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教案优选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幼儿好奇心强,容易被具有神秘感的事物吸引。游戏是学龄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能让幼儿在玩中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了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语言游戏《蹲蹲魔法》。
活动目标:
1. 结合图谱学习儿歌,能按口令玩游戏,发准字音。
2. 会根据儿歌的规律交换水果的位置,替换动词,创编儿歌。
3. 享受集体协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学习儿歌,按口令玩游戏,发准字音。
活动难点:
替换动词,创编儿歌。
活动准备:
魔法棒、儿歌图谱、磁性水果贴、水果胸卡、水果拼盘。
活动过程:
一、以“魔法咒语”游戏引入,感受听指令做动作的乐趣。
教师带领幼儿做蹲、站、走、跳、转等基本动作,锻炼幼儿听指令做动作的能力。
师幼分别扮演魔法师与小助手,教师用魔法棒指引幼儿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与幼儿一同互动,了解蹲、站、走、跳、转等动词。幼儿兴致高,能按老师的口令做动作,为后面替换动词、创编“魔法”游戏做铺垫。
二、学“魔法”,掌握“魔法”的规律。
1. 幼儿讨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结合图谱欣赏“魔法”,并认识“魔法”题目“蹲蹲魔法”。
提问:
(1)“魔法”的名字叫什么?
(2)“魔法”中出现了哪些水果?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所谓的“魔法”实际上是一首儿歌。活动刚开始时幼儿较为拘谨,活动气氛不够热烈。因为教师提供了图谱,幼儿能很快了解“魔法”的内容。这时,教师示意幼儿一同念“魔法”,可增加师幼之间的互动,活跃活动气氛。幼儿读“梨”时容易读成“梨子”,读法有误,教师应及时纠正,帮助幼儿发准音。此环节要求教师灵活机智,善于关注并能抓住细节进行教育。
(3)共有几种水果?
幼儿通过数数,得出共有七种水果的结论。此问题使环节设计渗透了数学领域。
2. 幼儿第二遍熟悉“魔法”,掌握“魔法”的规律。
(1)寻找“魔法”规律。
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每句魔法中水果出现的次数有什么规律?”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寻找出“前一句最后出现的水果在后一句中要出现三次”的“魔法”规律。
(2)幼儿根据规律找消失的水果。
请个别幼儿在图谱上操作磁性水果贴,拿掉其中的某些水果,让其他幼儿根据上述规律寻找消失的水果,教师与幼儿一同交流“魔法”中水果出现的顺序。此环节中,教师要求幼儿把眼睛闭一会儿再睁开,用看看“什么水果不见了?把它找出来”的神秘口吻营造气氛。幼儿兴趣高,注意力集中,快速有效地巩固和掌握了“魔法”规律。
3. 幼儿第三遍熟悉“魔法”,边念边做动作。
幼儿边念“魔法”儿歌边用动作表演,此举较好地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这里,教师要注意根据幼儿做动作的快慢控制语速,让幼儿念到动词时能做相应动作,跟得上“魔法”节奏。
三、师幼协作,替换“魔法”动词,改编“魔法”。
有了第一环节“听口令做动作”的铺垫,幼儿能够替换“魔法”动词,改编“魔法”。如:跑跑魔法,跳跳魔法,转转魔法,游游魔法等。
四、幼儿挂“水果魔术卡”,按口令玩自编的“魔法”游戏。
玩法:幼儿站到游戏场地根据自己戴的`“水果魔术卡”分类站好,边念“魔法”边做相应动作,念错或没做动作的人罚表演节目。
规则:
(1)游戏时,要边念“魔法”边游戏。
(2)幼儿互相交换“水果魔术卡”,并根据“魔法”内容做相应动作。
(3)根据幼儿游戏情况增加难度(请幼儿当念“魔法”的带头人等)。
请幼儿当魔法师,带领其他幼儿边念“魔法”边玩游戏。此举体现了教师退位的教育理念,把游戏还给幼儿,才能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游戏。此环节气氛好,幼儿积极性高,结束时部分幼儿还意犹未尽。活动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动作不够协调,没有念到动词时就开始做动作,应进行针对性指导。
