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2 09:52:1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10篇【优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10篇【优选】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继续认识书信格式,了解回信的一般特点。

  4. 了解南极的一些知识,感受亲情,激发热爱科学、探索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安排:

  南极来信

  读 信

  一遍又一遍 真高兴

  我 看合影

  最冷 积雪不化

  (介绍)南极 企鹅

  动物 胖乎乎

  海豹

  放心 条件好 温暖如春

  你

  好好听话 争取进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题

  1. 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想想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

  3. 置疑:爸爸在信里写了些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

  1. 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画出生字新词。

  (3)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卡片抽读生字词,正音。

  (2) 指名分节读课文。

  (3) 说说个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4) 齐读课文。

  3. 老师简介回信的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我和妈妈为什么特别想念爸爸?"四个月"说明了什么?爸爸的心情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3. 用"特别"说话。

  4. 指导朗读。

  四. 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世界"的写法。

  五. 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词。

  2. 齐读课文第一段,说说写了什么。

  二.学习二至四段

  1. 轻声读第二段。想想着一段介绍了南极的什么。

  (1) 南极的气候怎么样?理解"积雪很厚"、"终年不化"的意思。指导朗读。

  (2) 南极主要有哪些动物,都有什么特点?

  看图认识"企鹅"和"海豹",老师简介它们的一些习性和特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 天气这么冷,爸爸在哪儿的生活怎么样?自由读第三段。

  (1) 指导看图,简介中国南极考察站的情况。

  (2) 老师小结:国家关心……工作者以苦为乐。

  (3) 齐读课文第三段。

  3. 爸爸最后有什么希望?齐读。

  引导学生想象更大进步的具体内容。

  三.总结全文

  1. 齐读课文。

  2. 说说学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

  四.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看拼音写汉字。(拼音略)

  世界 黄河 歌曲 动物

  事情 合影 争取 家务

  2. 读写词语。(课后第三题)

  3. 用"非常"、"争取"说话。

  二. 朗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想想爸爸回信写了些什么?

  2.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 齐读课文。

  三. 作业

  抄写词语。(课后第三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娲、塌、熄”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隆、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故事激趣,课前谈话

  师:大家一定喜欢读神话故事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就是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哦,请看大屏幕,

  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课件逐一出示:

  (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盘古(课件出示2)

  (2)他为民除害,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后羿(课件出示3)

  (3)她化作小鸟,把石子投入大海。——精卫

  (课件出示4)

  (4)她创造人类,无私奉献。——女娲

  (课件出示5)

  咱们班同学的语文学得真不错,相信我们一起会学得很愉快的。

  二、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板书:女娲补天)

  2.题目中哪个词让你感觉到神奇呢?(补天)为什么?

  师:女娲可真不了起,在读故事之前,你对女娲还有哪些了解?

  交流,出示课件:(课件出示6)

  传说中的女娲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她用黄泥捏成人,创造了人类。女娲就是人类的母亲。

  三、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7)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出示生字“娲、隆、塌、扎、熄、冶”,(课件出示8)指名拼读。

  (1)读准“隆、扎”的读音。

  (2)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课件出示9)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10)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岗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所围困在山顶上,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3.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4.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提出新的'问题:(课件出示11)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落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板书:起因:天塌地陷烧起大火发洪水)

  3.指导学生从内容去想: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六、指名读第2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板书:经过: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七、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1)(课件出示12)结合挂图理解补天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板书:炼石补天)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补天的经过。

  3.指导朗读这两段话。

  八、齐读第5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1.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威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板书:人们又安居乐业)

  2.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九、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自己阅读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女娲是这样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板书:爱心吃苦勇敢)

  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娲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

  教师小结: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

  十、拓展延伸(课件出示13)

  1.在女娲的努力下,天被补好了,从此人类头顶的天空像帐篷似的张开来,再也不会塌了。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学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

  2.女娲如此辛苦的补天,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律。

  3、培养学生爱查字典,主动、经常翻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爱查字典,主动、经常翻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律。

  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教师说出谜面:“小教师真伟大,肚子里面学问大。不说话本领大,大家都求教它。”这是什么?(字典)

  对呀,字典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对我们的帮助可真不少!你能夸夸它吗?好,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字典的小诗 ?字典大楼?。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

  2、小组内学习生字,小组长检查。

  3、教师检查字词。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师生。)

  三、深读感悟。

  1、课文中的几小节你喜欢哪节读给同桌听。

  2、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如

  (一)第一节

  1、指名读这一节,并谈一下读懂的内容。

  2、指导朗读。

  (二)第二、三小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三小节,同桌交流一下读懂的内容,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查字典解决。

  如果学生提出“钠、砝码”等,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查字典。

  2、集体交流

  (1)请喜欢这两小节的同学读,并谈谈你为什么喜欢。

  (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些字的?

