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9-21 02:06:2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合集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合集十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用沙、石来表现各种造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平时散步、参观、春游及秋游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用沙、石做的各种建筑,看石人、石马、石子路,看工人用水泥、沙子造房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2、游戏中让幼儿玩沙,科学桌上放置幼儿捡的各种石头。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石头,每组一个盆,放上水,供给幼儿的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黄沙(粗的和细的),玩沙工具若干,有关石头建筑的图片,沙盘两个(分别装干沙和湿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和一盘沙,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引导进行探索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初步概念。

  1、探索活动:沙、石的由来。

  ⑴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是先有石,还是先有沙?”

  ⑵做沙、石的实验。

  将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用吹风机吹,观察其变化。

  教师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而在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大石头可在变成小石头,小石头可变成粗沙。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⑶让幼儿再次做上述沙、石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2、探索活动:认识石头。

  ⑴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⑵启发提问:

  ①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②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③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④把石头放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⑶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形成认识:

  “你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你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教师小结石头的特征。

  ⑷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看),还可用来做工艺品。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3、探索活动;认识沙。

  ⑴请幼儿到大沙盘了玩沙。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与石头有什么不同?

  ⑵让幼儿玩干沙和湿沙。

  教师提问: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干沙捏不拢)

  ⑶给幼儿看各种不同的沙子。让幼儿触摸粗沙、细沙,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感觉。

  ⑷讨论:

  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沙子?(土地上、海边、电视上的大沙里……)

  ②沙子有什么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造房子、给小朋友玩建筑游戏……)

  三、幼儿创造性活动

  请幼儿集体用沙子和石头来建筑美丽的公园(分成小组进行)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根据《纲要》的要求和我班幼儿爱动手动脑、好玩等特点,选择沙子和石头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不仅可丰富幼儿对沙子和石头的了解,更可以使幼儿感受到玩沙子和石头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其实,幼儿关于嗅觉的感官经验相对而言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个探索活动“嗅觉瓶”,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知识点:

  1.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2.学习更多形容某种气味形容词。如:香的、臭的、刺鼻的`……

  活动目标:

  1.分辨不同气味的物品。

  2.学习将同种气味的物品归类。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有气味的物品,如:橘子皮、香水、肥皂、酸梅、风油精、樟脑等(可请家长协助搜集)。

  2.胡椒罐(或底片合盖面挖洞)。容易找到的气味较浓的东西即可,不必一定照以上建议准备。

  活动过程:

  1.说说你闻到过哪些味道?感觉怎样?(香香的,臭臭的等等)

  教师可引导幼儿用运用更多的形容词形容某种气味。

  2.引导幼儿探索各种气味,增加幼儿的嗅觉经验,展示搜集来的有气味的物品,由搜集者介绍该物品,并请大家闻一闻。(也可说说闻上去有什么感觉)

  3.找同伴

  教师示范将同一种气味的物品分别放入两个胡椒罐中,一式两组。将两组四个罐子弄混,请自愿的幼儿拿起来闻一闻,并把相同气味的罐子放在一起,说说是什么气味。增加瓶子的组数,再按照上述方式进行。

  活动结束后,将罐子放入活动区域,让有兴趣的幼儿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喜欢闻与不喜欢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气味瓶”,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布和塑料不同的透水性能。

  2.了解布衣和雨衣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布衣、雨衣、一块棉布。一块塑料布、塑料桶。

  2.用于试水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伞、纸袋等。

  3.音乐磁带和cd。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

  1.教师:准备好两个塑料桶,将一块塑料布和一块棉布分别固定在桶的上方,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我把水浇在塑料布和棉布上面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猜想)

  2.请两名幼儿分别将水倒在塑料布和棉布上,幼儿验证猜测。

  --教师:桶里的水漏下去了,哪个桶里没有水漏下去?为什么?

  二、进一步实验。

  1.教师将棉布浸入水中,再拎上来,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是怎样渗透棉布,再往下流的。

  --教师:怎样才能把布里的水弄干呢?(拧、挂起来晒。烘干、吹风等)

  --教师:怎样把塑料上水弄干?(抹一抹就干了。当场让幼儿试一试)

  三、观察、比较雨衣和布衣。

  1.观察雨衣讨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件衣服什么是料做的?穿在身上什么感觉?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用呢?

