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星、快、沙、爬、怎、么、傍、晚、风、吹、话”11个生字的字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生字。认识三点水旁。
2 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顿读。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3 描摹“沙、风”2个生字。
4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说说小海星和妈妈的对话,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在大海里,住着许多像星星一样可爱的小精灵,出示实物。他们的名字就叫:小海星,出示实物。板书:
2 学习生字:星(读准后鼻音,并扩词)。
3 揭示课题41.小海星快回家
学习生字:快(拼读三拼音,渗透它的部首是竖心旁,这类字大都和心情有关。反义词是慢)
4 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谁要让小海星快回家?为什么?听听课文的录音,
三学习生字
1自己读读课文,注意我们圈出的生字的读音,不加字不漏字
2 同桌检查,互相听听对方读得是否正确了。齐读
3 集体交流,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1)出示生字:
“沙、爬、怎、么、傍、晚、风、吹、话”(注上拼音)
(2)相互提醒学习中遇到的难字。
你觉得哪些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翘舌、前后鼻)
读音:“沙、吹、怎、傍、风”,开一组火车
请大家看看这些字
字形:“沙、风、傍”。学习三点水旁,复习整理三点水旁的字,知道这类字大都和水有关。渗透“话”的部首是言字旁,这类字大都和言语有关就像我们学过的说和语。书空“风和沙“;复习单人旁,
出示:傍。理解“傍晚”是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3)巩固识字
部首妈妈找宝宝;脑力大比拼:我说你猜
(4)读通课文,背诵课文
四学习课文
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再来读读课文,注意读流畅(不顿读),指名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
1这只小海星在沙滩上玩得怎么样,你来听一听,想一想。交流
师:这可真是只可爱调皮的小海星
出示:小海星,爱玩沙,开开心心沙上爬。谁来读?三个人,齐读
2太阳落山了,傍晚了,小海星玩得忘了回家了,他的妈妈会怎么样?
谁上来演演小海星的妈妈?
出示:小海星,爱玩沙,开开心心沙上爬。妈妈在找他:怎么傍晚不回家?
读出海星的可爱,读出妈妈的'牵挂
3最牵挂孩子的就是妈妈了,妈妈看不到孩子会多么着急呀!这个时候,海风开始劝告贪玩的小海星了,他轻轻的吹着,好像在说:
如果你是海风,你会对调皮的小海星说些什么?
请同学说,大面积说,老师对答
4出示第二段,比读,齐读
5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6你们读的会更好听。放音乐
四训练说话
1 出示插图,观察。
2 训练想象说话。
合作表演:小海星回到家,会和妈妈说些什么呢?找个伙伴演一演。
3 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姑娘》。文中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歌颂了她顽强拼搏的体育。
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对陈招娣并不了解,课前需布置学生查一下有关她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时的倔强性格。
重、难点: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细节描写中,体会女排姑娘的永不服输的顽强拼搏。
教法:自读感悟
教具:有陈招娣的图片、课件
流程:
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女排在世界上的赛事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他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女排其中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她是如何苦练的。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谈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三、研读重点,感受陈招娣的训练吃苦耐劳的顽强拼搏的品质。
(1)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女排训练辛苦的的句子,围绕课文后的.第一个思考题来进行。
(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己最受感动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自己体会,再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课文最后九个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
a.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怎么读,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b.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
c.教师范读。
四、整体回顾,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在笔记本上简要地写一写自己了解的陈招娣。
五、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要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
2.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招娣迈动了脚步了。不过,她()往前走,()来个向后转,步子()猛,动作()冲。
3.小练笔:学习作者写典型事迹细节的写法。描写生活中的某个场面。
六、实践活动。
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演一演。
2.课外阅读女排在赛场上拼搏的其它故事。
七.作业:抄写佳句。在练习册中自选两道题。
板书:
人物事件过程
主动请求加练
苦练陈招娣一次加练首次累倒罢练
再次累倒罢练
理智回归完成训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2.完成本次练习的习题,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能认真观察一处景物,并清楚明白地写出来。
