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说出对句子的理解,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找出有关的句子,了解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亲近地球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同学们,你们所有的快乐与忧伤,都在她身上留下印记;世界上所有消逝的事物,都在她的记忆中存留。
2.她就是——地球,地球我们课文中还亲切地叫她是(摇篮、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一声——母亲。
3.作者运用什么(打比方)说明方法,把地球比作母亲。你瞧地球母亲正向我们缓缓走来,你们看!
4.投影出示:(创设情境学生个别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
5.她长什么样?(比如:身材、衣服)
6.投影出示:(学生个别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7.这样一位“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母亲在宇宙大家庭里,地位是渺小的。投影出示:(轮读)师:同茫茫的宇宙相比,生:地球是渺小的。
8.这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地球小?(作比较)作者接着还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地球小?(列数字)体会“只有”一词。说明地球小。
9.地球半径6300多千米,如果我们把地球跟太阳作个比较,一个太阳抵得上130万个地球呢!地球就像汪洋中的一叶扁舟。投影出示:一叶扁舟
二、体悟地球
(一) 1.这位人类美丽而伟大的母亲——地球,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投影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我们也来夸夸地球:投影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3.地球母亲因为“美丽壮观”显得可爱;地球母亲因为“和蔼可亲”而显得可爱;地球母亲更因为“慷慨无私”更显得可爱。(板书:可爱)
4.宇航员目睹了这样一位可爱的地球母亲,为什么又发出了投影出示:“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呢?(板书:破碎)
(二) 1.自由读3—7自然段,相信同学们能找到答案。请用波浪线画出了。
2. 我想在你们画的波浪线的地方,其中肯定有一处能让你怦然心动的,是吧?投影出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有没有哪位同学画出这一句?个别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严重的威胁。”
3.你读这一段语句时心情这样?(预设:担忧、难过)
4.这个语段中哪个词触动了你的内心世界?(威胁)
5.“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罪魁祸首是——“生态灾难”
6.我们现在一起读读刚才那位同学读的那段话,投影出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严重的威胁。”边读边想想地球上发生了哪些“生态灾难”。
7.学生汇报。
8. 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话。用你们的心灵你再细细地去琢磨那段文字,生齐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严重的威胁”读着读着你会发现“生态灾难”这四个字,它已经不是四个字了,在你们眼前,你仿佛看到的是什么?
9.练笔:我仿佛看到了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三) 1.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投影出示:“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导致“矿产资源枯竭”的原因是——“不加节制”
2.“不加节制”你们联想到什么?
3. 学生汇报。
(四) 1.同学们,课文中告诉我们了,地球上供人类生存的空间很小,地球上的资源有限。那么宇宙这么大,我们人类能不能去找一个“后妈”呢?
2. 投影出示:齐读“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这句话中“至少”去掉行不行?(学生讨论)“至少”一词说明距离的遥远,体现了说明文科学性、严谨性。
3. 40万亿公里!猜一猜坐飞机得多少年啊?600万年哪!谁去?
三、呵护地球
1. 正是基于种种的认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才发出一系列的感叹,谁来为我们读读?
2. 投影出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3.了解了课文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只有一个地球”,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5.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问候地球——《地球,你好吗?》 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 当江河不再有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 当空气不再是清新,花朵也失去芬芳; 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黑暗无光; 当冰山渐渐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 当大地干枯了村庄;眼睛也失去渴望; 当城市川流不息的车,从此没有一点安详; 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了魔棒;(音乐起) 当玩具变成你的衣裳,从此没有天真幻想; 当贪婪拼命的追逐,没有动物与你歌唱。 让我们一起热爱吧!让我们一起唱, 让我们一起呼唤——地球,你好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对兔妈妈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小兔、兔妈妈、乌龟、骏马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2、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3、从中可以体会到兔妈妈对它的孩子怎样?
4、指导有感情朗读。
读出兔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细读第2--4自然段。
5、兔妈妈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了,它是怎么问她的孩子的?孩子们又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分段朗读2--4自然段。
6、从兔妈妈的问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1)用亲切的语气读读妈妈的问话。
(2)小黑兔回答妈妈的问话时心情是怎样的?
