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小班数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3以内的数量,引导幼儿探索3以内的数与量的匹配。
2、愿意参加操作活动,尝试边操作边讲述。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图片、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森林里的.小动物要搬家了,它们请我们去做客,你们愿意吗?
2、引导幼儿探索数与量的匹配。
出示动物图片1~2
都有哪些动物要搬家呢?
有几只小狗?
一只小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根据动物的数量用数字来表示
咦,这是数字几?
数字3的朋友会是谁呢?
我们一起喊它出来好不好?
喵喵喵,是小猫,有几只小猫,我们一起数数。
原来是它们要搬家,我们做客时,带什么去好呢?
看,这有几只小猫?我们用数字3来表示,那我们送几条鱼给它?
3、幼儿操作。
(1)幼儿根据数字来匹配实物
(2)师个别辅导
4、送礼物给小动物。
(1)幼儿根据要求送礼物给小动物
(2)检查送的礼物是否正确
活动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不断地关注孩子的行为,在孩子的兴趣点上去寻找数学活动适宜的教材内容,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游戏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我们一定可以做到!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这个游戏活动,使幼儿能够进行宽与窄的比较,找出最宽的和最窄的。
2、使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中物体的宽窄。
活动准备:
情景主题画《三只小猪》 各种宽窄不同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给小朋友讲述三只小猪的内容:三只小猪都盖了新房子,猪大哥盖了一间茅草屋,猪二哥盖了一间砖房子,猪小弟盖了一间木屋。三间房子之间的路宽窄是不一样的'。大灰狼想要吃掉小猪,他会怎么走呢?先经过什么路在经过什么路?
让幼儿仔细观察情境图,自由讨论。(先经过宽的路,在经过窄的路,先经过宽的桥在经过窄的桥等。)
二、活动过程
1、老师将宽窄不同的物品排成一排放在一起,请幼儿找出哪个宽哪个窄。
2、再次感知宽与窄
(1)老师发给每个幼儿手中两个物品,一个宽,一个窄,当老师说到把宽的放在头上,幼儿做相应的动作,老师说把窄的放在脚下,幼儿做相应动作。
(2)在地上画三条宽窄不同的“小河”,小马、小羊的头饰,玩具若干个。老师扮演妈妈,幼儿扮演小马,妈妈带着孩子要到仓库去驮粮食,路上要跨过小河,请小马们找到最窄的小河,再找到第二窄的小河,最后找到最宽的小河,妈妈鼓励小马选择自己想跨的小河站好,
然后说说自己想跨的是哪条小河,听妈妈的指令一起跨过小河,到仓库去取粮食(玩具),回来时再跨一次小河,说说自己跨的是哪条小河。
三、幼儿探索操作
1、打开幼儿用书
(1)打开书第21页,观察画面上有哪些车。(出租车、三轮车、摩托车)
(2)引导幼儿观察车的车轮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分最窄的、窄的、宽的)
(3)指一指哪个轮胎最宽,那个轮胎最窄。
(4)车的轮子坏了,要换上下面的新轮子,找一找下面的轮胎分别和上面哪辆车的轮胎对应。
(5)请小朋友帮每一辆车找到合适的轮子,用笔将一样宽或一样窄的轮胎连在一起。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激发幼儿高高兴兴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
2、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
能参与游戏,并模仿大班幼儿学做各种小动物。
材料与环境创设:
1、动物头饰(小狗、小猫、小鸭、小鸡)若干个,小动物的家。
2、录音机、磁带、各种乐器若干、积木若干块。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妈妈的依恋,喜欢“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故选择了这一教材,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过程:
1、以游戏口吻,引出主题。
鸡妈妈:“咯咯哒:小朋友好,我的小鸡不见了,可把我急坏了,你们看见我的宝宝吗?我得赶快去找找。”
2、幼儿欣赏、感受
鸡妈妈与大班幼儿合作表演“小鸡在哪里”,其中大班幼儿分别扮演小狗、小猫、小鸭、小鸡。
3、鸡妈妈问:“我的小鸡找到了吗?到底到哪里去了呢?”幼儿第二遍感受。
4、鸡妈妈问:“鸡妈妈找到宝宝了吗?找到谁的宝宝了?”(幼儿自由发言)。
5、鸡妈妈:“我的心里真着急,我一定要把小鸡找到!”
