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教案7篇【精品】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文明使用筷子的良好习惯。
2、提升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3、了解筷子的材质并掌握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1、几种常见的筷子(木制筷子,塑料筷子,不锈钢筷子等)
2、每组幼儿的桌子上摆放香菇块萝卜丝鹌鹑蛋生菜花生米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每天小朋友都能吃到食堂叔叔阿姨为我们做的营养美味的饭菜。看,这都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有肉,有菜,有主食)那我们平日吃饭都能用到什么餐具呢?
马老师这有一双木制筷子。小朋友你们还见过哪些材质的`筷子呢?(欣赏图片)
教师小结:按材质分:竹制筷子,塑料筷子,木制筷子等。
哪位小朋友知道筷子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对,靠中国人的智慧发明的。是中国人特有的用餐工具,既方便又卫生,长期使用筷子吃饭能锻炼手指的灵活性,让人变得更加聪明。
2、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
1、教师提问:筷子到底怎样用呢?﹙幼儿回答﹚
筷子一张一合就像是大鳄鱼的嘴巴。
2、儿歌:小筷子,拿中间;
五个手指来帮忙;
三个捏,两个托;
食指、中指上下动;
好吃的饭菜夹住它。
四、进区活动:
1、幼儿进区第一次练习:
教师提问:你们桌子上的餐具里都有哪些材质的筷子呢?
小碗里都盛有什么食材呢?﹙幼儿回答﹚
跟随教师结合筷子儿歌,模拟使用筷子。
现在选择一双你喜欢的筷子用正确方法夹一夹,练一练,看哪位小朋友夹得又快又好还不掉在桌子上,如果不小心掉在桌子上也要用筷子夹起来。
夹完之后,小朋友和同桌互换筷子再来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使用筷子的正确的动作———看照片纠正幼儿使用筷子动作的规范性。﹙让幼儿到前面做一做,说一说﹚
教师导入语:我们用了不同材质的筷子,小朋友看桌子上还有什么材质的筷子呢?﹙幼儿回答﹚它是我们在幼儿园每天都会用到的。
2、幼儿进区第二次练习:夹豆比赛
统计环节:请小朋友用自己的方式,一个小朋友捡花生米,大家帮着数,一个小朋友来做统计,选出班内的冠军组。
教师验证环节:请老师来检验每一组小朋友的计数结果。
五、活动延伸:
今天小朋友都表现得很认真,比赛很专注,小手很灵巧,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玻璃球﹚你们有没有信心来挑战夹玻璃球呢?我把它放在活动区,游戏时间和小朋友一起来挑战吧!
小朋友,筷子除了吃饭用还能够做什么呢?回到家和爸爸妈妈共同收集资料,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请每组小朋友一起来分类收拾整理桌上的物品﹙自然结束﹚。
大班教案 篇2
一、导入
出示课件(花灯)
师:小朋友们,这图上画的是什么?(花灯)
还见过哪些花灯
师: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过花灯吗?怎么玩的?
(有的拎着灯,有的拖着灯,在大街上走来走去,街上一片明亮)
师:像这样许多人在一起玩灯,热热闹闹的,就叫“闹花灯”,因此“闹花灯”说成“玩花灯”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闹花灯》这一课,齐读课题
二、揭题
师:读课题
师:课题中的“闹”是生字,咱们想什么办法记住这一个字呢?
师:刚才小朋友用分析字形的办法记,还可以用猜谜的办法,该怎样
出谜语(进门一超市-打一字)
师:用比较字形的办法怎么记?
师:下面我们用连词的方法来理解这一个字,看到这一个字会想到哪
些词?
