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8 09:27:15 教案 我要投稿

[热]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精选难点:识字和积累谚语

  精选重点:写字,尤其是“北“的字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的讲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教师注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赶快找出来。(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二、写字教学

  1、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字,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觉得哪里最容易写错?(注意里面不是羊)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总结、表扬写的好和进步大的孩子。

  三、自读课文

  四、布置课下收集谚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自读生字。

  2、教师指名、齐读。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整体感知谚语的特点:这些谚语读起来押韵,像诗一样,很美)

  (2)自己读一读,感受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

  (1)多媒体课件演示夜空月相变化的过程。

  课文中哪一句说的是这个情景?(师解释农历、娥眉、团圆)

  (2)第二句:结合观察课文插图,了解“北斗”,简介北斗星的指向。

  (3)读第三、四句,知道“蜻蜓低飞”、“大雁北飞”、“燕子南归”都与天气变化有联系。让学生通过读文,自悟上述现象各预示了哪些变化。

  (4)学生自读领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5)朗读课文。

  三、积累

  1、记背本课谚语。

  2、交流收集到的其他谚语,并说说谚语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认识本课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几种动物是怎样搞“个人卫生”的。

  2.帮助学生理解个别不常见词语:如羽虱、蚁酸等。

  教学准备:动物搞“个人卫生”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1.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出世图片小鸟用水搞“个人卫生”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鸟在干什么。激发他们的'兴趣:今天的“快乐读书屋”让我们去动物世界看看,动物怎么搞“个人卫生”的。

  2.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全篇内容。

  (2)小组内“开火车”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动笔画一画,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结合图片、理解课文。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看、读、议,了解不同动物搞“个人卫生”的不同方法。

  (2)学生自由汇报读懂了什么,有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拓展延伸。

  动物搞“个人卫生”的办法,你知道吗?交流汇报。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1)搜集有关动物种种仿人行为的资料。如:睡觉方式、安家等。

  (2)阅读《阅读》中。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nami

  课前交流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堂课和平时不太一样,看,后面这么多家长,还有领导和老师,紧张吗?

  老师很紧张,也很担心,你们能给我一点信心吗?

  一:回答问题要积极

  二: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

  谢谢同学们给我信心!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了。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2、电脑出示鲸的图片,板书:鲸

  3、认读,指名读。

  4、你觉得鲸怎么样?

  3、是啊,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鲸类中最大的一种。板书:蓝鲸

  过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课文对蓝鲸的介绍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检查。出示要求:

  A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遇到难读的'字词和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C标好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D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打上“?”

  三、范读课文,初步感悟。

  1、让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录音,思考:你听懂了什么?

  2、指名说说。

  四、再读课文,领悟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A出示词语:

  jīngbǔrǔjǐzhùwǎnxìbīncuò

  蓝鲸哺乳动物脊柱宛如缝隙濒临措施

  多音字:扫觉

  只认读,不写。

  ①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去拼音认读

  rǔdūnyóuxùnsùfúshétūn

  哺乳一吨尤其迅速浮出水面舌头鲸吞

  mièfàndùn

  灭绝饭量一顿

  ①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去拼音认读

  B出示长句子,指导朗读

  这时它把嘴巴一闭,舌头向上一卷,海水就会从鲸须的缝隙中排出,而大批的食物就会留在口中,被它吞到肚子里去。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C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纠错。

  D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根据回答板书:

  最大的一种

  体形很大

  行动快,力气大

  饭量大,吃食奇

  浑身是宝,要珍惜

  3、现在,大家对蓝鲸有了一点认识,想看看蓝鲸在大海中的活动吗?

  观看蓝鲸录象。

  五、指导书写,书上描红

  1、电脑出示,学习生字书写。指名认读,给生字找朋友。

  2、完成书上描红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流利。

  2收集关于鲸的资料,准备开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读课文,知道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体会动手、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热情。

  2、认识1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竖提及新偏旁部首宝盖头。

  二、教学教具:

  卡片、录音机、小红花

  三、学习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想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给你们猜好吗?

