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4 09:03:1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4、通过拓展阅读深化文章主题,通过打写练习内化文章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2、通过拓展阅读深化文章主题,通过打写练习内化文章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拓展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质疑导入

  1、(出示蜗牛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蜗牛吗?

  2、大家谈得真好,可是你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蜗牛还长着一对大翅膀呢!看,(出示长翅膀的蜗牛)多可爱的小蜗牛!

  3、看到这两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4、今天,我们来看看《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读题。学习生字“奖”,读准三拼音,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

  二、初读课文

  1、这只小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读书要求

  A第一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B第二遍,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C第三遍,用自己的话说说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生字卡

  B指名分自然段读

  C谈谈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吗?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到信息平台自学生字。

  2、学生用口诀、谜语、顺口溜识记生字。

  3、教师指导书写较难的生字,(翅、蜓、蜜)认识新偏旁(支)。学生当小老师。

  四、学生描红,老师巡堂。

  五、网上阅读10分钟

  学生到跨越式平台阅读有关蜗牛的资料及一些名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我们都知道原来的蜗牛和现在的蜗牛完全不一样。原来的蜗牛是什么样的呢?读读这段话大家就知道了!(多媒体显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学生交流

  2、指导朗读(突出“有力”“自由”)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蜗牛不仅能在天空自由飞翔,而且还飞得很快,在一次比赛中捧走了冠军奖杯呢!课文哪些词写了它飞得很快。相机理解“遥遥领先、甩下”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的飞行冠军又怎么会变成现在的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蜗牛呢?它是怎样变成的?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交流相机理解“天长日久”(提问引导:背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勉强”(找反义词)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蜗牛为什么变成这样呢?看来我们还得回到它得奖后的那些日子。捧走了冠军后蜗牛是怎样做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2、学生汇报,教师相应出示句子。引导理解“得意洋洋”(表情朗读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天、唯恐、生怕”(换一种说法)

  重点句子:

  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再也飞不动了。

  理解“大”和“重”不仅是奖杯本身的大和重,而且还暗含着在荣誉面前骄傲自大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阻碍自己前进的寓意。提问引导:假如蜗牛不把这又大又重的奖杯背在身上,蜗牛会怎样?

  3、让我们一起把蜗牛得奖后的所做所想用声音来表达。指导朗读。得意、担心、害怕的心情读出。

  五、释放情感

  过渡:(相机出示投影)从一个飞行冠军到只能慢慢爬行,从一个金灿灿的奖杯到一块毫不起眼的硬壳。蜗牛的心情又是怎样呢?(沉重)用这样的语气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它心理又会想些什么呢?

  1、指名说。

  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空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尽量用上自己学到的名言)(出示蜗牛图)

  六、拓展阅读10分钟

  过度:老师还有许多关于蜗牛的`小故事,以及也有向蜗牛样在荣誉面前由于骄傲自满而影响了自己的故事,请大家到资料城阅读。

  要求:边读边想

  七、打写(任选一道)10分钟

  1、前几天,蜻蜓、蝴蝶、蜜蜂……又举行了一次飞行比赛,小蜗牛背着它的奖杯也去观看了。这次是小蝴蝶得了冠军,小蜗牛看着高高站在领奖台上的小蝴蝶,再看看自己背上的奖杯,小蜗牛想起了很多往事,也有很多话想对小蝴蝶说。它会怎样劝说蝴蝶呢?小蝴蝶又会怎样做呢?

  2、原来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告诉我们蜗牛以前会飞是它昨晚做的一个梦,是因为它前天在爬山看谁意志力强的比赛中,它由于坚持不懈,最终爬到山顶而取胜的。而其他的动物都因为半途而废最后都失败了。一早醒来,它见自己满头大汉,看着金灿灿的奖杯自言自语到:吓死我了,我怎么会那么骄傲自满呢?因为我知道……我还知道……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蜗牛的奖杯》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导入新课:

  快乐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不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你所懂得的道理来说一说。明白了道理,那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学习新课:

  一、粗读感知

  1、 自读课文

  要求:采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作简单的批注。

  2、谈谈读后的感受。

  二、重点阅读,体会道理

  1、再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2、从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漂亮?

