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科学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区分稻子和麦子的不同
2、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
活动准备:稻子、麦子实物和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 认识稻子和麦子
1、引出:这几天呀,农民伯伯很开心,他们种的庄稼都丰收了。请你们来说说秋天有哪些庄稼丰收了?
——————稻子、玉米、棉花、各种豆…….
2、FLASH欣赏:丰收的秋天 (加入动作)
小结:秋天有很多庄稼都丰收了,有稻子、棉花…..,真是个收获的季节!
3.可是呀,农民伯伯遇上了一个难题,他呀分不出稻子和麦子,让我们来帮帮他吧。
(分稻子和麦子)说说稻子和麦子有什么不同?(图片)
————稻子长的弯弯的,象……/麦子长的直直的,象…… (稻穗和麦穗)
4.稻子和麦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小秘密?(脱粒后的稻子和麦子)
————麦子有一根根尖尖的,象针一样的 (麦芒)
————稻子头上有个小缺口、白色的,麦子身上有一条裂缝
————稻子用来做米饭、米糕、稀饭,麦子用来做蛋糕、面包……
————稻子长在水田里,麦子长在旱田里
小结:原来呀,稻子和麦子有这么多的小秘密,他们各有各的用处。
二、 故事:稻子和麦子
1、 稻子和麦子一个种在水田里,一个种在旱田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2、 小结:原来呀,他们太调皮了,经常打打闹闹……(提醒幼儿在玩的时候不能打架,注意安全)
三、 歌表演:鼓上的小米粒
“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小鼓唱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唱的轻,米粒跳的低,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蹦蹦跳跳。……”
活动反思:
稻子和麦子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他们从来没亲身体验过。在这次活动之前,我们透过班里幼儿家长的配合,做了一张调查表并且带幼儿去看了收割好的稻子。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观察能区分稻子和麦子的不同并且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设计了三个环节,认识稻子和麦子、故事:稻子和麦子、歌表演:鼓上的小米粒。
在第一个环节中,幼儿的积极性比较高,发言也比较热烈。由于事前的调查表和实地观察、触摸使幼儿积累了很好的前期经验,对于稻子和麦子的基本特征比较了解,多数幼儿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自己剥开稻子和麦子的外壳,观察了稻子和麦子的内部特征,既培养了幼儿自我观察的能力,也形成了良好的'生生互动,并让幼儿大胆的向听课的家长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小秘密,鼓励幼儿大胆的展示自己。因此,我觉得活动前的前期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对于他们来说,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接触和看到的,才能让他们有话可讲,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
但是,在整个活动中还是有不足之处。首先,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变化。由于是向家长开放的半日活动,有的幼儿显的有点异常兴奋,虽然活动氛围热烈,但是部分幼儿不能仔细倾听其他幼儿的发言,导致回答重复的比较多。其次,幼儿的问题意识不是很强。在活动中,我听见在我边上的幼儿在剥开稻子和麦子后,轻声的说了一句“怎么会这样”其实,他在观察后产生了问题,但当我让他提出问题时,却胆怯了。因此,我觉得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培养好他们的倾听的能力比较重要。这样,在活动中既有利于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而问题意识是让孩子通过自我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在活动中让同伴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探索磁铁的特性,体验合作快乐。
2、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磁铁,知道磁铁的基本特性--磁性。
难点:利用磁铁的基本特性将物体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磁铁和钉子、针、塑料、纸片、硬币、木块)。小猫头饰
2、小鱼卡片(带曲别针的和不带的两种)、系着磁铁的鱼竿。
3、多媒体课件。
一、活动过程:组织教学。
导入:钓鱼游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① “今天的天气真好呀,猫妈妈想带着猫眯宝贝去钓鱼,你们想去吗?
②请几位猫宝宝上来钓,看谁钓得多。要求下面的小朋友们注意观察。
③发鱼竿,开始游戏。
二、教学环节。
《一》探索磁铁的磁性。
1、 提问:为什么我们不用弯弯的鱼钩就能很快就钓上鱼来呢?
(因为在鱼的嘴上有铁做的曲别针,我们的鱼竿上系着一块磁铁,当我们用系着磁铁的鱼竿去钓鱼时,带曲别针的小鱼就被钓上来了)可为什么有些顽皮的小鱼总是钓不上来呢?拿着小鱼看一看,你发现什么了?(有的鱼没有曲别针的就钓不上来)(对比两种鱼)
2、钓鱼的游戏,我们知道磁铁可以吸住铁制的曲别针。
3、磁铁真好玩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好玩的磁铁。
《二》操作探索,了解磁铁的磁性:
1、探索一:磁铁可以吸住什么东西?
①玩游戏,“帮磁铁找好朋友”
②介绍袋里的小东西,如果想知道谁是磁铁的好朋友,你就用磁铁吸吸看。
③实验之前提几个要求,跟老师读读:
(课件出示:1、小组员之间要互助互爱,不争不抢东西。2、用磁铁去吸引各种小东西,把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放一边,不能被吸住的放另一边,分成两类摆放3、做完后请举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最快。
④幼儿玩磁铁,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每样都去吸一吸。
⑤活动反馈:提问:你都帮磁铁找到好朋友了吗?已经完成的小组请举手(奖励完成快的小组)你刚才用磁铁吸住哪些东西呢?谁会说?请你用这样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件出示:我会说“我用磁铁吸住了××。”“磁铁不能吸住××)(实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铁钉、针、硬币等等……
2、讨论活动:
①、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吸住,有的东西不能被吸住?
