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2 08:15:4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6篇(实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6篇(实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中,前者还是教学难点。

  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第一课时

  基本教法

  指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方法读懂重点语句,进而读懂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18 她是我的朋友。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读读课文,现在就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读。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字音都读准了吗?

  (注意正音)

  2、教学生字:

  这一课共有8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记住(重点指导读准“输”、“拭”的读音)。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点:知道小女孩伤势严重,要马上输血。知道了小男孩为小女孩输血。)

  2、小女孩伤势严重,输血迫在眉睫,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问题:小男孩在献血时,心里怎么想?)

  (板:内心活动)

  四、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板:神态、动作) 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先指名读重点句,再问课文提了什么问题。

  3、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联系《爬天都峰》理解犹豫的心情。)

  (板书:举放举犹豫)

  4、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⑴ 指名读。

  ⑵ 老师范读:

  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自己再把句子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

  ⑶ 再指名读。

  ⑷ 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5、重点句2、3、4:

  ⑴ 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⑵ 小组讨论。

  ⑶ 重点句2:

  ① 课件2: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② 哪个小组汇报一下,刚才你们提了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

  (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害怕、掩饰)

  ③ 小结:

  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⑷ 重点句3:

  ① 出示课件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

  ②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饰)

  ⑸ 重点句4:

  ① 出示课件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② 哪个组要汇报?

  (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怕。)

  (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⑹ 小结: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到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饰自己的害怕,又说明什么?

  ⑺ 感情朗读:

  ① 出示课件5:

  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然后把这几个重点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② 谁来读给大家听,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地方读出来。

  五、人物评价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 有过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认为他可爱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回去把课文读熟,也可以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苯沂究翁狻K谆八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弊远量挝摹L崾疽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比隙辽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毖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2本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四、自我评价,调节补救

  评价题:

  1笨雌匆簦写词语;

  2北纫槐龋再组词;

  3毙唇义词;

  4毖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

  5备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学生评价后,根据自己薄弱环节作补偿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青花》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父子俩的感人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一代又一代像文中父子那样的瓷器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与创新默默地奉献着。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这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文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创新精神的赞美之情;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重点:了解文中的儿子在“修复——复制——自制”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

  本课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的含义和对青花瓷艺人执著创新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运用媒体让学生通过视、听感知青花瓷,帮助学生理解青花乃“人间瑰宝”。

  2、品读原因体会父亲的默默企盼

  我先用媒体展示一个空白表格,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尔后让学生观察视频,感悟父亲对儿子所寄予的厚望,激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探寻兴趣。

  3、研读经过感悟儿子苦觅配方的心路历程

  在这环节中,我用媒体展示问题,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儿子修复青花瓷瓶的艰辛。在教学儿子寻觅配方的第三阶段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再次借用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纷至沓来”。整个寻觅过程,我以表格带领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用媒体展示各个环节,突出重点。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最后环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从欣赏舞蹈《青花》视频片断中去联系生活谈谈对“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理解。意在引领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步入生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懂得只有时刻保持创新精神,人生才有更辉煌的成就,从而达到对文本情感理解的升华。

  三、教学反思

  (1)有效落实了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学生语感培养。如:在学习“儿子”艰难寻找青花创作配方的语段时,我进行了配乐范读,引导学生对全文重点语段反复朗读。

  注重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句时,结合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欣赏青花舞蹈和青花旗袍,由艺术、服装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升到对人生也需要创新的理解。

  注重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如在品读“儿子”寻觅青花创作配方的心路历程中,由学生生生互评,自主评价。

  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儿子”寻觅制作青花瓷配方的第三个阶段内容。

  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如语言、学习方法的积累等。

  (2)突出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不可能走进每节课堂,也不可能节节制作flash课件。本节课我着重注意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如:在引入环节中,我用媒体展示丰富的青花瓷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初步感知“青花”,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激发学生对儿子怎样创作青花的探究;

  在品读父亲交给儿子残缺青花瓷瓶这一语段时,运用一段动画,让学生从中感悟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企盼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分析“儿子”艰难寻找青花的语段内容时,结合内容运用媒体同步播放表现迷惘情感的轻音乐,带领学生入情入景,体会“儿子”寻找青花的艰辛;

