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时间:2023-07-26 09:31:47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汇总(10篇)

小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是一本由日本五味太郎编绘的图书绘本。故事内容围绕鳄鱼牙疼去看牙医而展开。故事中相同的场景,鳄鱼和牙医讲述着相同的句子,却表达了害怕牙医的鳄鱼与害怕鳄鱼的牙医截然相反的心理。因而这本书也被誉为:这是一本以巧妙的手法,描绘了患者鳄鱼与人的牙医之间每时每刻所发生的微妙心理落差与变化的让人捧腹大笑的图画书。在设计这堂教学中,我一方面忠于原著,让孩子们领略绘本描写人物心理的独特视角,感受其中的风趣与幽默。另一方面,依据小班孩子健康教育的需求,我又将其中牙病加以放大,结合牙医录像,让孩子们了解有关牙齿的相关知识及如何爱牙护牙的'基本方法,激励孩子从小养成爱刷牙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愿意跟着老师一起阅读绘本图片。

  2、学习故事中重复的对话,体会故事语言的趣味性。

  3、懂得要爱护自己的牙齿,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鳄鱼玩具一个、医生帽子人手一个。

  2、《鳄鱼怕怕、牙医怕怕》PPT课件、视频《刷牙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出示鳄鱼玩具,激发幼儿兴趣。

  “鳄鱼”:哎呦、哎呦,好疼啊!好疼啊……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2、提出问题,引出故事。

  师:鳄鱼怎么啦?它为什么喊疼?(引导幼儿观察鳄鱼)

  师:鳄鱼牙齿怎么啦?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二、活动过程:

  1、师生一起阅读PPT课件。

  提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鳄鱼去看医生了吗?鳄鱼为什么怕怕?医生为什么怕怕?

  2、再次阅读绘本PPT课件,引导幼儿理解对话,感受对话的重复性,体验语言的趣味性。

  师:小朋友,让我们再来把故事看一遍,仔细听一听鳄鱼和医生之间都说了些什么样的话?

  3、第三次阅读,引导幼儿学习对话,体会心理感觉的变化。

  师:下面请小朋友看看椅子底下有什么?(医生帽子)

  师:请大家戴上医生的帽子当当医生,来为鳄鱼看看牙齿吧。

  4、组织幼儿讨论如何爱护牙齿。

  师:鳄鱼现在已经知道以后要天天刷牙了,那你们有没有这样做呢?

  师:除了天天刷牙以外,我们还要怎么做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牙齿呢?

  三、活动结束:

  请小朋友伸出右手的食指,跟着视频学刷牙。

  师:鳄鱼现在已经天天都认真地刷牙,保护自己的牙齿了。为了我们的牙齿,让我们现在也一起来刷刷牙吧。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对科学实验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盆水和一盆蔬菜水果:苹果、香蕉、葡萄、桔子、蘑菇、土豆、西红柿。

  2.每组一张记录卡(卡上画有水盆,水盆里有水位线),以及蔬菜、水果小图片若干;3.大记录表一张以及蔬果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想一想,猜一猜,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1.认一认,说一说蔬菜水果的名称。

  教师:看,桌子上有些什么?

  2.知道怎样是沉?怎样是浮?

  教师: 如果把苹果放到水里会怎样?

  教师:看看苹果在水哪里?(这样叫做浮起来,如果在水底那么叫做沉下去)

  3.幼儿用动作感受浮起来和沉下去。

  教师:谁会用身体动作来做一做浮起来和沉下去样子。

  教师做动作演示,幼儿说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

  4.幼儿集体猜测这些蔬菜和水果在水中是什么状态。

  教师:你们觉得香蕉放在水中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用动作来表示。

  (二)玩一玩,看一看,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1.教师交代操作方法。

  教师:刚刚我们看到了苹果放在水里是怎么样的?(浮起来的)那我们应该把苹果的.小图片贴在这个水盆的哪里啊?(让个别幼儿来记录 )那沉下去的话应该贴在哪里?

  教师交代操作要求:还有这些蔬菜和水果放在水里到底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水杯记录卡还有蔬菜和水果的小图片,请小朋友们把桌子上的蔬菜和水果轻轻地放到水里,然后用小眼睛仔细看一看,哪些是浮起来的,哪些是沉下去的,然后把蔬菜水果的小图片贴到记录表上。

  2.幼儿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一讲,说一说。

  1.幼儿交流:这些蔬菜和水果放到水中,它会怎么样?把你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小朋友。

  2.师幼交流:谁愿意把你们一组的发现讲给大家听?(结合记录卡讲述)

  3.教师小结:这些蔬菜和水果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真有趣啊!

