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教案9篇【精选】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准备: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塑料袋、气球、玻璃杯、蜡烛、吸管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关于空气)
2.鼓励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找找空气在哪里。初步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空气。
(1)请幼儿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将塑料袋握紧,塑料袋就会鼓起来。
(2)提供空气、充气工具,让幼儿给气球充气。
(3)在透明玻璃杯中放许多杯水,启发幼儿用吸管吹气,看看有什么现象。
3.引导幼儿了解空气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1)请幼儿逼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2)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慢慢罩住,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幼儿思考:空气还有什么用处?
活动结束:
幼儿操作时,教师可帮助幼儿对自己的探索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可在活动后玩吹气球游戏。
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在一次影视欣赏的课余活动中,《超人》的形象令孩子们印象深刻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班自发开展了“超人”的模仿秀活动,有的“穿”得像个超人,有的“走”的像个超人,更有孩子看上了一米多高的玩具柜,想要“飞”得像个超人。由此我想,何不模拟一个“翻墙”场景,让孩子们体验翻越高墙的感觉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幼儿应“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于是活动《“墙”去哪儿了》便应运而生,我将向来“躺着”的垫子“站”了起来,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体验超人般飞檐走壁的英雄角色,锻炼孩子助跑跨跳动作技能,及手臂、腿部大肌肉的协同发展。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助跑纵跳、上肢撑垫子等连续动作顺利翻越“垫子墙”。
2、敢于自我挑战,体验逐步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
会助跑纵跳、上肢撑垫子等连续动作顺利翻越“垫子墙”。
活动难点:
掌握助跑纵跳、上肢撑垫子等连续动作要领。
活动准备:
五块海绵垫子(规格为1、0m*1、9m*0、1)、哨子、起跑线、终点线。
活动过程:
一、身体总动员——通过热身运动,舒展上、下肢及脚腕等部位。
1、渲染情景,幼儿自主抬垫入场。
2、根据哨音节奏锻炼身体各部位。
(1)上肢训练(垫子上俯卧撑,臂撑)
(2)下肢训练(俯卧绷脚上踢腿)
(3)脚腕训练(仰卧转动脚腕)
二、飞越垫子墙——通过连续动作的练习,体验挑战的`成功感。
1、出示垫子墙,引发幼儿探索翻越“垫子墙”的方法。
(1)幼儿分组尝试翻越“垫子墙”的方法。
(2)幼儿分享及讨论各自的方法。
2、分组尝试,帮助幼儿逐步掌握助跑纵跳、上肢撑等连续动作的要领。
(1)教师完整示范,引导幼儿观察。
(2)个别幼儿尝试借助连续动作翻越垫子墙。
(3)集体练习,教师鼓励幼儿不断尝试通过连续动作翻越垫子墙,辅助、调整个别动作不正确的幼儿。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创编歌词并画图表示。
2.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体验家的温馨,感受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活动准备
1.收集幼儿全家福和在园生活的照片。分别制作成课件。
2.《让爱住我家》歌曲录音。
3.制作房子形状的教学图板,纸和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欣赏“全家福”照片
1.师:老师带来了一组照片,我们一起看一看。
2.师:刚才我们看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家人,都有谁呢?一家人在一起感觉怎么样?(有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很温馨、很甜蜜……他们是幸福快乐的一家人。)
二、演唱歌曲《让爱住我家》
师:我们学过一首关于家的歌《让爱住我家》,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三、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创编歌词并画图表示
1.出示教学图板,引导幼儿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爱自己的。
①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的.家,每个家都有一首歌,一首爱的歌。今天我们一起把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编成一首好听的歌《我爱我的家》。
②师:我爱我的家,家里有谁呢?谁爱着你?爸爸、妈妈是怎么爱你的?
