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2 09:10:18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教案(优秀)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乐意为三只熊摆放物品,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故事情节中比较并发现物体的数量与三只熊的关系。

  3、初步了解高矮、大小的特征,并按高矮、大小的顺序排列物品。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

  乐意为三种熊摆放物品,初步了解高矮、大小的特征,并按高矮、大小的顺序排列物品。

  活动难点

  比较并发现物体的数量与三只熊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图片。

  2、大小不同颜色一样的苹果、汉堡包、衣服、面包图片。

  3、教师资源包。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小熊的家,初步引导幼儿比较“高”“矮”“不高不矮”

  出示小熊的家。

  师:孩子们看一看他们是谁?

  幼:是小熊。

  师:除了小熊上面还有谁?(引导幼儿说出这是小熊的爸爸或妈妈)

  小结:在小熊的家里,熊爸爸最高,熊宝宝最矮,熊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一般情况下,在小朋友家里也是爸爸最高,宝宝最矮,妈妈不高也不矮。

  二、创设小熊一家起床的情境,引导幼儿比较“大”“小”“不大也不小”

  出示衣服图片。

  师:小熊一家要起床了,他们起床应该要穿什么呢?

  幼:穿衣服。

  师:那我们帮他们穿衣服好不好?

  师:哪件衣服是熊爸爸的.?哪件衣服是熊妈妈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熊爸爸很大应该穿大衣服,熊宝宝小应该穿小衣服,熊妈妈应该穿不大不小的衣服。

  三、创设情境三只熊吃早餐,体会汉堡包的大小和三只熊的关系

  出示汉堡包图片。

  师:小熊一家穿好衣服后要吃早餐了,我们看一下他们吃的什么呀?

  幼:汉堡包。

  师:你觉得哪个汉堡包是熊爸爸吃的?为什么?熊宝宝吃哪个?熊妈妈吃那个?为什么?

  小结:熊爸爸最高胃口就大,所以要吃最大的汉堡包。熊宝宝最小胃口小应该吃最小的汉堡包,熊妈妈胃口不大不小所以要吃不大不小的汉堡包。

  四、创设情境给三只熊分食物,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通过比较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和三只熊的关系

  1、出示苹果、面包图片,激发幼儿想给小熊一家分餐的愿望。

  师:小熊一家还没有吃饱,我们再分给他们一些吃的好吗?

  幼:好。

  师:现在老师发下操作卡片,我们帮助小熊一家分餐,看谁分的对!

  2、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教师针对个别差异巡回指导。

  小结:大苹果、大面包要分给熊爸爸吃,小苹果、小面包要分给熊宝宝吃,不大不小的苹果和面包要分给熊妈妈吃。

  五、韵律活动:三只熊,引导幼儿放松一下

  师:小熊一家真开心,谢谢你们帮助他们摆放物品,我们和三只熊一起跳舞吧!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根据大小不同的碗给爸爸妈妈分碗。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感兴趣的现象,他们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就是侧重于引导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在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记录探索的过程。

  3、提高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前知识准备:了解圆的物体(如小圆球、小钢珠)是会滚动的。

  2、物质准备:空胶囊、小钢珠、火柴头,纸团,雪碧瓶做的透明筒、鸡蛋壳、玻璃球、玻璃球、记录表格、多媒体课件、智力蛋。

  四、活动过程:

  1、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1)出示智力蛋(放在透明筒里),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2)师:我的智力蛋可能干啦,它还会表演杂技呢,你们看(演示让智力蛋在透明筒里翻跟头),这个智力蛋在筒里怎么样了?(幼儿边看边议)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呢?

