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时间:2023-08-08 07:43:5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大班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大班教案6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一:让孩子们基本掌握系鞋带的方法和步骤。

  二: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父母分担,在活动中,能互相帮助,领略团队的力量。

  三:可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活度。

  四: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五: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孩子掌握系鞋带的具体方法,如何去带动孩子的兴趣,主动去尝试系鞋带,加强孩子们的耐心,克服为难情绪。

  活动准备

  《小白兔采蘑菇》的音乐,小白兔头饰一个,大号的红色鞋子一双,闪光纸制作的鞋子数只,鞋带数根。

  活动过程

  1,播放《小白兔采蘑菇》的音乐。老师扮小白兔,穿着红色的大号鞋子(有一只没系好鞋带),摇摇晃晃的给孩子们打招呼,

  (摇晃的动作是为了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

  2,随着故意的摔倒,音乐停止,老师大哭,再次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红色的鞋子上,老师提问,让孩子们去发现问题的所在,

  有孩子发现真正的.问题时,抓住这个契机,

  3,提问,如果鞋带没系好,会是什么样子,让孩子们自由的表演,互相模拟滑稽可笑的样子。

  4,引发怎样去系鞋带?

  5,通过儿歌和讲故事的形式,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怎样系鞋带?老师边念儿歌边示范系鞋带(两条小虫子,转山洞,变呀变,

  变成两只兔耳朵,折呀折,绕一绕,弯一弯呀,拉亚啦,拉出蝴蝶飞飞飞!)

  6,分发材料,分组练习,让孩子们反复的练习,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发扬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

  7.展示区,比比看,哪一组的鞋带最漂亮

  活动延伸:可以带领孩子们用手指穿着鞋子进行角色游戏的表演;还可以用废报纸来制作鞋带和鞋子。

  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在选择材料时,不够新颖,应采取和孩子们一起用废旧报纸制作鞋子,这样他们更能提高兴趣;

  第二,教学活动的思维不够巧妙,具体的细节,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乃至整个活动有些按部就班的感觉;

  第三,在情感方面的引导有些欠缺,未能带动孩子和激发孩子去学会生活自理的兴趣。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龙的美,了解其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模仿、想象画出龙的形态。

  3、激发我们是“龙的传人”的自豪感。

  4、引发幼儿学习龙的兴趣。

  5、通过观察、欣赏感受“龙”千姿百态。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龙”的图案画纸勾线笔

  活动过程:

  1、参观“龙展”,观察“龙”的外形特征,感受“龙”的美。

  2、介绍讲述自己的“龙”展品,进一步感受“龙”的美,知道“龙”是古代中国人想象出来的神物,激发我们是“龙的传人”。

  3、通过观察、模仿、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龙”。

  4、将作品放入“龙展”,相互欣赏。

  活动反思:

  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参观、介绍讲述、争论等几个环节能充分感受到龙的外形特征及其千姿百态、活灵活现、雄壮、威武的美,知道“龙”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的,我们是“龙的传人”,并通过模仿和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中国龙”,具有一定的自豪感。在参观环节中,孩子的参观目的不明确,只停留在 “看”上,导致在接下来的介绍讲述环节中孩子表现出“思”的不够、“讲”的不透的现象,思维的局限导致语言的不流畅和贫乏,但我注重生生互动,当发现一个幼儿能生动的讲述龙的外形及本领时,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形成生教生、生学生的学习形式,并能抓住孩子现场的.表现及时了解其兴趣点提出了“在大自然中是否真的有龙”的话题,在孩子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但孩子的思维调动的不够,论证的不够有理有据,有点抱着观点干着急的模样,此时我应该多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来论证他们所提出的三个观点,而不该草草收场,在问孩子为什么喜欢龙是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我们中国的标志”、“龙很勇猛、爱帮助别人”……在此起彼伏的声音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为自己是“龙的传人”、为自己属龙而高兴自豪。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孩子们用笔去表现龙时,由于整个活动有充分的视觉感受,并在龙的外貌上有充分的交流,孩子们的作品可以用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来形容,整个活动要注意加强引导孩子思维及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小百科: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很快大班的幼儿要毕业了,马上要成为一个光荣的小学生,近期我们在开展“我要上小学”这个主题时,发现很多小朋友在使用橡皮时,总是会将自己的本子擦破;在用卷笔刀卷铅笔时总是会将铅笔卷断,针对这些问题我萌生了给大家介绍铅笔盒里的朋友这个想法。

