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1 10:21:4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实用的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实用的科学教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块海绵和2—3根细橡皮筋

  2、海绵变化图示两张

  3、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海绵,幼儿交流经验

  1、你们是怎么玩海绵的?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2、请幼儿讲讲:玩起来与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3、请位幼儿说一说见闻: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

  二、操作游戏,感受海绵的特性

  1、海绵宝宝变成小青虫游戏

  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示和细橡皮筋,引导孩子用橡皮筋把海绵分若干节,并与原形比较。请幼儿思考:可以让海绵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幼儿再动手做一做。

  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引导孩子捏成一团),马上松开,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

  2、海绵宝宝喝水游戏

  1)教师提供颜料水分组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2)待幼儿活动几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如:“我把海绵放在颜色碗里,碗里的颜色水少了,而海绵变颜色了”。

  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教师小结: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

  联系生活,整理活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引导幼儿把吸水的海绵拿到阳光下晒一晒,整理桌面的操作材料。

  活动延伸:

  1、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2、数小时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去收海绵。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选用不同的材料用剪、粘、扎灯方法,尝试将不能盛水的物品变为可以装水的工具。

  2、敢于大胆想想、尝试、表现,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种盛水工具(漏水的和不漏水的)

  2、修补用的辅助材料胶带等。

  活动过程:

  一、找出漏水和不漏水的工具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

  老师想请小朋友帮个忙,每人找两样东西,一样是不漏水的,一样是漏水的,

  找到了就请你放在 自己的桌子上。

  2、我们来看看,不漏水的有哪些?

  让幼儿说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3、漏水的东西有哪些?这些漏水的东西有用吗?有什么用?

  幼儿讨论后知道,这些东西有很多用途。

  二、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1、现在,我需要一些装水的'工具,请小朋友找一找,哪些工具可以装水?

  讨论:这些工具我什么能装水?

  2、这些漏水的东西能装水吗?

  如果用这些漏水的东西装水,你有什么好办法不让它漏水吗?

  请小朋友互相讨论一下。

  3、谁来给小朋友介绍一下你想到了什么方法?

  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办法。

  4、有这么多好方法,你们想不想去试试?

  出示辅助材料。

  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一些材料,你可以选用你认为最好、最合适的方法修补你手中的东西,补好后可要仔细检查一下牢不牢固,然后去盛水试一试。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提醒幼儿:如果你的小手不够用时,可以请老师和小朋友帮助你。

  四、经验交流

  1、教师:现在,让我们一看你修补了什么东西?

  可以盛水了吗?看看漏不漏?

  2、幼儿讲述修补办法。

科学教案 篇3

  意图: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一些直管玩具,孩子们用沙子、小石子、小珠子等做实验,发现它们有的能通过直管,有的不能,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为什么”。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和探究点,在玩直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哪些材料能穿越弯管,意在通过操作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感知到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基本原理。由此初步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在猜想、操作验证活动中体验探索与分享成功的乐趣。

  2.能动手操作验证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3.喜欢动手操作,会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乐意将操作结果告诉同伴。

  活动重点:探究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活动难点:想办法让毛线快速通过弯管。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管子,是用来干什么的;活动前带幼儿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

  2.物质准备:人手一份记录表、笔、弯管,每组一筐操作材料(铅笔、石子、木棍、毛线、螺丝帽、打气筒等),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了解管子的多样性

  1.师:刚才我们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小朋友们走得很快,可是老师觉得弯腰在管道里面走很慢,这是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管子?是干什么用的?

  二、猜想并记录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1.出示弯管,引导幼儿观察、猜测:这个管子是什么样的?猜一猜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2.引导幼儿认识准备好的各种材料。猜想并记录:你们觉得哪些材料能通过弯管?请把你的猜想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引导幼儿用对错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结果)

  3.幼儿猜想并记录。

  4.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想结果,教师根据情况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觉得螺丝帽(毛线)能(不能)通过弯管?还有谁的猜想结果跟他的不一样?