②、被吸住的东西是什么做的?(铁做的)
③、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所以磁铁又有另外的名字——吸铁石。
3、请小朋友把东西收到袋子里放好。看哪组的小朋友动作最快。(奖励动作快的小组)
《三》延伸活动。
(1)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磁铁有吸铁的本领,请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到磁铁?
②、(课件出示图片)
(2)磁铁游戏
1、铁给我们生活提供了很多帮助,利用磁铁还可以玩很多好玩的游戏呢。(出示图片)
2、你还会用磁铁怎么玩呢?现在你们可以自由玩玩。让幼儿自由玩磁铁.
三、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知道了磁铁的能吸秘密,你们开心吗?磁铁的秘密还有很多,以后小朋友再慢慢去发现,看谁发现的更多,好吗?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感知磁铁的两极,初步了解磁铁指南北的性质,感知磁铁的两极以及磁性强弱。
2、发展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磁针一个,条形磁铁7个,记录表6张,ppt课件,回形针若干。
活动过程:
一、实验,认识磁针。
1、师:(1)小朋友们,今天我带来了一件神秘的东西,瞧!就是它,两端尖尖的,猜猜看它是什么?(幼儿猜测)2、回形针做实验,引出磁针。
师:回形针是它的好朋友,是好朋友会怎么样呢?(吸在一起)对,它就是磁铁,而且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磁针。
语言创设情境:磁铁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要做小小科学家来探索磁铁的秘密,好吗?
3、实验,了解磁针指南北的性质。
(1)师:有一次,老师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爬山,走了很远的山路,突然和朋友走散了。我不认识回家的路,只知道我们家在山的南面。这可怎么办呢?小科学家们,你们能帮帮我吗?(教师请幼儿说)大家说的都很好,可是我的背包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磁针。
(2)教师用手轻轻拨动磁针两次,让幼儿了解磁针指南北的性质。
师:如果我用手轻轻拨动磁针,停下来后它会怎么样?磁针始终指向教室的门和窗(指向门的那边就是北面,指向窗户的那边就是北面)原来磁针像指南针一样有指南北的本领呢!
二、用雪花片做实验,了解磁铁的指南北性质。
1、用雪花片和回形针做实验(1)师:你能用什么方法把雪花片和回形针分开?(幼儿说)我们能不能用它来试试,瞧,回形针被吸出来了,它是什么呀?(磁铁)(2)磁针有指南北的本领,那么磁铁有吗?它静止下来是指向南北的吗?小科学家们,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2、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幼儿操作找南北。
(1)师:一会呀,就请小科学家们找两个伙伴,看看磁铁也是指向南北方向的吗?
(2)教师介绍记录表。
瞧,这就是记录表,如果磁铁停止的方向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就画上下两个箭头,说明箭头所指的就是南北方向。如果磁铁停止的方向是这样的,那我们就画什么样的箭头?(左右)。
(3)小科学家们,你们说说看,科学家要成功找到南北的`话,要注意些什么?(一定要耐心地等磁铁停下来)3、教师实验,揭示实验结果。
师:怎么样,你们的磁铁都静止下来了吗?大家仔细看看,磁铁指的方向和磁针一样吗?是不是指向南北两极?
教师总结:小科学家们现在知道了一个磁铁的奥秘----磁铁有指向南北的本领。
三、第二次实验,感知磁铁的两极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1、教师提问:我有个问题要考考小科学家们,磁铁是可以吸铁的东西,但是磁铁的两边和中间吸的东西都是一样多的吗?谁来说说看。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大家的意见都不同哦,那么就请小科学家们再次动动脑、动动手,用磁铁和回形针做做实验看,到底吸的回形针是不是一样多或者谁多谁少。
(2)先请大家用磁铁的中间去吸,再用磁铁的两端吸,看看是磁铁的中间吸得多,还是两端吸的多。
(3)提问:磁铁的中间和两边比谁吸的回形针多?教师请个别幼儿说。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实验,揭示磁铁的两极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四、 结束。
师:小科学家们,我们今天了解了磁铁的两个秘密,是什么呀?(磁铁所指的方向是南北方向和磁铁两边的磁性强,中间的磁性弱。)而且,我们也知道了这些秘密给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其实呀,磁铁还有许多的秘密,自然界也有许多的秘密,老师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本领,将来做个真正的科学家,为人类造福,好吗?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本堂课由寻找风的踪迹开始,逐渐进入判断风的方向。通过学生用自己的风向标测定风向,初步知道测定风向的方法。并能利用周围事物的现象对风向作出判断,进一步巩固风向的概念。第二步,通过吹纸风车体验到风是有力量的,风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第三步,通过学习书本上的风力表,明白生活中人们对风力的大小作了等级规定。然后,根据书上图中的现象作出风力大小的判断,最后,到操场上对今天的风力大小作出判断,从而初步形成风力大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测定风向。
2、感受风的力量,设计制作简单的装置测定风力的大小。
3、能初步判断风力的大小及等级。
4、经历测定风向和风力的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判断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风向和风力的'等级。
【课前准备】
器材准备:风向标 风车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怎么知道起风了?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测定风的方向
(1)、和老师一起去操场寻找风好吗?
