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2 08:55:1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实用(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

  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 、打气筒 。

  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20xx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

  二、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1.师:小结大家的假设,我们看到的火箭在飞行时,总是一部份向前运动,另一部份向反方向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运动现象吗?

  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

  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

  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 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 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1.如果从物体内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气,物体会不会运动?运动方向又怎样呢?还可以做哪些实验?

  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

  3. 教师小结: 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

  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

  (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

  (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思考:需要装多少水?水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需要打多足的气?空气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

  5.分小组放飞火箭

  教师要求:

  (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

  (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夹套保温泵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LC型罗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CB系列齿轮油泵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办法让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仍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2、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猜想,意识到要保持航向就应该调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自由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6、拓展活动: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作业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板书设计:

  小帆船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风的两面性: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风的作用。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但对于风的两面性学生还认识不到,通过本课的举例解释,学生认识到了风力的两面性,知道对于风力要想办法利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科学教案 篇4

  第一单元

  1、《杠杆的科学》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理想,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

  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从第二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2、《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

  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教学参考中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个环节实验速度缓慢,时间被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更要用视频播放来分析

  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

  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4、《轮轴的秘密》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本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5、《定滑轮和动滑轮》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教师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很高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来看,本课挖深一层就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轮组》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

  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10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7、《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课的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集体备课时大家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光学实验盒》的盒盖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时间紧密,效率提高,内容落实到位。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自然要把自行车搬到教室里了。

  通过教学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信心。

  以后的教学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的类型,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视频的效果应该会很不错。2、踏脚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拆卸挡板,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第二单元

  1、《抵抗弯曲》

  本节课,我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柱子和横梁;第二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即探究横梁的宽度与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综合运用研究横梁平放与竖放。课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上好这节课,我认为在实验中要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控制变量法。因此,在实验之前,我让学生讨论为使实验公平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垫纸桥的高度都要统一即桥的高度相同”,有的也提出“桥架空的长度要保持一致”,有的学生补充“垫圈要放在中间,并且要轻放”。在我的引导之下,又得到了统一的弯曲标准——纸梁中间接触桌面。这些回答,很好地

  解决了如何控制变量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明白这几点,我综合概括后以课件的形式放映。但是,由于我的仓促,学生看的时间过于短。经过这次实验,我发现在今后实验素材的准备上,我要更加地仔细,清楚讲明要求。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拱形这一形状,学生还是认识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学生却没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要认识到拱形承重的力量,还需要知道拱形为何能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的突破,必须借助于实验,通过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数据,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本课实验在操作上并没有什么难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推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搭一个西瓜拱的活动,有必要稍作改动。第一,这个季节,西瓜是挺贵的,教学成本太高;第二,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见的最好;第三,课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难度。我的处理是:1、教师用冬瓜演示搭一个冬瓜拱,然后压重物,如钩码盒,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也去尝试一下。之所以选用冬瓜,是因为其即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师演示指导时,要特别说明冬瓜块的切法:刀口指向圆心。2、课外要求学生回家用冬瓜也搭个冬瓜拱试试,做完后冬瓜仍可烧菜吃不会浪费。

科学教案 篇5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是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油、水、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彩色笔或墨汁等。

  【学案】

  《4吸热和散热》学案

  一.我看书:看书,熟悉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找两个同样大小的鞋盒,在鞋盒的一侧挖一个小圆孔,再剪同样大小的一个纸板和一个金属板,如书24页图示,准备实验用。

  2.观察自家冰箱后的散热板的颜色,想一想为什么是黑色的?