  活动目标:

  1、知道铅笔盒里的各种学习用具及其用途,并能正确地使用。

  2、通过操作,让幼儿体会成为小学生的荣誉感。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为幼儿准备1只铅笔盒,里面放有铅笔、卷笔刀、橡皮、直尺等文具。

  2、幼儿有使用过上述文具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铅笔盒里的朋友

  价值取向:了解铅笔盒里一般有哪些朋友。

  教师:再过3个月我们就要上小学了,我们的爸爸妈妈都给我们准备好了上小学的学习用品,前一段时间因为手足口病的原因我们把小书包都带回家了,今天我们都带来了铅笔盒。

  重点提问:请小朋友说说铅笔盒里一般会有哪些朋友?他们都有什么本领?

  幼儿:铅笔盒里有铅笔,铅笔可以用来写字;(小铅笔,一笔一划来写字)

  还有橡皮,可以用来擦掉写错的字;(方橡皮,擦擦改改真清洁)

  直尺,可以用来量东西,还可以用来画直线;(长直尺,一横一竖画直线)

  卷笔刀,可以用来卷铅笔。(卷笔刀,转转卷卷笔头尖)

  ……

  教师小结:我们的铅笔盒里有很多的好朋友,有铅笔、橡皮、直尺、还有卷笔刀等,这些东西都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我们给他们起个好听的名字叫文具。所以我们的铅笔盒也可以叫文具盒。

  二、如何正确使用文具

  价值取向:通过欣赏儿歌,知道铅笔盒里的各种学习用具及其用途,并能正确地使用。

  教师过渡:原来铅笔盒里的'朋友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大家一起听一听。

  (一)教师念儿歌《铅笔盒里的朋友》,幼儿欣赏。

  (二)讨论和操作。

  1、 握笔姿势和坐姿

  教师:刚才老师念的儿歌里,先说到了谁?。

  教师:我们为什么要带铅笔?

  重点提问:我们马上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到了一年级每天都要写字的。那你知道怎样来正确地握笔吗?谁来介绍一下。

  请一位小朋友示范写字,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他的坐姿。

  教师小结: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牢记:一尺一拳一寸。

  2、直尺的用途及正确使用方法

  教师:儿歌里还说到了,长直尺,一横一竖画直线。你们会用直尺画直线吗?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画一下。

  重点提问:请你们说一说用直尺画直线需要注意些什么?

  幼儿:a.直尺要按住。 b.直尺不能动的,否则线要歪的。

  教师小结:我们如果要画直线,就要把直尺按住,然后用铅笔沿着直尺的一边轻轻地画出直线。

  3、操作:

  老师请小朋友去使用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文具,有要求:

  a.请你使用正确的方法来操作

  b.操作好以后请你说出,你用了什么和什么,做了什么事情。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刚才我用了铅笔和直尺,画了一条直线。

  刚才我用了卷笔刀,卷了铅笔。……

  4、使用卷笔刀的注意点

  请我们小朋友说说用卷笔刀卷铅笔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用卷笔刀卷铅笔时要注意:卷铅笔时要稍微用点力,但是不能太用力,卷一点看一看卷好了没有,如果一直卷的话,笔芯会断掉了,而且也造成了浪费。

  5、使用橡皮的注意点

  教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把直线画歪了,怎么办?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用橡皮帮忙。

  教师:那我们在用橡皮擦时,该怎么做才能擦得又干净又能让纸平整?

  幼儿:用手按住本子,然后用橡皮轻轻地擦。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铅笔盒里的朋友可真多,他们都有自己的本领,而且他们的使用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教师:老师发现刚才我们小朋友在操作以后都把自己的文具收好了,我们的小朋友都已经养成了爱护自己文具的好习惯了。(发现有的小朋友没有收好的话,及时提醒。)

  三、延伸活动:

  价值取向: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生成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幼儿在区域活动练习整理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品。

  附录:

  铅笔盒里的朋友

  铅笔盒,长方方,

  学习用具里面藏,

  轻轻打开盒盖子,

  每个朋友来帮忙。

  小铅笔,一笔一划来写字;

  长直尺,一横一竖画直线;

  卷笔刀,转转卷卷笔头尖;

  方橡皮,擦擦改改真清洁!