  师: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团结紧,倒海又移山。(谜底是一双手)

  学生猜出后,教师板书:双手

  师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对说得有道理的学生给予鼓励,奖励五角星)师板书:大脑

  师:双手、大脑,可是我们的两件宝。我们可以用双手和大脑干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对,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走的路、读的书本、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所有一切都是人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师适时板书:两件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录音机读并进行评价。指名读

  2、师:这首儿歌就是我们书上的一篇课文发,你们愿意比比看谁读得最好吗?(愿意)要想读得好,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在读时,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打算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回答:有看拼音、请同学教、请老师教、看课本的保底线等)

  师:你们的办法真多,那就自己选个你喜欢的办法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

  (1)师:谁敢起来试一试把字音读一下?(学生踊跃举手)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读,你会拼读哪个就带读哪个?(生按照模式:大家跟我这样读。我就跟你这样读。)

  (2)学生轮流读。

  (3)去掉拼音认读。

  (4)师:看来大家都学得挺认真的,老师很高兴。想让大家做个游戏,要吗?(要)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捞月亮。

  (把月亮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点学生上台选择各种不同形状的月亮,然后读月亮后面的生字。如果读对了,全班就跟着读3遍,读错了或不懂的,可以请同学帮忙。)

  4、出示词语:两件宝、双手、创造、劳动、大脑、一切、会做

  (学生认读词语,先请同学读,再同学带读,最后小老师指名读)

  5、再试着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会读字、词,如果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

  (分小组读课文-各组推荐最好的、最有进步的同学起来读。)

  三、初步理解课文

  师: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

  学生带者问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回答。(重点围绕: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一切创造*劳动,劳动要*手和脑。)师板书: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师:什么叫思考?(就是动脑筋想问题)

  四、背诵课文

  1、师生接龙背课文,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2、生生互动,三个人一组背诵。

  3、指名起来读,读好的奖给五角星。

  五、总结

  师: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了双手,而想问题就要用到大脑,所以说人的双手和大脑是两件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理解内容;学习列宁做了错事主动认错的好品质。

  2、理解词和句;掌握生字和相关词语,能用“互相”“注意”口头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按照提示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后问:“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要想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只有认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

  1、尽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效果。

  1、出示生字词(生字加拼音)指名读,强调“宁”“岁”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正音。

  四、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注意长句子的读法。

  五、再读课文。要求:

  1 、努力把句子读流畅,争取把整篇课文读流利。

  2、思考: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同桌可讨论解决。

  (出示书后练习3的提纲,讨论与自然段对应起来)

  六、分段细读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说的是列宁小时侯做错事后来又主动认错的事。要想清楚的知道这件事,我们可以仔细读课文。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哪几个人出场了?)列宁去姑妈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可是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花瓶是怎么打碎的?(提醒:注意“不小心”)

  3、讨论:花瓶是怎么打碎的?结合 朗读句子回答。(板书“不小心”)

  4、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第一句突出高兴;第二句注意在房间里;第三句读时 要突出“不小心”,读的轻一点、打碎了可以读慢一些,读出惋惜的语气。

  花瓶碎了有人承认吗?有人看见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读后面的课文。

  七 、小结。

  八、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词语:(课后练习2的所有词语)指名读,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知道在姑妈家列宁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当时有人看到吗?今天我们继续读下面的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阅读第三自然段。

  1、花瓶打碎了,孩子们发现了吗?他们还在你追我赶,姑妈进来了出现了怎样的场面?练习分角色朗读。(四人小组)

  2、指名分角色朗读。首先讨论:A、姑妈的话应该怎么读?B、表兄弟表姐妹和列宁说的都是“不是我”三个字,语气一 样吗?(提醒:他们的心理不一样,标点符号也不一样。)读第一句话的重音应该在哪个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语气是否正确。

  3、评议。结合理解“注意”“互相”在句子中的意思。

  4、通过刚才的'阅读你感觉 列宁是个爱说谎的孩子吗?注意“也低声”“都笑 只有列宁没有笑 ”看书上的插图观察个人的表情。

  5、列宁确实不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场面表演出来,(一个同学做列宁,一个演姑妈,两个男的两个女 的演表兄弟表姐妹)评议。

