动,咱们猜猜他的影子会怎样?教师拿着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幼儿,并让手电筒围着幼儿走一圈,观察影子的变化,提出再次探索的要求自然结束活动。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模板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我与水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圈_大班科学教案03-04

大班科学教案:顽皮的影子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08-28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02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7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模板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模板十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蝴蝶的演变过程充满好奇。

  2、尝试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蝴蝶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毛毛虫变蝴蝶视频、剪纸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用时2分钟)

  以拼图游戏引入活动主题(共6各组,每组各一个拼图<蝴蝶>与同伴共同完成)提问:谁玩过拼图游戏?你们能拼出来什么?

  幼儿:玩过/没玩过蝴蝶

  二、幼儿讨论(用时3分钟)

  1、引导幼儿了解蝴蝶外形特征提问:拼出来的蝴蝶是什么样的?

  (小结:通过颜色、翅膀、触角、身体、花纹)

  2、教师:你见过蝴蝶么?知道蝴蝶的`宝宝是谁吗?毛毛虫怎么变的?

  三、引导幼儿了解蝴蝶成长的过程(用时15分钟)

  1、欣赏视频(无目的观看)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毛毛虫、蝴蝶2、欣赏视频(有目的观看)

  教师: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先…..后….然后…再…)

  幼儿:圆的(卵子)、毛毛虫、蛹、蝴蝶幼儿讲述刚才看到的过程

  教师:进行纠正并在黑板上贴上剪纸(蝴蝶演变过程)

  四、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蝴蝶演变过程(用时10分钟or延伸课题)(注:不进行评价幼儿的绘画,)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幼儿天天都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风。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不加以关注,这一自然现象就会被幼儿忽略,更谈不上了解风的形成以及和人的关系。

  本次活动把掌握风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人的关系作为重点,围绕这个重点,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引导幼儿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参与讨论和思考、观看课件等活动,使幼儿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了解风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激发幼儿从小爱护环境的情感。

  活动以玩风车激发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的展开包括了解风的特征、风的形成、风与环境的关系这几个环节,步步深入,环环紧扣。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引出“风娃娃”

  提问:怎样让风车转起来。

  二、出示气球,了解风的基本特征

  1.请幼儿摸一摸,想一想,猜一猜汽球里有什么?

  2.再把汽球口对着幼儿的脸松开,现在你们有什么感觉?

  3.请幼儿相互合作,两人互相对扇,请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风在哪里?

  小结:风是摸不到、尝不到、闻不到、看不到的一种气体。

  三、认识风的形成

  风是怎样形成的? (让幼儿拿出自己课前所查阅有关风的资料,相互讨论。)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四、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请幼儿讨论:

  1.风娃娃对人的生活有哪些好处?

  2.风娃娃给我们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坏处?

  五、感知环境破坏与风沙的关系

  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懂得砍伐森林、破坏植被与沙尘暴的关系。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家长搜集治理沙尘暴的.有关资料。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幼儿体会了风的存在,了解风的特征和成因,以及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整个活动从上课前先让幼儿去搜集有关风的资料,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对风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三环节先让幼儿讨论,思考,得出答案后再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幼儿更形象生动地了解风与人类的关系。幼儿兴趣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整个环节层层深入,由易到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浪花给我带来的快乐,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和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浪花给我带来的快乐,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想像、感受浪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电脑大海图:问:这是哪儿呀?谁去过?海边好玩吗?你能把在海边玩时的高兴的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拿着照片给大家讲。)

  3.出示电脑小女孩在沙滩玩时的图:你们看小姑娘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你们想不想和她一起玩儿,那个姑娘想听听你们读书,行吗?

  4.自己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5.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他们的读音是否正确?

