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30 12:30:3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活动教案【实用5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让位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沉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水位升得越高这一现象。培养幼儿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玻璃瓶一个(内装半瓶水)、一次性筷子一双、小石子一盒、天平、量杯、玻璃瓶(两种不同规格)、铁弹珠、水彩笔、记录卡、有色橡筋。

  五、活动过程

  引入:故事《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飞呀飞,终于发现了一只瓶子,瓶子里有一些水,可瓶口太小,瓶子里的水又少,乌鸦怎么也喝不着,怎么办呢?……乌鸦衔来一些小石头,放入瓶中,瓶里的水慢慢地就上来了。现场演示:让幼儿往一个装有水的杯中加入石头,看水面有什么变化?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质量相等、体积相等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一样大、一样重的瓶子放入水盆中后,水面是一样高低。

  (2)水面一个高,一个低。

  试一试,幼儿将瓶子同时放人两个装有相同水的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升高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两个瓶子沉入水中后,两个量杯中水面高度是一样的。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大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2)两个瓶子一样重,水面上升一样高。

  试一试,幼儿取出体积不一样、重量相等的瓶子,同时放入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升高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大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探究活动三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瓶子沉入量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重的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2)两个瓶子一样大,水面上升一样高。

  试一试,幼儿将两个瓶子同时放人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上升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它们是一样大的,但不一样重,重一点(装的水多一些)水面上升得高。

  想一想:如果所放的瓶子不能沉入水中,水面会不会升高呢?

  六、注意事项

  每个小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幼儿检查量杯中的水位,要使其一致,这样便于比较实验结果。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电动玩具需要用电池。

  2、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探究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电动玩具车,电池。

  三、活动过程

  1:提供电动小汽车若干辆,其中有1~2辆车没有装电池。

  幼儿玩汽车,发现问题:“小汽车为什么不会动?”

  2、寻找原因:“为什么有的小汽车能开动,而有的不能开动?”

  幼儿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罗列幼儿的`几种想法:“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幼儿思考。

  3、尝试实践:“我们给这两辆不会开动的车装上电池试试。”

  老师与幼儿一起给汽车装电池。

  请幼儿试一试,现在汽车是否能开动。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动汽车装上了电池就能开动了。

  老师留疑:“是不是装上电池,汽车就一定会开动呢?请你试一试。”

  四、活动反思

  让幼儿知道每一样电动玩具都是需要电池的,如果没有电池电动的玩具是开不起来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欣赏并理解故事(小点点去太阳旅行)

  2、 初步了解太阳的特征。

  活动准备:

  课件《小点点去旅行》

  活动过程:

  一、 猜一猜

  1、 教师点击课件【谜语】,请幼儿猜一猜谜语中说的是什么。

  2、 教师点击课件【谜底】动画,给幼儿展示太阳的动画帮助幼儿了解答案为什么是太阳。

  二、故事欣赏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太阳上是什么样子的么?现在,有一位还叫做点点的.小朋友想到太阳上去旅行,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吧!点击播放【引入】

  2、教师点击播放【点点和小狗】

  教师:小狗为什么不愿意跟点点到太阳上去?

  3、 教师点击播放【点点和小猫】

  教师:小猫同意和点点一起上去么?为什么?

  4、 教师点击播放【点点和鼹鼠】、【点点和小熊】

  教师:鼹鼠和小熊去了么?为什么?

  5、 教师总结:小动物们不愿意一起到太阳上去旅行的原因是因为太阳太大了,太热了,太阳上也没有小动物,所以下动物们不愿意去。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重点:

  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知道蜡烛熄灭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小盘子、玻璃瓶(大小不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蜡烛的用途

  1.出示图片引出蜡烛

  提问:小明的书包里都会有什么?每次必须带的是什么?

  小结:小明每次都会带很多东西帮助他完成探险活动,但是每次必须带的是蜡烛。

  2.结合幼儿已有经验了解蜡烛的用途提问:你们都见过它吗?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

  小结:在生活很多地方都会见到我,我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光明。

  3.启发幼儿思考,小明探险为什么要带着蜡烛。

  提问:小明为什么每次山洞探险的时候都要带着蜡烛?

  小结:有的朋友说为了照明、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用来吓唬野生动物,蜡烛更大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蜡烛一起去找找原因吧。

  二、通过实验,探索让蜡烛熄灭的方法,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一)操作一: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系1.引导幼儿初步猜想熄灭蜡烛的方法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熄灭燃烧的蜡烛?

  小结:我们可以用吹、扇、和水等这么多的方法让燃烧的蜡烛熄灭。

  2.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想用瓶子将蜡烛熄灭的方法提问:这是什么?用瓶子可以怎样熄灭燃烧的蜡烛呢?