  三、阅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谈想法,

  2、列宁给姑妈写信了吗?写了什么?读姑妈的信,理解意思。

  四、.总结全文。

  读课题,结合课文再一次理解“诚实”的含义。列宁做错了什么 事?(1、打碎花瓶 ;2、当时没有 承认。)

  五、识记生字。

  出示书后的生字。

  1、边读边记 ,特别注意:”岁 表 房 互“这几个字形。”互“字的笔顺。

  2、指导书写”表、互 、岁、房“在田字格 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

  六、作业。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默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练习复述课文。

  1、出示作业3的提纲,每小组说一部分,先说完的可以多说。

  2、各小组派代表说。评比那一组最好。、

  3、练习说全文。重点说花瓶怎么打碎的,列宁怎样认错的。

  三、完成作业2的听写和造句练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听写。

  3、理解互相、注意 在课文中的意思,练习造句

  四、作业。

  1、用”互相、注意“造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说说你对列宁的看法、

  板书设计:

  诚实的孩子

  做客

  捉迷藏 打碎花瓶(不小心)

  写信认错 不说话

  姑妈回信 认错 诚实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熟记下列词语: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⒊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

  ⒉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三、知识准备;引导学生事先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⒊初步了解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

  二、教学过程:

  ㈠启发学生大胆背诵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吟诵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问: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教师适时介绍苏轼。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父亲叫苏洵,弟弟叫苏辙,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㈡教师范读课文。

  ㈢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㈣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⒈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分清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⒉读词语:

  ⑴观赏、思念、埋怨、宽慰、吟诵

  ⑵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⒊读课文,师生评议。

  ㈣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词语(1)(2)进行复述。

  ㈤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感受作者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变化过程。

  ⒉试着背诵课文4-6自然段。

  ⒊解答课文重疑难之处。

  二、教学过程:

  ㈠听写词语;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吟诵

  ㈡找出上述词语所在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为什么“埋怨”?为什么“宽慰”?

  ㈢学习1-3自然段

  ⒈指名读1-3段,思考: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板书:心绪不宁手足情深阔别七年

  ⒉指导朗读:中秋佳节,人们合家团圆,心情十分愉快,朗读时要读出喜悦之情;苏轼与弟弟情同手足,却分别多年,如今中秋,本来应该亲人团圆,他俩却天各一方,忍受思念之苦,朗读时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心绪不宁。

  ㈣学习4-6自然段。

  ⒈自由读,思考讨论: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⒉讨论小结:苏轼看到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想到月圆人也应该团圆啊!可是自己却不得不和弟弟天各一方,想到这里,他心中不禁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埋怨月圆人不圆

  ⒊朗读背诵。

  ⒋苏轼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因而他心理又宽慰了许多?

  ⒌讨论小结:词人由月亮的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世上的事情往往不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板书;宽慰人生哲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⒍师生共同吟诵第六自然段。

  ㈤课堂练笔:苏轼虽然与弟弟天各一方,但用自己亲手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你能以苏轼的身份向弟弟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

  ㈥语文实践活动。“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请同学们收集这一主题的诗词,举办班级朗诵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说课精要]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结合说写讲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过程】

  一、解读考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真题演练

  (20xx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

  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易错点拨】选“最恰当的`两项”,不容易,可能考生得3分,4分,1分容易,得5分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最恰当,需要你最后结合原文再三比对,看看哪个更好。

  【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易错点拨】审题不清,题干问到小说开头第一段,一般就是总领下文,引起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等等,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答题可能就相对容易些,再就是一定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如答案①为从内容角度回答,②③从形式上回答,即表现技巧、写作特点角度回答。再就是答题时要尽可能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等。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例如,“我”所看到的马裤先生所作所为所言,看看他的生活习惯,看看他的卫生状况,看看他对人的态度,就可知道。【易错点拨】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全面,有遗漏,再就是看不到分数与所答题的要点对应关系。一般6分,考虑三点,也可能是四点,只要你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再就是概括性格不能重复,重复意味着所答无效。当然对此类题尽可能地多答,以防失分,也是一种策略。再就是答题时尽量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掌握课后复习内容。