幼儿第三遍感受。最后“小鸡”找到了。
6、问:“鸡妈妈先找到谁?它是怎么回答鸡妈妈的?”幼儿熟悉歌词。
7、问:“想不想一起做游戏?想做鸭宝宝到小鸭家里去,想做狗宝宝到小狗家里去……”幼儿跟着大班幼儿一起游戏,反复两遍。
8、鸡妈妈:“小鸡,你们以后要跟着妈妈。”
9、介绍游戏名字__小鸡在哪里。
“鸡妈妈带你们出去玩玩好吗?”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乐意参与3以内的数数活动,初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体验去朋友家做客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布置家的场景:物品按数量1、2、3一组分散放于三个柜中。1——3数字宝宝图片(粘于椅子上)
2、水果一篮3、歌曲:看朋友、找朋友教学过程:
1、带礼物去数字宝宝家做客交代:今天去看朋友,但要带什么礼物去呢?
模仿开汽车,边唱歌:看朋友,到数字宝宝家。
敲门,进去,和数字宝宝打招呼。
个别提问:你在和谁打招呼?
2、送礼物(1)思考:应该怎么送礼物,数字宝宝才高兴?
要求:你送的水果个数要正好是数字宝宝表示的意思。
幼儿选择礼物给数宝宝讨论:老师送的礼物对吗?互相检查。
(2)参观数字宝宝的.家。你觉得数字宝宝的家怎样?(东西摆放)有几个柜子?看看柜里的东西,你发现什么?
交换数字宝宝朋友,把水果放好。
3、回赠礼物师:1、2、3数字中你还有哪个数字宝宝没打过招呼,带上数字宝宝去选它送给你的礼物。
个别介绍,互相检查。
4、听音游戏听到几下声音,就请几宝宝出来。带着数宝宝跳一个快乐的“找朋友”舞。
5、和数字宝宝再见,开汽车回。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树妈妈找朋友
活动目的:
能将3以内实物卡片、圆点卡片、数字卡片等进行等量匹配。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材料:
自制三棵树,树干贴有1—3某个数字或圆点卡片、实物、圆点和数字卡片(数量为1———3)若干。
活动玩法:
1、谈话引题。
2、根据树干上的数字或圆点卡片的圆点数量,找出相应数量的实物、圆点和数字卡片挂在树枝上、做树妈妈的朋友。
3、幼儿游戏师指导。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比较大小。
2.能依照大小的线索,判断出不同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趣味练习:比较(1-95 1-96)
活动过程:
一、直观感觉大小
1.出示图片:大象和蚂蚁
教师讲解图片:大象和蚂蚁虽然身材不一样,但是它们是相互帮助的好朋友,
大象的身材大,小蚂蚁的身材小,小蚂蚁坐在大象的背上开心的玩。
2.观察
小朋友看一看苹果和草莓谁大谁小?
蜜蜂和小狗谁大谁小?
二、比较大小
1.趣味练习-图片
妈妈的衣服和我的衣服,哪件更大?
大人和小朋友的'穿着有什么不同?
谁的衣服比较大?谁的比较小?
2.比较三张图片:小鸡,蝴蝶,大象
观察后找出谁最大?谁最小?
3.请幼儿拿出幼儿用书,并提问:
说说看,画面上琪琪和小威,谁的身体比较大?谁的身体比较小?
请用图卡实际操作比比看,并想想看衣服、裤子、鞋子穿在哪里才是正确的。
三、幼儿操作
给幼儿提供活动角操作机会,熟悉将大小物品做分类并将衣物与玩偶做匹配。
让幼儿在操作中能分辨大小。
小班数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在我们班“有趣的滚动”区域游戏里,放着各种各样的瓶子,常常看到小朋友们拿着瓶子在受礼拍着、摇着,在地上滚着、踢着,还有的自发地根据瓶子的颜色拍起了队等等,似乎总也玩不够,对瓶子表现出了极大的 热情和兴趣。看到孩子们这些表现,我不禁想:是否能够把小朋友们喜爱的瓶子和相对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呢?平时我们在进行数学练习时大多是机械地完成数学画册上的作业,幼儿缺少实际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感受的过程。因此,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在和“瓶宝宝”玩玩、乐乐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字和数量间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对几何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辨别能力。
活动目标:
1、复习8以内的数字,正确感知数字和实物之间的关系,尝试按数字大小进行排序。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的不同特征,尝试按一种特征进行分类。
3、在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和幼儿人数相等的纯净水瓶子和贴有各种几何图形的瓶帽子;
2、和瓶盖相对应的几何图形点:
3、玻璃球;
4、红、黄、蓝三条线。
活动过程:
一、出示“瓶宝宝”,导入活动。
师:瓶宝宝可爱吗?你们想不想要?