  5.小结:有的小朋友认为能通过,有的小朋友认为不能,这些物品到底能不能通过弯管?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结果呢?

  三、幼儿操作,验证哪些物品能通过弯管,哪些不能,并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每一种提供的物品都要实验,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2.幼儿利用弯管和各种材料做实验。

  3.鼓励幼儿大胆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

  4.请两三个幼儿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根据结果引导幼儿小结:螺丝帽、石头为什么能通过去呢?(小、硬)木棍为什么不能通过去?(比管子粗)铅笔为什么不能通过弯管?(又长又直又硬)打气筒打出来的空气看不见,你是怎么知道它通过弯管了呢?毛线为什么不容易通过弯管?

  5.出示毛线:谁能想办法让毛线快速穿越弯管?幼儿讨论并示范帮助毛线通过弯管的办法。(把毛线系在螺丝帽上;用嘴吹;打气筒打气等)

  四、引导幼儿明白“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1.提问:我们每个人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是一样的吗?要想知道结果究竟怎样。应该怎么做?

  2.师:一些东西不容易通过管道,容易堵塞,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3.出示手电筒:手电筒发出的光能通过弯管吗?我们到科学区里再去实验探索吧!

  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投放手电筒、铁丝、弹簧等材料,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深入探究。

科学教案 篇4

  【课前导学】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的情况。

  二、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三、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四、问题探讨: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五、探究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自己的担忧——存在的问题——一代人的使命——强调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

  【课堂练习】

  问题一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文选用了哪些材料阐述了什么论点?

  问题二 本文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文章,说说什么是比较论证,作者是怎样通过比较来阐述道理的。

  问题三 以具体语段为例,试分析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

  (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的

  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的"。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种材料并试着进行分类。

  1、把软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一尝,敲一敲,摔一摔。

  3、幼儿分组实验,把软软的和硬硬的物品分成两组,教师做适当指导。

  4、操作完成后,交换分组进行检验。

  5、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

  小结:通过手,牙齿,皮肤,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体软硬。

  (三)巩固:游戏"送玩具宝宝回家",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游戏规则:天黑了,软宝宝玩具,硬宝宝玩具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软宝宝和硬宝宝送回家吧。

  (教师将幼儿刚刚分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在一起,幼儿和教师一起分类,幼儿说感知方法,教师演示)。

  活动延伸:

  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

  教学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案设计中先用神秘袋,引起幼儿的兴趣,继而引入主题。

  活动过程中,以分组实验―检验―交流讨论为主线。

  首先让幼儿分组实验,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分组实验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究各种感知方法,这样对探究结果印象更深刻;然后让幼儿交换分组,检验其他组的操作是否正确,幼儿在检验过程中,在发现别人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产生好奇;最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纲要》中明确要求,在科学教学活动目标中,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巩固阶段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再次分类,明确物体软硬的特性并且用多种感知方法进行分类。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活动延伸中,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软硬并运用到生活中。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介绍、交流刷子的外形特征,了解刷子的不同名称。

  2、尝试使用刷子,掌握刷子的使用方法,增强对刷子用途的认识。

  3、对生活中小型工具产生兴趣,并体验劳动的不容易。

  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事先让幼儿了解各种刷子。

  2、物质准备;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刷子,如:碗刷、杯刷、浴缸刷等等。

  3、辅助材料:皮鞋、鞋油、杯子、垫子等。

  活动过程:一、交流各种各样的刷子。

  1、介绍刷子的不同名称。

  (1)幼儿参观狮子王的刷子店。

  小朋友,狮子王的刷子店今天开张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有哪些刷子?(要求认识:鞋刷、墙刷、杯刷、油漆刷、床刷等。)

  (2)请小朋友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刷子,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这些刷子都是用什么做成的呢?(有的刷子上面是柄,下面是软软的毛;有的刷柄下面的毛是硬硬的;有的刷柄下面是海绵等等。)

  2、了解刷子的用途。

  (1)提问交流刷子的作用。你们知道这些刷子可帮我们做哪些事情吗?

