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7 09:27:26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4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尝试运用5以内的加减运算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每名幼儿一个“钱包“,内装5以内的'数字卡片或圆点卡片。

  2、给角色游戏中商店的各种物品分别标上1~5元的价格。

  3、准备学习包。

  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在超市、餐厅、理发店、咖啡店等角色游戏中,感受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幼儿用“钱”进行购物、乘车等,启发幼儿在买卖的过程中学习使用“钱”,遇到问题后懂得用加、减等数学方法解决。

  2、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结束后,我会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幼儿用自己的操作经验向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和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通过交流,幼儿不仅向别人介绍了自己的制作风的方法,还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最后教幼儿一首儿歌《我会制造风》,这样不仅突出了活动的主题,还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幼儿对制造风的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教育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由于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便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此活动——《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周围一切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小草、树木都变绿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趁热出来了。瞧,池塘里的小蝌蚪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它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妈妈。它和妈妈长得一样吗?在这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初步萌发爱护青蛙的意识。

  3、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小蝌蚪生长的过程

  难点:小蝌蚪生长的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

  1、资源的选择:在自然区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媒体的应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小蝌蚪生长变化图片 音乐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1、猜谜语导入:圆脑袋,长尾巴,变成蝌蚪小娃娃,游来游去找妈妈。它的妈妈是谁?它和妈妈长得一样吗?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二、观看动画课件,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1、播放蝌蚪的生长变化课件并提问:

  (1)从小蝌蚪变青蛙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2)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3)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4)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

  2、教师让幼儿讲述蝌蚪的生长过程。

  (青蛙妈妈生下卵→蝌蚪→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

  1、请幼儿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1)青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2)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3)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四、幼儿操作练习

  按蝌蚪的生长变化将这些图片进行排序(引导幼儿说出 “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五、讨论交流

  小青蛙有哪些本领?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如果没有青蛙,庄稼会怎样?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

  教师小结:告诉幼儿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每天要消灭许多的害虫,大家一定要保护它。

  六、音乐律动《小青蛙》

  活动延伸:今天我们了解了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他的本领,你们喜欢他吗?你还喜欢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生长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幼儿对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有直观的影响,而且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进行了反复练习。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及引导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小朋友爱护小青蛙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

  不足之处表现在:

  通过这节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在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幼儿的操作时间较短,虽然有动手操作可是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协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果让我在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在活动中幼儿操作的环节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有步骤的操作,加强幼儿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完成后和幼儿进行怎样保护青蛙的讨论,并让幼儿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的孩子都善于观察,爱提问,为了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变化的好奇心,从自己的身体变化入手,让幼儿了解事物变化的秘密,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用心去观察,你都会发现周围许多东西都在变,有的变化的快容易发现,有的变化的慢不容易被发现,从中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本次活动意义在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操作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一切周围的物体都在变化。

  2、培养幼儿大胆讲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索的兴趣,及感受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vcd光盘

  2、各种探索的材料

  四、活动过程:

  1、看婴儿时的录像,引起幼儿兴趣。

  ⑴幼儿边看教师边介绍。

  ⑵提问:婴儿时候的`你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变化呢?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幼儿自由讨论)。

  ⑶个别幼儿回答。

  2、小结。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人是不断变化的从小到大,从青年到老年发生了许多许多变化。

  3、看动物变化录像。

  ⑴提问:谁愿意来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大青蛙的?

  ⑵谁愿意来说说蝴蝶生长变化的过程。

  ⑶原来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也都不一样呢,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变化呢?(幼儿讨论,个别回答)

  4、幼儿操作材料。

  ⑴教师介绍材料,幼儿自由选择。

  ⑵提问:刚才你玩了什么?发现了哪些变化?谁来说说看。

  5、教师小结:

  我们周围的东西都在发生变化,有的变的快容易发现,有的变的慢不容易被发现,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我们到外面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鲸鱼及其生活习性。

  2、学习从多角度搜索有关鲸鱼的信息。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环境与材料

  1、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鲸鱼的信息。

  2、教学挂图《鲸鱼》。

  3、《科学》下P.22~23。

  一次备课

  一、引导讨论

  1、观看教学挂图《鲸鱼》,教师问幼儿: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什么?

  2、你了解到有关鲸鱼的哪些信息?

  3、小结:蓝鲸是鲸鱼中最大的一种,它的身长达30多米,体重约1700吨,一张嘴能容纳10个成年人自由进入。它运动的时速为27公里,主要食物是小虾、水母、硅藻等浮游动物。他的力气很大,大约相当于一台中型火车头的'力气。由于长时间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15米的水柱。

  二、看画册《大鲸鱼》

  1、发现鲸鱼的全身都是宝,知道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绘画:可爱的鲸鱼。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清晰,目标突出,在活动中,孩子的表达积极性也很高,尤其是在讨论小动物们如何帮助大鲸鱼回到海边的方法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再次涨潮时大鲸鱼就能自己回去了;有的说可以先用水倒在大鲸鱼身上,让它不会觉得口渴等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孩子的互动较多,大班下学期了可以尝试让孩子自主阅读,增加挑战。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圈_大班科学教案07-13

