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大班语言教案

大班语言教案

时间:2023-07-21 13:55:46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大班语言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大班语言教案

大班语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故事的幽默、有趣,学习重点字词:吞、喷、马戏团。

  2、初步表演并乐意大胆想象哈罗德的自由旅行。

  3、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大图书、大头饰、小头饰

  【活动过程】

  (一)观看大书封面,介绍书名与第几本,阅读第4页设置悬念

  1、封面上有什么?(蛇)

  2、这条蛇叫哈罗德,)它可是一条贪吃的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发生了什么事?

  3、咦,这条蛇怎么了,它有什么不一样啊?

  (二)自由阅读故事大图书并讨论

  1、它到底吃了什么?

  2、老师与幼儿一起翻阅大图书。要求:右手扶书,左手翻书,一页一页的捏着数字宝宝翻。

  3、哈罗德都吞下了哪些小动物呢?

  4、一起看完后,把大图书合上让幼儿自由发挥,在书里看到什么,都有哪些小动物出现了?

  5、让幼儿回忆,当幼儿说出一个小动物时,老师出示头饰。

  (三)集体看大图书,结合头饰理解故事内容

  1、那到底是不是这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翻一页讲一页,让幼儿想想刚才说的是不是一样。

  3、小动物最后被吃了没有啊?那它们去了哪里啊?

  小结:原来这条蛇不是想把小动物吃掉,它是想把这些小动物带到马戏团里表演给我们看,它可真“贪吃”啊!

  (四)再次看大图书,听老师完整朗读故事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五)初步表演故事,师旁白

  1、要求:表演小动物的时候记得做相应的.动作。

  2、哈罗德的肚子又空荡荡的了,你们觉得它接下来会去哪里呢?会做些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下课后想一想,明天我们再来讨论!

大班语言教案 篇2

  一、设计思路

  对于《小熊请客》这个故事,大班的幼儿大多基本掌握了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对话,理解了故事内容,有爱劳动的感知经验,有礼貌。对于“好吃懒做”(又谗又懒)有一定的理性基础。我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表演经验,因此我把这节课设计为以下环节。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能在集体中有表情地表演出文学作品《小熊请客》中角色的动作和语言,态度自然大方。

  2、能用恰当的语言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表演。

  (二)活动准备:

  1、小熊、小猫、小狗、小鸡、狐狸的头饰各一个。

  2、小盆三个,小鱼、肉骨头、小虫道具各一份,大树一棵。

  3、录音机、磁带。

  4、场地准备:幼儿围坐在场地四周,中间空出作为表演场地。

  (三)活动过程:

  1、做律动或听音乐打节拍、做动作集中幼儿注意力。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活动做准备。根据幼儿当时状态决定。

  2、师:“小朋友们听过了《小熊请客》的故事,并且知道了这里面有一只好吃懒做的大狐狸,四只爱劳动、有礼貌又团结友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和小熊。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表演这个故事。”

  评析:通过语言引起幼儿的兴趣,回忆对故事的已有经验。

  3、教师扮演狐狸,再请四个表达能力强的幼儿进行第一次表演,以起到示范作用。表演过程中不进行评价,只进行提示。

  师:“老师和这四个小朋友先表演一遍,小朋友们仔细看,一会儿要给我们提出哪好、哪需要改进。”

  表演后,请幼儿对老师和小朋友的表演进行评价。先请几个幼儿评价,对于评价恰当的幼儿给予表扬鼓励,对于评价不太恰当、或语言表述不清楚的幼

  设计意图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图画则还讲述了狐狸追逐猎物却屡屡受挫的'故事。

  为了引导幼儿在笑声中理解故事内容,重点讲述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我决定分三个环节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分析故事,并感受、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看图听故事学动词——自主阅读、大胆讲述——作品欣赏与经验分享。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对故事内容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活动准备

  图画书、农场地图图片、纸偶母鸡。

  活动过程

  1.出示“农场地图”,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今天,老师带给小朋友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是母鸡萝丝生活的农场,你看到了什么?