  (四)活动延伸。

  教师: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蔬菜和水果, 可以和爸爸妈妈去试一试,把他们放到水中看看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雨天为动物找伞的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2.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雨天为动物找伞的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学过儿歌〈小雨点〉、观察过雨天的情景、认识各种雨具。

  2.背景图、雨具图卡、雨声磁带、舞蹈音乐、胸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小雨点》

  1. 听雨声(录音)

  2. 表演儿歌《小雨点》

  二、 讨论喜欢小雨的`植物

  提问:

  1.现在你也来做小雨点,你还想跳到哪里去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在背景图上出示相应的图片)。

  2.那小花、小草、小树,蔬菜宝宝都喜不喜欢小雨呀?为什么?

  三、给小动物找伞

  1.用雨具挡雨

  2.找图片上的东西做雨伞

  3.找其他东西做雨伞(扩展幼儿思维)

  四、游戏:下雨天,找雨伞

  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因为它们找到了一顶喜欢的雨伞,如果哪天下雨,你忘了带雨伞,你会想什么办法躲雨呢?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照照、看看、玩玩中认识自己和同伴,并愿意在集体中交流。

  2、有编歌曲的兴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活动室或盥洗室里的大镜子(也可人手一面小镜子)摄像机、电视机

  活动过程:

  1、照镜子,认识自己:

  幼儿照镜子,观看自己的小脸

  ―“你觉得自己脸上哪些地方长得最有趣?”

  引发幼儿在镜子中做各种可爱、滑稽的表情。

  ―“有的小朋友的眼睛大大的,有的小朋友的鼻子高高的……你能让他们变一变,做一些有趣的怪脸吗?”

  (说明:幼儿做各种怪脸时,教师在一旁及时地拍摄下来。)

  2、看录像,认识同伴:

  老师逐一在电视上播放出幼儿的脸,并将画面定格,引发讨论。

  ―“这是谁?他叫什么名字?他的脸上怎么样?(请录像中的幼儿本人也说说自己的小脸。)”

  老师根据幼儿自己的介绍及集体讨论情况,即兴编唱歌曲。

  如:“这是我的小嘴巴,小小的;这是我的眼睛,圆圆的;这是我的头发,长长的`;这就是我呀!我叫XXX。”

  根据录象中不同幼儿的脸部特征,师生共同讨论和编唱歌曲,熟悉同伴的名字。

  3、编唱歌曲:

  在音乐伴奏下,幼儿根据镜子中自己的小脸,编唱“我自己”的歌。

  ―“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可爱的小脸,每张小脸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请你们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编进歌里唱一唱吧!”

  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幼儿将自编的“我自己”的歌唱给好朋友听。

  活动反思:

  此次音乐活动是创新的,给予孩子的是全新的体验,是值得提倡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主动学习。

小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花生是幼儿经常看见的食品,但是有许多孩子都不怎么喜欢吃花生,因此我们设计了“好吃的花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对花生这一类的干果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并结合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吃一吃中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表达,融合了多种领域的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活教学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亲自动手剥花生,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感受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幼儿在快乐学习。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花生若干,纸盒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花生。

  1.师:瞧!这位是松鼠阿姨。我们一起来跟阿姨打声招呼吧!今天呀,松鼠阿姨开宴会,她会送给每一位小朋友一个礼物。(每位幼儿一份花生)

  2.看一看,摸一摸。

  幼儿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花生长什么样的?再摸一摸花生壳怎么样的?轻轻地的打开花生壳,看,这是什么?(花生米)看看,里面住着几个花生宝宝?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教师小结:我们吃的花生里面的宝宝有的多有的少。

  3.认识花生。

  师:那小朋友看看这个花生宝宝它长的什么样子的呢?(穿着一件红衣服)

  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

  教师小结:原来花生呀,穿了两件衣服,一件硬外套,一件红衣服。

  二、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1.师:你们是不是很想吃到好吃的花生?那我们该怎么办?(把它剥开来)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办法都很好,松鼠阿姨不是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花生吗,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把花生剥开来。(要求幼儿讲卫生,花生壳放在纸盒里)

  2.剥花生。

  三、尝一尝。

  幼儿品尝自己剥的花生米,说说花生的味道。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科学教育目标,是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设计这么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看一看,摸一摸,摇一摇花生,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能运用感观去感知操作,运用和体会。在第二个环节中,探索剥花生的方法,充分调动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打开花生,为了养成幼儿探究问题的好习惯。最后环节吃花生,延伸活动花生壳作品制作,包含了《纲要》中教育幼儿的目标,乐意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突出了与人交往和分享,让孩子相互团结,分享成果。本次活动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动手能力增强了,由感知事物到感知世界,掌握的非常好。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孩子们的常规还需加强,在尝一尝环节应该准备放花生壳的纸盒大一些,这样孩子就不会将花生米的红衣服末掉的桌子都是了。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制图书阅读,感知不同的色彩。

  2、乐于上幼儿园,体验上幼儿园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大书《在一起真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书,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大书,这是书的封面,猜猜会是讲的谁的故事?”