  2.比一比雨衣和布衣,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一件布衣服我们来感觉下,它和雨衣有什么不一样?下雨天可以把它穿在外面出门吗?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穿它?

  四、猜猜那些东西能装水。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尼龙雨伞、纸袋等,让幼儿猜猜这些东西能不能装水。

  2.请幼儿装水试一试。

  活动延伸:

  听歌曲,《雨,雨,走开吧》,并学唱。

  活动提示:

  1.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布和塑料的区别在哪里,引导幼儿再摸摸、看看、比比、做做中感知布和塑料的不同。

  2.在实验过程中要用水,建议教师提醒幼儿戴围群和护袖,避免幼儿因为国语专注而把衣服弄湿。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2、培养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放大镜。

  2、幼儿用书。

  3、教学音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胖娃娃和小老鼠》的故事,请小朋友仔细开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边看图边讲述故事。

  2、通过提问使幼儿初步体会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提问:小老鼠给了胖娃娃什么?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一箱图画书)教师提问:胖娃娃看到书后发生了什么事?小老鼠做了什么?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书太小,胖娃娃看不清。小老鼠抬来放大镜。)教师提问:最后怎样了?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胖娃娃也能看清楚小老鼠的图画书了。)

  3、通过亲自尝试使用放大镜,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出示放大镜,并介绍放大镜的拿法和使用方法。

  请幼儿自己通过放大镜看一看身边的事物,并谈谈看后的感受。

  教师提问:小朋友,用放大镜除了把书放大还可以把汁么放大?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放大镜可以放大小的东西)教师提问:故事中胖娃娃为什么用放大镜?

  引导幼儿知道胖娃娃是因为书太小,看不见书上的内容。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让放大镜帮我们看什么呢?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如叶脉、昆虫等,让幼儿知道可以用放大镜去看我们平时用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观察食物加工的过程,知道鸡蛋是有营养的,吃鸡蛋对身体有帮助。

  2. 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生鸡蛋,电暖锅、棉花糖、巧克力、鸡蛋饼干等食品。

  活动过程:

  1、 出示鸡蛋

  让幼儿预测鸡蛋剥去壳以后是什么样子的?

  打开鸡蛋,看看鸡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 共同讨论

  什么时候鸡蛋才会变成我们平时吃的.样子?

  3、 师生一起煮鸡蛋,分享煮熟的鸡蛋,自己动手剥鸡蛋,选择自己爱吃的调料。

  4、 出示几种食品,请幼儿帮助辨别哪种食品中有鸡蛋的成分。

  5、 表现表达,生活中的各种蛋制品。

  6、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经验。

  2、指导幼儿尝试观察记录的方法,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小陀螺、纸花片、长方形小积木、风车、球形插塑每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这儿有五种不同的物体,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这小陀螺会怎样?

  这几种物体都会转动吗?

  二、幼儿预测结果

  请幼儿把你自己认为转或不转的想法记录在表的第一行格子里。

  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样记录的?

  三、幼儿操作,验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并及时进行记录。

  要求幼儿动脑筋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转动的?

  四、讨论记录结果

  请幼儿告诉大家玩的结果与开始认为的一样吗?你又是如何记录的?

  五、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物体。

  六、再次探索物体转动的现象。

  请幼儿再玩一次,仔细观察它们转动时有什么不同?

  活动延伸:

  制作风车,玩风车。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产生

  中班的孩子们总能从身边的事物发现问题,当我给孩子们讲到包公利用水和油断案时,孩子们显得十分感兴趣,一方面是对包公这个人物的兴趣,一方面是对断案采用的方法原理感兴趣。《纲要》中说: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并把握时机,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

  为此,我借着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本次活动。我想,只要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解答孩子们的的疑问,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最常见的事物,如水和油的关系,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奥妙,就有助于孩子们保持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到能力和知识。

  二、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水和油在相互混合之后的状态,知道油比水轻。

  2、能用语言和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3、喜欢动手实验,能与人协商,合作,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活动准备

  1、水,色拉油,透明一次性杯子,蜡笔,吸管,记录表等。

  2、理解科学词汇:液体,混合,浮,静止,不溶于水,溶解。

  四、活动过程

  1、 情景导入

  师出示水和油: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一杯水和一杯油,你知道哪一杯是水,哪一杯是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水和油的关系。