  2.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注意动词。

  教师一边讲述故事.一边用纸偶母鸡在地图上演示她散步时经过的地方,并运用语气、体态和手势引导幼儿注意动词。

  提问:母鸡萝丝都去过哪些地方?(院子、池塘、草堆、磨房、篱笆、蜜蜂房。)

  提问:它是怎么来到这些地方的?你看到了哪些动作?(走过、绕过、越过、穿过、钻过。)

  师:今天,母鸡萝丝又去散步了,会发生什么事呢?快去书里找找吧1

  3.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发现图画中的乐趣。

  提问:你们看完书为什么都笑了呢?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你能讲讲自己感到最可笑的那页故事吗?

  先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讲自己最喜欢的一页故事,再让幼儿以小组形式互相讲述、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图书部分内容,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帮助幼儿正确理解故事内容。

  4、师幼共同阅读,加深理解。

  师:老师来讲母鸡萝丝散步的故事,小朋友们来讲狐狸发生的故事,好吗?

  讲完后引导幼儿给这个故事起个新名字。

  活动延伸

  可以和孩子继续讨论: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什么样的狐狸?让孩子体会并描述母鸡和狐狸的性格特点。还可以引导幼儿表演这个故事。

  活动反思

  对于这个活动,我们在不同的平行班进行了多次的教学和调整。

  第一次活动之后,教师和孩子都有种很“累”的感觉。首先,教师展开图片学习动词就占了半节课的时间,然后教师又试图把所有的阅读活动的目标都展示出来。整节课幼儿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结果使幼儿对图书的兴趣没有老师预计的那么浓厚,教学重点不突出。这时我们意识到,不可能只通过一次阅读活动就达到所有的目标,应该在若干个活动中分别体现出来。

  针对第一次活动出现的问题,我首先将开始部分做了调整,加入了老师的体态语言和语气节奏的暗示,带动幼儿积极地模仿动作、学习词语,结果幼儿很快就掌握了动词的学习。其次,我将幼儿自主阅读作为活动的重点。

  在第二次自主阅读后的讲述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图书的理解是受各自阅读水平所制约的。有的幼儿能联系前后书页的因果关系,明白事情发展的原因;而有的幼儿只能观察单幅画面的内容,无法正确理解故事。而幼儿阅读理解水平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幼儿年龄、性别、认知能力、智力水平、生活环境等等。所以在第三次活动中我将此环节调整为自主阅读后分小组讲述。这样,幼儿产生理解错误时可寻求同伴的支持,教师也可以轮流参与到幼儿中去,帮助幼儿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为了解决集体阅读时幼儿一味跟读的现象,我采取与幼儿分角色讲述的方法,让幼儿讲述出狐狸发生的故事,幼儿的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充分体验了不同角色心理的变化,也体验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转化。

大班语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小学校生上课的基本程序及应遵守的纪律。

  2、尝试书写数字和自己的姓名。

  3、理解儿歌内容,并有表情地朗诵。

  活动准备:

  1、幼儿参观过小学,对小学有初步的感知。

  2、将活动室的桌椅按小学的样子摆放。

  3、幼儿自备书包与学具。

  4、准备小闹钟一个。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谈话,帮助幼儿回已参观小学的情景,激发幼儿学做小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对小学的回忆。

  (1)我们参观了什么小学?

  (2)小学生在什么时间做操?做操时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3)小学生怎知道上课的.时间到了呢?

  (4)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5)下课了小学生做些什么?

  (6)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小学生?

  3、模拟小学生上课。

  (1)引导幼儿模拟小学生上课时摆放课本和文具的方式。

  (2)教师先示范当小学老师组织幼儿上课,再让幼儿轮流当小老师,其他人当小学生,模拟小学生上课铃响进教室,坐好,起立,问老师好……

  (3)启发幼儿议一议,谁最像小学生。

  (4)指导幼儿用小学练习本尝试写自己的姓名。

  4、学习儿歌《上课铃》。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握笔和书写姿势。

大班语言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并引导幼儿大胆地猜测和讲述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理解故事中语词变化,学讲对话,初步讲述故事。

  3、乐意表演故事,体验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角色表演道具:角色头饰若干个,蘑菇、小豆子、萝卜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秋天到了,我们的家里都收获了玉米棒(教师出示玉米棒)。

  1、这是怎样的玉米棒?