  小结:小朋友说可以用瓶子底部压蜡烛、用瓶子边缘拨动蜡烛、用扣的方法熄灭蜡烛。

  提问:扣住蜡烛,蜡烛真的能熄灭吗?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实验要求:(1)玻璃瓶要轻轻的'扣住蜡烛,扣住后手不能在碰蜡烛;

  (2)认真观察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4.分享交流

  提问: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它的火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将蜡烛扣住就会熄灭?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扣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它也就熄灭啦!

  5.利用实验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问:为什么小明每次都要带蜡烛?

  小结:原来小明带蜡烛是为了看看山洞里有没有空气,没有空气就不能往里走了。

  (二)操作二: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瓶子大小有关系。

  1.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瓶子大小的关系提问: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你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2.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要求:

  (1)玻璃瓶要轻轻的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

  (2)认真观察两个瓶子里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3.分享交流

  提问:两个瓶子同时扣住蜡烛上,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里面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比较长,小瓶里面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所以先熄灭。

  三、探索让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1.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游戏“拯救火焰”

  提问:小蜡烛跟我们玩游戏玩的真开心,它说我被瓶子扣住了,当我快要熄灭的时候谁来救救我,让我继续燃烧,不要熄灭。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蜡烛让它继续燃烧呢?

  小结:让空气流进玻璃杯内,蜡烛就会进行燃烧下去,有了空气蜡烛才能燃烧,就像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

  四、活动延伸

  今天和蜡烛玩游戏开不开心?可是,小蜡烛又给我们出难题啦!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科学探索区找找答案吧!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也有了一定的探险意识,虽然他们在家里很少能接触到火,但是他们对火的燃烧却充满好奇,为什么会产生燃烧,孩子们经常这样问。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实验帮助幼儿发现燃烧的秘密。第一个实验让幼儿知道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第二个实验幼儿发现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第三个实验再次验证燃烧与空气有关系。通过这三个实验幼儿对于打开了了解燃烧奥秘的大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点:

  1.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与小蜡烛做游戏的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进而通过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幼儿兴趣浓厚,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2.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一个个小实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对于教师的提问能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任务。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当幼儿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敢于追问,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增强了幼儿自信心,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有效互动。如提问大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还是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出你的理由。

  不足:

  语言不够严谨、简洁。每次幼儿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总是将答案进行补充,而且话特别繁琐,不能有效引导幼儿将想法完整表述,教师小结也不够简洁。如教师提问,瓶子扣住蜡烛,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回答,因为没有空气。教师回应,哦,原来蜡烛的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瓶子里的空气让蜡烛都燃烧的没有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语言繁琐,不严谨。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它会住在皮球里、气球里等等,当幼儿在玩皮球时,总会说,老师,这个皮球不好玩了,好象没气了。如果将幼儿置身与游戏中,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通过玩皮球,学动作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积极诱发了幼儿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环境。皮球里住着谁,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能大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的作用。

  活动重点:

  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活动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准备:

  1、充足气的皮球两个。

  2、没有气的皮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感知皮球的不同运动状态

  1、老师今天带来了朋友,看,是谁啊(皮球)

  你们会玩吗?我请一个孩子上来玩

  2、提问:玩皮球的.时候,皮球是怎么动的?(蹦跳、滚动、飞起来)

  孩子边讲边请他用肢体动作来表现

  如: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状态。(请小朋友学一学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样子)

  二、 谁住在皮球里

  1、皮球为什么会蹦会滚,又会飞呢?(自由发言)

  皮球按下去硬硬的,好象有谁住在里面,你认为是谁住在皮球里呢?(发散思维)

  2、大家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那么究竟谁住在皮球里呢?我们来听个故事吧,听完后你们告诉我是谁住在皮球里?幼儿完整地听故事一遍。

  3、故事里说皮球里住着谁?皮球里真的住着兔子、轮子和喜鹊吗?

  三、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有趣的皮球探索皮球里有什么。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说说有什么感觉?

  皮球很硬很硬,一定有什么东西住在里面,是什么呢?(空气)

  教师给一个皮球放气,请多名幼儿上来挤压,或对着小朋友的或者脸放弃,感知皮球中的气体。

  你们感觉到什么东西从皮球里面出来了?(空气)皮球变得怎么样了?(扁扁的)那皮球里面住着谁啊?(空气宝宝)

  2、请幼儿上来玩瘪皮球,拍、滚、踢。皮球里没有空气会怎么样?(没有空气皮球蹦不起来,滚不了几下,也飞不起来。)

  3、怎么样让皮球再次跳起来,再滚起来,再飞起来呢?教师用气筒给皮球打气,然后玩皮球,表演拍皮球、滚皮球、抛皮球。

  小结:只要皮球里充满了空气,它就像兔子一样蹦,轮子一样滚,喜鹊一样飞起来,空气真了不起。

  四、延伸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除了皮球需要空气,还有谁需要空气呢?

