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班数学教案

小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0 13:26:57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数学教案9篇【通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数学教案9篇【通用】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流程:

  参观服装店,对服装有初步的印象——寻找与指定目标相同的帽子,衣服和帽子(图形对应)——和天线宝宝玩游戏(按目标找物,颜色对应)——玩天线宝宝,结束(验证)

  活动准备:

  1.将活动室布置成小形的服装店,服装小卡片若干

  2.天线宝宝和其他小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带幼儿参观服装店,引导幼儿观看各种衣服,裤子,帽子的形状,对服装店有初步的认识;

  (情景的创设,是吸引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有效办法。也是让

  活动更显生活化,更具生动性的手段)

  主要提问:商店里有些什么?它们一样吗?都是什么样的?(从类型和颜色上来回答)

  2.集体操作活动:选衣服,裤子,帽子

  A.买帽子:教师拿出一顶帽子,请幼儿去商店里寻找同样款式的帽子。(个别操作)

  B.买衣服:请一幼儿在商店里买一件衣服,其他幼儿按照这个款式在商店里找相同的衣服。(小组操作)

  C.买裤子:征求幼儿的意见,教师买来一条裤子,请全体去商店里寻找同样款式的裤子。(集体操作)

  (数学知识是从动作本身产生出来的,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实际操作物体,让他们对物体施加动作,对他们学习数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小班幼儿通过外部动作可以感知到数学的概念属性。也符合他们适合在活动中学习的特点。)

  主要提问:这件衣服(帽子、裤子)是怎么样的?小朋友到商店里找出来好吗?

  3.和天线宝宝玩游戏

  A.请幼儿按照身上的颜色标志去寻找颜色相对应的天线宝宝,并排除其他物品的干扰

  (排除形状、颜色的干扰,找到和自己身上颜色相对应的物品,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主要提问:天线宝宝在哪里呢?抱一个和自己身上的图形一样的天线宝宝玩。

  4.请客人老师检验孩子们拿的天线宝宝是否和幼儿身上的颜色相对应。

  预期活动效果:

  1.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并创设情景贯穿活动始终,游戏化教学,生动,有趣;

  2.活动中幼儿充分“动“起来,人人有操作的机会,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

  活动目标:

  1.能从众多图案中找到与指定目标对应的图形、物体,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重点)

  2.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喜欢数学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袜子、手套的特征(大小、颜色、图案),能将相同的袜子、手套进行配对。

  2.初步理解“一双”的含义.了解成双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3.愿意参加活动,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按实物标记将物体分类的经验,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

  2.物质准备:晾衣架、夹子各若干,袜子每人一双,手套人手一副,篓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我们的袜子。

  师:看看,你的'小脚上穿着什么呀?你的袜子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呢?两只一样吗?哪里一样?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自己的袜子.初步感知两只袜子的大小、颜色、图案相同,知道什么是“一双”。

  2.晾袜子。

  (1)展现晾袜子的场景,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妈妈洗了许多的袜子,还没来得及晾,你们愿意帮忙吗?

  (2)出示一只袜子,引导幼儿观察、配对。

  师:一双袜子要晾在一个衣架上,那这只袜子应该晾在哪里呢?谁愿意试一试?

  个别幼儿示范将相同的袜子晾在一起,师幼共同检验。

  师:为什么把它们晾在这里?

  引导幼儿说出两只袜子的相同特征。

  (3)幼儿操作,将相同的袜子配对。

  师:还有些袜子没有来得及晾在衣架上,请你们每人拿一只袜子,找到它的好朋友.把它们夹在一起。你们愿意帮忙吗?

  (4)幼儿集体游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寻找的过程。

  师:袜子都晾好了吗?袜子一双一双晾在一起了吗?

  集体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收手套。

  (1)介绍游戏玩法。

  师:今天妈妈很高兴,大家都很爱劳动。瞧,妈妈洗的手套也晒干了,我们一起把它们收下来吧。什么样的手套放在一起呢?把同样的一副手套用夹子夹起来放在篓子里哦!

  (2)幼儿操作,迁移匹配袜子的经验,将相同的手套放在一起。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一双”(一副1)。

  (3)相互检查配对结果。

  师:都放好了吗?我们来看一看有没有都放对。

  4.结束活动。

  师:谢谢你们帮妈妈晾了袜子,还收了手套,我们穿鞋子回家吧。我们脚上两只鞋子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幼儿找两只一样的鞋子穿起来。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4以内数量,能做4以内等量集合。

  2.体验4以内等量关系,并学习用“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讲述。

  3.能自己检查操作结果,不漏钉纽扣。

  活动重点:

  感知4以内数量,能做4以内等量集合

  活动难点:

  体验4以内等量关系,并学习用“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讲述。

  活动准备:

  1.多用插板、底卡9《钉纽扣》

  2.插丁:单色10个。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介绍情况出示底卡《钉纽扣1》、底卡10《纽扣2》:“妈妈给娃娃做了新衣服,看一看,漂亮吗?衣服上的这些洞洞是什么呀?哦,原来是扣眼,还没钉好纽扣呢。”

  2、演示规则教师指着底卡9上左边的衣服:“看看这条裙子上一共几个扣眼呀?(3个)3个扣眼需要钉几个纽扣?(3个)我们现在就用这些插丁来当纽扣,从小筐里拿出3个纽扣。好,大家跟我一起做(教师演示,幼儿徒手操作)先伸出一只手,再用另一只手拿插丁,放到这只手上——1个、2个、3个。一共拿了几个?纽扣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可以钉纽扣了。钉完还要说一说“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

  “今天这个活动的名字就叫钉纽扣。你们会做了吗?大家一起说一说,先要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做完还要怎么样?