  3、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

  注: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方式要多样,如:赛读、品读。

  4、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方法:学生再次读课文,并自己做简单的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1)第6自然段:春天到村子里时,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

  A、反复读3、4句,要读出村子和花园不同景色所蕴涵的.不同情感。

  B、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孩子们又在做什么?

  (2)第7自然段:孩子们在时,花园草翠花开;孩子们离开后,花园冰雪覆盖。

  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B、体会“与此同时”。

  C、朗读本段。

  (3)第8、9自然段: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树枝,桃树开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A、巨人终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B、讨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5、句型训练,理解中心

  (1)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2)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2、 交流汇报

  建议:学生说的时候,要进行语言规范性的指导,同时要引导学生尽量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本课小结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在这里我衷心大家能人人都付出一点爱,让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抄写喜欢的句子段落。

  2、童话读起来不仅有趣,而且还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以后可以多读读,在后面的活动课上我们要举行一次讲重话、演童话的比赛

  把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六、板书设计

  冷酷 任性寒冬

  巨人的花园 热情 好客 春天 分享快乐 幸福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业、本、平、书”4个字。认识1个偏旁“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诗歌,讲的是平平用积木搭了四间房子,他想把房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没有房子的人住,还要搭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

  课文小中见大,从搭积木生发开去,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心灵。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教学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家搭积木。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教师要重视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

  “平、这、住、呢”等字不容易读准字音,要重点指导,启发学生自己纠正读错的字音。

  在指导学生认字时,要尽量启发学生自己用多种方法认记字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固地记住生字。如,“间”可以用“门”加上“日”,也可以把“问”中的“口”换成“日”。学生在平时经常见到“苹果”,启发他们把“苹”去掉“艹”就是“平”。“呢、啊、没”可以用拆字法来认记。“彳”是新学的偏旁,当学生认识它以后,就可启发学生把熟字“跟”中的“”换成“彳”来认记“很”的字形。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都是独体字,笔画较少,要用田字格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业”要注意笔顺是先写中间两竖,再写两边的点、撇。“本、平、书”三个字中的竖必须写直,并且位于竖中线上。还要启发学生比较它们的细微差别:“本”中的竖是垂露竖(不带尖),“平”“书”中的竖是悬针竖。

  (二)词句

  本课的词语浅显易懂。容易混淆的是量词“间”与“座”。在第四课中有“四座房”,本课有“四间房子”。这是有区别的。“间”是房屋的最小单位,如,“一间卧室”“一间客厅”。“座”多用于较大的或固定的物体。如,“一座楼”“一座山”“一座大桥”。一座房里有几间或的房间。

  “呢”是助词,一般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可以用它来进行说话训练,如,“你怎么不去洗澡呢?”“你是写字还是画画呢?”“啊”也是助词,一般用在句末表示赞叹的语气。本课“还有一间啊”,用在句中稍作停顿,让人注意听下面的话。指导学生用“啊”练习说话。如,“这些图书啊,都是爸爸给我买的。”“这个星期六啊,我们都去游泳”。

  (三)朗读

  教学本课要重视朗读指导。从插图上看,平平是在和奶奶对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平时是怎么和奶奶说话的,指导学生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第二和第四节。要怀着喜悦、自豪的心情朗读平平说的'话。最后一节中的“很多很多”“大家”要重读,表达出平平的美好心愿。

  (四)实践活动

  1、在学生能正确地读出课后“读读说说”中的短语以后,再启发学生多说一些,如,“很平很平的玻璃”“很快很快的火车”“很热很热的夏天”“很冷很冷的冰”“很甜很甜的西瓜”“很苦很苦的中药”。

  2、举行“我长大了干什么”的说话比赛,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揭示课题

  板书“平平搭积木”,提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平平用积木搭什么?他为什么要搭积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上面提出的问题反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词句不懂。

  (三)试读课文

  指名试读,读后评议。

  (四)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以“我长大了干什么”为题,练习说话

  (七)复习巩固生字词

  1、用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

  (八)指导学生写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七月的天山》,积累写法,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3、阅读并背诵楹联。

  4、参与以“文明公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撰写倡议书。

  5、写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

  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写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

  教学难点:

  参与以“文明公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撰写倡议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七月的天山》,积累写法,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3、阅读并背诵楹联。

  教学重难点

  交流、总结本单元的阅读收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学习了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语文百花园”,在这里回顾旧知、学习新知、大胆实践、习作表达,使我们的语文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有信心吗?