  (讲好就是它的故事)它是什么颜色?(蓝色)它叫小蓝(我们跟它打个招呼)

  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一起真好》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名字。

  二、阅读图书。

  1、打开书(p1)

  师:看,小蓝家里有谁?(爸爸、妈妈、小蓝)

  (请小朋友找一找)

  师:谁是爸爸?为什么?(请幼儿上来指:因为最高)(你来抱抱爸爸)

  妈妈在哪里?(请幼儿上来指:因为个子矮)(你来亲亲妈妈)

  2、打开书(p2)

  ——故事:我叫小蓝,我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来到幼儿园小蓝该做在哪儿呢?(

  请小朋友帮它坐下)。师:我们来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6个)。这个为什么不数?

  (它是大人、老师)我们来认认它的.小伙伴(小绿、小黄、小黑、小紫……)。

  3、p3

  师:颜色宝宝在干什么?(唱歌)你怎么知道的?(有音乐)它们唱的什么歌?(我上幼儿园)颜色宝宝是不是都来唱歌了,我们来看一看(一一认认)谁没来?(小蓝)小蓝在哪儿我们来找找?(躲在大树的后面)它为什么不想来唱歌?(它想睡觉了不想上学)原来小蓝不会唱这首歌,没关系,我们来跟它一起唱(我上幼儿园) 小蓝说谢谢你们,下次我敢唱歌了,我们给小蓝找个位置坐下。

  4、p4

  师:颜色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把它找出来,你是在哪儿找到它的?找好一个

  我们给它找个座位坐下来,依次逐一找出一个颜色宝宝。

  师:少了谁?(小蓝)小蓝你在哪里呀?“呜呜,老师,刚才在做游戏的时候,把腿磕破了,好疼呀,怎么办呢?”

  5、p5

  师:快放学了,颜色宝宝两个两个抱在一起干什么呢?(抱一抱、亲一亲)

  师:谁来了?(爸爸、妈妈来接它们)谁的家长站在第一个?

  老师打开书让爸爸、妈妈进教室接宝宝,放学了宝宝要说什么?(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

小班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在听听玩玩唱唱中,感受歌曲的有趣。

  2、在游戏的快乐中,并初步学唱歌曲。

  二、活动准备

  小鸟手偶、多媒体、小树椅子、地上有红点标志。

  三、活动过程

  (一)我的小小鸟飞来了

  1、小鸟飞入场。

  2、听听谁来了?

  哦。原来是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和东东来了呀?红颜色的是?(丁丁)黄颜色的.是?(东东)

  让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3、两只小鸟来到小树上,他们要玩游戏了,我们一起看看听听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先让老师变成一棵树,然后请出丁丁和东东。

  教师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一遍。

  4、他们在玩什么游戏?什么游戏要躲起来的呢?(捉迷藏)

  5、你们的小手会玩捉迷藏游戏吗?那你们也先变成一棵树吧。找个空地方,让我们一起玩。你变得是什么树呀?(幼儿自由讲述)好果树们准备好。(幼儿和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6、让我们把它变成一首歌,听我来唱一唱。

  (二)我和小鸟捉迷藏

  1、你们想不想变成丁丁和东东一起玩捉迷藏游戏呢?那就把小果树请出来,把它搬到圆点点上。我们也来做丁丁和东东。

  2、小鸟们,你们想做丁丁还是想做东东?幼儿自愿分两组。

  3、谁会躲到小树的后面让我们找不到呢?怎么躲就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呢?

  4、教师边唱边带领幼儿游戏。

  5、幼儿戴指偶一起表演。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小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2、在朗诵儿歌事发准字音:早、爬、窗;丰富词汇:睡懒觉、瞧一瞧、咪咪笑。

  3、教育幼儿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不睡懒觉。

  活动准备:

  1、室内、室外的背景图一张(室内有一扇窗子,一张床;室外是院子的场景)。

  2、可移动的太阳公公和做操的小朋友。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太阳公公。

  (正反两面的表情、神态不同,一面是睁大眼睛瞧的神态,另一面是咪咪笑的表情)教师:太阳公公是什么表情?引导幼儿学一学太阳公公的'神态和表情,理解学习词汇:瞧一瞧、咪咪笑。

  教师:太阳公公瞧见了什么?它为什么这样高兴?启发幼儿充分想象。

  二、教师朗诵儿歌,请幼儿欣赏。

  三、出示背景图,教师边演示教具边朗诵儿歌,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教师:太阳公公起得早,它去做什么?太阳公公在房间里找到宝宝了吗?小宝宝到哪里去了?他在干什么?