  作业完成了,朋友送回家。

  轻轻盖上铅笔盒,

  我会更加爱护她。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表;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讨论:"小朋友,你们的小乌龟'跳舞'了吗?""小乌龟为什么会'跳舞'的呢?为什么有的不会跳舞

  3、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发现其中的秘密。

  4、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

  (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演示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朝哪个方向动?,乌龟的影子会在哪里动。"

  2、幼儿动手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的光朝那方向,小乌龟的.影子就朝那个方向。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在一次晨间谈话活动中,一个孩子告诉我:“老师,昨天晚上,我掉了一颗牙齿,爸爸说我长大了,老师你小时候掉过牙吗?我接着他的话题告诉大家:“老师小时候也掉过牙。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些变化,说明自己长大了,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小时候的相册、小时候的衣物、玩具、以及用过的物品,孩子们对我带来的物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老师你小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老师你小时候吃过麦当劳吗?”“你是怎么变成老师的呢?”这些充满童真的问题一下子让我和孩子们的心贴得很近,在这个有关成长的话题中,我们共同分享成长的经历,体会着爱和感激,体会着共同成长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与老师分享成长的经验,让幼儿感知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2、培养幼儿爱老师、爱家人的情感,愿意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感受。

  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录音机、老师小时候的衣物、老师小时候吃过的食物、老师小时候的相册展板、老师小时候的玩具、录有游戏音乐磁带的一盘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幼儿了解老师小时候的故事的愿望。

  听《大风车》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我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大风车里的歌曲。

  听听《小喇叭》节目的片头曲,

  《小喇叭》的节目是老师小时候最喜欢听的'广播节目,老师小时候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观察感知老师小时候的照片、玩具、衣物、食品。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

  和幼儿讲一讲,说一说,鼓励幼儿试穿老师小时候的衣服、玩一玩玩具、尝尝老师小时候的最喜欢吃的东西,说说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

  师幼互相交流,分享成长的经验。

  三、集体交流,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尝到的、最喜欢的东西。

  请小朋友说说刚才看到了些什么?玩了些什么?最喜欢什么?

  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物件,老师有针对性地讲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幼儿分享。(例如偷吃薄荷糖、儿时表演新疆舞、万花筒、小人书等故事)

  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趣事。

  四、师幼访谈:

  幼儿向老师提问,了解老师小时候更多的事情。

  预设问题;

  1、老师你小时候穿什么鞋子?

  2、老师你小时候是剖腹产,还是顺产呢?

  3、老师你小时候穿什么衣服/

  4、老师你小时候吃麦当劳/

  5、老师你小时候住什么样的房子?

  6、老师你小时候家里有没有电视和空调?

  7、老师你小时候玩什么玩具?

  五、师生一起玩童年的游戏随音乐玩老师童年的游戏。“找朋友”、“丢手巾”、“摸瞎瞎”等。

  活动反思: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而且令他们感兴趣的事件作为教育内容,使这个活动进行得轻松有趣,在活动中我关注了三点:一是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乐于说的轻松氛围,让他们敢于发问、踊跃表达。二是良好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巩固,活动中经常听到的笑声,说明了这两种关系是融洽的、和谐的。三是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这主要体现在师幼访谈这一环节,幼儿因为对老师的童年生活好奇而发问,老师将问题接住又抛出,引发幼儿对他们的童年和老师的童年的一种比较,为他们感知成长搭建台阶。

  不足之处是:

  1、材料投放中,老师小时候的衣服和照片不足以吸引幼儿的兴趣,还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作适当的调整。

  2、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的关系,老师在充分准备的同时还应该更关注孩子们即时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做出回应。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设计】

  前一段时间,广告上不断在介绍一种新型的电子宠物“拓麻歌子”,班上的孩子们几乎每人都买了一个。教师发现孩子们围绕这一电子宠物生成了不同的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于是尝试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让电子宠物成为幼儿表达表现的载体,以体现从幼儿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的价值取向。

