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6-10 08:35:13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10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指导思想:

  "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理化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之一。"磁铁的奥秘"截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样的两块磁铁,有时一碰就吸相互,有时怎么都吸不住"的现象,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递进性的幼儿探索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活动,感知磁铁的两极,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2、 学习仔细观察磁性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书探索的结果。

  3、 发展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环形磁铁每人两块(其中一块的两端分别www.涂上红色和蓝色,以表示不用的两极,使其成为彩色磁铁)。

  2、 各种形状的磁铁(也按极性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红色标志、蓝色标志、塑料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彩色环形磁铁,感知环形磁铁的两极,并初步了解磁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1、每人拿一块彩色环形磁铁和好朋友的彩色环形磁铁碰一碰:红的与红的一面碰一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红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红的与红的一面相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相碰,两块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红的与蓝的一面相碰,它们就会牢牢地吸在一起。

  3、小结:环形磁铁有两极,当相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推力,而不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吸力。

  二、利用彩色磁铁,感知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用彩色环形磁铁与其他形状的磁铁碰一碰;不同形状的磁铁之间也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

  3、小结: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相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推力,不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吸力。

  三、根据磁性原理,找到磁铁的两极。

  1、启发幼儿利用彩色环形磁铁,找出另一块环形磁铁的两极。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探索结果,在环形磁铁上分别贴上红色标志、蓝色标志。

  3、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磁铁的两极?

  四、让磁铁浮起来。

  1、设置疑问:你能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吸管让环形磁铁浮起来吗?

  2、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启发、暗示操作方法:把环形磁铁按S-N-N-S极性顺序串在塑料吸管上,磁铁就会浮起来,如图。

  3、幼儿介绍自己的探索结果:是什么原因使磁铁浮起来的?

  五、观看磁悬浮列车图片、磁悬浮玩具等,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扩大幼儿的视野。

  注:1、与磁性黑板配套使用的塑料圆形磁铁的后面就是一块小的环形磁铁,教师可以把它取下作为操作材料。

  活动评析:

  磁铁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和经常玩的物品,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对大班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师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各活动环节:第一、第二环节让幼儿通过操作先感知个别形状(环形)磁铁的特性,再感知所有形状磁铁的特性,然后归纳出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经验,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发现带"虫"偏旁的含义。

  对书中带"虫"偏旁的字感兴趣。

  感受故事主人公热爱生活的态度。

  活动准备: 故事:《蝙蝠先生的花园》。

  请幼儿画出常见昆虫的小图。

  对开纸一张。

  带"虫"旁的字卡:蝙蝠、蝴蝶、蜜蜂、蚱蜢、萤火虫、螳螂、蟋蟀、蜘蛛……

  活动过程: 与幼儿一起欣赏故事。按故事清洁发展的顺序提出问题,并随着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带"虫"偏旁的字。

  --春天的时候,花园里有哪些昆虫?小蜜蜂为什么叹息?蝙蝠先生是怎样劝它的?

  --夏天的时候,花园里有哪些昆虫?萤火虫为什么叹息?蝙蝠先生是怎样劝它的?

  --秋天的时候,花园里有哪些昆虫?蟋蟀为什么叹息?蝙蝠先生是怎样劝它的.?

  --冬天的时候,花园里有哪些昆虫?蜘蛛为什么叹息?蝙蝠先生是怎样劝它的?

  --你喜欢蝙蝠先生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这些字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

  请幼儿想一想,还有哪些字可能带有"虫"字旁。教师边在纸上记录幼儿回答,边将幼儿画的与文字对应的小图贴在旁边,制作"虫虫字报"。

  请幼儿说说有"虫"字旁的含义("虫"字旁的汉字一般都代表昆虫)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背景:

  孩子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特别是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充满着好奇。“风雨雷电”这些既普遍存在而又有无穷奥秘的自然现象,孩子们是渴望认识的。特别是“风”,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玩过许多风的玩具和游戏。但他们对“风”的认识只停留在直观的现象,这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根据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大班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秘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存在,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2、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周围事物和现象,在探究的过程中细心、专心,并以客观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4、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活动准备:气球、风车、扇子、电风扇、吹风机、塑料瓶、塑料玩偶、针筒、雪花和课件

  活动过程

  一、感受风的存在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小朋友,今天有一位神秘的小客人要和我们一起活动,请小朋友猜一猜他会是谁呢?(展示气球)可不是气球,气球只是它穿的衣服,让老师松开气球的扎口处,它快出来了。

  2、亲身体验,引出主题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们的朋友是谁吗?