  2、小朋友一起说一说。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

  二、出示图片、观察图片、猜测故事情节,讲述故事情节,理解故事。

  1、出示图片一:

  指导语:秋后,小兔子藏起了三个最大的玉米棒。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逗人喜欢。

  2、出示图片二:理解语词变化,引导幼儿学说对话。

  〈1〉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提问。刚才小松鼠向小兔子借玉米棒的时候,它是怎么说的?模仿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对话。

  〈2〉小松鸡向小兔子借玉米棒,会怎么说?

  〈3〉丰富量词:把、碗、个等量词,幼儿进行对话讲述。

  3、出示图片三、教师简单的分析小兔子种玉米棒和收玉米棒的故事情景。

  〈1〉提问: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小兔子在门前干什么呀?

  〈2〉提问: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也到了,你们猜猜:小兔子种下的玉米粒,会怎么样了?

  〈3〉它是一只怎样的小兔子?

  〈4〉假如小兔子送给你一筐玉米棒,你会怎么做?

  三、借助教学图片,完整欣赏故事。

  指导语:图片讲完了,故事的题目叫《金色的玉米棒》,下面完整的欣赏一下吧!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四、情景表演:借助头饰和实物表演故事。

  师:老师带来了很多食物。一边出示,一边提问?

  出示干蘑菇,师:这是什么呀?

  出示小豆子,师:这是什么呀?

  出示两个红萝卜,师:这是什么呀?。

  五、幼儿学小兔跳着出活动室。

  附故事:

  秋后,小兔子藏起了三个最大的玉米棒,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逗人喜爱。

  冬天,冷嗖嗖的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一样。小松鼠想,家里的粮食不多了,小兔子是我的好朋友,去向他借一个玉米棒吧。

  “咚咚咚!”小松鼠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小松鼠说:“小兔子,能借给我一个玉米棒吗?”小兔子告诉小松鼠:“那玉米棒是谁也不借。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松鼠一把干蘑菇。

  雪花飘落了,大雪盖住了森林里的小路和山坡。有一只松鸡抖抖口袋,剩下的粮食不多了,她想,小兔子是好邻居,去向他借一个玉米棒吧。

  “咚咚咚!”小松鸡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小松鸡说:“小兔子,能借给我一个玉米棒吗?”小兔子告诉小松鸡:“那玉米棒是谁也不借。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松鸡一碗小豆子。

  小溪里的冰化了,泥洞里的小剌猬一觉睡醒,肚子饿极了,他想,我帮小兔子干过活,找他借个玉米棒准行。

  “咚咚咚!”小剌猬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小剌猬说:“小兔子,能借给我一个玉米棒吗?”小兔子告诉小剌猬:“那玉米棒是谁也不借。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剌猬两个红萝卜。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小兔子在门前挖了一个个小泥坑,他剥下黄澄澄的玉米粒,一颗颗种下了。

  秋后,小兔子收下了好多好多金色的'玉米棒。他送一筐给小松鼠,送一筐给小松鸡,送一筐给小剌猬。大家过一个快快活活的冬天吧。可是,小松鼠、小松鸡、小剌猬都挑了三个最大的玉米棒藏起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活动反思:

  1、单纯的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对小学生来说太简单了,在讲过一两遍之后,有些熊孩子已经能很好的复述故事内容了。应该在故事中找出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点,然后进行挖掘,交给孩子一定道理。

  2、应适当的改编原有的故事,使之能更好的突出想要强调的主题。

  3、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有时应该抓住孩子回答的内容中的一个点进行深入剖析。

大班语言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运用丰富优美的词句表述四季树木的特征及给人们的感受。

  2、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歌句式,大胆仿编儿童诗。

  3、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体验成功仿编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

  2、图谱(ppt)

  重点: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和结构,有感情地朗诵。

  难点:创编属于自己的儿童诗。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表述四季树木的特征及感受

  (一)认识四季的树木

  1、小朋友,你们认识图片上的四棵树吗?你们知道这些树代表的是哪个季节?(PPT2)

  2、教师小结:图片上分别是春天的桃树、夏天的梧桐树、秋天的枫树和冬天的松树。

  (二)描述四季的树木(PPT3—6)

  1、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春天的桃树。

  春天里的桃树怎么了?桃花是什么样的?你有哪些好听的词来说一说春天里的.桃花?在春天里看到×××××的桃花,你想到了什么?