  2、 问题探究

  1)、师介绍记录表,幼儿商量做实验一。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

  2)、师介绍记录表,幼儿商量做实验二。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

  3)、师介绍记录表,幼儿商量做实验三。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油浮在水的上面。

  3、 集体总结

  原来不论是水倒入油中,还是油倒入水中,或者把水和油一起倒入杯子,并用管子搅拌,等它静止下来之后,最终的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这说明水和油相比,油轻,水重,轻的浮在上面,重的沉在下面。

  4、 延伸:

  师:小朋友,上一次,我们听了《包公破案》的故事,那么你现在知道包公是怎么知道那些钱是卖油条的,而不是矮胖子的了吗?(幼儿讨论回答)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送货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并感知他们工作的辛苦。

  2、懂得尊重送货员的劳动。

  活动准备:

  1、各种送货员的照片和采访送水员的录像。

  2、送货单和相应的货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主要提问:

  1、老师收到了一个包裹,我们打开来看看是什么?

  2、我又没有到店里去,为什么就送来了,我昨天才从网上定的,你们知道是谁定的`吗?

  3、你们见过送货员吗?

  小结:送货员叔叔就是会按照我们的要求把东西送到我们手上的人,有了送货员叔叔我们没出家门就能收到了,太方便了。

  二、经验的重现

  主要提问:孩子们,你们都看到过送货员送过来的是什么东西吗?(幼儿自由回答)

  过渡:我带来了四幅图,你们知道他们送的是什么?你看到了第几副图,和大家介绍下。

  (播放各送货员的ppt,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拓展)

  *送匹萨

  主要提问:

  1、你们吃到的匹萨是热的还是冷的?

  2、匹萨要从店里送到家里,怎么吃到的时候还是热乎乎的呢?

  小结:为了让我们吃到热腾腾的匹萨,送匹萨的叔叔一刻不停留,做好了就送到我们手里。

  * 送牛奶

  主要提问:

  1、照片上的人在送什么?

  2、牛奶是什么时候送过来的?为什么这么早送?

  小结:为了让我们早上起床就喝到新鲜的牛奶,让我们的身体变的棒棒的,送牛奶的人不睡觉,每天很早很早就帮我们把牛奶送过来了。

  *送家具

  主要提问:

  1、他们在干什么?看看他们的表情东西重不重啊?

  2、我们来帮帮他们也搬搬看家具,“一二三,嗨呦;一二三,嗨呦;一二三,嗨呦”。

  小结:为了让我们可以省力点,送家具的叔叔不管多重都会帮我们把东西送到家里。

  * 邮递员

  主要提问:

  1、邮递员为我们送什么?

  2、看看这位邮递员叔叔遇到了什么困难的事?

  3、下这么大雨,邮递员叔叔都淋湿了,为什么我们收到的报纸是干干的呢?

  小结:为了让我们收到干干的报纸,不管天气多坏,邮递员叔叔都会保护好报纸。

  三、视频推进

  过渡:你们想看看送货员是怎么工作的吗?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主要提问:

  1、刚刚你们看到送水员叔叔做了什么?你看了视频有什么感觉?

  2、你想对送水员叔叔说什么?

  3、我这里有一桶水,请你们来拎拎看,它有多重。

  小结:为了让我们最快喝到水,送水员叔叔不管多远多重,都会及时帮我们送水过来。是呀,有了送货员,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了,人们就离不开送货员了。

  游戏延伸: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做做送货员?我这里有四个包,是四位送货员叔叔的,我们下次做游戏的时候试试,做做送货员吧。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内容:

  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但它却是生活在海洋的鱼类。它的头部长着突出的冠,眼睛和细长的类似吸管状的嘴巴,名字叫做吻。海马的背部有鳍,可以帮助它游泳。尾巴细长,呈卷曲状。不仅可以帮助海马游泳,还能够缠在海藻上帮助它休息。胸腹部突出,长有育儿袋,可以孕育海马宝宝。海马是由爸爸生出来的,每年夏天到来之前,海马妈妈就会把卵产到海马爸爸的育儿袋里,经过40—50天,这些卵就会孵化成小海马,海马爸爸就会像不倒翁一样前俯后仰。当他后仰着时育儿袋的小孔就会张开,这样就可以把小海马从爸爸的肚子里喷射出来,小海马就真正开始了他的海洋生活。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海洋动物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了解海马的外形特征和独特的繁殖方式。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于了解海马的外形特征,难点在于了解海马独特的繁殖方式。

