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教案【范例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记录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愿意根据要求,改变物体的形状后,观察其沉浮现象,激发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船的图片
2、材料:泡沫板、油泥或面粉、纸、小石头、玩具、大的盛水容器
活动过程:
1、展示各种船的图片,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将一张传的图片遮住,然后一点点展开,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
2)教师:老师这有一张图片,看谁先猜出它是什么?你见过那些船?船在哪里行驶?为什么它会浮在水面上?
2、教幼儿记录方法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要请你们观看它们是沉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上。放一个,教师示范进行记录。
3、出示各种材料,交代实验要求。
教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有泡沫板、油泥、纸、小石头等;请你们一个个将它们放进水里,看看它们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放一个观察观察一个,然后做好记录。
4、请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并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5、幼儿分组进行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进行总结。
6、请幼儿把面粉或油泥变成小船形状,观察油泥小船的沉浮现象。鼓励幼儿用多种不同材料制作小船,进行实验。
活动反思: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中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能用语言“xx有一双手”或“××没有手”表达关于手的知识,且做出动作。
2、知道手的基本部分(手指、指甲、手掌、手背),初步了解可以用手做些什么。
二、活动准备。
1、蝴蝶、小鸟、小兔、猴子、(爸爸、妈妈、小孩)的图片,共五张。
2、皮球、积木、娃娃、筷子、牙刷、毛巾的实物,共6个。
3、32张小纸片。
三、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谁有手。
1、教师伸出双手,询问幼儿这是什么,请幼儿也拿起自己的双手出来。
2、教师出示蝴蝶、小鸟、小兔、猴子、(爸爸、妈妈、小孩)的小图片,请幼儿找一找图片中的谁有手,谁没有手。引导幼儿说的时候是用“××有一双手”或“××没有手”这样的句型。
请幼儿跟着教师用“××有一双手”或“××没有手”说一遍这些图片(根据幼儿掌握情况决定)
(二)观察手。
1、学习五个手指的名字: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
2、请幼儿看一看手指的顶端是什么(手指甲)
3、请幼儿看一看手指的什么(手掌),小朋友一共有几个手掌,比一比是不是都一样大。
4、把手反过来看一看是什么(手背)
5、小游戏:请幼儿拿好小纸片根据老师说的`做,“把纸片放在手掌里”,“放在手背中”,“用手指拿住小纸片”。
(三)说说小手有什么用。
1、出示皮球、积木、娃娃、筷子、牙刷、毛巾、鞋子等。请幼儿想一想可以用这些东西做什么,在尝试的过程中说出:“我用小手干什么?”其他幼儿可跟着一起做。
(例:幼儿拿了皮球说:“我用小手拍皮球。”幼儿把手抬起来,边说边拍手。拿了牙刷说:“我用小手刷牙。”
(四)延伸。
请幼儿回家看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用手做什么事情。
四、活动反思。
《观察我的手》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了解到有关于手的知识,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能用语言“xx有一双手”或是“xx没有手”来表达关于手的知识,这个目标基本上实现了,第二个目标是知道手的基本部分,初步了解可以用手干什么,这个部分由于各方面原因实现的不是很理想。
第一步是引出手的话题,我先拿己的手请幼儿看一看,并请他们也拿出来,这里还可以,幼儿的注意力都被我吸引过来。然后是请幼儿找一找图片中的东西谁有手,谁没有手,那么这里就是有一个疑问,可能先把观察手拿到前面来上会更好衔接一些,不然的话就会有一点衔接不起来。幼儿在这里回答的还可以,就是有点纠结于图片本身的问题,但还好,在结尾的拓展方面有些不行,本来是想问问还有什么事有手或是没有手,幼儿这时有些吵闹,回答也不甚理想。
第二步是观察手,幼儿对这方面似乎还是蛮了解了,能够很快的反应过来,知道手的基本部分是什么,几乎不用我的引导都能很快说出来,在最后的小游戏上有些缺失,趣味性不大,又由于幼儿都已经很了解了,就更加没有意思,我本身也觉得有些简单了。
第三步是说说小手有什么用,本来有准备实物,但由于不齐全,又有时间关系,就直接提问幼儿,这样似乎幼儿也有些懵懂,注意力什么的也不是很集中,这里是有一个语言表达“我用小手做什么的”,幼儿叫上来回答的还可以,就是其他幼儿注意力不行,最后是草草收场,没有一个好的结尾。
总体上时间是30分钟左右,还可以;活动目标完成了一半,“用手干什么”没有达到要求;活动准备稍稍有点缺失;纪律方面还需加强,需要想想怎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才行。
中班教案 篇3
1、熟悉乐曲的旋律,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初步学会随着乐曲拍出整套节奏型。
2、学习根据乐曲风格创编合适的节奏型。
3、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欢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
节奏图谱、《小看戏》音乐
活动重点:熟悉乐曲的旋律,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初步学会随着乐曲拍出整套节奏型。
活动难点:学习根据乐曲的风格创编合适的节奏型。
活动过程:
一、熟悉乐曲旋律,感受乐曲风格(约4分钟)
(1)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听一首乐曲(播放音乐)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想说些什么?