师:打开田字格本,把“闹”写两遍,要写正确。
师:怎样把这个字写漂亮呢?这就要注意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请两个小朋友在黑板上试一试。
师:小朋友评一评这黑板上两个字
师:每个小朋友再写两遍,不仅写正确,而且要写漂亮。注意写字姿
势。
师:从题目看,想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写人们闹花灯非常的有趣)
三、初读
师: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同座两个小朋友每人读一遍,一个读、另一个听,看有没有读错
的地方。
师:刚才哪几个小朋友读错了,站起来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次读书的机会,相信这一次肯定能读好。(分3组)
师:课文写人们怎样闹花灯的呢?我们先来读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师:小朋友们自由读第一节,看哪些地方不懂。(学生质疑,引导解疑)
师:好热闹的元宵节夜晚,怎么读,才能表现出热闹呢?自由练读
师:请一位小朋友读
师:会背的站起来一起背
五、学习课文第二节
师:这么热闹的夜晚,大街上有哪些灯呢?小朋友们读后告诉老师。
师:第二节描写了大街上的哪些灯?
板书:兔子灯
鸽子灯
龙 灯
师:大街上是不是只有3种花灯(不是)
师:下面我们来给省略号补充一点内容,看看图,还有哪些花灯
师:先读书中两个句子:兔子灯地上跑,鸽子灯天上飞。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能像书中这样说出这些灯的特点吗?
师:(出示投影)请小朋友们把你们刚才补充出的花灯特点读一读
兔子灯地上跑 鸽子灯天上飞
金鱼灯水中游 老鼠灯地上窜
花球灯地上滚 荷花灯水里漂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灯,因此第二小节第一句说什么,请小朋友读一读
师:小朋友们,街上的灯不仅多,而且非常有趣,看图,你认为哪种
灯最有趣,为什么?
师:写这篇文章的人和我们有些小朋友一样,认为最有趣的是龙灯,元宵节玩龙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划出第2小节中直接描写龙灯有趣的句子。
出示投影
最有趣的'是龙灯,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金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
师:请小朋友们自读这一句,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师:请一个小朋友试一试,再请一个小朋友试试。
师:你们为什么要配上这样动作呢?
(因为是龙灯追着宝珠上下翻飞)
师:齐读,并做上动作。
师:齐背
师:见到这么有趣的龙灯,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高喊起来啦,读——“龙活啦!”
师:再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一句话
师:咱们一起读第2小节,整体体会一下街上各种各样的花灯。
师:小朋友们,大街上的那么多龙灯,都是善于动脑筋的人设计出来的,现在我们也来做一做设计师,每人设计一种花灯,并把它上下来,然后介绍给小朋友们听。
师:请小朋友们介绍
师:让我们带着设计的花灯,一起加入到欢乐的队伍里来吧!
师:齐读最后一节
六、作业
师:请小朋友在自己设计的花灯图下写出它的名称与特点,活动课时
我们举行花灯展览。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较多的经验积累,对于乐句已有了认识和感知,也掌握了语词节奏。而本次活动的设计关键就是在于使幼儿认识一周中的每一天,并且让他们在所学歌曲的基础上创编新的歌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即注重语言的创造力,培养其对语言的兴趣,并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演活动。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注意升降音节的准确
2、感受歌曲的节奏,激发孩子歌唱的欲望。
3、教幼儿学习根据“星期之歌”的结构形式,进行仿编歌曲的活动,以发展想象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并学唱歌曲,认识一周中的每一天。
难点:培养幼儿大胆的'创编歌曲,并能大胆地在全体幼儿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
活动准备
歌曲挂图1幅,三角铁、铃鼓、鼓槌等乐器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发声练习:
老师弹奏音阶,引导幼儿进行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
老师用手拍打铃鼓,分别拍打出2拍子、3拍子、4拍子的节奏,让学生模仿
二、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歌曲的兴趣。
师:小朋友每天都要到幼儿园上学,经常会听到老师说第几周呀星期几呀,那么你们知道一周有多少天吗?都是那几天呢?
老师出示日历。
现在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一天、两天……七天,哦,一周有七天)都是那几天呢?我们再来数一数,(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天)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叔叔将这几天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这首歌曲叫《星期之歌》,你们想听吗?