  3、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用部首查字法查到了不认识的字、不会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字典的用处多大呀!让我们都来夸夸它吧!齐读二、三小节。

  (三)学习第四、五小节。

  1、在小组内读读这两小节,互相交流一下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在组内共同解决。

  2、全班交流,学生。

  3、指导朗读。

  4、教师:字典是许多人花了很长时间不断修改完善才编写成的,它是人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的内容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字典呢?学生发言,齐读课文。

  5、配乐全体同学齐读课文,读出夸赞的语气。

  四、拓展练习。

  1、小组合作,查字典了解小组内同学名字的意思。

  2、自读《林卡上学》,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基本情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较差的。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1、听课文录音,给课文标上小节号。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再自己读读课文,想想每节课文的主要意思。四人小组讨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

  三、反馈: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议正音。

  2)说说每节课文写的景色相同吗?。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

  4、再读课文,比较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理解生词意思。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1.读熟课文。

  2.查字典理解“忧郁、犹豫、骤然、歧视”等词语。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第29课 掌声,请注意看老师写课题。

  二、检查词、句

  1.出示生词。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想重点来检查一下这几个词语。

  点击出示:犹豫、忧郁、刚调来

  谁来读? (个别读、齐读2遍。)

  2.理解词义。

  师:我们看到“犹豫、忧郁”这两个词语,它们的拼音相同,但声调是不同的。那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谁来说一说。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忧郁:一个人总不爱说话,整天闷闷不乐的,我们就说这个人很忧郁。

  师:这样看来,这两个词语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3.认识多音字“调”。

  “调”是我们这一课要学的一个多音字,它还读什么?谁来看着拼音给这个多音字组出词语。

  4.读难读的句子。

  出示句子:“因为他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这个句子里生字多,谁来读一读?

  5.认识多音字“落”。

  指出“落”在句子中读”lao”, 它也是本课要学的一个多音字。这个字还读什么?谁能看着拼音给这个多音字组词语。

  6.齐读句子。

  7.了解小儿麻痹症。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小儿麻痹症吗?

  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又叫脊髓灰质炎。这种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得了这种病,往往会留下终身残疾,腿脚萎缩,走路一瘸一拐的。英子就是其中不幸的一个孩子。

  三、接读课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1.接读课文。

  请5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课文中的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在这个故事里面都有哪些角色?(老师、英子、同学们)

  老师是怎样的?(刚调来的)

  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学生结合课文第一段中的句子谈理解)

  生: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姑娘。

  师:还有吗?

  生:英子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引导:你是从哪里知道出来的?

  生:我是从“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看出来的。

  表扬: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她能从课文的词句中读出自己的理解。真好!(老师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

  生:她是一个孤独的小姑娘。从哪里知道的? “早早地、又总是”

  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说英子不爱说话、孤独、寂寞,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它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哪个词?大家找一找!(忧郁)

  师:后来她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小姑娘,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结合课文第四段内容理解)

  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师引导:还可以说她变得怎么样了?(活泼、开朗)

  四、重点探究,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此环节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进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突破课文重点。)

  (一)渲染过渡

  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变一种方式来学习这两段课文。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你们觉得行吗?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下面就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课文的2.3自然段,在自己认为要重点表演好的词句下面做一下标记。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演英子?

  (注: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二)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开个故事会,请同学们轮流上台讲一个故事,老师借此来了解一下大家。

  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讲完了故事,下一个,轮到英子了。英子,该你了?(英子表演)

  (三)评议表演

  同学们对刚才的表演满意吗?谁来评价一下大家演得怎么样?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词句进评议)

  师:同学们,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英子。

  英子, 我看到你站起来的时候眼圈红红的, 这是为什么?