《科学活动教案【实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01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活动教案【实用5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让位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沉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水位升得越高这一现象。培养幼儿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玻璃瓶一个(内装半瓶水)、一次性筷子一双、小石子一盒、天平、量杯、玻璃瓶(两种不同规格)、铁弹珠、水彩笔、记录卡、有色橡筋。

  五、活动过程

  引入:故事《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飞呀飞,终于发现了一只瓶子,瓶子里有一些水,可瓶口太小,瓶子里的水又少,乌鸦怎么也喝不着,怎么办呢?……乌鸦衔来一些小石头,放入瓶中,瓶里的水慢慢地就上来了。现场演示:让幼儿往一个装有水的杯中加入石头,看水面有什么变化?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质量相等、体积相等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一样大、一样重的瓶子放入水盆中后,水面是一样高低。

  (2)水面一个高,一个低。

  试一试,幼儿将瓶子同时放人两个装有相同水的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升高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两个瓶子沉入水中后,两个量杯中水面高度是一样的。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大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2)两个瓶子一样重,水面上升一样高。

  试一试,幼儿取出体积不一样、重量相等的瓶子,同时放入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升高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大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探究活动三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瓶子沉入量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重的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2)两个瓶子一样大,水面上升一样高。

  试一试,幼儿将两个瓶子同时放人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上升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它们是一样大的,但不一样重,重一点(装的水多一些)水面上升得高。

  想一想:如果所放的瓶子不能沉入水中,水面会不会升高呢?

  六、注意事项

  每个小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幼儿检查量杯中的水位,要使其一致,这样便于比较实验结果。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电动玩具需要用电池。

  2、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探究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电动玩具车,电池。

  三、活动过程

  1:提供电动小汽车若干辆,其中有1~2辆车没有装电池。

  幼儿玩汽车,发现问题:“小汽车为什么不会动?”

  2、寻找原因:“为什么有的小汽车能开动,而有的不能开动?”

  幼儿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罗列幼儿的`几种想法:“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幼儿思考。

  3、尝试实践:“我们给这两辆不会开动的车装上电池试试。”

  老师与幼儿一起给汽车装电池。

  请幼儿试一试,现在汽车是否能开动。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动汽车装上了电池就能开动了。

  老师留疑:“是不是装上电池,汽车就一定会开动呢?请你试一试。”

  四、活动反思

  让幼儿知道每一样电动玩具都是需要电池的,如果没有电池电动的玩具是开不起来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欣赏并理解故事(小点点去太阳旅行)

  2、 初步了解太阳的特征。

  活动准备:

  课件《小点点去旅行》

  活动过程:

  一、 猜一猜

  1、 教师点击课件【谜语】,请幼儿猜一猜谜语中说的是什么。

  2、 教师点击课件【谜底】动画,给幼儿展示太阳的动画帮助幼儿了解答案为什么是太阳。

  二、故事欣赏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太阳上是什么样子的么?现在,有一位还叫做点点的.小朋友想到太阳上去旅行,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吧!点击播放【引入】

  2、教师点击播放【点点和小狗】

  教师:小狗为什么不愿意跟点点到太阳上去?

  3、 教师点击播放【点点和小猫】

  教师:小猫同意和点点一起上去么?为什么?

  4、 教师点击播放【点点和鼹鼠】、【点点和小熊】

  教师:鼹鼠和小熊去了么?为什么?

  5、 教师总结:小动物们不愿意一起到太阳上去旅行的原因是因为太阳太大了,太热了,太阳上也没有小动物,所以下动物们不愿意去。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重点:

  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知道蜡烛熄灭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小盘子、玻璃瓶(大小不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蜡烛的用途

  1.出示图片引出蜡烛

  提问:小明的书包里都会有什么?每次必须带的是什么?

  小结:小明每次都会带很多东西帮助他完成探险活动,但是每次必须带的是蜡烛。

  2.结合幼儿已有经验了解蜡烛的用途提问:你们都见过它吗?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

  小结:在生活很多地方都会见到我,我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光明。

  3.启发幼儿思考,小明探险为什么要带着蜡烛。

  提问:小明为什么每次山洞探险的时候都要带着蜡烛?

  小结:有的朋友说为了照明、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用来吓唬野生动物,蜡烛更大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蜡烛一起去找找原因吧。

  二、通过实验,探索让蜡烛熄灭的方法,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一)操作一: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系1.引导幼儿初步猜想熄灭蜡烛的方法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熄灭燃烧的蜡烛?

  小结:我们可以用吹、扇、和水等这么多的方法让燃烧的蜡烛熄灭。

  2.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想用瓶子将蜡烛熄灭的方法提问:这是什么?用瓶子可以怎样熄灭燃烧的蜡烛呢?