  3.介绍巩固组活动指着巩固组活动材料:“今天马戏团来的动物明星是小狗,请小朋友先把小狗请到台上,从小红旗开始给小狗排好队,然后给小狗们一一对应发骨头,说一说小狗和骨头哪个多哪个少,最后还要想办法让小狗和骨头变成一样多。注意看,小筐里的骨头上都有什么?对,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点。做完收材料的时候,带红点的骨头要收到小筐里带红点的要收到哪里?”

  二、分组操作

  1.教师请幼儿回到座位上,开始操作。

  2.教师巡视幼儿操作,并进行相应提示。观察幼儿的操作策略,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别指导。

  3.提示常规

  三、交流评价

  1.交流 “今天谁玩了钉纽扣的游戏?老师这边还有两件衣服没有纽扣,谁上来帮帮忙?”

  “我们一起看看他做的'对不对。要先数什么?再拿什么?钉完要说什么?”

  2.评价 “今天有小朋友在给衣服钉纽扣的时候可仔细了,能一个一个数清楚上面的扣眼,再一次拿出相同数量的插丁,钉完后还能按要求说一说,仔细检查有没有多余的扣眼或纽扣。”

  3.整理 “现在请小朋友把材料整理好,然后送到老师这里来。”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区别高矮和一样高及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副、布一块、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

  1、出示课件一,图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健康情况不同,长得高矮不同的两个娈生姐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她们的不同点(结合卫生习惯教育引入高和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出示课件二,图上有一棵树距离近,一棵树距离远,让幼儿判断树的高矮,当幼儿发生争论时,拉回较远的那棵树,让幼儿再次进行比较,然后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相近的地方,否则比较的就不正确了。

  3、出示课件三,一只长颈鹿在地上,一只猴子爬到树顶,猴子低下头对长颈鹿说:瞧!我长得比你高。提问:猴子的话对吗?为什么?

  三、告诉幼儿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或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使幼儿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师比是矮的,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告诉幼儿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发给每个幼儿纸和笔,请每个幼儿依次画高矮不同的三棵树。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通过游戏的方式,认识同伴

  活动准备:

  小手帕一条

  活动过程:

  1、全体幼儿围成一个大圆圈。

  2、老师在演示游戏的玩法:老师用手帕蒙住自己的脸,然后双手伸开摸宝宝,接着,猜猜摸到的宝宝的名字,如果叫不出宝宝的名字,就让被摸到的宝宝介绍自己的名字。

  3、宝宝游戏:宝宝按照老师刚才演示的游戏玩法进行游戏。老师及时提醒宝宝注意安全。宝宝如果说错了名字,老师在一旁给予提醒和鼓励。

  4、游戏结束,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啊?

  活动反思: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自己介绍自己的名字,使幼儿对之产生一定的兴趣,孩子在这次活动中也很投入,有好多幼儿都争先恐后。在活动中,有些幼儿能清楚、响亮、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如钟鸣、杨洋、沈静雯等,但有少数幼儿表达不清楚,甚至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姓名。有些幼儿胆子比较小,所以话到嘴边又不感说出来。通过这次活动,老师对全班幼儿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一些胆子较小的幼儿给予鼓励、帮助,多让他们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同时,教育一些胆子大、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胆子小、表达能力差的孩子,缩小两极分化的差距,使全班幼儿共同进步。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一、目的要求:

  1、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能按图形特征分类。

  2、培养幼儿耐心作业的习惯。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意助人的`品质。

  二、活动准备:

  教具:图形娃娃,三只口袋,儿童乐园一幅,教室内布置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学具:图形娃娃每人一套。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师:我们小四班来了好多客人,你们知道是谁呢?(出示图形妈妈)问:“这是什么?(图形妈妈),图形妈妈怎么啦?(哭)我们一起来问:”图形妈妈你为什么要哭?

  2、原来它们的宝宝不见了,我们帮它们找一找,然后把宝宝们送回妈妈身边去。

  二、请幼儿把图形娃娃送回家。

  1、师:这些娃娃都在儿童乐园玩呢,我们找到它们后,对他们说一句话:XX娃娃,我把你送回家。

  2、教师示范,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把找到的娃娃送到对应的妈妈身边去。

  3、幼儿找娃娃并送回家。

  师:我们先帮圆形妈妈找娃娃,找到后对它说:XX娃娃,我把你送回家。

  现在帮谁找娃娃?怎么说呢?

