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教案范例[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体验绘画的乐趣,能对画菊花产生兴趣。
2.了解菊花的基本结构,知道花瓣是长在花心上的。
3.观察菊花的外形,会用长线条和短线条表现菊花,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菊花,了解菊花的基本结构
物质准备:
1.彩色的小棒,没有花瓣的菊花白纸
2.弯弯的花瓣的菊花和卷卷的花瓣的菊花的范画
3.蜡笔、绘画的纸
过程:
一、迁移已有经验,观察菊花的基本结构(出示菊花的欣赏图片):看,这是什么花呀(菊花)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菊花,谁来说说看美丽的菊花中间圆圆的是什么呀?(花心)除了花心还有什么?(花瓣、叶子、花茎)。仔细瞧一瞧,菊花的花瓣长在哪里?(花瓣长在花心上,他们2个好朋友,手拉手儿不分开)。这些菊花可真漂亮!
二、摆一摆、说一说
1.那我们来动手把菊花摆出来吧,在我们的桌上有一张白纸,看,这张纸上有什么?(圆圈)这是菊花的.什么?(是菊花的花心)还缺了什么?我们用箩筐里的小棒做花瓣,动手来摆一摆,摆出一朵漂亮的菊花。摆的时候注意了,花心花瓣好朋友,手拉手儿不分开。
指导:花心花瓣手拉手不分开,说一说是长花瓣还是短花瓣,还是有长有短。
2.摆好后
①请短花瓣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摆的菊花,菊花的花瓣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的?
总结:(边说边画)你摆的是短花瓣的菊花,花心花瓣好朋友手拉手不分开,花瓣还是五颜六色的呢,真漂亮。
②请长花瓣的小朋友说一说
③请有长有短的花瓣的小朋友说一说
3.出示范画弯花瓣和卷花瓣的菊花看,这2多菊花的花瓣是什么样的?
总结:原来菊花有这么多种,有的花瓣长长的,有的花瓣短短的,有长花瓣短花瓣一起的,还要卷卷的、弯弯的花瓣,可真美啊!
4.这么美的菊花,我们来画一画吧,请你们用长线和短线把漂亮的菊花画下来。
三、幼儿作画
1.指导孩子花心花瓣手拉手
2.勤换色
3.指导能力强的孩子尝试绘画弯花瓣和卷花瓣
四、评价请你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还发现在活动中幼儿似乎被教师牢牢地控制着,未能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总是教师在提问?为何不鼓励幼儿发现菊花其他的秘密?如果我们能给幼儿提供几盆真实的菊花供幼儿尽情的观察,是否就可以鼓励他们在看一看中自己提出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整理出有价值、能促进发展的兴趣点,从而教师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发现、交流、讨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在开放和充满质疑的情境中学习,在不断体验探索中感受成功和乐趣。
科学教案 篇2
课题生成:
在主题活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我们从小班起重点介绍地球七的动物。于是幼儿、老师共同收集了几种动物如兔子、金鱼、寄居蟹,幼儿对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很感兴趣。
“菊香蟹肥”的时节,幼儿都吃过螃蟹,他们带来了蟹壳,他们说:熟螃蟹是红色的。因为螃蟹的大钳子要夹人,父母都不让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儿却有着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
3、激励幼儿勇敢探索,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教师说: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幼儿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教师问:玩得快乐吗?(快乐)
教师说: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又问: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色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色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教师说: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教师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
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专家点评:
把本活动列为生活活动,可能更加贴切。从整个过程看,并没有什么太难的知识点,但教师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体现的是大班幼儿应有的求知学习欲望,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一定每次都有众多的难点要突破,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萌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活动都是好活动。
反思与讨论:
这个活动曾为小班设计,现设计为大班活动,你认为还应做哪些修改与补充?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幼儿记录卡(一)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各种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
吸水性红棉布黄丝绸蓝聚脂面料绿人造丝紫羊毛
预测实验结果 三、幼儿实验,记录结果。
1、“怎样才能知道你们帮小红选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种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强的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如图所示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发现。
4、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各种面料的吸水性来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气性好的布料做我们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贴身的内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风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挡风。
四、幼儿再次实验,了解布料相同、液体种类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为
幼儿提供几种不同的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让幼儿任选相同的一种布料分别放入不同的液体,再次进行实验。
2、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幼儿记录卡(二)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液体
布料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实验结果 3、幼儿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迁移。
小结:同一种面料用不同的液体浸泡,其吸水与溶解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平时我们在洗各种面料的衣服时,为了更好的去污,会用较热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涤用品来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难去污的。
注意事项:
1、做第一个实验时注意要把五种布挂在长木棒上同时放入水中观察,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体的时间应该基本相同。
知识背景材料:
午饭前我请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结果回来的时候,丁丁告诉我她洗手时不小心把袖子给弄湿了,我一看,果然不错,连她里面的衣袖也都湿了。这时,雯雯也挤到我的身边,高高地举起她的衣袖,神气地说:“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会湿。”原来她带了一副聚脂面料的护袖,很多孩子都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却不会呢?对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了解真相,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影子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 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育孩子触碰觉、嗅觉、味觉的综合能力,
2、孩子体会秋季水果成熟的欣喜心情。
教学预备:
1、教学前观摩果园
2、苹果、梨子、甘蕉(即指:香蕉)、柑橘(又称橘子)、柚子、石榴等水果数个
3、塑料盘子五个,塑料小刀子每个人一把
教学过程:
一、引进:今日,农村老百姓伯伯给我们送来了很多的水果,我们一块儿来瞅瞅均有哪一些水果?