  2、幼儿动手操作

  (1)你们想了解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吗?那就要动脑筋想一想,动手试一试,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透明筒,小胶囊就好比智力蛋,现在你们试试看,你的小胶囊会不会在透明筒里翻跟头。

  (2)幼儿操作:发现小胶囊不能翻跟头。

  (3)为什么这个小胶囊不能翻跟头呢?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小胶囊和智力蛋一样翻跟头呢?让幼儿带着问题再次进行操作,试着在小胶囊中放入小纸团、火柴头、小钢珠等物体,看看这些物体能不能让小胶囊翻跟头。

  (4)师生共同操作、试验。启发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记录操作结果。

  3、师生共同交流操作中的发现。

  (1)刚才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2)请个别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发现。

  (3)师生共同验证钢珠放在胶囊里后,胶囊就会出现翻跟头的现象。

  4、了解胶囊翻跟头的原理。

  (1)为什么钢珠放在胶囊里,胶囊就会翻跟头,而火柴头、小纸团放进胶囊,胶囊却不会翻跟头呢?

  (2)观看多媒体课件(见附件),了解钢珠使小胶囊翻跟头的真正原理:因为小钢珠是圆的,会自由滚动,它又比小胶囊重,所以当小钢珠滚到胶囊的这一头时,胶囊的另一头就翘起来了;当滚到另一头时,这一头又翘起来了,这样接连不断地滚动,小胶囊就像杂技演员一样连续不断地翻起跟头来了。

  (3)揭示“智力蛋”会翻跟头的奥秘。

  师:你们猜一猜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的?它的里面放了什么?

  在幼儿猜测后打开智力蛋,看看里面的玻璃球,由此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胶囊一类的空心物体内装上会不断滚动的`重物时,只要重物一滚动,就会带动胶囊一类的物体翻跟头。

  5、听音乐玩“小胶囊翻跟头”的游戏结束。

  五、活动延伸:

  在科技操作区提供各种类似胶囊的空心物体及玻璃球、小钢珠、小弹子等多种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六、活动评价:

  1、操作探索前善“导”。此活动一开始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学习的意向,激起幼儿探索发现的冲动,带着“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的问题非常投入、专注地进行操作探索活动。

  2、操作探索中敢“放”。活动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敢于放手,但却不放任自流。比如在尝试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过程中,幼儿难免会有些困难,会有失败,但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方法提供给他们,而是鼓励幼儿再尝试,或请教同伴、或合作商量,自己解决问题,习得经验,真正把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成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3、操作探索后能“启”。每次操作探索后,教师能够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使知识、经验在幼儿的头脑中得到内化,并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以及记录活动中不断丰富。教师还善于设疑,启发幼儿思考,进行猜测,进而继续探索发现,直至解决问题。比如在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小胶囊并不能翻跟头时,教师马上提出“为什么你的小胶囊翻不了跟头?”、“有什么办法让它也能和智力蛋一样翻跟头呢?”等问题,使幼儿进行了再尝试、并从中发现了小胶囊翻跟头的秘密,自然习得了一些新的经验和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寻找两个图形集合交集中元素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胸饰奖牌每人一块,共16块。

  3、在室外场地上画一个较大的由红色方形与绿色方形形成的交集圈。

  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游戏一:引导幼儿思考: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

  2、下面请你们将图形宝宝送回家,一个圆圈里住正方形的图形宝宝,另一个圆圈里住红颜色的图形宝宝。

  3、出示绿颜色正方形。这个图形宝宝应该住在哪儿?为什么?(它是正方形又是红色的.,所以它应住在两个圆圈的中间)

  二、操作。

  幼儿操作游戏二和三,根据某一分类标准在交集圈中摆放合适的图形,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

  1、给幼儿挂上奖牌,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奖牌的不同。

  2、带领幼儿来到室外,请幼儿根据教师口令寻找合适的家。

  3、检查幼儿的站法是否正确。

  活动反思:

  本活动,幼儿对颜色和图形特征已经认知。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合适的位置。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游戏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活动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但是本节课,我的语速有点快,语言不够精练,讲解示范的时候,因为语速快,部分幼儿幼儿未能听清老师的要求,导致一个问题说出去来,下面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我问的什么。而且我的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本次教研活动让我明白了,只有在不断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大班科学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顽皮的影子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我与水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圈_大班科学教案07-13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9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教案(优秀)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乐意为三只熊摆放物品,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故事情节中比较并发现物体的数量与三只熊的关系。