  (2)小结。鞋刷可以把皮鞋刷的又亮又干净,床刷可以刷床上的灰尘,杯刷可以刷洗杯子里的赃物等等。

  二、探索刷子的使用方法。

  1、幼儿自由尝试使用各种刷子。

  (1)请小朋友介绍一种自己能使用的刷子。你们会使用这些刷子吗?

  (2)老师还请来了刷子的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些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请小朋友根据自己喜欢的刷子,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朋友,最后再试着用一用。

  (4)幼儿相互合作模仿成人的劳动。

  2、示范操作过程。

  (1)请小朋友介绍。你选了什么刷子?是用来干什么的?使用时你有什么感觉?

  (2)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刷子,而且还尝试正确使用了刷子的方法。

  3、拓展经验。

  (1)除了这些,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不同的刷子呢?

  (2)小结。刷子的品种可真多,它们都有着自己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3)启发幼儿想象:如果没有刷子,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

  (4)小结。刷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三、了解新颖的刷子。

  1、观看电动牙刷。

  (1)随着刷子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中又出现了更先进的电动刷子。(幼儿观

  看)。

  (2)这些电动刷子为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许多便利。

  (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设计一种什么样的刷子呢?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学习制作刷子。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玩玩、做做、说说等多种活动,寻找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让娃娃不倒的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引导幼儿体验不倒玩具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种不倒娃娃和不倒娃娃外壳若干,沙子、棉花、木块、彩泥、圆形金属、胶带、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不倒娃娃。孩子们有兴趣的玩了起来,一会儿向不同的方向把不倒玩具推倒,一会儿把玩具拿在手里摸来摸去,一会儿在手里掂来掂去….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进行比较(发肚子里没有东西的不倒娃娃外壳给幼儿)师:小朋友再来玩一玩老师刚才发给你的不倒玩具。(幼儿自由的玩)师:小朋友你现在发现了什么?

  (三)开动脑筋师:两个娃娃看起来一样,为什么前面发的不倒娃娃能不倒而后面发的不倒娃娃却站不住呢?(小朋友再次讨论起来。有的小朋友说不倒娃娃肚子里有东西 ,有的小朋友说因为前面发的不倒娃娃重……。)

  (四)动手尝试师:那给娃娃肚子里放什么东西才能让娃娃不倒呢?请用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试一试。(幼儿打开后发的娃娃,有的先用沙子放到娃娃的肚子里,结果发现娃娃倒了还是起不来;有的小朋友用木块放到玩具的底部也不行;高兴小朋友先用橡皮泥团成一个圆球放到玩具的.底部,发现娃娃倒了站不起来,他又取了一大块橡皮泥团圆压扁固定在娃娃底部,这次他发现娃娃不容易倒了。他高兴的让周围小朋友看;有的小朋友试用了几种材料后发现用比较重的金属材料能使娃娃不容易倒;更有的小朋友发现放在底部的东西必须在中间不动,娃娃才会倒了再站起来。)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探讨,并进行再次尝试。

  (五)交流结果师:现在请你们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让娃娃不倒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告诉我他们的实验过程。有的小朋友告诉我他先用棉花和木块,发现太轻了,娃娃照样倒下去起不来;他又用沙子放在里面,沙子在娃娃肚子里动来动去,娃娃倒了还是站不起来;最后他用厚铁圈放在娃娃底部,娃娃能站起来却是个歪的。)师;谁发现了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大家讨论)

  (六)看看构造,打开不倒娃娃的肚子,幼儿观察内部结构。

  师:小朋友不倒娃娃的肚子里到底有什么?

  (七)发现秘密师:小朋友现在你发现娃娃不倒的秘密了吗?