  【活动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介绍自己的拓麻歌子,描述其颜色、形态等。

  2、辨识不同的标记,初步理解标记所代表的含义,感知标记的作用。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拓麻歌子,从网上下载的拓麻歌子的照片,投影仪和材料。

  【活动过程】

  一、可爱的拓麻歌子。

  1、这段时间我们小朋友迷上了一样新东西。你们每天把它挂在脖子上,有时还要我帮你们照顾。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拓麻歌子。)

  2、你们都有拓麻歌子吗?它的外壳是什么形状的?〔幼儿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椭圆形。教师随机找出一圆形实物(如瓶盖、钱币等)让幼儿比较圆形和椭圆形的细微差别。〕

  师:原来拓麻歌子的外壳是相同的,都是椭圆形的。

  3、你们的拓麻歌子是什么颜色的,都一样吗?(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拓麻歌子的外壳颜色。)

  4、你们的拓麻歌子外壳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还有里面养的宠物的长相也不一样,是不是?

  幼:我的拓麻歌子长得方方的,像方面包。

  幼:我的拓麻歌子长着两只长长的耳朵。

  幼:我的拓麻歌子嘴巴大大的,像只大河马。

  幼:我的拓麻歌子头圆圆的,有许多脚,像章鱼。

  (教师归纳幼儿的描述,如长得方方像面包,长长耳朵是兔子,嘴巴大大像河马,脚儿多多大章鱼,等等。)

  5、(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三种拓麻歌子的照片)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叫什么名字?

  6、请你们为自己的拓麻歌子取个好听的名字,然后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二、难养的拓麻歌子

  1、你的拓麻歌子几岁了?为什么用同样多的时间养的拓麻歌子岁数却有大有小?

  幼:因为我的拓麻歌子被我养死过一次。

  幼:我的拓麻歌子死了无数次呢!

  幼:我的拓麻歌子被我骂呀骂,它就死了。

  师:拓麻歌子这么容易死,看来养拓麻歌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2、怎样养育拓麻歌子才能让它不死,从而健康地成长呢?

  幼:它有需要的时候会叫的,我要马上去照顾它。

  幼:它生病的时候,我要马上带它去看医生,给它吃药。

  幼:不能骂它,否则它会很痛苦,被骂死的。

  幼:要看清屏幕上面的标记。

  师:屏幕上的标记是什么意思?

  幼:它有什么需要,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标记。

  3、我们现在就来认识这些标记。(出示放大的`屏幕图像)引导幼儿看看认认,理解各种标记的含义,感知标记在喂养电子宠物中的重要性。

  三、爱交朋友的拓麻歌子

  1、拓麻歌子和以前的电子宠物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连接寻找朋友。谁知道拓麻歌子有几种交友方法?

  幼:可以红外线连接,寻找好朋友。

  幼:电脑会推荐给它一个好搭档。

  幼:通过天线可以交到好多好兄弟。

  2、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大家喜欢你的拓麻歌子,让它拥有许多朋友呢?(幼儿尝试介绍自己的拓麻歌子。)

  幼:我的拓麻歌子很可爱,它高兴的时候会在头顶出现一个大太阳,不高兴的时候会乱跳,你们愿意和它做朋友吗?

  幼:我的拓麻歌子总是听错我的命令,我让它喝奶它却睡觉,我让它睡觉它却要游戏,所以我要帮它找个朋友管管它……

  延伸活动:教师介绍拓麻歌子网站,与幼儿一同游戏。

  【活动反思】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多种媒介,也就是所谓的“拐杖”。本活动中的“拓麻歌子”就是一种媒介,一根拐杖,教师借助这个幼儿熟悉而有趣的特定媒介,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采取一些有效策略,促使幼儿在观察中理解、表达,在理解、表达中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两点:

  1、自然浸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时以优美的语句自然地回应幼儿,又以随机归纳的语言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幼儿正是在这一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提高语言能力的。

  2、“随兴”表达教师引导和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经验叙述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幼儿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交流,随兴表达。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教案03-27

(经典)大班教案08-05

大班教案[精选]09-27

【精选】大班教案07-22

[经典]大班教案07-20

大班教案(经典)07-30

(经典)大班教案07-31

大班教案(精选)08-28

【经典】大班教案08-16

【精华】大班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大班教案6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一:让孩子们基本掌握系鞋带的方法和步骤。

