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21 20:44:5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使学生体验分类,归纳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汇报表

  教学设计

  一、分类

  1.出示一组口算卡片(贴在黑板上)。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生:加法运算题)(板书:加法)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分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a.25+821+636+759+242+3

  b.50+1639+4037+40

  第二种:a.21+642+3

  b.25+836+759+2

  c.50+1639+4047+30

  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过程中学习归纳、。

  师:告诉小朋友们你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在下面计算过程中再继续分)

  ┌进位加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不进位加

  2.计算各题,计算方法。

  师:这些题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计算出来吗?

  a.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b.突出进位加法。

  师:(指25+8)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

  生1:5+8=1320+13=33

  生2:25+5=3030+3=33

  ……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仍然是练习重点。因此,进一步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体现教学开放性。

  c.练习:

  师:这一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出几道这类题?

  找学生出题大家回答。

  把出题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分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呢?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在引导孩子们加法后,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减法,给了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了他们概括、归纳的能力。

  2.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在巡视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瞧,这一小组四个小朋友配合得真默契,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还有一个当小老师检查对错呢!

  巡视中,教师提示的话比当做要求提出来要有效的多。因为孩子们喜欢表扬的形式。这样很多小组就会去模仿。一组做汇报,其他组,既可以做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又可以增加孩子们的练习量,比单纯做题效果要好。

  3.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让大家评一评。(把汇报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小代表做讲解。重点提问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课本上有这样一组题(P78第1题),请直接写在书上。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四、作业

  第79页的第1题、第2题。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是对全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和提炼,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二是配合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计算、归纳等能力。

  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年龄小,但已经有初步的归纳能力的'特点,编排了加法、减法两种不同的复习方式。

  1.在加法中,突出教师的引导,从分类,到归纳,教师都是通过几道计算题来进行的,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参与。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练习中,摆脱了以往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形式,而采用了学生出题学生回答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2.在减法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减法。由于有加法的基础,学生就有一种“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体验。

  同时,通过适当的表扬,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让学生在不断合作完成“任务”中养成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评析

  本节课是100以内加、减法(一)的与复习,教师的教学突出了知识的。金老师有意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分类、归纳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提高归纳能力。

  1.引导学生加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各种情况。

  接着,关于计算方法的复习。通过具体的计算,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在计算和交流中,既关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了算法多样化。

  在复习的基础上,练习加法计算。金老师把“出题权”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小组合作减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复习加法的基础上,金老师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减法知识的。金老师用谈话的方式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同时以“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设问,激起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学生有经历加法知识的基础,再尝试减法知识,实现学习方法的有效迁移。学生在合作完成减法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归纳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一改往常复习课上大量做题的设计安排,注重知识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发现。课堂上尽力给学生尝试成功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修订本)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 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米桌布一块,米尺,镜框,长方形纸若干张。

  学具: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评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平面图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提问;在屏幕上呈现的6个图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积?

  出示下面3个图形:

  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积的含义”,按照这一要求,这里不再概括面积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具体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比较充分。]

  2.教学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老师手中的纸比较面积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让同桌之间比较纸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一眼不能看出来,可能想到用重叠法或量长和宽的办法比较。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15个单位)和正方形(16个单位),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图(1)、图(2)的方格。

  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多媒体出示图(3)。

  提问:图(3)也画成16个格子,和图(2)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讲述: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评析: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积单位,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有积极的学习体验。]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 认识1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1平方厘米纸片的形状、大小,量边长。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简单的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探索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学习“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之前,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了相关的算理,这为学习该内容奠定了基础.但小数乘小数,学生也能理解其算理,但计算出结果后,小数点的位数应放在哪个位置上合适,是学生常拿不准的问题,也是该课应该重点关注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

  0.86×10

  3.5÷100

  你会计算上面的算式吗?能说说理由吗?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小数的乘法.学生回顾知识后回答.

  0.86×10就是把0.8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5÷100就是把3.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复习激活原有认知,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由已知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以上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吗?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你能告诉我求面积需要注意什么吗?

  请分别求出图中各部分的面积.

  2、汇报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0×20=600

  3×2=6

  0.3×0.2=0.06

  师生总结积和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观察思考后回答: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中心花坛长3米,宽2米

  广场上的地砖长0.3米,宽0.2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独立计算.

  首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同学分享.

  观察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厘清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小数乘法.

