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5 10:31:0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数字0及与其他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理解0的含义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0。

  师:大家有没有玩过摘苹果的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

  出示课件,组织学生进行摘苹果活动。

  师问:树上有几个苹果?

  谁能摘下数字最大的苹果?

  数字最小的苹果?

  比5大的苹果?

  比5小的苹果?

  问:5为什么不摘?

  现在还有几个苹果?

  用数字几来表示?(将苹果奖给回答正确的同学)

  树上还有苹果吗?怎样来表示?

  (1)小组讨论表示方法、符号。

  (2)展示符号和图案。

  (3)师讲授0(阿拉伯数字,世界通用)。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摘苹果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它表示没有的意思(板书:没有)。像刚才这样一个苹果也没有,都用0表示。

  活动二:教学写0

  向学生说明笔顺,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觉得0像什么?

  (2)教师示范写0,边写边说明笔顺:从上到下,从左往右,起笔收笔要相连,成椭圆形。

  (3)学生书空。

  (4)学生在课本的小方格写0。比一比谁写得好,写完的同学在你认为写得好的0下面打,同桌互相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客观、公正评价、欣赏他人和自己的意识。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并和同桌互相交流,欣赏对方。这样不仅认识到自己好的一面,同时也利于找出不足并进行弥补。]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的0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见过0?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0,从而加深对0的认识和理解。]

  (2)指导学生认识尺子上的0和0的作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同位说一说。

  汇报发现的结果。

  师:(教师指着0度线)这条0度线表示什么意思?(板书:起点)

  [设计意图: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知识教学融于有趣的跑步比赛活动中,以动促思,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课件出示练习:青蛙跳远。

  认识温度计上的0和0的作用。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交流自己猜测的情况。然后再填写,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提问题,既加深0表示起点的意思,又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对数序的理解。]

  活动四:练习:

  1、听数拿小棒:5、3、0

  2、听数伸手指:4、3、1、2、0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有意识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五:小结:你学了哪些知识?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0,知道它可以表示没有和起点的意思。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它、用到它,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整理,又锻炼了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养成从生活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习惯。]

  板书设计:

  快乐课堂

  0的认识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同学们的兴趣很高,都争先恐后的要参加到游戏当中去,理解了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0的意义,同时找一找生活中的0,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字,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尺子上的0,温度计上的0的含义不理解,以后这方面要加强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答方法。即求两次剩余。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第一种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意义。

  教具和学具

  写有复习准备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应用题(要求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

  1.一个星期上5天课,4个星期一共上多少天课?

  2.4个同学一共画了24张画,平均每个同学画几张画?

  3.一本故事书有96页,已经看了18页,还剩多少页?

  4.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学生解答后,教师把第4题添上一个条件“做小旗用去9张”。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设疑引入

  例题出示后,让学生默读题,理解题意,接着教师设疑:“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有所不同,该怎样解答呢?”教师设疑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试着分析解答,根据学生分析,教师同时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边画线段图边分析。

  (1)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19(张))

  (2)还剩多少张?(19-9=10(张))

  接着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同时将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分别写在算式上面。并请同学在图上亲自指一指“30-11=19”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19-9=10”是从哪一段去掉哪一段,剩下的又是哪一段。可多让同学们说说思路。

  3.试一试,做一做

  教师出示一个与例题同类题,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先根据图示画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幼儿园买来30个苹果,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先画出解题思路:

  再列式计算:

  30-12=18(个)

  18-9=9(个)

  答:还有9个。

  再请同学们说一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4.做一做,想一想

  教师出示下面两个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数学题,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下午卖出11筐,还剩多少筐?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5.归纳解题思路

  在以上四个题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先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四道题都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求学生结合具体题回答)再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可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用综合法思路试着分析。如“做一做,想一想”的第(1)小题,就可以让学生这样分析思路: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上午卖出后剩下的筐数,再用剩下的筐数减去下午卖出11筐这两个条件,就可以算出还剩多少筐。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具体题讲讲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就会使学生悟出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

  (三)巩固反馈

  1.第一组题:教师打出投影,要求同学看图指出问题部分小明家里有图书35本,借给小兰10本,又借给小红5本,还剩多少本?

