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28 18:53:00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中班科学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中班科学教案集合7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仔细观察能正确辨认昆虫。

  2、乐于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对昆虫有进一步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并出示课件图片,引出昆虫的活动主题。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上班,造出产品比糖甜。

  提问:这是什么?(幼儿答对后出示蜜蜂的图片。)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睛,气象预报它内行。

  提问:这是什么?(幼儿答对后出示蜻蜓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都猜对了,那你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

  小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二、结合昆虫课件,引导幼儿认识昆虫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蜜蜂图片。

  提问:请你们仔细看看蜜蜂,它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你知道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蜂巢)爱吃什么吗?(花粉和花蜜)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蜻蜓图片。

  提问:蜻蜓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幼虫生活在水里,成虫后夜里在树枝上休息)爱吃什么吗?(蚊子、飞蛾、苍蝇等小虫)

  3、出示更多昆虫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昆虫的图片,请你们仔细看看,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生活在哪里?吃什么?

  4、观看课件。

  小结:原来昆虫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昆虫的身体都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昆虫的胸部长着三对脚,大多数昆虫背上都一般长着一对或两对翅膀;昆虫腹部包含着(生育健康网 www.birthhealth.com)生殖器和大部分的内脏,是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昆虫在成长过程中在外型上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成为成虫。

  三、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幼儿辨认昆虫,能正确辨别出昆虫。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昆虫有哪些特征,老师想要考考你们。请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为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并与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及其原因。

  总结:昆虫是一个大家族。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其他的昆虫,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还有哪些昆虫,再和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准备

  PPT课件、视频一段、电子白板。

  两人合用一张动物图片,上面有蜘蛛、蝗虫、枯叶蝶、螳螂、青蛙、狮子、北极熊、螃蟹、猫头鹰等。

  重难点

  结合《纲要》和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我将“引导幼儿知道动物保护色及其作用”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用课件的形式给幼儿直观、形象的展示;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运用游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寻找小动物所在位置,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与接受。

  活动目标

  加深爱护动物的情感,共享游戏的快乐。

  学会观察、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学会发现问题。

  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一致的保护色,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增强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故事激趣,在情境中导入

  1.图一: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说说艾玛的`外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它是谁?艾玛长得什么样?艾玛要和你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

  2.图二:引导幼儿描述艾玛躲藏的位置,教师演示课件。

  3.图三:请幼儿用激光教鞭指出艾玛第二次躲藏的地方,教师演示课件。

  4.引导幼儿说出艾玛在图二、图三中躲藏的位置并进行标注。

  5.提问:艾玛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

  6.小结:艾玛非常聪明,它躲的地方与它身上的花纹差不多,所以我们不容易找到它。

  二、动物搜寻,在探索中发现

  1.拿出动物图片,幼儿两两合作找出其中隐藏的动物,用笔圈出来。

  师:艾玛的朋友也来捉迷藏了,请你和好朋友一起来找找它们躲在哪里,找到后就在小动物身上贴上标记。

  2.请幼儿说出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

  3.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验证幼儿的发现。直接找出的动物:青蛙、蝗虫、螳螂;链接的动物:狮子、北极熊;使用放大镜的动物:螃蟹;使用聚光灯的动物:猫头鹰;使用动画演示的动物:枯叶蝶、蜘蛛。

  4.讨论:仔细看看动物和它们躲藏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5.教师总结: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们叫它保护色。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己,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以此来隐蔽自己。有了这种独特的保护色,敌人就不容易找到它们,就能保护它们的安全。

  三、视频欣赏,在分享中提升

  1.师:刚才这些动物朋友只有一种保护色,艾玛还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能变好多种颜色,你知道是什么吗?我们来看一看。

  观看视频“变色龙”。观看过程中提问:刚才它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成绿色?这次它会变成什么颜色?

  2.师:变色龙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我们一起到花丛中找找吧。看一看你找的变色龙藏在什么颜色的花朵里,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意愿涂色,让变色龙变一变,变好之后就把它藏在相应颜色的花丛中。

  四、生活链接,在运甩中拓展

  1.师:生活中人们也很聪明,根据动物的保护色想到了保护人类自身,小朋友想一想,人类会怎样利用呢?