  3.你注意过住沙漠地区人的服装有什么特色吗?什么会这样?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做实验记录,并画出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曲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

  2.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问题也是导入的一个方法,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热的现象和有关问题有了一些了解。)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质疑: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预测。

  3.实验一: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1)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师生共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①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加热时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水

  油

  ②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分钟。

  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水

  油

  ③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规律吗?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将温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二)研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猜测:

  3.按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1)把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再把它们拿回阴凉处,8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这个实验在次说明金属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纸快。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三.总结

  1.通过油和水、纸板和金属板的吸热和散热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四.作业

  1.完成实验记录。

  2.调查:询问家长,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是否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2.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由于液体。

  2.那么通知不同颜色的相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相同?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二.探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4.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5.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6.学生分组实验。

  7.学生汇报数据,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物质,深色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升温慢,降温也慢。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的;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样做的?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形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四.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2.学生讨论,设计图纸,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展示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4.评一评:哪个实验小组设计的保温杯好?

  五.总结

  1.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水快,同种物质,颜色深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颜色浅的快。

  2.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六.作业

  1.能解释生活中的利用吸热和散热原理的现象。

  2.完成实验记录。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油 快 快

  水 慢 慢

  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速度不同。

  物质吸热快散热也快,吸热慢散热也慢。

  深色快快

  浅色慢慢

科学教案 篇7

  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

  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3.磁性和磁极。

  过程与方法:

  1.能边玩边思考和交流,从玩中发现磁铁的性质。

  2.能运用磁铁的性质解释现象和制作玩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表达和交流。

  2.激发探究兴趣。

  3.通过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学具:每4人一组

  桌面——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水槽(有水)

  桌肚——回形针、泡沫板

  实验记录单

  教具:磁铁鱼(用泡沫做,里面藏一块条形磁铁)、课件、多种形状的磁铁、

  渗透:回形针排队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很有趣的动画片,想看吗?一起看屏幕(点击播放《猫和老鼠》)。

  知道Tom用的是什么秘密武器?同意吗?(板书:磁铁)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到它能吸引铁熨斗)

  对,我们把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板书:磁性)

  二、自主探究磁铁的性质

  (一)学生回忆平时玩

  看来你肯定玩过磁铁,还有人玩过吗?既然玩过,那你们一定从玩中已经发现了磁铁的很多秘密,是吧?把这些秘密先在小组里说说,过会儿全班交流。

  预设:

  1.磁铁有各种形状

  对!瞧,(课件出示马蹄形、条形、环形磁铁),这是我们常用的,第几个和刚才汤姆拿的一样?对,它叫马蹄磁铁,这个叫条形磁铁,最后一个叫环形磁铁。名如其形!你们看这里还有球形磁铁、柱形磁铁(出示实物),形状太多了!

  2.相吸和相斥

  你是怎么发现的?(请给大家演示一下)

  有谁没有过这样的`体会?(让这部分同学拿着试一试)(板书:相吸、相斥)

  3.隔着物体也能吸。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桌面上放一块磁铁,用桌面下的磁铁带着走)

  (二)提供材料现场玩

  不错,一个个从玩中发现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你们还想再玩一玩吗?

  行!老师给每组提供了磁铁和回形针,就这两样。比一比哪个小组会玩,看看哪个组能从玩中发现磁铁更多的秘密。注意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这张纸上。

  预设:

  (1)一个接一个的排列,说明磁性能够传递。(板书:可以传递)

  (2)把磁铁往回形针堆里放,磁铁总是会有两个部位吸引的多。

  吸得多的部位说明了什么呢?(磁性强)

  揭示概念:我们把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板书:磁极)

  (三)老师引导深入玩

  刚才看到同学们玩得那么开心,老师手也有点痒痒,我也来玩一个!我用泡沫做了一条鱼,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师用水槽取水),而且它还能自由转动。来个比赛,如果鱼头朝南算老师赢,如果鱼头朝其它三个方向都算同学们赢。行吗?为了公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拨动鱼并宣布结果。

  (1)诱生质疑

  哈哈,老师的运气真好,每次都赢!

  (2)揭开谜底

  鱼有问题?你帮大家看看!