  6.小姑娘这有几个词语看谁读得准确。电脑出示词语:

  浪花玩耍笑了跑来唱歌眼泪

  送给贝壳淘气娃娃小脚丫

  放电脑录音:你们读得真准!我答应和你们一起玩。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刚才大家读得挺好的,老师也不想落后呀?给我个机会读读书行吗?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你们听听哪儿读得好?通过老师的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浪花迈着轻轻的步了走来的轻轻的读得好,体会浪花迈的步子很轻。)板书:轻

  2.浪花怎么轻轻地走来?请同学表演。

  3.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指的是什么?(浪花涌上沙滩的响声很小。)

  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自己着读一读。

  4.指名读。

  5.还有哪儿读得好?(悄悄地弄痒了我的小脚丫)板书:悄

  6.真的有人弄痒了它的脚丫吗?那指的是什么?小女孩的表情什么样?

  (当浪花轻轻的溅到脚上。给人一种庠庠的感觉。)

  7.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

  8.学生练习读。

  9.还有哪读得好?(浪花笑着跑回家。)板书:笑跑

  10.“浪花笑着跑回家”的“笑着”指的是什么?(浪花卷上来发出的声音。)

  11.(指板书说)浪花“轻轻地、悄悄地\笑着”这是把浪花当作人来写,可以看出什么?(小姑娘对浪花的喜爱。)你们喜欢吗?能不能带着对浪花的喜爱之情读一读。学生自己读、同桌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段: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

  2.同桌同学互读互评。

  3.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浪花什么样?

  4.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5.你们还想让大海给你们带来些什么?点击电脑在图上出示:可爱的小螃蟹、绿绿的海藻、翠绿的海白菜、美丽的珊瑚

  6.电脑出示:“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教师指导读.如果你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这时你是什么心情?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吗?自己练读同桌读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练习用“像”说话。

  (如:彩虹像一座美丽的拱桥。)

  (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乐朗诵。

  三、指导背诵:

  1.自己试着背一背。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齐背。

  四、让学生谈谈到海边玩时的感受?可以编出小儿歌。

  学生编出小儿歌:

  (l)浪花浪花多美丽,

  像一朵朵白色的云,

  在海中唱着哗哗哗,

  一会儿仰头又低头,

  浪花浪花你多美,

  真像美丽的蓝海豚,

  浪花浪花我真羡慕你!

  (2)蓝蓝的大海,软软的沙滩,

  绿绿的海藻,白白的珊瑚,

  大海真美呀!

  五、板书:

  14浪花

  轻悄笑跑捧

  像

  喜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本课12个生字,并且正确、规范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练习2.3.4题。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字形及字义。

  2.完成课后练习2.3.4题。

  教学难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笑、都、跑”3个字。教师重点指导。

  2.课后练习3照样子说词语。

  教学过程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想象在海边时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体会、感受通过读书表达上来。

  二、识字教学

  (一)巩固生字词的音。

  1.自己小声读读本课的生字。

  2.同桌小伙伴互读生字。

  3.抽读生字学法。

  (二)分析字形结构和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分析字形。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记忆字形的好办法。

  3.请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讲解:

  4.电脑出示词语;学生读。

  三、写字教学: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画在田格中的位置,观察后把8个字的红字描一遍,边描边记住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2.学生在书中第一个田格中把8个生字试着写一遍,写完后与范字进行比较修改!

  3.学生想出认为难写的字,如:笑、都、跑、唱

  4.教师范写:

  “笑”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竹字头,两边的笔画要写对称。第七笔撇要写在靠近中心点的位置,第八笔横不要写得太长。第九笔撇的起点要在竖中线旁边的横中线上。“撇”不要写得太长,“捺”书写的'稍长一点。

  “都”是什么结构的字?(左右结构)。要写完左成左宽右窄。

  左上边的“土”字,要注意第二个横稍长些,第四笔“撇”的起点在第一笔横的旁边写,撇尖与第三笔的横的起笔上下对齐。“日”字,横折的“横”要写在横中虚线上。“耳刀”的起笔在“土”字而横的中间起笔写“横撇”撇尖离横中线不远。“弯钩”不要写得太长。

  “跑”是左窄右宽的字。在写“足字旁”时,注意第五笔的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六笔“竖”的起笔从横中线上起笔写。右边“包”字的第一笔高一点,撇尖写在横中线上边一点,第二笔横折钩的“横”比“口”字稍低一点写,“钩”过横中线,“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写,注意钩朝天。

  电脑出示3个部体:“口”“日”“日”让学组“唱”字。

  A.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

  B.让学生拖动鼠标把部体放到田格中,如果拖得不对,部体返回原位置。

  正确的拖动应该是:

  5.学生在书中的第二个田格中书写“都、跑、笑、唱”这几个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6.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讲评!