  2、再来看看梧桐树吧!有哪些好听的词可以形容夏天很绿很多的梧桐树叶呢?闭上眼睛想想在炎热的夏天,站在××××的梧桐树下,会有什么感觉呢?

  3、这是秋天的枫树和冬天的松树。枫叶到了秋天就会变的?谁有好听的词?

  我们远远地看着××的枫叶感觉怎么样?到了寒冷的冬天,火红的枫叶就会凋零,可是你们看松树,松树在冬天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朗诵诗歌第一段,了解诗歌句式(PPT7—10)

  1、四季的树木真美呀!我也想把自己变成其中的一棵树,听一听我想变成一棵什么树?(配乐朗诵诗歌第一段。)

  2、我想变成一棵什么树?为什么要变成春天里的一棵桃树呢?(朗诵诗歌第一段。)

  3、我把这好听的诗歌画了下来,我们一起一边听一边看。

  4、看着图谱一起来朗诵。

  三、仿编儿童诗,体验成功创编的快乐

  1、讨论: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变成一棵什么树?为什么要变成××××××的树呢?

  2、分组仿编诗歌。

  谁愿意变成春天的桃树(夏天的梧桐树、秋天的枫树、冬天的松树)?请你约上你的好朋友一起说一说。

  3、谁愿意来朗诵一下自己创编的诗歌?(分组朗诵儿歌)

  4、小朋友朗诵的太美了,我们把这四段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就叫《假如我是一棵树》。

  5、配上音乐,完整地来朗诵一遍吧!

  四、活动延伸。

  除了图片上的树,你还想变成一颗怎样的树呢?我们回去以后也把它画下来,编成更好听的儿歌吧!

  附:诗歌《假如我是一棵树》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是春天的桃树,开出粉嘟嘟的花儿,把春天装扮的格外美。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是夏天的梧桐树,撑着伞儿一样的树冠,给夏天送去片片凉爽。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是秋天的枫树,亮着火一般的红叶,让秋天充满生机。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是冬天的松树,听着落雪的声音,为冬天留住绿色的生命。

大班语言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想像,创编小猫的故事。

  2、能运用绘画的方式,在小组内合作绘制连环画。

  3、能根据自己编的《小猫的故事》较生动地讲述所画的故事内容。

  活动重、难点:

  能根据自己编的《小猫的故事》较生动地讲述所画的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1、相关课件。

  2、幼儿学会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动物形象。

  3、水彩笔若干,纸张若干,订书机等。

  活动过程:

  一、小猫手偶导入,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的名字叫“咪咪”。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四幅画,这四幅画画的.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一下就可以看出发生了什么事?

  二、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四幅画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了解编故事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及发生的事等内容。

  三、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给予的素材进行创编《小猫的故事》

  1、出示长颈鹿、小猫、羽毛球等图片,引导幼儿想像故事情节,并初步用语言表述出故事内容

  2、出示慢羊羊、小猫、小桥等图片,引导幼儿想像故事情节,并初步用语言表述出故事内容。

  四、幼儿分组进行创作连环画。

  由组长分配任务进行创作,创作结束后,在小组内进行讲述。

  五、交流分享

  1、请幼儿展示自己创作的连环画,并完整地讲出自己所编的故事内容。

  2、将自己制作的连环画装订成册,互相交流阅读。

《【通用】大班语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班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语言的教案02-28