2.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创编歌词并画图表示。
师:要唱出爸爸、妈妈爱你的话,还要有一定的节奏。
①出示节奏型XXXXXX|(节奏谱用爱心表示,以爱心的大小区分音的长短),引导幼儿根据节奏说一句爸爸爱自己的话(如:天天陪我看书),教师以图标方式记录创编内容。
②出示节奏型XX XX X —|(节奏谱用爱心表示,以爱心的大小区分音的长短),引导幼儿根据节奏说一句妈妈爱自己的话(如:帮我梳头发),教师以图标方式记录创编内容。举例如下:
我爱我的家
我爱我的家,
爸爸妈妈还有我,
爸爸爱着我,
XX XX XX|(以图标表示创编的内容)
我爱我的家。
爸爸妈妈还有我,
妈妈爱着我,
XXXX X—|(以图标表示创编的内容)
3.有表情地演唱创编歌曲。
4.分组创编歌词。两人一组,一人创编爸爸是怎么爱“我”的,一人创编妈妈是怎么爱“我”的,画图记录后合作演唱。
师:爸爸、妈妈爱“我”的话还有很多,请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一人说爸爸爱“我”的话,一人说妈妈爱“我”的话,然后画一画,唱一唱。
5.展示创编作品,挑选两组幼儿演唱自编歌曲。
四、知道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1.观看课件:幼儿在园生活。
师:刚才唱了“我爱我的家”,这是一个幸福的小家,小朋友生活的幼儿园也是一个家,这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也很幸福,你们看!
2.教师和幼儿一起创编歌词。
3.集体演唱创编歌曲。
五、结束活动:表演《让爱住我家》
师:小朋友,爸爸妈妈爱你,老师小朋友爱你,我们也要学会爱别人,爱爸爸妈妈、爱爷爷奶奶、爱哥哥姐姐、爱老师、爱小朋友、爱大家。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的合唱部分,幼儿边表演边离开活动室。
活动延伸及建议
1.继续创编歌词,替换创编对象,如“爸爸、妈妈”换成“爷爷、奶奶、老师、小朋友”等。
2.创编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幼儿分享、交流,开展“说说、画画、唱唱”区域游戏。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理解歌曲性质和内容,尝试用欢快、跳跃和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
2.初步学会伴唱的歌唱形式,唱准符点十六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
3.积极参与同伴、老师的互动,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桃花、柳条、燕子、迎春花、小女孩图片。
2.幼儿了解春天里都有哪些景物。
活动过程
(一)熟悉乐曲
1. 师带领幼儿做拍手和绕圈的动作,初步感受音乐。
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听着好听的音乐来拍拍手。
2.引导幼儿说出听后感觉。
师:小朋友,你们听了这段音乐感觉怎么样?
3. 师带领幼儿用“啦啦啦啦”哼唱一遍。
4. 引导幼儿用“啦啦啦啦、溜溜溜溜”为音乐伴唱。
(二)学唱歌曲
1.引导幼儿说出春天里典型的景物。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练习后面两句歌词。
3.教师范唱后面两句歌词,幼儿模仿学习歌唱。
4.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学习前四句歌词。
5. 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幼儿学习演唱。
(1)幼儿学唱歌曲。
(2)与同伴合作演唱歌曲。
6. 启发幼儿演唱出前后两处歌词的'感情。
7.学习、尝试多种形式伴唱。
(三)创编歌曲
1.启发幼儿进行创编歌词,采纳优秀的创作进行演唱。
2.结束活动。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鱼类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形态,各种各样不同的花纹,这些花纹单纯用水彩笔、水粉、油画棒色块的对比,涂色是很难充分表现出来。而线描画这一形式,对大班孩子的画画有很大的质的提高,尤其对孩子想象力和表现力。并且我班的孩子对画画兴趣都很浓厚。本次活动正是抓住幼儿感兴趣、喜爱的物品。让幼儿通过自己细致观察、敏锐的触觉,独特的视角,自由进行创作发挥,并把单纯的班级环境布置与课堂与主题衔接,让幼儿参与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并对幼儿从小进行环保教育,进行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活动目标
1、运用点、线、形来装饰鱼和表现鱼的不同外形特征。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用点、线、形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活动准备
1、《海底世界》录像
2、教室墙壁内一侧墙壁作为海底世界背景图,并在墙上贴好塑料袋垃圾,牛奶瓶、水草、珊瑚、石头、哭泣的'鱼妈妈。
3、各种鱼的图片。
4、白纸、剪好的各色“心”卡片,幼儿水彩笔、剪刀。
5、各种点、线、面的范例,教师画好的鱼的范例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观看录像《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
(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
(2)幼儿观看录像《海底世界》,提出要求:看看你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样子的?