  7.同桌同学互评互改这几个字。

  8.学生书写其他四个字,教师个别辅导。

  四、巩固练习:

  1.学生正确地书写生字,每字3遍。

  2.学生抄写词语,每词3遍。

  五、完成课后练习:

  1.照样子说词语:学生填写词语时只要搭配合理就可以。

  2.读句子。让学生多读,体会句子的特点,也可以仿照句子说几个句子。

  六、朗读全文:

  七、教师小结: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浪花》这篇课文,通过与浪花嬉戏,使我们感受到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这节课我们又一起学习了生字,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写得也非常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学习用品,知道它们的用处。

  2、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用品解决问题。

  3、激发幼儿入小学的自豪感和当小学生的愿望。

  教学准备:

  1、各种上学所需的`学习用品。

  2、活动前请幼儿向上小学的哥哥姐姐了解上学需要哪些学习用品,并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3、《科学》下p.30~3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小猪乐乐要上小学了,书包里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品呢?谁能告诉它。

  2、幼儿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讨论回答。

  3、这些学习用品都是干什么用的呢?什么时候需要它来帮忙?

  二、文具分类。

  你知道这些学习用品应该怎样合理地装在书包里吗?引导幼儿将铅笔、橡皮、转笔刀等零碎的文具装在铅笔喝里,将书、本等直接放在书包内。

  三、看画册《学习的好帮手》

  1、这些学习用品你会使用吗?

  2、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对学习有帮助的用品?

  3、教育幼儿爱惜学习用品,安全使用。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合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知淀粉遇碘会变成蓝。

  3.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活动难点:

  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慢羊羊村长头饰、馒头、土豆、白菜、胡萝卜、香蕉、梨、标有字母a与b的奶粉,棉签、图卡、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碘伏。

  1.(师)慢羊羊:"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伏。"提问:我们来看一下它是什么颜色的?(棕褐色),闻闻它的气味。

  2.(师)慢羊羊:"碘伏有消毒的`功能,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细菌看见它就跑,最近我发现它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来看看桌子上的食物,从中随便选一个馒头,看看它加入碘伏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慢羊羊: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带领幼儿认识图卡。"

  二、幼儿操作。

  1. 让幼儿试一试,将碘伏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三、问题解决--运用。

  1.让幼儿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帮警长辨别a与b瓶中谁是假奶粉。

  2.让幼儿自由选择a与b的奶粉,用碘伏的方法试一试,哪瓶合格哪瓶不合格。

  四、结束游戏。

  让幼儿回去做一份食物淀粉大抽查。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了解人生命的由来。

  2、鼓励幼儿大胆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初步培养幼儿敢问、善问、乐问的能力。

  3、通过体会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了解妈妈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2、小枕头若干,怀孕老师一名。

  活动过程:

  1、出示婴儿图片,引出主题。

  1)他们是谁?是从哪里来的?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你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呢?(幼儿回答)到底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

  2、播放课件,让幼儿通过观看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来,同时鼓励孩子大胆发问。请幼儿发问:看了刚才播放的画面,你找到正确的答案了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要问老师吗?