  幼儿总结:应在娃娃肚子的底部放重一点的东西并固定住。

  延伸活动:

  1、修一修坏了的不倒玩具。

  2、把不同形象的不倒玩具放在科学角,让幼儿继续探索。

  3、准备蛋壳、橡皮泥、胶水、彩笔、彩纸供幼儿自制不倒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既有科学的探索,又有动手制作,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会比较喜欢、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在活动前我认为不倒翁应该是小朋友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不倒翁真勇敢,我们也要学习不倒翁遇到困难继续站起来的精神。让我们和你的小伙伴介绍下你的不倒翁吧。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师:用这些材料捉泥鳅,你们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情呢? 幼:用棉手套好捉,我捉了好多呢。 幼:我觉得塑料薄膜手套太滑,捉不到泥鳅。幼:我用毛巾把泥鳅身上的黏液吸掉就好捉了。 师: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塑料手套捉就不容易?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 幼:棉手套粗糙、塑料手套光滑。 师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3.联系生活,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得很湿。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在湿湿的'地板上没有滑倒?谁在帮忙? 幼:我们穿了鞋子。 师:为什么穿了鞋子就不滑了? 幼:因为鞋底有花纹,很粗糙的。 师: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捉泥鳅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得不滑呢? 幼:可以铺些纸板。 幼:放块地毯。 幼:放块厚棉布。 师: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滑滑的,有些危险的,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然后想想办法解决吧!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他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发现奇特的现象,才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自然地发现了棉手套易捉泥鳅的现象,同时,幼儿认识了两种材料的特点,发现了材料特点与捉泥鳅难易程度的关系,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建构起粗糙的材料具有防滑作用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我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用材料尝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促进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科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正如《纲要》中说的,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知道之所以探索这个现象,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的,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践背景。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比较不同滚筒滚进山洞时不同的现象,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路线。

  2.能大胆清楚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投票的标牌、薯片桶、泡面桶、一次性纸杯、一定坡度的斜坡、山洞、筐子、透明胶、剪刀、橡皮筋等。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引出探索主题“滚筒进山洞”,激发幼儿兴趣。

  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滚筒进山洞的游戏。

  二、展开

  通过交流讨论及两组操作材料的实验对比,发现哪些滚筒会进山洞,哪些不会。

  1.介绍材料。看这里有哪些滚筒?哪些滚筒能滚进山洞?

  2.交待规则。

  (1)不用力气,滚筒放在山坡指定位置位置,让它自己滚进山洞。

  (2)滚进山洞的滚筒放在旁边的筐子里,没成功的放在原处。

  3.幼儿分组操作。

  教师指导重点:幼儿能否尝试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4.交流讨论:怎样的滚筒能进山洞?为什么?

  小结:两头一样粗的'滚筒能直直的滚进山洞,两头不一样粗的滚筒会拐弯,不能滚进山洞。

  三、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两头有大小的滚筒总是向细的那头滚动。

  1.两头大小不同的滚筒能不能滚进山洞,那会往哪头拐弯?

  2.幼儿分组操作。

  交待规则。

  (1)不用力气,滚筒放在山坡指定位置,让它自己滚下山。

  (2)实验观察结束后,把滚筒放回筐子。

  3.交流讨论。

  提问:不同粗细的滚筒,到底往哪拐弯呢?

  小结:看来,滚筒无论大小,只要两头不一样粗细,总是往细的那头拐弯。

  四、借助材料,尝试改变物体原来的运动路线。

  1.提问:如何让这些滚筒不拐弯,也能直直的滚进山洞?

  2.幼儿操作。

  交待规则

  (1)改变后的滚筒还是不用力气,放在山坡指定位置,让它自己滚进山洞。

  (2)成功的作品放在前面的作品展示桌上。

  教师指导重点:幼儿能否借助辅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讨论:你用了哪些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小滚筒滚进山洞了吗?