  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儿子”对青花瓷的寻觅过程,我设计了“修复——复制——自制”过程的表格,一步步引领学生理解青花创作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这也是对青花探寻过程的梳理和归纳,自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拓展环节,播放舞蹈《青花》视频片断,让学生在艺术创新中升华“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文本内涵。

  这些都突出了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好地服务了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教学方法

  依纲自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

  板书设计

  29 我的老师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

  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作业设计:

  1、继续写作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在以前呢,大家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带领下总是能够很快地学会生字,并将生字认会,那么今天老师不参于大家的学习之中,小朋友们通过自学能否将本课的生字给消灭掉呢?

  二、识字

  1、自主识字。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告诉小朋友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3、识字方引导。

  (1)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

  (5)编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三、写字指导。

  进行写字教学时,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示范后,先让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位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如,“另”原来是“拐”的一半呀!“朗”字左边原来不是“良”!“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给以鼓励、总结、概括,再引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继续学习本课,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提问。

  2、“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自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二、朗读感悟

  1、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2、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主读书思考。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小朋友、妈妈说的话。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读课文结尾朗志万的话,说说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教师提示下面几中理解引导学生讨论。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5、再整体读课文,想想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以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日积月累

  积累自已对自已有帮助的词和句。

  四、实践活动

  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叠词,掌握词语的恰当搭配,运用标点符号,练习写好钢笔字,进行阅读欣赏,写一篇介绍文化古迹的习作。

  2、通过学生自由练习,小组合作搜集资料,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积累词语,练习写字,并通过阅读文化古迹的资料,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写字,习作

  教学难点:

  习作

  教学准备:

  一些文化古迹的资料,毛笔和墨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超市”,说说这8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2、仿说叠词,并写一写。

  3、选择一个词造句。

  4、再读词语,识记。

  二、连连读读:

  1、出示“连连读读”,自由读左右两边的词语。

  2、看看这些词语是什么词?

  3、连线,和同学交流。

  4、师生配合朗读。

  三、加标点:

  1、复习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有什么不同的用法。

  2、读书上的句子,自己填写。

  3、交流汇报,评价填写情况。

  4、板书答案,齐读句子。

  四、写字板:

  1、出示写字板中的6个字。

  2、观察字的结构,发现规律。

  3、重点指导“罚”和“寿”字的写法。

  4、学生完成写字板,教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叠词,完成了连线题、给句子加标点,并做好的写字板,同学们收获不少。

  六、作业设计:

  1、在第三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叠词,抄写在摘抄本上。

  2、将第三单元的生字抄写两遍并听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引入阅读欣赏:

  1、读短文,标记生字。

  2、想办法解决生字词。

  二、理解短文:

  1、指名读文,想想罗马城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摘抄词语。

  3、合作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三、介绍一处文化古迹:

  1、把收集到的文化古迹的资料和图片拿出来在小组内进行介绍。

  2、小组推荐成员在班里进行介绍。

  3、评价介绍的情况。

  4、展示资料和图片,张贴。

  四、作业:

  根据习作要求回家完成好作文。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佛走进了文化古迹的.大观园,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好资料,我们的祖国有许多文明世界的文化古迹,让我们了解一下。

  六、作业设计:

  1、张贴搜集到的资料。

  2、写好介绍文化古迹的习作。

  第三课时

  一、指导写作:

  1、围绕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来写,写清楚这一古迹的名称、地点、建造的年代和特点,以及与这一古迹相关的故事。

  2、学生写作。教师个别指导。

  二、修改习作:

  1、生自己修改,同学互批。

  2、展示学生的作文,集体修改。

  3、进一步修改作文。

  三、眷抄作文:

  1、修改作文初稿,眷抄学生作文。

  2、检查抄好的作文。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会了写介绍文化古迹的作文。

  五、作业设计:

  张贴优秀作文。

  板书设计:

  古迹名称 地点 形成 年代

  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6篇(实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3-29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

小学语文教案11-06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01-10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0-11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2-2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11

小学语文教案6篇(实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6篇(实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中,前者还是教学难点。

  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第一课时

  基本教法

  指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方法读懂重点语句,进而读懂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18 她是我的朋友。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读读课文,现在就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读。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字音都读准了吗?