(3)同学们谈一谈小黑兔的话,体会体会。
(4)指名分角色朗读妈妈与小黑兔的对话。
评议,他的读能让我们体会到小黑兔的心情?
(5)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小黑兔的心情,想一想它是怎样说句话的?
(6)指名读,评议,再读。
同学们通过朗读,体会到了小黑兔的心情,大家能不能加上动作说句话?
生边做动作边朗读课文。
小白兔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同学们读一读小白兔的话,体会体会。
指名读。
评议,再读。
(7)同学们体会得真好,现在你能通过做动作有感情地读一读小白兔的话吗?
自读,指名读,齐读。
分角色朗读2--4自然段。
7、细读第5--7自然段。
(1)对于两只小兔的回答,妈妈十分惊讶。
(2)让我们读出兔妈妈惊讶的口气。
(3)那么小白兔和小黑兔又是怎么回答的.?
从中能体会出它们的心情怎样?
指名说,相机观察插图。
(4)有感情地分别读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回答。
(5)分角色朗读5--7自然段。
8、细读8--10自然段。
(1)这次兔妈妈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8自然段。
(2)你体会到兔妈妈的心情怎样?
(3)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3)有感情地练读第8自然段。
9、对此,小黑兔非常不理解,它非常生气,齐读第9自然段。
(1)兔妈妈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2)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1、你们读得真出色,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怎么知道读哪只兔子的话该用什么语气呢?
分角色朗读课文。
2、老师奖励你们,我们一起表演课本剧,好吗?
自由组合表演。
上台表演。
评选最佳表演。
板书设计:
不奖小黑兔得意跟乌龟比
蘑菇该奖给谁敢于和高手比
奖小白兔难不情跟骏马比
教学后记:
1、学生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
2、学生能够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了敢于和强手竞争,才能显示出真正本领。
3、对于新部首&“字头&”有一部学生巩固的不好。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茫然、宁神静气、舒畅、惊愕”等词语。
2 通过品词析句,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语言的精练、优美;难点是在朗读父亲语言过程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配乐朗读录音带,有条件的可制作“树林和鸟”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资料。
课时布置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1、 读题。读了课题,你想说点儿什么?(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是你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是你大胆的猜疑)
2、 试着将课题中“、”换成恰当的词语,将课题连成一句话,再读一读。
师小结激情:同学们理解得真好,这篇课文是写父亲与树林和鸟的对话,更是人与大自然的一段真情告白。好好读一读,你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 分别以同桌、小组、全班交流检查学习情况,注意及时提醒(重点交流)容易混淆的字音和难写字的字形。
如:“黎、喃、翎、猎”等字中边鼻音的区分;“幽”的笔顺是“幽”,“黎”的下面是“水”的变写,不要写成“水”字,“翎”字第二笔的捺变成点,“喙”字第四、五笔的书写可以老师范写一下。
师再次出示新词,开小火车读生字,组词语。并用你喜欢的词语造句。全班齐读生词,再次巩固。
3、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通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4、说说自身从这篇课文中了解到些什么,提出自身阅读时遇到的问题。
5、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探究的问题,以明确下一步的目标。
三、细读探究,体会情感
1、 按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自身认为最能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鸟的语句。
2、 全班交流。师生、生生与文本间互动。
引导同学找出俺的态度变化的词句:茫然、惊愕、真高兴。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惊愕”两个词语,并用他们分别造句。
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语言,通过朗读体会父亲爱鸟,积累了许多经验。
词语: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宁神静气。
句子:“树林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地说道。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同学谈到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同学上下文说说鸟有什么气味?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鸟要准备唱歌了。”父亲和俺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父亲对俺说:“鸟最快活的时刻,向天空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引导考虑:为什么此时父亲也最快活?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5、 分角色朗读父亲与“俺”的对话,在反复朗读中想象意境,感受语言美,体会父亲对鸟和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
6、讨论“俺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启发同学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假如父亲是猎人将会怎样?从而体会这句话所表达的俺也爱鸟的思想感情。
再反复朗读体会这句话。
四、朗读品味
