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11-14 01:20:41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汇总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汇总5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

  2、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对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做好记录。

  3、有积极的探索兴趣,有大胆发言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份水,一份醋、一份油,备用的水、醋、油。

  2、筷子若干

  3、记录板、记录纸(带标记的)、黄色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一杯水,一杯醋。

  老师:老师这边有两个杯子,一杯是水,另外一杯里是什么呢?谁来猜一猜?

  幼儿:是醋!

  老师: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知道是醋了,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谁来说一说?

  幼儿:我是闻出来的。

  老师:你们真棒,小鼻子真灵,一下子就闻出来了,这杯子里就是平时我们吃的醋。

  2、老师:那如果把醋倒在水里,会怎样呢?谁来说一说?

  幼儿自由猜想并表述。(幼儿:水会变成醋的颜色。)(老师:水和醋融在一起了)

  3、幼儿操作并观察:醋倒入水中发生了什么?

  老师:那究竟是不是和小朋友猜想的一样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水和醋,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下,把醋倒在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不过要记住在倒醋的时候要嘴对嘴慢慢的倒(老师示范),不要把杯子弄倒了。倒好了,你可以用筷子搅一搅,再观察。

  4、集体交流各自的发现。

  老师:请你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我发现。。。

  出示老师的记录现象示意图:小朋友把醋倒在水里,这样你们还能分清哪边是水哪边是醋吗?(不能)原来醋和水融在一起了。

  二、第二次猜想。

  1、出示油杯:老师这边还有一点油,那如果把油倒在水里,又会怎样呢?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大胆地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再进行自由猜想的表述,

  老师:老师先让你们的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那怎么记录呢?老师来说一说。

  出示记录纸:看看纸上有什么?(?眼睛 两杯水)

  老师:那你们觉得应该把猜想记录在哪里呢?为什么?(记录在?的下面)

  老师:请你们把凳子下的记录纸和笔拿出来,黄颜色的蜡笔就代表油。好,开始记录吧。

  老师:先把记录好的纸放在腿的前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猜想的?

  幼儿拿好自己的记录纸上来表述。

  幼儿第二次操作,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

  老师:那是不是这样呢?等会儿老师还要让你们自己去试一下,看看跟你的猜想是不是一样。在做实验时,也要把油轻轻的倒在水里,然后用筷子搅一搅,最后蹲下身子观察,观察到的现象才准确。观察时要等几分钟再观察,等到水面不动了,你才能回来把你看到的记在眼睛的下面。

  老师:我们要怎么观察?幼儿说一遍,老师补充一下。

  3、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记录。

  老师:做好的小朋友可以把你记录的'结果跟后面的老师说一说,也可以贴到前面黑板上和其他的小朋友说一说。

  让幼儿把带有标记的记录纸贴在展示板上,让几个幼儿上来讲一讲。

  老师: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我看到油在水的上面。

  老师:那你刚才猜想的是什么呢?哦,原来猜想的不一定就是对的。

  老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再来试一试,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实验验证

  小结:我们把油倒在水里,不论用筷子怎么搅,最后都是油浮在水的上面。它们分成了两层,说明油是不溶于水的。

  三、延伸问题。

  老师:今天我们发现油是浮在水面上的,那能不能让油和水也溶在一起呢?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来探讨,好不好?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磁铁的名称,用过自身发现,知道磁铁能吸铁制品。

  2、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思维能力。

  3、体验活动中的乐趣和成功的乐趣。

  4、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教学准备:

  1、每人一只篮子,备有各种磁铁、铁制品(回形针、大头针、铁夹子) 和其他的木制品以及塑料制品。

  2、2.大记录单一张、记号笔。

  3、自制磁铁玩具(会跳舞的小孩),有关磁铁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自由探索,通过自身的操作。探索出磁铁的奥秘。

  1、小朋友,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个篮子东西,请你们去玩玩。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二、认识磁铁,知道磁铁的名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磁铁”词语。