  二、风的基本特征

  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今天请来的“风”朋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请小朋友相互合作,两人用扇子对着扇风,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我们的“风”朋友。

  教师小结:风是看不到、闻不到、摸不到、尝不到的一种气体。

  三、尝试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并会初步制造风

  1、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的“风”朋友是哪里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2、投放风车、扇子、塑料瓶、气球、针筒、电风扇等材料,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3、交流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

  幼儿边回答边演示自己如何制造风的。

  (2)幼儿互相尝试自己的同伴造风的方法,进一步感觉风的`形成。

  幼儿模仿同伴的操作,并思考风的形成。

  (3)提问:小朋友为什么用扇子扇、空瓶子捏、针管挤、风叶转动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当我们用扇子扇时、捏空瓶子时、挤压针管时和打开开关时,空气就流动了,空气一流动就产生了风。

  四、游戏:雪花飘飘

  有白纸做成小雪花,让幼儿运用刚才制造风的一些方法制造风,看谁使雪花飘得又高又远。

  五、通过课件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1)炎热的夏天,微风吹来,我们会感到很凉爽;

  (2)风会把我们晾晒的湿衣服吹干;

  (3)风能吹动帆船前行;

  (4)风能传播花粉,让果树和庄稼结出果实来;

  (5)风能发电,让人们用上电灯、看上电视;

  (6)风能吹散烟雾,使空气清洁;

  (通过课件展示相对应的动画)。

  2、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灾害

  (1)台风、龙卷风能吹翻海上的船、吹倒陆地上的房屋、树木、庄稼;

  (2)特别寒冷的风能冻坏蔬菜和庄稼;

  (3)大风能吹起沙尘形成沙尘暴。

  向幼儿介绍人们预防风沙的措施:植树造林、观看天气预报。

  (通过课件展示相对应的动画)。

  六、教师总结

  我们也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风”,它很热情,它想邀请你们和风筝弟弟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出去玩吧。

  七、活动延伸:请家长带幼儿去参观风能发电的大风车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盐在水里会溶解并了解什么是饱和盐水。

  2.能探索出用铅笔和粉笔可以解密。

  3.在游戏中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盐、水、杯子、吹风机、排笔、铅笔、粉笔、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放ppt引入,出示ppt喜羊羊小朋友与喜羊羊对话,引出饱和盐水写在纸上的密码。

  二、初次解密活动

  1.观察密码纸发现什么;

  2.如何解密,幼儿猜测;

  3.尝试用饱和盐水在纸上写些字来解密,知道盐在水里会溶解,并了解什么是饱和盐水。

  4.尝试用铅笔解密。

  三、幼儿解密操作

  用铅笔或粉笔可以解密成功。

  四、说一说

  1.幼儿说自己解出的密码。

  2.解喜羊羊送的密码纸上的密码。

  五、听着音乐向羊村出发。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教材简解:

  月亮在一个月中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考虑如何让幼儿更形象地了解月亮的变化,我们采用了生动形象地PPT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很感兴趣地就了解了月亮的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月亮是不断变化的,月亮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学会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以及学习儿歌,感知月亮的变化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初一到十五月亮的变化过程。

  难点: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初一到十五的月亮记录下来。

  设计理念:

  幼儿对自然的变化规律都感到非常好奇,都想去探索为什么,月亮的变化也不例外。所以对这样一节科学课,幼儿会很感兴趣的。

  设计思路:

  开始部分我们利用歌曲导入很自然的就引出课题《月亮》,然后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观察的结果让幼儿说说初一到十五月亮的变化,并伴有儿歌的提示,让幼儿更容易地掌握。最后还让幼儿动笔记录月亮的变化。整个设计思路都是要幼儿掌握月亮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半个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这半个月月亮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活动前幼儿会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3、初一到十五月亮变化的PPT。

  活动过程:

  一、 播放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刚才歌曲里唱的是谁呀?(月亮婆婆)你看见过月亮婆婆吗?(看见过)你看见的月亮婆婆是什么样子的呢?(弯弯的、圆圆的)

