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6 11:01:0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9篇[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9篇[荐]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3.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4.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是怎样处理掉的呢?你知道关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内容吗?

  2. 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 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

  1.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2 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西瓜等。

  2、各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孩子们认识大部分的食物,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说到大蒜时,有一个孩子说:“这是馒头。”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剥一剥,闻一闻,尝一尝,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结论。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师: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

  师:怎样才能把东西放进去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当幼儿看到教师将食物剪小时,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小了!变小了!”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并帮助幼儿记录。剪刀可以剪菜叶,但剪不动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文文一直用刀切胡萝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说:“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师边观察幼儿操作,边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

  如:“变变小,放进去。”由于小年龄幼儿常常用语言指导动作,所以他们会边操作,边和教师一起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理解“大” “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儿用剪刀将菜叶剪小,教师便有意识地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如他们用剪刀剪土豆,用汤匙切菜,教师便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有个别幼儿自始至终使用一种工具,教师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儿放回原处,要幼儿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①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有的幼儿说:“我把它变小了。”教师便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较清楚地表达过程,教师以绘画的形式为幼儿记录。

  ②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刀是什么样子时,一些孩子说出“刀是很快的”,有两个幼儿用手指着刀最锋利的地方,表现出“很可怕”的样子。

  教师通过绘画(如图),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孩子教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莱的刀有危险,不能玩。教师还准备了一份告家长书,及时将活动信息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点评/运用工具,模仿成人的动作,是两岁半幼儿非常热衷的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做中学”的理念设计了这一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目标。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十分耐心地帮助幼儿运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形式做记录,这为幼儿将来自己记录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师还有意识地在活动过程中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理念,以确保幼儿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科学教案 篇3

  一、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分段读。

  2.小组合作,讨论:这篇课文读懂了什么?有不同标记画出小白兔与小动物们的对话。

  3.课件演示小白兔与小燕子对话情景。

  A.指名读,并评议。

  B.师指导读呢!句子。

  C.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D.表演读。

  4.课件演示小白兔与小鱼、蚂蚁对话的场景。

  A.指名读,并评议

  B.男、女生分角色读。

  C.同桌互读对话,互相评议。

  D.学生自由合作读。

  5.小组合作讨论:听了小动物的`话,小白兔是否相信天真的要下雨了。

  6.师引导学生体会,说出小白兔心理变化过程。

  7.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头饰)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2.表演童话剧:《要下雨了》

  三、拓展延伸

  学生谈一谈哪些动物在下雨前有异常的活动。

  四、布置作业

  把这篇课文讲给爸爸、妈妈听。

科学教案 篇4

  教案目的:

  1、感知各种甜食的分类,初步学习分类。

  2、激发乐于助人的情感,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教案准备:

  1、各种甜食

  2、创设“甜甜美食屋”

  3、教师自制分类标志

  4、轻松活泼的音乐

  教案流程:

  1、到“甜甜美食屋”做客,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到维尼的'“甜甜美食屋”去做客。走,我们出发吧!

  2、通过情景表演,激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情感。

  场景:甜食凌乱的堆在地上。

  3、整理“甜甜美食屋”,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心情。

  4、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总结分类标准,幼儿再次分类。

  6、共同品尝甜食,交流品尝的感觉。

  在共同品尝甜食时教师引导幼儿知道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甜食不能多吃。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延伸:

  带领幼儿回教室后漱口,养成良好习惯。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鸟对人来的益处是什么,引导幼儿懂得保护鸟类。

  2、引导幼儿知道鸟为什么会飞,了解探究鸟儿的飞行原理。

  3、引导幼儿逐养成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不同种类鸟的图片和模型

  2、不同鸟的羽毛

  三、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谈话导入引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鸟吗?鸟是什么样子的呢?

  2、教师引导幼儿探索鸟会飞的原理是什么。

  (1)小朋友们思考一下,鸟儿为什么会飞?

  (2)是不是所有有翅膀的鸟都会飞呢?

  (3)鸟的羽毛的是什么样的?你们觉得好看吗?

  3、教师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了解鸟的特征,请幼儿说一说鸟的身体特点。

  (1)鸟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鸟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3)请模仿一下鸟飞的情境,感受鸟是怎么飞的。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想一想,由苏很么发明是借助鸟的飞行原理创造的?