  3、带着问题:什么东西吸得住;什么东西不能吸。再让孩子去玩玩。

  三、 教师和幼儿交流讨论,并学习记录。

  1、磁铁的好朋友都有谁?并在好朋友的身上打钩钩。

  (1) 幼儿讨论并回答。

  (2) 幼儿再次自由探索。

  (3) 出示大记录单,请幼儿用语言记录磁铁的好朋友。

  (4) 教师小结。磁铁能跟铁做的`东西做朋友,只能吸住铁制作的东西。

  四、 解决问题——动脑筋、想办法,

  1、创设情境,让孩子动脑去思考去发现。

  (1) 老奶奶缝衣服时候,不小心把针掉在地上,小朋友帮忙想想办法。

  (2) 渔夫把钓到鱼都拴上铁钩,放进池塘里养,这是为什么?

  (3) 小纸船上的铁钉全打翻在大水缸里,小朋友用什么办法把它捞出来。

  2、欣赏自制磁铁玩具——会跳舞的小孩。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磁铁的本领。

  (1)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探索。

  (2) 引导幼儿去玩玩,去探索。(感觉好奇)

  (3) 讨论小结小孩为什么会跳舞。(磁铁的奥妙)

  五、愉快的轻松地看幻灯结束。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其他更多用途,幻灯片内容包括门吸、起重电磁铁、电磁铁、磁力火车、磁力画写板、文具盒、等。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清水,知道清水的特征。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并记录下来。

  3.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四杯不同的水:清水、糖水、白醋、牛奶。

  2.贴有红、黄、蓝颜色标记的杯子。

  3.彩色橡皮泥、勺子若干。每组三个装有清水、糖水、白醋的透明杯子。

  4.红、黄、蓝记录单,哭脸、笑脸标记。

  活动过程:

  一、对比观察牛奶和清水

  1.请幼儿集体观察装有牛奶和清水的两个杯子,提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吗?

  幼儿表达。

  2.为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评析:在清水杯中放彩色橡皮泥,引导幼儿对比观察,来发现牛奶和清水的区别并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发现。)

  3.放入彩色橡皮泥在牛奶杯中,再次引导幼儿通过眼睛对比观察:把彩色橡皮泥放在杯中能看得见吗?把彩色橡皮泥放在清水中能看得见吗?

  (评析: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牛奶与清水的差别,从而让孩子了解清水的特征之一是无色透明。)

  二、辨别哪杯是清水

  1.师出示三杯装有清水、糖水、白醋的杯子,杯子上贴有红、黄、蓝标志。提问:“这三杯水看上去一样吗?”

  2.提出猜测要求

  师:这三杯水中只有一杯是没有放任何东西的清水,请小朋友猜猜是哪一杯,为什么?让幼儿看着标记回答。

  (评析:运用猜测活动,制造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猜测能力,并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3.提出记录要求,让幼儿记录。

  师:你认为哪杯水是清水;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记录。把标记撕下来贴在和你认为是清水的杯子上标记颜色一样的记录单上。幼儿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如:你猜的哪杯是清水,并让幼儿把话说完整。

  (评析: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记录单可以让幼儿更方便正确对应自己要操作的材料,为幼儿的实验活动提供简单的记录方式,让小班幼儿更易操作。)

  三、幼儿分组操作,验证猜想

  1.师: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我们要来验证一下。

  2.提出验证要求:每张桌子上分别放了和老师一样的三杯水,请按照你们的'猜想到贴有相同标记的桌子上去闻一闻,看一看,尝一尝,看看你猜的答案对不对。

  3.幼儿操作。

  4.提出记录结果的要求:猜对了就把笑脸标记贴在记录单上,没猜对就贴哭脸标记。

  (评析:师巡视,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实验的过程,及时发现他们使用的方法和所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更好的完成实验。)

  四、根据记录单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靠什么帮忙才找出清水的,请幼儿讲述。

  1.鼻子闻一闻,气味酸酸的,一定不是清水。

  2.嘴巴尝一尝,甜甜的,不是清水是糖水。

  3.没有味道的是清水。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选材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所选材料是孩子常见的材料。在引导幼儿辨别哪杯是清水时注意引导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等方式。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从而获得了对水的认知:无味,无色,透明。这样的探索方式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乐于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发现,而且还能大胆地表述出自己的发现,体验了探索发现的乐趣。