  三、课末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巩固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街心广场

  30×20=600

  3×2=6

  0.3×0.2=0.06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数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另一个数也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就扩大10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0)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选做:练一练的第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习二的第1、2、3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

  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导游阿姨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0+8 5×9-5

  25-7×3 35÷7-5 64-24÷6 3+4-5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 60-42=18 6÷2=3 18-3=15

  二、 新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河边准备坐船过河去春游。齐读课题,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看图回答

  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2、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解决问题。会做吗?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学生试着做一做。

  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部分学生板书

  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2、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3、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4、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5、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并读算式(29+25)÷9

  6、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

  小括号中的。

  7、同学们知道了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算,请快速准确的在书上写出来。脱式计算(29+25)÷9。并练习讲题。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过河”问题,现在坐着6条船来到了河岸,这时,导游阿姨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你们愿意接受吗?

  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 (30+8)×4 5×2+3 5×(2+3)

  80-64+8 80-(64+8) 5×9-5 (26-20)×8

  2、 比一比,谁判断的最准确。

  (1)(10+3)×5与10+3×5都要先算乘法。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8减去6的差。再乘以乘6? 列式为(81-6)×6。

  3、比一比,谁算的又对有又快。

  5×(36-29) (83-35)÷8 94-(25+19)

  4、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

  教学步骤

  一、复习.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布4米,5台织布机8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结果: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

  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复习题的两个线段图上,标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

  2.引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应先求什么?

  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出是哪一段,应该怎样求?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步解答并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16058

  = 32 8

  =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3.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4.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18=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三、巩固发展.

  第一组题目:

  条件: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

  填空:8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题目:

  判断:①85与1604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②84与1605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③85与1604表示的意义不同.( )

  ④84与1605表示的意义不同.( )

  第三组题目:

  连线题,把意义相同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84 1604

  85 1605

  854 165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把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进行比较区分,并对两种解题方法再进行理解区分.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自编一道连除应用题,要求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会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2、经历提出猜测,验证猜测,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知识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并应用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一项很厉害的变化本领,叫 ?(变)但他不管怎么变,他还是?(不变)数学中也有许多变与不变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故事感悟

  花果山上有许多小猴子,其中有一只叫桃桃,特别爱吃桃子,一次孙悟空分桃子,分给桃子6只,要他平均3天吃完。可桃桃觉得分到的桃子太少了,就对孙悟空说:“大王,你分给我的桃子太少了,能不能多给一些?”孙悟空想:桃桃真贪吃,我得治治他,孙悟空眼睛一转说:“好吧!那我就给你12只桃子,但要分6天吃完,你同意吗?”桃桃还觉得太少,又说“再多点,再多点。”孙悟空马上说:“那就给你36只桃子,但要分18天吃完,怎么样?”桃桃一听能拿到这么多的桃子,便高高兴兴地走了。这时孙悟空却哈哈大笑。

  孙悟空在笑谁?

  板书:6÷3=2(只)

  12÷6=2(只)

  36÷18=2(只)

  3、你想知道孙悟空的话中间包含了怎样的'知识吗?

  4、观察算式。这里面有没有包含着变与不变的知识呢?(商不变,被除数除数同时在变 )

  二、猜测、探究

  1、观察讨论,商不变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

  2、交流并板书:1、扩大相同的倍数2、缩小相同的倍数3、加上相同的数4、减去相同的数。

  3、出示作业纸,同桌合作探究

  4、交流汇报:猜测1、2是正确的,3、4是错误的。

  用自己的话说说商不变的原因。(板书)

  (随便写一个算式验证)同时乘以或除以时,哪个数不能选择?(0除外)

  5、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1)书上为什么加上了“在除法里”?

  (2)书上给这条规律起了什么名字?(完善课题)

  (3)你认为这条规律中哪几个字是最关键的?

  6、尝试

  1、判断 350÷50=(350÷10)÷(50÷10) ( )

  75÷25=(75×4)÷(25×4) ( )

  900÷18=(900÷9)÷18 ( )

  480÷120=(480×3)÷(120×3) ( )

  180÷15=(180÷3)÷(15÷5) ( )

  56×8=(56÷4)×(8÷4) ( )

  2、填一填

  ÷40=(×4)÷(40×□)

  =(○□)÷(40÷5)

  =(×7)÷(□○□)

  =□÷80

  =□÷□

  三、应用

  1、示24000÷6000,你有什么新想法?(竖式上怎么表示?)(板书)

  100个0 100个0

  2、与计算机比速度:36000…000÷6000…000=

  3、赛一赛

  4800÷600○48÷6 35000÷5000

  700÷90000 4500÷50

  4、挑战

  0÷125

  四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5

小学数学教案06-2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

小学数学教案11-11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使学生体验分类,归纳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汇报表