  (1)画出借给小兰10本后剩下的部分。

  (2)画出又借给小红5本后剩下的部分。

  2.第二组题:列式计算,要求全班学生动笔完成

  (1)学校有64盒粉笔,六年级用去8盒,五年级用去10盒,还剩下多少盒?

  >(2)商店里原有玩具85个,第一天卖了26个,第二天卖了18个,还剩多少个?

  3.第三组题:算一算,比一比,要求学生回答

  (1)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游上岸8只,池塘里还剩几只鸭?

  (2)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先游上岸8只,又游上岸14只,池塘里还有多少只鸭?

  (3)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先游上岸8只,又从岸边游下6只,这时池塘里有鸭多少只?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教给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初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第一种解法,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采取以旧引新、设疑引入、尝试讨论、思路、巩固反馈等教学层次,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每个活动中逐步悟出思路,学会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中还注意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这样既分散了难点(使学生根据直观图,很快找出中间问题),又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三)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教师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5.642=11.2(平方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1.2平方厘米.

  三、质疑调节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

  (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3)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还有别的方法吗?

  (演示课件:三角形剪拼法)

  四、反馈练习

  (一)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二)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2、注意渗透转化的思维方法和平移的思想,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活动目的

  1.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活动准备

  若干张长方形和三角形白纸.

  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以长方形的一条边为三角形的底,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2.引导学生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沿着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3.启发学生将三角形折成两个长方形,并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4.分小组讨论这种方法与新课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异同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册P88-89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商标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

  书包 45元 文具盒 18元 圆珠笔 3.50元

  铅笔 0.20元 橡皮 0.15元 本 3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黑板的上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书 包 45元 圆珠笔 0.50元

  文具盒 18元 铅 笔 0.20元

  本 3元 橡 皮 0.15元

  左边这组数45、18、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准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黑板上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的三个小数。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3.完成88页表格中的填空。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对的。

  5.学生类推:完成89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数字0及与其他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理解0的含义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0。

  师:大家有没有玩过摘苹果的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

  出示课件,组织学生进行摘苹果活动。

  师问:树上有几个苹果?

  谁能摘下数字最大的苹果?

  数字最小的苹果?

  比5大的苹果?

  比5小的苹果?

  问:5为什么不摘?

  现在还有几个苹果?

  用数字几来表示?(将苹果奖给回答正确的同学)

  树上还有苹果吗?怎样来表示?

  (1)小组讨论表示方法、符号。

  (2)展示符号和图案。

  (3)师讲授0(阿拉伯数字,世界通用)。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摘苹果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它表示没有的意思(板书:没有)。像刚才这样一个苹果也没有,都用0表示。

  活动二:教学写0

  向学生说明笔顺,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觉得0像什么?

  (2)教师示范写0,边写边说明笔顺:从上到下,从左往右,起笔收笔要相连,成椭圆形。

  (3)学生书空。

  (4)学生在课本的小方格写0。比一比谁写得好,写完的同学在你认为写得好的0下面打,同桌互相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客观、公正评价、欣赏他人和自己的意识。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并和同桌互相交流,欣赏对方。这样不仅认识到自己好的一面,同时也利于找出不足并进行弥补。]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的0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见过0?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0,从而加深对0的认识和理解。]

  (2)指导学生认识尺子上的0和0的作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同位说一说。

  汇报发现的结果。

  师:(教师指着0度线)这条0度线表示什么意思?(板书:起点)

  [设计意图: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知识教学融于有趣的跑步比赛活动中,以动促思,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课件出示练习:青蛙跳远。

  认识温度计上的0和0的作用。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交流自己猜测的情况。然后再填写,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提问题,既加深0表示起点的意思,又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对数序的理解。]

  活动四:练习:

  1、听数拿小棒:5、3、0

  2、听数伸手指:4、3、1、2、0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有意识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五:小结:你学了哪些知识?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0,知道它可以表示没有和起点的意思。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它、用到它,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整理,又锻炼了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养成从生活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习惯。]

  板书设计:

  快乐课堂

  0的认识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同学们的兴趣很高,都争先恐后的要参加到游戏当中去,理解了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0的意义,同时找一找生活中的0,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字,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尺子上的0,温度计上的0的含义不理解,以后这方面要加强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答方法。即求两次剩余。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第一种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意义。

  教具和学具

  写有复习准备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应用题(要求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

  1.一个星期上5天课,4个星期一共上多少天课?