  还有谁没有回家,送它回家时说什么?

  4、师:这些宝宝都回家了,图形妈妈应该很开心!可是怎么还在哭呢?

  原来图形妈妈还有好多宝宝没回家,原来它们还有许多宝宝躲在小朋友的桌子上呢。快把它们送到新房子里去吧,边送边说一句话。XX娃娃,我送你回家。

  三、幼儿再次操作,把自己桌子上的图形娃娃送到新房子里。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游戏:到图形娃娃家做客。

  1、现在图形妈妈怎么样了?(笑了)图形妈妈说我们小四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为感谢大家,要请我们去它们家做客,看是哪个妈妈出来我们就去它们家去。

  2、幼儿看出示的图形,到相应的图形娃娃家做客。

  3、师:我们到图形妈妈家玩得开心吗?好,现在我们回家吧!

小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学习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或形状)进行分类,并会选择相应的标记。

  活动准备

  1、教具:

  红色的圆片片、方片片各5个;红、绿、方、圆标记各一个。

  2、小组操作材料:红、绿、方、圆标记和分类盒人手一份。

  第一组:红、绿瓶盖各3个(共5份);

  第二组:红、绿棋子各3个(共5份);

  第三组:方、圆同色小积木各3个(共5份);

  第四组:方、圆同色卡片各3个(共5份);

  第五组:方、圆同色棋子各3个(共5份)。

  3、活动场地布置:红色、绿色的方圈、圆圈若干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创设为小猫整理玩具的情景,激发孩子分玩具的兴趣

  ①请一幼儿将一样的片片放在一起。

  ②请幼儿选择相应的标记,边送边说:“x标记送给x片片。

  2、小组活动:鼓励幼儿帮助小猫认真、仔细地分玩具,并做好标记

  第一组:分红、绿瓶盖;第二组:分红、绿棋子;第三组:分方、圆同色小积木;第四组:分方、圆同色卡片;第五组:分方、圆同色棋子。

  操作要求:

  ①分好玩具再送标记,一边送一边说:“x标记送给xx。”

  ③玩好一组,可以请老师检查后,整理好学具再到另一组活动。

  3、游戏:找圈圈

  按标记听琴声滑音迅速站到相应的圈圈里。(巩固分类,提高幼儿排除颜色、形状的干扰,按标记选择相应圈圈的能力。)

  4、活动评价:

  小猫谢谢小朋友帮助他整理玩具,按要求整理好操作材料,并邀请大家跳一个庆祝舞。

  活动反思

  在本次操作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不管按颜色分还是按形状分,平面图形(如花片、卡片)的正确率大大高于立体实物(如棋子、瓶盖等)。

  试分析原因:

  (1)教师以前在提供材料时,平面材料较多,忽视了生活中可运用的实物。(2)就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来看,平面思维优于立体思维。

  (3)小班幼儿的排异性思维发展水平低,在实物分类时十分容易受颜色、形状的干扰。

  改进建议:

  (1)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体现“数学教育生活化”,有机地将数学活动渗透在一日活动中。(2)平时经常性地组织孩子多观察、多触摸,比较平面(图片)与立体(实物)的异同点,感受同一标记可选择事物的.多样性。

  二是本次活动的要求是为实物分类后选择相应的标记,可是大多数的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是先插好标记,然后选实物入。

  试分析原因:

  从幼儿的角度来看,按标记分类比为实物分类选标记来得容易。因为按标记分类,标记首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目标和显性的支持材料,而为实物分类选择标记,首先要求幼儿思考这些材料怎么分,按什么分,有一个内部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为分好的材料选择标记时,要求幼儿进行分析、概括和综合,较之按标记分类,这是一个逆向的思维过程。

  改进建议:

  (1)经常开展适合小班幼儿的逆向性思维训练活动,提高幼儿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

  (2)在设计各种活动时,注重提问的多元性、开发性,以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小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按形状给物体进行分类。

  2、会用视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圆形、正方形。

  3、乐于讲述自己的发现给小朋友听。

  活动准备:

  1、饼干(圆形、正方形的小包装),食品盘子一个。

  2、几何图形片若干,小盘子若干(每个盘子里有6—7个几何图形片),碗宝宝(嘴巴分别是圆形和正方形的)若干。

  3、活动前组织幼儿将手洗净。

  活动过程:

  一、碗宝宝来作客,幼儿观察碗宝宝嘴巴的形状。

  1、用布遮住碗宝宝,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们猜猜看,这里面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幼儿自由猜),那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呀?哦,是两个可爱的碗宝宝,那小朋友看看这两个碗宝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碗宝宝,发现碗宝宝嘴巴的形状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二、碗宝宝吃“饼干”,按形状分图形片。

  1、观察“饼干”。

  教师出示图形片:碗宝宝肚子饿了,它们想吃东西了,老师这里有许多的“饼干”,看看这些“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幼儿观察、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2、喂碗宝宝吃“饼干”。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喂碗宝宝吃东西吧!这个碗宝宝应该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幼儿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相同形状的“饼干”。幼儿边喂边说:碗宝宝,给你吃“XX饼干”。

