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优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的课件,梨树贴图,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若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六个复韵母、五个整体认读音节和三个三拼音节。
2.激趣导人: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工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二里。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图上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两遍)。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
3.读一读。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厂字旁(厂)”;理解“从前、胆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在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中,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融入对文本的学习。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加强语言积累,丰富情感体验,激发个性化的想象,培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克服胆小的心理,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厂字旁(厂)”;理解“从前、胆子”等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夜色的美丽;了解“我”从胆小怕黑到勇敢的转变,学会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你害怕漆黑的夜晚吗?勇敢地走出家门,你会发现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花草在黑暗中散发着淡淡清香,虫儿在夜色中轻轻唱着小曲儿……所以,千万别怕,因为夜晚和白天一样,也是美丽而迷人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夜色》,去感受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色、再、散”,翘舌音“窗”,前鼻音“晚、胆、敢”和后鼻音“往、勇、像”。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色、外”时,可以结合它的多种含义;学习“看、晚”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爸、再”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笑”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多义字歌示例:
色:春来景色美,黄鹂音色脆。山野颜色艳,农民喜色飞。
外:外甥有两个,外表都不错,外加才艺好,外人都倾倒。
形近字歌示例:
看:一位老者来,着急把队排。快快把病看,眉开展笑颜。
谜语示例:
把手一分离,父字底下骑。常作口语称,与父同意义。(谜底:爸)
一横头上放,冉字下面藏。重新来一次,继续向前方。(谜底: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色”下面的“巴”竖弯钩向右舒展。
“外”左短右长,右边点略偏上。
“爸”的“父”略扁,“巴”的竖弯钩要写得圆润些。
“晚”左窄右宽,“免”第一笔撇在竖中线上起笔。
“再”中间的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末横长于首横。
易错提示:
“看”不要把“目”写成了“日”。
“晚”右边是“免”,不要写成“兔”。
“笑”下面是“夭”,不要写成了“天”。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免-晚(晚上)-勉(勉强)-挽(挽留)
(4)多音字辨析。
散
sàn:散步不欢而散
sǎn:散文散兵游用
都
dōu:都是都好
dū:首都通都大邑
辨析:“散”在表示“由聚集而分离”“散布,分发”“排除,排遣”等意思时,读sàn;在表示“没有约束,松开,分散”“零碎的,不集中的”等意思时,读sǎn。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感知文中“我”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在夜晚的时候,“我”从前的心情怎样,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害怕(从前)--不害怕(现在)。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字音。
(3)小组内比赛读课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字音。
(4)指名分别朗读两小节,把句子读通顺。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从前胆子很小,害怕夜晚,但是后来不再害怕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位怕黑的小朋友胆子变大了呢?下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重点难点:
1.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松鼠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课,导入新课
1.学习了第9课,我们了解了一位生活在海洋中的非常庞大的动物朋友──鲸,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你都了解了鲸的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朋友──(课件出示松鼠图片)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准生字词。
读后出示生词,指名带读。
驯良 乖巧 矫健 榛子榉实 帽缨舵 蛰伏 苔藓狭窄 勉强 栎树 褐色 敏捷 机警 警觉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①由学生或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松鼠的某一方面读懂、读完整后,再交流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读出对松鼠的特点和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②教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
松鼠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的描写,是从形体方面表现它的漂亮的特点;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驯良的特点,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乖巧,最后写繁殖、换毛、是补充说明其他习性。
③用上“先──再──然后”自己说说松鼠搭窝的过程。
四、朗读比较,再品语言
1.读读下面一段对松鼠的文字介绍,与课文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出示
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准确的语言把对松鼠的描写更生动、更形象了。2.放一小段松鼠的影片,再回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松鼠的讨人喜欢。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丛书。
2.布置观察一种小动物,学着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
板书设计:
松鼠
漂亮 驯良 乖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⑤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⑥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吗?
(展示PPT)
讨论明确:
文章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这种说明顺序称为逻辑顺序。
(四)情景再现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组织同学们对恐龙灭绝的场景进行故事复述。
(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进行表演)
(五)课堂拓展
(1)作者为什么要探明恐龙灭绝的原因?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否偏离主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