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优)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通过讨论,使幼儿知道树木的多种用途。
2、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对人,对环境的主要作用。
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感情。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图片)、木制实物
活动过程:
1、提问幼儿知道每年的3月份有一个关于树的节日吗?(3月12日植树节)为什么要种树呢?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树的作用》。
2.教师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树的用途的一些知识。
3.组织幼儿观看搜集到的一些图片ppt,引导幼儿讨论树的作用。
教师小结:(1)净化空气:树木多的地方空气清新。
(2)美化环境:树木可以把环境打扮得很漂亮。
(3)减少噪音:树木可以让噪音减少。
(4)挡风固土:树木可以为我们遮挡风雨,树的根可以稳住泥土松弛。
4.认识常见的木制品。
教师出示木制品实物(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物品吗?
它们叫什么名字?
它们是用什么制作的?
教师小结:这些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木制品,都是用树木制成的,树木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5.了解保护树木的方法(幼儿互相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给树浇水、给树施肥、给树修剪枝丫、给树防蛀防冻等等……)
6.教师评价总结。
7.活动延伸:
观察周边的.环境,与同伴、爸妈、老师分享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纸陀螺的制作方法,探索发现三角形、正方形的陀螺旋转起来的奥秘。
2、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每桌卡片若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种图形片若干)。
2、火柴棒、牙签。
3、图案示范图例。
【活动过程】
1、玩陀螺,引发幼儿制作陀螺的兴趣。
(1)请小朋友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玩一玩:桌子上的圆形陀螺。
(2)回忆并提问:这个陀螺是用什么做成的?你是怎么样让它转起来的?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3)正方形和三角形也可以做陀螺,猜一猜它们旋转起来会是什么形状的'?
2、引导幼儿讨论制作陀螺的方法。
(1)认识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各种图形、火柴、牙签、水彩笔等。
(2)师:有了做陀螺的材料,可是我们怎么做呢?
(3)教师同幼儿一起讨论制作步骤: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找到中心点。
②沿着中心点把陀螺装饰得更好看。
③用牙签在图形中间扎洞。
④用火柴的方头从背面插入中心当转轴,插到中间位置。
3、幼儿自由设计制作陀螺。
回顾过程及提出要求:
(1)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形状找到中心点;
(2)画的快一点,也可以参考老师的图案;
(3)用牙签扎的时候动作要轻,小心扎到手;
(4)插火柴的时候手指捏紧火柴方头,另一只手。
4、探索及发现
(1)幼儿试一试:请小朋友拿着你制作好的陀螺,它会转起来了吗?你发现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2)个别提问:你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再试一试,重点观察三角形、正方形的陀螺旋转起来时是什么形状。
5、延伸游戏:
陀螺比赛:鼓励幼儿到空地上,进行陀螺比赛。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发现小丑倒立的秘密与辅助物之间的关系,尝试让小丑平衡。
2.大胆猜测,主动操作,并尝试记录操作结果。
3.坚持反复尝试,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小丑卡片;
2.硬币、纽扣、回形针、燕尾夹、双面胶若干;
3.材料猜测记录纸(一张大记录纸,若干小记录纸);
4.幼儿会使用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让小丑倒立起来
1.小你们知道小丑有什么本领?
2.老师和你们要来玩小丑倒立的游戏。现在,我们都来试一试,让小丑在吸管上倒立。
3.你们的小丑倒立起来了吗?为什么你们的小丑不能倒立,老师的可以呢?老师的.小丑和你们的小丑哪儿不一样?
二、用硬币帮助小丑倒立
1.难道小丑倒立的秘密就是因为硬币吗?
2.幼儿操作探索,尝试借助硬币帮助小丑倒立。
3.你们把硬币贴在身体上的什么部位呢?
三、还有哪些材料能帮助小丑倒立
1.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呢?(回形针、燕尾夹和纽扣)
2.(出示大记录纸)在能帮助小丑倒立的材料下面画√,在不能帮助小丑倒立的材料下面画×。
3.统计幼儿猜测结果:认为纽扣能成功的举手,哪些人认为纽扣不能成功的?(老师分别记录人数,纽扣、回形针、夹子)
4.幼儿操作验证
有人认为能成功,有人认为不能成功,那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5.交流尝试结果
(1)谁能来介绍你的发现?为什么我们刚才贴了硬币能成功为什么钮扣和回形针不能成功呢?
(2)原来,光是猜想是没有用的,必须动手试一试才知道。那我们来把尝试的结果记录下来吧。(老师和幼儿一起记录大记录纸)
四、想办法让原来不能成功的材料帮助小丑倒立
1.老师尝试用回形针让小丑倒立成功。为什么这次我成功了?(越重的东西越能成功)
2.小朋友用纽扣来挑战,让小丑成功倒立。
3.你用几粒纽扣成功的?
五、自由游戏:小丑还可以在我们的身体哪里倒立呢?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圈_大班科学教案07-13
大班科学教案:顽皮的影子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我与水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教案科学教案11-10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大班科学教案12-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