二、看看“瓶帽子”,感知不同图形的基本特征。
1、观察比较瓶帽子上不同新状、颜色的图形。
师:看看你的瓶宝宝,它的帽子是什么样的?
和你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2、看看找找和瓶帽子一样的形状点。
师:请你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和你的瓶宝宝帽子一样的点,站在上面。
三、玩玩“瓶宝宝”,探索各种不同的玩法。
1、幼儿自由探索瓶宝宝的玩法。
2、集体用瓶宝宝来玩“拍一拍”的游戏。
师: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和瓶宝宝拍拍手。
四、帮帮“瓶宝宝”,为它找“舞伴”。
1、说说每个数字对应的玻璃球数量。
师:数字找几个玻璃球?数字2呢?…数字8呢?
2、集体为老师的“瓶宝宝”找玻璃球。
师:大家先为老师的瓶宝宝找玻璃球吧。
3、幼儿独立找玻璃球,并互相检查。
师:小朋友自己到后面去找找玻璃球吧,找好后请你旁边的好朋友帮忙检查一下。
五、带着“瓶宝宝”,排队开舞会。
1、幼儿按瓶宝宝帽子的颜色分别站到相应颜色的线上。
师:红帽子应该站在什么颜色的线上?
2、按瓶帽子上数字的大小调整队伍。
师:数字1排第几个?…8呢?
3、听音乐,带“瓶宝宝”跳舞,并结束活动。
师:现在我们队伍也排好了,位置也调整对了,就可以跳舞啦!
教学反思:
《和瓶宝宝一起玩》是一个用来复习幼儿以前所学知识的游戏活动。通过请幼儿帮助“瓶宝宝”找帽子――找舞伴――找队伍三个过程来分别达到制定的教学目标。活动结束,感悟如下:
1、《纲要》中提出:我们应给幼儿提供诱人的,可操作的材料,而且这些材料应该是儿童先前经验过的。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使用了生活中随处可见极其普通的矿泉水瓶子,在给它贴上眼睛、鼻子、嘴巴进行装饰后,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瓶宝宝”。果然,活动中很快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我还在瓶盖子上贴上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数字也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把它当成“瓶宝宝”的帽子,这样就将本次活动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都蕴涵到了一个小小的瓶盖上,幼儿操作非常方便,避免了以往数学活动中教具多、学具多的苦恼。
2、在这次的数学活动中,我除了在材料的提供上紧紧地抓住了《纲要》中的要求外,在过程的设计上也是密切地围绕着《纲要》中提出的“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这一指导思想,为幼儿设计了很多“任务”,使他们在帮助“瓶宝宝”的过程中运用并复习了以往所学的知识,如正确理解数字1-8所表示的数量,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等等。在整个的过程中,我努力通过自己的语气、神态以及交流方式来和幼儿共同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活动氛围,使幼儿轻松地学,快乐地做。令人高兴的'是,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也非常地出色,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完成了每个“任务”,这样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感受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3、当然,活动中也有我感到不足的地方。像活动的结束部分,请幼儿按数字大小调整队伍这个环节。记得试教时,我是请幼儿自己根据数字来调整队伍的,有一部分孩子没能很快地完成“任务”,场面显得有点混乱。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把这个环节改掉,要不然这么乱的场面,听课老师看了会怎么想!于是,为了我个人的“面子”,在第二天上课时就变成了我喊一个数字,拿这个数字的小朋友就排到前面来。果然,队伍排的有条不紊了,可孩子们也失去尝试的机会了。现在想来,很是后悔,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出错呢?发现错误然后纠正、学习不也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吗?曾记得有人说过:犯错是孩子的权利。而现在仅仅因为我一时的虚荣心就剥夺了孩子的这种权利,我为我自己感到羞愧。我想:今后都让我们抛弃那些无谓的顾虑吧,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一心一意地为孩子上他们自己的课!
【小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教案【精选】07-27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7-28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8-05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8-04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8-09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8-08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8-15
小班数学教案09-30
小班数学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