  教学设计

  一、分类

  1.出示一组口算卡片(贴在黑板上)。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生:加法运算题)(板书:加法)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分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a.25+821+636+759+242+3

  b.50+1639+4037+40

  第二种:a.21+642+3

  b.25+836+759+2

  c.50+1639+4047+30

  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过程中学习归纳、。

  师:告诉小朋友们你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在下面计算过程中再继续分)

  ┌进位加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不进位加

  2.计算各题,计算方法。

  师:这些题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计算出来吗?

  a.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b.突出进位加法。

  师:(指25+8)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

  生1:5+8=1320+13=33

  生2:25+5=3030+3=33

  ……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仍然是练习重点。因此,进一步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体现教学开放性。

  c.练习:

  师:这一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出几道这类题?

  找学生出题大家回答。

  把出题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分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呢?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在引导孩子们加法后,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减法,给了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了他们概括、归纳的能力。

  2.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在巡视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瞧,这一小组四个小朋友配合得真默契,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还有一个当小老师检查对错呢!

  巡视中,教师提示的话比当做要求提出来要有效的多。因为孩子们喜欢表扬的形式。这样很多小组就会去模仿。一组做汇报,其他组,既可以做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又可以增加孩子们的练习量,比单纯做题效果要好。

  3.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让大家评一评。(把汇报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小代表做讲解。重点提问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课本上有这样一组题(P78第1题),请直接写在书上。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四、作业

  第79页的第1题、第2题。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是对全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和提炼,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二是配合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计算、归纳等能力。

  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年龄小,但已经有初步的归纳能力的'特点,编排了加法、减法两种不同的复习方式。

  1.在加法中,突出教师的引导,从分类,到归纳,教师都是通过几道计算题来进行的,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参与。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练习中,摆脱了以往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形式,而采用了学生出题学生回答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2.在减法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减法。由于有加法的基础,学生就有一种“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体验。

  同时,通过适当的表扬,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让学生在不断合作完成“任务”中养成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评析

  本节课是100以内加、减法(一)的与复习,教师的教学突出了知识的。金老师有意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分类、归纳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提高归纳能力。

  1.引导学生加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各种情况。

  接着,关于计算方法的复习。通过具体的计算,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在计算和交流中,既关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了算法多样化。

  在复习的基础上,练习加法计算。金老师把“出题权”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小组合作减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复习加法的基础上,金老师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减法知识的。金老师用谈话的方式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同时以“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设问,激起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学生有经历加法知识的基础,再尝试减法知识,实现学习方法的有效迁移。学生在合作完成减法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归纳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一改往常复习课上大量做题的设计安排,注重知识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发现。课堂上尽力给学生尝试成功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修订本)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 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米桌布一块,米尺,镜框,长方形纸若干张。

  学具: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评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平面图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提问;在屏幕上呈现的6个图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积?

  出示下面3个图形:

  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积的含义”,按照这一要求,这里不再概括面积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具体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比较充分。]

  2.教学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老师手中的纸比较面积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让同桌之间比较纸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一眼不能看出来,可能想到用重叠法或量长和宽的办法比较。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15个单位)和正方形(16个单位),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图(1)、图(2)的方格。

  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多媒体出示图(3)。

  提问:图(3)也画成16个格子,和图(2)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讲述: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评析: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积单位,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有积极的学习体验。]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 认识1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1平方厘米纸片的形状、大小,量边长。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简单的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探索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学习“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之前,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了相关的算理,这为学习该内容奠定了基础.但小数乘小数,学生也能理解其算理,但计算出结果后,小数点的位数应放在哪个位置上合适,是学生常拿不准的问题,也是该课应该重点关注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

  0.86×10

  3.5÷100

  你会计算上面的算式吗?能说说理由吗?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小数的乘法.学生回顾知识后回答.

  0.86×10就是把0.8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5÷100就是把3.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复习激活原有认知,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由已知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以上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吗?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你能告诉我求面积需要注意什么吗?

  请分别求出图中各部分的面积.

  2、汇报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0×20=600

  3×2=6

  0.3×0.2=0.06

  师生总结积和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观察思考后回答: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中心花坛长3米,宽2米

  广场上的地砖长0.3米,宽0.2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独立计算.

  首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同学分享.

  观察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厘清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小数乘法.