  3、幼儿操作:喂碗宝宝吃“饼干”。

  要求: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其吃相同形状的“饼干”。

  三、幼儿吃饼干。

  1、教师出示有小包装饼干的盘子:请每个小朋友拿一袋饼干,看看你拿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3、幼儿吃饼干。

  教师:吃的时候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说一句话:我吃的是XX饼干。

  《看谁抓得多》数学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看谁抓得多》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是幼儿生活中常会碰到的的事情。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并且学会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对数字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学会记录的方法。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分了三个步骤。1、怎样玩。2、抓玩具。3、猜猜看。在第一环节中利用幼儿每天都玩的积木来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主动去想办法,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引导时交代清楚记录单记录不仅自己能看懂,也要让别人看懂。让孩子带着目的去操作。第二环节幼儿操作记录由于是大班了而且在数学活动中已经多次使用过记录表了因此这次也不例外孩子对记录表格非常熟悉。让孩子玩看谁抓得多的游戏,孩子通过玩游戏自然的导出了数的概念和认知,通过不同的数量进行观察、数数、记录,比比谁的眼力快谁的动作速度快,这样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字的神奇和有趣,并将幼儿对数字的理解、运用进一步加以扩展和延伸。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必回归生活。通过这一过程,孩子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数字的妙用,感受到运用数字的快乐,从中也增强了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最后的猜猜看中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如:老师抓了28个我怎么抓了8个等问题值得孩子们进一不去思考。所以我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孩子继续去探索发现。

小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方形。

  2、愿意为图形宝宝找朋友,并按规则要求操作。

  3、喜欢参加数学活动,从中体验与同伴共同操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2、贴有圆形、三角形、方形标记的房子三间。

  3、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听音乐进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图形王国玩一玩,开心吗?那我们现在就出发了。(音乐:郊游)

  二、对圆形、三角形、方形的认识

  (一)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 。

  1、师:哇,图形王国里有这么多图形宝宝,大家想认识他们吗?那我们一起来互相打个招呼吧。教师分别出示三个形状卡片,以形状宝宝的口吻来自我介绍。

  (1)圆形。大家好,我是圆形,我的身体呀胖乎乎的,一个棱角也没有。你们瞧,我的眼睛、嘴巴也都是圆形的呢。

  (2)方形。师:嗨,我是方形,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做朋友。

  (3)三角形。师:小朋友好,我是三角形,我呀有三条边,三个角,大家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2、 师:刚才三个形状宝宝介绍了自己,现在,你们认识它们了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请幼儿分别讲述三种形状的特征。如讲述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讲述)。

  师:我们再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三个宝宝,好吗?(师生共同小结)

  (二)游戏:找朋友

  (1)先说说自己拿的是什么图形宝宝。

  师: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图形宝宝,它们藏在了你们的小椅子下面,快去把他们请出来吧!你取的什么图形宝宝,自己说说。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取得什么图形宝宝。跟你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师幼找朋友。

  A:圆形宝宝找朋友 师:我这儿也有一些图形宝宝,它们想找朋友。(出示圆形)我是圆形宝宝,谁和我长的一样我就和他做朋友。请圆形宝宝站起来。好朋友挥挥手。

  B:方形宝宝找朋友 师:我是方形宝宝,是方形的宝宝快过来,亲亲。

  C:三角形找朋友 师:我是三角形宝宝 ,是三角形的宝宝快过来和我抱一抱。

  (3)同伴间找朋友。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听到音乐就去找跟自己图形宝宝一样的好朋友。你找到好朋友了吗?我来瞧一瞧。

  (4)和朋友跳个舞。 师:我们都找到了好朋友,和你的好朋友跳个舞吧!

  (三)图形宝宝找家

  1、师:图形宝宝累了,想要回家睡觉了。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吧!

  2、出示贴有图形标记的房子,介绍:这是图形宝宝的家,看看图形宝宝的家里有几间房间?每间房间各住着什么图形?

  师:这是谁的家(圆形的家)请一个小朋友帮忙把圆形宝宝送到他家里 ,送的时候要对他说:"我把圆形宝宝送到圆形的家"。(方形、三角形)

  3、分组操作练习。

  请幼儿把一样的图形送到有相应图形标记的"家"中。鼓励幼儿为图形宝宝都找到家。

  4、验证: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了吗?