  二: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父母分担,在活动中,能互相帮助,领略团队的力量。

  三:可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活度。

  四: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五: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孩子掌握系鞋带的具体方法,如何去带动孩子的兴趣,主动去尝试系鞋带,加强孩子们的耐心,克服为难情绪。

  活动准备

  《小白兔采蘑菇》的音乐,小白兔头饰一个,大号的红色鞋子一双,闪光纸制作的鞋子数只,鞋带数根。

  活动过程

  1,播放《小白兔采蘑菇》的音乐。老师扮小白兔,穿着红色的大号鞋子(有一只没系好鞋带),摇摇晃晃的给孩子们打招呼,

  (摇晃的动作是为了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

  2,随着故意的摔倒,音乐停止,老师大哭,再次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红色的鞋子上,老师提问,让孩子们去发现问题的所在,

  有孩子发现真正的.问题时,抓住这个契机,

  3,提问,如果鞋带没系好,会是什么样子,让孩子们自由的表演,互相模拟滑稽可笑的样子。

  4,引发怎样去系鞋带?

  5,通过儿歌和讲故事的形式,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怎样系鞋带?老师边念儿歌边示范系鞋带(两条小虫子,转山洞,变呀变,

  变成两只兔耳朵,折呀折,绕一绕,弯一弯呀,拉亚啦,拉出蝴蝶飞飞飞!)

  6,分发材料,分组练习,让孩子们反复的练习,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发扬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

  7.展示区,比比看,哪一组的鞋带最漂亮

  活动延伸:可以带领孩子们用手指穿着鞋子进行角色游戏的表演;还可以用废报纸来制作鞋带和鞋子。

  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在选择材料时,不够新颖,应采取和孩子们一起用废旧报纸制作鞋子,这样他们更能提高兴趣;

  第二,教学活动的思维不够巧妙,具体的细节,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乃至整个活动有些按部就班的感觉;

  第三,在情感方面的引导有些欠缺,未能带动孩子和激发孩子去学会生活自理的兴趣。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龙的美,了解其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模仿、想象画出龙的形态。

  3、激发我们是“龙的传人”的自豪感。

  4、引发幼儿学习龙的兴趣。

  5、通过观察、欣赏感受“龙”千姿百态。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龙”的图案画纸勾线笔

  活动过程:

  1、参观“龙展”,观察“龙”的外形特征,感受“龙”的美。

  2、介绍讲述自己的“龙”展品,进一步感受“龙”的美,知道“龙”是古代中国人想象出来的神物,激发我们是“龙的传人”。

  3、通过观察、模仿、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龙”。

  4、将作品放入“龙展”,相互欣赏。

  活动反思:

  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参观、介绍讲述、争论等几个环节能充分感受到龙的外形特征及其千姿百态、活灵活现、雄壮、威武的美,知道“龙”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的,我们是“龙的传人”,并通过模仿和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中国龙”,具有一定的自豪感。在参观环节中,孩子的参观目的不明确,只停留在 “看”上,导致在接下来的介绍讲述环节中孩子表现出“思”的不够、“讲”的不透的现象,思维的局限导致语言的不流畅和贫乏,但我注重生生互动,当发现一个幼儿能生动的讲述龙的外形及本领时,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形成生教生、生学生的学习形式,并能抓住孩子现场的.表现及时了解其兴趣点提出了“在大自然中是否真的有龙”的话题,在孩子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但孩子的思维调动的不够,论证的不够有理有据,有点抱着观点干着急的模样,此时我应该多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来论证他们所提出的三个观点,而不该草草收场,在问孩子为什么喜欢龙是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我们中国的标志”、“龙很勇猛、爱帮助别人”……在此起彼伏的声音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为自己是“龙的传人”、为自己属龙而高兴自豪。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孩子们用笔去表现龙时,由于整个活动有充分的视觉感受,并在龙的外貌上有充分的交流,孩子们的作品可以用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来形容,整个活动要注意加强引导孩子思维及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小百科: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很快大班的幼儿要毕业了,马上要成为一个光荣的小学生,近期我们在开展“我要上小学”这个主题时,发现很多小朋友在使用橡皮时,总是会将自己的本子擦破;在用卷笔刀卷铅笔时总是会将铅笔卷断,针对这些问题我萌生了给大家介绍铅笔盒里的朋友这个想法。