1、 师生一起小结全文。请同学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2、 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俺们知道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那么,生活中俺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故事、资料、图片等,在全班开展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交流会。
附:板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 最喜欢幽深的树林
快活的小鸟看到鸟多
闻到鸟味
听到鸟唱 热爱大自然 维护环境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 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 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 渺小 矿物 恩赐 慷慨 贡献滥用 威胁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 滥 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
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懂得要尊敬老人,爱爸爸、爱妈妈。
2、正确、清楚、响亮地用一句话回答自己家的地址,家里有哪几个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听说要求。
1、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家,今天这节说话课就请每个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出示课题:我的家(听说训练)
2、出示图,这是丁丁小朋友的家。我们要仔细看图,在介绍丁丁的家和自己的家时,声音要响亮,话要说完整,别人在介绍时要注意认真听。
二、指导看图,学习说话。
1、指导学生由近及远,从院子里到院子外仔细看图。这是丁丁的家。丁丁家在哪儿?(农村)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然后请几位小朋友说说这是谁的家?他的家在哪里?看看图,再说说丁丁家里有几个人?(从年长的说起)
2、把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先个别示范,讲评,再自由练说,然后指名说。(可以这样说:这是丁丁的家,丁丁的家在农村。丁丁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他自己,共五口人。)
三、按课后1、2两个句式练习说话。
1、丁丁的家在农村,你们的家在哪儿?出示句式:“我家在。”要求说清楚家庭住址。请较多的小朋友来说说。
2、你家里有哪几个人?出示句式:“我家有。”要求从年长的说起,先说有谁,再说共几口人。请较多的小朋友说说。
3、把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先让学生,自由练说,再指名试说,讲评,然后同桌或四人小组互相介绍,最后开小火车说。
四、第二次指导看图,学习说话。
1、仔细看图,早晨,爸爸、妈妈和丁丁背着什么,拿着什么?想一想,他们到哪里去干什么?
2、临走时,丁丁是怎么做的?你从哪里看出来?(可以这样说:临走时,丁丁有礼貌地对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再见!”
丁丁多懂礼貌呀,我们小朋友也要向丁丁学习,尊敬老人,爱爸爸妈妈。
3、谁最能干能看着图连起来说说丁丁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几个人?早晨,他们都做什么?(这段话作为上限要求,不要求人人会说。)
五、按课后第三个问题练习说话。
1、你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
2、谁也能像介绍丁丁的家一样,连起来说说你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几个人?先让学生自由准备,然后请几位学生说说,共同纠正。
六、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看图介绍丁丁的家,也学习了互相介绍自己的家,还懂得了要像丁丁那样,做一个尊敬老人,爱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5、我们上课了
教学目标:
1、学会“课、了、的、不、要、里、皮”7个生字;认识偏旁言字旁、白字旁和基本笔画横折提;理解“上课”“小鸟”等词语;会用“我们”看图说一句话。
2、会正确朗读课文。
3、知道上课要专心听讲,说话要有礼貌。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看图说话。
2、学习“课、了”2个生字,认识言字旁及基本笔画“”(横折提),理解词语“上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字词:女、子、大、上、你、好、我们。
2、指名认读音节:shubuyaokelechaokoudaiqiushuixiaojiaoniao。三拼音音节要多读几遍。
二、揭示课题。
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出课题。
三、指导看图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
2、丁丁在干什么?
3、丁丁上课专心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四、拼拼读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有拼音的字,要求:一是读正确,二是组词读。
3、重点正音。
4、指名试读课文。
5、教师范读,领读。
五、教学生字词。
1、让学生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找出要学的生字。
2、教学新笔画和新偏旁。(用拼音出示)
---hengzheti---yanzipang---baizipang
3、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哪些字自己学会了,谁来学做小老师。如:“了”是“子”少一横;“要”是“西”“女”的组合……
4、指导书写。(先自学书上的笔顺分析。)
课:利用熟字“果”学习,注意“”(横折提)与“”(横折弯钩)的区别。
1、口头组词。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理解课文。知道上课应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
2、学习“的、不、要、里、皮”5个生字,认识白字旁,理解词语“小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指名认读生字和词语。
2、指名上黑板写出言字旁,并说出“横折提”这个新笔画。
3、指名四人分句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朗读理解课文第一、二句话。
①指名读第一段。这两句话说了一件什么事?