  二、“温故知新”栏目的学习

  1、读读书上的这三句话,想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2、看,学习小伙伴已迫不及待的说出了我们的发现,快读读“泡泡框”的话。

  3、学以致用,你也能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读读练习题的要求。

  问:“仿照例子”怎么理解?我们仿的是什么?

  (仿写法,就是在描写景物时,赋予它人的神情、动作和情感。)

  学生开头脑筋,大胆想象,完成练习。

  通过读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仿写。

  三、“拓展与交流”栏目的学习

  一个单元学习之后,可以通过什么形式交流彼此的阅读收获的?看,这是“丫丫”和“宁宁”和我们的书面交流。

  对,我们读到的是“阅读笔记”,从内容看,丫丫阅读中更多的感悟了一些阅读方法,宁宁注重了文章的写作技巧,这些对我们的读写能力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说,用心阅读,你会从中汲取很多有用的东西。

  想一想,在前四课阅读中,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说,可以写?写的形式多样,可以摘录,可以仿照样子学写阅读笔记。

  四、“阅读平台”栏目的`学习

  阅读《七月的天山》,理清文章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七月的天山

  (1)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2—4)气候

  进入天山:

  景物:蓝天、雪峰、云彩、雪水、鱼儿

  再往里走:密林

  山

  走进天山深处:

  花

  (5)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

  五、“积少成多”栏目

  放录像:看,这是我国的著名景点岳阳楼、颐和园、大明湖、杭州的九溪十八涧。在美妙壮观的大自然面前,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绝句,其中“楹联”是最具魅力的一种表达形式,至今,在景点还能读到。

  出示书上楹联,学生朗读,配合画面畅谈自己的理解,之后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六、作业

  1、阅读《语文大课堂》,按要求自主成组,确定调查内容。

  2、给出一周时间,学生分组展开调查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参与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学习撰写倡议书。

  2、引导学生依据习作题目和文字提示打开思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习作材料。

  3、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游览顺序,抓住主要景物的特点写下来。

  4、倡导学生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

  教学过程

  一、学习倡议书。

  1、结合学生的调查数据,帮助学生归纳调查收获。

  2、依据调查结果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倡议书给写给谁(部门),写些什么内容?

  3、读书上例文,明确格式。

  明确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的位置和写法。

  二、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阅读本单元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你是否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些美妙的文章,引领我们观赏了一幅又一幅内涵丰富的画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介绍出来,然后彼此交换阅读,从中增加见识,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下面,就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想一想,哪次游览印象最深?

  (二)回忆游览顺序,以此确定文章思路。

  1、从阅读中感悟文章的序

  同学们在以往的习作中,了解到,文章要言之有序。那这篇习作,如何达到这一点呢?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生:我认为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比如《海上日出》的2、3自然段就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

  (生:我觉得应该按我们游览的路线来写,先到那儿,再到哪儿。一一写出来。)

  是的,在游览中,我们是移步换景,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映入眼帘的景物也在发生着变化。

  如叶圣陶爷爷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按游览顺序这样安排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金华城——罗甸——山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如此这般,游览顺序一目了然,文章层次清楚明白,不是就符合了言之有序的要求了呢? 2、现在,我们细细地回忆一下,当时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先后到了哪些景点?然后自主选择在括号里填一填。

  ()()()()

  3、讨论。

  如果一次游览去了五六个景点,在文章中是否需要一个不落地写出来?为什么?