  (1)集体验证:我们一起来看看圆形妈妈的家是不是都住着圆形宝宝?如发现有不同的形状让幼儿一起观察并纠正。

  (2)小组验证:三角形妈妈的家请男孩子去检查;方形妈妈的家请女孩子去检查。

  (四)结束

  (1)师: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棒,图形妈妈说,请小五班的小朋友也来做它们的孩子。那你们喜欢做什么形状的孩子呢?黑板上有各种形状的贴纸,请小朋友自己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形状贴纸贴在胸前。

  (2)分别请三种形状的孩子排队:我们一起开着小火车去郊游吧。

【小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教案09-30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7-26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7-28

小班数学教案【精选】07-27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8-04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8-05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8-15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8-09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8-08

小班数学教案12-11

小班数学教案9篇【通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数学教案9篇【通用】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流程:

  参观服装店,对服装有初步的印象——寻找与指定目标相同的帽子,衣服和帽子(图形对应)——和天线宝宝玩游戏(按目标找物,颜色对应)——玩天线宝宝,结束(验证)

  活动准备:

  1.将活动室布置成小形的服装店,服装小卡片若干

  2.天线宝宝和其他小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带幼儿参观服装店,引导幼儿观看各种衣服,裤子,帽子的形状,对服装店有初步的认识;

  (情景的创设,是吸引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有效办法。也是让

  活动更显生活化,更具生动性的手段)

  主要提问:商店里有些什么?它们一样吗?都是什么样的?(从类型和颜色上来回答)

  2.集体操作活动:选衣服,裤子,帽子

  A.买帽子:教师拿出一顶帽子,请幼儿去商店里寻找同样款式的帽子。(个别操作)

  B.买衣服:请一幼儿在商店里买一件衣服,其他幼儿按照这个款式在商店里找相同的衣服。(小组操作)

  C.买裤子:征求幼儿的意见,教师买来一条裤子,请全体去商店里寻找同样款式的裤子。(集体操作)

  (数学知识是从动作本身产生出来的,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实际操作物体,让他们对物体施加动作,对他们学习数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小班幼儿通过外部动作可以感知到数学的概念属性。也符合他们适合在活动中学习的特点。)

  主要提问:这件衣服(帽子、裤子)是怎么样的?小朋友到商店里找出来好吗?

  3.和天线宝宝玩游戏

  A.请幼儿按照身上的颜色标志去寻找颜色相对应的天线宝宝,并排除其他物品的干扰

  (排除形状、颜色的干扰,找到和自己身上颜色相对应的物品,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主要提问:天线宝宝在哪里呢?抱一个和自己身上的图形一样的天线宝宝玩。

  4.请客人老师检验孩子们拿的天线宝宝是否和幼儿身上的颜色相对应。

  预期活动效果:

  1.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并创设情景贯穿活动始终,游戏化教学,生动,有趣;

  2.活动中幼儿充分“动“起来,人人有操作的机会,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

  活动目标:

  1.能从众多图案中找到与指定目标对应的图形、物体,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重点)

  2.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喜欢数学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袜子、手套的特征(大小、颜色、图案),能将相同的袜子、手套进行配对。

  2.初步理解“一双”的含义.了解成双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3.愿意参加活动,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按实物标记将物体分类的经验,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

  2.物质准备:晾衣架、夹子各若干,袜子每人一双,手套人手一副,篓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我们的袜子。

  师:看看,你的'小脚上穿着什么呀?你的袜子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呢?两只一样吗?哪里一样?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自己的袜子.初步感知两只袜子的大小、颜色、图案相同,知道什么是“一双”。

  2.晾袜子。

  (1)展现晾袜子的场景,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妈妈洗了许多的袜子,还没来得及晾,你们愿意帮忙吗?

  (2)出示一只袜子,引导幼儿观察、配对。

  师:一双袜子要晾在一个衣架上,那这只袜子应该晾在哪里呢?谁愿意试一试?

  个别幼儿示范将相同的袜子晾在一起,师幼共同检验。

  师:为什么把它们晾在这里?

  引导幼儿说出两只袜子的相同特征。

  (3)幼儿操作,将相同的袜子配对。

  师:还有些袜子没有来得及晾在衣架上,请你们每人拿一只袜子,找到它的好朋友.把它们夹在一起。你们愿意帮忙吗?

  (4)幼儿集体游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寻找的过程。

  师:袜子都晾好了吗?袜子一双一双晾在一起了吗?

  集体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收手套。

  (1)介绍游戏玩法。

  师:今天妈妈很高兴,大家都很爱劳动。瞧,妈妈洗的手套也晒干了,我们一起把它们收下来吧。什么样的手套放在一起呢?把同样的一副手套用夹子夹起来放在篓子里哦!

  (2)幼儿操作,迁移匹配袜子的经验,将相同的手套放在一起。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一双”(一副1)。

  (3)相互检查配对结果。

  师:都放好了吗?我们来看一看有没有都放对。

  4.结束活动。

  师:谢谢你们帮妈妈晾了袜子,还收了手套,我们穿鞋子回家吧。我们脚上两只鞋子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幼儿找两只一样的鞋子穿起来。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4以内数量,能做4以内等量集合。

  2.体验4以内等量关系,并学习用“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讲述。

  3.能自己检查操作结果,不漏钉纽扣。

  活动重点:

  感知4以内数量,能做4以内等量集合

  活动难点:

  体验4以内等量关系,并学习用“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讲述。

  活动准备:

  1.多用插板、底卡9《钉纽扣》

  2.插丁:单色10个。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介绍情况出示底卡《钉纽扣1》、底卡10《纽扣2》:“妈妈给娃娃做了新衣服,看一看,漂亮吗?衣服上的这些洞洞是什么呀?哦,原来是扣眼,还没钉好纽扣呢。”

  2、演示规则教师指着底卡9上左边的衣服:“看看这条裙子上一共几个扣眼呀?(3个)3个扣眼需要钉几个纽扣?(3个)我们现在就用这些插丁来当纽扣,从小筐里拿出3个纽扣。好,大家跟我一起做(教师演示,幼儿徒手操作)先伸出一只手,再用另一只手拿插丁,放到这只手上——1个、2个、3个。一共拿了几个?纽扣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可以钉纽扣了。钉完还要说一说“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

  “今天这个活动的名字就叫钉纽扣。你们会做了吗?大家一起说一说,先要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做完还要怎么样?