  (3)讲解步骤

  你们也想动手做做这个有趣的实验吗?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树进行观察,研究,体验情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2、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科学教案实用(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4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精选】08-09

科学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实用(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

  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 、打气筒 。

  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20xx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

  二、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1.师:小结大家的假设,我们看到的火箭在飞行时,总是一部份向前运动,另一部份向反方向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运动现象吗?

  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

  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

  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 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 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1.如果从物体内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气,物体会不会运动?运动方向又怎样呢?还可以做哪些实验?

  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

  3. 教师小结: 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

  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

  (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

  (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思考:需要装多少水?水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需要打多足的气?空气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

  5.分小组放飞火箭

  教师要求:

  (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

  (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夹套保温泵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LC型罗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CB系列齿轮油泵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办法让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仍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2、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猜想,意识到要保持航向就应该调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自由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6、拓展活动: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作业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板书设计:

  小帆船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风的两面性: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风的作用。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但对于风的两面性学生还认识不到,通过本课的举例解释,学生认识到了风力的两面性,知道对于风力要想办法利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科学教案 篇4

  第一单元

  1、《杠杆的科学》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理想,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

  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从第二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2、《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

  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教学参考中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个环节实验速度缓慢,时间被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更要用视频播放来分析

  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

  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4、《轮轴的秘密》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本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5、《定滑轮和动滑轮》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教师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很高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来看,本课挖深一层就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轮组》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

  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10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7、《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课的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集体备课时大家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光学实验盒》的盒盖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时间紧密,效率提高,内容落实到位。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自然要把自行车搬到教室里了。

  通过教学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信心。

  以后的教学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的类型,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视频的效果应该会很不错。2、踏脚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拆卸挡板,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第二单元

  1、《抵抗弯曲》

  本节课,我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柱子和横梁;第二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即探究横梁的宽度与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综合运用研究横梁平放与竖放。课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上好这节课,我认为在实验中要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控制变量法。因此,在实验之前,我让学生讨论为使实验公平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垫纸桥的高度都要统一即桥的高度相同”,有的也提出“桥架空的长度要保持一致”,有的学生补充“垫圈要放在中间,并且要轻放”。在我的引导之下,又得到了统一的弯曲标准——纸梁中间接触桌面。这些回答,很好地

  解决了如何控制变量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明白这几点,我综合概括后以课件的形式放映。但是,由于我的仓促,学生看的时间过于短。经过这次实验,我发现在今后实验素材的准备上,我要更加地仔细,清楚讲明要求。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拱形这一形状,学生还是认识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学生却没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要认识到拱形承重的力量,还需要知道拱形为何能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的突破,必须借助于实验,通过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数据,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本课实验在操作上并没有什么难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推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搭一个西瓜拱的活动,有必要稍作改动。第一,这个季节,西瓜是挺贵的,教学成本太高;第二,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见的最好;第三,课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难度。我的处理是:1、教师用冬瓜演示搭一个冬瓜拱,然后压重物,如钩码盒,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也去尝试一下。之所以选用冬瓜,是因为其即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师演示指导时,要特别说明冬瓜块的切法:刀口指向圆心。2、课外要求学生回家用冬瓜也搭个冬瓜拱试试,做完后冬瓜仍可烧菜吃不会浪费。

科学教案 篇5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是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油、水、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彩色笔或墨汁等。

  【学案】

  《4吸热和散热》学案

  一.我看书:看书,熟悉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找两个同样大小的鞋盒,在鞋盒的一侧挖一个小圆孔,再剪同样大小的一个纸板和一个金属板,如书24页图示,准备实验用。

  2.观察自家冰箱后的散热板的颜色,想一想为什么是黑色的?