  活动目标:

  1、知道铅笔盒里的各种学习用具及其用途,并能正确地使用。

  2、通过操作,让幼儿体会成为小学生的荣誉感。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为幼儿准备1只铅笔盒,里面放有铅笔、卷笔刀、橡皮、直尺等文具。

  2、幼儿有使用过上述文具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铅笔盒里的朋友

  价值取向:了解铅笔盒里一般有哪些朋友。

  教师:再过3个月我们就要上小学了,我们的爸爸妈妈都给我们准备好了上小学的学习用品,前一段时间因为手足口病的原因我们把小书包都带回家了,今天我们都带来了铅笔盒。

  重点提问:请小朋友说说铅笔盒里一般会有哪些朋友?他们都有什么本领?

  幼儿:铅笔盒里有铅笔,铅笔可以用来写字;(小铅笔,一笔一划来写字)

  还有橡皮,可以用来擦掉写错的字;(方橡皮,擦擦改改真清洁)

  直尺,可以用来量东西,还可以用来画直线;(长直尺,一横一竖画直线)

  卷笔刀,可以用来卷铅笔。(卷笔刀,转转卷卷笔头尖)

  ……

  教师小结:我们的铅笔盒里有很多的好朋友,有铅笔、橡皮、直尺、还有卷笔刀等,这些东西都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我们给他们起个好听的名字叫文具。所以我们的铅笔盒也可以叫文具盒。

  二、如何正确使用文具

  价值取向:通过欣赏儿歌,知道铅笔盒里的各种学习用具及其用途,并能正确地使用。

  教师过渡:原来铅笔盒里的'朋友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大家一起听一听。

  (一)教师念儿歌《铅笔盒里的朋友》,幼儿欣赏。

  (二)讨论和操作。

  1、 握笔姿势和坐姿

  教师:刚才老师念的儿歌里,先说到了谁?。

  教师:我们为什么要带铅笔?

  重点提问:我们马上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到了一年级每天都要写字的。那你知道怎样来正确地握笔吗?谁来介绍一下。

  请一位小朋友示范写字,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他的坐姿。

  教师小结: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牢记:一尺一拳一寸。

  2、直尺的用途及正确使用方法

  教师:儿歌里还说到了,长直尺,一横一竖画直线。你们会用直尺画直线吗?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画一下。

  重点提问:请你们说一说用直尺画直线需要注意些什么?

  幼儿:a.直尺要按住。 b.直尺不能动的,否则线要歪的。

  教师小结:我们如果要画直线,就要把直尺按住,然后用铅笔沿着直尺的一边轻轻地画出直线。

  3、操作:

  老师请小朋友去使用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文具,有要求:

  a.请你使用正确的方法来操作

  b.操作好以后请你说出,你用了什么和什么,做了什么事情。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刚才我用了铅笔和直尺,画了一条直线。

  刚才我用了卷笔刀,卷了铅笔。……

  4、使用卷笔刀的注意点

  请我们小朋友说说用卷笔刀卷铅笔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用卷笔刀卷铅笔时要注意:卷铅笔时要稍微用点力,但是不能太用力,卷一点看一看卷好了没有,如果一直卷的话,笔芯会断掉了,而且也造成了浪费。

  5、使用橡皮的注意点

  教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把直线画歪了,怎么办?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用橡皮帮忙。

  教师:那我们在用橡皮擦时,该怎么做才能擦得又干净又能让纸平整?

  幼儿:用手按住本子,然后用橡皮轻轻地擦。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铅笔盒里的朋友可真多,他们都有自己的本领,而且他们的使用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教师:老师发现刚才我们小朋友在操作以后都把自己的文具收好了,我们的小朋友都已经养成了爱护自己文具的好习惯了。(发现有的小朋友没有收好的话,及时提醒。)

  三、延伸活动:

  价值取向: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生成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幼儿在区域活动练习整理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品。

  附录:

  铅笔盒里的朋友

  铅笔盒,长方方,

  学习用具里面藏,

  轻轻打开盒盖子,

  每个朋友来帮忙。

  小铅笔,一笔一划来写字;

  长直尺,一横一竖画直线;

  卷笔刀,转转卷卷笔头尖;

  方橡皮,擦擦改改真清洁!