  小百科:纯水可以导电,但十分微弱(导电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属于极弱的电解质。日常生活中的水由于溶解了其他电解质而有较多的正负离子,导电性增强。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种子能生长,初步了解植物生所需要的一些自然因素。

  2、尝试记录帮助种子生长的方法,体验帮助种子长大的快乐之情。

  【活动准备】

  1、中(2)班绿色家园责任田的照片。

  2、下雨、阳光、蚯蚓ppt、视频。

  3、记录纸(小苗的形状)、记号笔、展板。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1、前几天,我们在责任田里种了什么?(花生)它们发芽了吗?(没有)

  这些小种子啊心里可着急了,它们好想快点长大!

  那种子长大谁会来帮帮他们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种子宝宝在长大。

  观看ppt,了解春雨、阳光、蚯蚓是怎样帮助想长大的种子的。

  1、春雨

  (1)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是春雨啊。春天到了,春雨哗啦啦地下,落到绿色家园里,落到泥土上。

  (2)种子宝宝喜欢它吗?为什么?

  下了春雨,种子宝宝喝得饱饱的',身体长得胖胖的。

  2、太阳

  (1)谁来帮忙了?

  太阳公公散发着光芒,晒着太阳可真暖和啊,种子宝宝伸了个懒腰,使劲地往上长,长出了小芽芽。

  3、蚯蚓

  过渡:还有谁也会来帮忙呢?

  (1)(我来啦,我来啦,我来帮助你)猜猜是谁呀?

  (2)小蚯蚓是怎样帮助种子长大的呢?

  蚯蚓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帮助小种子松土。

  (3)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蚯蚓帮种子宝宝松松土吧。

  现在的泥土又松又软,小种子使劲地顶啊顶,终于钻出了地面。

  总结:原来种子宝宝长大需要雨水的滋润,阳光的照耀,还有小动物们的帮忙呢。

  三、帮助种子生长。

  1、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你会怎样帮助种子生长:

  他们对种子宝宝这么关心,我们也可以想办法帮助绿色家园责任田里的种子快快长大!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它们,和你旁边的朋友说一说。

  2、幼儿记录帮助种子长大的方法:

  (1)介绍记录纸

  这是我们的记录纸,它像小苗苗一样,有两片叶子。想到一种方法记在一片叶子上,想到第二种方法记在另一片叶子上。

  提问:一张纸上记录几种方法?

  假如你还有别的方法,就再拿一张记录纸来记录。

  (2)幼儿记录

  3、交流分享:

  (1)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他们?

  (2)做一做帮助种子长大(幼儿结伴表演)

  总结: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帮助种子宝宝长大,相信我们责任田里的种子宝宝很快就会发芽、长大!

科学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电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 调查家中的电器。

  (1) 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 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 全班交流。

  (4) 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 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 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D、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 全班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1、调查家中的电器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教学后记: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 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 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 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 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 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说出判断的理由。

  ?分别试着连一连。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1、 让小灯泡发光

  2、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教学后记: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 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

  (2) 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

  (3) 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 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1)观察材料。

  ?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连接电路。

  ?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

  (3)画简单的电路图。

  ?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个小灯泡同时发亮?为什么?

  板书设计: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教学后记:

  1.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1. 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 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 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

  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1.4电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2、做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1.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 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 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5导体与绝缘体

  1、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教师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后记: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 探究过程

  ? 1、观察手电筒

  (1) 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 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 (4) 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 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 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3) 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 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 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 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1、观察手电筒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3、红灯、绿灯和黄灯

  教学后记: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

  (1)计划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

  (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运用检测器检测。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

  (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

  (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1) 小组讨论。

  (2) 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2、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后记: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1、串联

  2、并联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

  (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

  ?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

  ?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

  (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教学后记: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汇总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科学教案【精选】08-09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精选】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经典]科学教案09-25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汇总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汇总5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

  2、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对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做好记录。

  3、有积极的探索兴趣,有大胆发言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份水,一份醋、一份油,备用的水、醋、油。

  2、筷子若干

  3、记录板、记录纸(带标记的)、黄色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一杯水,一杯醋。

  老师:老师这边有两个杯子,一杯是水,另外一杯里是什么呢?谁来猜一猜?