  3.你注意过住沙漠地区人的服装有什么特色吗?什么会这样?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做实验记录,并画出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曲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

  2.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问题也是导入的一个方法,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热的现象和有关问题有了一些了解。)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质疑: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预测。

  3.实验一: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1)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师生共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①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加热时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水

  油

  ②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分钟。

  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水

  油

  ③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规律吗?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将温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二)研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猜测:

  3.按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1)把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再把它们拿回阴凉处,8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这个实验在次说明金属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纸快。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三.总结

  1.通过油和水、纸板和金属板的吸热和散热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四.作业

  1.完成实验记录。

  2.调查:询问家长,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是否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2.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由于液体。

  2.那么通知不同颜色的相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相同?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二.探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4.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5.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6.学生分组实验。

  7.学生汇报数据,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物质,深色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升温慢,降温也慢。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的;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样做的?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形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四.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2.学生讨论,设计图纸,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展示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4.评一评:哪个实验小组设计的保温杯好?

  五.总结

  1.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水快,同种物质,颜色深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颜色浅的快。

  2.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六.作业

  1.能解释生活中的利用吸热和散热原理的现象。

  2.完成实验记录。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油 快 快

  水 慢 慢

  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速度不同。

  物质吸热快散热也快,吸热慢散热也慢。

  深色快快

  浅色慢慢

科学教案 篇7

  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

  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3.磁性和磁极。

  过程与方法:

  1.能边玩边思考和交流,从玩中发现磁铁的性质。

  2.能运用磁铁的性质解释现象和制作玩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表达和交流。

  2.激发探究兴趣。

  3.通过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学具:每4人一组

  桌面——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水槽(有水)

  桌肚——回形针、泡沫板

  实验记录单

  教具:磁铁鱼(用泡沫做,里面藏一块条形磁铁)、课件、多种形状的磁铁、

  渗透:回形针排队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很有趣的动画片,想看吗?一起看屏幕(点击播放《猫和老鼠》)。

  知道Tom用的是什么秘密武器?同意吗?(板书:磁铁)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到它能吸引铁熨斗)

  对,我们把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板书:磁性)

  二、自主探究磁铁的性质

  (一)学生回忆平时玩

  看来你肯定玩过磁铁,还有人玩过吗?既然玩过,那你们一定从玩中已经发现了磁铁的很多秘密,是吧?把这些秘密先在小组里说说,过会儿全班交流。

  预设:

  1.磁铁有各种形状

  对!瞧,(课件出示马蹄形、条形、环形磁铁),这是我们常用的,第几个和刚才汤姆拿的一样?对,它叫马蹄磁铁,这个叫条形磁铁,最后一个叫环形磁铁。名如其形!你们看这里还有球形磁铁、柱形磁铁(出示实物),形状太多了!

  2.相吸和相斥

  你是怎么发现的?(请给大家演示一下)

  有谁没有过这样的`体会?(让这部分同学拿着试一试)(板书:相吸、相斥)

  3.隔着物体也能吸。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桌面上放一块磁铁,用桌面下的磁铁带着走)

  (二)提供材料现场玩

  不错,一个个从玩中发现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你们还想再玩一玩吗?

  行!老师给每组提供了磁铁和回形针,就这两样。比一比哪个小组会玩,看看哪个组能从玩中发现磁铁更多的秘密。注意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这张纸上。

  预设:

  (1)一个接一个的排列,说明磁性能够传递。(板书:可以传递)

  (2)把磁铁往回形针堆里放,磁铁总是会有两个部位吸引的多。

  吸得多的部位说明了什么呢?(磁性强)

  揭示概念:我们把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板书:磁极)

  (三)老师引导深入玩

  刚才看到同学们玩得那么开心,老师手也有点痒痒,我也来玩一个!我用泡沫做了一条鱼,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师用水槽取水),而且它还能自由转动。来个比赛,如果鱼头朝南算老师赢,如果鱼头朝其它三个方向都算同学们赢。行吗?为了公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拨动鱼并宣布结果。

  (1)诱生质疑

  哈哈,老师的运气真好,每次都赢!

  (2)揭开谜底

  鱼有问题?你帮大家看看!

  (3)讲解步骤

  你们也想动手做做这个有趣的实验吗?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树进行观察,研究,体验情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2、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