  2.出示课件后提问:他是谁?你认识这种衣服吗?解放军为什么要穿这种衣服?

  3.教师总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先进地利用了保护色,解放军叔叔穿上各种色彩的迷彩服,在战场上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五、自主选择,在游戏中巩固

  师:你们想不想玩捉迷藏的游戏?

  出示幼儿园草地、红色滑梯、黄色花丛、蓝色墙壁等图片,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衣服的颜色,想一想适合躲在幼儿园的什么地方,然后一起到室外去玩捉迷藏游戏。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在日常活动中,我班幼儿喜欢将纸、布等物品放在水中玩耍,有一些幼儿发现了纸、布能吸水,但没有一个正确科学的概念。

  随着“创新”教育观念的更新,我根据本班幼儿特点,设计了这样一节“美丽的睡莲”的一课,在活动中,我始终把幼儿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上,在不断的操作材料,反复实验中,让幼儿去了解,发现纸的吸水特点,感知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每一次小街,都是幼儿自己总结后,我再进行归纳,打破了以往老师教,幼儿学的模式。

  希望能将新的观念带到每次活动中!

  一、活动名称:

  科学活动《美丽的睡莲》

  二、活动目的`:

  1、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观察中,了解纸有吸水的特点,感知不同质地的纸张吸水性不同。

  2、教幼儿初步学会做观察记录

  3、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习惯和积极探索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纸折睡莲若干、碟机、碟片、盆7个

  报纸、腊光纸、彩纸、牛皮纸、白板纸各若干

  记录卡幼儿人手一分、笔若干

  四、活动进程:

  <一>幼儿自由探索纸的吸水性

  1、幼儿将各种质地的纸放入水中观察,了解纸的吸水特点。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纸能吸水

  <二>看“睡莲”碟片,引起幼儿兴趣

  a、今天老师带了一段很美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

  b、提问:“刚才,碟片里有什么?”

  <三>初步实验,进一步了解纸有吸水性

  a、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朵睡莲,看看它是什么做的?

  b、把它拿起来放在桌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c、想想,把它放在水里,它会有什么变化?

  d、试一试吧

  e、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它在桌上不开,放在水里会开?

  f、幼儿讨论,教师小结,纸能吸水

  <四>分组实验,了解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a、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卡片上的纸有什么不同?

  b、大家听口令,同时将不同水联放入水中,看看有何现象?

  c、提问:看到了什么?它们是同时开放的吗?为什么有的先开,有的后开?(幼儿讨论后回答)

  d、小结:这五种纸厚薄不同,软硬不同,光滑度不同,因此它们吸水的快慢速度也不同。

  <五>学做记录

  a、再次实验,把结果记在心里,再写到卡片上。

  b、验证结果

  <六>延伸

  生活中,还有什么能吸水?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选自新教材学习活动中的一个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我把“香香的蔬菜”作为本次活动内容。因为蔬菜是幼儿每天都接触到的事物,他们对蔬菜的认知经验是零碎的、模糊的。通过活动让幼儿各自零碎的经验得到分享、互补,从而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通过说一说、猜一猜、做一做,迁移幼儿已有的经验,在师幼互动中又获得了当前的经验。就这样自然而然进入游戏中愉快、主动的学习。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一些常见蔬菜的名称及外形特征。

  2、通过操作,激发幼儿乐意做力所能及的事。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人带三样喜欢吃的蔬菜。魔袋一只(番茄、芹菜、丝瓜)

  蔬菜的图片及篮子若干。剪刀、削皮器、刀若干,

  托盘四只(黄瓜、胡萝卜、芹菜、豇豆、)

  桌布及橡筋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交流各自带来的蔬菜

  二、猜一猜魔袋里的蔬菜并归类。

  三、幼儿迁移经验并尝试自己拣菜

  四、请幼儿和老师一起把拣好的蔬菜送厨房。

  教学反思

  在《香香的蔬菜》这一主题里我们力图从情感入手,调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幼儿在看一看,闻一闻,做一做,尝一尝的亲自经历过程中,萌发喜欢品食蔬菜的情感,在家里和幼儿园逐渐培养幼儿爱吃蔬菜的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幼儿懂得蔬菜是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的好朋友。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给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给予幼儿适度的帮助,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有兴趣的问题。我们在满足幼儿兴趣需要的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制作意图:

  丰富幼儿的动手操作材料,增加操作的兴趣。

  教育价值:

  1、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2、锻炼幼儿的点数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选用材料:

  塑料桶、塑料膜、塑料盒、串珠、辅助材料

  制作方法:

  1、将塑料桶装饰成娃娃(五官及大嘴巴)

  2、将压好膜的纸卷成管后进行装饰,在娃娃的两侧安上两个塑料盒,放小珠子(小珠子分两种不同颜色)

  适应年龄:

  4――5岁

  操作地点:

  桌子上、地毯上、玩具柜上、小椅子上等

  做作方法:

  俩人同时开始喂娃娃,将串珠从各自的塑料管中喂娃娃(珠子分两种不同颜色,并同时结束,两人在从娃娃的大嘴巴中取出珠子,清点各自的珠子有多少,多者为胜。

  建议:

  塑料管(压膜管)可以一样长,也可以长短不一样,让幼儿轮流使用,并且感知管的长短不一样,喂珠子的快慢也不一样。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有兴趣的阅读知识性刊物。

  2、了解昆虫的伪装行为。

  3、学习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准备:

  1、有遮蔽物的户外场地。

  2、昆虫模型若干或伪装物品数种。

  活动过程:

  1、玩"找一找"的游戏。

  请翻开图画书,找一找第2页至第7页中有什么昆虫?

  为什么不容易找到这些昆虫呢?

  蟑螂、蚱蜢、纺织娘是什么颜色?这些颜色与它们生活周围的颜色一样吗?为什么?

  2、和幼儿一起阅读图书,将各种昆虫各自的.保护方法介绍给幼儿。

  请小朋友找一找,书中还躲着哪些昆虫?

  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它们为什么有这些本领?

  带幼儿一起阅读《昆虫躲猫猫》。

  3、玩"昆虫小侦察"游戏。

  找一个有一些遮蔽物(如树木、花草、泥土、落叶)的户外场地,事先沿途放置和环境颜色相仿的昆虫模型或物品(放置的数目暂时对幼儿保密)。

  将幼儿每3到5人分为一组,带着纸笔出发寻找藏匿的物品,看能发现几个(发现了不要捡起)。

  时间一到,请幼儿回来告诉老师找到昆虫模型或物品的总数及名称;如果没有人答对,老师就公布数目,让幼儿再找一遍。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发现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的现象。

  2、能用“↑、↓”符号记录结果,表示上浮与下沉。

  3、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盐、味精、土豆、贴有红黄绿线的一次性透明杯子、记录纸、铅笔、《土豆宝宝历险记》(课件)、视频一段。

  活动过程:

  一、引出问题,激发兴趣

  1、出示土豆:这是什么?(土豆)

  2、教师讲述故事第一部分

  提问并验证:猜猜土豆掉到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说说理由。

  3.讲述故事第二部分

  讨论:你认为白哥哥可能是什么东西呢?

  二、共同实验,积极探索

  (一)实验一:三种不同材料操作

  1.介绍实验材料并交代实验规则

  2.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4.实验总结:糖水和味精水都不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水才能让土豆块浮起来。

  (二)不同盐量再次操作

  1.出示不同含盐量的.两杯水进行实验提问:是不是土豆放在盐水中一定会浮起来呢?

  2、出示两份不一样多的盐,幼儿做实验,观察并记录。

  3、交流结果

  三、观看视频、拓展幼儿经验。

  1.出示“死海”的图片并提问: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在很多很多得盐水中人能浮起来吗?

