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美术教案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策略: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课本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了解点与美术的关系。
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
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颜色、大小、疏密等各种变化,认识到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总结透视的发展阶段、特点与规律。
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三、探究形成、发现方法
1.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
(3) 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2.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 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 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应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四、学生操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五、展示与评价阶段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教师评价。
六、课后拓展:
学生视野,希望学生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在运用时关注:能否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融入到绘画作品、摄影、拍摄等当中去。
美术教案 篇2
年级:三年级
课时:4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结合着有关小蜜蜂的歌唱,画面欣赏、游戏、舞蹈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着以往的生活,了解蜜蜂的生存状态和活动规律,引发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2、学生结合着有关小蜜蜂的歌唱,画面欣赏、游戏、舞蹈等活动,引起对艺术学习的兴趣。3、结合蜜蜂飞舞的特点,让学生欣赏乐曲,感知是哪些音乐要素(力度、速度、音色等)对形象塑造起作用。
二、教学准备
1、自然界蜜蜂、蜂巢的影像资料、图片。
2、与蜜蜂有关的歌曲、乐曲的`音像资料。
3、表现蜜蜂的造型艺术作品、学生作业、美术用具、材料等。
第一、二教时
一、教学过程:
1、组织课堂。
2、儿歌导入:
“小蜜蜂,嗡嗡嗡。花丛里,忙做工”。“甜甜的房子真奇妙,六角形的窗户现光明”。
3、谜语。例如,翅膀一展亮晶晶,整天飞舞花丛中,手足不闲爱劳动,酿造蜜糖好过冬。
4、这里所说的小蜜蜂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野生状态下的小蜜蜂。就小蜜蜂和他们奇妙的“小房子”展开课题。
5、音乐欣赏:结合蜜蜂翅膀扇动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乐曲《野蜂飞舞》,感知并分析音乐中的速度(快速)、力度(渐强渐弱)、音色(小提琴及其弦乐显得急促碎弓)等音乐要素塑造了大群野蜂。
6、聆听歌曲《小蜜蜂》并要学生在原地小踏步,摆动双臂模仿蜜蜂扇动翅膀飞舞采蜜筑巢的动作。结合声音和肢体模仿,学生体验“我是一只小蜜蜂”。
第三、四教时
一、教学过程:
1、连接上一课的内容。
2、借助影视资料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小蜜蜂和它们精巧
的“小房子”。
3、学唱歌曲《小蜜蜂》。
A、教唱乐谱;
B、朗读歌词;
C、完成歌曲的演唱。
4、结合歌曲学习和乐曲欣赏完成作业:想像画《蜜蜂的家园》。
5、教师结合学生对蜜蜂的观察、了解,讲述一个蜜蜂筑巢的小故事。
二、欣赏弗朗西斯·舒伯特的小提琴独奏曲《蜜蜂》,或李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
三、教学:
1、鼓励学生对欣赏的乐曲、学唱的歌曲谈己的体验与感受。
2、能对自己和同学的美术作品做出恰当的,说一说自己的作品哪里比较满意,哪里有待提高。
3、通过对蜜蜂一课的学习,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对以后的学习会有什么启示。
四、教学思路拓展
1、蜜蜂每天辛勤酿蜜,而用于自己食用的蜜却少之又少,通过对小蜜蜂品行的了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奉献。
2、结合蜂房构造来探究科学、美观与实用的关系。蜂房给人类带来了哪些联想与启示?
3、蜂房为什么是六角形的?
