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弹性”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探索有弹性的物体,初步认识物体的弹性,并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尝试改变物体的弹性,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1)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搜集若干有弹性的物体,如弹簧及带弹簧的.物品(弹簧秤、拉力器等)、松紧带、橡皮球、海绵等,投放在科学区中,供幼儿自由活动时操作。
(2)搜集有关物体弹性的图画或文字资料。
2、记录纸、笔、展示板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认识材料。
“小朋友,桌子上有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许多东西,快看看都有些什么?”(引导幼儿一一说出桌子上的材料)
(2)自由探索弹性物体,并进行记录。
“请小朋友们都来玩玩这些东西,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请把你的发现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下来,可以画,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3)幼儿将自己的记录纸张贴在展示板上。
2、分享交流,了解物体的弹性特征。
(1)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与记录。
“谁来介绍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有针对性地请记录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到前面来介绍)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汇总记录,将幼儿的发现及时记在大记录表中。
(2)讨论幼儿的发现,了解物体有弹性。
“小朋友们的发现我们都记了下来。大家仔细看看,从结果里你发现了什么?” 请幼儿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小结弹性经验,提升所有幼儿经验。
3、扩展幼儿经验,了解弹性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有弹性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用来干什么?它有什么好处?”引导幼儿联系实际,回忆生活中弹性的作用,给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的方便等。
4、发散幼儿思维,将幼儿弹性经验提升。
“弹性有这么多好处,如果让你来当设计师,你想用弹性的东西做些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更舒服更方便?”
5、尝试将铁丝变成弹性物体,引发新经验。
(1)观察铁丝,提出挑战。
“铁丝有没有弹性?我们能不能把它变得有弹性?大家一起来试试。”幼儿自由探索。
(2)小结:铁丝弯了几圈后就有弹性了。弹簧就是这么做成的。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用弹簧、松紧带、海绵等进行一些小制作。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涂面油的简单方法:将脸上的每个地方都涂到。
2、知道天冷要保护皮肤。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一个礼物盒、每人带一瓶面油、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涂面油的兴趣。
1、出示礼物盒:今天,唐老师收到了一份礼物,(出示礼品盒)猜猜里面是什么?
2、进一步引导:(让幼儿闻一闻)有一股香味,会是什么?
3、展示礼物。
(二)说一说:调动幼儿生活经验。
1、出示面油
(1)(打开礼品盒)是什么礼物?(面油)
(2)你们来闻一闻,感觉怎么样?
(3)小结:小面油,喷喷香。
2、回忆经验
(1)你们涂过面油吗?
(2)你们喜欢涂面油吗?为什么喜欢涂面油?
(3)小结:天冷了,皮肤很干燥。把面油涂在脸上很舒服,能保护我们的皮肤。
(三)指导涂法
1、教师示范
(1)面油棒不棒?小朋友们想不想跟面油做好朋友?把它涂在我们的小脸上?
(2)小朋友们看好了,唐老师是怎么涂面油的'。
(边说边涂面油)小面油,喷喷香,我要和你做朋友。蘸一蘸,点一点,额头下巴小鼻子,还有两边小脸蛋,再用小手抹一抹,保护小脸好舒服。(两遍)
(3)你们会涂了吗?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一起操作:(边说边涂面油)小面油,喷喷香,我要和你做朋友。蘸一蘸,点一点,额头下巴小鼻子,还有两边小脸蛋,再用小手抹一抹,保护小脸好舒服。(两遍)
(4)帮帮老师:请一名幼儿上前帮老师涂一涂面油。
2、一起来涂面油
(1)爸爸妈妈也送给你们许多礼物(面油)。都在唐老师这里,老师现在发给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涂一涂。
(2)(播放背景音乐)巡回指导:涂好面油照照镜子,看看面油抹开了吗?涂完面油,给你身边的好朋友闻闻、摸摸,我们会自己保护皮肤。
(四)小结:
我们回教室去告诉其他的小朋友,怎么跟面油做好朋友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目标:
1.在实验中了解玩具打气简的进气孔、出气孔的构造及其作用。
2.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准备:
能拆装的玩具打气筒若干。
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
师:打气简上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口子,这根打气管应该装在哪个口子上呢?
2。幼儿预测。
此前幼儿尽管使用过打气筒,但从没留意过打气管的装法。参加活动的16个幼儿中有9个幼儿预测错误,7个幼儿预测正确。
3.幼儿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预测正确的7个幼儿很快就获得了实验的'成功,另9个幼儿却遇到了困难,后来他们在同伴的启发下也获得了成功,并记录了实验结果。
4.师幼共同探讨。
师:你们的实验都成功了吗?
幼:我的实验刚开始没有成功,我用脚踩打气筒,打气筒瘪了。不过后来我换一个口子插管子,结果成功了。
幼:我的实验刚开始也没有成功,我看见某某的做法,一试也成功了。我刚开始猜错了!
师:你们都成功了,都知道管子应该插在哪个口子上了!那谁能告诉我:这插着管子的口子叫什么?不插管子的口子又叫什么呢?
幼:插着管子的叫进气孔,不插管子的叫出气孔!
师:有不同意见吗?