2.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完成“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的练习。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注意积累的好习惯。
一 语海畅游
1.比一比,再组词。
(1)读准字音,比较异同。
(2)口头组词。
(3)独立完成练习。
(4)集体订正。
幻(幻想) 慢(慢车) 芒(光芒) 刻(立刻)
幼(幼小) 漫(弥漫) 茫(茫茫) 该(应该)
2.和同学商量一下,照例子,把下面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投影出示例句。
(2)朗读句子,理解意思。
(3)改写时注意标点符号。
(4)独立改写句子。老师巡视指导。
(5)投影出示同学改写的句子,共同评价。
出示句子:
①我们来到海洋馆。
②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鱼。
我们来到海洋馆,看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鱼。
二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读通古诗《鹿柴》。(注意“柴”的读音是zhài)
2.朗读古诗,理解意思。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提出不懂的词句,大家讨论。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空旷的山里不见有人,只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阳光斜射进森林深处,又返照在一片青苔之上。)
(4)练习背诵古诗。
三 阅读平台
阅读诗歌《雨中的树林》。
1.默读诗歌。
(1)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
(2)借助字典,独立识字。
2.朗读诗歌。
(1)个人练习读,把诗读通顺。
(2)齐读诗歌,把诗读流利。
(3)理解诗歌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1.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2.观察一处景物,并清楚明白地写出来。
四 能说会道
1.阅读说话提示。
2.明确说话要求。
主题:谁是最佳小导游
要求:
(1)介绍自己的家乡时,要注意把家乡最可爱的地方介绍给游客。
(2)说话时,语句要通顺连贯。
(3)认真听小导游介绍。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他提问。小导游要认真回答。
3.先在小组练一练。
4.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说一说。
5.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评出十佳小导游。
五 笔下生辉
观察一处景物,再写下来。
1.观察时要从整体到部分。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观察景物的样子、颜色,还可以闻闻那里有什么气味,听听有什么声音。
3.先把自己观察的景物说一说,然后同学之间进行评议。
4.把观察的景物写出来。
(1)写作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2)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具体。
(3)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4)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5.完成习作后,认真读一读并作修改。
例文:
家乡的青山
我的家乡四面环山。这里的山,不像泰山那么雄伟,华山那么险峻。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青山周围云雾缭绕,站在山顶,好像进入了仙境。
春天,青山的小草极嫩,嫩得使人舍不得碰它。山坡上那一朵朵的桃花,灿若朝霞,再经姹紫嫣红的山花点缀,好似绿绒毯上五彩缤纷的图案,真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夏天,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等等。野花的芳香引来了许许多多的蝴蝶,它们在花朵上翩翩起舞,给青山增添了色彩。
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山间的树上长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那柿子活像黄琥珀雕刻的一样,闪耀着光彩。那硕大的苹果挂满了枝头,压弯了树枝。山上的一切都换上了黄装。远远望去,大山像一个披甲的壮士,矗立在那里。
冬天,山顶上、山腰、山脚下都是雪,整座山银装素裹,真是壮观。
家乡的山很美,那一座座青山终日坐落在这里,它们总是第一个把太阳呼唤出来,也是最后一个送太阳落入地平线。我爱家乡的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2.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落实重要实、虚词,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媒体 建议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她们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点着中华大地。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一百九十三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笔端,去追溯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过去的真容。(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地理学家、文学家、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教师范读,要抑扬顿挫,带有惊叹赞美之情。
3.学生学读。
4.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文言文翻译指导:
(1)原则: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
达:要求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要求译文用词考究,文笔优美。
(2)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书名、物名、官职、器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等可照录不翻译。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发语词,音节助词、重复多次的、表敬称贺谦称的词可以删去不译。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汝”换成“你”等等。