  2.通过读,弄懂课文的意思,练习用幽默的语言来读人物的对话。

  3.懂得即便是大科学家也有弄错的时候。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幽默语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人物情景对话的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不用谢,爸爸。

  学生齐读课题。这一课的课题是以人物的'语言为题,中间加了逗号,结尾没加标点符号。

  二、学习基础知识:

  1.检查预习情况。

  2.学生汇报、互相补充。

  3.教师补充。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巩固字词。

  四、读写下列词,写一写。

  平坦 眼镜 弄掉 递给 告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带着感情色彩来读人物对话。

  1.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一天公共汽车上爱因斯坦小姑娘

  2.对话的内容,事情经过。

  (1)爱因斯坦怎样把眼睛弄掉了?(可任意联想)

  (2)他为什么没有找到?(可任意联想,可举例说明眼镜的重要,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3)小姑娘把眼镜递给爱因斯坦的时候,他为什么说谢谢?如果他知道递给他眼镜的人是自己的女儿,他会怎样表示?他究竟知不知道递给他眼镜的人是谁?为什么?

  (4)小姑娘为什么说不用谢?

  3.幽默语句的含义是什么?

  二、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三、用较丰富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扩写文章。

  可加进环境描写;可加进人物的神态描写;可加进一些情节;可对人物语言进行较细致的描写;可再设计一些幽默情节。

  四、作业:

  1.正确书写生字。

  2.你一定看过许多漫画,大多含有一定的讽刺或幽默,试画一幅含有幽默感的漫画。

  五、板书设计:

  时间:一天

  地点:公共汽车上

  人物:爱因斯坦小姑娘

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自主预习】

  1.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

  3.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合作探究】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热]语文教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园地教案04-11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小学教案01-03

有关语文的教案03-07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热]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精选难点:识字和积累谚语

  精选重点:写字,尤其是“北“的字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的讲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教师注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赶快找出来。(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二、写字教学

  1、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字,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觉得哪里最容易写错?(注意里面不是羊)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总结、表扬写的好和进步大的孩子。

  三、自读课文

  四、布置课下收集谚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自读生字。

  2、教师指名、齐读。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整体感知谚语的特点:这些谚语读起来押韵,像诗一样,很美)

  (2)自己读一读,感受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

  (1)多媒体课件演示夜空月相变化的过程。

  课文中哪一句说的是这个情景?(师解释农历、娥眉、团圆)

  (2)第二句:结合观察课文插图,了解“北斗”,简介北斗星的指向。

  (3)读第三、四句,知道“蜻蜓低飞”、“大雁北飞”、“燕子南归”都与天气变化有联系。让学生通过读文,自悟上述现象各预示了哪些变化。

  (4)学生自读领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5)朗读课文。

  三、积累

  1、记背本课谚语。

  2、交流收集到的其他谚语,并说说谚语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认识本课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几种动物是怎样搞“个人卫生”的。

  2.帮助学生理解个别不常见词语:如羽虱、蚁酸等。

  教学准备:动物搞“个人卫生”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1.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出世图片小鸟用水搞“个人卫生”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鸟在干什么。激发他们的'兴趣:今天的“快乐读书屋”让我们去动物世界看看,动物怎么搞“个人卫生”的。

  2.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全篇内容。

  (2)小组内“开火车”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动笔画一画,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结合图片、理解课文。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看、读、议,了解不同动物搞“个人卫生”的不同方法。

  (2)学生自由汇报读懂了什么,有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拓展延伸。

  动物搞“个人卫生”的办法,你知道吗?交流汇报。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1)搜集有关动物种种仿人行为的资料。如:睡觉方式、安家等。

  (2)阅读《阅读》中。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nami

  课前交流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堂课和平时不太一样,看,后面这么多家长,还有领导和老师,紧张吗?