  师:你能不能把自己看到的月亮画下来呢?(能)

  请部分幼儿上来画自己看到的月亮。

  师:你们看,有的小朋友画得是圆圆的月亮,有的`小朋友画得是弯弯的月亮,你画的月亮是什么时候看到的呢?(我画的月亮妈 妈告诉我是初五的月亮,我画的月亮是十五的月亮圆圆的)

  师: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月初的月亮像一条线,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十五圆圆的月亮。

  二、 通过PPT课件,让幼儿观察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并说出他们的变化,以及做好记录。

  (1) 播放PPT课件

  提问:小朋友,你刚才看到的月亮有变化吗?(有)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呢?(月初的月亮是细细的,后来越来越圆,到月半的时候,月亮就像盘子一样圆。)

  (2) 你们看,初一的时候月亮像什么?初二的时候月亮像什么?边说边播放相应的PPT。

  (3) 利用儿歌,让幼儿更容易掌握月亮的变化。

  有一首儿歌说得很好,它把月亮的变化说得很好听。初一看,一条线,初二看,眉毛弯,初五六,挂眼镰,初七八,像小船,初九十,切半圆,十五六,像玉盘。老师边说边配上相应的PPT,让幼儿对前半个月的月亮加深印象,幼儿也可跟着PPT跟说儿歌几遍。

  三、 幼儿记录观察记录表

  今天,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份观察记录表,想请我们的聪明宝宝把这前半个月的月亮变化记录下来,小朋友也可以边念儿歌边做记录。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 展示幼儿的记录表,并让幼儿看记录表念儿歌。

  五、 幼儿表演《月亮婆婆喜欢我》走出活动室结束课堂。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爱心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帮助幼儿懂得污染了的水将会对人类、动植物造成危害;

  3、引导幼儿学习评价故事中的角色行为。

  活动准备

  1、故事磁带、故事课件。

  2、各种水污染现象的课件。

  3、河流的背景图。

  4、各种污染水及保护水资源的小卡片。

  重点难点

  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了解水被污染会对人类及动植物造成危害,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提出悬案,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提问:“河里的小鲤鱼突然中毒了,谁是凶手呢?”请幼儿当法官找出毒害小鲤鱼的凶手。

  2、利用故事及课件,了解水污染的情况

  (1)请幼儿观看故事课件,完整的听故事,找出答案:“谁是凶手?黑熊这样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2)请幼儿联系身边生活,说一说水污染的危害:

  “小朋友想一想水被污染了,会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3、播放水污染的课件,请幼儿仔细观察,进一步感知水污染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危害

  图一:漂满油污的水面;图二:工厂排出的废水;图三:填埋的水库;图四:水面上漂着的死鱼。 (图略)

  小结:如果水被污染了,那么水里的`小鱼、小虾等就会死掉;人们喝了污染的水,也会生病。

  4、引导幼儿讨论,怎样保护水资源

  (1)如果水被污染了,对我们危害很大,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如节约用水;多在河边种植树木;不要在河边大小便;不要往河里仍垃圾。)

  5、利用游戏,复习巩固

  发给每一位小朋友一张卡片(有污染水资源的,有保护水资源的),请幼儿贴在相应的河流背景上。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收集资料——共同分享式” 的设计。教师将事先了解准备的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及图片,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分享与交流。同时,教师还结合带悬念的、侦探式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帮助伤心的鲤鱼找到罪魁祸首的欲望,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征。当然,若活动前能让幼儿一起参与或各自回家准备相关资料,那分享的效果会更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0”的实际意义。

  2、对认识“0”的活动有兴趣,促进幼儿积极思维。

  活动准备:

  货架、文具、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卖铅笔盒:

  ——“熊大婶的店刚开张,请小朋友帮忙记账,货架上有5只铅笔盒,用数字几来表示?卖掉1只,还剩几只?可以怎样表示?”

  (1)、幼儿取出卡片列出5-1=4的算式:

  ——“又卖掉一只,还剩几只?可以怎样表示?”

  (2)、幼儿用同上的方法列出算式:

  ——“最后一只也卖掉了,该怎么记?”

  (3)、幼儿想像,得出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2、卖文具:

  ——“熊大婶店里的`商品很多,你们还能帮忙吗?”

  再出示8支铅笔,6块橡皮,提问同上:

  “咦,这些题目都一样吗?它们的得数都是0,为什么?”

