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科学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究纸片下落时的不同状态和速度,乐意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感知纸的形状、厚度改变会使下落速度发生变化,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样长度、不同颜色、不同厚薄的纸片人手各一张,记录纸和笔一份。
活动过程
(一)纸片落下来
1.幼儿猜测纸片落下的样子(可以用动作表示,教师图示记录)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纸片,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的这个纸片,如果我现在放手,它会怎么样?你们猜它是怎么落下来的呢?
2.幼儿实践。
3.提问:你的纸片是怎样落下来的?幼儿画图示。
4.教师小结:纸片落下来的时候是摇摇摆摆的'、转着圈圈的。
(二)快纸片慢纸片
1.两张厚度不同的纸比快慢
我这里还有一张绿纸片,两张纸片来比一比谁会落得快?你去试一试。
2.幼儿比较两张纸片下落的快慢,并交流发现。
3.教师小结:纸片的厚度不一样,下落的速度会不一样。
(三)变形后的快慢比较
1.想办法让红纸片变快
(1)红纸片说:刚才绿纸片都比我快,我想比它落得快。”谁来帮红纸片想个办法?
(2)鼓励幼儿和同伴一起探索使纸片变快的方法,比一比谁最快。
2.了解变身的方法
问:你的红纸片变快了吗?你是怎样变的?
3.变形后的快慢比较。
(四) 小结延伸。
原来,把纸折一折、揉一揉,变小了,变紧了,变厚了,都会让它的下落速度发生变化。你们肯定还有很多不一样的方法,我们放在科学区域里,下次可以再去试一试。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我们长兴泗安镇有一个扬子鳄保护区,作为长兴的孩子对家乡的扬子鳄有一定的了解,为家乡有一个扬子鳄保护区而感到骄傲、自豪。因此,我设计了《亲亲扬子鳄》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扬子鳄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惯,萌发观察兴趣。
2、知道扬子鳄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我们家乡有一个保护区,萌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有关扬子鳄的ppt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导入课题。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谁生活在这里?
二、分段播放ppt,进一步了解扬子鳄。
讨论:1、扬子鳄长什么样子?它的身上是什么颜色的?
2、扬子鳄生活在什么地方?怎样走路的?
3、看,这是什么呀?(扬子鳄一动不动地趴在水草上。像根烂木头。)
4、扬子鳄喜欢吃什么?
教师小结:扬子鳄身长有2米左右,头扁扁的,有四条短短的.腿,一条拖在地上的尾巴,是暗灰色的,还有一点不明显的谈颜色横带。它喜欢生活在水里,在江湖、水塘边挖洞来住,常常爬到岸上晒太阳,扬子鳄喜欢吃螺丝、青蛙、虾、及老鼠、鸟类,遇上较大的动物它会用粗硬的尾巴把小动物打死后再吃。它是肉食动物,和老虎、狮子一样是凶猛的动物。
三、爱护扬子鳄
1、教师简单介绍家乡的扬子鳄保护区。
提问:作为一名小主人,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家乡的扬子鳄。(联系实际生活)
2、小结:扬子鳄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因为它在我们地球上的数量很少。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它、保护它,不能捕杀它。
四、延伸活动:
在美工区中让幼儿设计保护扬子鳄的标志图。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水和油混合时互不相溶的现象,激发探索的兴趣。
2、了解哪些物品可以去除油渍,开拓幼儿的视野。
活动重点:
幼儿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水和油是互不相溶的。
活动难点:
幼儿能在试验中操作,要发现油和水在杯子会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什么现象,并能得出结论。
活动准备:
1、幼儿初步认识了洗涤用品。
2、烧杯、搅棒每人一套;油、水、洗衣粉、洗洁精、蔬果净、洗手液、肥皂水、雪碧、盐个四份;每人一块有油渍的毛巾;连线标记卡。
3、制作课件:《小鸡和小鸭洗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提出问题:①教师:小朋友,桌上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水和油)
②教师:那它们有什么用处呢?
2、既然油和水有那么多的用处,那我们来做个好玩的试验。小朋友想一想,把油和水倒在你们面前的杯子里,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测并做出回答)
3、幼儿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可以先倒入水,也可以先倒入油;可以油多一些,也可以水多一些,或者一样多,看看油和水在杯子里会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什么现象)
4、小结:水和油互不相溶,无论用什么方法,总是油在上,水在下。
二、基本部分
1、举一些常见事例,并播放课件《小鸡和小鸭洗澡》,引出生活中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现象,加深幼儿印象。提问:
①小鸡和小鸭在水里的时候,它们的羽毛怎么样了?