  活动延伸:

  两头一样粗细的罐子里放了块石头,它能不能顺利滚进山洞呢?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经典】科学教案09-09

科学教案[精选]09-09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科学教案12-26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选]实用的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实用的科学教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块海绵和2—3根细橡皮筋

  2、海绵变化图示两张

  3、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海绵,幼儿交流经验

  1、你们是怎么玩海绵的?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2、请幼儿讲讲:玩起来与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3、请位幼儿说一说见闻: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

  二、操作游戏,感受海绵的特性

  1、海绵宝宝变成小青虫游戏

  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示和细橡皮筋,引导孩子用橡皮筋把海绵分若干节,并与原形比较。请幼儿思考:可以让海绵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幼儿再动手做一做。

  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引导孩子捏成一团),马上松开,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

  2、海绵宝宝喝水游戏

  1)教师提供颜料水分组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2)待幼儿活动几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如:“我把海绵放在颜色碗里,碗里的颜色水少了,而海绵变颜色了”。

  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教师小结: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

  联系生活,整理活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引导幼儿把吸水的海绵拿到阳光下晒一晒,整理桌面的操作材料。

  活动延伸:

  1、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2、数小时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去收海绵。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选用不同的材料用剪、粘、扎灯方法,尝试将不能盛水的物品变为可以装水的工具。

  2、敢于大胆想想、尝试、表现,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种盛水工具(漏水的和不漏水的)

  2、修补用的辅助材料胶带等。

  活动过程:

  一、找出漏水和不漏水的工具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

  老师想请小朋友帮个忙,每人找两样东西,一样是不漏水的,一样是漏水的,

  找到了就请你放在 自己的桌子上。

  2、我们来看看,不漏水的有哪些?

  让幼儿说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3、漏水的东西有哪些?这些漏水的东西有用吗?有什么用?

  幼儿讨论后知道,这些东西有很多用途。

  二、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1、现在,我需要一些装水的'工具,请小朋友找一找,哪些工具可以装水?

  讨论:这些工具我什么能装水?

  2、这些漏水的东西能装水吗?

  如果用这些漏水的东西装水,你有什么好办法不让它漏水吗?

  请小朋友互相讨论一下。

  3、谁来给小朋友介绍一下你想到了什么方法?

  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办法。

  4、有这么多好方法,你们想不想去试试?

  出示辅助材料。

  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一些材料,你可以选用你认为最好、最合适的方法修补你手中的东西,补好后可要仔细检查一下牢不牢固,然后去盛水试一试。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提醒幼儿:如果你的小手不够用时,可以请老师和小朋友帮助你。

  四、经验交流

  1、教师:现在,让我们一看你修补了什么东西?

  可以盛水了吗?看看漏不漏?

  2、幼儿讲述修补办法。

科学教案 篇3

  意图: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一些直管玩具,孩子们用沙子、小石子、小珠子等做实验,发现它们有的能通过直管,有的不能,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为什么”。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和探究点,在玩直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哪些材料能穿越弯管,意在通过操作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感知到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基本原理。由此初步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在猜想、操作验证活动中体验探索与分享成功的乐趣。

  2.能动手操作验证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3.喜欢动手操作,会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乐意将操作结果告诉同伴。

  活动重点:探究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活动难点:想办法让毛线快速通过弯管。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管子,是用来干什么的;活动前带幼儿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

  2.物质准备:人手一份记录表、笔、弯管,每组一筐操作材料(铅笔、石子、木棍、毛线、螺丝帽、打气筒等),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了解管子的多样性

  1.师:刚才我们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小朋友们走得很快,可是老师觉得弯腰在管道里面走很慢,这是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管子?是干什么用的?

  二、猜想并记录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1.出示弯管,引导幼儿观察、猜测:这个管子是什么样的?猜一猜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2.引导幼儿认识准备好的各种材料。猜想并记录:你们觉得哪些材料能通过弯管?请把你的猜想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引导幼儿用对错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结果)

  3.幼儿猜想并记录。

  4.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想结果,教师根据情况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觉得螺丝帽(毛线)能(不能)通过弯管?还有谁的猜想结果跟他的不一样?

