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经典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授课时数:2课时
授课时间:年月日
备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积月累”,丰富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2、实践活动组织完成“初显身手”。
3、完成习作指导,学习《太阳城》,了解太阳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在生活、工作、城市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太阳能创建幸福家园的美好前景。
教学重点:
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从感性上理解抽象的事物。
课前准备: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出示书中的例子。
2、观察这两句话的特点。
3、请你积累一些这样的`句子。
4、读一读。
二、初显身手
1、你能用准确的语言叙述你对阳光的理解吗?
2、选择实验地点,准备实验工具。
3、仔细观察,做好相应的准备。
实验步骤:
1、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感受阳光。
2、集体演示交流,分享成功。
3、谈自己的收获。
4、撰写阳光报告,(与习作相结合)
语文教案 篇2
《乡下人家》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14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理解“时令、屋檐”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3、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描绘引入
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们今天共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揭题)
二、初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号,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
4、指7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1—6自然段,想想描写了哪几处乡村的风景。
第一自然段:屋前的瓜棚;
第二自然段:门前的花、屋后的竹;
第三自然段:房前屋后的鸡群;
第四自然段:屋后的小河;
第五自然段:傍晚吃饭的情景;
第六自然段:瓜架上的纺织娘。
二、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音:指名读、齐读。(重点正音:棚“péng”不读“póng”;率“shuài”翘舌;眠“mián”不读“mín”)
形:采用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重点指导“谐”的右下部分是“白”不是“日”;“冠”是上下结构,“寸”应写在“冖”里面;
意:组词。
2、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读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2、想想文中描写了哪几处乡村风景?
3、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找出来并读读。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4、喜欢同一处风景的同学在一起品读,交换自己的看法。
5、有感情齐读全文,并想像画面。
6、你觉得这篇乡村课文写得怎么样?(形象、生动)
二、积累好词、佳句。
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三、画。
把你喜欢的一处风景的段落多读读,并展开想象把它画出来。
语文教案 篇3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一个飘在窗前的红气球,对躺在病床上的科利亚来说,就是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阵惊喜。童年的友谊是真挚的。当我们的孩子读着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会被这“窗前的气球”深深地打动,窗前的气球将激动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领着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结合自主识字方法,识记字形,规范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领会课文中所要传达的'美好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识记字形,规范生字书写;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解题、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1)利用儿歌巩固识字的方法,学习科、亚、呆。
(2)识字与识词结合,鼓励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3)用游戏的形式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指导写字。
三、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感悟
1.出示思考题
(1)床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
(2)同学们想通过这个气球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3)科利亚看到这个气球,心里会想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找到相应的自然段,读一读。
3.全班讨论: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科利亚孤独、无奈。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和“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的指手画脚”这两句话的感情。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体会“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
三、 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2、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山水的美丽景色。
2、会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想象性的说话训练;
教学重点:通过2、3、4段课文的学习,知道祖国的田野、高山、绿水都很美丽。
教学难点:说话训练。
教学准备:投影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齐读课题。
2、下面方老师要考考大家,生字词语你们掌握得怎样?我们开小火车读。
注意:岸 撒、窗、野。
3、读第一段。下面我们跟着小作者坐上火车去旅游了,轰隆隆,轰隆隆,你们听火车开动了,我们一起读第一段。
二、细读课文。
(一)、那我们在火车上看到了哪些活动的照片呢?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的确2、3、4段。找一找。
1、学生自读。
2、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这些活动的照片你们肯定找到了,请拿笔用喜欢的符号把它标出来。
3、、交流。板书 田野 高山 绿水。
4、谁来读读这些照片,你可以随便挑选一张照片来读。
5、那么我们小朋友自己喜欢哪一张照片呢?老师要请你把喜欢的'照片好好的再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可以相互说说。
6、生自读。
(二)、交流。
A、1、谁能来把自己喜欢的这张照片读给大家听听,也喜欢这张照片的请站起来读读。
2、为什么喜欢?指名说。
美在哪里?(板书大。)看图。大得怎么样?