  师:同学们, 你们的掌声想对英子说什么?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一定会讲好。

  生:英子,你不要自卑,我们会支持你。

  生:英子,你不要难过,我们不会笑话你。

  师:英子以前总是早来晚走,不愿意让同学们看她走路,今天她鼓起勇气走上讲台,

  英子,你是好样的,你勇敢地走上了讲台, 战胜了自己!英子, 听了同学们的掌声, 你为什么流泪了呢?

  (因为我没想到,同学们不但没有笑话我,还用掌声鼓励我,我非常激动。我一定要讲好。)

  (四)配乐表演(课件出示第三段课文)

  师:现在让我们完整地表演一遍这段课文,再现那感人的一幕。(表演略)

  英子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鼓掌。英子鞠躬后走下讲台)

  师:同学们,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生:英子,你讲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动人了,以后欢迎你再为我们讲故事。)

  生:英子,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

  生:英子,你的声音真好听。

  师:英子,我看到你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我还要继续努力;谢谢大家的称赞,我以后也要加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快乐地学习、游戏。)

  (五)朗读课文第三段

  在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六)理解两次掌声

  我们看在这一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谁来读读这两句话?(一般) 谁能比他读的更好?(个别读、齐读)

  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七)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师;在这一段中还有两句写英子走路姿势的句子。

  点击出示:

  1.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

  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的走下了讲台。

  师:大家看,这两句话中都有“一摇一晃”这个词语。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紧张、害怕;高兴、愉快)

  (八)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

  师:同学们,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他的心情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以勇气和自信,使他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逐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同学们,你们说,掌声是什么?(理解、尊重、支持、鼓励、赞扬、夸奖、关爱)

  同学们,就是大家的掌声,大家的鼓励,大家的称赞,使英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九)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最后一段。

  (十)全文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平时,我们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搜”、“塞”、“藏”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2、注意韵母的写法。

  3、使学生知道词语间的对仗关系,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4、读句子,注意表示声音的词并仿写两句。

  5、熟记8条成语。

  6、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用语的口语交际训练。

  7、写毛笔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搜”、“塞”、“藏”3个字。

  (2)这3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这3个字在书写时,你觉得有什么地方值得注意?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书空。

  (2)每个字练写两遍。

  4、反馈

  (1)指名学生板演。

  (2)展示写的好的字。

  (3)指出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第一组。说说它们的韵母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2)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三、四组。

  3、练习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读。

  4、反馈

  出示投影

  下面哪两个字的韵母相似,找出来,分组读一读。

  界 买 卫 愧假走六火

  三、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

  (2)学生自由读,注意词语间的关系。

  (3)齐读、指名读。

  2、练习

  出示投影

  为下列词语对对子。

  好对( )黑对( )宽对( )表扬对( )坚强对( )山清对( )高楼对( )

  3、反馈

  (1)指名板演

  淡对()密对( )( )对芙蓉( )对大海

  (2)同桌说一两个有对仗关系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积句子,找出每句中表示声音的词。

  (2)描绘情境,请学生用上声音的词。

  如:下暴雨了,雨点落在地上发出的声音。

  你敲门时,发出的声音。

  3、练习

  (1)学生说说平时都听到哪些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2)写两句话,用上表示声音的词。

  4、反馈

  读自己的句子,说说声音的词。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纠正读音。

  (4)理解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读要求,想想它告诉我们些什么。

  (2)复习有关礼貌用语。

  2、指导

  (1)解题:什么叫约请?

  (2)约请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中队长,见到顾老师应该怎么说?

  ①指导学生看图,顾老师正在干什么?中队长正在干什么?

  ②假如你是中队长,我是顾老师正在弹钢琴,你会怎么约请我?

  3、练习

  (1)同座进行演练。

  (2)选一对到前面表演。

  评议。

  (内容表达是否正确,礼貌用语是否恰当,态度是否大方等)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欣赏齐白石的《虾趣图》谈感悟。

  2、充分朗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虾趣”。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2、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虾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情怀,感悟作者的生活情趣,从而陶冶自己的情趣。

  教法与学法:

  老师:引导、点拨法;

  学生:朗读、感悟、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驼背老公公,胡子乱蓬蓬。生前没有血,死后满身红。

  2、同学们,你看见过虾吗?谁能向大家介绍虾的模样?这节课,咱们跟随作家秦牧的文笔,和他一起走进《虾趣》。

  二、读中品悟,体会虾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从哪两方面写了虾趣?