②这里怎样称呼小鸟,为什么不用“叫”而用“吵”?(这里用“你”,像称呼人一样称呼小鸟。用“吵”,表达“我们”不愿让小鸟的叫声影响大家学习的心情。)
③为什么用“请”?(表明“我们”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用“请求”不叫表明要专心学习。)
④朗读指导:
a.第一句的逗号处,要有较短的停顿,语气要连贯。
b.“请你不要吵”应读得轻些、慢些,读出亲切、有礼貌的语气。
2、朗读理解第三、四句话。
①指名读第二段,想想这儿有几句话?
②这两个句子同上面两句话有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③为什么要请皮球睡觉,怎么让皮球睡觉?(“我们”要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去摸皮球,不做小动作。可指导学生用“因为”说话。)
④词句训练:
好好:表示尽力地、尽情地的意思。第二个“好”念轻声。
我们上课了:这是个“什么人干什么”的句子。可让学生口头说说这样的句子。
⑤朗读指导。“好好”可读得慢些,以示强调。
这篇课文说了两件事。第二件事另起一行写。第一件事,即第一自然段,读完要多停顿一会儿。如果句号处停一拍的话,这儿就要停两拍。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要:上下结构,下面部分要略宽些,“女”的一横要长,以横中线下面一点的地方起笔,略往上翘些。
皮:第一笔横钩,第二笔长撇,第三笔的竖要在竖中线上,下面“又”的横撇要横在横中线上。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用“我们”练习说一句话,说说“上课该怎么做”,并完成其他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并用“皮、课”口头扩词。
2、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节与节之间的停顿。
二、行为指导。
1、读了课文看了图,你觉得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2、读课后第五题。
评评读读,搞清上课应做到两条,即:
①上课专心听讲。②积极举手发言。
让学生逐条自我评定,做到的涂红书中的一朵小红花。做的特别好的送一朵大红花。
提出要求:像丁丁一样上课前把玩的东西放好。
三、指导做课堂作业第三题。
1、读题,搞清题目的要求。
让学生看图,用“我们”自由练说一句话。
指名试说,共同评议、纠正。
第一幅图:上课了,我们赶快走进教室。
第二幅图:上课了,我们专心听老师讲课。
再用“上课了,我们。”练习说话。(可将说话内容扩展到其他学习、学校课余活动等。)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课文最后一部分有些句子的含义深刻,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释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钓鱼的启示
你们觉得课题中哪个词最关键?那“启示”是什么意思呢?(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对“启示”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二、抓“启示”的句子。
1、通过钓鱼这件事,作者又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答案就在文中,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找一找吧!
2、谁愿意把找到的句子与大家交流呢?
a、课件出示: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b、你们都觉得这句话是钓鱼给作者带来的启示吗?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发现了吗?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
板书:是 非
你认为“是”是什么意思?“非”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在钓鱼这件事上,怎样做就是对的,怎样做就是错?板书:放 不放
面对这样一条大鲈鱼,作者与父亲的意见一致吗?他们的意见是什么?
板书:父亲 “我”
找启示的句子,目的是解决两点,一是通过找反义词让学生是与非的意思;二是在学生对文章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明白我和父亲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三、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感受“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1、为什么作者不愿意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呢?能找见文中的句子来告诉大家吗?
课件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阳光下轻轻翕动着。
能谈谈自己的理解吗?能把作者这种得意的神情读出来吗?
2、同学们,从哪些句子也能看出作者舍不得把鲈鱼放回湖里呢?