还喜欢什么?(板书绿。)
小结:你看田野里分不清哪是庄稼、哪是树木和野草,大地好像穿上了一件绿衣裳,是多么的美,怪不得大家是那么的喜欢。
3、理解一条条、一块块。
4、指导朗读:面对绿油油的田野,而且大得望不到边,这么美的田野你会怎样读出来?
试读,指名读,齐读。
B、1、你还喜欢哪张照片,你能读读吗?
2、你为什么喜欢?
看图:板书:高,好高好高是赞叹山高。山高得怎么样?
3、还为什么喜欢?理解 一座座,手牵着手,肩挨着肩。(看图,是指山多,山连着连山,把它当作人来写。)
板书:多。
4、指导朗读。试----指------男女分读。
C、 1、绿水,喜欢这一张的赶紧也来读一读。
2、指名说为什么喜欢?
看图:板书:宽。理解。
3、理解难句。星星点点。也突出水面的宽。
4、朗读指导。试----指-----同桌读。
(二)、不知小朋友在学这三张照片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句式:出示句子
1、学习例子:自读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分析。
2、学习下面二句。
3、练习马路长,学生说,练习,校对。
(三)、训练说话。
1、引读:我们已经学会了2、3、4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三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一张照片是田野,田野怎样美?生接.……
小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车窗外拍下的照片,张张都很美,那我们在火车上从车窗里看到外面的美丽景色是不是只有田野、高山、绿水?还有什么呢?
3、老师出示几幅照片,请学生开支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4、分小组讨论。
5、交流。
(四)、小结:说得真棒!轰隆隆,轰隆隆。火车像骏马,在原野上跑得欢,我们小朋友看到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真是山山水水看不完,祖国山水多美丽!火车继续向前奔跑让我们一起去歌颂祖国美丽的山川景色,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机动。
1、大家肯定到过祖国的许多地方,也看到过许多美丽的景色,回去按“哪些景色----景色怎么样?”说一说。
2、齐读课文。
3、作业:课堂作业3。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词语,积累“睫毛”等词语。
2、了解环境描写在习作表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
3、积累名人名言,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4、教育学生珍惜友谊,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尊重。
5、习作:写一写自己的朋友,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时数:
4课时。
三、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要求学生自读词语,巩固对所学字词的认读。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检查个别读的情况。
3、强调部分生字的读音。
4、再读词语,读中巩固。
(二)金钥匙:
1、引导学生读一读下面的语段。“东边的天空火红火红的……闪出一种紫色……”
2、启发:
这个语段写了什么》它出了给我们介绍了阳光照在芦苇上的美丽景色以外,还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3、作者在交代时间和地点的同时,为什么要对景色进行这样具体的描写呢?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赞颂了刘老师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在这里是想通过景色的美丽来衬托人物心灵的美。
4、小结:
写作的时候,对周围景物、环境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
(三)名人名言: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自由反馈。
4、师:世界各国的名人对友谊有着不同的认识,他们的名言时刻警醒着我们,要珍惜友谊!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这些话,用它们来激励自己。
5、学生熟读成诵。
(四)作业布置。
听写生词,背诵并默写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阅读短文《“差生”档案》。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差生”为什么加上了引号?档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自主阅读,解答疑难。
(三)集体反馈,畅谈感想。
1、“差生”档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这些所谓的“差生”是谁?
3、他们真的是“差生”吗?你知道他们哪些成就?
4、现在,你知道差生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他们并不是差生。虽然小时候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比别人落后的地方,但是后来经过努力,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份档案给蔡林?她想告诉蔡林什么呢?
6、小结:是呀,同学们,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退缩,不能被自己打败,我们要鼓起勇气,面对困难,不懈地努力!
第三、四课时
(一)复习旧知,拓展思维。
1、《童年的朋友》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小结:同学们,小熊陪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成了“我”的好朋友。
3、们都有哪些好朋友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二)明确内容,指导选材。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朋友”(板书),可是这里的`“朋友”为什么加上了引号呢?
