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集锦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了解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植物适应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对植物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认识.
学情分析
1.根据对该校学生的了解,应当多举例说明,适当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田野中观察.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向地性
2.植物的.向水性
3.植物的向光性
4.植物的叶片互不遮盖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科学语言活动——奇妙的水
活动目标:
1、愿意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现出来,与同伴分享。
2、对溶解现象感到好奇。
活动准备:一次性塑料杯子、小勺子、白糖、果珍、盐等、温水
活动过程:
一、提供孩子每人一个透明杯子,请孩子自由倒水喝,说说水的味道是怎么样的?(淡的,没有味道)
怎么样才能让水喝起来有味道呢?在里面加东西
二、与幼儿共同实验操作
加上点白糖进去,搅拌之后发现了什么?(白糖不见了,讨论一下白糖去哪里了)请孩子尝一下它的`味道怎么样?水变味道了吗?再尝试加上果珍等看看有什么变化,味道又是怎么样的?
三、总结实验结果,像糖一样的东西会溶解在水里
四、请孩子泡一杯自己喜欢的饮料,一起开心的喝喝说说。
科学教案 篇3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物品,小班幼儿用书12月分册第11页。
活动目标
能将不同形状的图形分类。
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过程
1、幼儿自取任意形状的一个物品。
教师问:"正方形、正方形在哪里?"拿正方形物品的幼儿可以回答 :"正方形、正方形在这里。"
教师问:"三角形、三角形在哪里?"拿三角形物品的幼儿可以回答 :"三角形、三角形在这里。"
教师问:"圆形、圆形在哪里?"拿圆形物品的幼儿可以回答 :"圆形、圆形在这里。"
2、幼儿按教师的游戏口令做动作。如教师说"圆形、圆形跳三下",拿圆形物品的幼儿可以重复教师的话,然后做相应的动作。教师说"三角形、三角形眨眨眼",拿三角形物品的幼儿可以重复教师的话,然后做相应的动作。
3、图形宝宝迷路了,请小朋友把它们送回家。教师:"三角形的'图形宝宝回三角形屋顶的家、正方形的图形宝宝回什么屋顶的家呢?"(见幼儿用书)
建议
也可以请幼儿带领大家玩这个游戏,从而帮助他们为几何图形正确命名。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273页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根本目的:
1、通过孩子的动手操作尝试教学,了解沙的特点:沙是松散的、一粒粒的、细微的、不溶于水的。
2、初步清楚沙的'用处及教育玩沙的安全。
3、通过玩沙教学启发孩子的快乐心情,培育初步的探究尝试精神。
教学预备:
孩子人手1套玩沙工具(铲、胶碟、、耙等)、水、手巾。
教学过程:
一、把孩子带到沙池边,以玩沙导入学习教学,导出教学主题且开展安全教育。
师:孩子,你们看这就是啥呢?(沙),对了,你们喜爱玩沙吗?今日,我预备了许多玩沙工具,待会请你们用手玩玩,用脚踩一踩,跳跳,说说你发现了沙有哪一些奥秘?告知教师或小伙伴们!但是你们玩时,请留意:不可以把沙向上抛,要保卫自个儿与小伙伴的双眼与鼻子,别用脏手揉双眼。明白了么?
二、通过各尝试教学,幼儿初步了解沙的首要特点。
A、孩子自由玩沙。孩子通过团沙、踩沙、筛沙、把水放到手里的沙中,接着再将沙放入水里等动手操作教学,了解沙的特点。
B、教师跟幼儿一块儿概括沙的特征:
沙是松散的、一粒粒的、细微的、不溶于水的等。
三、协助孩子初步清楚沙给大家带来的好处。
师:你们明白了沙有如此多奥秘,如此沙有何用哩?(沙可用来建房屋、铺路、彩沙可用来画画、装扮等等。)
四、孩子用沙开展建筑教学,体会沙带来的快乐。
师:好,我们来扮演建筑师,将你想建的物品建出来吧!(孩子自由建构)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问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
(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释疑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
要求:①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②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多一些。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
教师总结: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三、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师: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它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请阅读书本44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师: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4)、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条件受到了破坏和保护吗?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利益关系,辨证地、全面地看待科学问题;
2、道要解决科学问题,必须像法庭办案一样,有充分的事实与证据;
3、解并选择运用查阅书籍、浏览网络、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等方法来搜集事实与证据。
教学重点
你有没有过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呢?这是一个角色换位的游戏,它会让你对所担任的角色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教学准备
水彩笔,卡纸,剪刀,用于制作小组名称的标牌。
教师可自制一张公告,活动时张贴在黑板或墙壁上。
每组发一张2开的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快速联想时想到的方法及途径
教学过程:
1、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是蚂蚁,或者是瓢虫、蝴蝶、小鸟,甚至是蚊子、苍蝇、老鼠……我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动物,然后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标牌,如“蚂蚁组”、“小鸟组”
3、先采用“畅想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用一种舒适的方法安静坐好,双眼微闭,想象自己就是某种动物,都会做些什么,觅食、结网、游戏、或休息等?再想象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某种方式杀死了这种动物,那么会有什么想法,什么感受?
4、站在自己小组所选择的动物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面对我们的同类总是遭到杀害,会怎样感受,怎样想呢?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科学教案 篇8
病 毒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科学教案 篇9
“科学怪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还有一个多音字“当”要掌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读句子体会“也”字的用法。
3.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4.了解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科学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能说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
3.看到课题,使你有哪些问题想问?
4.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通课文,讨论“科学怪人”是谁?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圈出生字,划出有关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⑵标出自然段序号,逐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词黑板,重点指出“纽、当”的读音。
⑵学生描红。
⑶再指读课文,正音。
三、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1.课文那几段写了科学怪人怪在哪里?
2.头尾两段分别写了什么?
3.课文的结构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科学怪人怪在什么地方?
2.能说出科学怪人为什么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又认识了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我们这次学习的课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他很有趣的的`一面。
二、精读课文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开文迪许的“怪”?默读1-6节。
2.讨论,让学生概括地说一说,依次板书,讲解3、4、5节,每一节开始都用最简洁的句子把这节的意思概括出来了,这叫做总起句。齐读这个总起句。
3.具体分析2-5段
⑴第二节略讲,指导朗读。
⑵指读第三节,“怪”在那里?
⑶指读2、3节,初始“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特别”比较“也”字去掉是否可以?从而让学生明白,用上“也”字使得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更自然。
⑷指读第4节开文迪许珍爱图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训练朗读、说话。
出示“他自己——也要办理以下手续”同样讲清“也”字作用。
⑸的5节写得很生动,让学生读中体会开文迪许的怪。
4.综合分析1-6节。
⑴第1节与2-5节是什么关系?第6节由于它们是什么关系?
⑵抓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开文迪许与其说是“科学怪人”,不如说是“科学巨匠”。
三、课堂练习
你还知道那些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4
科学教案【精选】08-09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精选)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