语言大班教案10-12

大班语言教案:走近澳门_大班语言教案07-01

大班语言教案:春雨的色彩_大班语言教案07-01

大班语言教案:字宝宝 大班语言教案09-21

大班语言综合教案03-21

大班语言识字教案03-21

大班语言《房子》教案03-20

大班语言梦教案03-24

【通用】大班语言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大班语言教案

大班语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故事的幽默、有趣,学习重点字词:吞、喷、马戏团。

  2、初步表演并乐意大胆想象哈罗德的自由旅行。

  3、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大图书、大头饰、小头饰

  【活动过程】

  (一)观看大书封面,介绍书名与第几本,阅读第4页设置悬念

  1、封面上有什么?(蛇)

  2、这条蛇叫哈罗德,)它可是一条贪吃的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发生了什么事?

  3、咦,这条蛇怎么了,它有什么不一样啊?

  (二)自由阅读故事大图书并讨论

  1、它到底吃了什么?

  2、老师与幼儿一起翻阅大图书。要求:右手扶书,左手翻书,一页一页的捏着数字宝宝翻。

  3、哈罗德都吞下了哪些小动物呢?

  4、一起看完后,把大图书合上让幼儿自由发挥,在书里看到什么,都有哪些小动物出现了?

  5、让幼儿回忆,当幼儿说出一个小动物时,老师出示头饰。

  (三)集体看大图书,结合头饰理解故事内容

  1、那到底是不是这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翻一页讲一页,让幼儿想想刚才说的是不是一样。

  3、小动物最后被吃了没有啊?那它们去了哪里啊?

  小结:原来这条蛇不是想把小动物吃掉,它是想把这些小动物带到马戏团里表演给我们看,它可真“贪吃”啊!

  (四)再次看大图书,听老师完整朗读故事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五)初步表演故事,师旁白

  1、要求:表演小动物的时候记得做相应的.动作。

  2、哈罗德的肚子又空荡荡的了,你们觉得它接下来会去哪里呢?会做些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下课后想一想,明天我们再来讨论!

大班语言教案 篇2

  一、设计思路

  对于《小熊请客》这个故事,大班的幼儿大多基本掌握了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对话,理解了故事内容,有爱劳动的感知经验,有礼貌。对于“好吃懒做”(又谗又懒)有一定的理性基础。我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表演经验,因此我把这节课设计为以下环节。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能在集体中有表情地表演出文学作品《小熊请客》中角色的动作和语言,态度自然大方。

  2、能用恰当的语言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表演。

  (二)活动准备:

  1、小熊、小猫、小狗、小鸡、狐狸的头饰各一个。

  2、小盆三个,小鱼、肉骨头、小虫道具各一份,大树一棵。

  3、录音机、磁带。

  4、场地准备:幼儿围坐在场地四周,中间空出作为表演场地。

  (三)活动过程:

  1、做律动或听音乐打节拍、做动作集中幼儿注意力。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活动做准备。根据幼儿当时状态决定。

  2、师:“小朋友们听过了《小熊请客》的故事,并且知道了这里面有一只好吃懒做的大狐狸,四只爱劳动、有礼貌又团结友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和小熊。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表演这个故事。”

  评析:通过语言引起幼儿的兴趣,回忆对故事的已有经验。

  3、教师扮演狐狸,再请四个表达能力强的幼儿进行第一次表演,以起到示范作用。表演过程中不进行评价,只进行提示。

  师:“老师和这四个小朋友先表演一遍,小朋友们仔细看,一会儿要给我们提出哪好、哪需要改进。”

  表演后,请幼儿对老师和小朋友的表演进行评价。先请几个幼儿评价,对于评价恰当的幼儿给予表扬鼓励,对于评价不太恰当、或语言表述不清楚的幼

  设计意图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图画则还讲述了狐狸追逐猎物却屡屡受挫的'故事。

  为了引导幼儿在笑声中理解故事内容,重点讲述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我决定分三个环节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分析故事,并感受、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看图听故事学动词——自主阅读、大胆讲述——作品欣赏与经验分享。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对故事内容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活动准备

  图画书、农场地图图片、纸偶母鸡。

  活动过程

  1.出示“农场地图”,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今天,老师带给小朋友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是母鸡萝丝生活的农场,你看到了什么?