  对,在尊重游览经历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写一些景点和景物,不必面面俱到。

  (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

  在游览中,景点中的景物是最吸引人眼球的。这些景物可能是自然景物,也可能是一些人文景观。无管那种,只要你感觉它是这处景点的代表作,是你喜欢的,那么就应该好好观察,并在习作中抓住其特征进行具体描写。

  如何把景物特征写的具体形象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1、描写景物的色彩。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色彩。用语言再现景物色彩,将会使读者犹如亲眼所见。

  演示文稿出示:

  (1)天空中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2)夜丁香的茎是棕色的,十分坚硬,好像是自卫的武器。瞧,那碧绿的叶子,犹如块块透明的碧玉雕琢而成,绿得可爱、诱人。

  2、描写景物的形状。

  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事物。只要仔细观察,你一定能捕捉到景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景物的形状就是你不可忽视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写假山石形状的奇特:

  湖边有许多假山石,人们可以坐在上边歇息。这些假山是多么奇特:有的像一只怒吼的雄狮,正准备扑向猎物;有的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坐在荷叶上,“呱呱”地唱着歌;有的像白玉无暇、亭亭玉立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上面两段话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护栏”上的图案和山石的各具神态。

  (四)通过回忆,把握住景物的特点和写法。

  填表:

  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院屋图片,创设情境:

  问:“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院子?”

  (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师深情解说,创设情境:“这是多美的小院啊!”自由读读这段话。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配乐,引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么美的小院子是谁的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院,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两遍(第一遍大声读,第二遍默读):

  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读:指名读,齐读。

  ⑵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

  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有多大?我们的教室大约50平方米,一个家庭大约100平方米,下沙总面积约3400万平方米。那么大约是多少个教室那么大?多少个家?几个下沙米?(5万个,2万5千个,十四分之一个)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晋”是哪一个省的简称?课文中说晋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气候现象?(大风、干旱、霜冻、沙尘暴)课文中哪些话是形容这个地方的大风的?“肆虐”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会儿理解会更深。重点理解县志里记载的那句话,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坠),然后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这就叫“肆虐”啊!什么叫“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最好是录像,没有的话就用图片和文字,教师解说。)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他已经很大了?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句话: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外一种东西,他是真的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学生说说是什么支撑着老人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简单理解句子的意思。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东西?什么叫“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他真的能与“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吗?那么是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说“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不会老的除了青山还有什么?

  五、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一座晋西北的小院子,跟着记者梁衡访问了一位山野老农。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呢?(学生畅谈感受)

  六、作业(机动)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你可以简单地说说,就像我们前几天背的格言那样。请一生背环保格言,教师出示这句话。

  ⑴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⑵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⑶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3、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写在一张小纸上,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0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3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3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0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14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5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31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18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4、通过拓展阅读深化文章主题,通过打写练习内化文章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2、通过拓展阅读深化文章主题,通过打写练习内化文章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拓展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质疑导入

  1、(出示蜗牛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蜗牛吗?

  2、大家谈得真好,可是你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蜗牛还长着一对大翅膀呢!看,(出示长翅膀的蜗牛)多可爱的小蜗牛!

  3、看到这两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4、今天,我们来看看《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读题。学习生字“奖”,读准三拼音,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

  二、初读课文

  1、这只小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读书要求

  A第一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B第二遍,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C第三遍,用自己的话说说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生字卡

  B指名分自然段读

  C谈谈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吗?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到信息平台自学生字。

  2、学生用口诀、谜语、顺口溜识记生字。

  3、教师指导书写较难的生字,(翅、蜓、蜜)认识新偏旁(支)。学生当小老师。

  四、学生描红,老师巡堂。

  五、网上阅读10分钟

  学生到跨越式平台阅读有关蜗牛的资料及一些名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我们都知道原来的蜗牛和现在的蜗牛完全不一样。原来的蜗牛是什么样的呢?读读这段话大家就知道了!(多媒体显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学生交流

  2、指导朗读(突出“有力”“自由”)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蜗牛不仅能在天空自由飞翔,而且还飞得很快,在一次比赛中捧走了冠军奖杯呢!课文哪些词写了它飞得很快。相机理解“遥遥领先、甩下”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的飞行冠军又怎么会变成现在的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蜗牛呢?它是怎样变成的?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交流相机理解“天长日久”(提问引导:背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勉强”(找反义词)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蜗牛为什么变成这样呢?看来我们还得回到它得奖后的那些日子。捧走了冠军后蜗牛是怎样做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2、学生汇报,教师相应出示句子。引导理解“得意洋洋”(表情朗读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天、唯恐、生怕”(换一种说法)

  重点句子:

  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再也飞不动了。

  理解“大”和“重”不仅是奖杯本身的大和重,而且还暗含着在荣誉面前骄傲自大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阻碍自己前进的寓意。提问引导:假如蜗牛不把这又大又重的奖杯背在身上,蜗牛会怎样?