调――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如谓语前置、定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固――固定的格式有固定的译法。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时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3)步骤
①(略读)把握文章大意,同时标记处要翻译的词、句。
②(细读)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要根据语境进行推敲。贯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③(回读)译完后,把答案带入原文,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5.提出合作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6.指名翻译全文,不妥之处随时指出。
教师重点强调下列句子翻译。
①或王命急宣
译文: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7.指导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绝沿溯阻绝(停、断)绝t多生怪柏(极)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曲折)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动词活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
空谷传响(动词活用作名词,回声)
(4)其他重要字词
或王命急宣(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奔驰的骏马)(如)(快)
良多趣味(实在)属引凄异(连续不断)(延长)
三、自由朗读,小组内互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积累了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在此基础上熟读了课文,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美,为下一节课的进一步赏读奠定了基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巩固重要词语翻译。
教后反思
陈书兰
语文教案 篇5
本文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抒发了一条小河常年累月,无论昼夜,寒来暑往默默忍受着寂寞、干涸却不停地、快乐地流淌,为人们播种希望与幸福的胸怀。值得注意的是奔跑是小河最重要的品质与特征。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点拨。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相关的词语,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它们。
3、理解诗歌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要注意指导同学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教师可以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范读,指导同学读出长句中的停顿,注意不同标点符号时语气的表达。通过范读、探究、找关键词句的方法突破。激发同学对诗歌朗读的热爱和兴趣。
学生分析:
这篇诗歌篇幅不是很长,学生读起来较容易。但生字较多,因此,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有效的识字方法识字。让学生通过读文,知道奔跑使小河能歌唱、能奉献、能为人们带来播种的希望和丰收的快乐。可以结合课后问题来牵引,指导学生了解总起句的作用,感受小河那种忘我的奉献的精神。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词卡片、了解家乡的河流辽河、浑河对沈阳的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
2、学生准备:查找小河的来历形成及对人类有哪些好处相关资料。收集辽宁沈阳都有哪些河流,它们对家乡沈阳的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课前老师让收集有关河流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吗?(生汇报)
(课件播放小河经过高山、平原、田野……流淌的动画)
(一)、导入
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它穿越高山、平原;浇灌田野、森林。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它在唱自己的歌,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通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做记号,然后在组内解决。
2、同学互动,拿出汉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3、老师检查学生识字、识词情况,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坎坷 干涩 乳汁 哺育 崇高 浇灌 寂寞 嘴唇 播种 分享
4、课件出示汉字,生认读。一类字让学生自己能说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及相关的词语。
5、指导写字。指导书写学生认为难写、易错的字。如“哺 灌”。评比欣赏。
(三)、理解课文
1、指名同学大声读课文,划出全文共有几个小节。
2、你喜欢哪个小节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画面)师:我是一条小河,一条奔跑的小河。听,哗啦哗啦,那是我流过城市山村,正在把动人的故事诉说,小河的歌里都唱了哪些故事?(唱自己是明亮的小河、快乐的小河、绿色的小河。)
(1)第一节:你们知道了什么?(指名同学回答,回答到哪就指导哪句话的朗读。)
猜一猜,它可能都走过哪?(生介绍自己了解有关小河形成及最后流到大海的资料。可以读查到的资料;还可以画出来。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到黑板上画下来。)
它走的路确实够远的了。练读这句话,读出路远的感觉。指名同学读,读后评价。
(2)还知道了什么?你们从哪知道的?用书上的话来回答。(生补充黑板画)有和他同样感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小河有唱不完的歌和遇见了很多很多好伙伴。指名朗读前三句。评价。
(3)它除了唱着星星、月亮还可能唱着什么?身边除了有小鸟花朵以外,还可能有什么和它做伴?