  五、活动总结

  首先幼儿知道鸟是一种非常小巧可爱的小动物,幼儿表达出自己很喜欢小鸟的'情感。掌握鸟的外形特征,鸟的翅膀完全展开时呈扇形,便于扇动空气,增加飞行的升力。而飞机就是利用这一点,现在成为我们出行旅游的交通工具了。

  其次鸟的骨骼是中空的,质量较轻,提醒呈流线型的,体表有羽毛,提供充足的氧气。而鸟的身体内部有气囊,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关键是鸟的食量大,根本不会担心在飞行的时候因为肚子饿就会被迫掉下来。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 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 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 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尝试用小容器浇水,激发宝宝对小花小草的关爱,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若干只大桶,各色小桶若干只。数学“3”卡片。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浇水尝试——结束部分。

  一、激发兴趣

  老师念儿歌,引起宝宝的兴趣;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乎乎,我们宝宝做好操,喝口开水解解渴。

  1、师:天气热了,除了我们还有谁会口渴啊?

  幼:小狗、小猫、小兔、老师...

  师:我们宝宝真聪明,知道小狗小猫小兔会口渴。还想到了老师也会口渴的。真是有爱心的好宝宝。

  2、师:我们幼儿园的小草呀,漂亮的小花呀,也晒得干干的,渴了,小草小花对朱老师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小花小草要喝水,哪个宝宝会帮忙?”今天我们欢欢班的宝宝和朱老师一起去给小草小花喝水了。

  二、浇水尝试

  1、讨论:我们要去给小草小花浇水,要有什么东西呀?

  幼:水、水桶。

  师:现在朱老师来变变变、变出了什么呀?(水桶)这水桶是什么颜色的'呀?(幼:红色的)。

  师:什么形状的呀?(圆圆的)

  师: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蓝色的

  师:朱老师再来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黄色的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水桶?

  幼:1、2、3,3只水桶

  师:对了,是3只水桶(出示数字3)这是3、3、3

  师:哎呀,这3只水桶还不够呢,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变出了许多的水桶了。宝宝,我们每人拿一只水桶吧。

  2、师:宝宝,我们看看这只大桶里有什么呀?(幼:水)对了,朱老师先到大桶里舀水了,然后拿去给小花小草喝水了“小花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要呛的。”“小草你也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也要呛的。”

  3、师:宝宝也要给小花小草喝水了。(鼓励每位宝宝参与活动)

  三、结束

  1、宝宝我们休息一会儿,看呀,小花小草在笑了,在谢谢我们宝宝了。我们怎么说(幼“不用谢”)我们宝宝给小花小草喝水出了许多汗,看看额头上是汗,小脸上淌着汗,是不是感到口渴了。幼:口渴了。

  2、用儿歌引导宝宝喝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我们宝宝浇好花,喝口开水解解渴。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科学教案9篇[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9-09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经典】科学教案09-09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5

科学教案9篇[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9篇[荐]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3.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4.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是怎样处理掉的呢?你知道关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内容吗?

  2. 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 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

  1.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2 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西瓜等。

  2、各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孩子们认识大部分的食物,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说到大蒜时,有一个孩子说:“这是馒头。”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剥一剥,闻一闻,尝一尝,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结论。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师: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

  师:怎样才能把东西放进去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当幼儿看到教师将食物剪小时,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小了!变小了!”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并帮助幼儿记录。剪刀可以剪菜叶,但剪不动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文文一直用刀切胡萝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说:“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师边观察幼儿操作,边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

  如:“变变小,放进去。”由于小年龄幼儿常常用语言指导动作,所以他们会边操作,边和教师一起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理解“大” “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儿用剪刀将菜叶剪小,教师便有意识地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如他们用剪刀剪土豆,用汤匙切菜,教师便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有个别幼儿自始至终使用一种工具,教师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儿放回原处,要幼儿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①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有的幼儿说:“我把它变小了。”教师便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较清楚地表达过程,教师以绘画的形式为幼儿记录。

  ②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刀是什么样子时,一些孩子说出“刀是很快的”,有两个幼儿用手指着刀最锋利的地方,表现出“很可怕”的样子。

  教师通过绘画(如图),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孩子教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莱的刀有危险,不能玩。教师还准备了一份告家长书,及时将活动信息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点评/运用工具,模仿成人的动作,是两岁半幼儿非常热衷的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做中学”的理念设计了这一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目标。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十分耐心地帮助幼儿运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形式做记录,这为幼儿将来自己记录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师还有意识地在活动过程中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理念,以确保幼儿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科学教案 篇3

  一、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分段读。

  2.小组合作,讨论:这篇课文读懂了什么?有不同标记画出小白兔与小动物们的对话。

  3.课件演示小白兔与小燕子对话情景。

  A.指名读,并评议。

  B.师指导读呢!句子。

  C.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D.表演读。

  4.课件演示小白兔与小鱼、蚂蚁对话的场景。

  A.指名读,并评议

  B.男、女生分角色读。

  C.同桌互读对话,互相评议。

  D.学生自由合作读。

  5.小组合作讨论:听了小动物的`话,小白兔是否相信天真的要下雨了。

  6.师引导学生体会,说出小白兔心理变化过程。

  7.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头饰)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2.表演童话剧:《要下雨了》

  三、拓展延伸

  学生谈一谈哪些动物在下雨前有异常的活动。

  四、布置作业

  把这篇课文讲给爸爸、妈妈听。

科学教案 篇4

  教案目的:

  1、感知各种甜食的分类,初步学习分类。

  2、激发乐于助人的情感,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教案准备:

  1、各种甜食

  2、创设“甜甜美食屋”

  3、教师自制分类标志

  4、轻松活泼的音乐

  教案流程:

  1、到“甜甜美食屋”做客,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到维尼的'“甜甜美食屋”去做客。走,我们出发吧!