  活动准备:

  1、海洋背景图 海马照片

  2、教学课件 资料录像

  3、音乐磁带 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广阔的海洋中,有很多的小动物,你都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啊?让我们一起跟随音乐,快乐地在海洋里游来游去吧!(幼儿跟随音乐模仿海洋小动物)

  2、了解海马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看海马的照片: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小动物叫什么名字?他的名字叫海马。请幼儿选择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仔细观察海马的样子,由哪些部位组成。并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

  (2)了解海马外形特征:小朋友们你们说,海马长什么样子啊?它的身体由哪些部位组成呢?请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进行总结:小朋友们,海马的头部长的像马,在他的头上长着突出的冠,眼睛还有像吸管一样的嘴巴,在他的背部长的鳍,是帮助他游泳的,海马的尾巴卷卷的,像大象的鼻子,他的尾巴不光可以帮助海马游泳,还可以缠在水藻上帮助海马休息呢。海马的肚子上长着育儿袋,是用来养育海马宝宝的。他的名字虽然叫海马,实际上他是海洋里的一种鱼类。

  (4)关于海马你还知道什么?请幼儿说一说。看课件,小朋友们你们看,海马的身体还可以随着周围的`环境改变颜色呢,真是一群奇妙的小动物啊。

  3、讲故事,了解海马独特的繁殖方式

  (1)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说,小海马有没有爸爸妈妈呢?那小海马是爸爸生的还是妈妈生的呢?让我们一起听一个故事,听完之后你就知道了。故事的名字叫做《海马爸爸生宝宝》

  (2)播放课件,教师讲故事。

  (3)提问:小朋友们,小鱼逗逗的故事听完了,你听明白了吗?小海马到底是谁生的呢?小海马是怎样出生的呢?

  4、智力问答:现在你明白了吗?让我们一起玩一个智力问答的游戏吧。

  5、观看海马爸爸生宝宝的录像,进一步加深印象。

  6、教师带领幼儿玩游戏:海马爸爸生宝宝

  7、结束:小朋友们,我们今天知道了海马爸爸生宝宝这件奇妙的事情,可是在广阔的海洋中,值得我们探索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多有趣的事情,好不好!那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快乐地游出教室吧!

  活动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主要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喜欢玩泥,能愉快地学做泥球。

  2.了解泥的显著特征,感受湿泥的粘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用细泥铺成一泥地,人手一瓶水,(上面开一小孔)一个小盆,围兜,各种泥制品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干泥

  1.带幼儿到泥地前,一起来玩泥巴。

  2.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抓把泥吹一吹,用脚在泥里踩一踩,比较不同。(知道干泥是松松的,软软的`。)

  二.尝试做泥球

  1.让幼儿自己尝试做泥球,发现做不成泥球,引出要加水。(将水放在一边,不做提醒。)

  2.幼儿加水继续尝试,观察幼儿是否加了适量的水。(不做指导)允许个别幼儿尝试失败。

  3.请做成的幼儿来演示,讲解用什么办法,如何做成泥球。

  4.请幼儿用语言讲述如何做成泥球,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做泥球。故意加过量的水引导幼儿观察。从而引导幼儿发现要加适量的水,才能做成泥球。

  5.幼儿再次尝试: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泥湿了就会粘在手上,粘在一起。

  6.请幼儿将自己做好的泥球放在自己的小盆子里,比一比,看一看谁做的泥球最多,最圆。

  三.尝试讨论

  1.你还在哪里看见过泥?什么东西长在泥里的?

  2.泥可以做泥球,种树,花,西瓜等东西以外,还可以做什么?