  “猜一猜,熊大婶卖文具,还会碰到等于0的题目吗?”

  “怎样才能等于‘0’?这样的题目做得完吗?为什么?”

  3、游戏:躲“0”:

  (1)、介绍游戏规则:看见得数是“0”的题目或看到用“0”表示的图片躲起来。

  (2)、游戏若干遍。说说你为什么躲得那么快?

  4、粗心的小熊:

  ——“熊宝宝看见‘0’觉得它没有意义,帮妈妈记账是把‘0’都拿掉了,猜一猜发生了什么?”

  “熊宝宝打电话时把‘0’都拿掉了,它把车开到马路上,猜一猜发生了什么?”

  “想一想生活中哪儿还有‘0’,‘0’能去掉吗?‘0’还能表示其他意思,它还能表示什么?”(记分,门牌号码,天气温度,温度计等)

  5、请幼儿回去找找“0”。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狮子的了解,激发喜欢狮子的感情。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师幼共同收集狮子的趣事,小红旗若干面。

  活动过程:

  一、老师以神秘的口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这里有许多狮子的趣事,我们来进行抢答比赛,看哪些小朋友知道。

  二、师组织幼儿以小组比赛的方式抢答。

  (一)规则:

  1.教师做裁判员,出示问题。

  2.每组有10秒钟讨论时间。

  3.每组幼儿讨论后可请一位小朋友回答。

  4.每回答对一题,小组获一面小红旗。

  5.小红旗多的小组获胜。

  (二)问题:

  1.狮子的尾巴又粗又长,尾端还有一团球状的褐色毛。那么,狮子的尾马有什么作用呢?

  ①沾河里的水喝。②赶虫子。③奔跑时,保持平衡。④散热。 (3)

  2.雄狮常常为争地盘而打架,它们以怎样的方式打架呢?①相互怒视。②大声吼叫。③用利爪攻击对方的.脸。④用头撞击对方。 (3)

  3.狮子最喜欢什么气味呢?

  ①花香味。②猎物腐烂的气味。③大象粪便味。④鱼腥味。 (3)

  4.狮子为了不被高山兀鹫抢走剩下的食物,它会使用什么办法呢?

  ①用树叶掩盖。②始终守候,不会离开。③用沙土掩盖。④在食物上撒尿。 (3)

  5.狮子怎样喝水呢?

  ①用舌头表面舔食。②用舌头向后卷着舔食。③用舌头弹着水面喝水。④直接把嘴伸进水里喝水。 (2)

  6.有一头饥肠辘辘的狮子遇到刺猬时,会怎么做呢?

  ①用利爪剥皮吃掉。②吞下整只。③先拔出其身上的刺后再吃掉。④没办法,最后只能放弃。 (3)

  7.如果狮子和老虎搏斗,谁会赢呢?

  ①老虎的胜算机率会多一些。②狮子的胜算机率要多一些。③相互躲避。④打成平手。

  三、鼓励幼儿回家继续查找资料,发现关于狮子的一些趣事。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植物根的不同形态。

  2、发现植物根的种类,了解根的作用及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1、各种植物根的图片。

  2、自然角中生长出来的许多植物的根。

  3、教学挂图《根的秘密》。

  4、几种可以食用的根。

  5、《科学》下P.8~9。

  教学过程:

  一、我见过的植物的根。

  1、幼儿将搜集来的图片一一展示,介绍给大家。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丰富对根的认识。

  二、根是什么样的。

  1、请幼儿猜一猜自然角植物的根是什么样的。

  2、幼儿从自然角中拔出各种植物的根观察:它们是什么植物的根?这些跟像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发现:洋葱的根细细的`,像老爷爷的胡须;菠菜的根中间直直的;红萝卜的根红红的、胖胖的。

  4、让幼儿说说还有哪些植物的根和上面说的一样。

  三、根的作用有多大。

  1、观看教学挂图和画册《根的秘密》。

  2、幼儿讲一讲植物为什么长根呢?

  3、植物的根还有什么用途?