  作业完成了,朋友送回家。

  轻轻盖上铅笔盒,

  我会更加爱护她。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表;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讨论:"小朋友,你们的小乌龟'跳舞'了吗?""小乌龟为什么会'跳舞'的呢?为什么有的不会跳舞

  3、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发现其中的秘密。

  4、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

  (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演示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朝哪个方向动?,乌龟的影子会在哪里动。"

  2、幼儿动手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的光朝那方向,小乌龟的.影子就朝那个方向。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在一次晨间谈话活动中,一个孩子告诉我:“老师,昨天晚上,我掉了一颗牙齿,爸爸说我长大了,老师你小时候掉过牙吗?我接着他的话题告诉大家:“老师小时候也掉过牙。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些变化,说明自己长大了,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小时候的相册、小时候的衣物、玩具、以及用过的物品,孩子们对我带来的物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老师你小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老师你小时候吃过麦当劳吗?”“你是怎么变成老师的呢?”这些充满童真的问题一下子让我和孩子们的心贴得很近,在这个有关成长的话题中,我们共同分享成长的经历,体会着爱和感激,体会着共同成长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与老师分享成长的经验,让幼儿感知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2、培养幼儿爱老师、爱家人的情感,愿意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感受。

  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录音机、老师小时候的衣物、老师小时候吃过的食物、老师小时候的相册展板、老师小时候的玩具、录有游戏音乐磁带的一盘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幼儿了解老师小时候的故事的愿望。

  听《大风车》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我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大风车里的歌曲。

  听听《小喇叭》节目的片头曲,

  《小喇叭》的节目是老师小时候最喜欢听的'广播节目,老师小时候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观察感知老师小时候的照片、玩具、衣物、食品。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

  和幼儿讲一讲,说一说,鼓励幼儿试穿老师小时候的衣服、玩一玩玩具、尝尝老师小时候的最喜欢吃的东西,说说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

  师幼互相交流,分享成长的经验。

  三、集体交流,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尝到的、最喜欢的东西。

  请小朋友说说刚才看到了些什么?玩了些什么?最喜欢什么?

  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物件,老师有针对性地讲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幼儿分享。(例如偷吃薄荷糖、儿时表演新疆舞、万花筒、小人书等故事)

  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趣事。

  四、师幼访谈:

  幼儿向老师提问,了解老师小时候更多的事情。

  预设问题;

  1、老师你小时候穿什么鞋子?

  2、老师你小时候是剖腹产,还是顺产呢?

  3、老师你小时候穿什么衣服/

  4、老师你小时候吃麦当劳/

  5、老师你小时候住什么样的房子?

  6、老师你小时候家里有没有电视和空调?

  7、老师你小时候玩什么玩具?

  五、师生一起玩童年的游戏随音乐玩老师童年的游戏。“找朋友”、“丢手巾”、“摸瞎瞎”等。

  活动反思: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而且令他们感兴趣的事件作为教育内容,使这个活动进行得轻松有趣,在活动中我关注了三点:一是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乐于说的轻松氛围,让他们敢于发问、踊跃表达。二是良好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巩固,活动中经常听到的笑声,说明了这两种关系是融洽的、和谐的。三是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这主要体现在师幼访谈这一环节,幼儿因为对老师的童年生活好奇而发问,老师将问题接住又抛出,引发幼儿对他们的童年和老师的童年的一种比较,为他们感知成长搭建台阶。

  不足之处是:

  1、材料投放中,老师小时候的衣服和照片不足以吸引幼儿的兴趣,还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作适当的调整。

  2、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的关系,老师在充分准备的同时还应该更关注孩子们即时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做出回应。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设计】

  前一段时间,广告上不断在介绍一种新型的电子宠物“拓麻歌子”,班上的孩子们几乎每人都买了一个。教师发现孩子们围绕这一电子宠物生成了不同的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于是尝试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让电子宠物成为幼儿表达表现的载体,以体现从幼儿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的价值取向。