  2、通过情景表演,激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情感。

  场景:甜食凌乱的堆在地上。

  3、整理“甜甜美食屋”,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心情。

  4、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总结分类标准,幼儿再次分类。

  6、共同品尝甜食,交流品尝的感觉。

  在共同品尝甜食时教师引导幼儿知道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甜食不能多吃。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延伸:

  带领幼儿回教室后漱口,养成良好习惯。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鸟对人来的益处是什么,引导幼儿懂得保护鸟类。

  2、引导幼儿知道鸟为什么会飞,了解探究鸟儿的飞行原理。

  3、引导幼儿逐养成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不同种类鸟的图片和模型

  2、不同鸟的羽毛

  三、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谈话导入引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鸟吗?鸟是什么样子的呢?

  2、教师引导幼儿探索鸟会飞的原理是什么。

  (1)小朋友们思考一下,鸟儿为什么会飞?

  (2)是不是所有有翅膀的鸟都会飞呢?

  (3)鸟的羽毛的是什么样的?你们觉得好看吗?

  3、教师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了解鸟的特征,请幼儿说一说鸟的身体特点。

  (1)鸟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鸟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3)请模仿一下鸟飞的情境,感受鸟是怎么飞的。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想一想,由苏很么发明是借助鸟的飞行原理创造的?

  五、活动总结

  首先幼儿知道鸟是一种非常小巧可爱的小动物,幼儿表达出自己很喜欢小鸟的'情感。掌握鸟的外形特征,鸟的翅膀完全展开时呈扇形,便于扇动空气,增加飞行的升力。而飞机就是利用这一点,现在成为我们出行旅游的交通工具了。

  其次鸟的骨骼是中空的,质量较轻,提醒呈流线型的,体表有羽毛,提供充足的氧气。而鸟的身体内部有气囊,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关键是鸟的食量大,根本不会担心在飞行的时候因为肚子饿就会被迫掉下来。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 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 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 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尝试用小容器浇水,激发宝宝对小花小草的关爱,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若干只大桶,各色小桶若干只。数学“3”卡片。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浇水尝试——结束部分。

  一、激发兴趣

  老师念儿歌,引起宝宝的兴趣;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乎乎,我们宝宝做好操,喝口开水解解渴。

  1、师:天气热了,除了我们还有谁会口渴啊?

  幼:小狗、小猫、小兔、老师...

  师:我们宝宝真聪明,知道小狗小猫小兔会口渴。还想到了老师也会口渴的。真是有爱心的好宝宝。

  2、师:我们幼儿园的小草呀,漂亮的小花呀,也晒得干干的,渴了,小草小花对朱老师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小花小草要喝水,哪个宝宝会帮忙?”今天我们欢欢班的宝宝和朱老师一起去给小草小花喝水了。

  二、浇水尝试

  1、讨论:我们要去给小草小花浇水,要有什么东西呀?

  幼:水、水桶。

  师:现在朱老师来变变变、变出了什么呀?(水桶)这水桶是什么颜色的'呀?(幼:红色的)。

  师:什么形状的呀?(圆圆的)

  师: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蓝色的

  师:朱老师再来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黄色的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水桶?

  幼:1、2、3,3只水桶

  师:对了,是3只水桶(出示数字3)这是3、3、3

  师:哎呀,这3只水桶还不够呢,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变出了许多的水桶了。宝宝,我们每人拿一只水桶吧。

  2、师:宝宝,我们看看这只大桶里有什么呀?(幼:水)对了,朱老师先到大桶里舀水了,然后拿去给小花小草喝水了“小花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要呛的。”“小草你也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也要呛的。”

  3、师:宝宝也要给小花小草喝水了。(鼓励每位宝宝参与活动)

  三、结束

  1、宝宝我们休息一会儿,看呀,小花小草在笑了,在谢谢我们宝宝了。我们怎么说(幼“不用谢”)我们宝宝给小花小草喝水出了许多汗,看看额头上是汗,小脸上淌着汗,是不是感到口渴了。幼:口渴了。

  2、用儿歌引导宝宝喝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我们宝宝浇好花,喝口开水解解渴。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