二、了解水果
1、分组观测和察看水果(启发孩子通过看看、摸摸、闻闻来体会水果的色、香、)
2、集合沟通探讨。勉励孩子勇敢把自个儿看见、摸到、闻见的体会告知别人。
三、水果拼盘比赛
1、孩子分组探讨:例如何制作水果拼盘
2、孩子分组制作水果拼盘(教师协助孩子切好)
3、欣赏各组的'水果拼盘,孩子开展点评
四、品尝水果拼盘大会启发孩子品尝自个儿做的水果拼盘,且说一说吃到的滋味怎么样
五、教学游戏“运水果”完结。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独立设计记录符号在记录表中记录,尝试统计的方法,使用恰当的语言与同伴交流、描述探究的过程。
2、鼓励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猜想并尝试,发现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3、体验思考、发现、探索与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工具,并能正确的说出它们的名称。
2、核桃肉若干,放在一个方盘里;核桃若干;记录表;笔;纸板。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集体品尝,激发幼儿砸开核桃的欲望
(1)出示核桃, 幼儿品尝核桃仁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位小伙伴,快来看看它是谁?” (出示核桃)
核桃:“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核桃,我有一件硬壳做的外衣,肚子里有香香的果肉,你们吃了我的果肉,会变得更聪明、更健康的,今天我就请你们来品尝我的果肉,好吗?”( 请幼儿品尝核桃仁,每人一块)
核桃:“小朋友,你们一定没吃够吧,那好,我把伙伴们请来,让你们吃个够!但是,这次你们要自己想办法吃到香香的果肉,你们能做到吗?”
(2)出现核桃的伙伴们(完整核桃),幼儿讨论怎样吃到核桃仁?(充分讨论、争议、辩论,漫画演示各种办法的结果)
师:“快来说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用脚踩”、“用牙咬”、“用拳头砸”、“用锤子(或其他工具)砸”……(根据幼儿的回答内容请幼儿分别示范不同的办法)。
2、说工具
请幼儿说一说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砸核桃?
师:“那你们都知道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砸核桃呢?”
(二)猜想与尝试
1、成功的`设想
(1)示范讲解记录表格的使用方法。(工具下第一栏填预想哪种工具会成功,第二栏记录实践后的结果。)
师:“这是核桃带来的记录卡,记录卡第一行画的都是什么呀?”
师:“第二行的前面有一个问号,它的意思是请小朋友猜一猜、想一想,哪些工具能砸开核桃;第三行的前面有一只手,它的意思是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把结果记在这里。”
(表格中选择了八种工具,分别是剪刀、锤子、钳子、镊子、螺丝刀、木棒、扳子、锁头。)
(2)幼儿设计记录符号,记录猜想结果。
师:“在记录之前,你要先选择一种符号,然后在第二行认为能成功的工具下面画上符号。”
2、实验与验证
(1)请幼儿自由使用各种工具实验,并记录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边实验边记录,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幼儿间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注意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的使用结果。
三、探索与发现
1、统计与排除
经过小组统计与集中统计,确定能成功的工具,排除不能成功的工具,找出有分歧的工具。
师:“现在我给每组发一张大统计卡,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尝试结果记在上面,你使用哪种工具成功了,就在这种工具的下面画个1,每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要记录。”(各组统计)
师:“现在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的统计结果说一说。”
2、交流新发现
(1)交流工具的恰当使用方法
师:“请大家说一说你发现哪种工具怎样使用容易成功?”
(2)交流砸核桃的适合部位
师:“砸核桃的哪个地方容易成功呢?”
(3)交流使用工具的力量
师:“我们要怎样砸容易砸开核桃?”
四、激励与创造
欣赏成型的艺术作品,激发幼儿用核桃壳创造的欲望。(在收集核桃壳的同时整理活动室)
师:“核桃肉可以吃,核桃壳能干什么呢?小朋友快来看一看吧!”(展示核桃壳制作的作品)
师:“我们回去后,也用核桃壳做一些漂亮的作品,好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活动室整理干净吧!”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分工合作,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2、探索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垒高,发展幼儿空间想象力,及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牛奶盒40个(4份);卷尺一个;记号笔(红黑各一只);记录纸;黑板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形成小组
交代任务,四人一组进行小组游戏,并给小组起名。
师在黑板上设计表格,并将每队自己确定的标记请队员画在表格上。如(草莓队、西瓜队等)
提出游戏要求:四人合作垒高,要求垒的稳,所有的牛奶盒必须搭完,铃声响游戏结束。
二、初次合作垒高
幼儿垒高,教师巡视。
三、小结初次垒高
成功了吗?为什么成功?成功用什么标记表示;失败又可以用什么表示。
请每组派代表在表格中作好记录。
讨论为什么垒的有高有矮?(不一样的搭法有不一样的高度)
四、再次垒高
提出新的要求,又高又稳。
五、讨论
1、哪组最高?怎么看出来?
2、测量。师示范测量,幼儿在表格中记录。
3、为什么一样多的.牛奶盒会搭的不一样高。
六、第三次垒高,决出冠亚军
幼儿自己测量垒高成绩,记录在表格中,决出冠亚军。
讨论用什么标记表示,如五角星、三角形等。
七、集体讨论
怎么样才能垒的高又稳?
高:竖起来的层数越多越高。
稳:底部要搭的牢固,可以两个横放在一起。
还要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4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精选】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