  老师很紧张,也很担心,你们能给我一点信心吗?

  一:回答问题要积极

  二: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

  谢谢同学们给我信心!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了。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2、电脑出示鲸的图片,板书:鲸

  3、认读,指名读。

  4、你觉得鲸怎么样?

  3、是啊,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鲸类中最大的一种。板书:蓝鲸

  过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课文对蓝鲸的介绍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检查。出示要求:

  A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遇到难读的'字词和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C标好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D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打上“?”

  三、范读课文,初步感悟。

  1、让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录音,思考:你听懂了什么?

  2、指名说说。

  四、再读课文,领悟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A出示词语:

  jīngbǔrǔjǐzhùwǎnxìbīncuò

  蓝鲸哺乳动物脊柱宛如缝隙濒临措施

  多音字:扫觉

  只认读,不写。

  ①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去拼音认读

  rǔdūnyóuxùnsùfúshétūn

  哺乳一吨尤其迅速浮出水面舌头鲸吞

  mièfàndùn

  灭绝饭量一顿

  ①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去拼音认读

  B出示长句子,指导朗读

  这时它把嘴巴一闭,舌头向上一卷,海水就会从鲸须的缝隙中排出,而大批的食物就会留在口中,被它吞到肚子里去。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C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纠错。

  D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根据回答板书:

  最大的一种

  体形很大

  行动快,力气大

  饭量大,吃食奇

  浑身是宝,要珍惜

  3、现在,大家对蓝鲸有了一点认识,想看看蓝鲸在大海中的活动吗?

  观看蓝鲸录象。

  五、指导书写,书上描红

  1、电脑出示,学习生字书写。指名认读,给生字找朋友。

  2、完成书上描红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流利。

  2收集关于鲸的资料,准备开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读课文,知道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体会动手、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热情。

  2、认识1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竖提及新偏旁部首宝盖头。

  二、教学教具:

  卡片、录音机、小红花

  三、学习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想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给你们猜好吗?

  师: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团结紧,倒海又移山。(谜底是一双手)

  学生猜出后,教师板书:双手

  师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对说得有道理的学生给予鼓励,奖励五角星)师板书:大脑

  师:双手、大脑,可是我们的两件宝。我们可以用双手和大脑干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对,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走的路、读的书本、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所有一切都是人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师适时板书:两件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录音机读并进行评价。指名读

  2、师:这首儿歌就是我们书上的一篇课文发,你们愿意比比看谁读得最好吗?(愿意)要想读得好,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在读时,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打算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回答:有看拼音、请同学教、请老师教、看课本的保底线等)

  师:你们的办法真多,那就自己选个你喜欢的办法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

  (1)师:谁敢起来试一试把字音读一下?(学生踊跃举手)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读,你会拼读哪个就带读哪个?(生按照模式:大家跟我这样读。我就跟你这样读。)

  (2)学生轮流读。

  (3)去掉拼音认读。

  (4)师:看来大家都学得挺认真的,老师很高兴。想让大家做个游戏,要吗?(要)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捞月亮。

  (把月亮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点学生上台选择各种不同形状的月亮,然后读月亮后面的生字。如果读对了,全班就跟着读3遍,读错了或不懂的,可以请同学帮忙。)

  4、出示词语:两件宝、双手、创造、劳动、大脑、一切、会做

  (学生认读词语,先请同学读,再同学带读,最后小老师指名读)

  5、再试着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会读字、词,如果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

  (分小组读课文-各组推荐最好的、最有进步的同学起来读。)

  三、初步理解课文

  师: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

  学生带者问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回答。(重点围绕: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一切创造*劳动,劳动要*手和脑。)师板书: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师:什么叫思考?(就是动脑筋想问题)

  四、背诵课文

  1、师生接龙背课文,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2、生生互动,三个人一组背诵。

  3、指名起来读,读好的奖给五角星。

  五、总结

  师: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了双手,而想问题就要用到大脑,所以说人的双手和大脑是两件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理解内容;学习列宁做了错事主动认错的好品质。