(4)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做一首小诗。(略)
(5)下面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同学读。(读出路途坎坷、不知疲惫、不怕严寒酷暑等的`感受)
(6)配乐,师范读后学生评价。老师在读的时候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小河在山谷中不停奔跑,身边还有小鸟、小花等等很多小伙伴。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就能读好。
(7)课件动画配乐。齐读。
4、第二节你还读明白了什么?指几名同学汇报。
(1)你知道寂寞是什么意思吗?你有过寂寞的时候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2)那小河可能在什么时候会寂寞呢?(答案不唯一。)
(3)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寂寞的感觉。
(4)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河从寂寞又变成欢乐的了呢?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想一想你读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和同组同学交流交流。 同学交流后回答。(干旱地区大地干裂,田里颗粒无收,人们没有水喝,就像唐僧他们路过的火焰山一带一样等。)
(6)失去生机的黄土沙石;口渴的要命的小动物们见到小河一定乐坏了。小河帮助了别人一定也乐坏了!咱们也像小河一样,把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一读,把快乐送给他们。
(7)指名同学读。赛读。表演读。
(8)比较第一、二节句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节第一句的句式相同,以及每一节下面的句子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了解总起句的作用。)
5、学习第三、四小节。
思考:刚才学习诗歌时都用什么方法?(读、画、联系上下文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小节。
(1)自己划出这两个小节的总起句。小组内交流自己还知道了什么。
(2)生汇报,其他同学适时给予补充。从而知道小河有追求、有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快乐。
(3)(课件出示小河流动的动画,经过地方的美景。)同学们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教师边过度:有人说它是江河湖海的儿子;也有人说它是水里鱼儿的家。它经过的土地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它经过的田野,大地葱绿,瓜果飘香。好像它不知忧愁,总是用自己的身躯拍打石子发出悦耳的轻唱,好像它不知疲惫,无论严寒盛夏,永远向前。因此诗歌的最后一小节说它是一条奔跑的小河。
齐读最后一小节。说说你们是怎么理解“奔跑”的?
是啊!正是由于它奔跑,才最后投入大海母亲的怀抱。不愧是一条弃而不舍的小河;也正是由于它奔跑,才有这大地的生机;真是一条播种希望的小河。让我们再读课文,去聆听去体会。
课件动画配乐。生自由加动作朗读全文。
(四)、课件播放:辽河介绍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的为小河的乐观、坚韧、勇敢、执着所感动了。老师把我们家乡的母亲河辽河带来了,你们听——播放课件。
(五)、总结:看了辽河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是啊!辽河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河那样,乐观面对困难、不断努力,将来有一天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2、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如“其”“而”“之”“以”的用法及意义)和实词。
3、理解作者的议论,寻求生活的启示。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应把朗读作为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2、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文章的意义,教师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3、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4、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
一是故事的“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一读,重读音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加线的字的音:
缀行甚远。屠大窘 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目似暝 意暇甚止露尻尾 前狼假寐 狼亦黠矣
二、二读,重翻译
1、注意加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 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问其故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顾野有麦场 弛担持刀 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狼洞其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翻译下列语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积累虚词的.用法:
虚词意义以及用法举例:虚词意义及用法举例其 之 以 而
4、翻译课文。
5、依照原文复述故事。
三、三读,重理解
1、名结构: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写屠夫和狼争斗的故事。
第二部分:议论,点名文章的主旨。
第一部分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可以分为四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析形象:
① 找出文章中表现狼的语句。
② 找出文章表现屠夫的语句。
③ 概括屠夫和狼的形象特点。
四、四读,重想象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的。请你根据文章的故事,试补充屠夫和狼的语言、心理描写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
根据你的想象,编写白话故事《狼》。
五、五读,重创造
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
由全班同学推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狼》。
六、六读,重启示
1、屠夫在狼面前的表现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2、对比屠夫,你受到什么启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
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 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 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自己填写常用偏旁表
3、 重点指导书写“南、面、首”
教具: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谁能把字音读准?
⑴. 学生自己读一读
⑵. 领读
⑶. 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二、 识字写字:
1. 学生听读,学习生字(小组学习)
由一个学生读出字音,小组其他成员拿生字卡片迅速选择所读生字
2. 讨论识字方法
3. 你能用这些字组一些词语吗/
4. 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 重点指导书写
6. 指导学生进行书写,进行反馈评价
南:第一笔写的短,第二笔竖撇,中间是羊字少一横
面:注意第三笔竖,第四笔横折略向里收
首:第三笔最长
三、 板书设计
水乡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的教案03-07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教案(精选)10-07
语文教案[精选]09-22
[经典]语文教案09-16
语文教案(经典)10-11
语文教案【经典】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