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案[荐]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知道平时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折纸)你们玩过吗?那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 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导入:刚才大家的折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述:老师这里有一盘苹果,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你们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你们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这盘苹果的1/2)
一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盘苹果有几个呢?平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取下盖布,露出6个苹果,谁能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们刚才是把谁平均分成了6份?(6个苹果)对了,我们是把这些苹果(媒体演示把这些苹果圈起来)平均分成了6份(媒体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一份是几个,每个苹果就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是谁的1/6?
问:现在谁来说说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问:你现在还能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操作体验
(1)要求:请你拿出6个圆片代替6个苹果动手分一分,然后互相说一说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交流演示:你是怎样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1/3、1/2)是谁的1/3?这里的一份是几个苹果(2个),那每两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一份又是几个呢?那为什么这3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2呢?
(3)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说)
自己再轻声地说一遍。
小结:是啊,我们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个就是它的1/6,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两个就是它的1/3,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3个就是它的1/2。刚才我们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来平均分的?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体演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操作实践、巩固加深
1、老师在材料袋中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说说每一份与这些物体的关系吗?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两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种学习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写好活动报告,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能比较熟练地判断大月、小月和平年、闰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九第4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算。
2、揭示课题。
猜谜:小宝宝,真稀奇,身穿12件衣,每月它要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打一物)谜底:挂历。
提问:日历上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各是几月几日?每天一张,撕完一本日历要多长时间?一年里有多少月,是多少天?
说明:这些知识都是上节课中学到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这节课就进一步练习年、月、日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
1、出示下表:
世纪
年
月
日
31天( )
30天( )
29天( )
28天( )
2、提问整理。
1个世纪是多长时间?(板书:100年)
说明:1901-20xx年是20世纪,20xx-2100年是21世纪。
1年是多少个月?(板书:12个月)
有31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大月是哪几个?(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是30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小月是哪几个?(板书:四、六、九、十一)
是29天或28天的是哪个月?哪个年份二月是29天,哪个年份是28天?
(板书:闰年二月 平年二月)
你是怎样记住大月和小月的?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平年全年多少天?闰年全年多少天?
3、介绍上旬、中旬和下旬。
我们习惯上还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每个月1-10日是上旬,11-20日是中旬,21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下旬。
提问:每个月的上旬或者中旬都是多少天?一月下旬是多少天?四月下旬多少天?二月下旬多少天?
三、组织练习
1、口答。
(1)一年中有( )个月,分成( )个季度。
(2)一年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
(3)3月1日前一天是( )月( )日或( )日。
(4)1988年是( )年,1998年是( )年。
(5)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6)平年第一季度有( )天,闰年第一季度有( )天,第二季度有( )天,第三季度有( )天,第四季度有( )天。
2、练习九第5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书上。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板书,并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3、补充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头一年2月29日爸爸去了一次北京,第二年2月29日记他又去了北京。………………………………………………( )
(4)1998年是闰年。………………………………( )
4、练习九第6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看题目要求,说明要怎样做。
第(1)题:第一个答案经过了8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二个答案经过了5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三个答案,经过了4个月对吗?为什么?
括号里该填哪个答案?
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提问:你选择的第几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
5、练习九第7题。
学生填在书上,口答核对。结合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6、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如有困难,老师提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对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
猜谜:
我们已经知道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许多知识,猜猜这个谜语是什么: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学生猜出是“时间”后,结合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9、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圆柱表面积的,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圆柱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2.5周长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4、提问:圆柱的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的面积就圆柱的什么?(表面积)
二、教学表面积。
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题目: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2)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这个圆柱。随后教师出示圆柱模型,将数
据标在图上。现在我们把这个圆柱展开。出示展开图,如下:
2、小结:计算表面积时,一定要分步计算。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提问)
3、出示试一试: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2)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3)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三、课堂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4题。
五、《作业本》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小学数学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