  3、初步了解高矮、大小的特征,并按高矮、大小的顺序排列物品。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

  乐意为三种熊摆放物品,初步了解高矮、大小的特征,并按高矮、大小的顺序排列物品。

  活动难点

  比较并发现物体的数量与三只熊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图片。

  2、大小不同颜色一样的苹果、汉堡包、衣服、面包图片。

  3、教师资源包。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小熊的家,初步引导幼儿比较“高”“矮”“不高不矮”

  出示小熊的家。

  师:孩子们看一看他们是谁?

  幼:是小熊。

  师:除了小熊上面还有谁?(引导幼儿说出这是小熊的爸爸或妈妈)

  小结:在小熊的家里,熊爸爸最高,熊宝宝最矮,熊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一般情况下,在小朋友家里也是爸爸最高,宝宝最矮,妈妈不高也不矮。

  二、创设小熊一家起床的情境,引导幼儿比较“大”“小”“不大也不小”

  出示衣服图片。

  师:小熊一家要起床了,他们起床应该要穿什么呢?

  幼:穿衣服。

  师:那我们帮他们穿衣服好不好?

  师:哪件衣服是熊爸爸的.?哪件衣服是熊妈妈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熊爸爸很大应该穿大衣服,熊宝宝小应该穿小衣服,熊妈妈应该穿不大不小的衣服。

  三、创设情境三只熊吃早餐,体会汉堡包的大小和三只熊的关系

  出示汉堡包图片。

  师:小熊一家穿好衣服后要吃早餐了,我们看一下他们吃的什么呀?

  幼:汉堡包。

  师:你觉得哪个汉堡包是熊爸爸吃的?为什么?熊宝宝吃哪个?熊妈妈吃那个?为什么?

  小结:熊爸爸最高胃口就大,所以要吃最大的汉堡包。熊宝宝最小胃口小应该吃最小的汉堡包,熊妈妈胃口不大不小所以要吃不大不小的汉堡包。

  四、创设情境给三只熊分食物,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通过比较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和三只熊的关系

  1、出示苹果、面包图片,激发幼儿想给小熊一家分餐的愿望。

  师:小熊一家还没有吃饱,我们再分给他们一些吃的好吗?

  幼:好。

  师:现在老师发下操作卡片,我们帮助小熊一家分餐,看谁分的对!

  2、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教师针对个别差异巡回指导。

  小结:大苹果、大面包要分给熊爸爸吃,小苹果、小面包要分给熊宝宝吃,不大不小的苹果和面包要分给熊妈妈吃。

  五、韵律活动:三只熊,引导幼儿放松一下

  师:小熊一家真开心,谢谢你们帮助他们摆放物品,我们和三只熊一起跳舞吧!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根据大小不同的碗给爸爸妈妈分碗。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感兴趣的现象,他们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就是侧重于引导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在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记录探索的过程。

  3、提高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前知识准备:了解圆的物体(如小圆球、小钢珠)是会滚动的。

  2、物质准备:空胶囊、小钢珠、火柴头,纸团,雪碧瓶做的透明筒、鸡蛋壳、玻璃球、玻璃球、记录表格、多媒体课件、智力蛋。

  四、活动过程:

  1、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1)出示智力蛋(放在透明筒里),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2)师:我的智力蛋可能干啦,它还会表演杂技呢,你们看(演示让智力蛋在透明筒里翻跟头),这个智力蛋在筒里怎么样了?(幼儿边看边议)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呢?