蜜蜂造什么样形状的房子只是一种本能,但是,六角形的蜂房最省蜂蜡,空间最大。蜜蜂造的房子非常科学,所以说蜜蜂是杰出的“建筑师”。
美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粉红色和绿色给荷花和荷叶涂色。
2、尝试在给荷花与荷叶的涂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平涂方向。
3、体会对比颜色搭配的乐趣。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蜡笔人手一盒。
活动过程:
一、欣赏儿歌《荷花娃娃》,感知荷花和荷叶的颜色。
1、 教师出示在黑板上已经勾画好荷花和荷叶边线的画纸,问:这是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二、幼儿尝试探索不同的平涂方向。
1、个别幼儿示范涂色
教师:你知道荷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吗?怎样给它穿衣服呢?(请个别幼儿用粉红色的粉笔,示范顺着一个方向在荷花瓣上涂色)
教师用同样的.方法请另一个幼儿示范给荷叶涂色。
2、 讨论涂色的方向。
教师:他们是怎样给荷花和荷叶穿衣服的?他们是顺着什么方向涂色的呢?我们可以按照什么方向涂色呢?让幼儿迁移自己的已有经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幼儿尝试平涂。
1、 教师交代以下涂色要求: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给荷花与荷叶穿衣服。如果你用横向平涂的方法给荷花穿衣服,那么就可以用纵向平涂的方法给荷叶穿衣服。如果你想反过来也可以。
(2)在涂色穿衣服时,尽量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注意不要涂到边的外面。
2、 幼儿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带领幼儿欣赏自己的作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荷花娃娃》。
活动反思:
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从而陶冶了幼儿美的情操,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活动中教师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把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美工活动中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在美工活动中不仅要会观察、会思考,会操作,还要会说话。
美术教案 篇4
六年制小学美术第一册《蜗牛》教案 概要:让幼儿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以及活动特征。教材说明:本课教材中的蜗牛主要是用螺旋线画出不同动态的蜗牛,并添画环境。教学目的:1.掌握蜗牛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确地画出不同形态的蜗牛。2.通过画蜗牛,学生能掌握画圆形动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善于想象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圆形并用基本形画蜗牛。教学难点:画出蜗牛的不同动态。教具准备:1.老师准备:彩色粉笔、蜗牛动态变化分析图一幅、蜗牛在潮湿的草地上活动画一幅。2.学生准备:塑料水彩笔、美术课本、图画纸。教学方法:讲述法、演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1.导语:在夏天的雨季里,同学们都见到过蜗牛爬行的情景,看它那背着自己的“小屋”在草地上自由自在蠕动的姿态,真惹人喜爱。那么大家想不想把它那可爱的样子画下来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画蜗牛。
2.板书课题:蜗牛3.新授:(1)讲解怎样画蜗牛。演示画法(边演示边讲解)。画法步骤(用彩色粉笔画):请同学们练习两遍画法。(2)讲解怎样画各种姿态的蜗牛。师:蜗牛喜欢在潮湿的地方活动。它们有向前爬行的,有向后爬行的,有抬头的,有低头的等各种不同的姿态。这些神态各异的蜗牛,我们该如何去画呢?(出示蜗牛动态变化分析图一幅)抬头的向前爬的`向后爬的低头的(教师设问,各种姿态的蜗牛哪里在变动?)(3)教师总结蜗牛动态画法规律。强调:蜗牛不同动态的画法主要是肉体的变化,圆壳不动,因此画蜗牛先画圆壳,再根据蜗牛的不同动态画出肉体及触角。
美术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形与色有秩序的逐渐变化就叫渐变。渐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体会到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在视觉经验中,我们会感到树林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渐变,能感到山峦一层层的由浓到淡的色彩渐变,再如月亮的圆缺,向日葵的果实排列,植物的枝节生长,人的成长衰老过程等现象,无不充满着渐变的规律。因此渐变的表现手法广为应用。它符合自然的秩序和生命的运动,能表现时间变化和强烈的空间感,是令人心动的形式规律。
渐变有形状渐变,大小渐变,方向渐变,色彩渐变,增减渐变等,这节课重点给学生讲解色彩渐变中的明度渐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有效地使学生从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完善人格。教学时,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色彩世界,理解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渐变,并通过各种探究及实验活动,让学生学会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贴近生活,贴近感性认识,引发学生表现的欲望,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逐渐感受生活中渐变的美,初步学习渐变的装饰图纹,掌握渐变的排列规律和构成形式,并运用所学的渐变知识创作美术作品,并美化身边的事物。三、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渐变,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四、教学难点