一起到操场上寻找风的踪迹,并作好记录。
(2)、你有办法知道吹的是什么风向吗?
用自制的风向标测定风向。
在测定风向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呢?
学生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分钟内出现次数最多的风向是当时的风向)
(3)、讨论:旗帜、烟飘去的5和风向有联系吗?请说一下吧。
2、风有力量
(1)、同学们,我们能测风向了,那么同风向的风一样吗?你有办法知道风的大小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举例说明风是有力量的,力量是有大有小的。
老师简介一下气象站也有用风杯的转动来测定风力大小的方法。
(2)、现在,我们照书上的方法制作一个纸风车。
学生按书本方法制作风车。
对风车吹气,仔细观察,钮扣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和你吹的气有关系吗?
学生吹风车后思考、讨论并把自己的看法说给全班听。
3、风力的大小
(1)、现在,我们知道风是有力量的,有风向的。谁能说一下电视、广播里是怎样报风的情况的?
学生回忆后发言。
(2)、那么,你知道今天的风是几级吗?依据是什么?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规定的?
学生思考回答。
仔细看书中的风力等级表。
大家来判断一下书中的四幅图里的风是几级?
学生观察后回答。
(3)、我们去操场上观察一下,今天是几级风?
学生到操场观察并记录,回教室后对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
4、课外延伸
课外记录天气预报,并对天气情况作观察比较。
学生记录、观察、比较。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小动物过冬的一般常识。
2.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ppt小动物怎样过冬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冬天到了,天变冷了,你们想知道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吗?
二、展开
课件演示,让幼儿了解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1.请小朋友自由讨论小动物的过冬方式。
2.通过观察课件,让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过冬的一般常识。
(1)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
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该怎样过冬呢?
(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
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2)青蛙怎样过冬呢?
(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
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3)你知道蝙蝠是怎样过冬的吗?
教师: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岩洞和树洞里去睡觉了。它用爪子钩住物体,飞膜裹住身躯,倒挂着头,一动也不动的进行冬眠。
3.动物冬眠的形式各种各样
(1)睡鼠是冬眠动物中有名的瞌睡虫,一睡就是六个月。身体变得硬硬的,外界的'任何声响,
甚至碰撞触动,它还是照睡不醒。
(2)白熊冬眠最有意思,它们一家只有雌熊才冬眠。一到冬天,雌熊就把自己埋在雪中,
一直睡到来年春天才苏醒过来。醒时,已在梦中生下了小熊仔。
(3)刺猬在冬眠的时候,可以连续236天不进食。就是把它扔进水里半小时也不会淹死。
4.了解动物怎样备食过冬
在自然界,松鼠在夏天会把新鲜的蘑菇挂在树枝上晾晒,以备冬日之需。
渡鸦在掠食后,常常把瘦肉吃掉,把肥肉存起来。
松鼠和野兔都要把窝垫暖了,找到松塔啊、榛子啊、橡子什么的储备食物,它们冬天都不冬眠。
还有,它们还要换毛,冬天要换上与夏天不一样的毛。
蛇是集体冬眠的,它们互相搂抱在一起,一起冬眠,春天再醒来那样可以取暖,提高温度。
如果单独过冬会冻死的,它和青蛙一样也是变温动物,聚在一起可以减少死亡率。
熊冬眠是因为冬天不容易找到食物,到了秋天它们就大吃特吃,使自己长胖,
冬天就靠脂肪来提供养料。但是,冬眠时,它们还会醒过来的。
5.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师:小动物真有趣,都有自己过冬的办法,老师告诉你们,小动物的秘密还多着呢。
三、结束
小动物过冬各有招数,请小朋友课后去了解一下,并给大家讲一讲。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 、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教学实验材料:有盖的罐子若干 、黄豆 报纸 米粒 碗 勺 等
2、 实验记录:记录单、绘画方式记录
3、 时间安排:20——30分钟
活动过程
1 、教师出示装有东西的罐子,摇一摇。
T、咦,怎么回事?猜猜这个罐子怎么会发出声音?
C、有东西。
T、有什么东西呢?
2 幼儿猜想,大胆表述
3、介绍制作材料:黄豆、报纸、米粒
T、选择一种材料装入罐子,盖上盖子,听听是什么声音?要求装时小心,不把材料洒出来。
4、交流记录:
T、你用什么材料装进去,发出什么声音?
5、游戏:我们一起摇一摇。
请幼儿摇动罐子,听听声音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了解装的东西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6、幼儿再次操作,再次记录,
做个和第一次不一样的罐子,装不一样的材料。
再次提醒幼儿操作时不把材料洒出来。
7、活动交流:
展示幼儿记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4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精选】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