  2.观看介绍死海的视频。

  四、活动延伸:

  1.如果不同大小的土豆块放在盐水中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2.到底结果怎样,现在不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试一试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蝌蚪_中班科学教案07-01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常见的蔬菜_中班科学教案07-13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3-1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7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3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3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3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2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24

关于中班科学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中班科学教案集合7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仔细观察能正确辨认昆虫。

  2、乐于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对昆虫有进一步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并出示课件图片,引出昆虫的活动主题。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上班,造出产品比糖甜。

  提问:这是什么?(幼儿答对后出示蜜蜂的图片。)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睛,气象预报它内行。

  提问:这是什么?(幼儿答对后出示蜻蜓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都猜对了,那你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

  小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二、结合昆虫课件,引导幼儿认识昆虫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蜜蜂图片。

  提问:请你们仔细看看蜜蜂,它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你知道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蜂巢)爱吃什么吗?(花粉和花蜜)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蜻蜓图片。

  提问:蜻蜓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幼虫生活在水里,成虫后夜里在树枝上休息)爱吃什么吗?(蚊子、飞蛾、苍蝇等小虫)

  3、出示更多昆虫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昆虫的图片,请你们仔细看看,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生活在哪里?吃什么?

  4、观看课件。

  小结:原来昆虫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昆虫的身体都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昆虫的胸部长着三对脚,大多数昆虫背上都一般长着一对或两对翅膀;昆虫腹部包含着(生育健康网 www.birthhealth.com)生殖器和大部分的内脏,是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昆虫在成长过程中在外型上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成为成虫。

  三、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幼儿辨认昆虫,能正确辨别出昆虫。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昆虫有哪些特征,老师想要考考你们。请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为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并与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及其原因。

  总结:昆虫是一个大家族。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其他的昆虫,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还有哪些昆虫,再和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准备

  PPT课件、视频一段、电子白板。

  两人合用一张动物图片,上面有蜘蛛、蝗虫、枯叶蝶、螳螂、青蛙、狮子、北极熊、螃蟹、猫头鹰等。

  重难点

  结合《纲要》和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我将“引导幼儿知道动物保护色及其作用”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用课件的形式给幼儿直观、形象的展示;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运用游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寻找小动物所在位置,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与接受。

  活动目标

  加深爱护动物的情感,共享游戏的快乐。

  学会观察、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学会发现问题。

  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一致的保护色,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增强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故事激趣,在情境中导入

  1.图一: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说说艾玛的`外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它是谁?艾玛长得什么样?艾玛要和你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

  2.图二:引导幼儿描述艾玛躲藏的位置,教师演示课件。

  3.图三:请幼儿用激光教鞭指出艾玛第二次躲藏的地方,教师演示课件。

  4.引导幼儿说出艾玛在图二、图三中躲藏的位置并进行标注。

  5.提问:艾玛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

  6.小结:艾玛非常聪明,它躲的地方与它身上的花纹差不多,所以我们不容易找到它。

  二、动物搜寻,在探索中发现

  1.拿出动物图片,幼儿两两合作找出其中隐藏的动物,用笔圈出来。

  师:艾玛的朋友也来捉迷藏了,请你和好朋友一起来找找它们躲在哪里,找到后就在小动物身上贴上标记。

  2.请幼儿说出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

  3.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验证幼儿的发现。直接找出的动物:青蛙、蝗虫、螳螂;链接的动物:狮子、北极熊;使用放大镜的动物:螃蟹;使用聚光灯的动物:猫头鹰;使用动画演示的动物:枯叶蝶、蜘蛛。

  4.讨论:仔细看看动物和它们躲藏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5.教师总结: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们叫它保护色。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己,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以此来隐蔽自己。有了这种独特的保护色,敌人就不容易找到它们,就能保护它们的安全。

  三、视频欣赏,在分享中提升

  1.师:刚才这些动物朋友只有一种保护色,艾玛还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能变好多种颜色,你知道是什么吗?我们来看一看。

  观看视频“变色龙”。观看过程中提问:刚才它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成绿色?这次它会变成什么颜色?

  2.师:变色龙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我们一起到花丛中找找吧。看一看你找的变色龙藏在什么颜色的花朵里,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意愿涂色,让变色龙变一变,变好之后就把它藏在相应颜色的花丛中。

  四、生活链接,在运甩中拓展

  1.师:生活中人们也很聪明,根据动物的保护色想到了保护人类自身,小朋友想一想,人类会怎样利用呢?