  4、鼓励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不同形态的植物的根画在画册上。

  5、请幼儿品尝煮熟的胡萝卜、红薯。

  6、教师与幼儿一起根据生活经验介绍根与人类的关系。

  7、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角,发现植物的根的不同形态。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科学活动教案07-01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10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指导思想:

  "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理化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之一。"磁铁的奥秘"截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样的两块磁铁,有时一碰就吸相互,有时怎么都吸不住"的现象,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递进性的幼儿探索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活动,感知磁铁的两极,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2、 学习仔细观察磁性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书探索的结果。

  3、 发展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环形磁铁每人两块(其中一块的两端分别www.涂上红色和蓝色,以表示不用的两极,使其成为彩色磁铁)。

  2、 各种形状的磁铁(也按极性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红色标志、蓝色标志、塑料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彩色环形磁铁,感知环形磁铁的两极,并初步了解磁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1、每人拿一块彩色环形磁铁和好朋友的彩色环形磁铁碰一碰:红的与红的一面碰一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红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红的与红的一面相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相碰,两块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红的与蓝的一面相碰,它们就会牢牢地吸在一起。

  3、小结:环形磁铁有两极,当相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推力,而不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吸力。

  二、利用彩色磁铁,感知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用彩色环形磁铁与其他形状的磁铁碰一碰;不同形状的磁铁之间也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

  3、小结: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相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推力,不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吸力。

  三、根据磁性原理,找到磁铁的两极。

  1、启发幼儿利用彩色环形磁铁,找出另一块环形磁铁的两极。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探索结果,在环形磁铁上分别贴上红色标志、蓝色标志。

  3、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磁铁的两极?

  四、让磁铁浮起来。

  1、设置疑问:你能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吸管让环形磁铁浮起来吗?

  2、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启发、暗示操作方法:把环形磁铁按S-N-N-S极性顺序串在塑料吸管上,磁铁就会浮起来,如图。

  3、幼儿介绍自己的探索结果:是什么原因使磁铁浮起来的?

  五、观看磁悬浮列车图片、磁悬浮玩具等,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扩大幼儿的视野。

  注:1、与磁性黑板配套使用的塑料圆形磁铁的后面就是一块小的环形磁铁,教师可以把它取下作为操作材料。

  活动评析:

  磁铁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和经常玩的物品,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对大班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师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各活动环节:第一、第二环节让幼儿通过操作先感知个别形状(环形)磁铁的特性,再感知所有形状磁铁的特性,然后归纳出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经验,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发现带"虫"偏旁的含义。

  对书中带"虫"偏旁的字感兴趣。

  感受故事主人公热爱生活的态度。

  活动准备: 故事:《蝙蝠先生的花园》。

  请幼儿画出常见昆虫的小图。

  对开纸一张。

  带"虫"旁的字卡:蝙蝠、蝴蝶、蜜蜂、蚱蜢、萤火虫、螳螂、蟋蟀、蜘蛛……

  活动过程: 与幼儿一起欣赏故事。按故事清洁发展的顺序提出问题,并随着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带"虫"偏旁的字。

  --春天的时候,花园里有哪些昆虫?小蜜蜂为什么叹息?蝙蝠先生是怎样劝它的?

  --夏天的时候,花园里有哪些昆虫?萤火虫为什么叹息?蝙蝠先生是怎样劝它的?

  --秋天的时候,花园里有哪些昆虫?蟋蟀为什么叹息?蝙蝠先生是怎样劝它的.?

  --冬天的时候,花园里有哪些昆虫?蜘蛛为什么叹息?蝙蝠先生是怎样劝它的?

  --你喜欢蝙蝠先生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这些字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

  请幼儿想一想,还有哪些字可能带有"虫"字旁。教师边在纸上记录幼儿回答,边将幼儿画的与文字对应的小图贴在旁边,制作"虫虫字报"。

  请幼儿说说有"虫"字旁的含义("虫"字旁的汉字一般都代表昆虫)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背景:

  孩子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特别是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充满着好奇。“风雨雷电”这些既普遍存在而又有无穷奥秘的自然现象,孩子们是渴望认识的。特别是“风”,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玩过许多风的玩具和游戏。但他们对“风”的认识只停留在直观的现象,这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根据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大班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秘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存在,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2、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周围事物和现象,在探究的过程中细心、专心,并以客观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4、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活动准备:气球、风车、扇子、电风扇、吹风机、塑料瓶、塑料玩偶、针筒、雪花和课件

  活动过程

  一、感受风的存在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小朋友,今天有一位神秘的小客人要和我们一起活动,请小朋友猜一猜他会是谁呢?(展示气球)可不是气球,气球只是它穿的衣服,让老师松开气球的扎口处,它快出来了。

  2、亲身体验,引出主题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们的朋友是谁吗?