  【活动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介绍自己的拓麻歌子,描述其颜色、形态等。

  2、辨识不同的标记,初步理解标记所代表的含义,感知标记的作用。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拓麻歌子,从网上下载的拓麻歌子的照片,投影仪和材料。

  【活动过程】

  一、可爱的拓麻歌子。

  1、这段时间我们小朋友迷上了一样新东西。你们每天把它挂在脖子上,有时还要我帮你们照顾。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拓麻歌子。)

  2、你们都有拓麻歌子吗?它的外壳是什么形状的?〔幼儿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椭圆形。教师随机找出一圆形实物(如瓶盖、钱币等)让幼儿比较圆形和椭圆形的细微差别。〕

  师:原来拓麻歌子的外壳是相同的,都是椭圆形的。

  3、你们的拓麻歌子是什么颜色的,都一样吗?(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拓麻歌子的外壳颜色。)

  4、你们的拓麻歌子外壳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还有里面养的宠物的长相也不一样,是不是?

  幼:我的拓麻歌子长得方方的,像方面包。

  幼:我的拓麻歌子长着两只长长的耳朵。

  幼:我的拓麻歌子嘴巴大大的,像只大河马。

  幼:我的拓麻歌子头圆圆的,有许多脚,像章鱼。

  (教师归纳幼儿的描述,如长得方方像面包,长长耳朵是兔子,嘴巴大大像河马,脚儿多多大章鱼,等等。)

  5、(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三种拓麻歌子的照片)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叫什么名字?

  6、请你们为自己的拓麻歌子取个好听的名字,然后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二、难养的拓麻歌子

  1、你的拓麻歌子几岁了?为什么用同样多的时间养的拓麻歌子岁数却有大有小?

  幼:因为我的拓麻歌子被我养死过一次。

  幼:我的拓麻歌子死了无数次呢!

  幼:我的拓麻歌子被我骂呀骂,它就死了。

  师:拓麻歌子这么容易死,看来养拓麻歌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2、怎样养育拓麻歌子才能让它不死,从而健康地成长呢?

  幼:它有需要的时候会叫的,我要马上去照顾它。

  幼:它生病的时候,我要马上带它去看医生,给它吃药。

  幼:不能骂它,否则它会很痛苦,被骂死的。

  幼:要看清屏幕上面的标记。

  师:屏幕上的标记是什么意思?

  幼:它有什么需要,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标记。

  3、我们现在就来认识这些标记。(出示放大的`屏幕图像)引导幼儿看看认认,理解各种标记的含义,感知标记在喂养电子宠物中的重要性。

  三、爱交朋友的拓麻歌子

  1、拓麻歌子和以前的电子宠物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连接寻找朋友。谁知道拓麻歌子有几种交友方法?

  幼:可以红外线连接,寻找好朋友。

  幼:电脑会推荐给它一个好搭档。

  幼:通过天线可以交到好多好兄弟。

  2、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大家喜欢你的拓麻歌子,让它拥有许多朋友呢?(幼儿尝试介绍自己的拓麻歌子。)

  幼:我的拓麻歌子很可爱,它高兴的时候会在头顶出现一个大太阳,不高兴的时候会乱跳,你们愿意和它做朋友吗?

  幼:我的拓麻歌子总是听错我的命令,我让它喝奶它却睡觉,我让它睡觉它却要游戏,所以我要帮它找个朋友管管它……

  延伸活动:教师介绍拓麻歌子网站,与幼儿一同游戏。

  【活动反思】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多种媒介,也就是所谓的“拐杖”。本活动中的“拓麻歌子”就是一种媒介,一根拐杖,教师借助这个幼儿熟悉而有趣的特定媒介,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采取一些有效策略,促使幼儿在观察中理解、表达,在理解、表达中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两点:

  1、自然浸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时以优美的语句自然地回应幼儿,又以随机归纳的语言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幼儿正是在这一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提高语言能力的。

  2、“随兴”表达教师引导和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经验叙述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幼儿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交流,随兴表达。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教案03-27

(经典)大班教案08-05

大班教案[精选]09-27

【精选】大班教案07-22

[经典]大班教案07-20

大班教案(经典)07-30

(经典)大班教案07-31

大班教案(精选)08-28

【经典】大班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