  2.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注意动词。

  教师一边讲述故事.一边用纸偶母鸡在地图上演示她散步时经过的地方,并运用语气、体态和手势引导幼儿注意动词。

  提问:母鸡萝丝都去过哪些地方?(院子、池塘、草堆、磨房、篱笆、蜜蜂房。)

  提问:它是怎么来到这些地方的?你看到了哪些动作?(走过、绕过、越过、穿过、钻过。)

  师:今天,母鸡萝丝又去散步了,会发生什么事呢?快去书里找找吧1

  3.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发现图画中的乐趣。

  提问:你们看完书为什么都笑了呢?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你能讲讲自己感到最可笑的那页故事吗?

  先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讲自己最喜欢的一页故事,再让幼儿以小组形式互相讲述、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图书部分内容,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帮助幼儿正确理解故事内容。

  4、师幼共同阅读,加深理解。

  师:老师来讲母鸡萝丝散步的故事,小朋友们来讲狐狸发生的故事,好吗?

  讲完后引导幼儿给这个故事起个新名字。

  活动延伸

  可以和孩子继续讨论: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什么样的狐狸?让孩子体会并描述母鸡和狐狸的性格特点。还可以引导幼儿表演这个故事。

  活动反思

  对于这个活动,我们在不同的平行班进行了多次的教学和调整。

  第一次活动之后,教师和孩子都有种很“累”的感觉。首先,教师展开图片学习动词就占了半节课的时间,然后教师又试图把所有的阅读活动的目标都展示出来。整节课幼儿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结果使幼儿对图书的兴趣没有老师预计的那么浓厚,教学重点不突出。这时我们意识到,不可能只通过一次阅读活动就达到所有的目标,应该在若干个活动中分别体现出来。

  针对第一次活动出现的问题,我首先将开始部分做了调整,加入了老师的体态语言和语气节奏的暗示,带动幼儿积极地模仿动作、学习词语,结果幼儿很快就掌握了动词的学习。其次,我将幼儿自主阅读作为活动的重点。

  在第二次自主阅读后的讲述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图书的理解是受各自阅读水平所制约的。有的幼儿能联系前后书页的因果关系,明白事情发展的原因;而有的幼儿只能观察单幅画面的内容,无法正确理解故事。而幼儿阅读理解水平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幼儿年龄、性别、认知能力、智力水平、生活环境等等。所以在第三次活动中我将此环节调整为自主阅读后分小组讲述。这样,幼儿产生理解错误时可寻求同伴的支持,教师也可以轮流参与到幼儿中去,帮助幼儿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为了解决集体阅读时幼儿一味跟读的现象,我采取与幼儿分角色讲述的方法,让幼儿讲述出狐狸发生的故事,幼儿的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充分体验了不同角色心理的变化,也体验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转化。

大班语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小学校生上课的基本程序及应遵守的纪律。

  2、尝试书写数字和自己的姓名。

  3、理解儿歌内容,并有表情地朗诵。

  活动准备:

  1、幼儿参观过小学,对小学有初步的感知。

  2、将活动室的桌椅按小学的样子摆放。

  3、幼儿自备书包与学具。

  4、准备小闹钟一个。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谈话,帮助幼儿回已参观小学的情景,激发幼儿学做小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对小学的回忆。

  (1)我们参观了什么小学?

  (2)小学生在什么时间做操?做操时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3)小学生怎知道上课的.时间到了呢?

  (4)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5)下课了小学生做些什么?

  (6)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小学生?

  3、模拟小学生上课。

  (1)引导幼儿模拟小学生上课时摆放课本和文具的方式。

  (2)教师先示范当小学老师组织幼儿上课,再让幼儿轮流当小老师,其他人当小学生,模拟小学生上课铃响进教室,坐好,起立,问老师好……

  (3)启发幼儿议一议,谁最像小学生。

  (4)指导幼儿用小学练习本尝试写自己的姓名。

  4、学习儿歌《上课铃》。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握笔和书写姿势。

大班语言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并引导幼儿大胆地猜测和讲述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理解故事中语词变化,学讲对话,初步讲述故事。

  3、乐意表演故事,体验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角色表演道具:角色头饰若干个,蘑菇、小豆子、萝卜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秋天到了,我们的家里都收获了玉米棒(教师出示玉米棒)。

  1、这是怎样的玉米棒?