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技巧,绘制富有趣味的明度渐变图案,用明度渐变的方法装饰生活。
五、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引入课题,板书课题——《渐变的美》。(二)讲述新知,实验探究
1、课堂小游戏教师出示小卡片,让学生来做排序小游戏,认识什么是明度的渐变,大屏幕出示明度渐变的`概念色彩明暗深浅不同程度的变化叫明度的渐变。
2、小实验
a.实验一:
①提出问题:怎样使调色盘上的颜色逐渐地、有规律地变浅?(课前已准备好调色盘)
②小组代表发言观点。
③小结:使一种色彩变浅,可以在这种颜色里逐渐地加白色颜料。白色的分量加入得越多,色彩就变得越浅。实验结果展示:(学生说老师添加不同程度的白色调匀然后在黑板上示范画出渐变或者多蘸水画出渐变,边画边提示学生:a.颜色一次要调出足够的量,最好能调成奶油状。b.水分要控制好,不要加太多的水。c.颜色调匀后再涂,笔要沿着图形的边缘画。d.每次加入的白色颜料的量应近于相等,否则色度变化就会过于跳跃或过于缓慢。)b.实验二:
①提出问题:怎样使调色盘上的色彩逐渐地、有规律地变暗。②小组探究讨论,得出结论。
2
③小结:使一种色彩变暗,可以在这种颜色里逐渐加黑色颜料。黑色的分量加入得越多,色彩就变得越暗。(提示:黑色不可加入过多)
c、用音符表现明度的渐变,学生唱(三、)作品欣赏
a、明度渐变作品欣赏通过小实验更深刻的认识了明度渐变的过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明度渐变的图案美、造型美、色彩美吧
b、学生作品欣赏教师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艺术家们绘制的明度渐变作品,真是美不胜收。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的作品,看看他们又有怎样精彩的表现。(四、)自由创作趣味体验
创作一幅有趣的明度渐变作品。作业要求:
a.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画在素描纸上,然后剪贴。b.选择一到两种简单的图形规律,构思要巧妙有新意。c.认真细致地表现出明度渐变的美。
教师辅导:教师在学生作业时巡回辅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引导纠正。(五、)作业展评,课题延伸
1、展示各组作品,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赏析。
a.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大家学习了明度渐变的知识,掌握了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创作了漂亮有趣的作品,同学们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
b.学生自评、互评:
说说本组作品体现了明度渐变的哪些特点?(纵深感、立体感、节奏感)作品哪一部分最让人满意,哪一部分有待改善?你最欣赏哪件作品,说说这件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c.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提醒学生在今后的美术学习需注意的方面。
d.欣赏渐变其他形式的美,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一个其他形式的渐变。(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得学习,我们不仅仅感受到了明度的渐变之美,还从作品试验当中感受到创造之美,生活当中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影子,希望我们大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融入生活中,去发现身边的美吧孩子们,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次再见。
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种类及生活环境,分析恐龙的外形特点,能够用绘画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恐龙。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欣赏、分析、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恐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环境。学生分析出恐龙的造型特点。结合图片、视频、立体造型创设情景,利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唤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表达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学情分析
《恐龙世界》属于《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中的造型·表现领域,“恐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从小就喜爱玩恐龙玩具,听关于恐龙的故事,看有关恐龙的动画片。因此从题目上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重点帮助学生了解霸王龙、三角龙、翼龙、雷龙等外形特征。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忆、表现恐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关注环境,训练他们的观察、记忆、表现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
2、教学难点 :恐龙的动态造型及合理地组织画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摸一摸)
1.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都装在这个“奇妙的口袋”里,谁来伸手摸一摸,感觉一下是什么呢?”
2.请一名学生描述。
生:“我摸到的好像是动物,有四条腿,而且身上很粗糙,好像是恐龙。”
师:“你真棒!快拿出来看看是不是恐龙呢?”