五、根据“魔法”规律,替换“魔法”的名词与动词创编“魔法”。
在老师的提示下,幼儿能够根据要求进行创编。如果教师在创编前先和幼儿一同梳理创编的内容,可让创编更加精彩,此环节也会更加有效。
六、分享水果。
此环节以实现“魔法”方式变出真正的水果,让幼儿品尝水果,在**中自然结束本次的活动。活动由始至终都保持神秘。最后出现的真实水果拼盘,让幼儿很兴奋,进一步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附一:
原儿歌:苹果蹲
苹果蹲,苹果蹲,苹果蹲完梨子蹲,
梨子蹲,梨子蹲,梨子蹲完葡萄蹲
附二:
改编:《蹲蹲魔法》
葡萄蹲,葡萄蹲,葡萄蹲完橘子蹲,
橘子蹲,橘子蹲,橘子蹲完苹果蹲,
苹果蹲,苹果蹲,苹果蹲完草莓蹲,
草莓蹲,草莓蹲,草莓蹲完香蕉蹲,
香蕉蹲,香蕉蹲,香蕉蹲完桃子蹲,
桃子蹲,桃子蹲,桃子蹲完梨—蹲。
改编说明:原文只有两句,含有三种水果,后面的内容由教师根据需要编写。我们根据中班下期幼儿的认知特点,编了七种水果,以“魔法师念魔法咒语”的形式玩游戏。而原文中的“梨子”读法有误,应读“梨”。为了儿歌的韵律,我们把“梨”放在最后,读起来拖长音,起结束作用。
活动中幼儿创编了跑跑魔法、跳跳魔法、转转魔法、游游魔法等。
例:《跳跳魔法》
葡萄蹲(跑),葡萄蹲(跑),葡萄蹲(跑)完橘子蹲(跑)。
橘子蹲(跑),橘子蹲(跑),橘子蹲(跑)完苹果蹲(跑)。
苹果蹲(跑),苹果蹲(跑),苹果蹲(跑)完草莓蹲(跑)。
草莓蹲(跑),草莓蹲(跑),草莓蹲(跑)完香蕉蹲(跑)。
香蕉蹲(跑),香蕉蹲(跑),香蕉蹲(跑)完桃子蹲(跑)。
桃子蹲(跑),桃子蹲(跑),桃子蹲(跑)完梨—蹲(跑)。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填补讲述编讲填补部分的内容。
2、发展幼儿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幼儿表演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4、教育幼儿懂得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主动帮助。
活动准备:
取气球图片
小图片:猫、猴、豹、松鼠、长颈鹿、大象、鸟、蛇、树袋熊、绳子、梯子
活动过程:
出示图(一)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小刚要去动物王国坐客,气球是小刚送给小动物的礼物,可是现在气
球却挂在树上了,小朋友想一想小刚的气球怎么会到树上的`?
3、(1)现在小刚的心理很复杂,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最希望什么?
(2)这时谁看到了这件事?(兔子)
(3)小兔子是来迎接小刚的,他看到这件事赶紧跑来帮助小刚,可是小兔子怎么跳也够不着,怎么办呢?哎!有了,小兔子转身跑回了动物王国。
4、小兔子跑回动物王国干什么去了?
5、出示图(二)
(1)结果气球怎么样了?(讲述小朋友动作)
(2)我们给故事起个好听的名子《取气球》
(3)小动物们知道小刚遇到困难都跑来帮忙,那是谁帮的忙呢?老师想的办法是请大蛇,那老师是怎样请的呢?小朋友仔细听(示范讲故事)
(4)老师把小朋友想的办法都装在了小筐里,请小朋友选择一种办法把它贴在图画纸上。贴完后,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座位,把故事完整的讲述一遍。
6、幼儿贴画,教师指导
请个别幼儿完整的讲述故事
8、现在请小朋友来表演故事
9、小朋友帮助小刚想出了好办法,小刚和小动物非常感谢我们,他们把气球送给了我们,我们一起去玩吹气球比赛好吗?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在跳房子的情境中感知各种模式规律,并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复制、扩展。
活动准备:
泡沫垫子各若干;塑料圈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情景,排列模式:
●介绍游戏“跳房子”:
材料:泡沫垫子、塑料圈;场地:房子的底部和房顶;
规则:将材料进行有规律排列;玩法:用各种跳法从房子底部跳到房顶;
●引发经验、排列模式:
用小垫子和圈圈来“造房子”,怎样排列才是有规律的呢?