三、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理解歌曲。
1.教师示范唱《星期之歌》,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
2.朗诵歌词
老师指导幼儿朗诵歌词,使幼儿能够独立朗诵出歌词
四、学唱歌曲
1.打节奏朗诵歌词;
老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旋律拍打节奏,边打节奏(拍手)边朗诵歌词
分别用三角铁、铃鼓、鼓槌敲打节奏并朗诵歌词。
2.试唱:
教师弹奏曲谱,引导幼儿逐句学唱,直到幼儿能够独立唱出歌曲和旋律
3.乐器伴奏唱歌曲
一部分孩子分别使用三角铁、铃鼓、鼓槌敲打出音乐的节奏
另外一部分孩子合着节奏唱歌曲
五、表演唱
组织幼儿进行分角色的表演唱,请七个小朋友分别代表一天,例如:星期一由一个小朋友来唱,星期二由一个小朋友来唱,以此类推,最后合唱。
六、引导幼儿创编“歌词”。
老师引导幼儿创编歌词,可以用颜色来代替星期,可以用水果来代替,还可以用身上的器官来代替……老师要充分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的欲望。
教学反思
这节歌唱活动,其活动目标是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结合歌曲内容,充分发挥想像力编创歌词,并结合歌词进行即兴动作表演,能正确使用乐器,并能根据歌曲打击出正确的节奏。
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有些操之过及。导致使用乐器的幼儿和唱歌的幼儿配合得不是很好,但创编歌词这一部分很成功,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此环节幼儿非常轻松,他们也愉快地体验了创作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会随时随地观察幼儿的兴趣,随时完善自己的教学。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风车的制作方法,学会制作风车。
2、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根铅丝、一张腊光纸、一把剪刀
2、每组两个已经做好的风车,一盒水彩笔。
3、风车制作方法示意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大风车: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风车)它可以怎么玩呢?这么好玩的大风车,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呢?
二、幼儿操作,寻找制作风车的方法。
1、教师:每组都有两个已经做好的风车,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着把它们拆开来,看一看、想一想,你们能不能发现好玩的风车是怎么做出来的。
2、幼儿动手操作。
3、谁愿意来说一说你发现风车是怎么做成的?
4、教师小结并出示制作方法的示意图。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自己动手做一下漂亮的风车,做好后,还可以用水彩笔把你们制作的风车装饰的更加漂亮。
教师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与他们一起制作,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请大家一起来评一评你认为哪个风车最漂亮。
大班教案 篇5
宁波第一幼儿园:王玮 设计意图: 舞蹈作为一种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一直都受到幼儿的特别亲 ,生性好动的孩子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跟随音乐的节奏摆头、动腿、挥动小手。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力进一步提高,有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绘画、色彩、形体动作等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而舞蹈中丰富多变的队形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这恰巧是幼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极少涉及的,于是,我选取脍炙人口的欧洲民间舞曲《单簧管波尔卡》作为音乐内容,在欣赏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把幼儿带入一个以队形变化表现音乐为主的舞蹈世界。通过活动,幼儿不仅能得到能力、知识上的提高,而且对幼儿团队协作性也是一次很好的练习。重点: 感受乐曲ABACA的曲式结构,并能根据其变化欢快地与同伴一起舞蹈。 难点: 听辩曲式结构变换集体队形。 解决: 1、借助图谱感受音乐。 2、多媒体欣赏丰富感性经验。
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基调,区分ABACA的曲式结构。 2、了解队形变化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尝试根据曲式结构变化舞蹈的队形。 3、体验与同伴一起跳集体舞的快乐。 工具与材料;
音乐图谱、各种队形图、多媒体、磁带等 过程: 一、音乐欣赏
1、纯音乐欣赏:这首曲子带给你的感觉?