  (注意正音)

  2、教学生字:

  这一课共有8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记住(重点指导读准“输”、“拭”的读音)。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点:知道小女孩伤势严重,要马上输血。知道了小男孩为小女孩输血。)

  2、小女孩伤势严重,输血迫在眉睫,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问题:小男孩在献血时,心里怎么想?)

  (板:内心活动)

  四、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板:神态、动作) 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先指名读重点句,再问课文提了什么问题。

  3、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联系《爬天都峰》理解犹豫的心情。)

  (板书:举放举犹豫)

  4、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⑴ 指名读。

  ⑵ 老师范读:

  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自己再把句子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

  ⑶ 再指名读。

  ⑷ 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5、重点句2、3、4:

  ⑴ 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⑵ 小组讨论。

  ⑶ 重点句2:

  ① 课件2: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② 哪个小组汇报一下,刚才你们提了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

  (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害怕、掩饰)

  ③ 小结:

  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⑷ 重点句3:

  ① 出示课件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

  ②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饰)

  ⑸ 重点句4:

  ① 出示课件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② 哪个组要汇报?

  (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怕。)

  (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⑹ 小结: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到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饰自己的害怕,又说明什么?

  ⑺ 感情朗读:

  ① 出示课件5:

  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然后把这几个重点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② 谁来读给大家听,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地方读出来。

  五、人物评价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 有过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认为他可爱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回去把课文读熟,也可以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苯沂究翁狻K谆八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弊远量挝摹L崾疽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比隙辽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毖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2本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四、自我评价,调节补救

  评价题:

  1笨雌匆簦写词语;

  2北纫槐龋再组词;

  3毙唇义词;

  4毖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

  5备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学生评价后,根据自己薄弱环节作补偿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青花》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父子俩的感人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一代又一代像文中父子那样的瓷器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与创新默默地奉献着。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这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文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创新精神的赞美之情;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重点:了解文中的儿子在“修复——复制——自制”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

  本课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的含义和对青花瓷艺人执著创新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运用媒体让学生通过视、听感知青花瓷,帮助学生理解青花乃“人间瑰宝”。

  2、品读原因体会父亲的默默企盼

  我先用媒体展示一个空白表格,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尔后让学生观察视频,感悟父亲对儿子所寄予的厚望,激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探寻兴趣。

  3、研读经过感悟儿子苦觅配方的心路历程

  在这环节中,我用媒体展示问题,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儿子修复青花瓷瓶的艰辛。在教学儿子寻觅配方的第三阶段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再次借用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纷至沓来”。整个寻觅过程,我以表格带领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用媒体展示各个环节,突出重点。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最后环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从欣赏舞蹈《青花》视频片断中去联系生活谈谈对“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理解。意在引领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步入生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懂得只有时刻保持创新精神,人生才有更辉煌的成就,从而达到对文本情感理解的升华。

  三、教学反思

  (1)有效落实了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学生语感培养。如:在学习“儿子”艰难寻找青花创作配方的语段时,我进行了配乐范读,引导学生对全文重点语段反复朗读。

  注重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句时,结合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欣赏青花舞蹈和青花旗袍,由艺术、服装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升到对人生也需要创新的理解。

  注重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如在品读“儿子”寻觅青花创作配方的心路历程中,由学生生生互评,自主评价。

  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儿子”寻觅制作青花瓷配方的第三个阶段内容。

  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如语言、学习方法的积累等。

  (2)突出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不可能走进每节课堂,也不可能节节制作flash课件。本节课我着重注意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如:在引入环节中,我用媒体展示丰富的青花瓷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初步感知“青花”,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激发学生对儿子怎样创作青花的探究;