众幼:没有。
师:按你们的说法,这不插管子的口于是出气孔,那我来想个办法不让气跑出去。我把出气孔堵上,这样打气就更方便了!
(教师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支持,他们一致认为堵住出气孔,效果一定会更好。于是,教师使劲按住不插管子的口子,请一个幼儿脚踩打气筒,可是,打着打着孩子们发现打气筒瘪了,再也“抬”不起来了。)
幼:这个打气筒肯定是坏了,我的打气筒是好的,试试我的吧!(教师再次实验,结果同前。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以。)
师:怎么会这样?
幼:你堵住的肯定不是出气孔,应该是进气孔!
师:打气筒的出气孔到底在哪里?
幼:那个插着管子的地方!
师:有什么办法证明这是出气孔?
幼:撕张小纸片放在出气孔前,若有气出来,纸片就会动。(结果实验成功,大家发现出气孔有气出来了。)
幼:打气球!(结果实验成功!大家发现气球变鼓了。)
幼:用手放在出气孔前面,也能感觉到有气。
5.幼儿修正自己的实验记录。
6.师幼共同收拾实验室。
(点评:本次活动体现了“用事实来说话”的精神。孩子们通过实验不仅了解了打气筒的构造,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事实纠正了错误概念。利用玩具引导孩子们科学地探究其中的奥秘,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能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能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方形积木、饼干桶、牛奶盒;银鹭花生牛奶瓶、纸筒、薯片桶、茶叶罐、八宝粥筒、红酒瓶、奶粉罐;方便面筒、纸杯、KFC纸筒、可乐杯、奶茶杯;皮球、海洋球等;短棒(赶小猪用)、皮球、薯片罐每样12个;二张桌子,一个大篮子,记号笔,纸,两个书包
2.场地:半圆形,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寻找滚动,发现物体滚动的原因
1.教师出示一圆形物体,知道滚动教: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积木?(圆的积木)我把它用力一推,看它在做什么?(滚动) 像这个积木一样咕噜咕噜往前翻滚我们叫它滚动教:我啊还带来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幼儿了解操作的材料)
2.找一找,玩一玩,说一说,讨论物体滚动的原因教师:孩子们,这些都是我们生活里的常见东西,等一会请你们去试一试、玩一玩,找一找,看看哪些会滚动,哪些不会滚动?如果它不会滚动,就把它放在这个篮子里,如果它能滚动就把它拿在手上,记住了,每人找一个滚动,找到后玩一玩,想想看它们为什么会滚动呢?(幼儿寻找)找到后,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交换着玩,尽量多玩几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教: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找个位置坐下来,用小脚夹住我来看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会滚动的东西?(幼儿演示)教师:想想看,为什么这些东西都会滚动?把你的想法跟小伙伴交流一下(幼儿回答)
小结:这些东西的样子虽然不一样,但是,他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就会滚动,摸摸看,你手里的东西哪儿是圆的?相互之间交换着摸摸,你摸摸我的,我摸摸你的二.第二次探索,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
1.游戏:滚进球门。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用这些会滚动的东西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滚进球门》,小朋友在玩的时候注意观察,看哪些物体不能滚进球门呢?哪些物体能滚进球门?他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玩,谁来配合我?示范:两个人面对面站好,然后各自往后退二步,一人做球门,腿尽量分大,球门朝着对面的人,另一个人把东西放在地上,瞄准球门,轻轻一推。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1)、集体交流分类教:好了,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坐到位置上,哪些东西不能滚不进球门?(幼儿验证)哪些东西能滚进球门?(幼儿验证)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现在,请你们把不能滚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这张桌上来,能滚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那张桌上。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教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可乐杯、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回答)总结:纸杯、方便面筒它们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时会转圈,可以滚进球门,我来把它的形状画出来,(画出一头大一头小),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转圈 “为什么银鹭花生牛奶瓶,薯片罐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银鹭花生牛奶瓶和薯片罐两头圆大小一样,是圆柱体(画出圆柱体),可以滚进球门,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直线(直线) “为什么皮球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皮球它到处是圆的,是个球体,能滚进球门(画出球体),那它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幼儿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曲线(波浪线)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赶小猪教师: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玩,谁来和我合作?我们三个好朋友手拉手走到篮子旁边,其中两人来做小树,两人面对面站好,各自往后退一步。做小树的小朋友能动吗?还有一个就做赶小猪的人,开始的时候,赶小猪的人要从篮子里拿出一根赶小猪的棒,一个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小猪,从一个小朋友的边上赶着圆筒小猪绕着这两棵小树走8形,从这里开始,等会还要到这里结束。圆筒小猪绕完了,再从篮子里拿出皮球小猪,三个人轮流玩。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得出结论后,教师在记录纸上补充出圆柱体朝一个方向滚,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小结:原来不仅仅物体的滚动与它们形状有关系,而且滚动的路线也与形状有关,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四.结合生活,感知滚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寻找生活中的滚动教:孩子们,除了我为你们提供的这些滚动,在生活中,你们还看到哪些会滚动的东西?
(幼儿说)其实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许多滚动,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教室外面去找一找,玩一玩,看看它们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而后把它们的路线画下来,活动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01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