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30 12:24:52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热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热门)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 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 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 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 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那么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4、请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5、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所提供的物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6、分组派一名幼儿来介绍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海带、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黄豆、红枣、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教师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原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比较。

  3、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四、幼儿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活中的吸水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遇冷膨胀的现象。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哪些物体遇水、遇热会产生膨胀的现象,并请幼儿将寻找到的物体投放到班级的科学角中,从而产生资源共享。

  大班科学教案:食物的旅行

  中班科学探究:神奇的肥皂膜

科学教案 篇4

  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A、认识和了解热对物质状态有影响;

  B、认知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C、知道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2、能力培养目标:

  A、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B、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确立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

  1、 独立观察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调查研究。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事物或事物种类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4、 强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概述。

  教学重点、难点: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教师:水、冰、酒精灯、铁架、石锦网、铁钳、铁板、记录表、蜡烛、烧杯、锡条、水槽。

  学生:记录表、铁架、石锦网、酒精灯、水、水槽、蜡烛、烧杯。

  导入:

  做一个小实验:冰块在热水中融化。(冰块是固体,水是液体)。引导到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水在冰箱里能变成冰,冰在太阳下晒又变成水说明了什么?说明热量对物质有一定的影响。

  那今天我们来做一做实验,用实验来证明――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进入教学内容:

  1、 实验前的提示和要求:

  A、注意安全教育。

  B、实验工具的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C、实验记录卡的说明。

  D、小组合作,分工:前后四人一组,组长、记录员、操作员、辅助员。

  2、 实验开始:

  各小组开始动手做实验,分工明确。

  老师-巡堂辅导;学生--做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卡;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了解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并给时给予帮助。

  3、 实验结束后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互相借鉴。

  4、 教师总结。

  实验记录卡

  实验内容:

  实验工具:

  要注意的事项:

  组员名单:

  (加热)实验过程(尽可能的详细记录)

  实验时间实验时出现的现象(或你观察到的现象)

  2-4分钟

  4-6分钟

  6-7分钟

  7分钟以后

  (冷却)实验过程

  1-2分钟

  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学到什么?)

  第一点

  第二点

  其它

  你不明白的地方: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 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科学教案 篇6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回顾10的n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帮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四、课堂引入

  1.乘方的意义,a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困难,那么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让我们先观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4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精选】08-09

科学教案(热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热门)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 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 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 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 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那么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4、请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5、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所提供的物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6、分组派一名幼儿来介绍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海带、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黄豆、红枣、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教师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原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比较。

  3、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四、幼儿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活中的吸水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遇冷膨胀的现象。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哪些物体遇水、遇热会产生膨胀的现象,并请幼儿将寻找到的物体投放到班级的科学角中,从而产生资源共享。

  大班科学教案:食物的旅行

  中班科学探究:神奇的肥皂膜

科学教案 篇4

  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A、认识和了解热对物质状态有影响;

  B、认知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C、知道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2、能力培养目标:

  A、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B、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确立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

  1、 独立观察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调查研究。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事物或事物种类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4、 强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概述。

  教学重点、难点: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教师:水、冰、酒精灯、铁架、石锦网、铁钳、铁板、记录表、蜡烛、烧杯、锡条、水槽。

  学生:记录表、铁架、石锦网、酒精灯、水、水槽、蜡烛、烧杯。

  导入:

  做一个小实验:冰块在热水中融化。(冰块是固体,水是液体)。引导到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水在冰箱里能变成冰,冰在太阳下晒又变成水说明了什么?说明热量对物质有一定的影响。

  那今天我们来做一做实验,用实验来证明――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进入教学内容:

  1、 实验前的提示和要求:

  A、注意安全教育。

  B、实验工具的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C、实验记录卡的说明。

  D、小组合作,分工:前后四人一组,组长、记录员、操作员、辅助员。

  2、 实验开始:

  各小组开始动手做实验,分工明确。

  老师-巡堂辅导;学生--做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卡;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了解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并给时给予帮助。

  3、 实验结束后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互相借鉴。

  4、 教师总结。

  实验记录卡

  实验内容:

  实验工具:

  要注意的事项:

  组员名单:

  (加热)实验过程(尽可能的详细记录)

  实验时间实验时出现的现象(或你观察到的现象)

  2-4分钟

  4-6分钟

  6-7分钟

  7分钟以后

  (冷却)实验过程

  1-2分钟

  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学到什么?)

  第一点

  第二点

  其它

  你不明白的地方: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 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科学教案 篇6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回顾10的n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帮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四、课堂引入

  1.乘方的意义,a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困难,那么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让我们先观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4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精选】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