  3、让我们一起把蜗牛得奖后的所做所想用声音来表达。指导朗读。得意、担心、害怕的心情读出。

  五、释放情感

  过渡:(相机出示投影)从一个飞行冠军到只能慢慢爬行,从一个金灿灿的奖杯到一块毫不起眼的硬壳。蜗牛的心情又是怎样呢?(沉重)用这样的语气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它心理又会想些什么呢?

  1、指名说。

  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空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尽量用上自己学到的名言)(出示蜗牛图)

  六、拓展阅读10分钟

  过度:老师还有许多关于蜗牛的`小故事,以及也有向蜗牛样在荣誉面前由于骄傲自满而影响了自己的故事,请大家到资料城阅读。

  要求:边读边想

  七、打写(任选一道)10分钟

  1、前几天,蜻蜓、蝴蝶、蜜蜂……又举行了一次飞行比赛,小蜗牛背着它的奖杯也去观看了。这次是小蝴蝶得了冠军,小蜗牛看着高高站在领奖台上的小蝴蝶,再看看自己背上的奖杯,小蜗牛想起了很多往事,也有很多话想对小蝴蝶说。它会怎样劝说蝴蝶呢?小蝴蝶又会怎样做呢?

  2、原来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告诉我们蜗牛以前会飞是它昨晚做的一个梦,是因为它前天在爬山看谁意志力强的比赛中,它由于坚持不懈,最终爬到山顶而取胜的。而其他的动物都因为半途而废最后都失败了。一早醒来,它见自己满头大汉,看着金灿灿的奖杯自言自语到:吓死我了,我怎么会那么骄傲自满呢?因为我知道……我还知道……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蜗牛的奖杯》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导入新课:

  快乐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不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你所懂得的道理来说一说。明白了道理,那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学习新课:

  一、粗读感知

  1、 自读课文

  要求:采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作简单的批注。

  2、谈谈读后的感受。

  二、重点阅读,体会道理

  1、再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2、从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漂亮?

  3、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

  注: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方式要多样,如:赛读、品读。

  4、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方法:学生再次读课文,并自己做简单的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1)第6自然段:春天到村子里时,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

  A、反复读3、4句,要读出村子和花园不同景色所蕴涵的.不同情感。

  B、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孩子们又在做什么?

  (2)第7自然段:孩子们在时,花园草翠花开;孩子们离开后,花园冰雪覆盖。

  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B、体会“与此同时”。

  C、朗读本段。

  (3)第8、9自然段: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树枝,桃树开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A、巨人终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B、讨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5、句型训练,理解中心

  (1)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2)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2、 交流汇报

  建议:学生说的时候,要进行语言规范性的指导,同时要引导学生尽量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本课小结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在这里我衷心大家能人人都付出一点爱,让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抄写喜欢的句子段落。

  2、童话读起来不仅有趣,而且还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以后可以多读读,在后面的活动课上我们要举行一次讲重话、演童话的比赛

  把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六、板书设计

  冷酷 任性寒冬

  巨人的花园 热情 好客 春天 分享快乐 幸福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业、本、平、书”4个字。认识1个偏旁“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诗歌,讲的是平平用积木搭了四间房子,他想把房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没有房子的人住,还要搭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

  课文小中见大,从搭积木生发开去,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心灵。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教学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家搭积木。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教师要重视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

  “平、这、住、呢”等字不容易读准字音,要重点指导,启发学生自己纠正读错的字音。

  在指导学生认字时,要尽量启发学生自己用多种方法认记字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固地记住生字。如,“间”可以用“门”加上“日”,也可以把“问”中的“口”换成“日”。学生在平时经常见到“苹果”,启发他们把“苹”去掉“艹”就是“平”。“呢、啊、没”可以用拆字法来认记。“彳”是新学的偏旁,当学生认识它以后,就可启发学生把熟字“跟”中的“”换成“彳”来认记“很”的字形。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都是独体字,笔画较少,要用田字格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业”要注意笔顺是先写中间两竖,再写两边的点、撇。“本、平、书”三个字中的竖必须写直,并且位于竖中线上。还要启发学生比较它们的细微差别:“本”中的竖是垂露竖(不带尖),“平”“书”中的竖是悬针竖。