  (让幼儿欣赏泥娃娃,泥做的花盆,砖等)

  四.延伸活动

  1.请小朋友回家去一起和爸爸妈妈妈找一找,还有什么别的东西是用泥做的, 带来给小朋友看。

  2.引导小朋友用泥做其他事物。

  活动反思:

  通过孩子动手操作,自我展示,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幼儿的创作思维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尽情的玩,尽情的做,体会成功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2-06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9-09

春笋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1-16

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1-16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镜子》11-17

中班科学影子活动教案02-04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吹泡泡教案12-27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09-06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篇10-08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03-15

实用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合集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合集十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用沙、石来表现各种造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平时散步、参观、春游及秋游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用沙、石做的各种建筑,看石人、石马、石子路,看工人用水泥、沙子造房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2、游戏中让幼儿玩沙,科学桌上放置幼儿捡的各种石头。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石头,每组一个盆,放上水,供给幼儿的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黄沙(粗的和细的),玩沙工具若干,有关石头建筑的图片,沙盘两个(分别装干沙和湿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和一盘沙,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引导进行探索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初步概念。

  1、探索活动:沙、石的由来。

  ⑴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是先有石,还是先有沙?”

  ⑵做沙、石的实验。

  将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用吹风机吹,观察其变化。

  教师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而在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大石头可在变成小石头,小石头可变成粗沙。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⑶让幼儿再次做上述沙、石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2、探索活动:认识石头。

  ⑴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⑵启发提问:

  ①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②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③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④把石头放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⑶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形成认识:

  “你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你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教师小结石头的特征。

  ⑷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看),还可用来做工艺品。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3、探索活动;认识沙。

  ⑴请幼儿到大沙盘了玩沙。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与石头有什么不同?

  ⑵让幼儿玩干沙和湿沙。

  教师提问: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干沙捏不拢)

  ⑶给幼儿看各种不同的沙子。让幼儿触摸粗沙、细沙,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感觉。

  ⑷讨论:

  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沙子?(土地上、海边、电视上的大沙里……)

  ②沙子有什么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造房子、给小朋友玩建筑游戏……)

  三、幼儿创造性活动

  请幼儿集体用沙子和石头来建筑美丽的公园(分成小组进行)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根据《纲要》的要求和我班幼儿爱动手动脑、好玩等特点,选择沙子和石头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不仅可丰富幼儿对沙子和石头的了解,更可以使幼儿感受到玩沙子和石头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其实,幼儿关于嗅觉的感官经验相对而言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个探索活动“嗅觉瓶”,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知识点:

  1.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2.学习更多形容某种气味形容词。如:香的、臭的、刺鼻的`……

  活动目标:

  1.分辨不同气味的物品。

  2.学习将同种气味的物品归类。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有气味的物品,如:橘子皮、香水、肥皂、酸梅、风油精、樟脑等(可请家长协助搜集)。

  2.胡椒罐(或底片合盖面挖洞)。容易找到的气味较浓的东西即可,不必一定照以上建议准备。

  活动过程:

  1.说说你闻到过哪些味道?感觉怎样?(香香的,臭臭的等等)

  教师可引导幼儿用运用更多的形容词形容某种气味。

  2.引导幼儿探索各种气味,增加幼儿的嗅觉经验,展示搜集来的有气味的物品,由搜集者介绍该物品,并请大家闻一闻。(也可说说闻上去有什么感觉)

  3.找同伴

  教师示范将同一种气味的物品分别放入两个胡椒罐中,一式两组。将两组四个罐子弄混,请自愿的幼儿拿起来闻一闻,并把相同气味的罐子放在一起,说说是什么气味。增加瓶子的组数,再按照上述方式进行。

  活动结束后,将罐子放入活动区域,让有兴趣的幼儿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喜欢闻与不喜欢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气味瓶”,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布和塑料不同的透水性能。

  2.了解布衣和雨衣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布衣、雨衣、一块棉布。一块塑料布、塑料桶。

  2.用于试水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伞、纸袋等。

  3.音乐磁带和cd。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

  1.教师:准备好两个塑料桶,将一块塑料布和一块棉布分别固定在桶的上方,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我把水浇在塑料布和棉布上面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猜想)

  2.请两名幼儿分别将水倒在塑料布和棉布上,幼儿验证猜测。

  --教师:桶里的水漏下去了,哪个桶里没有水漏下去?为什么?

  二、进一步实验。

  1.教师将棉布浸入水中,再拎上来,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是怎样渗透棉布,再往下流的。

  --教师:怎样才能把布里的水弄干呢?(拧、挂起来晒。烘干、吹风等)

  --教师:怎样把塑料上水弄干?(抹一抹就干了。当场让幼儿试一试)

  三、观察、比较雨衣和布衣。

  1.观察雨衣讨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件衣服什么是料做的?穿在身上什么感觉?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用呢?