  小结:1)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身体里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东西友好地结合在一起,留在了妈妈肚子里的小房子里,在小房子里一天天长大,经历了280天左右,就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

  3、创编活动:在妈妈的肚子里

  1)请幼儿猜想:“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都做了些什么?”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同时用动作加以表现;再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并进行动作、表情模仿。

  2)请幼儿跟音乐一起表演:我要做个魔术师,把小朋友们都变回妈妈的肚子里,在妈妈肚子里做个小捣蛋鬼,听我口令(教师语言提示):肚子里的宝宝像个小蚕豆,紧紧地抱成一团,一动也不动。慢慢慢慢长大了些,宝宝说,我要当个拳击手,左边两下嗨嗨,右边两下嗨嗨;我还要学习踢皮球,左边两下,右边两下;我还会生气皱皱眉撅起我的小嘴巴;我还经常舔舔我的小脚丫,揪揪我的小耳朵;好困啊,打个哈欠睡一觉吧。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来出来终于出来了,好亮堂啊。(幼儿表演两遍,第一遍师领)

  4、让幼儿直观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回忆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艰辛,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1)出示妇女怀孕前后图片进行比照,让幼儿初步了解怀孕妈妈的外形特征。

  2)孕妇出场,以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再次引导幼儿主动发问(关于怀孕妈妈—准妈妈的感受、生活习惯等),以直观印象更进一步了解准妈妈的艰辛。要求幼儿间所提问题不重复。孕妇根据幼儿提问做适当回答,如:带小朋友做操很不方便,弯腰很不方便,上楼梯很累,稍重一点的东西拎不动;有时候恶心、食欲很差,看见任何食物都不想吃,但告诫自己必须得吃,因为如果不吃,肚子里的宝宝就缺乏营养了,虽然爱美,但不能化装,怕宝宝铅中毒。

  5、随乐(《感恩的心》)谈话——如何报答妈妈?游戏——《我来做妈妈》: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增加幼儿体贴妈妈的感情。请幼儿每人在自己的衣服里塞一个小枕头,跟着老师的提示表演一位怀孕的妈妈。老师按照小心走路—弯腰打扫卫生—蹲下系鞋带—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等进行语言提示。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识点:了解不同结构的牢固程度不同;

  2、技能点:能搭建出牢固的正方体;

  3、情感、态度:激发幼儿对结构的兴趣,乐于尝试各种情况;

  活动准备:

  搭建所需的相关材料。

  活动指导:

  1、 中班游戏的探究点主要在:如何搭建牢固的正方体;

  2、在游戏材料提供上,根据参与幼儿的人数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提出问题,吸引幼儿兴趣

  教师:小智和慧慧想和大家玩个游戏,但在此之前想请大家帮忙搭建两个正方体。怎样搭正方体呢?

  二、教具展示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教师搭好的.正方体,讨论各自的牢固性

  教师:这两个正方体怎么搭的?

  哪个牢固呢?

  三、操作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搭建正方体的不同方法

  2、比较各种搭建方法,引导幼儿发现结构与牢固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有哪些搭建方法?哪种更牢固?

  3、教师利用幼儿搭建好的正方体展示不同纸张结构承重量的差异,吸引幼儿的好奇心,探究纸张结构之间的区别,并将记录观察结果

  四、拓展

  1、反思如何将结构与牢固性的关系更好地利用到生活中

  五、总结

  本节课通过幼儿的操作,帮助其了解如何通过改变物体的结构提高物体的牢固性。在此过程中,幼儿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主动积极地反复尝试。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连接腰带,并能表述连接方法;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2.乐意动手操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皮带、腰带若干。

  2.橡皮筋、回形针、扭扭棒、柳条、夹子、磁铁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谈话导入。

  1.(出示皮带):这是什么?(皮带)你见到谁用过皮带呢?怎么用呢?

  2.系皮带。

  二、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师:今天我也给你们准备了一根腰带,看看这根腰带是什么样的?怎样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呢?

  (2)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3)提问:你用了什么材料把腰带连接起来了?是怎样连接的?(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刚才你们发现用柳条、夹子、扭扭棒……可以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有的用柳条、回形针……“穿”过洞把腰带连接起来,还有的用夹子“夹”、磁铁“吸”、回形针“别”……也把腰带连接起来,方法都很不错!