  幼儿:是醋!

  老师: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知道是醋了,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谁来说一说?

  幼儿:我是闻出来的。

  老师:你们真棒,小鼻子真灵,一下子就闻出来了,这杯子里就是平时我们吃的醋。

  2、老师:那如果把醋倒在水里,会怎样呢?谁来说一说?

  幼儿自由猜想并表述。(幼儿:水会变成醋的颜色。)(老师:水和醋融在一起了)

  3、幼儿操作并观察:醋倒入水中发生了什么?

  老师:那究竟是不是和小朋友猜想的一样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水和醋,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下,把醋倒在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不过要记住在倒醋的时候要嘴对嘴慢慢的倒(老师示范),不要把杯子弄倒了。倒好了,你可以用筷子搅一搅,再观察。

  4、集体交流各自的发现。

  老师:请你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我发现。。。

  出示老师的记录现象示意图:小朋友把醋倒在水里,这样你们还能分清哪边是水哪边是醋吗?(不能)原来醋和水融在一起了。

  二、第二次猜想。

  1、出示油杯:老师这边还有一点油,那如果把油倒在水里,又会怎样呢?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大胆地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再进行自由猜想的表述,

  老师:老师先让你们的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那怎么记录呢?老师来说一说。

  出示记录纸:看看纸上有什么?(?眼睛 两杯水)

  老师:那你们觉得应该把猜想记录在哪里呢?为什么?(记录在?的下面)

  老师:请你们把凳子下的记录纸和笔拿出来,黄颜色的蜡笔就代表油。好,开始记录吧。

  老师:先把记录好的纸放在腿的前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猜想的?

  幼儿拿好自己的记录纸上来表述。

  幼儿第二次操作,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

  老师:那是不是这样呢?等会儿老师还要让你们自己去试一下,看看跟你的猜想是不是一样。在做实验时,也要把油轻轻的倒在水里,然后用筷子搅一搅,最后蹲下身子观察,观察到的现象才准确。观察时要等几分钟再观察,等到水面不动了,你才能回来把你看到的记在眼睛的下面。

  老师:我们要怎么观察?幼儿说一遍,老师补充一下。

  3、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记录。

  老师:做好的小朋友可以把你记录的'结果跟后面的老师说一说,也可以贴到前面黑板上和其他的小朋友说一说。

  让幼儿把带有标记的记录纸贴在展示板上,让几个幼儿上来讲一讲。

  老师: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我看到油在水的上面。

  老师:那你刚才猜想的是什么呢?哦,原来猜想的不一定就是对的。

  老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再来试一试,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实验验证

  小结:我们把油倒在水里,不论用筷子怎么搅,最后都是油浮在水的上面。它们分成了两层,说明油是不溶于水的。

  三、延伸问题。

  老师:今天我们发现油是浮在水面上的,那能不能让油和水也溶在一起呢?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来探讨,好不好?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磁铁的名称,用过自身发现,知道磁铁能吸铁制品。

  2、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思维能力。

  3、体验活动中的乐趣和成功的乐趣。

  4、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教学准备:

  1、每人一只篮子,备有各种磁铁、铁制品(回形针、大头针、铁夹子) 和其他的木制品以及塑料制品。

  2、2.大记录单一张、记号笔。

  3、自制磁铁玩具(会跳舞的小孩),有关磁铁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自由探索,通过自身的操作。探索出磁铁的奥秘。

  1、小朋友,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个篮子东西,请你们去玩玩。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二、认识磁铁,知道磁铁的名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磁铁”词语。