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鸭的羽毛有一层保护油层,水不能侵入到里面,它们的羽毛一抖,水就从羽毛上滑掉了,所以小鸭洗澡的时候,身上干干的;而小鸡羽毛上没有这种保护油层,小鸡一到水里,羽毛就浸湿了,变成了一只落汤鸡。)
2、幼儿操作,感知能去掉油渍的物品。
①刚才小朋友说了油的许多好处,可是有时候油也会带给我们很多麻烦。昨天我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油滴在衣服上了,有什么方法来去掉油渍呢?
②出示准备好的实物,请幼儿说说哪些东西能和水溶在一起,并能去掉油渍。
③请幼儿清除毛巾上的油渍,得出结论:洗衣粉、清洁精、肥皂水等能去除油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洗涤用品。
三、结束部分
1、提问:小朋友还认识哪些洗涤用品?每种洗涤用品都有不同的.作用,你知道它们的各自的作用吗?
2、给标记卡连线:每位小朋友椅子下面都有一张连线卡,上面是洗衣粉、洗洁精、洗手液、蔬果净,想想它们分别用来干什么,然后用直线和下面的水果、衣服、碗、手连起来。
教学理论依据:
水和油是孩子生活中很常见的物品,往往孩子都不在意,帮助孩子从身边平常的东西中寻找并发现科学内涵,从小培养孩子一双发现的眼睛。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实际生活中取材。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对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非常有利的。
在操作前,我请幼儿先猜测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怎么样,我原先设计的是请幼儿猜测后要下座位记录猜测的答案,然后回中间交流,再下座位实践验证并记录,然后再集中交流。后来我觉得这样会让幼儿来回走动的次数太多,于是我就改成了集体记录,然后看看课件《小鸡和小鸭洗澡》,知道油和水互不相溶。我和孩子们总结经验,发现油总是浮在水面上的,最后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手操作,感知能去掉油渍的物品。
整个活动活动上下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还是挺高的,如果把环节设计的更加富有童趣一点,更加新颖一点,这样或许孩子参与和表达的兴趣会进一步提高。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区分鲜果和干果。
2、通过对应会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
鲜果若干、干果若干、小兔头饰。
活动过程:
兔妈妈带小兔子们去小猫家做客为故事情节开展活动。
小猫拿出一盘鲜果和一盘干果招待小兔子们。兔妈妈请小兔子们观察两盘水果有什么不同。分别用摸、看、闻、尝等不同的方法感受并区别。在小兔子们充分感受、发现、表达的基础上,兔妈妈总结鲜果和干果的特征。
小猫和兔妈妈请小兔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分水果,并请小兔子分完后用完整的话表述两组水果的`多少。
兔妈妈和小兔子们共同分享鲜果和干果,请幼儿讲述他们味道的不同。
活动结束:
小兔和妈妈谢谢小猫后一起回家,活动自然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生活中锤子的用处。
2、了解锤子的结构及锤子的广泛用处。
3、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敲学习锤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剪刀,小刀,小棍子等一些生活常用工具,核桃及其他干果若干,人手一把锤子和一个里面垫有手纸的小罐子,课堂活动所需音乐,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核桃并提问:
1、我们平时吃核桃的那个部分?
2、用什么办法能打开核桃壳呢?{幼儿自由回答}。
出示已备好的常用工具让个别孩子尝试打开核桃壳。{老师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
经过尝试后总结出锤子是最适合用来敲核桃壳的。
二、幼儿操作,让幼儿学习用锤子敲开核桃壳,并让孩子品尝核桃仁,老师巡回作指导。
三、了解锤子的结构:
提问:
1、你吃的核桃是什么味道的?
2、你是用什么办法吃到核桃仁的?
3、你是用锤子的那个地方敲开核桃壳的?
引导幼儿认识锤子是由锤头和锤柄组成的.,在使用锤子时要手握锤柄,用锤头敲打。
四、了解铁锤:
让幼儿来摸摸铁锤的锤头和锤柄,并提问:铁锤可以干什么?
老师给已准备好的木块用铁锤钉上钉子。强调安全:{铁锤不可以当玩具,用时一定要让大人来帮忙}。
五、了解锤子的广泛用处:
1、让幼儿看动画课件,老师讲故事《小铁锤找朋友》,以此让幼儿了解锤子的广泛用处:消防锤,叩诊锤,法锤,逃生锤等。
2、通过提问让幼儿加深印象。
六、出示各种干果,让幼儿再次用小锤敲开外壳并品尝,老师强调安全。
七、让幼儿和老师一起整理教室卫生,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蝌蚪_中班科学教案07-01
中班科学教案11-14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3-10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3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7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5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5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