  2.出示课件后提问:他是谁?你认识这种衣服吗?解放军为什么要穿这种衣服?

  3.教师总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先进地利用了保护色,解放军叔叔穿上各种色彩的迷彩服,在战场上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五、自主选择,在游戏中巩固

  师:你们想不想玩捉迷藏的游戏?

  出示幼儿园草地、红色滑梯、黄色花丛、蓝色墙壁等图片,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衣服的颜色,想一想适合躲在幼儿园的什么地方,然后一起到室外去玩捉迷藏游戏。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在日常活动中,我班幼儿喜欢将纸、布等物品放在水中玩耍,有一些幼儿发现了纸、布能吸水,但没有一个正确科学的概念。

  随着“创新”教育观念的更新,我根据本班幼儿特点,设计了这样一节“美丽的睡莲”的一课,在活动中,我始终把幼儿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上,在不断的操作材料,反复实验中,让幼儿去了解,发现纸的吸水特点,感知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每一次小街,都是幼儿自己总结后,我再进行归纳,打破了以往老师教,幼儿学的模式。

  希望能将新的观念带到每次活动中!

  一、活动名称:

  科学活动《美丽的睡莲》

  二、活动目的`:

  1、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观察中,了解纸有吸水的特点,感知不同质地的纸张吸水性不同。

  2、教幼儿初步学会做观察记录

  3、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习惯和积极探索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纸折睡莲若干、碟机、碟片、盆7个

  报纸、腊光纸、彩纸、牛皮纸、白板纸各若干

  记录卡幼儿人手一分、笔若干

  四、活动进程:

  <一>幼儿自由探索纸的吸水性

  1、幼儿将各种质地的纸放入水中观察,了解纸的吸水特点。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纸能吸水

  <二>看“睡莲”碟片,引起幼儿兴趣

  a、今天老师带了一段很美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

  b、提问:“刚才,碟片里有什么?”

  <三>初步实验,进一步了解纸有吸水性

  a、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朵睡莲,看看它是什么做的?

  b、把它拿起来放在桌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c、想想,把它放在水里,它会有什么变化?

  d、试一试吧

  e、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它在桌上不开,放在水里会开?

  f、幼儿讨论,教师小结,纸能吸水

  <四>分组实验,了解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a、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卡片上的纸有什么不同?

  b、大家听口令,同时将不同水联放入水中,看看有何现象?

  c、提问:看到了什么?它们是同时开放的吗?为什么有的先开,有的后开?(幼儿讨论后回答)

  d、小结:这五种纸厚薄不同,软硬不同,光滑度不同,因此它们吸水的快慢速度也不同。

  <五>学做记录

  a、再次实验,把结果记在心里,再写到卡片上。

  b、验证结果

  <六>延伸

  生活中,还有什么能吸水?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选自新教材学习活动中的一个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我把“香香的蔬菜”作为本次活动内容。因为蔬菜是幼儿每天都接触到的事物,他们对蔬菜的认知经验是零碎的、模糊的。通过活动让幼儿各自零碎的经验得到分享、互补,从而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通过说一说、猜一猜、做一做,迁移幼儿已有的经验,在师幼互动中又获得了当前的经验。就这样自然而然进入游戏中愉快、主动的学习。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一些常见蔬菜的名称及外形特征。

  2、通过操作,激发幼儿乐意做力所能及的事。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人带三样喜欢吃的蔬菜。魔袋一只(番茄、芹菜、丝瓜)

  蔬菜的图片及篮子若干。剪刀、削皮器、刀若干,

  托盘四只(黄瓜、胡萝卜、芹菜、豇豆、)

  桌布及橡筋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交流各自带来的蔬菜

  二、猜一猜魔袋里的蔬菜并归类。

  三、幼儿迁移经验并尝试自己拣菜

  四、请幼儿和老师一起把拣好的蔬菜送厨房。

  教学反思

  在《香香的蔬菜》这一主题里我们力图从情感入手,调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幼儿在看一看,闻一闻,做一做,尝一尝的亲自经历过程中,萌发喜欢品食蔬菜的情感,在家里和幼儿园逐渐培养幼儿爱吃蔬菜的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幼儿懂得蔬菜是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的好朋友。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给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给予幼儿适度的帮助,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有兴趣的问题。我们在满足幼儿兴趣需要的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制作意图:

  丰富幼儿的动手操作材料,增加操作的兴趣。

  教育价值:

  1、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2、锻炼幼儿的点数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选用材料:

  塑料桶、塑料膜、塑料盒、串珠、辅助材料

  制作方法:

  1、将塑料桶装饰成娃娃(五官及大嘴巴)

  2、将压好膜的纸卷成管后进行装饰,在娃娃的两侧安上两个塑料盒,放小珠子(小珠子分两种不同颜色)

  适应年龄:

  4――5岁

  操作地点:

  桌子上、地毯上、玩具柜上、小椅子上等

  做作方法:

  俩人同时开始喂娃娃,将串珠从各自的塑料管中喂娃娃(珠子分两种不同颜色,并同时结束,两人在从娃娃的大嘴巴中取出珠子,清点各自的珠子有多少,多者为胜。

  建议:

  塑料管(压膜管)可以一样长,也可以长短不一样,让幼儿轮流使用,并且感知管的长短不一样,喂珠子的快慢也不一样。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有兴趣的阅读知识性刊物。

  2、了解昆虫的伪装行为。

  3、学习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准备:

  1、有遮蔽物的户外场地。

  2、昆虫模型若干或伪装物品数种。

  活动过程:

  1、玩"找一找"的游戏。

  请翻开图画书,找一找第2页至第7页中有什么昆虫?

  为什么不容易找到这些昆虫呢?

  蟑螂、蚱蜢、纺织娘是什么颜色?这些颜色与它们生活周围的颜色一样吗?为什么?

  2、和幼儿一起阅读图书,将各种昆虫各自的.保护方法介绍给幼儿。

  请小朋友找一找,书中还躲着哪些昆虫?

  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它们为什么有这些本领?

  带幼儿一起阅读《昆虫躲猫猫》。

  3、玩"昆虫小侦察"游戏。

  找一个有一些遮蔽物(如树木、花草、泥土、落叶)的户外场地,事先沿途放置和环境颜色相仿的昆虫模型或物品(放置的数目暂时对幼儿保密)。

  将幼儿每3到5人分为一组,带着纸笔出发寻找藏匿的物品,看能发现几个(发现了不要捡起)。

  时间一到,请幼儿回来告诉老师找到昆虫模型或物品的总数及名称;如果没有人答对,老师就公布数目,让幼儿再找一遍。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发现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的现象。

  2、能用“↑、↓”符号记录结果,表示上浮与下沉。

  3、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盐、味精、土豆、贴有红黄绿线的一次性透明杯子、记录纸、铅笔、《土豆宝宝历险记》(课件)、视频一段。

  活动过程:

  一、引出问题,激发兴趣

  1、出示土豆:这是什么?(土豆)

  2、教师讲述故事第一部分

  提问并验证:猜猜土豆掉到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说说理由。

  3.讲述故事第二部分

  讨论:你认为白哥哥可能是什么东西呢?

  二、共同实验,积极探索

  (一)实验一:三种不同材料操作

  1.介绍实验材料并交代实验规则

  2.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4.实验总结:糖水和味精水都不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水才能让土豆块浮起来。

  (二)不同盐量再次操作

  1.出示不同含盐量的.两杯水进行实验提问:是不是土豆放在盐水中一定会浮起来呢?

  2、出示两份不一样多的盐,幼儿做实验,观察并记录。

  3、交流结果

  三、观看视频、拓展幼儿经验。

  1.出示“死海”的图片并提问: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在很多很多得盐水中人能浮起来吗?

  2.观看介绍死海的视频。

  四、活动延伸:

  1.如果不同大小的土豆块放在盐水中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2.到底结果怎样,现在不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试一试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蝌蚪_中班科学教案07-01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常见的蔬菜_中班科学教案07-13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3-1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7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3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3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3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2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