  2、朗读第1、2自然段,交流问题。齐白石画虾的'妙处:惟妙惟肖。

  3、观虾之趣(学习第3、4、5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特点。

  (2)交流汇报和收获。

  ①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观虾之趣?

  ②你知道怎么运用所得知识、辨别哪些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吗?

  ③找出描写虾嬉戏时的动作词语,感受虾的灵动与活泼。

  ④找出第5自然段中心句,画出虾小心翼翼吃食的词语。

  4、赏虾画之趣(学习第6自然段)

  自读自悟,出示自读提示。

  ①作者是怎样把观虾和欣赏虾画紧密联系起来的?请画出这个过渡句。

  ②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齐白石大师的虾画?

  三、课外拓展,妙笔生花

  尝试练笔,模仿课文描写小动物的动态。

  板书设计:

  虾趣

  养 虾 活蹦乱跳 赏虾画

  惟妙惟肖 出神入化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放一首古琴曲作背景音乐,同时用小段优美简洁的话引入,营造意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导入语为:《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绮美而瑰丽,品读《诗经》,就是聆听三千年华夏先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在营造气氛时不忘知识回顾。和学生一起回顾诗经六义。

  生齐答:内容——风、雅、颂,手法——赋、比、兴。

  紧接着引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边塞诗的开山之作——《采薇》。

  二、解题

  教师出示薇草图片,介绍采薇就是采摘薇草,即采摘野豌豆苗。图文结合,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三、朗读诗歌,通过三个场景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思归之情。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要多读,反复读,在读中逐步领悟其内蕴。教师安排了三读诗歌,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感受节奏、用词与句式,读时形式多样,读准字音时叫个别学生读,另叫学生纠正字音,感受句式节奏时,则要求齐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之后让学生总结句式节奏上的特点,即有音乐感、节奏感、句式相似,反复吟唱,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句,最后总结这种句式叫做重章叠句(或重章叠唱、重章反复)。

  二读诗歌要求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并掌握赋比兴的用法。首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出示PPT,重点词语,让学生解释。之后教师从戍守边疆的将士“思归”这个思路来讲解全诗,根据行文思路,分析出三个场景不同的“思归”之情。

  首先,第一场景是“采薇思归”。诗经开篇定题起兴,用“采薇”起兴,让学生思考为何用“采薇”起兴?并让学生找出写薇菜变化的字,让学生感悟其中有什么深意。学生通过设身处地地感悟与思考,体会到,用“采薇”起兴的原因是近似联想,因为戍守边疆的将士生活艰苦,采薇菜充饥是常有之事,而且对将士家乡的贫苦百姓来说,采薇也是家乡常有的充饥方式,因此以采薇起兴有两种深意:一是写出了戍卒生活的艰辛,二是写出了将士们的乡愁,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前面提到了重章叠句,学生已经了解到重章叠句的特点,即句式相同,每句的字数相同,只是在相同位置上更换个别字句,以丰富表达的内容。所以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前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方法,写薇菜变化的字为:作、柔、刚。作即薇菜刚长出地面,柔即薇菜叶面大而润泽的样子,刚是指薇菜茎叶开始变老。从这三个字的字义,学生很快悟出了随着薇菜的变化,时间在不断地推移,时间已经由春至夏,进而到秋,将士们戍守边疆的时间不断增长,时间长久,戍守又很艰辛苦,将士们乡愁也就自然日益加深。教师表扬学生感悟到位,并趁机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将士们乡愁日益加深的词语或句子,这种紧扣文本的做法,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有了先前的感悟,从文中找句子也就相对容易了,很快就找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三个表达将士们思乡之情加深的词语。分析完“采薇思归”这一场景之后,教师不忘要求女生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再一次整体感受将士们那与日俱增的思乡之情。

  接下来,第二个场景是“疆场思归”。同样用到了起兴手法,因为棠棣花花开三朵为一缀,后多用棠棣花来比喻兄弟情谊,而战士们共同为了抵御外侮,并肩作战,此处用棠棣之花起兴,表达了将士们与子同袍、奋勇杀敌的决心。四五章对战车、战马、弓箭有着细致地描写:战车是路、戎车,非常高大;战马是业业、骙骙、翼翼,又高大又强壮又整齐;弓箭