  3.介绍巩固组活动指着巩固组活动材料:“今天马戏团来的动物明星是小狗,请小朋友先把小狗请到台上,从小红旗开始给小狗排好队,然后给小狗们一一对应发骨头,说一说小狗和骨头哪个多哪个少,最后还要想办法让小狗和骨头变成一样多。注意看,小筐里的骨头上都有什么?对,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点。做完收材料的时候,带红点的骨头要收到小筐里带红点的要收到哪里?”

  二、分组操作

  1.教师请幼儿回到座位上,开始操作。

  2.教师巡视幼儿操作,并进行相应提示。观察幼儿的操作策略,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别指导。

  3.提示常规

  三、交流评价

  1.交流 “今天谁玩了钉纽扣的游戏?老师这边还有两件衣服没有纽扣,谁上来帮帮忙?”

  “我们一起看看他做的'对不对。要先数什么?再拿什么?钉完要说什么?”

  2.评价 “今天有小朋友在给衣服钉纽扣的时候可仔细了,能一个一个数清楚上面的扣眼,再一次拿出相同数量的插丁,钉完后还能按要求说一说,仔细检查有没有多余的扣眼或纽扣。”

  3.整理 “现在请小朋友把材料整理好,然后送到老师这里来。”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区别高矮和一样高及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副、布一块、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

  1、出示课件一,图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健康情况不同,长得高矮不同的两个娈生姐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她们的不同点(结合卫生习惯教育引入高和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出示课件二,图上有一棵树距离近,一棵树距离远,让幼儿判断树的高矮,当幼儿发生争论时,拉回较远的那棵树,让幼儿再次进行比较,然后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相近的地方,否则比较的就不正确了。

  3、出示课件三,一只长颈鹿在地上,一只猴子爬到树顶,猴子低下头对长颈鹿说:瞧!我长得比你高。提问:猴子的话对吗?为什么?

  三、告诉幼儿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或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使幼儿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师比是矮的,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告诉幼儿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发给每个幼儿纸和笔,请每个幼儿依次画高矮不同的三棵树。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通过游戏的方式,认识同伴

  活动准备:

  小手帕一条

  活动过程:

  1、全体幼儿围成一个大圆圈。

  2、老师在演示游戏的玩法:老师用手帕蒙住自己的脸,然后双手伸开摸宝宝,接着,猜猜摸到的宝宝的名字,如果叫不出宝宝的名字,就让被摸到的宝宝介绍自己的名字。

  3、宝宝游戏:宝宝按照老师刚才演示的游戏玩法进行游戏。老师及时提醒宝宝注意安全。宝宝如果说错了名字,老师在一旁给予提醒和鼓励。

  4、游戏结束,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啊?

  活动反思: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自己介绍自己的名字,使幼儿对之产生一定的兴趣,孩子在这次活动中也很投入,有好多幼儿都争先恐后。在活动中,有些幼儿能清楚、响亮、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如钟鸣、杨洋、沈静雯等,但有少数幼儿表达不清楚,甚至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姓名。有些幼儿胆子比较小,所以话到嘴边又不感说出来。通过这次活动,老师对全班幼儿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一些胆子较小的幼儿给予鼓励、帮助,多让他们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同时,教育一些胆子大、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胆子小、表达能力差的孩子,缩小两极分化的差距,使全班幼儿共同进步。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一、目的要求:

  1、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能按图形特征分类。

  2、培养幼儿耐心作业的习惯。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意助人的`品质。

  二、活动准备:

  教具:图形娃娃,三只口袋,儿童乐园一幅,教室内布置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学具:图形娃娃每人一套。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师:我们小四班来了好多客人,你们知道是谁呢?(出示图形妈妈)问:“这是什么?(图形妈妈),图形妈妈怎么啦?(哭)我们一起来问:”图形妈妈你为什么要哭?

  2、原来它们的宝宝不见了,我们帮它们找一找,然后把宝宝们送回妈妈身边去。

  二、请幼儿把图形娃娃送回家。

  1、师:这些娃娃都在儿童乐园玩呢,我们找到它们后,对他们说一句话:XX娃娃,我把你送回家。

  2、教师示范,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把找到的娃娃送到对应的妈妈身边去。

  3、幼儿找娃娃并送回家。

  师:我们先帮圆形妈妈找娃娃,找到后对它说:XX娃娃,我把你送回家。

  现在帮谁找娃娃?怎么说呢?

  还有谁没有回家,送它回家时说什么?