  四、幼儿学习儿歌。

  读准字音:早、爬、窗等,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加深对"睡懒觉"、"瞧一瞧"、"咪咪笑"词汇的理解。

  五、师幼、男女对答的方式朗诵儿歌。

  六、讨论:

  太阳公公为什么对宝宝咪咪笑?你喜欢儿歌里的宝宝吗?为什么?

小班教案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因为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的宠爱、家庭的安逸生活易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做人,我特地设计了一个故事《下雨的时候》。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学说故事对话,表现故事情节。

  3.体验团结友爱、帮助他人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学说故事对话,表现故事情节。体验团结友爱、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自制大的荷叶1把。

  2.小兔、小猫、小鸡头饰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组织幼儿谈话,请幼儿说一说下雨时候的情景,以及下雨的时候自己在做什么。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二、倾听故事。

  1、教师完整地讲故事《下雨的时候》,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

  2、教师再次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依次提问:“小白兔在草地上是怎么玩的?”“下雨了,小白兔是怎么避雨的?”“小白兔碰到了谁,他是怎么做的?”“小白兔和小鸡又碰到了谁,他们又是怎么说的?”“故事结尾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故事中的句子来回答。

  3、鼓励幼儿跟着教师讲故事1~2遍。教幼儿学说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帮助幼儿熟悉故事情节。

  4、把幼儿分成三组,让幼儿自由选择扮演故事的角色,教师讲述旁白,幼儿表演故事,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人物对话。

  三、教师简单小结、评价幼儿的表演。

  四、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像小白兔、小鸡、小猫一样做个热心人、做个有礼貌的人。帮助幼儿体验团结友爱、帮助他人的快乐。

  教学反思

  1、毕竟是农村孩子,当表演时,就没有大胆地去表演它,而是小心翼翼地,感觉不是很自然,可能自己在指导当中不够到位。

  2、孩子在听讲故事时,还没做到用心去倾听,还要多加训练。

  3、表演的环境氛围准备还不够,如能配上“下雨时侯”的风雨声出来,给孩子似一个较为真实的场景,效果可能会更好。

小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牙齿特征,初步了解牙齿作用。

  2、知道门牙和磨牙的的使用方法。

  3、能养成餐后漱口的习惯。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认识牙齿、牙刷,有刷牙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茶杯、镜子(每个小朋友各一);牙齿模型一个、奥利奥饼干;ppt《爱护我们的牙齿》。

  活动过程:

  1、出示牙齿模型,认识牙齿特征。认识上牙、下牙、门牙、磨牙,知道门牙、磨牙的不同用处。

  "请小朋友看看小镜子,你的牙齿长在哪里?""牙齿长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吃东西的时候你门牙会怎么做?磨牙又做什么呢?"

  小结:门牙主要是切断食物的,磨牙主要是磨碎食物的。因此,我们在吃东西时,要用门牙咬断食物,再用磨牙磨碎食物,这样,食物的营养才能被人体吸收,我们才能长高、长大。

  2、知道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重要性。

  "牙齿的本领这么大,我们要怎么样保护我们的牙齿呢?""为什么我们要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呢?"

  3、了解蛀牙产生的原因。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小饼干,请小朋友一边吃一边用小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牙齿。""我们怎么样才能把食物弄掉呢?"

  4、学习正确漱口、刷牙的方法,并进行练习。

  四、延伸活动:

  1、练习使用磨牙咀嚼。

  2、餐后漱口。

  3、叮嘱幼儿早晚刷牙。

  4、和家庭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养成餐后漱口的习惯以及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活动反思:

  本活动在小二班进行。小二班的幼儿是今年新入园的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吃饭全靠大人追着喂,吃饭也特别慢,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我每天都去观察孩子们吃饭的情况,发现他们在咀嚼食物方面存在问题,通过认识门牙和磨牙,幼儿知道了门牙的主要作用是切断食物,磨牙的主要作用是磨碎食物,并知道了饭后要漱口的卫生要求,在后续的观察中,看到孩子们都在用磨牙咀嚼食物以及饭后漱口的习惯以及养成,感到非常欣慰,这也是作为保健医生能为教师和幼儿出的一点微薄之力。