  2、小朋友一起说一说。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

  二、出示图片、观察图片、猜测故事情节,讲述故事情节,理解故事。

  1、出示图片一:

  指导语:秋后,小兔子藏起了三个最大的玉米棒。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逗人喜欢。

  2、出示图片二:理解语词变化,引导幼儿学说对话。

  〈1〉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提问。刚才小松鼠向小兔子借玉米棒的时候,它是怎么说的?模仿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对话。

  〈2〉小松鸡向小兔子借玉米棒,会怎么说?

  〈3〉丰富量词:把、碗、个等量词,幼儿进行对话讲述。

  3、出示图片三、教师简单的分析小兔子种玉米棒和收玉米棒的故事情景。

  〈1〉提问: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小兔子在门前干什么呀?

  〈2〉提问: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也到了,你们猜猜:小兔子种下的玉米粒,会怎么样了?

  〈3〉它是一只怎样的小兔子?

  〈4〉假如小兔子送给你一筐玉米棒,你会怎么做?

  三、借助教学图片,完整欣赏故事。

  指导语:图片讲完了,故事的题目叫《金色的玉米棒》,下面完整的欣赏一下吧!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四、情景表演:借助头饰和实物表演故事。

  师:老师带来了很多食物。一边出示,一边提问?

  出示干蘑菇,师:这是什么呀?

  出示小豆子,师:这是什么呀?

  出示两个红萝卜,师:这是什么呀?。

  五、幼儿学小兔跳着出活动室。

  附故事:

  秋后,小兔子藏起了三个最大的玉米棒,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逗人喜爱。

  冬天,冷嗖嗖的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一样。小松鼠想,家里的粮食不多了,小兔子是我的好朋友,去向他借一个玉米棒吧。

  “咚咚咚!”小松鼠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小松鼠说:“小兔子,能借给我一个玉米棒吗?”小兔子告诉小松鼠:“那玉米棒是谁也不借。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松鼠一把干蘑菇。

  雪花飘落了,大雪盖住了森林里的小路和山坡。有一只松鸡抖抖口袋,剩下的粮食不多了,她想,小兔子是好邻居,去向他借一个玉米棒吧。

  “咚咚咚!”小松鸡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小松鸡说:“小兔子,能借给我一个玉米棒吗?”小兔子告诉小松鸡:“那玉米棒是谁也不借。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松鸡一碗小豆子。

  小溪里的冰化了,泥洞里的小剌猬一觉睡醒,肚子饿极了,他想,我帮小兔子干过活,找他借个玉米棒准行。

  “咚咚咚!”小剌猬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小剌猬说:“小兔子,能借给我一个玉米棒吗?”小兔子告诉小剌猬:“那玉米棒是谁也不借。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剌猬两个红萝卜。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小兔子在门前挖了一个个小泥坑,他剥下黄澄澄的玉米粒,一颗颗种下了。

  秋后,小兔子收下了好多好多金色的'玉米棒。他送一筐给小松鼠,送一筐给小松鸡,送一筐给小剌猬。大家过一个快快活活的冬天吧。可是,小松鼠、小松鸡、小剌猬都挑了三个最大的玉米棒藏起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活动反思:

  1、单纯的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对小学生来说太简单了,在讲过一两遍之后,有些熊孩子已经能很好的复述故事内容了。应该在故事中找出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点,然后进行挖掘,交给孩子一定道理。

  2、应适当的改编原有的故事,使之能更好的突出想要强调的主题。

  3、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有时应该抓住孩子回答的内容中的一个点进行深入剖析。

大班语言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运用丰富优美的词句表述四季树木的特征及给人们的感受。