  2.比一比雨衣和布衣,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一件布衣服我们来感觉下,它和雨衣有什么不一样?下雨天可以把它穿在外面出门吗?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穿它?

  四、猜猜那些东西能装水。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尼龙雨伞、纸袋等,让幼儿猜猜这些东西能不能装水。

  2.请幼儿装水试一试。

  活动延伸:

  听歌曲,《雨,雨,走开吧》,并学唱。

  活动提示:

  1.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布和塑料的区别在哪里,引导幼儿再摸摸、看看、比比、做做中感知布和塑料的不同。

  2.在实验过程中要用水,建议教师提醒幼儿戴围群和护袖,避免幼儿因为国语专注而把衣服弄湿。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2、培养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放大镜。

  2、幼儿用书。

  3、教学音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胖娃娃和小老鼠》的故事,请小朋友仔细开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边看图边讲述故事。

  2、通过提问使幼儿初步体会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提问:小老鼠给了胖娃娃什么?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一箱图画书)教师提问:胖娃娃看到书后发生了什么事?小老鼠做了什么?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书太小,胖娃娃看不清。小老鼠抬来放大镜。)教师提问:最后怎样了?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胖娃娃也能看清楚小老鼠的图画书了。)

  3、通过亲自尝试使用放大镜,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出示放大镜,并介绍放大镜的拿法和使用方法。

  请幼儿自己通过放大镜看一看身边的事物,并谈谈看后的感受。

  教师提问:小朋友,用放大镜除了把书放大还可以把汁么放大?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放大镜可以放大小的东西)教师提问:故事中胖娃娃为什么用放大镜?

  引导幼儿知道胖娃娃是因为书太小,看不见书上的内容。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让放大镜帮我们看什么呢?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如叶脉、昆虫等,让幼儿知道可以用放大镜去看我们平时用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观察食物加工的过程,知道鸡蛋是有营养的,吃鸡蛋对身体有帮助。

  2. 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生鸡蛋,电暖锅、棉花糖、巧克力、鸡蛋饼干等食品。

  活动过程:

  1、 出示鸡蛋

  让幼儿预测鸡蛋剥去壳以后是什么样子的?

  打开鸡蛋,看看鸡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 共同讨论

  什么时候鸡蛋才会变成我们平时吃的.样子?

  3、 师生一起煮鸡蛋,分享煮熟的鸡蛋,自己动手剥鸡蛋,选择自己爱吃的调料。

  4、 出示几种食品,请幼儿帮助辨别哪种食品中有鸡蛋的成分。

  5、 表现表达,生活中的各种蛋制品。

  6、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经验。

  2、指导幼儿尝试观察记录的方法,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小陀螺、纸花片、长方形小积木、风车、球形插塑每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这儿有五种不同的物体,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这小陀螺会怎样?

  这几种物体都会转动吗?

  二、幼儿预测结果

  请幼儿把你自己认为转或不转的想法记录在表的第一行格子里。

  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样记录的?

  三、幼儿操作,验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并及时进行记录。

  要求幼儿动脑筋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转动的?

  四、讨论记录结果

  请幼儿告诉大家玩的结果与开始认为的一样吗?你又是如何记录的?

  五、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物体。

  六、再次探索物体转动的现象。

  请幼儿再玩一次,仔细观察它们转动时有什么不同?

  活动延伸:

  制作风车,玩风车。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产生

  中班的孩子们总能从身边的事物发现问题,当我给孩子们讲到包公利用水和油断案时,孩子们显得十分感兴趣,一方面是对包公这个人物的兴趣,一方面是对断案采用的方法原理感兴趣。《纲要》中说: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并把握时机,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

  为此,我借着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本次活动。我想,只要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解答孩子们的的疑问,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最常见的事物,如水和油的关系,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奥妙,就有助于孩子们保持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到能力和知识。

  二、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水和油在相互混合之后的状态,知道油比水轻。

  2、能用语言和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3、喜欢动手实验,能与人协商,合作,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活动准备

  1、水,色拉油,透明一次性杯子,蜡笔,吸管,记录表等。

  2、理解科学词汇:液体,混合,浮,静止,不溶于水,溶解。

  四、活动过程

  1、 情景导入

  师出示水和油: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一杯水和一杯油,你知道哪一杯是水,哪一杯是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水和油的关系。