《小班教案汇总(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小班教案11-07

小班的教案11-06

小班教案01-12

小班教案01-10

小班教案01-10

小班教案01-10

小班教案01-09

小班教案01-11

小班教案01-14

小班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汇总(10篇)

小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是一本由日本五味太郎编绘的图书绘本。故事内容围绕鳄鱼牙疼去看牙医而展开。故事中相同的场景,鳄鱼和牙医讲述着相同的句子,却表达了害怕牙医的鳄鱼与害怕鳄鱼的牙医截然相反的心理。因而这本书也被誉为:这是一本以巧妙的手法,描绘了患者鳄鱼与人的牙医之间每时每刻所发生的微妙心理落差与变化的让人捧腹大笑的图画书。在设计这堂教学中,我一方面忠于原著,让孩子们领略绘本描写人物心理的独特视角,感受其中的风趣与幽默。另一方面,依据小班孩子健康教育的需求,我又将其中牙病加以放大,结合牙医录像,让孩子们了解有关牙齿的相关知识及如何爱牙护牙的'基本方法,激励孩子从小养成爱刷牙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愿意跟着老师一起阅读绘本图片。

  2、学习故事中重复的对话,体会故事语言的趣味性。

  3、懂得要爱护自己的牙齿,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鳄鱼玩具一个、医生帽子人手一个。

  2、《鳄鱼怕怕、牙医怕怕》PPT课件、视频《刷牙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出示鳄鱼玩具,激发幼儿兴趣。

  “鳄鱼”:哎呦、哎呦,好疼啊!好疼啊……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2、提出问题,引出故事。

  师:鳄鱼怎么啦?它为什么喊疼?(引导幼儿观察鳄鱼)

  师:鳄鱼牙齿怎么啦?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二、活动过程:

  1、师生一起阅读PPT课件。

  提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鳄鱼去看医生了吗?鳄鱼为什么怕怕?医生为什么怕怕?

  2、再次阅读绘本PPT课件,引导幼儿理解对话,感受对话的重复性,体验语言的趣味性。

  师:小朋友,让我们再来把故事看一遍,仔细听一听鳄鱼和医生之间都说了些什么样的话?

  3、第三次阅读,引导幼儿学习对话,体会心理感觉的变化。

  师:下面请小朋友看看椅子底下有什么?(医生帽子)

  师:请大家戴上医生的帽子当当医生,来为鳄鱼看看牙齿吧。

  4、组织幼儿讨论如何爱护牙齿。

  师:鳄鱼现在已经知道以后要天天刷牙了,那你们有没有这样做呢?

  师:除了天天刷牙以外,我们还要怎么做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牙齿呢?

  三、活动结束:

  请小朋友伸出右手的食指,跟着视频学刷牙。

  师:鳄鱼现在已经天天都认真地刷牙,保护自己的牙齿了。为了我们的牙齿,让我们现在也一起来刷刷牙吧。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对科学实验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盆水和一盆蔬菜水果:苹果、香蕉、葡萄、桔子、蘑菇、土豆、西红柿。

  2.每组一张记录卡(卡上画有水盆,水盆里有水位线),以及蔬菜、水果小图片若干;3.大记录表一张以及蔬果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想一想,猜一猜,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1.认一认,说一说蔬菜水果的名称。

  教师:看,桌子上有些什么?

  2.知道怎样是沉?怎样是浮?

  教师: 如果把苹果放到水里会怎样?

  教师:看看苹果在水哪里?(这样叫做浮起来,如果在水底那么叫做沉下去)

  3.幼儿用动作感受浮起来和沉下去。

  教师:谁会用身体动作来做一做浮起来和沉下去样子。

  教师做动作演示,幼儿说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

  4.幼儿集体猜测这些蔬菜和水果在水中是什么状态。

  教师:你们觉得香蕉放在水中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用动作来表示。

  (二)玩一玩,看一看,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1.教师交代操作方法。

  教师:刚刚我们看到了苹果放在水里是怎么样的?(浮起来的)那我们应该把苹果的.小图片贴在这个水盆的哪里啊?(让个别幼儿来记录 )那沉下去的话应该贴在哪里?

  教师交代操作要求:还有这些蔬菜和水果放在水里到底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水杯记录卡还有蔬菜和水果的小图片,请小朋友们把桌子上的蔬菜和水果轻轻地放到水里,然后用小眼睛仔细看一看,哪些是浮起来的,哪些是沉下去的,然后把蔬菜水果的小图片贴到记录表上。

  2.幼儿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一讲,说一说。

  1.幼儿交流:这些蔬菜和水果放到水中,它会怎么样?把你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小朋友。

  2.师幼交流:谁愿意把你们一组的发现讲给大家听?(结合记录卡讲述)

  3.教师小结:这些蔬菜和水果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真有趣啊!