  是象弭鱼服,非常精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这些特点后发问,这种对军队全方位细致的描写的手法是什么?同学生回顾诗经六义中三手法,很快答出:是赋。呼应开头,有水到渠成之巧妙。然后学生总结,这是一支“强大之师、威武之师”。最后男生齐读,读出了将士们浴血彊场、斗志高昂、满怀爱国热情、自豪而必信的战斗信念。

  最后一个场景是“归家悲哀”。教师用一句很巧妙的话引出这一场景:将士们满怀战斗豪情,想打胜仗,打完胜仗后他们最想做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回家。此时,教师用PPT显示出一个思考题:九死一生,终于能够凯旋,本是件高兴的事,为什么诗人会在最后一章归家途中道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此处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同学们似乎有了些许感悟。学生们有的答道:将士怕物是人非,将士满身伤痛,将士们的战友可能一个个的`在彊场上在自己身边死去??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首先表扬学生想象丰富,想象有道理,同时,用PPT展示两首诗: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频《渡汉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也表达了与这首诗相似的情感,并用诗意化的语言总结,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让学生体味抒情主人公的悲哀之情。

  四、主旨把握

  当教师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此时有一位学生又举起手,他说道:“老师,我觉得作者在途中如此悲哀的原因,除了刚才同学生讲的之外,应该还有别的原因。”这位学生的这一举动,在教师的预设之外,但教师意外之余,马上平静下来,并显露出期待的眼神,于是学生继续说道:“这位将士在外征战,因为这场战争是抵御外侮,对抗猃狁,是一场正义之战,所以抒情主人公在杨柳依依之时,虽对亲人、家乡有万千不舍,但仍然是兴然离开家乡,走向战场,这是他的义务,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战场上,将士们斗志高昴,奋勇杀敌,周王朝也很重视,装备精良,在冷冰器时代,这可看出是必胜之战。然而是战争就会有牺牲,就会有人家破人亡,战争虽然胜利了,胜利是属于国家的,对于每个战士而言,对于每个百姓而言,战争带来的只有痛苦和悲哀。所以我认为,作者在途中悲哀,内心是非常痛苦而复杂的。应该体现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听完这位学生的讲述,整个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说得真好!教师对此学生大家赞扬,并借此总结出文章的主题: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吃透了已经讲过的内容,思维敏捷,思想深刻,没错,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戍役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对人的生命的戕害!这首诗是千古反战诗之祖!

  五、末章手法探究

  接下来教师满怀情感地诵读末章,读完后营造一种意境: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将士在风雪交加的路上步履艰难,满心伤痛,末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渲染这种悲哀之情?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每组选出一位中心发言人,展示讨论结果,讨论时间四分钟。

  热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要求:说出艺术手法,并具体分析哪里用了这种手法,以及是如何运用的。每位同学都表达得非常好,教师也给予了及时准确的表扬和总结。最后成果如下: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2、以乐写悲,更衬其悲。

  3、今昔对比,今非昔比。

  4、虚实结合。画面拓展,意境深远。

  最后用方玉润《诗经原始》为末章之美作结:“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情。”

  手法讲解透彻,之后,教师又巧妙地过渡:这首诗打动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艺术手法,更多的是它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我们通过三读诗歌再来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吧!

  三读诗歌,要求:准确地把握情感,从采薇思归的忧伤焦急,到彊场思归的慷慨雄壮,再到归家悲哀的痛苦悲伤,情感波澜起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怨的。最后让全班同学齐读全诗,诵读时要求注意音调的变化,三个场景语调由低缓至高亢,再到沉痛。同学们深入理解了全诗,最后诵读效果让人震撼。

  最后教师让学生齐读下面这段文字,让学生从文字中再次感受《诗经》的绮美瑰丽。文字为:《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无不被其润泽、受其照耀。诗经里有第一首写嫁新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

  诗经就如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愿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平都能品读《诗经》,感悟其中深沉的意蕴。

  六、课堂练习

  整首诗讲到这里基本圆满结束,最后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找出《芣苢》一诗中使用的手法以及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

  题目如下: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有:得到。掇(duō):摘取、拾取。捋(luō):成把地握取。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思考:《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这种手法是怎么运用的?

  七、布置课后作业,并推荐阅读两本书:安意如:《思无邪》、鲍鹏:《第三只眼看诗经》。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05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11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18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1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22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19

小学语文教案11-06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11-06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