幼:这首曲子听上去很欢快
师:(播放ppt1)这首乐曲叫《小看戏》是一首东北地区的曲子,曲调欢快、热烈、节奏感强,我们再来听一听。(播放音乐)
二、出示图谱感受节奏型(约8分钟)
1、(播放ppt2)幼儿看节奏图谱说节奏
师:这是《小看戏》这首乐曲的主要节奏型,我们一起看着图谱来打一打。谁想来说一说这两种节奏型哪里不同。
幼: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你发现了乐曲的节奏有快慢的不同)
我们一起来打一打这两种不同的节奏型。
师:(播放ppt3)这是小看戏这首乐曲的节奏图谱,我们一起看着来打一打。(2遍)
幼儿看图谱随音乐打节奏。(2遍)
三、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约5分钟)
师:刚才小朋友们跟着音乐打拍子,接下来请小朋友随音乐自由地用拍手、拍肩或者拍身体的其他部位来为音乐打节奏。(播放音乐)
师:(播放ppt4)刚才老师看到很多的小朋友用拍身体的不同部位来为《小看戏》打节奏。老师这里也有一张身体的节奏图,请你说说这位小朋友是用什么动作为乐曲打节奏的`。
幼:拍手、拍肩、跺脚
请个别小朋友来拍一拍;全体幼儿一起来拍一拍
四、(播放ppt5)让幼儿随音乐练习且较熟练地掌握乐曲整套节奏型。(约13分钟)
(1)跟随教师看节奏谱练习
(2)在教师语言提示下练习(节奏型变化时教师给予提示)
(3)跟随音乐独立练习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因为欢快的音乐对于幼儿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幼儿很是喜欢,而且本次活动又要让幼儿进行打击乐器演奏,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让从来没见过的幼儿们目不暇接,兴奋不已,恨不得马上一展身手。
对于所有的打击乐课,我们大家有个共同的困惑,就是“规则与幼儿自主选择权该怎样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这个困惑,专家和大家的意见是,一开始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等规则意识建立起来后,再让其自主选择。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巩固9以内数量物品的点数,能进行相同物体数量的匹配。
2、学习补足物品数量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进行9以内数量物品的点数,学习相同物品数量匹配。
1、教师:这些花漂亮吗?有几种颜色的花?这些花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引导幼儿分别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多少朵?
3、花园里有这么多花,会吸引什么来这里呢?(蝴蝶和蜜蜂)
4、教师出示有7只蝴蝶的图片,请幼儿数一数有几只白蝴蝶,白蝴蝶的数量和什么颜色的花一样多。
5、教师再出示8只花蝴蝶的图片,请幼儿数数有几只花蝴蝶,花蝴蝶的数量和什么颜色的花一样多。
二、对照9以内的点卡,补足物品的数量。
1、教师出示有5只小蜜蜂的图片,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蜜蜂?黄颜色的花有几朵?还要再来几只小蜜蜂,就能让小蜜蜂和黄颜色的花的数量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办法。
3、教师出示9的点卡,教师:这是什么?数一数有几个点子?(9),我们把5只蜜蜂放在点子卡的下面,一个对着一个,再数一数还有几个点子下面没有蜜蜂,就是还缺少几只蜜蜂。
4、教师将9只小蜜蜂的图片放在一起,请幼儿点数,进一步确定小蜜蜂的数量和黄颜色的花数量一样多。
三、通过游戏巩固9以内数量物品的`掌握。
1、游戏:看数字捶捶背。
玩法:两人一组,一人从1——9的数字卡中任意抽取一张数字,看一看是数字几,然后就在另一位幼儿的背上捶几下,被捶的幼儿说出捶的次数,若与数字卡的数量相同,游戏成功,交换角色。
2、游戏:看数字捶捶背。
玩法:7——8为幼儿一组,把小椅子摆成小火车的样子,幼儿骑在小椅子上排成几列。每列最后面一位幼儿由一套1——9的数字卡,该幼儿任意抽取一张数字卡,数字卡是几,就给前面的小朋友捶几下背,前面的小朋友认真计数被捶的次数,然后再给前面的小朋友捶一样多的次数,一次传到最前面的一位幼儿,最前面一位幼儿大声地说出是数字几,看哪一组传得快。(要求数字卡不能让前面的小朋友看到,捶的时候力量要适当,前面的小朋友不能往后看。)
中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花的用途,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与同伴品尝、分享花茶。
教学准备:
肥皂、香袋、花露水、香水、花茶、小杯子。
教学过程:
一、花儿作用大。
1、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
2、你们知道花有哪些用处吗?
二、幼儿寻找花。
1、自由探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小玩意儿,这些小玩意儿都跟花有关系,但是跟我们平时看到的花又不一样,它里面藏着一些秘密,都会是什么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把这些秘密找出来。
2、集中交流。
师:你分别发现这些东西里有什么秘密?它们有什么用呢?