  4、师:这些宝宝都回家了,图形妈妈应该很开心!可是怎么还在哭呢?

  原来图形妈妈还有好多宝宝没回家,原来它们还有许多宝宝躲在小朋友的桌子上呢。快把它们送到新房子里去吧,边送边说一句话。XX娃娃,我送你回家。

  三、幼儿再次操作,把自己桌子上的图形娃娃送到新房子里。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游戏:到图形娃娃家做客。

  1、现在图形妈妈怎么样了?(笑了)图形妈妈说我们小四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为感谢大家,要请我们去它们家做客,看是哪个妈妈出来我们就去它们家去。

  2、幼儿看出示的图形,到相应的图形娃娃家做客。

  3、师:我们到图形妈妈家玩得开心吗?好,现在我们回家吧!

小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学习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或形状)进行分类,并会选择相应的标记。

  活动准备

  1、教具:

  红色的圆片片、方片片各5个;红、绿、方、圆标记各一个。

  2、小组操作材料:红、绿、方、圆标记和分类盒人手一份。

  第一组:红、绿瓶盖各3个(共5份);

  第二组:红、绿棋子各3个(共5份);

  第三组:方、圆同色小积木各3个(共5份);

  第四组:方、圆同色卡片各3个(共5份);

  第五组:方、圆同色棋子各3个(共5份)。

  3、活动场地布置:红色、绿色的方圈、圆圈若干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创设为小猫整理玩具的情景,激发孩子分玩具的兴趣

  ①请一幼儿将一样的片片放在一起。

  ②请幼儿选择相应的标记,边送边说:“x标记送给x片片。

  2、小组活动:鼓励幼儿帮助小猫认真、仔细地分玩具,并做好标记

  第一组:分红、绿瓶盖;第二组:分红、绿棋子;第三组:分方、圆同色小积木;第四组:分方、圆同色卡片;第五组:分方、圆同色棋子。

  操作要求:

  ①分好玩具再送标记,一边送一边说:“x标记送给xx。”

  ③玩好一组,可以请老师检查后,整理好学具再到另一组活动。

  3、游戏:找圈圈

  按标记听琴声滑音迅速站到相应的圈圈里。(巩固分类,提高幼儿排除颜色、形状的干扰,按标记选择相应圈圈的能力。)

  4、活动评价:

  小猫谢谢小朋友帮助他整理玩具,按要求整理好操作材料,并邀请大家跳一个庆祝舞。

  活动反思

  在本次操作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不管按颜色分还是按形状分,平面图形(如花片、卡片)的正确率大大高于立体实物(如棋子、瓶盖等)。

  试分析原因:

  (1)教师以前在提供材料时,平面材料较多,忽视了生活中可运用的实物。(2)就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来看,平面思维优于立体思维。

  (3)小班幼儿的排异性思维发展水平低,在实物分类时十分容易受颜色、形状的干扰。

  改进建议:

  (1)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体现“数学教育生活化”,有机地将数学活动渗透在一日活动中。(2)平时经常性地组织孩子多观察、多触摸,比较平面(图片)与立体(实物)的异同点,感受同一标记可选择事物的.多样性。

  二是本次活动的要求是为实物分类后选择相应的标记,可是大多数的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是先插好标记,然后选实物入。

  试分析原因:

  从幼儿的角度来看,按标记分类比为实物分类选标记来得容易。因为按标记分类,标记首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目标和显性的支持材料,而为实物分类选择标记,首先要求幼儿思考这些材料怎么分,按什么分,有一个内部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为分好的材料选择标记时,要求幼儿进行分析、概括和综合,较之按标记分类,这是一个逆向的思维过程。

  改进建议:

  (1)经常开展适合小班幼儿的逆向性思维训练活动,提高幼儿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

  (2)在设计各种活动时,注重提问的多元性、开发性,以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小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按形状给物体进行分类。

  2、会用视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圆形、正方形。

  3、乐于讲述自己的发现给小朋友听。

  活动准备:

  1、饼干(圆形、正方形的小包装),食品盘子一个。

  2、几何图形片若干,小盘子若干(每个盘子里有6—7个几何图形片),碗宝宝(嘴巴分别是圆形和正方形的)若干。

  3、活动前组织幼儿将手洗净。

  活动过程:

  一、碗宝宝来作客,幼儿观察碗宝宝嘴巴的形状。

  1、用布遮住碗宝宝,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们猜猜看,这里面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幼儿自由猜),那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呀?哦,是两个可爱的碗宝宝,那小朋友看看这两个碗宝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碗宝宝,发现碗宝宝嘴巴的形状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二、碗宝宝吃“饼干”,按形状分图形片。

  1、观察“饼干”。

  教师出示图形片:碗宝宝肚子饿了,它们想吃东西了,老师这里有许多的“饼干”,看看这些“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幼儿观察、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2、喂碗宝宝吃“饼干”。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喂碗宝宝吃东西吧!这个碗宝宝应该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幼儿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相同形状的“饼干”。幼儿边喂边说:碗宝宝,给你吃“XX饼干”。