2、再次欣赏:请幼儿用蹲和站来表现对音乐变化的理解。
3、借助图谱欣赏:进一步感受并标示ABACA结构。 二、国外集体舞欣赏 队形的变化 三、 创编《单簧管波尔卡》的队形
1、讨论队形变化
2、确定并明确队形的变化
3、第一次尝试
4、合着音乐进行地二次尝试
四、完整舞蹈 反思。
音乐活动设计:懒惰虫和勤快人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学唱歌曲,感受和表现歌唱中的弱起节奏。
2、借助歌唱,动作表演和人际交流,体验和表现歌曲中的幽默。
3、大胆仿编歌词,产生对“懒惰虫”的否定情绪,知道要做勤劳的孩子。
活动准备:歌曲的图谱、一些幼儿劳动的图片若干、歌名
活动重点:能用诙谐有趣的的情绪、动作表现歌曲
活动难点:根据歌词内容能用不同情绪、节奏等表现歌曲。
活动过程:
一、进场律动《赶小鸟》——入座律动
二、创设情境,引出懒惰虫的形象。(布置好乱糟糟的场景)
师:这是怎么了?伸出我们勤快的小手,来整理一下吧!
这里刚才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变成这样了呢?一定有个懒惰虫,让我来找找吧!
二、幼儿初步感受歌曲。
1、教师清唱二遍,边唱边逐个指点幼儿,点到最后一幼儿问:“你是不是懒惰虫?”
2、引出歌曲的图谱。
师:看来这个懒惰虫不是你们,那是谁呢?她藏在哪里呢?……哦,找到了,原来在这里呢!
三、看图谱学唱歌曲
1、出示图谱,清唱歌曲一遍
提问:歌曲里唱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歌声回应)
2、我再来唱一遍,你们仔细听一听,然后告诉我听了这首歌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用肢体语言,边唱边表演有趣的动作)
提问:谁来告诉我你听了这歌,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有点滑稽、好笑、幽默、有趣)
3、幼儿看图谱学唱
4、看谱慢速唱一遍(懒惰虫很懒,我们唱懒惰虫的时候应该快些还是慢些呢)
5、边表演边唱,选择幼儿自己创造的动作来演(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这个懒惰虫吧!)
四、学习创编歌词:
1、提问:你是懒惰虫吗?那你在家会帮爸爸妈妈做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
2、尝试创编第二段:我是勤快人
(教师选择幼儿的一种回答,出示图谱)
看图谱跟唱:
师:刚才×××说,她会洗手帕,我觉得她是个勤快的人,我要来唱唱最这个勤快人。
×××小朋友还会扫地,我们也来唱一唱会扫地的勤快人吧。
边动作边唱
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做一做这些勤快人吧。
3、幼儿创编、表演
师:除了洗衣服、扫地,你还会做些什么?让幼儿尝试把说的唱进歌曲里。
●选一名幼儿尝试:我会擦桌子,我会擦桌子,我把桌子擦干净。(我会自己擦桌子)
●你还会做什么能干的事,直接把它唱出来吧(个别幼儿——集体跟学——上来表演)
五、完整歌唱,用不同情绪、动作表现歌曲。
1、大家可真能干,本来这首歌是唱懒惰虫的,我们又给它编了第二段“勤快人”,那我们就把这首歌取个《懒惰虫和勤快人》的名字吧(出示歌名)
2、一起把两段连起来唱一唱,随琴声完整唱一遍。
懒惰虫和勤快人是完全不同的人,我们怎么样唱才能表现出他们的不一样呢?(懒惰虫:唱的慢一些,懒散一些、滑稽一些;勤快人:唱的快些、有力些、高兴点)
3、集体表演:
(1)要求前奏做简单的动作,随音乐一起表演(提示:表现出不同的速度和表情,第二段根据要求动作做)
(2)继续游戏:教师用动作告诉幼儿第二段唱什么。
(3)邀请爸爸妈妈、客人老师一起表演。
我的小花园
大班音乐——《我的小花园》
一、目的:1、通过图谱教学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2、唱准弱拍起唱的歌曲,发展幼儿的节奏感。
3、感受歌曲清新、优美的特点。
二、准备:1、花园情景图一张,节奏谱若干,图谱一张;
2、录音机一架 ,磁带一盒,钢琴一架。
三、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律动《新疆舞》入室
2、发声练习《逛公园》,要求愉快地演唱并唱准弱拍起唱的乐句 。
3、节奏练习:
我 的 花 园 种 满 了 什 么 ? ( 鲜 花 )
0/ /0/
——————
0X / X XX X/X0
——————
这 里 有 什 么 颜 色 的 花 ? ( 白 花 )
0 / / 0
—— ——
0X /XXX /X 0
————
那 里 有 什么 颜 色 的 话 ? ( 红 花 )
0 / / 0/
—— ————
0 X /X X X X/ X0
—— ————
(二)结合图谱,理解内容
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
2、师有表情地示范清唱一遍歌曲,表现歌曲清新、优美、舒畅的特点。
3、提问:听了刚才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学习歌词,掌握节奏。
1、幼儿完整跟读。
2、分句朗诵并根据歌词用体态节奏表示。
3、幼儿根据图谱按节奏完整朗诵歌词。
(四)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按旋律朗诵歌词。
2、提醒幼儿注意休止符,唱准弱拍起唱的乐句。
3、认识图谱中“”(连贯)“”(放声唱)“”(弱拍起唱)的符号。
4 、重点练唱弱拍起唱的句子,引导幼儿利用打拍子的方法帮助掌握并唱准音。
5、幼儿练唱,采用合唱、轮唱、分组唱、个别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五)幼儿复习舞蹈《拾豆豆》。
(六)律动《兔子舞》出室。
歌曲《欢乐颂》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以及歌唱活动带来的快乐。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节奏感。
3.引导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大胆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1.图片:白云,蓝天。
2.图谱、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白云、太阳
教师:小朋友们看,图片上有什么?天多蓝呀高高的在上面,谁来了?又有谁来了?
多美的画面呀,蓝天高高,白云飘飘,太阳公公在微笑。这么美,我们来一起说一下。
过渡语:我们看到的这些美景,还有一首好听的歌呢,就表现了欢乐、高兴的心情,名字就叫“欢乐颂”。
请小朋友快速的找一把椅子坐下,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展开
1.课件欣赏歌曲(播歌词音乐,放课件)
教师:歌里都唱了些什么?是不是咱们刚才看见的美景呀?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利用图谱朗诵歌词
教师:小朋友说的.可真好,现在我就来演唱一遍这首“欢乐颂”送给大家。
3.教师表演唱(放伴奏)
4.看课件,师生唱(放伴奏,点课件)
教师:刚才我看到有的小朋友都情不自禁的跟着老师一起唱起来了,让我们看着大屏幕一起来唱一唱。
老师唱得大声一点,小朋友可以小声一点。
你们第一遍就唱得这么好,真不错,相信再唱一遍时,小朋友的声音一定会更加宏亮、好听,对不对?
5.教师指挥,幼儿唱(放伴奏)
教师:小朋友,你们唱得太好听了,我觉得咱们都可以组成一个合唱团了,我来当指挥,你们就是合唱团的演员,好不好?
那一会我们唱得时候,大家一定要看我的指挥,我的手动作小,小朋友就小声唱,我的手动作大,小朋友就大声唱,咱们来试试好不好。
过渡语:小朋友可真棒,都会用大小声表现歌曲了,你们知道吗?不仅你们喜欢唱,大人也喜欢唱,咱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唱的!
6.观看“欢乐颂”视频(放视频)
引导语:欢乐颂这首乐曲,是一首世界名曲,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每当人们高兴快乐的时候,或是欢庆重大节日时,人们都会唱起这首歌,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寄托美好的祝福。
7.小结(放歌词音乐)
教师:小朋友,咱们就把欢乐颂这首歌,拍成一个精彩的节目,表演给全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好不好?