(请幼儿说一说或试一试,排23组)
他排列的垫子和圈圈有什么规律吗?
如果看明白了,谁来接着排下去?
●幼儿玩“跳房子”:
“房子”造好了,怎么跳?(请幼儿设计跳的动作)
他设计的动作有什么规律?和“造房子”的规律一样吗?
请几位幼儿按照这个规律来试一试,其他幼儿边观察便用语言描述规律;
●游戏可重复几次:
有不一样的排列方法来造“新房子”吗?
这次排列的规律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二.玩玩游戏、发现模式(提升部分)
●减少材料,请幼儿尝试改变“造房子”的排列规律,再玩跳房子;
只能用垫子来“造房子”,你想怎样排列垫子?(说一说或试一试)
(如果幼儿没有新的模式,则教师排列,引导发现)
如果是我来排,我会这样排,看看有什么规律?(排23组)
如果看明白了,谁来接着排下去?
“新房子”造好了,这次又要怎么跳房子?
●游戏可反复几次:
有不一样的排列方法来造“新房子”吗?
这次排列的规律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活动是帮孩子从单纯的物品排序到用身体动作来进行一个模式的感知,动作模式的设计上,孩子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同样也是从ABAB到AABB的模式。这个活动,跟孩子平时的.日常运动是比较好的能够相结合的,用动作来让孩子去体验模式的规律,是想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当中其实模式是无处不在的,运动也好,平时日常的音乐活动也好等等,都有模式的存在。我们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是否也将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结合下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谈谈吧!
1.通过观察活动现场中的幼儿表现,你是否发现了幼儿在掌握模式规律上所呈现出的特点?具体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此次活动,思考一下数学活动与运动、艺术、生活等领域活动之间的联系,可以有哪些具体的渗透和结合?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
2、懂得安全乘车的基本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能根据老师的提问,清楚、连贯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室用椅子模拟摆放成公共汽车。
2、道具:小动物的图片、方向盘、胡须、布娃娃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导入活动师:小朋友,你们坐过公交车吗?你们上车时会怎么做呢?今天呀有一群动物也来乘公交车了,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是怎么坐公交车的!
1、教师讲述故事《文明的小乘客》并提问:
(1)小动物们是怎么样上车的?虎大哥上车时怎么做的?你认为它做得怎么样?为什么?
(2)小花狗乘车时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它做得怎么样?为什么?
(3)鸡大婶乘车时不小心踩了虎大哥一脚,它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它做得怎么样?为什么?
(4)虎大哥乘车讲文明吗?虎大哥最后下车了吗?为什么会下车呢?
2、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
(1)提问:你平时乘车时怎样做的?除了故事中说的,乘车时还应该注意什么?
(2)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巡回倾听。
3、教师引导幼儿集体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归纳和小结。
(1)乘坐公共汽车时,上车应主动投币或刷卡。
(2)要从前门上车,后门下车。
(3)上车后要坐好或抓好扶手,不能在车上随意走动,更不能将头、手、身体的其他部位伸出窗外。
(4)一人一位,不要随便占座位。
(5)要主动给老人、残疾人、抱小孩的人让座。
4、游戏:乘公交车教师用椅子摆成公交车的样子,幼儿自选角色,如:司机、乘客、爷爷、残疾人等,一起玩"公共汽车"的游戏。
总结结束故事:
文明的小乘客嘀嘀嘀,森林巴士准备出发了。门一开,大家争先恐后地往车上挤。哎呀,小松鼠的鞋挤掉了,小白兔的花衣服给扯破了,虎大哥仗着自己力气大,把大伙推到一边,连钱都不给就抢先上了车。小花狗着急地喊:"大家不要挤,排好队,一个一个上!"大家听了小花狗的话,排好队,一会儿就都投币上了车。