  5.小结:有的小朋友认为能通过,有的小朋友认为不能,这些物品到底能不能通过弯管?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结果呢?

  三、幼儿操作,验证哪些物品能通过弯管,哪些不能,并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每一种提供的物品都要实验,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2.幼儿利用弯管和各种材料做实验。

  3.鼓励幼儿大胆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

  4.请两三个幼儿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根据结果引导幼儿小结:螺丝帽、石头为什么能通过去呢?(小、硬)木棍为什么不能通过去?(比管子粗)铅笔为什么不能通过弯管?(又长又直又硬)打气筒打出来的空气看不见,你是怎么知道它通过弯管了呢?毛线为什么不容易通过弯管?

  5.出示毛线:谁能想办法让毛线快速穿越弯管?幼儿讨论并示范帮助毛线通过弯管的办法。(把毛线系在螺丝帽上;用嘴吹;打气筒打气等)

  四、引导幼儿明白“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1.提问:我们每个人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是一样的吗?要想知道结果究竟怎样。应该怎么做?

  2.师:一些东西不容易通过管道,容易堵塞,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3.出示手电筒:手电筒发出的光能通过弯管吗?我们到科学区里再去实验探索吧!

  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投放手电筒、铁丝、弹簧等材料,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深入探究。

科学教案 篇4

  【课前导学】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的情况。

  二、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三、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四、问题探讨: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五、探究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自己的担忧——存在的问题——一代人的使命——强调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

  【课堂练习】

  问题一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文选用了哪些材料阐述了什么论点?

  问题二 本文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文章,说说什么是比较论证,作者是怎样通过比较来阐述道理的。

  问题三 以具体语段为例,试分析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

  (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的

  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的"。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种材料并试着进行分类。

  1、把软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一尝,敲一敲,摔一摔。

  3、幼儿分组实验,把软软的和硬硬的物品分成两组,教师做适当指导。

  4、操作完成后,交换分组进行检验。

  5、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

  小结:通过手,牙齿,皮肤,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体软硬。

  (三)巩固:游戏"送玩具宝宝回家",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游戏规则:天黑了,软宝宝玩具,硬宝宝玩具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软宝宝和硬宝宝送回家吧。

  (教师将幼儿刚刚分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在一起,幼儿和教师一起分类,幼儿说感知方法,教师演示)。

  活动延伸:

  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

  教学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案设计中先用神秘袋,引起幼儿的兴趣,继而引入主题。

  活动过程中,以分组实验―检验―交流讨论为主线。

  首先让幼儿分组实验,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分组实验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究各种感知方法,这样对探究结果印象更深刻;然后让幼儿交换分组,检验其他组的操作是否正确,幼儿在检验过程中,在发现别人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产生好奇;最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纲要》中明确要求,在科学教学活动目标中,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巩固阶段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再次分类,明确物体软硬的特性并且用多种感知方法进行分类。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活动延伸中,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软硬并运用到生活中。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介绍、交流刷子的外形特征,了解刷子的不同名称。

  2、尝试使用刷子,掌握刷子的使用方法,增强对刷子用途的认识。

  3、对生活中小型工具产生兴趣,并体验劳动的不容易。

  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事先让幼儿了解各种刷子。

  2、物质准备;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刷子,如:碗刷、杯刷、浴缸刷等等。

  3、辅助材料:皮鞋、鞋油、杯子、垫子等。

  活动过程:一、交流各种各样的刷子。

  1、介绍刷子的不同名称。

  (1)幼儿参观狮子王的刷子店。

  小朋友,狮子王的刷子店今天开张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有哪些刷子?(要求认识:鞋刷、墙刷、杯刷、油漆刷、床刷等。)

  (2)请小朋友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刷子,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这些刷子都是用什么做成的呢?(有的刷子上面是柄,下面是软软的毛;有的刷柄下面的毛是硬硬的;有的刷柄下面是海绵等等。)

  2、了解刷子的用途。

  (1)提问交流刷子的作用。你们知道这些刷子可帮我们做哪些事情吗?