  2、 问题探究

  1)、师介绍记录表,幼儿商量做实验一。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

  2)、师介绍记录表,幼儿商量做实验二。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

  3)、师介绍记录表,幼儿商量做实验三。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油浮在水的上面。

  3、 集体总结

  原来不论是水倒入油中,还是油倒入水中,或者把水和油一起倒入杯子,并用管子搅拌,等它静止下来之后,最终的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这说明水和油相比,油轻,水重,轻的浮在上面,重的沉在下面。

  4、 延伸:

  师:小朋友,上一次,我们听了《包公破案》的故事,那么你现在知道包公是怎么知道那些钱是卖油条的,而不是矮胖子的了吗?(幼儿讨论回答)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送货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并感知他们工作的辛苦。

  2、懂得尊重送货员的劳动。

  活动准备:

  1、各种送货员的照片和采访送水员的录像。

  2、送货单和相应的货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主要提问:

  1、老师收到了一个包裹,我们打开来看看是什么?

  2、我又没有到店里去,为什么就送来了,我昨天才从网上定的,你们知道是谁定的`吗?

  3、你们见过送货员吗?

  小结:送货员叔叔就是会按照我们的要求把东西送到我们手上的人,有了送货员叔叔我们没出家门就能收到了,太方便了。

  二、经验的重现

  主要提问:孩子们,你们都看到过送货员送过来的是什么东西吗?(幼儿自由回答)

  过渡:我带来了四幅图,你们知道他们送的是什么?你看到了第几副图,和大家介绍下。

  (播放各送货员的ppt,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拓展)

  *送匹萨

  主要提问:

  1、你们吃到的匹萨是热的还是冷的?

  2、匹萨要从店里送到家里,怎么吃到的时候还是热乎乎的呢?

  小结:为了让我们吃到热腾腾的匹萨,送匹萨的叔叔一刻不停留,做好了就送到我们手里。

  * 送牛奶

  主要提问:

  1、照片上的人在送什么?

  2、牛奶是什么时候送过来的?为什么这么早送?

  小结:为了让我们早上起床就喝到新鲜的牛奶,让我们的身体变的棒棒的,送牛奶的人不睡觉,每天很早很早就帮我们把牛奶送过来了。

  *送家具

  主要提问:

  1、他们在干什么?看看他们的表情东西重不重啊?

  2、我们来帮帮他们也搬搬看家具,“一二三,嗨呦;一二三,嗨呦;一二三,嗨呦”。

  小结:为了让我们可以省力点,送家具的叔叔不管多重都会帮我们把东西送到家里。

  * 邮递员

  主要提问:

  1、邮递员为我们送什么?

  2、看看这位邮递员叔叔遇到了什么困难的事?

  3、下这么大雨,邮递员叔叔都淋湿了,为什么我们收到的报纸是干干的呢?

  小结:为了让我们收到干干的报纸,不管天气多坏,邮递员叔叔都会保护好报纸。

  三、视频推进

  过渡:你们想看看送货员是怎么工作的吗?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主要提问:

  1、刚刚你们看到送水员叔叔做了什么?你看了视频有什么感觉?

  2、你想对送水员叔叔说什么?

  3、我这里有一桶水,请你们来拎拎看,它有多重。

  小结:为了让我们最快喝到水,送水员叔叔不管多远多重,都会及时帮我们送水过来。是呀,有了送货员,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了,人们就离不开送货员了。

  游戏延伸: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做做送货员?我这里有四个包,是四位送货员叔叔的,我们下次做游戏的时候试试,做做送货员吧。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内容:

  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但它却是生活在海洋的鱼类。它的头部长着突出的冠,眼睛和细长的类似吸管状的嘴巴,名字叫做吻。海马的背部有鳍,可以帮助它游泳。尾巴细长,呈卷曲状。不仅可以帮助海马游泳,还能够缠在海藻上帮助它休息。胸腹部突出,长有育儿袋,可以孕育海马宝宝。海马是由爸爸生出来的,每年夏天到来之前,海马妈妈就会把卵产到海马爸爸的育儿袋里,经过40—50天,这些卵就会孵化成小海马,海马爸爸就会像不倒翁一样前俯后仰。当他后仰着时育儿袋的小孔就会张开,这样就可以把小海马从爸爸的肚子里喷射出来,小海马就真正开始了他的海洋生活。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海洋动物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了解海马的外形特征和独特的繁殖方式。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于了解海马的外形特征,难点在于了解海马独特的繁殖方式。