  2、理解词和句;掌握生字和相关词语,能用“互相”“注意”口头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按照提示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后问:“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要想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只有认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

  1、尽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效果。

  1、出示生字词(生字加拼音)指名读,强调“宁”“岁”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正音。

  四、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注意长句子的读法。

  五、再读课文。要求:

  1 、努力把句子读流畅,争取把整篇课文读流利。

  2、思考: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同桌可讨论解决。

  (出示书后练习3的提纲,讨论与自然段对应起来)

  六、分段细读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说的是列宁小时侯做错事后来又主动认错的事。要想清楚的知道这件事,我们可以仔细读课文。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哪几个人出场了?)列宁去姑妈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可是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花瓶是怎么打碎的?(提醒:注意“不小心”)

  3、讨论:花瓶是怎么打碎的?结合 朗读句子回答。(板书“不小心”)

  4、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第一句突出高兴;第二句注意在房间里;第三句读时 要突出“不小心”,读的轻一点、打碎了可以读慢一些,读出惋惜的语气。

  花瓶碎了有人承认吗?有人看见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读后面的课文。

  七 、小结。

  八、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词语:(课后练习2的所有词语)指名读,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知道在姑妈家列宁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当时有人看到吗?今天我们继续读下面的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阅读第三自然段。

  1、花瓶打碎了,孩子们发现了吗?他们还在你追我赶,姑妈进来了出现了怎样的场面?练习分角色朗读。(四人小组)

  2、指名分角色朗读。首先讨论:A、姑妈的话应该怎么读?B、表兄弟表姐妹和列宁说的都是“不是我”三个字,语气一 样吗?(提醒:他们的心理不一样,标点符号也不一样。)读第一句话的重音应该在哪个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语气是否正确。

  3、评议。结合理解“注意”“互相”在句子中的意思。

  4、通过刚才的'阅读你感觉 列宁是个爱说谎的孩子吗?注意“也低声”“都笑 只有列宁没有笑 ”看书上的插图观察个人的表情。

  5、列宁确实不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场面表演出来,(一个同学做列宁,一个演姑妈,两个男的两个女 的演表兄弟表姐妹)评议。

  三、阅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谈想法,

  2、列宁给姑妈写信了吗?写了什么?读姑妈的信,理解意思。

  四、.总结全文。

  读课题,结合课文再一次理解“诚实”的含义。列宁做错了什么 事?(1、打碎花瓶 ;2、当时没有 承认。)

  五、识记生字。

  出示书后的生字。

  1、边读边记 ,特别注意:”岁 表 房 互“这几个字形。”互“字的笔顺。

  2、指导书写”表、互 、岁、房“在田字格 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

  六、作业。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默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练习复述课文。

  1、出示作业3的提纲,每小组说一部分,先说完的可以多说。

  2、各小组派代表说。评比那一组最好。、

  3、练习说全文。重点说花瓶怎么打碎的,列宁怎样认错的。

  三、完成作业2的听写和造句练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听写。

  3、理解互相、注意 在课文中的意思,练习造句

  四、作业。

  1、用”互相、注意“造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说说你对列宁的看法、

  板书设计:

  诚实的孩子

  做客

  捉迷藏 打碎花瓶(不小心)

  写信认错 不说话

  姑妈回信 认错 诚实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熟记下列词语: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⒊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

  ⒉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三、知识准备;引导学生事先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⒊初步了解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

  二、教学过程:

  ㈠启发学生大胆背诵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吟诵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问: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教师适时介绍苏轼。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父亲叫苏洵,弟弟叫苏辙,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㈡教师范读课文。

  ㈢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㈣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⒈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分清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⒉读词语:

  ⑴观赏、思念、埋怨、宽慰、吟诵

  ⑵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⒊读课文,师生评议。

  ㈣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词语(1)(2)进行复述。

  ㈤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感受作者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变化过程。

  ⒉试着背诵课文4-6自然段。

  ⒊解答课文重疑难之处。

  二、教学过程:

  ㈠听写词语;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吟诵

  ㈡找出上述词语所在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为什么“埋怨”?为什么“宽慰”?