  (2)小结。鞋刷可以把皮鞋刷的又亮又干净,床刷可以刷床上的灰尘,杯刷可以刷洗杯子里的赃物等等。

  二、探索刷子的使用方法。

  1、幼儿自由尝试使用各种刷子。

  (1)请小朋友介绍一种自己能使用的刷子。你们会使用这些刷子吗?

  (2)老师还请来了刷子的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些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请小朋友根据自己喜欢的刷子,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朋友,最后再试着用一用。

  (4)幼儿相互合作模仿成人的劳动。

  2、示范操作过程。

  (1)请小朋友介绍。你选了什么刷子?是用来干什么的?使用时你有什么感觉?

  (2)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刷子,而且还尝试正确使用了刷子的方法。

  3、拓展经验。

  (1)除了这些,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不同的刷子呢?

  (2)小结。刷子的品种可真多,它们都有着自己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3)启发幼儿想象:如果没有刷子,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

  (4)小结。刷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三、了解新颖的刷子。

  1、观看电动牙刷。

  (1)随着刷子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中又出现了更先进的电动刷子。(幼儿观

  看)。

  (2)这些电动刷子为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许多便利。

  (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设计一种什么样的刷子呢?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学习制作刷子。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玩玩、做做、说说等多种活动,寻找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让娃娃不倒的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引导幼儿体验不倒玩具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种不倒娃娃和不倒娃娃外壳若干,沙子、棉花、木块、彩泥、圆形金属、胶带、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不倒娃娃。孩子们有兴趣的玩了起来,一会儿向不同的方向把不倒玩具推倒,一会儿把玩具拿在手里摸来摸去,一会儿在手里掂来掂去….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进行比较(发肚子里没有东西的不倒娃娃外壳给幼儿)师:小朋友再来玩一玩老师刚才发给你的不倒玩具。(幼儿自由的玩)师:小朋友你现在发现了什么?

  (三)开动脑筋师:两个娃娃看起来一样,为什么前面发的不倒娃娃能不倒而后面发的不倒娃娃却站不住呢?(小朋友再次讨论起来。有的小朋友说不倒娃娃肚子里有东西 ,有的小朋友说因为前面发的不倒娃娃重……。)

  (四)动手尝试师:那给娃娃肚子里放什么东西才能让娃娃不倒呢?请用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试一试。(幼儿打开后发的娃娃,有的先用沙子放到娃娃的肚子里,结果发现娃娃倒了还是起不来;有的小朋友用木块放到玩具的底部也不行;高兴小朋友先用橡皮泥团成一个圆球放到玩具的.底部,发现娃娃倒了站不起来,他又取了一大块橡皮泥团圆压扁固定在娃娃底部,这次他发现娃娃不容易倒了。他高兴的让周围小朋友看;有的小朋友试用了几种材料后发现用比较重的金属材料能使娃娃不容易倒;更有的小朋友发现放在底部的东西必须在中间不动,娃娃才会倒了再站起来。)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探讨,并进行再次尝试。

  (五)交流结果师:现在请你们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让娃娃不倒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告诉我他们的实验过程。有的小朋友告诉我他先用棉花和木块,发现太轻了,娃娃照样倒下去起不来;他又用沙子放在里面,沙子在娃娃肚子里动来动去,娃娃倒了还是站不起来;最后他用厚铁圈放在娃娃底部,娃娃能站起来却是个歪的。)师;谁发现了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大家讨论)

  (六)看看构造,打开不倒娃娃的肚子,幼儿观察内部结构。

  师:小朋友不倒娃娃的肚子里到底有什么?

  (七)发现秘密师:小朋友现在你发现娃娃不倒的秘密了吗?