车上,狐狸大叔提醒大家:"没有投币的,请回来投币噢。"大家都看着虎大哥。虎大哥装作没听见,扭头看着窗外。
车开了,第一站停靠青草坡,山羊爷爷摇摇晃晃地上车了。狐狸大叔说:"请给老弱病残和乘车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山羊爷爷走到虎大哥的面前,虎大哥赶紧闭上眼睛装睡觉。坐在最后的小花狗站了起来:"山羊爷爷请到这儿来坐吧。"说着,扶着山羊爷爷坐下来。山羊爷爷乐呵呵地摸着小花狗的头说:"你可真是个好孩子呀。"车子又停了一站又一站,车上的人越来越多。鸡大婶不小心踩了虎大哥一脚,忙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虎大哥却蛮不讲理对叫起来:"谁知道你是不是故意的,你把我的脚踩伤了,赔钱!"鸡大婶吓坏了。小花狗不服气了,说:"她确实不是故意的,车上人这么多,大家应该互相谦让才是。"车上的动物们都同意小花狗的意见,批评虎大哥不文明。
一会儿,车停了,虎大哥灰溜溜地下车了。
活动反思:
如今幼儿乘坐公交车的机会变多了,但是在乘坐公交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为让幼儿更好的了解乘车礼仪,增强文明乘车意识。因此设计此节活动《文明小乘客》。
在活动前部分,我创设了开车去郊游的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紧接着提出了问题:小朋友:“你乘坐过公共汽车吗?跟大家说说吧等”,来引发幼儿对生活经验和已知经验的回忆再现。活动中,利用故事《我是文明小乘客》让幼儿了解乘车的一般规则,在听故事中的过程中,幼儿都能积极讲述故事中所发生的事情,并能够正确判断故事中动物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做的不对,从而知道做一个文明小乘客的基本礼仪。结合视频幼儿进行讨论并判断遵守文明安全乘车的基本行为规范,讨论过程中部分幼儿能够说出自己的`乘车经验。幼儿了解了一些乘车文明礼仪后,考虑到社会活动需让幼儿有亲身体验,激发幼儿情感,在活动的后半部分,幼儿进行操作和角色扮演,在操作环节,因为时间的关系孩子操作时间较短,幼儿对于角色扮演非常感兴趣,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了做乘客的乐趣,并且能够主动让座,但是在扮演过程中孩子没有分清上下车在哪里,也忘记上车投票等。
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了解乘坐公交车的一般规则,能判断并遵守文明安全乘车的基本行为规范。在整个活动中,教学目标虽然得到了的落实,但是整个活动进行下来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反思如下:
1、由于在活动环节设置较多,老师进行的活动时间较长。
2、幼儿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说教部分较多,在后面活动中导致孩子的兴趣性较低。
3、操作环节因前面环节较长,导致操作环节匆匆结束,提供的操作材料有一些不清楚,导致孩子无法判断,操作材料提供有些复杂,提供的公交车可以删去,缺乏意义。
4、最后的角色扮演环节因时间的匆促,导致交代不够清楚,老师没有做好一个观察者,虽然孩子乐意参与游戏,但是老师并没有更好的帮助幼儿明白做一名文明小乘客。
5、活动中设计的是以通过观察故事、视频进行提问方法,最后变成一问一答,缺乏开放性,导致呆板的说教,活动过程的趣味性减少。
因此通过此节活动并且通过专家的前期指导明白了一节好的活动需要进行反复推敲,找准其核心经验,考虑到幼儿的学情,老师在整个活动中只是一个引导者,以幼儿为主体,不是呆板的说教,在活动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实际需要,在活动的组织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摸索。
中班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掌握平衡板的玩法,能平稳地站在平衡板上,发展平衡能力。
2.尝试同伴合作游戏,提高动作的灵巧性和协调性。
3.感受情景体育游戏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平衡板每人一个,音乐,哨子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境创设——快乐游泳。
师生问好!
1.教师:孩子们,夏天到了,你们喜欢做什么运动呀?(游泳)
2.那你们知道游泳有几种姿势吗?(四种:分别是:蛙泳、自由泳、蝶泳、仰泳,说一个做一个)
3.我们一起来快乐游泳吧!(随着哨声用不同姿势游泳)
蛙泳:蹲下去,双手合拢从下向前打开。
自由泳:左右手轮流向前划,听到鲨鱼来了,就快速向前划。
蝶泳:双腿微蹲,双手从前往后用力划动。
仰泳:双手交替从前往后划动,头向上扬起。
4.我们学会了游泳,一起跳下水游吧!
跳下水听教师口令,用不同姿势游泳。
5.教师:游得有点累了,上船休息一下吧!