  在品读父亲交给儿子残缺青花瓷瓶这一语段时,运用一段动画,让学生从中感悟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企盼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分析“儿子”艰难寻找青花的语段内容时,结合内容运用媒体同步播放表现迷惘情感的轻音乐,带领学生入情入景,体会“儿子”寻找青花的艰辛;

  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儿子”对青花瓷的寻觅过程,我设计了“修复——复制——自制”过程的表格,一步步引领学生理解青花创作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这也是对青花探寻过程的梳理和归纳,自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拓展环节,播放舞蹈《青花》视频片断,让学生在艺术创新中升华“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文本内涵。

  这些都突出了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好地服务了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教学方法

  依纲自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

  板书设计

  29 我的老师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

  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作业设计:

  1、继续写作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在以前呢,大家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带领下总是能够很快地学会生字,并将生字认会,那么今天老师不参于大家的学习之中,小朋友们通过自学能否将本课的生字给消灭掉呢?

  二、识字

  1、自主识字。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告诉小朋友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3、识字方引导。

  (1)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

  (5)编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三、写字指导。

  进行写字教学时,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示范后,先让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位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如,“另”原来是“拐”的一半呀!“朗”字左边原来不是“良”!“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给以鼓励、总结、概括,再引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继续学习本课,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提问。

  2、“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自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二、朗读感悟

  1、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2、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主读书思考。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小朋友、妈妈说的话。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读课文结尾朗志万的话,说说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教师提示下面几中理解引导学生讨论。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5、再整体读课文,想想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以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日积月累

  积累自已对自已有帮助的词和句。

  四、实践活动

  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叠词,掌握词语的恰当搭配,运用标点符号,练习写好钢笔字,进行阅读欣赏,写一篇介绍文化古迹的习作。

  2、通过学生自由练习,小组合作搜集资料,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积累词语,练习写字,并通过阅读文化古迹的资料,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写字,习作

  教学难点:

  习作

  教学准备:

  一些文化古迹的资料,毛笔和墨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超市”,说说这8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2、仿说叠词,并写一写。

  3、选择一个词造句。

  4、再读词语,识记。

  二、连连读读:

  1、出示“连连读读”,自由读左右两边的词语。

  2、看看这些词语是什么词?

  3、连线,和同学交流。

  4、师生配合朗读。

  三、加标点:

  1、复习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有什么不同的用法。

  2、读书上的句子,自己填写。

  3、交流汇报,评价填写情况。

  4、板书答案,齐读句子。

  四、写字板:

  1、出示写字板中的6个字。

  2、观察字的结构,发现规律。

  3、重点指导“罚”和“寿”字的写法。

  4、学生完成写字板,教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叠词,完成了连线题、给句子加标点,并做好的写字板,同学们收获不少。

  六、作业设计:

  1、在第三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叠词,抄写在摘抄本上。

  2、将第三单元的生字抄写两遍并听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引入阅读欣赏:

  1、读短文,标记生字。

  2、想办法解决生字词。

  二、理解短文:

  1、指名读文,想想罗马城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摘抄词语。

  3、合作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三、介绍一处文化古迹:

  1、把收集到的文化古迹的资料和图片拿出来在小组内进行介绍。

  2、小组推荐成员在班里进行介绍。

  3、评价介绍的情况。

  4、展示资料和图片,张贴。

  四、作业:

  根据习作要求回家完成好作文。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佛走进了文化古迹的.大观园,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好资料,我们的祖国有许多文明世界的文化古迹,让我们了解一下。

  六、作业设计:

  1、张贴搜集到的资料。

  2、写好介绍文化古迹的习作。

  第三课时

  一、指导写作:

  1、围绕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来写,写清楚这一古迹的名称、地点、建造的年代和特点,以及与这一古迹相关的故事。

  2、学生写作。教师个别指导。

  二、修改习作:

  1、生自己修改,同学互批。

  2、展示学生的作文,集体修改。

  3、进一步修改作文。

  三、眷抄作文:

  1、修改作文初稿,眷抄学生作文。

  2、检查抄好的作文。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会了写介绍文化古迹的作文。

  五、作业设计:

  张贴优秀作文。

  板书设计:

  古迹名称 地点 形成 年代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