  3、带着问题:什么东西吸得住;什么东西不能吸。再让孩子去玩玩。

  三、 教师和幼儿交流讨论,并学习记录。

  1、磁铁的好朋友都有谁?并在好朋友的身上打钩钩。

  (1) 幼儿讨论并回答。

  (2) 幼儿再次自由探索。

  (3) 出示大记录单,请幼儿用语言记录磁铁的好朋友。

  (4) 教师小结。磁铁能跟铁做的`东西做朋友,只能吸住铁制作的东西。

  四、 解决问题——动脑筋、想办法,

  1、创设情境,让孩子动脑去思考去发现。

  (1) 老奶奶缝衣服时候,不小心把针掉在地上,小朋友帮忙想想办法。

  (2) 渔夫把钓到鱼都拴上铁钩,放进池塘里养,这是为什么?

  (3) 小纸船上的铁钉全打翻在大水缸里,小朋友用什么办法把它捞出来。

  2、欣赏自制磁铁玩具——会跳舞的小孩。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磁铁的本领。

  (1)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探索。

  (2) 引导幼儿去玩玩,去探索。(感觉好奇)

  (3) 讨论小结小孩为什么会跳舞。(磁铁的奥妙)

  五、愉快的轻松地看幻灯结束。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其他更多用途,幻灯片内容包括门吸、起重电磁铁、电磁铁、磁力火车、磁力画写板、文具盒、等。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清水,知道清水的特征。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并记录下来。

  3.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四杯不同的水:清水、糖水、白醋、牛奶。

  2.贴有红、黄、蓝颜色标记的杯子。

  3.彩色橡皮泥、勺子若干。每组三个装有清水、糖水、白醋的透明杯子。

  4.红、黄、蓝记录单,哭脸、笑脸标记。

  活动过程:

  一、对比观察牛奶和清水

  1.请幼儿集体观察装有牛奶和清水的两个杯子,提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吗?

  幼儿表达。

  2.为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评析:在清水杯中放彩色橡皮泥,引导幼儿对比观察,来发现牛奶和清水的区别并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发现。)

  3.放入彩色橡皮泥在牛奶杯中,再次引导幼儿通过眼睛对比观察:把彩色橡皮泥放在杯中能看得见吗?把彩色橡皮泥放在清水中能看得见吗?

  (评析: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牛奶与清水的差别,从而让孩子了解清水的特征之一是无色透明。)

  二、辨别哪杯是清水

  1.师出示三杯装有清水、糖水、白醋的杯子,杯子上贴有红、黄、蓝标志。提问:“这三杯水看上去一样吗?”

  2.提出猜测要求

  师:这三杯水中只有一杯是没有放任何东西的清水,请小朋友猜猜是哪一杯,为什么?让幼儿看着标记回答。

  (评析:运用猜测活动,制造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猜测能力,并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3.提出记录要求,让幼儿记录。

  师:你认为哪杯水是清水;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记录。把标记撕下来贴在和你认为是清水的杯子上标记颜色一样的记录单上。幼儿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如:你猜的哪杯是清水,并让幼儿把话说完整。

  (评析: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记录单可以让幼儿更方便正确对应自己要操作的材料,为幼儿的实验活动提供简单的记录方式,让小班幼儿更易操作。)

  三、幼儿分组操作,验证猜想

  1.师: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我们要来验证一下。

  2.提出验证要求:每张桌子上分别放了和老师一样的三杯水,请按照你们的'猜想到贴有相同标记的桌子上去闻一闻,看一看,尝一尝,看看你猜的答案对不对。

  3.幼儿操作。

  4.提出记录结果的要求:猜对了就把笑脸标记贴在记录单上,没猜对就贴哭脸标记。

  (评析:师巡视,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实验的过程,及时发现他们使用的方法和所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更好的完成实验。)

  四、根据记录单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靠什么帮忙才找出清水的,请幼儿讲述。

  1.鼻子闻一闻,气味酸酸的,一定不是清水。

  2.嘴巴尝一尝,甜甜的,不是清水是糖水。

  3.没有味道的是清水。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选材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所选材料是孩子常见的材料。在引导幼儿辨别哪杯是清水时注意引导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等方式。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从而获得了对水的认知:无味,无色,透明。这样的探索方式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乐于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发现,而且还能大胆地表述出自己的发现,体验了探索发现的乐趣。