  (二)词句

  本课的词语浅显易懂。容易混淆的是量词“间”与“座”。在第四课中有“四座房”,本课有“四间房子”。这是有区别的。“间”是房屋的最小单位,如,“一间卧室”“一间客厅”。“座”多用于较大的或固定的物体。如,“一座楼”“一座山”“一座大桥”。一座房里有几间或的房间。

  “呢”是助词,一般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可以用它来进行说话训练,如,“你怎么不去洗澡呢?”“你是写字还是画画呢?”“啊”也是助词,一般用在句末表示赞叹的语气。本课“还有一间啊”,用在句中稍作停顿,让人注意听下面的话。指导学生用“啊”练习说话。如,“这些图书啊,都是爸爸给我买的。”“这个星期六啊,我们都去游泳”。

  (三)朗读

  教学本课要重视朗读指导。从插图上看,平平是在和奶奶对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平时是怎么和奶奶说话的,指导学生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第二和第四节。要怀着喜悦、自豪的心情朗读平平说的'话。最后一节中的“很多很多”“大家”要重读,表达出平平的美好心愿。

  (四)实践活动

  1、在学生能正确地读出课后“读读说说”中的短语以后,再启发学生多说一些,如,“很平很平的玻璃”“很快很快的火车”“很热很热的夏天”“很冷很冷的冰”“很甜很甜的西瓜”“很苦很苦的中药”。

  2、举行“我长大了干什么”的说话比赛,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揭示课题

  板书“平平搭积木”,提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平平用积木搭什么?他为什么要搭积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上面提出的问题反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词句不懂。

  (三)试读课文

  指名试读,读后评议。

  (四)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以“我长大了干什么”为题,练习说话

  (七)复习巩固生字词

  1、用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

  (八)指导学生写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七月的天山》,积累写法,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3、阅读并背诵楹联。

  4、参与以“文明公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撰写倡议书。

  5、写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

  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写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

  教学难点:

  参与以“文明公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撰写倡议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七月的天山》,积累写法,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3、阅读并背诵楹联。

  教学重难点

  交流、总结本单元的阅读收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学习了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语文百花园”,在这里回顾旧知、学习新知、大胆实践、习作表达,使我们的语文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有信心吗?

  二、“温故知新”栏目的学习

  1、读读书上的这三句话,想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2、看,学习小伙伴已迫不及待的说出了我们的发现,快读读“泡泡框”的话。

  3、学以致用,你也能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读读练习题的要求。

  问:“仿照例子”怎么理解?我们仿的是什么?

  (仿写法,就是在描写景物时,赋予它人的神情、动作和情感。)

  学生开头脑筋,大胆想象,完成练习。

  通过读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仿写。

  三、“拓展与交流”栏目的学习

  一个单元学习之后,可以通过什么形式交流彼此的阅读收获的?看,这是“丫丫”和“宁宁”和我们的书面交流。

  对,我们读到的是“阅读笔记”,从内容看,丫丫阅读中更多的感悟了一些阅读方法,宁宁注重了文章的写作技巧,这些对我们的读写能力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说,用心阅读,你会从中汲取很多有用的东西。

  想一想,在前四课阅读中,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说,可以写?写的形式多样,可以摘录,可以仿照样子学写阅读笔记。

  四、“阅读平台”栏目的`学习

  阅读《七月的天山》,理清文章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七月的天山

  (1)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2—4)气候

  进入天山:

  景物:蓝天、雪峰、云彩、雪水、鱼儿

  再往里走:密林

  山

  走进天山深处:

  花

  (5)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

  五、“积少成多”栏目

  放录像:看,这是我国的著名景点岳阳楼、颐和园、大明湖、杭州的九溪十八涧。在美妙壮观的大自然面前,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绝句,其中“楹联”是最具魅力的一种表达形式,至今,在景点还能读到。

  出示书上楹联,学生朗读,配合画面畅谈自己的理解,之后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六、作业

  1、阅读《语文大课堂》,按要求自主成组,确定调查内容。

  2、给出一周时间,学生分组展开调查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参与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学习撰写倡议书。

  2、引导学生依据习作题目和文字提示打开思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习作材料。

  3、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游览顺序,抓住主要景物的特点写下来。

  4、倡导学生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

  教学过程

  一、学习倡议书。

  1、结合学生的调查数据,帮助学生归纳调查收获。

  2、依据调查结果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倡议书给写给谁(部门),写些什么内容?