大班音乐欣赏:采茶扑蝶
一、活动目标: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点。2. 学习采茶舞的基本动作,乐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情感。二、活动准备:1. 乐曲:《采茶扑蝶》2. 能表现采茶情景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三 活动过程:1.请幼儿欣赏乐曲《采茶扑蝶》,说说听完之后的感觉。2.结合有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讲述舞蹈动作及其所表现的采茶情景。3.示范采茶舞,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采茶、拔树枝、背着茶篮回家等情景。4.在教师的提示下,想象蝴蝶出现的情景,讨论如何用舞蹈动作表现蝴蝶出现和扑蝶的情景。(如蝴蝶飞得高,蝴蝶停下来,蝴蝶有飞走了等)5.鼓励幼儿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舞蹈。
摘草莓——大班幼儿歌曲教案
活动
在翻阅《歌唱活动》一书时,我看到了“摘草莓”这个活动,歌曲旋律很轻快、活泼;歌曲内容也有些情节性,易于孩子理解,很适合孩子来演唱。但是,这个活动的第二声部设计得比较难把握。于是,我针对自己班孩子的能力水平进行了全面修改,并开展了此活动,应该说活动选材的灵感完全来源于学习,来源于书本。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轻快的情绪,初步学习用两个声部进行演唱歌曲。
2、在图谱的帮助下演唱歌曲。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歌唱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谱。
活动过程:
练声。
“孩子们,让我们先来亮一亮咱们的嗓子吧!”
学习歌曲。
1、欣赏教师范唱,了解歌曲与内容。
“今天,有位小姑娘,她也要上山摘草莓,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好听吗?”“这首歌曲比较轻快,非常的好听。歌曲的名字就叫《摘草莓》。”出示背景图。
2、再次欣赏教师范唱。
“再来仔细地听一听,听听歌曲里唱了什么?”
根据孩子的回答,取出大图谱,放于黑板。
摆放图谱。
“谁来把这些图谱根据歌曲摆一摆?”“摆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4、看图完整演唱第一声部,将歌词与图谱匹配。
“让我们看着图谱跟着老师轻轻地来唱一唱。”
三、练习两个声部。
1、讨论、了解第二声部演唱的位置。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小图谱,为了使歌曲更好听,我们还要在歌曲里加入小图谱,放在哪儿呢?”
“不仅要唱大图谱,还要唱小图谱,小图谱怎么唱呢?”
2、教师唱第一声部,并用体态提示幼儿演唱第二声部。
“我们来试一试唱这首歌,你们唱大图谱,我来唱小图谱。”
3、将幼儿分成两个声部演唱2——3遍。
“在唱歌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唱歌,一边听别人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和谐一致就好听了。”
结束:“我们把这么好听的歌去唱给弟弟妹妹们听听吧!”
反思:
1、图谱与歌曲的结合。
在活动前,我准备了背景图、大图谱以及小图谱,活动中,我先利用大图谱来学习歌曲的第一声部,在用小图谱来学习歌曲的第二声部,吸引、调动孩子来参与活动,并通过摆一摆、看一看,使孩子们从中理解了歌词,记忆了歌曲。
2、动作与歌曲的结合。
由于孩子是初次尝试演唱两声部的歌曲,对于第二声部的切入,孩子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节奏,所以在活动中我利用肢体动作来提示孩子,被分成两部分的孩子看了指挥就能很好地演唱歌曲了。
3、活动流程层层递进,过渡流畅。
用《摘苹果》的曲调来唱《摘草莓》练声,从两声部练声到学习新歌,再加入第二声部,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过渡时,紧接练声时的情景衔接道:“有位小姑娘,她也要上山摘草莓”来引出新歌,引出老师的范唱。在出示大图谱时,由于每张大图谱上有两句歌词,所以范唱完让孩子说,当孩子说出一句的时候,我会追问与之一起的另一句,“除了风轻轻吹,还有什么在飞?”“什么在风中飘香味?”“一颗颗红草莓好象什么?唱了几次?”等等语句组织得很自然、流畅。
当然,“有完美的教案,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是活的,总会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说有些地方可以上得更好。在这个活动中,让孩子摆大图谱的时间控制得再短一点,再紧凑一些,在请两三个孩子摆完后,我就可以清唱来纠正孩子摆放的对错与否。