  三、课末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巩固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街心广场

  30×20=600

  3×2=6

  0.3×0.2=0.06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数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另一个数也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就扩大10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0)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选做:练一练的第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习二的第1、2、3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

  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导游阿姨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0+8 5×9-5

  25-7×3 35÷7-5 64-24÷6 3+4-5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 60-42=18 6÷2=3 18-3=15

  二、 新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河边准备坐船过河去春游。齐读课题,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看图回答

  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2、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解决问题。会做吗?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学生试着做一做。

  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部分学生板书

  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2、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3、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4、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5、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并读算式(29+25)÷9

  6、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

  小括号中的。

  7、同学们知道了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算,请快速准确的在书上写出来。脱式计算(29+25)÷9。并练习讲题。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过河”问题,现在坐着6条船来到了河岸,这时,导游阿姨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你们愿意接受吗?

  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 (30+8)×4 5×2+3 5×(2+3)

  80-64+8 80-(64+8) 5×9-5 (26-20)×8

  2、 比一比,谁判断的最准确。

  (1)(10+3)×5与10+3×5都要先算乘法。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8减去6的差。再乘以乘6? 列式为(81-6)×6。

  3、比一比,谁算的又对有又快。

  5×(36-29) (83-35)÷8 94-(25+19)

  4、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

  教学步骤

  一、复习.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布4米,5台织布机8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结果: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

  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复习题的两个线段图上,标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

  2.引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应先求什么?

  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出是哪一段,应该怎样求?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步解答并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16058

  = 32 8

  =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3.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4.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18=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三、巩固发展.

  第一组题目:

  条件: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

  填空:8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题目:

  判断:①85与1604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②84与1605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③85与1604表示的意义不同.( )

  ④84与1605表示的意义不同.( )

  第三组题目:

  连线题,把意义相同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84 1604

  85 1605

  854 165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把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进行比较区分,并对两种解题方法再进行理解区分.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自编一道连除应用题,要求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会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2、经历提出猜测,验证猜测,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知识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并应用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一项很厉害的变化本领,叫 ?(变)但他不管怎么变,他还是?(不变)数学中也有许多变与不变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故事感悟

  花果山上有许多小猴子,其中有一只叫桃桃,特别爱吃桃子,一次孙悟空分桃子,分给桃子6只,要他平均3天吃完。可桃桃觉得分到的桃子太少了,就对孙悟空说:“大王,你分给我的桃子太少了,能不能多给一些?”孙悟空想:桃桃真贪吃,我得治治他,孙悟空眼睛一转说:“好吧!那我就给你12只桃子,但要分6天吃完,你同意吗?”桃桃还觉得太少,又说“再多点,再多点。”孙悟空马上说:“那就给你36只桃子,但要分18天吃完,怎么样?”桃桃一听能拿到这么多的桃子,便高高兴兴地走了。这时孙悟空却哈哈大笑。

  孙悟空在笑谁?

  板书:6÷3=2(只)

  12÷6=2(只)

  36÷18=2(只)

  3、你想知道孙悟空的话中间包含了怎样的'知识吗?

  4、观察算式。这里面有没有包含着变与不变的知识呢?(商不变,被除数除数同时在变 )

  二、猜测、探究

  1、观察讨论,商不变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

  2、交流并板书:1、扩大相同的倍数2、缩小相同的倍数3、加上相同的数4、减去相同的数。

  3、出示作业纸,同桌合作探究

  4、交流汇报:猜测1、2是正确的,3、4是错误的。

  用自己的话说说商不变的原因。(板书)

  (随便写一个算式验证)同时乘以或除以时,哪个数不能选择?(0除外)

  5、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1)书上为什么加上了“在除法里”?

  (2)书上给这条规律起了什么名字?(完善课题)

  (3)你认为这条规律中哪几个字是最关键的?

  6、尝试

  1、判断 350÷50=(350÷10)÷(50÷10) ( )

  75÷25=(75×4)÷(25×4) ( )

  900÷18=(900÷9)÷18 ( )

  480÷120=(480×3)÷(120×3) ( )

  180÷15=(180÷3)÷(15÷5) ( )

  56×8=(56÷4)×(8÷4) ( )

  2、填一填

  ÷40=(×4)÷(40×□)

  =(○□)÷(40÷5)

  =(×7)÷(□○□)

  =□÷80

  =□÷□

  三、应用

  1、示24000÷6000,你有什么新想法?(竖式上怎么表示?)(板书)

  100个0 100个0

  2、与计算机比速度:36000…000÷6000…000=

  3、赛一赛

  4800÷600○48÷6 35000÷5000

  700÷90000 4500÷50

  4、挑战

  0÷125

  四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