生:“是
3.教师出示恐龙模型,学生初步感知恐龙的的外形。
导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恐龙世界,一起来认识恐龙。”
出示课题:恐龙世界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造型·表现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因此本环节通过触摸感知恐龙外形,学生通过学生简单的语言描述,初步对恐龙有了一定的了解;次而欣赏恐龙的短片,让学生感知恐龙存在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讲授新知:
1.欣赏恐龙短片,学生观察。(评一评)
师:恐龙在2亿年前曾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他们生活的这个时期叫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然而有一天却突然消失,我们只能从考古学家发现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来感受他们真实的存在。下面我来看一段用3D动画复原恐龙生活的影片,让我们近距离接触这些远古的生命。
师:请结合刚才的影片,谁能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恐龙告诉大家吗?
学生回答:
师:听了同学们刚才的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掌握的知识真丰富,老师真为你们骄傲。
2.对比观察:(画一画)
1.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恐龙的外部特征。
师:现在,我们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只恐龙模型,每个小组分析恐龙外部的特征?
小组汇报:
恐龙的外形特征:
(1).雷龙:头小
(2).霸王龙:牙齿尖
(3).三角龙:头上有3个角
(4).剑龙:背上有骨板
我们常把恐龙分为两大类:植食恐龙和肉食恐龙
肉食恐龙特点:头巨大,牙齿锋利;前置短小,后肢粗壮;尾巴短而粗。植食恐龙。特点:头小,脖子长;四肢行走;尾巴长。
3.探究恐龙画法
恐龙的外形虽然有差异,但都由这4个部分组成:头、身体、四肢、尾巴。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画恐龙?
我们在画恐龙的时候先用线条画出它的轮廓。请看图片(雷龙和霸王龙)
谁能试着用线条画一只恐龙?
学生上台画恐龙。
师:他哪里画的最生动?画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下面看看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画线描雷龙和剑龙。(原创)片区公开课 (原创)片区公开课
(设计意图:由于恐龙的种类很多,而且样貌奇特,各不相同,所以通过对恐龙的对比,丰富学生对恐龙外形的了解和细致观察,利用自由讨论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通过细节去表现更具特点的恐龙,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4.色泽花纹:
老师:我们了解了恐龙外形,知道了各种各样恐龙的特点,但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动物在自然界中生活,为了保护自己,所以身上都有什么?
学生回答:花纹。
老师:对了,那我们就要给恐龙们添加花纹,涂上颜色。
教师出示添加花纹颜色的恐龙示范画。
在添加花纹时,可以用一些点线面的花纹。
5.背景的添加
老师:我们的恐龙世界里已经有许多小恐龙了,但我们的画面还是有些空,怎么办?
学生:添加背景。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添画背景,一幅恐龙世界完成。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视觉和审美经验,用范画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创新思维。)
三、艺术实践
布置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我们就来创造一个神秘的恐龙世界吧!
要点:
1.以绘画方法,画出恐龙,要求形象生动。
2.添画出恐龙生活的环境。
四、展示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1).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贴在黑板上
(2).师:谁能上台将自己画的恐龙心得介绍给大家?
(3).看看黑板上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谁画的色彩最鲜艳?
谁的构图最完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五、拓展:
师:恐龙毕竟是生活于远古年代,谁也没有亲眼见过,一些画家根据恐龙的遗骨化石还原以及地质历史研究的成果,进行合理想象,再现了恐龙的世界。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表现自己感兴趣的恐龙的。(图片展示)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巧妙利用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发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美术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在幼儿已初步掌握水墨画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性绘画。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讲述能力,使之萌发爱美的情趣。
3、 加深幼儿对夏天的认识。
活动准备:
1、 教具准备:①毛笔、宣纸、颜料、擦手巾;②录音机和音乐磁带、图片四幅。
2、 知识准备:布置幼儿平时注意观察夏天的景象。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教师启发性谈话,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夏天的认识和感受,萌发幼儿进行“多彩的夏天”主题画的创作愿望。
1、 引导幼儿讲出夏天最喜欢去的地方。