大班音乐韵律教案:遇见舞
幼儿园大班音乐韵律教案:遇见舞
演唱部分动作建议
前奏 随乐做拍手的动作
1-4小节, 随音乐节奏做“走”的动作,并在最后一个音符时拍手。
5-6小节, 背对背扭扭屁股。
7-8小节, 面对面做鬼脸。
9-10小节, 同5-6小节。
11-12小节, 同7-8小节。
游戏玩法建议
1、合乐做动作模型:幼儿自己随乐做动作。
2、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两名幼儿游戏。
3.大公鸡来了时(低八度音乐响起间奏):幼儿定住,摆一个造型静止不动,“大公鸡”在其中来回走动,以多种方式逗毛毛虫。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旋律,能合乐做出“扭屁股”、“做鬼脸”的逗乐动作,并保持造型不动。
2、迁移故事情境,与同伴合作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的动作空间方位,并创编不同的鬼脸动作。
3、享受运用肢体、表情动作与同伴玩诙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剪辑好的音乐、电脑播放器、幼儿人手一只手腕花。
2、经验准备:幼儿有站双圈跳集体舞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师:一天,在草地上,毛毛虫们在找朋友做游戏,他们找到了一个好朋友,扭扭屁股做鬼脸。玩得正高兴,一只爱吃毛毛虫的大公鸡来了,毛毛虽立刻一定不动,大公鸡以为是石头就走了。
2、创编“扭屁股”“做鬼脸”的动作模型。
师:我是一只毛毛虫,我要去找朋友了,扭扭屁股,每个人都扭一扭,还要做鬼脸,怎么做?
3、初步感受音乐,并合乐做动作模型。
师:现在,毛毛虫们,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坐在椅子上玩一玩。(2遍)
师:毛毛虫们轻轻起立,我们一起听着音乐站在椅子前玩一玩。(1遍)
4、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
(1)师:毛毛虫要和朋友背对背扭屁股,还要面对面做鬼脸逗乐。你们可以怎麽做?
(2)师:请你和你的好朋友找个空地方试一试。
(3)请个别幼儿示范。
(4)教师哼唱音乐,幼儿随乐做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的动作。
(5)幼儿随乐游戏。
5、创编不同的做鬼脸逗乐的动作。
(1)师:还可以怎样做鬼脸逗乐?请你来试试。看看他的鬼脸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的手是怎么放的?
幼儿听音乐变换鬼脸造型进行游戏。
6、迁移双圈舞的经验,换朋友进行游戏。
(1)讨论换朋友的方法。
师:我们在跳舞时换朋友,经常用什么队形换朋友?
师:现在男生站在里圈,女生站在外圈,男生不动,女生换朋友,怎么换?
师:做什么动作的时候换朋友的?拍手时又是和好朋友在做什么呢?
(2)教师哼唱音乐,幼儿站双圈尝试换朋友。
(3)幼儿听音乐完整游戏。
7、戏剧游戏:毛毛虫与大公鸡。
(l)师:这回啊,毛毛虫们,可能在玩游戏的时候真有大公鸡要来做我们哦,我们要怎么样?能不能动?我们先试一试,我来挠挠这只毛毛虫,嗯,他没动,是个小石头,这只呢?
(2)邀请客人老师扮演角色参与游戏。
三、友情提示
1、在游戏活动环节组织过程中,教师遵循团体律动的傻瓜教学流程:放事一一动作一一音乐一一游戏(动作方位、游戏、交换舞伴等等),采用逐步累加游戏元素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幼儿创编、熟悉动作模型,在初步熟悉动作模型和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探索背对背扭屁股及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接着再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鬼脸造型并游戏,最后再加人大公鸡逗引的游戏玩法。
2、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可调整游戏难易度,如,降低难度时,可在音乐的第2、第4小节时,不必强调幼儿在乐句句末拍手。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练习头顶沙袋平衡地走。
2、理解在活动中规则意识的重要并学会遵守。
3、发展身体协调性。
4、商讨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练习头顶沙袋平衡地走
掌握练习头顶沙袋平衡地走的动作要领。
活动准备:
小沙袋若干、平衡木三个
活动过程:
1、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幼儿排成六对,扮演马戏团里的小熊,在乐曲的伴奏下,进行热身活动:
扩胸——腹背——跳跃——整理。
2、提供材料,自由探索:
(1)教师启发提问:“你们会不会把沙袋顶在头上向前走?想一想怎样做才能不用手扶沙袋也不掉下来?”