  活动准备:

  1、海洋背景图 海马照片

  2、教学课件 资料录像

  3、音乐磁带 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广阔的海洋中,有很多的小动物,你都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啊?让我们一起跟随音乐,快乐地在海洋里游来游去吧!(幼儿跟随音乐模仿海洋小动物)

  2、了解海马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看海马的照片: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小动物叫什么名字?他的名字叫海马。请幼儿选择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仔细观察海马的样子,由哪些部位组成。并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

  (2)了解海马外形特征:小朋友们你们说,海马长什么样子啊?它的身体由哪些部位组成呢?请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进行总结:小朋友们,海马的头部长的像马,在他的头上长着突出的冠,眼睛还有像吸管一样的嘴巴,在他的背部长的鳍,是帮助他游泳的,海马的尾巴卷卷的,像大象的鼻子,他的尾巴不光可以帮助海马游泳,还可以缠在水藻上帮助海马休息呢。海马的肚子上长着育儿袋,是用来养育海马宝宝的。他的名字虽然叫海马,实际上他是海洋里的一种鱼类。

  (4)关于海马你还知道什么?请幼儿说一说。看课件,小朋友们你们看,海马的身体还可以随着周围的`环境改变颜色呢,真是一群奇妙的小动物啊。

  3、讲故事,了解海马独特的繁殖方式

  (1)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说,小海马有没有爸爸妈妈呢?那小海马是爸爸生的还是妈妈生的呢?让我们一起听一个故事,听完之后你就知道了。故事的名字叫做《海马爸爸生宝宝》

  (2)播放课件,教师讲故事。

  (3)提问:小朋友们,小鱼逗逗的故事听完了,你听明白了吗?小海马到底是谁生的呢?小海马是怎样出生的呢?

  4、智力问答:现在你明白了吗?让我们一起玩一个智力问答的游戏吧。

  5、观看海马爸爸生宝宝的录像,进一步加深印象。

  6、教师带领幼儿玩游戏:海马爸爸生宝宝

  7、结束:小朋友们,我们今天知道了海马爸爸生宝宝这件奇妙的事情,可是在广阔的海洋中,值得我们探索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多有趣的事情,好不好!那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快乐地游出教室吧!

  活动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主要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喜欢玩泥,能愉快地学做泥球。

  2.了解泥的显著特征,感受湿泥的粘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用细泥铺成一泥地,人手一瓶水,(上面开一小孔)一个小盆,围兜,各种泥制品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干泥

  1.带幼儿到泥地前,一起来玩泥巴。

  2.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抓把泥吹一吹,用脚在泥里踩一踩,比较不同。(知道干泥是松松的,软软的`。)

  二.尝试做泥球

  1.让幼儿自己尝试做泥球,发现做不成泥球,引出要加水。(将水放在一边,不做提醒。)

  2.幼儿加水继续尝试,观察幼儿是否加了适量的水。(不做指导)允许个别幼儿尝试失败。

  3.请做成的幼儿来演示,讲解用什么办法,如何做成泥球。

  4.请幼儿用语言讲述如何做成泥球,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做泥球。故意加过量的水引导幼儿观察。从而引导幼儿发现要加适量的水,才能做成泥球。

  5.幼儿再次尝试: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泥湿了就会粘在手上,粘在一起。

  6.请幼儿将自己做好的泥球放在自己的小盆子里,比一比,看一看谁做的泥球最多,最圆。

  三.尝试讨论

  1.你还在哪里看见过泥?什么东西长在泥里的?

  2.泥可以做泥球,种树,花,西瓜等东西以外,还可以做什么?

  (让幼儿欣赏泥娃娃,泥做的花盆,砖等)

  四.延伸活动

  1.请小朋友回家去一起和爸爸妈妈妈找一找,还有什么别的东西是用泥做的, 带来给小朋友看。

  2.引导小朋友用泥做其他事物。

  活动反思:

  通过孩子动手操作,自我展示,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幼儿的创作思维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尽情的玩,尽情的做,体会成功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2-06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9-09

春笋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1-16

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1-16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镜子》11-17

中班科学影子活动教案02-04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吹泡泡教案12-27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09-06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篇10-08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