  (四)活动延伸。

  教师: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蔬菜和水果, 可以和爸爸妈妈去试一试,把他们放到水中看看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雨天为动物找伞的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2.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雨天为动物找伞的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学过儿歌〈小雨点〉、观察过雨天的情景、认识各种雨具。

  2.背景图、雨具图卡、雨声磁带、舞蹈音乐、胸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小雨点》

  1. 听雨声(录音)

  2. 表演儿歌《小雨点》

  二、 讨论喜欢小雨的`植物

  提问:

  1.现在你也来做小雨点,你还想跳到哪里去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在背景图上出示相应的图片)。

  2.那小花、小草、小树,蔬菜宝宝都喜不喜欢小雨呀?为什么?

  三、给小动物找伞

  1.用雨具挡雨

  2.找图片上的东西做雨伞

  3.找其他东西做雨伞(扩展幼儿思维)

  四、游戏:下雨天,找雨伞

  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因为它们找到了一顶喜欢的雨伞,如果哪天下雨,你忘了带雨伞,你会想什么办法躲雨呢?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照照、看看、玩玩中认识自己和同伴,并愿意在集体中交流。

  2、有编歌曲的兴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活动室或盥洗室里的大镜子(也可人手一面小镜子)摄像机、电视机

  活动过程:

  1、照镜子,认识自己:

  幼儿照镜子,观看自己的小脸

  ―“你觉得自己脸上哪些地方长得最有趣?”

  引发幼儿在镜子中做各种可爱、滑稽的表情。

  ―“有的小朋友的眼睛大大的,有的小朋友的鼻子高高的……你能让他们变一变,做一些有趣的怪脸吗?”

  (说明:幼儿做各种怪脸时,教师在一旁及时地拍摄下来。)

  2、看录像,认识同伴:

  老师逐一在电视上播放出幼儿的脸,并将画面定格,引发讨论。

  ―“这是谁?他叫什么名字?他的脸上怎么样?(请录像中的幼儿本人也说说自己的小脸。)”

  老师根据幼儿自己的介绍及集体讨论情况,即兴编唱歌曲。

  如:“这是我的小嘴巴,小小的;这是我的眼睛,圆圆的;这是我的头发,长长的`;这就是我呀!我叫XXX。”

  根据录象中不同幼儿的脸部特征,师生共同讨论和编唱歌曲,熟悉同伴的名字。

  3、编唱歌曲:

  在音乐伴奏下,幼儿根据镜子中自己的小脸,编唱“我自己”的歌。

  ―“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可爱的小脸,每张小脸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请你们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编进歌里唱一唱吧!”

  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幼儿将自编的“我自己”的歌唱给好朋友听。

  活动反思:

  此次音乐活动是创新的,给予孩子的是全新的体验,是值得提倡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主动学习。

小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花生是幼儿经常看见的食品,但是有许多孩子都不怎么喜欢吃花生,因此我们设计了“好吃的花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对花生这一类的干果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并结合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吃一吃中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表达,融合了多种领域的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活教学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亲自动手剥花生,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感受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幼儿在快乐学习。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花生若干,纸盒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花生。

  1.师:瞧!这位是松鼠阿姨。我们一起来跟阿姨打声招呼吧!今天呀,松鼠阿姨开宴会,她会送给每一位小朋友一个礼物。(每位幼儿一份花生)

  2.看一看,摸一摸。

  幼儿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花生长什么样的?再摸一摸花生壳怎么样的?轻轻地的打开花生壳,看,这是什么?(花生米)看看,里面住着几个花生宝宝?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教师小结:我们吃的花生里面的宝宝有的多有的少。

  3.认识花生。

  师:那小朋友看看这个花生宝宝它长的什么样子的呢?(穿着一件红衣服)

  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

  教师小结:原来花生呀,穿了两件衣服,一件硬外套,一件红衣服。

  二、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1.师:你们是不是很想吃到好吃的花生?那我们该怎么办?(把它剥开来)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办法都很好,松鼠阿姨不是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花生吗,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把花生剥开来。(要求幼儿讲卫生,花生壳放在纸盒里)

  2.剥花生。

  三、尝一尝。

  幼儿品尝自己剥的花生米,说说花生的味道。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科学教育目标,是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设计这么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看一看,摸一摸,摇一摇花生,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能运用感观去感知操作,运用和体会。在第二个环节中,探索剥花生的方法,充分调动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打开花生,为了养成幼儿探究问题的好习惯。最后环节吃花生,延伸活动花生壳作品制作,包含了《纲要》中教育幼儿的目标,乐意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突出了与人交往和分享,让孩子相互团结,分享成果。本次活动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动手能力增强了,由感知事物到感知世界,掌握的非常好。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孩子们的常规还需加强,在尝一尝环节应该准备放花生壳的纸盒大一些,这样孩子就不会将花生米的红衣服末掉的桌子都是了。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制图书阅读,感知不同的色彩。

  2、乐于上幼儿园,体验上幼儿园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大书《在一起真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书,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大书,这是书的封面,猜猜会是讲的谁的故事?”