师:你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
(3)师:鱼宝宝,它还有好多可爱的朋友,让我们也一同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你喜欢哪一条鱼?
(4)引出海底世界背景图(珊瑚,水草及一条哭泣的鱼妈妈),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引入课题。
教师语:可是突然有一天,海洋里的鱼都消失了,只剩下鱼妈妈和漂浮着的塑料袋,饮料瓶,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幼儿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做,向幼儿进行环保知识教育。)那我们一起来帮助鱼妈妈找回她的孩子好吗?
二、教师展示线描画的(点、线、面)的范例,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提出自己不懂和不会画的(点、线、面),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三、欣赏教师画的鱼的范例,请幼儿互相说一说,这些鱼的形状及装饰的线条,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
师:老师画的这些鱼是什么形状的?用了什么样的线条进行装饰?
四、示范讲解如何对鱼进行装饰?如何处理分割画面?处理画面中点、线、面的疏密关系的画法:
(1)教师简单在鱼身上示范分割画面的块,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并重点讲解如何处理画面中点、线、面的疏密关系。
(2)引导幼儿讨论,你准备画一条什么样的鱼?用什么线条来装饰?
五、师提出作画要求:
(1)在作画前先想一想:自己要画什么样的鱼?可以看看周围鱼的照片,要用什么线条装饰?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要求构图大。
(3)启发幼儿用不同的花纹装饰鱼,并注意点、线、面的疏密变化。
(4)安静作画,不影响别人,注意坐姿。
(5)请完成作品的幼儿把鱼沿轮廓线剪下来,贴在鱼妈妈周围,注意剪刀使用的安全要求。
六、幼儿创作,教师给予及时指导,对幼儿创造性表现的作品及时给予肯定。
(1)鼓励幼儿在绘画中大胆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的运用。引导孩子自由发挥,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验到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2)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3)请完成作品的幼儿把鱼沿轮廓线剪下来,贴在鱼妈妈周围。
七、观赏评析作品:
(1)请幼儿自由互相讲述自己所画的鱼,把自己想对鱼宝宝说的话和自己画画中的感受,告诉老师写成“悄悄话”的形式粘贴在作品上。
(2)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
(3)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帮助鱼妈妈找回了鱼宝宝,并且鱼宝宝身上的花纹都非常漂亮,点、线、面的疏密也很好,鱼妈妈谢谢你们了,现在我来当鱼妈妈,小朋友来当鱼宝宝,我们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游戏吧。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指导者,能用故事来贯穿整个活动,活动一开始老师就用故事把握住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有的说:鱼妈妈看到鱼走了伤心的;有的说:水太脏了,鱼都死了;有的说:水里都是塑料袋和牛奶瓶……老师没有否定孩子的回答,一直根据孩子的问题启发幼儿,教师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为后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向幼儿展示大量不同的图片,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孩子在观察电视、投影等多种图片的直观感知下,对鱼的形态和线条能很好的把握,活动兴趣一次比一次高涨。在绘画前老师要求明确,孩子在绘画时能很好地运用,并向我们展示不同形态的鱼。虽然整节课的授课时间较长,但孩子的完成情况和热情高涨,尤其在活动结束,孩子们都有很多的话对小鱼叮咛,有的幼儿说:小鱼你要和妈妈在一起不要乱跑,不然会被大鱼吃掉。有的幼儿说:小鱼我下次到海底世界和你一起玩。
本次活动不仅将主题与班级布置结合,美化班级环境,让孩子自己成为班级的主人,参与其中,而且对孩子进行人与动物的和谐教育。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介绍点、线、面中,老师讲解过于罗嗦,应该出示点、线、面,介绍画法和技法后,应让幼儿自己提出疑惑或问题?
大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猜测故事情节,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阅读,了解小猪从不幸变为幸运的故事发展过程,感受智慧的力量
过程:
一、导入:
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什么是“幸运”?你遇到过什么幸运的事情?