  2.4个同学一共画了24张画,平均每个同学画几张画?

  3.一本故事书有96页,已经看了18页,还剩多少页?

  4.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学生解答后,教师把第4题添上一个条件“做小旗用去9张”。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设疑引入

  例题出示后,让学生默读题,理解题意,接着教师设疑:“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有所不同,该怎样解答呢?”教师设疑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试着分析解答,根据学生分析,教师同时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边画线段图边分析。

  (1)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19(张))

  (2)还剩多少张?(19-9=10(张))

  接着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同时将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分别写在算式上面。并请同学在图上亲自指一指“30-11=19”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19-9=10”是从哪一段去掉哪一段,剩下的又是哪一段。可多让同学们说说思路。

  3.试一试,做一做

  教师出示一个与例题同类题,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先根据图示画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幼儿园买来30个苹果,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先画出解题思路:

  再列式计算:

  30-12=18(个)

  18-9=9(个)

  答:还有9个。

  再请同学们说一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4.做一做,想一想

  教师出示下面两个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数学题,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下午卖出11筐,还剩多少筐?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5.归纳解题思路

  在以上四个题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先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四道题都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求学生结合具体题回答)再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可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用综合法思路试着分析。如“做一做,想一想”的第(1)小题,就可以让学生这样分析思路: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上午卖出后剩下的筐数,再用剩下的筐数减去下午卖出11筐这两个条件,就可以算出还剩多少筐。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具体题讲讲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就会使学生悟出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

  (三)巩固反馈

  1.第一组题:教师打出投影,要求同学看图指出问题部分小明家里有图书35本,借给小兰10本,又借给小红5本,还剩多少本?

  (1)画出借给小兰10本后剩下的部分。

  (2)画出又借给小红5本后剩下的部分。

  2.第二组题:列式计算,要求全班学生动笔完成

  (1)学校有64盒粉笔,六年级用去8盒,五年级用去10盒,还剩下多少盒?

  >(2)商店里原有玩具85个,第一天卖了26个,第二天卖了18个,还剩多少个?

  3.第三组题:算一算,比一比,要求学生回答

  (1)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游上岸8只,池塘里还剩几只鸭?

  (2)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先游上岸8只,又游上岸14只,池塘里还有多少只鸭?

  (3)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先游上岸8只,又从岸边游下6只,这时池塘里有鸭多少只?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教给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初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第一种解法,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采取以旧引新、设疑引入、尝试讨论、思路、巩固反馈等教学层次,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每个活动中逐步悟出思路,学会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中还注意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这样既分散了难点(使学生根据直观图,很快找出中间问题),又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三)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教师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5.642=11.2(平方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1.2平方厘米.

  三、质疑调节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

  (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3)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还有别的方法吗?

  (演示课件:三角形剪拼法)

  四、反馈练习

  (一)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二)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2、注意渗透转化的思维方法和平移的思想,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活动目的

  1.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活动准备

  若干张长方形和三角形白纸.

  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以长方形的一条边为三角形的底,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2.引导学生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沿着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3.启发学生将三角形折成两个长方形,并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4.分小组讨论这种方法与新课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异同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册P88-89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商标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

  书包 45元 文具盒 18元 圆珠笔 3.50元

  铅笔 0.20元 橡皮 0.15元 本 3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黑板的上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书 包 45元 圆珠笔 0.50元

  文具盒 18元 铅 笔 0.20元

  本 3元 橡 皮 0.15元

  左边这组数45、18、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准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黑板上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的三个小数。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3.完成88页表格中的填空。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对的。

  5.学生类推:完成89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