  (讲好就是它的故事)它是什么颜色?(蓝色)它叫小蓝(我们跟它打个招呼)

  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一起真好》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名字。

  二、阅读图书。

  1、打开书(p1)

  师:看,小蓝家里有谁?(爸爸、妈妈、小蓝)

  (请小朋友找一找)

  师:谁是爸爸?为什么?(请幼儿上来指:因为最高)(你来抱抱爸爸)

  妈妈在哪里?(请幼儿上来指:因为个子矮)(你来亲亲妈妈)

  2、打开书(p2)

  ——故事:我叫小蓝,我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来到幼儿园小蓝该做在哪儿呢?(

  请小朋友帮它坐下)。师:我们来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6个)。这个为什么不数?

  (它是大人、老师)我们来认认它的.小伙伴(小绿、小黄、小黑、小紫……)。

  3、p3

  师:颜色宝宝在干什么?(唱歌)你怎么知道的?(有音乐)它们唱的什么歌?(我上幼儿园)颜色宝宝是不是都来唱歌了,我们来看一看(一一认认)谁没来?(小蓝)小蓝在哪儿我们来找找?(躲在大树的后面)它为什么不想来唱歌?(它想睡觉了不想上学)原来小蓝不会唱这首歌,没关系,我们来跟它一起唱(我上幼儿园) 小蓝说谢谢你们,下次我敢唱歌了,我们给小蓝找个位置坐下。

  4、p4

  师:颜色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把它找出来,你是在哪儿找到它的?找好一个

  我们给它找个座位坐下来,依次逐一找出一个颜色宝宝。

  师:少了谁?(小蓝)小蓝你在哪里呀?“呜呜,老师,刚才在做游戏的时候,把腿磕破了,好疼呀,怎么办呢?”

  5、p5

  师:快放学了,颜色宝宝两个两个抱在一起干什么呢?(抱一抱、亲一亲)

  师:谁来了?(爸爸、妈妈来接它们)谁的家长站在第一个?

  老师打开书让爸爸、妈妈进教室接宝宝,放学了宝宝要说什么?(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

小班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在听听玩玩唱唱中,感受歌曲的有趣。

  2、在游戏的快乐中,并初步学唱歌曲。

  二、活动准备

  小鸟手偶、多媒体、小树椅子、地上有红点标志。

  三、活动过程

  (一)我的小小鸟飞来了

  1、小鸟飞入场。

  2、听听谁来了?

  哦。原来是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和东东来了呀?红颜色的是?(丁丁)黄颜色的.是?(东东)

  让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3、两只小鸟来到小树上,他们要玩游戏了,我们一起看看听听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先让老师变成一棵树,然后请出丁丁和东东。

  教师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一遍。

  4、他们在玩什么游戏?什么游戏要躲起来的呢?(捉迷藏)

  5、你们的小手会玩捉迷藏游戏吗?那你们也先变成一棵树吧。找个空地方,让我们一起玩。你变得是什么树呀?(幼儿自由讲述)好果树们准备好。(幼儿和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6、让我们把它变成一首歌,听我来唱一唱。

  (二)我和小鸟捉迷藏

  1、你们想不想变成丁丁和东东一起玩捉迷藏游戏呢?那就把小果树请出来,把它搬到圆点点上。我们也来做丁丁和东东。

  2、小鸟们,你们想做丁丁还是想做东东?幼儿自愿分两组。

  3、谁会躲到小树的后面让我们找不到呢?怎么躲就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呢?

  4、教师边唱边带领幼儿游戏。

  5、幼儿戴指偶一起表演。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小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2、在朗诵儿歌事发准字音:早、爬、窗;丰富词汇:睡懒觉、瞧一瞧、咪咪笑。

  3、教育幼儿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不睡懒觉。

  活动准备:

  1、室内、室外的背景图一张(室内有一扇窗子,一张床;室外是院子的场景)。

  2、可移动的太阳公公和做操的小朋友。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太阳公公。

  (正反两面的表情、神态不同,一面是睁大眼睛瞧的神态,另一面是咪咪笑的表情)教师:太阳公公是什么表情?引导幼儿学一学太阳公公的'神态和表情,理解学习词汇:瞧一瞧、咪咪笑。

  教师:太阳公公瞧见了什么?它为什么这样高兴?启发幼儿充分想象。

  二、教师朗诵儿歌,请幼儿欣赏。

  三、出示背景图,教师边演示教具边朗诵儿歌,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教师:太阳公公起得早,它去做什么?太阳公公在房间里找到宝宝了吗?小宝宝到哪里去了?他在干什么?