2、故事的主角是谁?你们觉得谁比较幸运?
二、阅读故事
1、阅读故事第一部分,提问“狐狸为什么要修指甲?小猪为什么会敲狐狸的门?谁比较幸运?请你们帮小猪想一些逃脱的方法。“
2、阅读故事第二部分,提问“小猪想出了3个办法,你们知道是什么办法吗?他为什么要想这样的办法?他是怎么让狐狸听他的`话的?”
3、阅读故事第三个部分,提问“最后狐狸怎么了?谁比较幸运?”
三、总结:
1、这个故事中谁比较幸运?小猪是不是一开始就很幸运?为什么他能够逃脱狐狸的魔爪?他凭借的是什么?
大班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随着好吃的蔬果这一主题的不断深入,幼儿对蔬菜品种的认识越来越多,并且在记录妈妈蔬菜篮这一表格的推动下,幼儿也开始关注到了日常生活中的蔬菜。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尝试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各种蔬菜的外型特征,积累了一定的蔬菜的表象经验及色彩经验。随着大班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利用重叠的方法记录妈妈一周的菜篮子不仅能丰富孩子记录的方式,还对孩子具有一定的挑战。加上孩子已经积累的蔬菜的表象经验,相信幼儿在记录中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重叠的方法记录妈妈一周的菜篮子,积累多种记录方式。
2、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记录。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各自妈妈蔬菜篮的调查表;人手剪好的蔬菜篮子一只;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交流调查表:
你们的记录表上记录了些什么?谁来介绍?
除了这些菜,你的记录表上还有哪些不同的蔬菜?
不同的蔬菜对我们小朋友身体有什么不同的好处呢?
二、探索蔬菜的摆放:
今天我们要把这么多的蔬菜都装进妈妈的菜篮子里,怎么摆放呢?
小结:一个个排成一排放不下,大家你靠着我我挨着你,有前有后,这种办法真好。今天就用你们的办法来试试记录妈妈一周的菜篮子。
三、示范妈妈的菜篮子
用一名幼儿的记录表做示范:
1、看看妈妈星期天买了什么菜?
2、星期天记录好了记录星期几?为什么菜的一些部位看不出了呢?
3、星期一过了是星期几?这个菜怎么挤进去呢?怎么和篮子里的蔬菜宝宝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基本方法:看见边就停,看不见、挡住的地方就当看见跳过去,又看见了接下去。)
4、谁来试试把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的蔬菜挤进篮子里?个别幼儿尝试记录。
四、幼儿记录
这种好办法能把妈妈一周买的蔬菜都装进篮子里,我们也来试一试。
重点指导:
1、提醒蔬菜拣大个的买。
2、涂色时注意蔬菜是否新鲜?(使用深浅色自然接色)
3、帮助个别不能成功的幼儿进行记录。
五、延伸活动:
看一下这种蔬菜自己小组有几个朋友喜欢吃?你的记录表上自己小组的朋友最喜欢吃哪种蔬菜?
活动反思:
游戏的形式认识蔬菜并知道蔬菜搭配着吃对我们身体健康有好处,孩子们讲得不亦乐乎,利用这个环节让孩子们了解蔬菜有很多种不同吃法,让孩子知道蔬菜很有营养价值,并教育孩子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讲述嘴巴的基础上用线描的方式画出嘴巴的基本特征与不同造型,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
2、启发幼儿通过置换、方位转换等方式在嘴巴原型上进行创造想象,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及美术表现力。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与同伴协商、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的嘴巴照片、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8张白纸、16只勾线笔;背景音乐;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嘴巴。嘴巴有什么用?(说话、吃东西)
(二)观察嘴巴。
1、师:嘴巴确实是人身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嘴巴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们观察一下旁边的小朋友,然后来告诉大家。(幼儿相互观察后回答嘴巴的基本特征,如2片嘴唇、唇线形状等。)
指导语:
(1)看看嘴巴有哪几部分组成?(幼儿回答后请出朋友指给大家看,下同)
(2)上唇线和下唇线的线条一样吗?上唇线看起来是什么线条?下唇线呢?