2、 丰富幼儿关于夏季的知识,激发创作欲望。
二、 基本部分
1、 出示四幅不同特点的图片,让幼儿通过观察,掌握主题化的`画面安排及色彩运用的方法,并能大胆用水墨画的手法进行创作绘画。
2、 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主题绘画;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3、 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画面进行讲述,要求讲得有顺序,较完整。
⑴请幼儿为自己的画命名。
⑵两人一起相互讲述画面。
⑶请个别幼儿独立讲述。
三、 结束部分
1、 教师将幼儿的作品挂在活动室四周,给幼儿欣赏。
2、 请幼儿评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3、 教师启发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象力丰富等方面进行讲评。
4、 幼儿随音乐做轻松活动,出活动室。
美术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1、通过对自己或同学的身影观察,激发对复杂平面形的兴趣,也对人体的形态留下较深的印象。人物的影子间接地反映人体的形态,因受光的角度和服装影响,使人形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因而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认识和表现有趣的人影轮廓的同时,更注重自我心中“影子大王”的想象和创造。
2、本课虽在手形想象画的基础上适当地提升难度,但把身体造型游戏、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能够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能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教学目标
1、增强自我情感流露及对事物的好奇心。2、初步接触依形想象并绘制的基本方法。3、初步认识较复杂的平面形,发展对形和色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观察后对影子进行更丰富的造型表现;
2、能进行一定的配色和创意造型与表现。
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难点:影子的互相重叠以及想象和描绘。
处理方法: 1、教师的语言与直观示范的启发与引导;2、带学生到操场上体验影子的不同变化;3、把从网络中收集到的有关影子资料展示给学生。
四、教学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到操场上去仔细观察有关树和自己、同学的不同变化的影子;
2、教师结合教材实际准备和收集网络上有关影子的资料;
3、教学直观示范作品等;
4、准备一些粉笔或者用水作画。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七、作业布置
用彩笔画一幅自己所观察、联想、想象到的影子作业并配上色彩;画面能看得出影子的变化效果,也可以在画面中写出自己观察、创作影子的所思、所想。
八、教学形成过程
一、教师带学生到外面操场上,指导学生分小组仔细观察树的影子、别人的、自己小手和其他部位的影子变化;
二、问题思考:如果把影子给重叠起来又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仔细观察树的影子、别人的、自己小手和其他部位的影子变化,边观察边互相说一说。
学生观察与思考,边回答教师的问题。
事先把准备要投影的物体、材料摆放在讲台或边上。
一、观赏与启发。
指导学生分小组先进行自由观察,把观察到的感受在小组里说一说。
二、请每个小组同学用自己的`小手在太阳光线投射下的不同变化。
三、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用对称的方法用已准备的粉笔或者水进行描绘。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四、看一看重叠后的影子有什么新的不同变化?
五、请你对所描绘的影子展开想象和联想。
六、让学生在的这一活动过程中,根据各自的所看到的、所感所想,进行有趣的描绘,并找到适合表现的方法。
七、教师作简单的作业布置。
一、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个人都要观察、尝试影子变化所带来的兴趣;
二、讨论并说一说对影子的了解和认识;
三、学生主要观察物体对影子所呈现的不同变化效果;
四、重点学习、观察影子重叠的变化。
五、学习运用对称的描绘方法进行联想、想象和创意。
六、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创作:
① 用粉笔或者水进行造型;
② 有主题的所感所想,进行 想象、联想、 创作;
七、鼓励学生要有与别人不同的想法,还可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创作。
八、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评价要求及标准。
要注意每小组要有距离,每小组要选出正、副小组长负责自己的活动。
提醒学生作业时注意环境卫生。
指导每个小组参观其他小组的作业情况,根据评价标准进行简单评价每小组有创意的作品。
让学生作简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选一选哪一小组在学习中比较认真,作业效果也比较好。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并把与众不同的作品拍照留作资料。
九、教学拓展
本课教学设计须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对人物形态及变化的关注,通过让学生参与身体造型游戏激发他们的好奇和发现新事物形象的热情。将认识较复杂的平面形和依形想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我的成我是影子大王的自我情感之中,使之有利于学生的态度表达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02-20
《美术》教案02-17
(精选)美术教案09-29
【经典】美术教案09-02
美术教案【经典】07-22
美术教案【精选】07-20
(经典)美术教案07-21
[经典]美术教案07-31
美术教案(经典)07-31
美术教案[经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