3、交流,谈理由,并引导想象作者的心理活动,指导读。
4、出示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5、师:发现了吗?你们找得这些句子,有的是描写作者的(生补充:语言、神态、动作)透过这些描写,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作者心情的变化,快速从这些句子中找一找,体现作者心情的词语。
板书:(得意)——(急切)——(伤心)——(乞求)——(依依不舍)
6、师:(指板书)作者的.心情由捕到鲈鱼时的“得意”,到父亲要求放掉鲈鱼时的急切、伤心,以至到舍不得放掉鲈鱼时的乞求,依依不舍,心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7、我们看到作者对这条大鲈鱼实在是太喜爱了,但因为喜爱就能占为己有吗?为什么?(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来两个小时)
8、师:这就是道德的抉择,面对这样一条诱人的大鲈鱼,只是放与不放的问题,可作者做起来却很难,作者不想放,不愿意放,而父亲却——(坚持要“我”放),老师相信你们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9、再次出示启示的句子齐读。
10、从哪儿看出父亲坚持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呢?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a、引导抓词体会“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体会到父亲的坚决。
b、指导读好父亲的话
c、那么,你们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又能体会到什么呢?(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也舍不得放,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抉择),但父亲最终选择的还是“放”。
(2)、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引导理解:不容争辩
看插图想象:父亲会“不容争辩”地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11、师:孩子们,此时老师心中有一个疑问,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到处都静悄悄的,除了天知、地知、父亲知,“我”知外,根本再也没有人知道“我”没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可父亲却坚决让“我”放掉鲈鱼,这是不是不爱我呢?(生谈)
12、师:这就是爱,他不是溺爱,而是一种严厉的爱,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道德实践是没法妥协的,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在作者11岁的人生旅途中,父亲给他上了一堂道德课,三十四年过去后,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但是在人生旅途中,作者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的“鱼”。面对这诱惑人的“鱼”,大家猜猜作者会怎样做呢?
课件出示:
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个加引号的“鱼”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这儿有两种答案供同学们选择:
(1)、捕捞指作者到诱人的大鲈鱼。( )
(2)、指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 )
师:作者之所以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是非分明,一切都因为——
出示父亲的话(生读):作者也深深明白:是父亲让作者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作者后来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
课件出示(生读):
一个人要是从小……力量。
通过找具体的句子,使学生明白我之所以不放鱼的原因和父亲坚持要放鱼的做法是正确的,让学生对是与非有进一步的理解,明白文中的“我”做法错在哪里。
四、德育渗透
1、师: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
﹡、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你会怎样做?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你会怎样做?
﹡、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你或怎样做?
2、师:听着你们的回答,老师看到了你们在道德面前,是非分明的表现,这就是《钓鱼的启示》一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相信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一定澎湃着千言万语,那你就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3、交流
师:同学们,让我们记住法国著名数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这句话吧!
出示 :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得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也让我们记住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这句话吧!
出示: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理解在生活中怎样对待形形色色的诱惑,道德的遵守主要依靠自觉。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
1. 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知道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随处都能学习语文。
2.继续学习把句子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
3.练习写好钢笔字。
4.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5.口语训练,说漫画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词句训练、口语交际。
难点: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知道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随处都能学习语文。
2. 继续学习把句子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练习4
二、教学第一题:
1.谁来把第一题的题目要求读一读?(指名读)
处处留心就能发现“汉字的学问真不少”
2.练习:
读短文思考:
(1)我和杨雨恬在预习过程课文时,对哪个汉字产生了疑惑?
(2)他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阅读短文思考:“醒”为什么不用“目”而用“酉”?
“醒”为什么不用目而用“酉”,师引导:酉是象形字,形如古代酒坛之类的器具,用以指代酒 。
用酉作偏旁的汉字,大多与酒有关,“醒”原指醉酒后醒过来,睡醒的“醒”正是借用醒酒的“醒”,是其引申意义。
(4)说说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你都学会了哪些生字?