  二、风的基本特征

  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今天请来的“风”朋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请小朋友相互合作,两人用扇子对着扇风,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我们的“风”朋友。

  教师小结:风是看不到、闻不到、摸不到、尝不到的一种气体。

  三、尝试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并会初步制造风

  1、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的“风”朋友是哪里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2、投放风车、扇子、塑料瓶、气球、针筒、电风扇等材料,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3、交流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

  幼儿边回答边演示自己如何制造风的。

  (2)幼儿互相尝试自己的同伴造风的方法,进一步感觉风的`形成。

  幼儿模仿同伴的操作,并思考风的形成。

  (3)提问:小朋友为什么用扇子扇、空瓶子捏、针管挤、风叶转动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当我们用扇子扇时、捏空瓶子时、挤压针管时和打开开关时,空气就流动了,空气一流动就产生了风。

  四、游戏:雪花飘飘

  有白纸做成小雪花,让幼儿运用刚才制造风的一些方法制造风,看谁使雪花飘得又高又远。

  五、通过课件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1)炎热的夏天,微风吹来,我们会感到很凉爽;

  (2)风会把我们晾晒的湿衣服吹干;

  (3)风能吹动帆船前行;

  (4)风能传播花粉,让果树和庄稼结出果实来;

  (5)风能发电,让人们用上电灯、看上电视;

  (6)风能吹散烟雾,使空气清洁;

  (通过课件展示相对应的动画)。

  2、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灾害

  (1)台风、龙卷风能吹翻海上的船、吹倒陆地上的房屋、树木、庄稼;

  (2)特别寒冷的风能冻坏蔬菜和庄稼;

  (3)大风能吹起沙尘形成沙尘暴。

  向幼儿介绍人们预防风沙的措施:植树造林、观看天气预报。

  (通过课件展示相对应的动画)。

  六、教师总结

  我们也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风”,它很热情,它想邀请你们和风筝弟弟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出去玩吧。

  七、活动延伸:请家长带幼儿去参观风能发电的大风车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盐在水里会溶解并了解什么是饱和盐水。

  2.能探索出用铅笔和粉笔可以解密。

  3.在游戏中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盐、水、杯子、吹风机、排笔、铅笔、粉笔、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放ppt引入,出示ppt喜羊羊小朋友与喜羊羊对话,引出饱和盐水写在纸上的密码。

  二、初次解密活动

  1.观察密码纸发现什么;

  2.如何解密,幼儿猜测;

  3.尝试用饱和盐水在纸上写些字来解密,知道盐在水里会溶解,并了解什么是饱和盐水。

  4.尝试用铅笔解密。

  三、幼儿解密操作

  用铅笔或粉笔可以解密成功。

  四、说一说

  1.幼儿说自己解出的密码。

  2.解喜羊羊送的密码纸上的密码。

  五、听着音乐向羊村出发。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教材简解:

  月亮在一个月中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考虑如何让幼儿更形象地了解月亮的变化,我们采用了生动形象地PPT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很感兴趣地就了解了月亮的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月亮是不断变化的,月亮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学会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以及学习儿歌,感知月亮的变化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初一到十五月亮的变化过程。

  难点: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初一到十五的月亮记录下来。

  设计理念:

  幼儿对自然的变化规律都感到非常好奇,都想去探索为什么,月亮的变化也不例外。所以对这样一节科学课,幼儿会很感兴趣的。

  设计思路:

  开始部分我们利用歌曲导入很自然的就引出课题《月亮》,然后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观察的结果让幼儿说说初一到十五月亮的变化,并伴有儿歌的提示,让幼儿更容易地掌握。最后还让幼儿动笔记录月亮的变化。整个设计思路都是要幼儿掌握月亮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半个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这半个月月亮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活动前幼儿会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3、初一到十五月亮变化的PPT。

  活动过程:

  一、 播放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刚才歌曲里唱的是谁呀?(月亮婆婆)你看见过月亮婆婆吗?(看见过)你看见的月亮婆婆是什么样子的呢?(弯弯的、圆圆的)