  幼儿总结:应在娃娃肚子的底部放重一点的东西并固定住。

  延伸活动:

  1、修一修坏了的不倒玩具。

  2、把不同形象的不倒玩具放在科学角,让幼儿继续探索。

  3、准备蛋壳、橡皮泥、胶水、彩笔、彩纸供幼儿自制不倒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既有科学的探索,又有动手制作,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会比较喜欢、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在活动前我认为不倒翁应该是小朋友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不倒翁真勇敢,我们也要学习不倒翁遇到困难继续站起来的精神。让我们和你的小伙伴介绍下你的不倒翁吧。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师:用这些材料捉泥鳅,你们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情呢? 幼:用棉手套好捉,我捉了好多呢。 幼:我觉得塑料薄膜手套太滑,捉不到泥鳅。幼:我用毛巾把泥鳅身上的黏液吸掉就好捉了。 师: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塑料手套捉就不容易?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 幼:棉手套粗糙、塑料手套光滑。 师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3.联系生活,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得很湿。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在湿湿的'地板上没有滑倒?谁在帮忙? 幼:我们穿了鞋子。 师:为什么穿了鞋子就不滑了? 幼:因为鞋底有花纹,很粗糙的。 师: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捉泥鳅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得不滑呢? 幼:可以铺些纸板。 幼:放块地毯。 幼:放块厚棉布。 师: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滑滑的,有些危险的,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然后想想办法解决吧!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他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发现奇特的现象,才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自然地发现了棉手套易捉泥鳅的现象,同时,幼儿认识了两种材料的特点,发现了材料特点与捉泥鳅难易程度的关系,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建构起粗糙的材料具有防滑作用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我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用材料尝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促进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科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正如《纲要》中说的,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知道之所以探索这个现象,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的,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践背景。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比较不同滚筒滚进山洞时不同的现象,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路线。

  2.能大胆清楚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投票的标牌、薯片桶、泡面桶、一次性纸杯、一定坡度的斜坡、山洞、筐子、透明胶、剪刀、橡皮筋等。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引出探索主题“滚筒进山洞”,激发幼儿兴趣。

  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滚筒进山洞的游戏。

  二、展开

  通过交流讨论及两组操作材料的实验对比,发现哪些滚筒会进山洞,哪些不会。

  1.介绍材料。看这里有哪些滚筒?哪些滚筒能滚进山洞?

  2.交待规则。

  (1)不用力气,滚筒放在山坡指定位置位置,让它自己滚进山洞。

  (2)滚进山洞的滚筒放在旁边的筐子里,没成功的放在原处。

  3.幼儿分组操作。

  教师指导重点:幼儿能否尝试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4.交流讨论:怎样的滚筒能进山洞?为什么?

  小结:两头一样粗的'滚筒能直直的滚进山洞,两头不一样粗的滚筒会拐弯,不能滚进山洞。

  三、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两头有大小的滚筒总是向细的那头滚动。

  1.两头大小不同的滚筒能不能滚进山洞,那会往哪头拐弯?

  2.幼儿分组操作。

  交待规则。

  (1)不用力气,滚筒放在山坡指定位置,让它自己滚下山。

  (2)实验观察结束后,把滚筒放回筐子。

  3.交流讨论。

  提问:不同粗细的滚筒,到底往哪拐弯呢?

  小结:看来,滚筒无论大小,只要两头不一样粗细,总是往细的那头拐弯。

  四、借助材料,尝试改变物体原来的运动路线。

  1.提问:如何让这些滚筒不拐弯,也能直直的滚进山洞?

  2.幼儿操作。

  交待规则

  (1)改变后的滚筒还是不用力气,放在山坡指定位置,让它自己滚进山洞。

  (2)成功的作品放在前面的作品展示桌上。

  教师指导重点:幼儿能否借助辅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讨论:你用了哪些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小滚筒滚进山洞了吗?

  活动延伸:

  两头一样粗细的罐子里放了块石头,它能不能顺利滚进山洞呢?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经典】科学教案09-09

科学教案[精选]09-09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科学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