(2)提示:身体要站直,眼睛向前看,走时保持平稳。
3、重点练习,难点指导:
(1)教师启发提问:
“要正式表演了,怎样才能顶着沙袋安全走完钢丝(平衡木)?”
提示:走时不要太快,脚步要踩稳。
(2)介绍走钢丝玩法:
一、二组,三、四组,五、六组分别站在对面的起点后,听到敲铃鼓的声音后一、三、五组幼儿头顶沙袋走过平衡木,交给二、四、六排头的幼儿,然后站队尾,二、四、六组排头照此方法将沙袋交至对面一、三、五组的第二名幼儿,依次进行迎面接力,哪一队先走完为胜。
游戏规则:
走路过程中,不能用手扶沙袋,走平衡木时不能踩线,对面幼儿要接过沙袋顶在头上才能开始走。
4、放松身体,结束游戏:
幼儿随轻松愉快的音乐做一些放松动作。
大班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大山深处神秘的俐侎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整个族群延续到现在也不过26000多人,被人称为把历史藏在黑色里的民族,大部分聚居在永德县乌木龙、亚练、大雪山等地, 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神秘族群。长期居住在高山深处的俐侎人,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勤劳勇敢,他们至今仍然传承着完整的俐侎独有的歌舞、祭祀、服饰、饮食等民风、民俗。是云南独有的一个族群。俐侎文化是我县的五大文化之一。为了让幼儿认识家乡的文化!并萌发出热爱家乡的情感我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俐侎文化;
2、采用不同的材料装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头巾;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俐侎族服饰、头巾若干;
2、俐侎族“桑沼哩”的图片
3、俐侎族音乐;
4、装饰头巾的各种饰品。
活动重难点:
让幼儿展开想象装饰出各式各样的俐侎头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扮演导游:“今天呀老师就要带咱们小朋友到神秘的俐侎山寨走一走!”
二、认识俐侎族
1、走进俐侎人家
①、通过观看图片听教师解说,(大山深处神秘的俐侎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整个族群延续到现在也不过26000多人,大部分聚居在永德县乌木龙、亚练、大雪山等地, 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神秘族群。长期居住在高山深处的俐侎人,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勤劳勇敢,他们至今仍然传承着完整的俐侎独有的歌舞、祭祀、服饰、饮食等民风、民俗。是云南独有的一个族群。)让幼儿初步了解俐侎人的生活及一些风俗习惯。
②、介绍俐侎服饰(他们的服饰都是自己纺线,织布、染布,自己动手缝制成的。被人称为把历史藏在黑色里的民族)小朋友见过穿这样衣服的人吗?(幼儿回答)
2、参观俐侎人的节日—桑沼哩播放PPT
来到俐侎山寨,就得说说俐侎人最重要的节日,每年的农历的2月15是俐侎人最隆重的节日—桑沼哩,俐侎阿朵和俐侎阿塔都会穿上非常漂亮的衣服带上美丽的头巾去参加这个盛大的`节日。好吃的烤全羊,热闹的打歌篝火晚会。
教师接电话俐侎人邀请小朋友参加打歌活动,但是有个要求,要请小朋友设计出漂亮的俐侎头巾才能参加。
教师播放俐侎头巾让幼儿观赏,鼓励幼儿设计出不一样的漂亮的头巾。
三、幼儿动手操作
1、介绍头巾。提示幼儿门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装饰头巾,教师巡视指导。(播放俐侎歌曲)。教师鼓励幼儿装饰出各具特色的头巾。
四、分享劳动的喜悦
对幼儿的作品给与肯定
小朋友做的头巾真是太漂亮了,我们每个组选出一个啊朵戴上头巾,邀请在座的老师和我们在这里一起来过桑沼哩吧!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的教案01-10
大班教案[精选]09-27
大班教案01-02
大班教案01-02
大班教案01-02
大班教案02-04
大班教案02-04
大班教案02-04
(精选)大班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