  小结:小朋友说可以用瓶子底部压蜡烛、用瓶子边缘拨动蜡烛、用扣的方法熄灭蜡烛。

  提问:扣住蜡烛,蜡烛真的能熄灭吗?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实验要求:(1)玻璃瓶要轻轻的'扣住蜡烛,扣住后手不能在碰蜡烛;

  (2)认真观察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4.分享交流

  提问: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它的火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将蜡烛扣住就会熄灭?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扣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它也就熄灭啦!

  5.利用实验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问:为什么小明每次都要带蜡烛?

  小结:原来小明带蜡烛是为了看看山洞里有没有空气,没有空气就不能往里走了。

  (二)操作二: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瓶子大小有关系。

  1.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瓶子大小的关系提问: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你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2.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要求:

  (1)玻璃瓶要轻轻的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

  (2)认真观察两个瓶子里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3.分享交流

  提问:两个瓶子同时扣住蜡烛上,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里面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比较长,小瓶里面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所以先熄灭。

  三、探索让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1.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游戏“拯救火焰”

  提问:小蜡烛跟我们玩游戏玩的真开心,它说我被瓶子扣住了,当我快要熄灭的时候谁来救救我,让我继续燃烧,不要熄灭。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蜡烛让它继续燃烧呢?

  小结:让空气流进玻璃杯内,蜡烛就会进行燃烧下去,有了空气蜡烛才能燃烧,就像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

  四、活动延伸

  今天和蜡烛玩游戏开不开心?可是,小蜡烛又给我们出难题啦!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科学探索区找找答案吧!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也有了一定的探险意识,虽然他们在家里很少能接触到火,但是他们对火的燃烧却充满好奇,为什么会产生燃烧,孩子们经常这样问。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实验帮助幼儿发现燃烧的秘密。第一个实验让幼儿知道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第二个实验幼儿发现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第三个实验再次验证燃烧与空气有关系。通过这三个实验幼儿对于打开了了解燃烧奥秘的大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点:

  1.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与小蜡烛做游戏的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进而通过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幼儿兴趣浓厚,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2.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一个个小实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对于教师的提问能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任务。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当幼儿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敢于追问,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增强了幼儿自信心,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有效互动。如提问大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还是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出你的理由。

  不足:

  语言不够严谨、简洁。每次幼儿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总是将答案进行补充,而且话特别繁琐,不能有效引导幼儿将想法完整表述,教师小结也不够简洁。如教师提问,瓶子扣住蜡烛,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回答,因为没有空气。教师回应,哦,原来蜡烛的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瓶子里的空气让蜡烛都燃烧的没有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语言繁琐,不严谨。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它会住在皮球里、气球里等等,当幼儿在玩皮球时,总会说,老师,这个皮球不好玩了,好象没气了。如果将幼儿置身与游戏中,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通过玩皮球,学动作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积极诱发了幼儿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环境。皮球里住着谁,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能大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的作用。

  活动重点:

  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活动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准备:

  1、充足气的皮球两个。

  2、没有气的皮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感知皮球的不同运动状态

  1、老师今天带来了朋友,看,是谁啊(皮球)

  你们会玩吗?我请一个孩子上来玩

  2、提问:玩皮球的.时候,皮球是怎么动的?(蹦跳、滚动、飞起来)

  孩子边讲边请他用肢体动作来表现

  如: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状态。(请小朋友学一学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样子)

  二、 谁住在皮球里

  1、皮球为什么会蹦会滚,又会飞呢?(自由发言)

  皮球按下去硬硬的,好象有谁住在里面,你认为是谁住在皮球里呢?(发散思维)

  2、大家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那么究竟谁住在皮球里呢?我们来听个故事吧,听完后你们告诉我是谁住在皮球里?幼儿完整地听故事一遍。

  3、故事里说皮球里住着谁?皮球里真的住着兔子、轮子和喜鹊吗?

  三、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有趣的皮球探索皮球里有什么。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说说有什么感觉?

  皮球很硬很硬,一定有什么东西住在里面,是什么呢?(空气)

  教师给一个皮球放气,请多名幼儿上来挤压,或对着小朋友的或者脸放弃,感知皮球中的气体。

  你们感觉到什么东西从皮球里面出来了?(空气)皮球变得怎么样了?(扁扁的)那皮球里面住着谁啊?(空气宝宝)

  2、请幼儿上来玩瘪皮球,拍、滚、踢。皮球里没有空气会怎么样?(没有空气皮球蹦不起来,滚不了几下,也飞不起来。)

  3、怎么样让皮球再次跳起来,再滚起来,再飞起来呢?教师用气筒给皮球打气,然后玩皮球,表演拍皮球、滚皮球、抛皮球。

  小结:只要皮球里充满了空气,它就像兔子一样蹦,轮子一样滚,喜鹊一样飞起来,空气真了不起。

  四、延伸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除了皮球需要空气,还有谁需要空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