  师:你能不能把自己看到的月亮画下来呢?(能)

  请部分幼儿上来画自己看到的月亮。

  师:你们看,有的小朋友画得是圆圆的月亮,有的`小朋友画得是弯弯的月亮,你画的月亮是什么时候看到的呢?(我画的月亮妈 妈告诉我是初五的月亮,我画的月亮是十五的月亮圆圆的)

  师: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月初的月亮像一条线,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十五圆圆的月亮。

  二、 通过PPT课件,让幼儿观察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并说出他们的变化,以及做好记录。

  (1) 播放PPT课件

  提问:小朋友,你刚才看到的月亮有变化吗?(有)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呢?(月初的月亮是细细的,后来越来越圆,到月半的时候,月亮就像盘子一样圆。)

  (2) 你们看,初一的时候月亮像什么?初二的时候月亮像什么?边说边播放相应的PPT。

  (3) 利用儿歌,让幼儿更容易掌握月亮的变化。

  有一首儿歌说得很好,它把月亮的变化说得很好听。初一看,一条线,初二看,眉毛弯,初五六,挂眼镰,初七八,像小船,初九十,切半圆,十五六,像玉盘。老师边说边配上相应的PPT,让幼儿对前半个月的月亮加深印象,幼儿也可跟着PPT跟说儿歌几遍。

  三、 幼儿记录观察记录表

  今天,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份观察记录表,想请我们的聪明宝宝把这前半个月的月亮变化记录下来,小朋友也可以边念儿歌边做记录。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 展示幼儿的记录表,并让幼儿看记录表念儿歌。

  五、 幼儿表演《月亮婆婆喜欢我》走出活动室结束课堂。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爱心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帮助幼儿懂得污染了的水将会对人类、动植物造成危害;

  3、引导幼儿学习评价故事中的角色行为。

  活动准备

  1、故事磁带、故事课件。

  2、各种水污染现象的课件。

  3、河流的背景图。

  4、各种污染水及保护水资源的小卡片。

  重点难点

  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了解水被污染会对人类及动植物造成危害,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提出悬案,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提问:“河里的小鲤鱼突然中毒了,谁是凶手呢?”请幼儿当法官找出毒害小鲤鱼的凶手。

  2、利用故事及课件,了解水污染的情况

  (1)请幼儿观看故事课件,完整的听故事,找出答案:“谁是凶手?黑熊这样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2)请幼儿联系身边生活,说一说水污染的危害:

  “小朋友想一想水被污染了,会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3、播放水污染的课件,请幼儿仔细观察,进一步感知水污染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危害

  图一:漂满油污的水面;图二:工厂排出的废水;图三:填埋的水库;图四:水面上漂着的死鱼。 (图略)

  小结:如果水被污染了,那么水里的`小鱼、小虾等就会死掉;人们喝了污染的水,也会生病。

  4、引导幼儿讨论,怎样保护水资源

  (1)如果水被污染了,对我们危害很大,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如节约用水;多在河边种植树木;不要在河边大小便;不要往河里仍垃圾。)

  5、利用游戏,复习巩固

  发给每一位小朋友一张卡片(有污染水资源的,有保护水资源的),请幼儿贴在相应的河流背景上。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收集资料——共同分享式” 的设计。教师将事先了解准备的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及图片,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分享与交流。同时,教师还结合带悬念的、侦探式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帮助伤心的鲤鱼找到罪魁祸首的欲望,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征。当然,若活动前能让幼儿一起参与或各自回家准备相关资料,那分享的效果会更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0”的实际意义。

  2、对认识“0”的活动有兴趣,促进幼儿积极思维。

  活动准备:

  货架、文具、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卖铅笔盒:

  ——“熊大婶的店刚开张,请小朋友帮忙记账,货架上有5只铅笔盒,用数字几来表示?卖掉1只,还剩几只?可以怎样表示?”

  (1)、幼儿取出卡片列出5-1=4的算式:

  ——“又卖掉一只,还剩几只?可以怎样表示?”

  (2)、幼儿用同上的方法列出算式:

  ——“最后一只也卖掉了,该怎么记?”

  (3)、幼儿想像,得出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2、卖文具:

  ——“熊大婶店里的`商品很多,你们还能帮忙吗?”

  再出示8支铅笔,6块橡皮,提问同上:

  “咦,这些题目都一样吗?它们的得数都是0,为什么?”

