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必备【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梳理李广的生平并能简要地概括。
3、根据自己的理解,评点李广的人生经历。
4、理解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和他对传记人物评价的倾向。
教学重点:
1、概括李广的生平。
2、评点人物。
3、理解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
教学难点:
1、分析李广的命运悲剧。
2、司马迁对传记人物评价的倾向。
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研习、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以大屏幕代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独臂将军去似飞,弯弓百步虏无遗”,这说的就是李将军。我们今天就一起欣赏李将军的风采。
二、概括李将军的生平
请学生回忆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李广的人生经历。围绕他的人生经历中主要发生的事件概括。
教师提示:李广的一生都在做什么?抗击匈奴。用他的话说就是,“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整个人生都与抗击匈奴有关。曾经为抗击匈奴得到皇帝的赏识,也曾经因为抗击匈奴获罪,更是因为抗击匈奴被捉,最后也是因为抗击匈奴而自刭。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一生都在抗击匈奴的战场。
三、司马迁传记人物
司马迁为什么会给他立传,他在李广身上看到了什么?李广对于司马迁来讲,有什么传记价值?
请同学们思考作答。
预想:1、李广的卓越才干。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他在抗击匈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战才能。
2、李广的正直品行。结尾评价里反复说他身正、诚恳、忠诚。
四、人物评点
司马迁如何展示人物风采的?
学生活动:安排学生自由组合评点人物的风采。提示先寻找有关人物风采的内容,然后运用评点法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范例:
如: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通过文帝的感叹,可以看出李广的作战才能。“万户侯”就是对他的肯定。课本上第51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引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正派,以身作则。课本第56页。
卓越才能可以从骑射、机智、胆量三个方面评点。
正直品行可以从身正、廉洁、爱士三个方面评点。
五、人物命运悲剧
以上是李广的名将风采,但这样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将军为什么最后却引刀自刭?
学生依据内容思考。首先是自刭,面对刀笔之吏他自杀了,这就说明与他有关,表现了他的正直,有宁死不屈的气节。另外就是卫青的原因,他让李广去和别的部队合并,而根据当时的'情况就没有合并行军的条件;而在行军路上向导逃亡,最后延误了会师的时间。
归纳以上的原因,既有个人的,也有别人的,既有人为的也有客观的。如果我们纵观李广的生平,发现他的一生并不平坦。连写《滕王阁序》的王勃都对他有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在这篇传记里文帝感叹他生不逢时;自己曾被活捉;也曾经被贬为平民;他能射杀老虎也能被老虎伤害;为抵挡单于请命不许;一生作战七十余次,在六十多岁的时候面对刀笔之吏。统观这些经历,我们会逐渐明白造成他命运悲剧的原因。
那李广命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思考作答。
预想:1、朝廷不用。
“天子以为老”、“毋令当单于”、“令广并于右将军军”。朝廷不用的背后是对人不信任,迷信思想在作祟,用人唯亲的原因。
2、性格局限。
如他抗击匈奴,极具作战才能的他却被活捉?他能射杀老虎的时候能被老虎伤害?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有个作战特点,他善骑射的特点是“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这个能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自恃其能并且思想保守,甚至有些顽固。
后来明知卫青和公孙敖的关系,但还对大将军做出请求。不与大将军辞别;对大将军的问话不做解释。可以看出他讷口少言,不谙世故,性情冲动。
那么这两个原因,哪个是主要的?性格局限。其实刚才我们在梳理他一生经历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不如意与自身有关。所以李广的命运悲剧也可以定性为性格悲剧。这与项羽类似,这种悲剧更让人显得悲叹惋惜。
六、司马迁的评价倾向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为李将军列传,既有对他卓越才能的赞赏,也有对他正直品行的颂扬,还有对他命运悲剧的同情。那么这三点哪个是最为重要的,是最被司马迁重视的?
是他的正直品行。依据一是他结尾对李广的评价,引用《论语》的话赞扬他的为人正直,直接评价“李将军恂恂如鄙人”,说他的“忠实心”,引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他的为人。二是司马迁对多个传记人物的评价都注重的是他为人的品行。如评价孔子“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评价屈原“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等。三是只有肯定了传记人物的为人,才可以推崇他的才能,因为具有这样的为人的才能才可以发挥出社会效用,如果没有为人,只有才能,那样他对社会的作用是极其狭小的。也只有在肯定了为人之后,才会为他的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和怜悯,借此感同身受地抒发心中的愤懑,而这也正暗合了“发愤著书”的传统。这在《报任安书》中提到的“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样就在肯定为人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愤懑。所以司马迁特别看重传记人物的为人。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说:如果说《诗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诗,那屈原则用《离骚》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诗人,而司马迁则用《史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七、作业
解释“不虚美、不隐恶”这个观点,并用《李将军列传》来说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
简介丰子恺。
二、 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 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 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小学教案01-03
有关语文的教案03-0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下册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