2、要求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第一点。
3、指名反馈:因为这里的“朋友”不只是真实的朋友,还包括和自己有感情的小动物或小物品等。
4、师:你们能列举一些你的朋友吗?(指名说)
(三)把握要求,指导写作。
1、师:从同学们的口中,老师知道带给你们快乐的不仅有自己身边的朋友,还有一些不会说话的玩具、动物,它们共同建构了你们快乐的童年。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大家呢?2、学生自由读习作提示2-4点。
3、指名反馈:你掌握了哪些写好本次习作的技巧呢?
(1)突出特点。
(2)写出相处的故事,表达出情感。
(3)写认要注意刻画出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4)写物要注意观察,适当地运用拟人的手法进行介绍。
4、齐读习作提示。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第五课时
(一)观察、掌握部首书写要点。
1、教师出示“松”“种”“精”,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三个字的部首。
3、指名反馈。
4、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部首,发现他们的共同点。(这三个字笔画中都有横、竖、直撇、点)
5、指导学生写好这三个部首。
6、指名读一读要点提示,教师边示范边调。
7、学生动笔练习写部首。
(二)读贴,指导学好字。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名说一说,教师强调“精”右边的“青”横画多要把横画间的距离缩短。
(三)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部首“本”“禾”“米”,还学习了“松”“种”“精”的书写要点,希望同学们回去后能够好好练习。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删减后,抓住重点,写家乡的变化。
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文章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
阅读短文,从文章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
一、 读一读、背一背古诗《终南望余雪》。
二、朗读《雾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说说作者是从那几方面描写雾凇的?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的调查,家乡有了哪些变化,哪些变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求:
1、注意礼貌用语,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2、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小组汇报
说: 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
听: 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谈: 如何努力,将来建设可爱的家乡。
四、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运用搜集到的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写作文。
教学重点:
抓住变化最大、印象最深的一两方面来写。
教学难点 :
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教学过程 :
一、 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 什么要求?
1、充分利用学积累运用七时搜集的有关资料。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写完后读给别人听,再自己修改。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四、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五、学生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学生交流作文,互相学习、批改。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9个。积累词语9个、句子2句。背诵全文。
2、能正确、熟练地朗读全文,知道一群孩子们来到窗下,为一位在战场上失去双脚的红军爷爷种月季花和牵牛花的故事。学习他们爱长辈的.好品质。
3、能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找“军、论”。
4、说说自己尊敬长辈的一件事。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9个。
同时从小养成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的好行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今天老师讲一个故事:《朱德的故事》
2、揭示课题:40、窗下
3、齐读课题
二:听录音、感知:
1、跟着读一读
2、轻声读一读。
三:学生字:
1、圈出文中的生字。
2、查字典比赛:
字
什么部首
在字典第几页
军
论
3、学生字:
a.读准字音,小火车读。
b.小组交流:
“攀”书空、数一数笔画。
“簇”书空、用“一簇簇”练习说词语。
“株”可以说一株株什么?
四:读词语:
小小组读;开火车读;叫号读。
五:读句子:
抽生读;男、女生读;齐读。
六:读课文:
1、思考:我们到红军爷爷窗下拿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
2、读好第一节,读出语气:
3、红军爷爷为我们干什么?说一说。
4、今天我们来干吗?
5、读好第三节。分组读;男、女声比赛读。
七:背课文:
1、分组背。
2、会背的站起来背。
3、齐背。
八:拓展延伸:
说说你尊敬长辈、关心长辈的一件小事。
九:推荐读课外读物: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学习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学过了两则古代寓言故事,学到了一些古文知识,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独立阅读一篇古文《关尹子教射》,看大家能不能自己把短文读懂。
二、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结合注释,弄懂每句话意思,遇到不懂的`词、句同桌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请教别的同学或老师。
三、老师简单串讲文章大意,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学习方法
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哪些地方理解不正确?从中你悟出了什么?(比如翻译时词序的调整、增添必要的字词等)
四、总结
1.再读课文,自悟后小组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
五、朗读全文
六、附板书设计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知道为什么) (遵循规律)
教案点评:
学生自读短文,依据注释弄懂词句意思,与译文对照,看是否理解正确。对较难理解的词句,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讲解补充学生不能理解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告诉我们的道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的教案03-07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教案(精选)10-07
语文教案[精选]09-22
[经典]语文教案09-16
语文教案(经典)10-11
语文教案【经典】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