师:你们觉得肥皂里有花的香味吗?是什么花呢?为什么肥皂里面要用玫瑰花?
师:玫瑰花不但可以放在肥皂里洗澡时润肤,还可以用来泡茶喝呢。有的人最
欢喝香香的、甜甜的玫瑰花茶了,为什么他们喜欢喝玫瑰花茶?
师:这么多的花茶都是用花泡制出来的。老师要泡花茶了,你们看一看,茶有么变化?
三、幼儿品尝、分享花茶
1、幼儿取一次性杯子及自己喜欢的'花卉,教师帮忙倒水。
2、幼儿观察花茶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品尝自己泡的花卉。
四、经验积累,学习自我保护
1、观看PPT并提问:为什么有的人在观赏美丽花朵时会打喷嚏、流眼泪?
2、小结:花儿很美可供人们观赏,但是有的人对花粉过敏,容易引起打喷嚏、流涕、流眼泪等身体不适;有些树木花草(比如:夹竹桃)在净化我们周围空气的同时,自己枝干中带有了毒素,这些花草树木我们要注意避开,不要去触碰,以免发生危险或引起身体的不适。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不同的铃声的不同作用。
2、 欣赏并朗诵儿歌《铃儿在说话》环境创设事先录好各种铃声(如门铃声、电话铃声、闹钟铃声、风铃声、车铃声等)
2、 闹钟、风铃、自行车铃、电话、门铃等图片或事物。
3、 大字卡一套(门铃、电话铃、闹铃、风铃、车铃),小字卡人手一套,(放在盘子中)
4、儿歌《铃儿会说话》的大海报一张,上面写有儿歌内容,但在什么丁零响处留白。以便于填写各种铃声。
重点与难点
了解铃声传递信息的作用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老师最近听到了一些有趣的说话声,我把它们都录了下来呢,大家想不想听。”
2、引导幼儿倾听铃声录音,是谁在说话,猜猜它们在说什么话?(幼儿可自由回答)
二、理解铃声
1、我这里有好多铃声,我们再来听一听,
听辨各种铃声,并用问答歌的形式来说说是什么铃儿响了
——“小朋友猜一猜,什么铃儿在说话?”
引导幼儿认读汉字“门铃、闹铃、电话铃、车铃、风铃”
教师用儿歌小结每种铃声的`意思。
2、我们把这些好听的铃声放在一起就能变成一首儿歌《铃儿在说话》(出示儿歌海报)
三、欣赏儿歌
1、幼儿根据图片儿歌。
——我拿一张图片,你们来说说是什么铃在响,它要告诉我们什么。如:出示闹钟:闹钟丁零响,妈 妈快上班。
引导幼儿有节奏地念儿歌。
2、幼儿分组练习:选出一位组长出示图片。
3、比比哪组念得最棒。价值分析:
从铃声导入,突出活动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结合生活中的铃声,调动幼儿的经验来了解铃声的不同作用,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儿歌的内容。
利用不同的练习形式,让幼儿学会有韵律地念儿歌。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2.能运用肢体动作表演雪花飘落的情景。
活动准备:
白纸撕成细小的纸片模仿雪花、白色颜料、蓝色纸板、记号笔、旧报纸活动过程:
一、小雪花飘来了1.冬天来了,北风呼呼的吹,吹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它是谁?
2.教师手捧"雪花",吹起来,模仿雪花在风中飘落的情景。
3.一片片小雪花从哪里飘下来?它是怎么从天空中飘下来的?你能用动作表演吗?(请个别幼儿表演)4.雪花飘到树枝上、飘到房顶上、飘到草地上、飘到窗户上。它敲着窗户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沙沙沙沙沙)二、1.小雪花从哪里飘下来?
2.小雪花来做客是要告诉我们什么事呢?
3.教师边有节奏的读歌词,一遍即兴以简笔画的`方式表达歌词内容。到"我是小雪花"、"冬天来到了"处,用旧报纸粘上白色颜料粘在蓝色纸板表示雪花。
4.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三、好听的歌曲《小雪花》
1.小雪花为我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小雪花》,我们一起来听听。
2.教师边指图谱边逐句范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进一步熟悉旋律。
3.教师范唱歌曲第一句提问,幼儿看图谱唱回答部分。两至三遍以后互换,由幼儿先唱提问部分,教师唱回答部分,或者男孩女孩互为互答。
4.幼儿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若干遍。
四、北风和小雪花1.幼儿扮演小雪花,边唱边表演歌曲。唱完歌曲,若老师弹奏舒缓优美的旋律,就表示北风微微吹,"小雪花"做自由飘散的动作;若弹奏急促热烈的旋律,则表示北风猛烈地吹,"小雪花"必须找到好朋友抱在一起,不然就会被北风吹跑。
2、游戏2-3遍。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的教案01-08
中班教案03-01
中班教案(经典)09-19
中班教案02-04
中班教案02-04
中班教案02-04
中班教案02-04
中班教案12-15
中班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