  3、幼儿操作:喂碗宝宝吃“饼干”。

  要求: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其吃相同形状的“饼干”。

  三、幼儿吃饼干。

  1、教师出示有小包装饼干的盘子:请每个小朋友拿一袋饼干,看看你拿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3、幼儿吃饼干。

  教师:吃的时候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说一句话:我吃的是XX饼干。

  《看谁抓得多》数学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看谁抓得多》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是幼儿生活中常会碰到的的事情。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并且学会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对数字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学会记录的方法。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分了三个步骤。1、怎样玩。2、抓玩具。3、猜猜看。在第一环节中利用幼儿每天都玩的积木来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主动去想办法,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引导时交代清楚记录单记录不仅自己能看懂,也要让别人看懂。让孩子带着目的去操作。第二环节幼儿操作记录由于是大班了而且在数学活动中已经多次使用过记录表了因此这次也不例外孩子对记录表格非常熟悉。让孩子玩看谁抓得多的游戏,孩子通过玩游戏自然的导出了数的概念和认知,通过不同的数量进行观察、数数、记录,比比谁的眼力快谁的动作速度快,这样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字的神奇和有趣,并将幼儿对数字的理解、运用进一步加以扩展和延伸。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必回归生活。通过这一过程,孩子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数字的妙用,感受到运用数字的快乐,从中也增强了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最后的猜猜看中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如:老师抓了28个我怎么抓了8个等问题值得孩子们进一不去思考。所以我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孩子继续去探索发现。

小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方形。

  2、愿意为图形宝宝找朋友,并按规则要求操作。

  3、喜欢参加数学活动,从中体验与同伴共同操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2、贴有圆形、三角形、方形标记的房子三间。

  3、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听音乐进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图形王国玩一玩,开心吗?那我们现在就出发了。(音乐:郊游)

  二、对圆形、三角形、方形的认识

  (一)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 。

  1、师:哇,图形王国里有这么多图形宝宝,大家想认识他们吗?那我们一起来互相打个招呼吧。教师分别出示三个形状卡片,以形状宝宝的口吻来自我介绍。

  (1)圆形。大家好,我是圆形,我的身体呀胖乎乎的,一个棱角也没有。你们瞧,我的眼睛、嘴巴也都是圆形的呢。

  (2)方形。师:嗨,我是方形,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做朋友。

  (3)三角形。师:小朋友好,我是三角形,我呀有三条边,三个角,大家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2、 师:刚才三个形状宝宝介绍了自己,现在,你们认识它们了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请幼儿分别讲述三种形状的特征。如讲述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讲述)。

  师:我们再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三个宝宝,好吗?(师生共同小结)

  (二)游戏:找朋友

  (1)先说说自己拿的是什么图形宝宝。

  师: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图形宝宝,它们藏在了你们的小椅子下面,快去把他们请出来吧!你取的什么图形宝宝,自己说说。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取得什么图形宝宝。跟你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师幼找朋友。

  A:圆形宝宝找朋友 师:我这儿也有一些图形宝宝,它们想找朋友。(出示圆形)我是圆形宝宝,谁和我长的一样我就和他做朋友。请圆形宝宝站起来。好朋友挥挥手。

  B:方形宝宝找朋友 师:我是方形宝宝,是方形的宝宝快过来,亲亲。

  C:三角形找朋友 师:我是三角形宝宝 ,是三角形的宝宝快过来和我抱一抱。

  (3)同伴间找朋友。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听到音乐就去找跟自己图形宝宝一样的好朋友。你找到好朋友了吗?我来瞧一瞧。

  (4)和朋友跳个舞。 师:我们都找到了好朋友,和你的好朋友跳个舞吧!

  (三)图形宝宝找家

  1、师:图形宝宝累了,想要回家睡觉了。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吧!

  2、出示贴有图形标记的房子,介绍:这是图形宝宝的家,看看图形宝宝的家里有几间房间?每间房间各住着什么图形?

  师:这是谁的家(圆形的家)请一个小朋友帮忙把圆形宝宝送到他家里 ,送的时候要对他说:"我把圆形宝宝送到圆形的家"。(方形、三角形)

  3、分组操作练习。

  请幼儿把一样的图形送到有相应图形标记的"家"中。鼓励幼儿为图形宝宝都找到家。

  4、验证: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了吗?

  (1)集体验证:我们一起来看看圆形妈妈的家是不是都住着圆形宝宝?如发现有不同的形状让幼儿一起观察并纠正。

  (2)小组验证:三角形妈妈的家请男孩子去检查;方形妈妈的家请女孩子去检查。

  (四)结束

  (1)师: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棒,图形妈妈说,请小五班的小朋友也来做它们的孩子。那你们喜欢做什么形状的孩子呢?黑板上有各种形状的贴纸,请小朋友自己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形状贴纸贴在胸前。

  (2)分别请三种形状的孩子排队:我们一起开着小火车去郊游吧。

【小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教案09-30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7-26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7-28

小班数学教案【精选】07-27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8-04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8-05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8-15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8-09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8-08

小班数学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