  2.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1)师:等会儿请小朋友把刚才没玩过的材料,去试一试,这些材料能把腰带连接起来吗?已经玩过的材料,还可以动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多的连接方法?

  (2)幼儿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3)提问:这次你们肯定有新的发现了吧,说一说你们都选了什么材料,用了哪些方法把腰带连接起来?(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你们真能干,又发现了更多的'连接方法。(根据幼儿操作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3.游戏:腰带上的“结”。

  (1)提问:小朋友,想一想在这么多的材料和方法中,哪一种材料、哪一种方法连接腰带最牢固又最方便呢?(幼儿讨论)

  (2)幼儿游戏。

  (3)小结:今天我们自己动手,用6种材料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发现:有的材料连接起来很方便,但不是很牢固;有的虽然很牢固,但是连接起来不是那么方便;还有的材料连接腰带又方便又牢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选择比较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来进行连接。

  三、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连接,你能找出来吗?

  2.幼儿寻找,并交流。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人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点,并模仿它们的动作。

  2、大胆联想人类的运动项目与动物运动的相似之处。

  3、乐于观察与发现,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动物图片的彩喷。

  2、动物运动和人类运动的影片

  3、多媒体课件,电脑

  4、《幼儿画册》(第二册P22)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老师收集的动物图片,初步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

  (1)师:“说一说图片上是什么动物?它是怎样运动的?”(幼儿可以边说边模仿动物们的.动作)

  (2)幼儿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动作,让其他的幼儿猜一猜。

  2、观察课件,引导幼儿大胆联想人类的运动项目与动物运动的相似之处,并模仿它们的动作。

  (1)观看动物运动的影片片段。

  提问:影片里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2)第二遍观看,学习它们的动作。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它们运动时的动作。”

  (3)观看人们运动的影片片段。

  提问:你看到了人们在做哪些运动?

  (4)观看人的运动与动物运动穿插对比的影片。

  3、讨论动物运动与人运动有什么相似?

  小结:人们从动物的运动中得到启发,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更加强壮,就模仿动物的运动,创造了很多运动项目。

  4、幼儿合作探索、发现、操作,进一步联想人类的运动项目与动物运动的相似之处。

  幼儿观看ppt,探讨有些活动项目是人们模仿了哪些动物的运动而创造的,相对应的连一连。

  5、交流、展示作品。

  课后请幼儿大胆联想,还有什么运动项目是模仿动物运动的?完成《幼儿画册》的连一连和画一画。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有关,再探索试验中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幼儿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一个。

  2、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故事一个,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 (影子)

  2、引导幼儿回忆说出影子与光的关系。

  “小朋友,你见过影子吗?”

  “什么时候会有影子?”

  (太阳光、电灯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有影子了)

  “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树、花、房子、动物等、操场上你呢?)

  “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儿猜测并讨论)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幼儿知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引导幼儿懂得有光的地方都有影子)

  3、游戏:猜影子

  1)教师请两个特征比较明显的幼儿藏在屏幕后面,请其他幼儿分别猜猜他们是谁?提问:请问他是谁?你怎么知道?

  2)请两名特征不明显的`幼儿藏起来,增加游戏难度,引起幼儿兴趣。(影子的特征与物体有关。)

  3)利用游戏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对影子探索的欲望。

  4、教师用手影给幼儿讲故事,请幼儿欣赏。

  A、幼儿对着影子自由地表演手影。

  B、请幼儿换用手偶结合音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有趣现象,当幼儿兴致较高时,教师忽然将灯关掉,引导幼儿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5、提问:影子哪去了?为什么没有影子呢?(打开灯进一步提问)有灯光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影子?(影子、物体、光线三者密切相连,缺一即形不成影子。)

  活动延伸:会走的影子

  小朋友,刚才我们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走影子也走,现在老师请一个小朋友蹲在地上不动,咱们猜猜他的影子会怎样?教师拿着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幼儿,并让手电筒围着幼儿走一圈,观察影子的变化,提出再次探索的要求自然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