在我们的脚下有一艘神奇的小船,你会和它玩游戏吗?可以怎么玩呢?都来试一试吧!
(幼儿尝试玩平衡板,探索平衡板的玩法)
6.请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法。
交流:你是怎么玩的?(请幼儿个别示范玩法,其他幼儿尝试练习)
?教师提取动作要领:可以双脚站在小船中间,双手打开,眼睛看前方,保持平衡。
?一只脚先踩在小船的一边,另一只脚踩在另一边,双手打开,眼睛看前方,保持平衡。)
二、集体教学:有趣的平衡板
(一)平衡板的`平衡练习游戏。
1.教师:我们不仅学会了游泳,还学会了让自己稳稳的站在小船上,让我们做个勇敢的孩子,到大海里去航行吧!不过大海上风大浪大,还有吃人的大鲨鱼,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一有危险,我就吹哨子,你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站在小船上,这样就安全了。
2.好,一、二、三、跳:幼儿寻找空地方自由选择各种姿势的游泳。
3.教师:大风来了,“嘟”,赶紧回到自己的船上站稳。
4.继续游戏,躲过了大风,再次游泳。大浪来了,听到哨声,用最快的速度游到船上,站稳。
5.再次游戏,我们躲过了大风,大浪,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让我们继续勇敢向前吧!继续游泳。
6.教师:大鲨鱼来了,“嘟”,听到哨声,用最快的速度游到船上,站稳。
7.教师:小朋友的动作非常快,逃过了大鲨鱼,这次大鲨鱼变聪明了,它想把小朋友骗下船,如果你一有声音或者一动,大鲨鱼就会发现你,把你吃掉。(幼儿保持平衡站在小船上,配班教师干扰孩子,训练孩子的持续平衡能力)
教师小结:表扬站的稳的孩子。(小朋友不仅能非常稳的站在小船上,而且一点声音也没有,都没有被大鲨鱼发现哦,你们太厉害喽!)
8.教师:大鲨鱼又饿又生气,把一些小船沉到了海底,小朋友没有了船,等一会儿大鲨鱼来了,怎么办呢?
幼儿交流办法。(可以两个孩子合作站在小船上)
小结: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小朋友,以后在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要相互帮助。
再次游戏,继续拿掉六艘船,让孩子两两合作保持平衡。
9.教师小结:小朋友表现很好,大鲨鱼说:你们太聪明了!它只能到其他地方去找东西吃了。
(二)探索自由玩平衡板的方法
1.大鲨鱼走了,我们可以放松、开心的玩游戏啦!刚才我们一个人和两个人合作都能稳稳地站在小船上,除了这样,你能找更多的朋友把小船放在一起玩一玩吗?(幼儿探索将平衡连在一起的玩法)
2.幼儿合作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总结:你们把小船都变成了长短不同的连索桥,还能稳稳的走过去,现在让我们把小船变成两座更长的连索桥吧!,来,男孩子一组,女孩子一组。(教师做手势吗,带领孩子摆桥)
3.幼儿练习排队依次走过连索桥。
教师:我们过连索桥的时候,一定要当心一点,小脚踩在桥的中间保持身体平衡。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走过了长长的连索桥,让我们站到小船前,跟着音乐放松一下吧!
2.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放松动作。
3.好,让我们划着小船回家吧!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是圆的、会滚动,能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2、体验与同伴合作与不能玩具的乐趣。
3、了解轮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轮子是圆的,会滚动的特性。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发现并感受轮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活动准备:
1、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积木若干。
2、课前幼儿搜集的玩具汽车。
3、各种有轮子的物体的课件
安全教育:教育幼儿在进行操作时做到不争抢物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1、引导幼儿在教师课前准备的装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积木的;百宝箱;中摸一摸,感知物品的形状,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在地上玩一玩,滚一滚。
2、教师提出游戏小任务:看看哪个会滚,哪个不会滚。看看谁最先发现它们的小秘密?
3、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哪块积木滚得快,滚的时间长,为什么?
