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学生自学课本)
(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3)学生辨别课本P99页,哪一幅图是动滑轮,哪一幅图是定滑轮?
(4)学生动手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演示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游戏:竹竿游戏)。课本P100小游戏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教师强调:弹簧称的示数应该等于钩码与滑轮重量的一半。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98结论)。
(2)探究题: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家(二楼)里装修时,叔叔们从楼上、楼下不停的运料,非常的麻烦,而且还影响楼上邻居们。小明突发奇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装置,使叔叔们直接在楼下向上把料运进屋里。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成功了,他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装置。
同学们,你知道小明设计了一个什么装置呢?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你也来设计一下吧!!
(3)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题目,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预备: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进: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熟悉四周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至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很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叫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很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由于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实: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四周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科学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我们托班一个“玩沙玩水真快乐”主题下的一节活动。在依据托班宝宝对水的喜爱,喜欢玩水的特性,设计本次活动。考虑到让孩子在游戏中巩固对水的颜色认识,安排了颜色分类环节。为培养孩子主动探究和对科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孩子的自主的发现和加入多环节的.尝试操作。而托班的孩子需要在多动手操作的过程来增加他们的经验感知。所以本次活动是紧紧围绕孩子特点和已有经验来展开的,特别考虑到孩子自主性的培养。
二、活动目标:
1、能对水变色现象感兴趣,能知道水变色是由颜料加入产生的。
2、能大胆的尝试操作摇瓶娃娃,并对瓶娃娃按颜色进行分类。
3、能大胆尝试探究水变色的颜色,能大胆的将颜料加入到水中,观察水的变化过程。
三、活动准备:
1、人手一只透明矿泉水瓶(瓶盖上放好颜料红、黄、蓝)、三个大筐子(红色、黄色、蓝色标记)
2、四组透明塑料盒子,装上清水,每组三个滴管、三色颜料(红、黄、蓝)
3、三色卡每种颜色四张。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能对水变色科学现象感兴趣,并能准确的对颜色进行分类与辨别。
难道:幼儿能自主的进行科学的探索,能大胆的进行活动操作,活动过程秩序井然。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今天老师变成魔术师咯!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吧!仔细看清楚咯,老师的瓶娃娃会发生什么变化!老师又是怎么变的!
2、老师双手用力摇瓶娃娃,边念“咒语”:“变、变、变!”
3、引导幼儿说说瓶娃娃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引导幼儿尝试操作摇瓶娃娃1、刚才老师是怎么变的?(双手握瓶子,用力摇,边念咒语“变变变!变变变!”)2、请小朋友做一回小魔法师来变一下魔法,尝试将瓶娃娃变身!
3、幼儿操作摇瓶娃娃
4、检验魔法师是否都合格,给魔法师贴上相应颜色的花。
(三)引导幼儿将瓶娃娃进行分类
1、请小朋友将瓶娃娃分别送人相应颜色的家。
2、检验是否有瓶娃娃送错家。
(四)引导幼儿探究水变色的原因。
1、教师拿出同样有颜料盖子的瓶娃娃。小朋友,你猜猜看颜色会是哪里变出来的?
2、引导幼儿找找变色的原因在哪里。(尝试在瓶盖上找一找)
3、小结:原来是瓶盖上装上了颜料,颜料加入水中,水就会变颜色了。
(五)变色游戏
1、小朋友真能干,居然能把魔术的答案接开了。老师还想到一个好玩的游戏“颜色变变变!”
2、老师拿一个大滴管,将颜料(红色)吸到水箱里,引导幼儿观察水的颜色变化,在那搅拌棒将颜色搅拌均匀。
3、教授滴管使用的方法:小滴管,小脑袋挤一挤,松一松;小水箱上再来挤一挤,松一松。
4、引导小朋友上来尝试将自己喜欢的颜色滴进去,观察变化引起兴趣。
(六)活动延伸我们去班级里,每个宝宝都去尝试玩一下颜色“变变变”游戏。
1、托班体育:颜色找家
2、认识红黄绿—托班游戏教案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
2、植物根、茎、叶的作用。
3、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给出的谜语猜出谜底和说出有关的知识。
2、通过展示发现植物的生长规律。
3、小组活动复习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2、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提高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及植物的生命器官。
【教学难点】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试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知道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谜语?
生:异口同声想。
师:请看大屏幕这个谜语是:尖尖叶子,火红小花,姑娘用它,染红指甲。(打一植物)猜猜看这是什么?