  小百科:纯水可以导电,但十分微弱(导电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属于极弱的电解质。日常生活中的水由于溶解了其他电解质而有较多的正负离子,导电性增强。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种子能生长,初步了解植物生所需要的一些自然因素。

  2、尝试记录帮助种子生长的方法,体验帮助种子长大的快乐之情。

  【活动准备】

  1、中(2)班绿色家园责任田的照片。

  2、下雨、阳光、蚯蚓ppt、视频。

  3、记录纸(小苗的形状)、记号笔、展板。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1、前几天,我们在责任田里种了什么?(花生)它们发芽了吗?(没有)

  这些小种子啊心里可着急了,它们好想快点长大!

  那种子长大谁会来帮帮他们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种子宝宝在长大。

  观看ppt,了解春雨、阳光、蚯蚓是怎样帮助想长大的种子的。

  1、春雨

  (1)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是春雨啊。春天到了,春雨哗啦啦地下,落到绿色家园里,落到泥土上。

  (2)种子宝宝喜欢它吗?为什么?

  下了春雨,种子宝宝喝得饱饱的',身体长得胖胖的。

  2、太阳

  (1)谁来帮忙了?

  太阳公公散发着光芒,晒着太阳可真暖和啊,种子宝宝伸了个懒腰,使劲地往上长,长出了小芽芽。

  3、蚯蚓

  过渡:还有谁也会来帮忙呢?

  (1)(我来啦,我来啦,我来帮助你)猜猜是谁呀?

  (2)小蚯蚓是怎样帮助种子长大的呢?

  蚯蚓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帮助小种子松土。

  (3)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蚯蚓帮种子宝宝松松土吧。

  现在的泥土又松又软,小种子使劲地顶啊顶,终于钻出了地面。

  总结:原来种子宝宝长大需要雨水的滋润,阳光的照耀,还有小动物们的帮忙呢。

  三、帮助种子生长。

  1、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你会怎样帮助种子生长:

  他们对种子宝宝这么关心,我们也可以想办法帮助绿色家园责任田里的种子快快长大!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它们,和你旁边的朋友说一说。

  2、幼儿记录帮助种子长大的方法:

  (1)介绍记录纸

  这是我们的记录纸,它像小苗苗一样,有两片叶子。想到一种方法记在一片叶子上,想到第二种方法记在另一片叶子上。

  提问:一张纸上记录几种方法?

  假如你还有别的方法,就再拿一张记录纸来记录。

  (2)幼儿记录

  3、交流分享:

  (1)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他们?

  (2)做一做帮助种子长大(幼儿结伴表演)

  总结: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帮助种子宝宝长大,相信我们责任田里的种子宝宝很快就会发芽、长大!

科学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电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 调查家中的电器。

  (1) 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 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 全班交流。

  (4) 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 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 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D、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 全班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1电和我们的生活

  1、调查家中的电器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教学后记: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 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 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 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 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 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说出判断的理由。

  ?分别试着连一连。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1、 让小灯泡发光

  2、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教学后记: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 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

  (2) 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

  (3) 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 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1)观察材料。

  ?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连接电路。

  ?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

  (3)画简单的电路图。

  ?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个小灯泡同时发亮?为什么?

  板书设计: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2、 点亮更多的灯泡

  教学后记:

  1.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1. 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 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 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

  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1.4电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2、做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1.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 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 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5导体与绝缘体

  1、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教师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后记: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 探究过程

  ? 1、观察手电筒

  (1) 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 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 (4) 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 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 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3) 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 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 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 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6我来做个小开关

  1、观察手电筒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3、红灯、绿灯和黄灯

  教学后记: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

  (1)计划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

  (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运用检测器检测。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

  (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

  (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1) 小组讨论。

  (2) 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1.7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2、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后记: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8我们选择了什么

  1、串联

  2、并联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

  (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

  ?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

  ?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

  (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