  “猜一猜,熊大婶卖文具,还会碰到等于0的题目吗?”

  “怎样才能等于‘0’?这样的题目做得完吗?为什么?”

  3、游戏:躲“0”:

  (1)、介绍游戏规则:看见得数是“0”的题目或看到用“0”表示的图片躲起来。

  (2)、游戏若干遍。说说你为什么躲得那么快?

  4、粗心的小熊:

  ——“熊宝宝看见‘0’觉得它没有意义,帮妈妈记账是把‘0’都拿掉了,猜一猜发生了什么?”

  “熊宝宝打电话时把‘0’都拿掉了,它把车开到马路上,猜一猜发生了什么?”

  “想一想生活中哪儿还有‘0’,‘0’能去掉吗?‘0’还能表示其他意思,它还能表示什么?”(记分,门牌号码,天气温度,温度计等)

  5、请幼儿回去找找“0”。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狮子的了解,激发喜欢狮子的感情。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师幼共同收集狮子的趣事,小红旗若干面。

  活动过程:

  一、老师以神秘的口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这里有许多狮子的趣事,我们来进行抢答比赛,看哪些小朋友知道。

  二、师组织幼儿以小组比赛的方式抢答。

  (一)规则:

  1.教师做裁判员,出示问题。

  2.每组有10秒钟讨论时间。

  3.每组幼儿讨论后可请一位小朋友回答。

  4.每回答对一题,小组获一面小红旗。

  5.小红旗多的小组获胜。

  (二)问题:

  1.狮子的尾巴又粗又长,尾端还有一团球状的褐色毛。那么,狮子的尾马有什么作用呢?

  ①沾河里的水喝。②赶虫子。③奔跑时,保持平衡。④散热。 (3)

  2.雄狮常常为争地盘而打架,它们以怎样的方式打架呢?①相互怒视。②大声吼叫。③用利爪攻击对方的.脸。④用头撞击对方。 (3)

  3.狮子最喜欢什么气味呢?

  ①花香味。②猎物腐烂的气味。③大象粪便味。④鱼腥味。 (3)

  4.狮子为了不被高山兀鹫抢走剩下的食物,它会使用什么办法呢?

  ①用树叶掩盖。②始终守候,不会离开。③用沙土掩盖。④在食物上撒尿。 (3)

  5.狮子怎样喝水呢?

  ①用舌头表面舔食。②用舌头向后卷着舔食。③用舌头弹着水面喝水。④直接把嘴伸进水里喝水。 (2)

  6.有一头饥肠辘辘的狮子遇到刺猬时,会怎么做呢?

  ①用利爪剥皮吃掉。②吞下整只。③先拔出其身上的刺后再吃掉。④没办法,最后只能放弃。 (3)

  7.如果狮子和老虎搏斗,谁会赢呢?

  ①老虎的胜算机率会多一些。②狮子的胜算机率要多一些。③相互躲避。④打成平手。

  三、鼓励幼儿回家继续查找资料,发现关于狮子的一些趣事。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植物根的不同形态。

  2、发现植物根的种类,了解根的作用及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1、各种植物根的图片。

  2、自然角中生长出来的许多植物的根。

  3、教学挂图《根的秘密》。

  4、几种可以食用的根。

  5、《科学》下P.8~9。

  教学过程:

  一、我见过的植物的根。

  1、幼儿将搜集来的图片一一展示,介绍给大家。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丰富对根的认识。

  二、根是什么样的。

  1、请幼儿猜一猜自然角植物的根是什么样的。

  2、幼儿从自然角中拔出各种植物的根观察:它们是什么植物的根?这些跟像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发现:洋葱的根细细的`,像老爷爷的胡须;菠菜的根中间直直的;红萝卜的根红红的、胖胖的。

  4、让幼儿说说还有哪些植物的根和上面说的一样。

  三、根的作用有多大。

  1、观看教学挂图和画册《根的秘密》。

  2、幼儿讲一讲植物为什么长根呢?

  3、植物的根还有什么用途?

  4、鼓励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不同形态的植物的根画在画册上。

  5、请幼儿品尝煮熟的胡萝卜、红薯。

  6、教师与幼儿一起根据生活经验介绍根与人类的关系。

  7、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角,发现植物的根的不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