生:凤仙花。
师:对是凤仙花,想一想凤仙花还有哪些名字呢?
生1指甲花。
生2芨芨草。
生3急性子、别碰我。
师:关于凤仙花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小组讨论汇报。
师:刚才有同学说知道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凤仙花的生长过程是什么?出示媒体。
凤仙花植株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什么?投影出示。
学生跟着画面说出相应的内容。
二、多种形式,回顾旧知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想不起来可以看书。(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播种的方法,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变化过程,植物根、茎、叶的作用等等。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咱们来个知识比赛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项比赛是判断题。
请看比赛要求:投影出示:温馨提示:
1、试卷每人一份
2、老师说开始时才能答题
3、最先完成的交给老师
4、其他同学交给小组长
5、最先完成全对加上20分其他同学全对每人加上10分,分数最高的那组获胜。
师:比赛要求看明白了吗?请各组小组长来领试卷。
判断:
1、植物的根向下生长。( )
2、植物都是用种子繁衍后代的。( )
3、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是以种子开始的。( )
4、所有植物的种子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
5、植物的根只是把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
6、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接受更多阳光。( )
7、凤仙花是一种常见的`木本植物,( )
8、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
9、植物的茎能从上向下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
10、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师:好,开始!
学生独立完成试卷。
师:我们来一起看看谁是第一回合的冠军呢?展示第一个同学做的题。集体订正。
指名说出错题,学生帮忙解决。
师:刚才某某小组第一名大家不要灰心我们继续比赛。第二项比赛是简答题。
媒体显示题目:
1、播种方法
2、植物的根的作用
3、植物叶的作用
4、植物茎的作用。
温馨提示:
1、给你一会时间朗读下面问题
2每组1号先背1号背完叫其他组的组员背
3、会背的给小组加上10分不会的请小组成员帮忙会背加上5分,小组成员不会其他组可以站起帮忙,会背的给她那组加上10分。最后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
学生比赛。评出名次。
三、总结拓展,再激兴趣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植物的生长变化这单元的有关知识,对学过的内容又加深了认识,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老师为你们自豪。老师遇到了难题想请大家帮忙,大家愿意吗?
出示:
1、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会向上输送?
2、植物的种植方法有哪些?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了解玩具发声的各种方法。
2、初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提问,引起兴趣:通过游戏,引出声音的主题。
(二)第一次探索:
1、激发幼儿让玩具发出声音的愿望。
2、幼儿探索电动玩具的发声方法。
(三)交流讨论:
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让玩具发出声音的。
2、引导幼儿说出“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
(四)第二次探索:
1、启发提问,激发幼儿帮助其他的'玩具发出声音。
2、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让玩具发出声音。
3、引导幼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尝试。
(五)讲评:
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2、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的名称,如:捏、拉、摇、敲……大家一起做动作。
科学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厨房的用途和厨房中的主要物品,研究厨房中的水池;
2、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及画布局简图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生活和学会生活的能力。
二、学习准备
1、课件
2、作业本
三、学习过程
1、教师:厨房是干什么用的?你觉得厨房应该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
3、出示厨房图片:你观察过你们家的厨房吗?你知道厨房里都有些什么物品?
4、学生讨论、汇报。
5、厨房里管线多,电器多,风、水、火、电样样俱全。管线有水管、燃气管、排气管、暖气管等;五金电器少不了燃气灶台、抽油烟机、水池龙头三大样。现在又添了微波炉、干燥消毒碗柜、洗碗机、粉碎机、各种炊具等新品种。当然还少不了米面油盐。
6、教师根据图片画出厨房的布局简图,学生观察。
7、学生活动:画出自己家厨房的布局简图。
8、评价活动。
9、出示水池图片。
10、教师:厨房中水池的作用非常大,如果处理不好水池,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多不方便。
11、介绍水池的结构。
12、作业:观察家中的水池并向家长提出自己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 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 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 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 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科学教案 篇9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分析,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盒子、烧杯
板书设计:
绿豆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阳光
水分
空气
教学过程:
一、承接上一课,学生把绿豆种在土壤中,交流自己把绿豆种在土壤中的情况和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学生描述自己的绿豆长势情况,再看看别人的,进行比较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可能会提出绿豆生长需要阳光、水等,并让学生说出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意图:让学生把绿豆移植到土壤中,就是让学生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研究绿豆的生长需要的条件奠定基础)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记录单1:例如:
绿豆芽生长需要( 阳光 )一周后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9-09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经典】科学教案09-09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