大班科学教案:顽皮的影子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我与水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教案科学教案11-10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大班科学教案12-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9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4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尝试运用5以内的加减运算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每名幼儿一个“钱包“,内装5以内的'数字卡片或圆点卡片。

  2、给角色游戏中商店的各种物品分别标上1~5元的价格。

  3、准备学习包。

  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在超市、餐厅、理发店、咖啡店等角色游戏中,感受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幼儿用“钱”进行购物、乘车等,启发幼儿在买卖的过程中学习使用“钱”,遇到问题后懂得用加、减等数学方法解决。

  2、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结束后,我会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幼儿用自己的操作经验向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和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通过交流,幼儿不仅向别人介绍了自己的制作风的方法,还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最后教幼儿一首儿歌《我会制造风》,这样不仅突出了活动的主题,还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幼儿对制造风的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教育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由于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便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此活动——《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周围一切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小草、树木都变绿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趁热出来了。瞧,池塘里的小蝌蚪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它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妈妈。它和妈妈长得一样吗?在这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初步萌发爱护青蛙的意识。

  3、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小蝌蚪生长的过程

  难点:小蝌蚪生长的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

  1、资源的选择:在自然区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媒体的应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小蝌蚪生长变化图片 音乐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1、猜谜语导入:圆脑袋,长尾巴,变成蝌蚪小娃娃,游来游去找妈妈。它的妈妈是谁?它和妈妈长得一样吗?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二、观看动画课件,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1、播放蝌蚪的生长变化课件并提问:

  (1)从小蝌蚪变青蛙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2)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3)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4)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

  2、教师让幼儿讲述蝌蚪的生长过程。

  (青蛙妈妈生下卵→蝌蚪→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

  1、请幼儿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1)青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2)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3)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四、幼儿操作练习

  按蝌蚪的生长变化将这些图片进行排序(引导幼儿说出 “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五、讨论交流

  小青蛙有哪些本领?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如果没有青蛙,庄稼会怎样?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

  教师小结:告诉幼儿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每天要消灭许多的害虫,大家一定要保护它。

  六、音乐律动《小青蛙》

  活动延伸:今天我们了解了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他的本领,你们喜欢他吗?你还喜欢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生长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幼儿对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有直观的影响,而且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进行了反复练习。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及引导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小朋友爱护小青蛙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

  不足之处表现在:

  通过这节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在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幼儿的操作时间较短,虽然有动手操作可是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协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果让我在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在活动中幼儿操作的环节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有步骤的操作,加强幼儿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完成后和幼儿进行怎样保护青蛙的讨论,并让幼儿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的孩子都善于观察,爱提问,为了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变化的好奇心,从自己的身体变化入手,让幼儿了解事物变化的秘密,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用心去观察,你都会发现周围许多东西都在变,有的变化的快容易发现,有的变化的慢不容易被发现,从中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本次活动意义在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操作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一切周围的物体都在变化。

  2、培养幼儿大胆讲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索的兴趣,及感受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vcd光盘

  2、各种探索的材料

  四、活动过程:

  1、看婴儿时的录像,引起幼儿兴趣。

  ⑴幼儿边看教师边介绍。

  ⑵提问:婴儿时候的`你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变化呢?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幼儿自由讨论)。

  ⑶个别幼儿回答。

  2、小结。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人是不断变化的从小到大,从青年到老年发生了许多许多变化。

  3、看动物变化录像。

  ⑴提问:谁愿意来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大青蛙的?

  ⑵谁愿意来说说蝴蝶生长变化的过程。

  ⑶原来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也都不一样呢,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变化呢?(幼儿讨论,个别回答)

  4、幼儿操作材料。

  ⑴教师介绍材料,幼儿自由选择。

  ⑵提问:刚才你玩了什么?发现了哪些变化?谁来说说看。

  5、教师小结:

  我们周围的东西都在发生变化,有的变的快容易发现,有的变的慢不容易被发现,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我们到外面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鲸鱼及其生活习性。

  2、学习从多角度搜索有关鲸鱼的信息。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环境与材料

  1、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鲸鱼的信息。

  2、教学挂图《鲸鱼》。

  3、《科学》下P.22~23。

  一次备课

  一、引导讨论

  1、观看教学挂图《鲸鱼》,教师问幼儿: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什么?

  2、你了解到有关鲸鱼的哪些信息?

  3、小结:蓝鲸是鲸鱼中最大的一种,它的身长达30多米,体重约1700吨,一张嘴能容纳10个成年人自由进入。它运动的时速为27公里,主要食物是小虾、水母、硅藻等浮游动物。他的力气很大,大约相当于一台中型火车头的'力气。由于长时间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15米的水柱。

  二、看画册《大鲸鱼》

  1、发现鲸鱼的全身都是宝,知道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绘画:可爱的鲸鱼。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清晰,目标突出,在活动中,孩子的表达积极性也很高,尤其是在讨论小动物们如何帮助大鲸鱼回到海边的方法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再次涨潮时大鲸鱼就能自己回去了;有的说可以先用水倒在大鲸鱼身上,让它不会觉得口渴等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孩子的互动较多,大班下学期了可以尝试让孩子自主阅读,增加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