  2、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歌句式,大胆仿编儿童诗。

  3、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体验成功仿编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

  2、图谱(ppt)

  重点: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和结构,有感情地朗诵。

  难点:创编属于自己的儿童诗。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表述四季树木的特征及感受

  (一)认识四季的树木

  1、小朋友,你们认识图片上的四棵树吗?你们知道这些树代表的是哪个季节?(PPT2)

  2、教师小结:图片上分别是春天的桃树、夏天的梧桐树、秋天的枫树和冬天的松树。

  (二)描述四季的树木(PPT3—6)

  1、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春天的桃树。

  春天里的桃树怎么了?桃花是什么样的?你有哪些好听的词来说一说春天里的.桃花?在春天里看到×××××的桃花,你想到了什么?

  2、再来看看梧桐树吧!有哪些好听的词可以形容夏天很绿很多的梧桐树叶呢?闭上眼睛想想在炎热的夏天,站在××××的梧桐树下,会有什么感觉呢?

  3、这是秋天的枫树和冬天的松树。枫叶到了秋天就会变的?谁有好听的词?

  我们远远地看着××的枫叶感觉怎么样?到了寒冷的冬天,火红的枫叶就会凋零,可是你们看松树,松树在冬天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朗诵诗歌第一段,了解诗歌句式(PPT7—10)

  1、四季的树木真美呀!我也想把自己变成其中的一棵树,听一听我想变成一棵什么树?(配乐朗诵诗歌第一段。)

  2、我想变成一棵什么树?为什么要变成春天里的一棵桃树呢?(朗诵诗歌第一段。)

  3、我把这好听的诗歌画了下来,我们一起一边听一边看。

  4、看着图谱一起来朗诵。

  三、仿编儿童诗,体验成功创编的快乐

  1、讨论: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变成一棵什么树?为什么要变成××××××的树呢?

  2、分组仿编诗歌。

  谁愿意变成春天的桃树(夏天的梧桐树、秋天的枫树、冬天的松树)?请你约上你的好朋友一起说一说。

  3、谁愿意来朗诵一下自己创编的诗歌?(分组朗诵儿歌)

  4、小朋友朗诵的太美了,我们把这四段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就叫《假如我是一棵树》。

  5、配上音乐,完整地来朗诵一遍吧!

  四、活动延伸。

  除了图片上的树,你还想变成一颗怎样的树呢?我们回去以后也把它画下来,编成更好听的儿歌吧!

  附:诗歌《假如我是一棵树》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是春天的桃树,开出粉嘟嘟的花儿,把春天装扮的格外美。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是夏天的梧桐树,撑着伞儿一样的树冠,给夏天送去片片凉爽。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是秋天的枫树,亮着火一般的红叶,让秋天充满生机。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是冬天的松树,听着落雪的声音,为冬天留住绿色的生命。

大班语言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想像,创编小猫的故事。

  2、能运用绘画的方式,在小组内合作绘制连环画。

  3、能根据自己编的《小猫的故事》较生动地讲述所画的故事内容。

  活动重、难点:

  能根据自己编的《小猫的故事》较生动地讲述所画的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1、相关课件。

  2、幼儿学会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动物形象。

  3、水彩笔若干,纸张若干,订书机等。

  活动过程:

  一、小猫手偶导入,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的名字叫“咪咪”。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四幅画,这四幅画画的.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一下就可以看出发生了什么事?

  二、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四幅画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了解编故事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及发生的事等内容。

  三、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给予的素材进行创编《小猫的故事》

  1、出示长颈鹿、小猫、羽毛球等图片,引导幼儿想像故事情节,并初步用语言表述出故事内容

  2、出示慢羊羊、小猫、小桥等图片,引导幼儿想像故事情节,并初步用语言表述出故事内容。

  四、幼儿分组进行创作连环画。

  由组长分配任务进行创作,创作结束后,在小组内进行讲述。

  五、交流分享

  1、请幼儿展示自己创作的连环画,并完整地讲出自己所编的故事内容。

  2、将自己制作的连环画装订成册,互相交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