  ㈢学习1-3自然段

  ⒈指名读1-3段,思考: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板书:心绪不宁手足情深阔别七年

  ⒉指导朗读:中秋佳节,人们合家团圆,心情十分愉快,朗读时要读出喜悦之情;苏轼与弟弟情同手足,却分别多年,如今中秋,本来应该亲人团圆,他俩却天各一方,忍受思念之苦,朗读时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心绪不宁。

  ㈣学习4-6自然段。

  ⒈自由读,思考讨论: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⒉讨论小结:苏轼看到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想到月圆人也应该团圆啊!可是自己却不得不和弟弟天各一方,想到这里,他心中不禁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埋怨月圆人不圆

  ⒊朗读背诵。

  ⒋苏轼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因而他心理又宽慰了许多?

  ⒌讨论小结:词人由月亮的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世上的事情往往不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板书;宽慰人生哲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⒍师生共同吟诵第六自然段。

  ㈤课堂练笔:苏轼虽然与弟弟天各一方,但用自己亲手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你能以苏轼的身份向弟弟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

  ㈥语文实践活动。“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请同学们收集这一主题的诗词,举办班级朗诵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说课精要]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结合说写讲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过程】

  一、解读考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真题演练

  (20xx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

  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易错点拨】选“最恰当的`两项”,不容易,可能考生得3分,4分,1分容易,得5分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最恰当,需要你最后结合原文再三比对,看看哪个更好。

  【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易错点拨】审题不清,题干问到小说开头第一段,一般就是总领下文,引起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等等,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答题可能就相对容易些,再就是一定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如答案①为从内容角度回答,②③从形式上回答,即表现技巧、写作特点角度回答。再就是答题时要尽可能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等。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例如,“我”所看到的马裤先生所作所为所言,看看他的生活习惯,看看他的卫生状况,看看他对人的态度,就可知道。【易错点拨】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全面,有遗漏,再就是看不到分数与所答题的要点对应关系。一般6分,考虑三点,也可能是四点,只要你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再就是概括性格不能重复,重复意味着所答无效。当然对此类题尽可能地多答,以防失分,也是一种策略。再就是答题时尽量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掌握课后复习内容。

  2.通过读,弄懂课文的意思,练习用幽默的语言来读人物的对话。

  3.懂得即便是大科学家也有弄错的时候。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幽默语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人物情景对话的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不用谢,爸爸。

  学生齐读课题。这一课的课题是以人物的'语言为题,中间加了逗号,结尾没加标点符号。

  二、学习基础知识:

  1.检查预习情况。

  2.学生汇报、互相补充。

  3.教师补充。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巩固字词。

  四、读写下列词,写一写。

  平坦 眼镜 弄掉 递给 告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带着感情色彩来读人物对话。

  1.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一天公共汽车上爱因斯坦小姑娘

  2.对话的内容,事情经过。

  (1)爱因斯坦怎样把眼睛弄掉了?(可任意联想)

  (2)他为什么没有找到?(可任意联想,可举例说明眼镜的重要,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3)小姑娘把眼镜递给爱因斯坦的时候,他为什么说谢谢?如果他知道递给他眼镜的人是自己的女儿,他会怎样表示?他究竟知不知道递给他眼镜的人是谁?为什么?

  (4)小姑娘为什么说不用谢?

  3.幽默语句的含义是什么?

  二、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三、用较丰富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扩写文章。

  可加进环境描写;可加进人物的神态描写;可加进一些情节;可对人物语言进行较细致的描写;可再设计一些幽默情节。

  四、作业:

  1.正确书写生字。

  2.你一定看过许多漫画,大多含有一定的讽刺或幽默,试画一幅含有幽默感的漫画。

  五、板书设计:

  时间:一天

  地点:公共汽车上

  人物:爱因斯坦小姑娘

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自主预习】

  1.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

  3.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合作探究】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