  四、幼儿学习儿歌。

  读准字音:早、爬、窗等,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加深对"睡懒觉"、"瞧一瞧"、"咪咪笑"词汇的理解。

  五、师幼、男女对答的方式朗诵儿歌。

  六、讨论:

  太阳公公为什么对宝宝咪咪笑?你喜欢儿歌里的宝宝吗?为什么?

小班教案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因为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的宠爱、家庭的安逸生活易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做人,我特地设计了一个故事《下雨的时候》。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学说故事对话,表现故事情节。

  3.体验团结友爱、帮助他人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学说故事对话,表现故事情节。体验团结友爱、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自制大的荷叶1把。

  2.小兔、小猫、小鸡头饰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组织幼儿谈话,请幼儿说一说下雨时候的情景,以及下雨的时候自己在做什么。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二、倾听故事。

  1、教师完整地讲故事《下雨的时候》,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

  2、教师再次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依次提问:“小白兔在草地上是怎么玩的?”“下雨了,小白兔是怎么避雨的?”“小白兔碰到了谁,他是怎么做的?”“小白兔和小鸡又碰到了谁,他们又是怎么说的?”“故事结尾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故事中的句子来回答。

  3、鼓励幼儿跟着教师讲故事1~2遍。教幼儿学说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帮助幼儿熟悉故事情节。

  4、把幼儿分成三组,让幼儿自由选择扮演故事的角色,教师讲述旁白,幼儿表演故事,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人物对话。

  三、教师简单小结、评价幼儿的表演。

  四、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像小白兔、小鸡、小猫一样做个热心人、做个有礼貌的人。帮助幼儿体验团结友爱、帮助他人的快乐。

  教学反思

  1、毕竟是农村孩子,当表演时,就没有大胆地去表演它,而是小心翼翼地,感觉不是很自然,可能自己在指导当中不够到位。

  2、孩子在听讲故事时,还没做到用心去倾听,还要多加训练。

  3、表演的环境氛围准备还不够,如能配上“下雨时侯”的风雨声出来,给孩子似一个较为真实的场景,效果可能会更好。

小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牙齿特征,初步了解牙齿作用。

  2、知道门牙和磨牙的的使用方法。

  3、能养成餐后漱口的习惯。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认识牙齿、牙刷,有刷牙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茶杯、镜子(每个小朋友各一);牙齿模型一个、奥利奥饼干;ppt《爱护我们的牙齿》。

  活动过程:

  1、出示牙齿模型,认识牙齿特征。认识上牙、下牙、门牙、磨牙,知道门牙、磨牙的不同用处。

  "请小朋友看看小镜子,你的牙齿长在哪里?""牙齿长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吃东西的时候你门牙会怎么做?磨牙又做什么呢?"

  小结:门牙主要是切断食物的,磨牙主要是磨碎食物的。因此,我们在吃东西时,要用门牙咬断食物,再用磨牙磨碎食物,这样,食物的营养才能被人体吸收,我们才能长高、长大。

  2、知道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重要性。

  "牙齿的本领这么大,我们要怎么样保护我们的牙齿呢?""为什么我们要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呢?"

  3、了解蛀牙产生的原因。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小饼干,请小朋友一边吃一边用小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牙齿。""我们怎么样才能把食物弄掉呢?"

  4、学习正确漱口、刷牙的方法,并进行练习。

  四、延伸活动:

  1、练习使用磨牙咀嚼。

  2、餐后漱口。

  3、叮嘱幼儿早晚刷牙。

  4、和家庭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养成餐后漱口的习惯以及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活动反思:

  本活动在小二班进行。小二班的幼儿是今年新入园的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吃饭全靠大人追着喂,吃饭也特别慢,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我每天都去观察孩子们吃饭的情况,发现他们在咀嚼食物方面存在问题,通过认识门牙和磨牙,幼儿知道了门牙的主要作用是切断食物,磨牙的主要作用是磨碎食物,并知道了饭后要漱口的卫生要求,在后续的观察中,看到孩子们都在用磨牙咀嚼食物以及饭后漱口的习惯以及养成,感到非常欣慰,这也是作为保健医生能为教师和幼儿出的一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