4、幼儿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小结。幼儿通过玩游戏发现了圆形积木会滚,滚得快,滚的时间长,因为它没有角是圆形的。从而了解到圆形会滚动的`特性,为后面认识轮子和它的作用做好了铺垫。
二、展开:
1、探索发现 认识轮子
①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玩具小汽车,启发幼儿: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小汽车上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幼儿自由观察讨论,通过观察幼儿认识到轮子是圆形的这一特征。
②幼儿自由玩一玩自己带来的汽车玩具。
③教师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玩玩具的?玩具汽车是怎样前进的?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轮子是圆圆的,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的。并请幼儿演示轮子的滚动。
2、拓展思维 启发联想①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与幼儿进行谈话: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上有轮子呢?为什么要安装轮子?
②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想一想除了车以外还有哪些东西上有轮子,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谈一谈轮子的作用,感受轮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③教师小结:轮子可以帮我们;走;的更快,还能省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3、轮子自述,拓宽视野①教师进行小结:这些轮子真了不起,帮我们做了很多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上有了不起的轮子吧?
②播放课件,以轮子的身份引出进行自述:我是了不起的轮子,你瞧,溜冰鞋上有圆圆的轮子,自行车上有圆圆的轮子,摩托车上有圆圆的轮子,汽车上有圆圆的轮子,火车上也有圆圆的轮子,它们都因为有了我而跑得很快很快!把大家带到想去的地方。
4、创设情景 感受体验①创设情景:请幼儿分组感受搬动滑板车和拉动滑板车有什么不同。请幼儿说出答案:利用轮子拉动更加省力气,更加快!
②教师小结:有了轮子,我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省时,省力,更加方便!
三、结束:教师带领幼儿手拿大圈,将小车子开到活动室的外面。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肯定自我的成长。
学习替换儿歌语句。
活动准备
儿歌嚕嚕猪读本、儿歌掛图、互动式教育光碟。
活动过程
1播放儿歌「长大的孩子」〔附〕。
2与幼儿讨论长大了,现在晚上睡觉是否会自己一个人睡,邀请已经会自己睡的幼儿分享他是如何办到的(如:我晚上睡觉会抱一个娃娃陪我睡 、我会听音乐或故事来睡觉……)。
3请幼儿想一想,现在已经学会的事有哪些,再展示儿歌掛图,将歌词中的「小袋鼠」、「上床睡觉」的词语遮起来,请幼儿轮流将自己的名字 和学会的事项填入歌词中,如:「○○○蹦蹦跳跳,离开妈妈的怀抱;我不吵不闹,自己○○○○,也是长大的好宝宝。」
4最后全班给自己和大家一个爱的鼓励,肯定自我的成长。
评语
1能大方的'分享自我的成长。
2能替换儿歌语句。
活动结束:
发给每人一张「我长大了」的空白小书,请幼儿将自己长大的事蹟画下或写下来。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学习中,孩子总是没有保护眼睛的意识,看电视时间长,动手时姿势不对,这些都可能诱发孩子近视。通过此活动让孩子知道眼睛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护眼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知道眼睛的作用,懂得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2.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注意用眼卫生。
3.大胆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生活中的保护眼睛的方法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 故事图书 图片 拼图 操作盘 音乐
活动过程
1. 谜语激趣、引入课题
师:那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
师:对了,是眼睛。你们怎么知道的呀?(出示图片课件)
师:小朋友都找到了,请伸出小手遮住自己的眼睛,你们现在感觉怎么样?能看到老师吗?老师也看不到你们了。现在慢慢的把手打开,感觉怎么样?为什么?
师:哦,眼睛能帮助我们看东西,那我们还能用眼睛干什么呢?(幼:看东西、看书、看电视……)
你们看看老师的眼睛还能做什么?”(师用眼睛表演生气、高兴)
2.自由探索、获得感知
师:眼睛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你们知道要怎样保护眼睛吗?谁愿意来说说。
这里也有很多关于保护眼睛的资料:小朋友可以这儿看一看、想一想图片中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并把它们分一分、贴到黑板上,然后把了解到的保护眼睛的.方法记录在我们的表格上;也可以拼拼图看看你发现了哪些方法,还可以看电脑、看图书,看看你们发现了哪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3.分享交流、提升经验
师:(以拍手的方式引导幼儿集合)小朋友可以和自己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保护眼睛的方法?真棒,他说了几种方法?他有哪些方法是跟第一个小朋友不一样的?