  2、幼儿动手操作

  (1)你们想了解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吗?那就要动脑筋想一想,动手试一试,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透明筒,小胶囊就好比智力蛋,现在你们试试看,你的小胶囊会不会在透明筒里翻跟头。

  (2)幼儿操作:发现小胶囊不能翻跟头。

  (3)为什么这个小胶囊不能翻跟头呢?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小胶囊和智力蛋一样翻跟头呢?让幼儿带着问题再次进行操作,试着在小胶囊中放入小纸团、火柴头、小钢珠等物体,看看这些物体能不能让小胶囊翻跟头。

  (4)师生共同操作、试验。启发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记录操作结果。

  3、师生共同交流操作中的发现。

  (1)刚才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2)请个别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发现。

  (3)师生共同验证钢珠放在胶囊里后,胶囊就会出现翻跟头的现象。

  4、了解胶囊翻跟头的原理。

  (1)为什么钢珠放在胶囊里,胶囊就会翻跟头,而火柴头、小纸团放进胶囊,胶囊却不会翻跟头呢?

  (2)观看多媒体课件(见附件),了解钢珠使小胶囊翻跟头的真正原理:因为小钢珠是圆的,会自由滚动,它又比小胶囊重,所以当小钢珠滚到胶囊的这一头时,胶囊的另一头就翘起来了;当滚到另一头时,这一头又翘起来了,这样接连不断地滚动,小胶囊就像杂技演员一样连续不断地翻起跟头来了。

  (3)揭示“智力蛋”会翻跟头的奥秘。

  师:你们猜一猜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的?它的里面放了什么?

  在幼儿猜测后打开智力蛋,看看里面的玻璃球,由此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胶囊一类的空心物体内装上会不断滚动的`重物时,只要重物一滚动,就会带动胶囊一类的物体翻跟头。

  5、听音乐玩“小胶囊翻跟头”的游戏结束。

  五、活动延伸:

  在科技操作区提供各种类似胶囊的空心物体及玻璃球、小钢珠、小弹子等多种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六、活动评价:

  1、操作探索前善“导”。此活动一开始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学习的意向,激起幼儿探索发现的冲动,带着“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的问题非常投入、专注地进行操作探索活动。

  2、操作探索中敢“放”。活动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敢于放手,但却不放任自流。比如在尝试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过程中,幼儿难免会有些困难,会有失败,但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方法提供给他们,而是鼓励幼儿再尝试,或请教同伴、或合作商量,自己解决问题,习得经验,真正把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成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3、操作探索后能“启”。每次操作探索后,教师能够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使知识、经验在幼儿的头脑中得到内化,并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以及记录活动中不断丰富。教师还善于设疑,启发幼儿思考,进行猜测,进而继续探索发现,直至解决问题。比如在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小胶囊并不能翻跟头时,教师马上提出“为什么你的小胶囊翻不了跟头?”、“有什么办法让它也能和智力蛋一样翻跟头呢?”等问题,使幼儿进行了再尝试、并从中发现了小胶囊翻跟头的秘密,自然习得了一些新的经验和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寻找两个图形集合交集中元素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胸饰奖牌每人一块,共16块。

  3、在室外场地上画一个较大的由红色方形与绿色方形形成的交集圈。

  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游戏一:引导幼儿思考: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

  2、下面请你们将图形宝宝送回家,一个圆圈里住正方形的图形宝宝,另一个圆圈里住红颜色的图形宝宝。

  3、出示绿颜色正方形。这个图形宝宝应该住在哪儿?为什么?(它是正方形又是红色的.,所以它应住在两个圆圈的中间)

  二、操作。

  幼儿操作游戏二和三,根据某一分类标准在交集圈中摆放合适的图形,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

  1、给幼儿挂上奖牌,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奖牌的不同。

  2、带领幼儿来到室外,请幼儿根据教师口令寻找合适的家。

  3、检查幼儿的站法是否正确。

  活动反思:

  本活动,幼儿对颜色和图形特征已经认知。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合适的位置。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游戏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活动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但是本节课,我的语速有点快,语言不够精练,讲解示范的时候,因为语速快,部分幼儿幼儿未能听清老师的要求,导致一个问题说出去来,下面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我问的什么。而且我的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本次教研活动让我明白了,只有在不断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