  3、读书上例文,明确格式。

  明确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的位置和写法。

  二、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阅读本单元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你是否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些美妙的文章,引领我们观赏了一幅又一幅内涵丰富的画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介绍出来,然后彼此交换阅读,从中增加见识,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下面,就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想一想,哪次游览印象最深?

  (二)回忆游览顺序,以此确定文章思路。

  1、从阅读中感悟文章的序

  同学们在以往的习作中,了解到,文章要言之有序。那这篇习作,如何达到这一点呢?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生:我认为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比如《海上日出》的2、3自然段就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

  (生:我觉得应该按我们游览的路线来写,先到那儿,再到哪儿。一一写出来。)

  是的,在游览中,我们是移步换景,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映入眼帘的景物也在发生着变化。

  如叶圣陶爷爷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按游览顺序这样安排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金华城——罗甸——山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如此这般,游览顺序一目了然,文章层次清楚明白,不是就符合了言之有序的要求了呢? 2、现在,我们细细地回忆一下,当时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先后到了哪些景点?然后自主选择在括号里填一填。

  ()()()()

  3、讨论。

  如果一次游览去了五六个景点,在文章中是否需要一个不落地写出来?为什么?

  对,在尊重游览经历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写一些景点和景物,不必面面俱到。

  (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

  在游览中,景点中的景物是最吸引人眼球的。这些景物可能是自然景物,也可能是一些人文景观。无管那种,只要你感觉它是这处景点的代表作,是你喜欢的,那么就应该好好观察,并在习作中抓住其特征进行具体描写。

  如何把景物特征写的具体形象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1、描写景物的色彩。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色彩。用语言再现景物色彩,将会使读者犹如亲眼所见。

  演示文稿出示:

  (1)天空中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2)夜丁香的茎是棕色的,十分坚硬,好像是自卫的武器。瞧,那碧绿的叶子,犹如块块透明的碧玉雕琢而成,绿得可爱、诱人。

  2、描写景物的形状。

  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事物。只要仔细观察,你一定能捕捉到景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景物的形状就是你不可忽视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写假山石形状的奇特:

  湖边有许多假山石,人们可以坐在上边歇息。这些假山是多么奇特:有的像一只怒吼的雄狮,正准备扑向猎物;有的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坐在荷叶上,“呱呱”地唱着歌;有的像白玉无暇、亭亭玉立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上面两段话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护栏”上的图案和山石的各具神态。

  (四)通过回忆,把握住景物的特点和写法。

  填表:

  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院屋图片,创设情境:

  问:“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院子?”

  (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师深情解说,创设情境:“这是多美的小院啊!”自由读读这段话。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配乐,引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么美的小院子是谁的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院,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两遍(第一遍大声读,第二遍默读):

  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读:指名读,齐读。

  ⑵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

  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有多大?我们的教室大约50平方米,一个家庭大约100平方米,下沙总面积约3400万平方米。那么大约是多少个教室那么大?多少个家?几个下沙米?(5万个,2万5千个,十四分之一个)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晋”是哪一个省的简称?课文中说晋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气候现象?(大风、干旱、霜冻、沙尘暴)课文中哪些话是形容这个地方的大风的?“肆虐”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会儿理解会更深。重点理解县志里记载的那句话,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坠),然后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这就叫“肆虐”啊!什么叫“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最好是录像,没有的话就用图片和文字,教师解说。)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他已经很大了?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句话: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外一种东西,他是真的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学生说说是什么支撑着老人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简单理解句子的意思。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东西?什么叫“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他真的能与“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吗?那么是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说“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不会老的除了青山还有什么?

  五、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一座晋西北的小院子,跟着记者梁衡访问了一位山野老农。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呢?(学生畅谈感受)

  六、作业(机动)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你可以简单地说说,就像我们前几天背的格言那样。请一生背环保格言,教师出示这句话。

  ⑴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⑵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⑶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3、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写在一张小纸上,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