师小结:小朋友知道了很多保护眼睛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它们吧。(播放课件进行小结为幼儿展示正确的用眼方法和保护方法)。
别忘了要多吃水果蔬菜,让营养均衡,这样我们的眼睛才能更亮更有神哦。
师: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小鸟,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它是我们重要的朋友,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眼睛,让它永远明亮。
4.情感体验、加深感知
师: 看了这么久,眼睛也累了,让我们一起来做做《爱眼健康操》,休息一下吧——
在音乐中,幼儿跟着老师边唱边跳,律动出室,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明白眼睛的作用,通过合作研讨,得出保护眼睛的方法来,又经过课件的展示强化了幼儿的护眼意识,懂得眼睛的重要性。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讨论活跃,轻松的学到了护眼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兴趣。但在
自由探索获得感知的过程中,有部分幼儿参与不够的现象,在此环节应加以改进,争取面向所有幼儿。
中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抓握游戏,使幼儿粗略知道抓握数量与手的大小、物体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抓握物体的数量,学习用不同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海洋球、乒乓球、玻璃弹子,人手一只篮子。
2、记录纸、水笔,1—10的数字,粘贴板一块,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一个“五门开开”的游戏,好吗?
2、提问:谁知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来玩游戏的呀?
3、师:对,手除了可以做游戏,还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老师就想用我的一只手来抓乒乓球,可是,只能抓一次,而且抓得要多,你们来教教我,有什么好办法?
幼:五个手指张开。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空中抓两次)看准了——123——抓
二、第一次操作。
1、师:(示范)看准了,123,抓一把(放入篮中)——你们教我的.方法真好,你们也想来试一试吗?好,那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要注意遵守我们的游戏规则:小朋友只能用一只手去抓乒乓球,看准了抓一把,放在小篮子里,数一数自己抓了几个,把数量记在心里。然后再把乒乓球倒回篮筐中。听明白了吗?如果有人还想玩第二次怎么办?(记得把第一次抓的乒乓球倒回去)好,游戏开始——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提问:你刚才抓了几个球?用数字几表示?找到数字贴上去。(3、4)
你是怎么数出来的?你也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吗?
4、看板:小朋友抓了3个或4个,那你们来看看钱老师最多能抓几个?一起数,用数字几表示?老师和小朋友谁抓得多?为什么?比一比手。
5、:同样是乒乓球,老师的手大就抓得多,小朋友的手小就抓得少。
三、第二次操作。
1、师: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如果我们要把这些抓握的数量记住,应该怎样来记录呢?老师这儿就有一张记录表格,你们看看上面有什么?
2、师:这三个圆形分别代表了三样不同的物体,你们根据桌上的材料来认一认,乒乓球对应哪个圆形?同意吗?前面的大圆表示什么?小圆呢?我们把抓握数量记录在哪里?老师刚才抓了5个乒乓球,谁来帮我记录?他是用XX记录的,你们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3、师:小朋友的记录方法可真多,那接下来,我就请你们再去玩一次抓握游戏,游戏规则是什么?游戏规则不变,只不过表格上有三样物体,你们要把每一样都抓到,然后把数出来的数量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听清楚了吗?请你拿出椅子底下的记录表格开始操作。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
(1)小朋友,都记录好了吗?那就请你先跟旁边的同伴交流一下你的记录表。
(2)谁愿意面前用响亮的声音来介绍你的记录表。
(3)请你来介绍,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
(4)把你的记录表看看(海洋球抓了几个?乒乓球抓了几个?玻璃弹子抓了几个?一起数。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你们再看看他什么东西抓得最多?什么东西抓得最少?)
(5)你的记录表让大家看看,你什么东西抓得最多?什么东西抓得最少?
(6)小朋友,我们都看看自己的记录表,什么东西抓得最多?什么东西抓得最少?哎,我不明白了,为什么弹子抓得最多而海洋球抓得最少?(请个别幼儿讲述)
6、: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哦,你们都发现了,原来同样用一只手去抓,只要物体的大小不同,抓握出来的数量也是不同的。物体大的,抓得就少;物体小的,反而抓得多。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的教案01-08
中班教案03-01
中班教案01-12
中班教案01-12
中班教案01-12
中班教案01-12
中班教案01-12
中班教案01-12
中班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