(3)嘴唇上有什么线条?是短的线还是长的线?
(4)显示多媒体,师小结:嘴巴有上下2片嘴唇,上嘴唇象一条波浪线,中间凹进去形成一个三角。下嘴唇由一条长的弧线组成。嘴巴轻轻地闭合,当中可以再画一条线将上下两片嘴唇分开。
2、师:嘴巴可神奇了。我们的心情不一样,嘴巴的形状也会不一样。(播放第一张嘴角向上翘的微笑嘴巴)这是一张怎么样的嘴巴?嘴巴里露出了什么?
3、继续播放照片,依次有撅起的(生气)嘴巴、歪嘴巴、吐舌头的嘴巴、舔舌头的嘴巴、舌头歪一边的嘴巴、挂下来的(哭)嘴巴、成圆形的嘴巴、张开的(哈哈大笑或打哈欠)大嘴巴等,请幼儿一起学一学,然后说一说这是一张怎么样的嘴巴?猜猜他在干什么或心情怎么样?个别嘴型是怎么样的?
师:原来人的表情不一样,嘴巴也会有不一样的造型。
(三)写生画嘴巴。
1、师:嘴巴真的很神奇,可以变出不同的造型。我们也来变一变。(幼儿变造型)我觉得你们的嘴巴也很有趣,很想把你们的嘴巴画下来。教师请出其中一人当嘴巴模特。他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
2、师用线描的方法将它画下来,边画边讲述观察的方法。
3、师:请你们也来画一画小朋友的嘴巴,好吗?前后2人成为一组,一人当嘴巴模特,一人当小画家,画下模特的`嘴巴,好吗?(请模特到前面来摆好嘴巴造型,坚持住。)
4、幼儿分工作画。(背景音乐起)
5、作品展出。师:先谢谢模特。请小画家将8幅作品贴到黑板上。师选取其中2—3张作品问一下:你画的是谁的嘴巴?请模特上来对比一下,适当提出不足。
(四)想象画嘴巴。
1、师拿出其中一张画:你们觉得它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幼儿想象讲述)然后师将画翻转方向想象。
2、师取出不一样的一幅画,用同样方法引导幼儿想象讲述可以变什么。
3、师:这里有几张大一班小朋友的作品,看看他们把嘴巴变成了什么。(欣赏作品,学习不同的画法)
4、师:接下来我们就将嘴巴变变变,变成各种有趣的东西,好吗?同样是2个人合作,这回是两个人一起画,不过画之前两人要想好可以变什么,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将它画下来。看看哪一组想法特别奇妙,合作得最好,还要画得快。
5、幼儿将画取回想象添画。(背景音乐起)
6、作品在投影仪上展出。请个别幼儿讲述作品内容。
7、总结:这么小的一张嘴巴都可以变成这么多有趣的东西,看来我们的生活中、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细小的事物都可以拿来画一画、变一变,对吗?
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学习词语:一丛丛、一簇簇;星星点点;飞檐翘角,并能用相匹配的肢体动作表现。
3.能大胆合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故事中的景物,体验创作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薛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师进行配乐讲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讨论、讲述。
“你们在什么时候也会感到孤独呢?”
二、再次欣赏故事观看PPT
观看PPT师讲述故事第二遍
1、刚才,你在画面中看到的枫叶,是什么样的呢?
“什么叫一丛丛、一簇簇?”
2、乌蓬船是怎样停在江面上的呢?
“那我们也来变成一条条乌蓬船,星星点点的停在江面上。”幼儿用动作表示
3、远出一排排的寺庙是什么样子的呢?
“飞檐翘角是什么样子的啊?”
三、学习古诗
“你们表演得真像故事中的景物。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写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师朗诵古诗《枫桥夜泊》
2、集体动作朗诵“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来表演吧”
3、情景表演
四、绘画创作
“现在,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吧。”
幼儿进行古诗绘画创作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的教案01-10
大班教案[精选]09-27
大班教案01-02
大班教案01-02
大班教案01-02
大班教案02-04
大班教案02-04
大班教案02-04
(精选)大班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