(5)遇到类似的疑问,大家研究一下,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学习
(通过查找工具书,也可小组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练习写好钢笔字。
2. 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教学过程:教学第二题:
1.读读背背
2.下面请大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认读,
全对的请举手。错了的同学可要再接再厉啊。
3. 指名读、齐读、小组比赛读,自由练读这8个成语,读准每个音。
4.来把你会读的词语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指名读)
5.开火车读。齐读。
6.同桌商量这8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7.交流。
8.看谁背得最快。
指名背。齐背。同桌互背。
教学第三题:
1.写好钢笔字
2.教师范写提醒:“口”在不同的位置,大小形状也不同
3.笔笔谁的钢笔字写得最棒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我”长大了一岁,改正了不少缺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我长大了一岁》教案2。
2.学习编一段话,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
3.认识13个生字,学习写9个字。
教学重点:
1.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
2.学习写字,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内容、词语、生字),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愿意认识他吗?(出示人物课件及人物录音)我叫王明,今年六岁,已经上一年级了,我长大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愿意看看我的进步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我长大了一岁》。(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1.听老师读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读音。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个“△”,可以用拼一拼、猜一猜、问一问的`方法来认识它。
3.分小组合作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小伙伴,小组成员在听别人读书时一定要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4.指名读,谁愿意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自然段也可以)。
三、认识生字及词语
刚才你们读书时有没有字音读不准的或觉得有困难的,需要大家帮助的?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语。
1.看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一岁乱飞再见弟弟都要欺负
妹妹抹眼泪大孩子捉小鸟
2.看课件,出示生字,认读生字。
(1)自由认读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
(3)指名带读。
岁乱再捉弟妹抹
孩都眼泪欺负
(4)讨论交流,说出自己记字的好方法,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我长大了一岁》教案2》。(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字)
指导:“长,再,看,我,要”的字形,并让学生书空练习。
(5)比较不同点,组个词语加以区别。
在()妹()地()
再()抹()弟()
指导:“欺负”的“负”读轻声。
课中休息:学唱一首歌《小松树快长大》。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疑问。
3.全班交流、质疑:可以任选其中喜欢的一段说一说因为我长大了一岁,所以我改正了什么毛病,大孩子做的哪些事我都要学会?
提示:回答时要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句式。
板书:
不捉小鸟
不欺负弟妹
学做大孩子的事
4.指名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每一段内容及图片),同时指导朗读。
指导看图,同时指导:“你们”都指谁,捉小鸟,欺负小弟小妹为什么不对?
(渗透热爱大自然,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5.讨论:哪些“大孩子做的事我都要学会”?
6.各小组再读课文,任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边朗读边表演的比赛。
五、练习背诵
教师:你们刚才朗读得好,表演得也好,这篇课文写得这样好,你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
自由背诵——小组练背——指名背诵。
六、说话练习
1.小组合作学习
个人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进步,然后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
2.个人汇报所编的句子,有能力的可以加动作表演。
七、写字练习
教师:看这些字哪些需要老师的帮助,教师指导个别字。
学生写字。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王明的进步,也找到了自己的进步。你们在今年里进步的特别快,高兴吗?我们一天一天的长大,更要一天比一天进步。
九、布置课外作业
你长大了一岁,还懂得了什么,说给老师,或爸爸妈妈听。(有能力的可以动笔写一写)
老师(或爸爸妈妈)好:
我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长大了一岁。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拓展与延伸】找一些描写山川景物的文章读一读,体会景色的特点。
【重、难点突破】感受索溪峪独特的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是我们最佳的出游时光。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到湖南的张家界,领略一下索溪峪的独特风光。
板书课题:索溪峪的野
释题:索溪峪是地名,从“峪”字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山谷。而“野”又是什么意思呢?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我们带着三个问题来自由地浏览“索溪峪”?
二、自由读课文
围绕一个“野”字思考、讨论:“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三个问题。
提示:
1、“野”的理解:“野”,其实作者体会到的是索溪峪“野性的美”,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天然的美。
2、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作者由远及近,由山水到物到人地写了“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
3、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
逐段朗读,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第一自然段:概括写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野”
①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写作者游览索溪峪,总的感受是一个字——“野”。其实作者体会到的是索溪峪“野性的美”,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天然的美。扣住这个“野”字,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索溪峪的美景和作者的匠心独具。
这句话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统领全文,文章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都围绕这句话展开。
第二自然段:山野——惊险、磅礴、随心所欲
②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这句话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出山具有“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特点。那里有“斜山”,那山峰似从山的一边飘逸而出。“旁逸”写出了山峰斜出的是那么随意。“巍巍”则写出了山峰的高。作者还由山形相对、山势相依的山,联想到“热恋情人”,他们似在凝望,似在细语,别具一格。由山体不高、山形奇特的山联想到少女,她们婷婷玉立,姿态万千。
第三自然段:水野——充满孩子的灵性
③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十分调皮、可爱。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四自然段:动物野——猴子亲热、调皮、野性十足
启发:儿子如此“放肆”,作者写它们,是不是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厌恶之情呢?为什么?
第五自然段:人野
默读课文思考:游人野表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他们也会变得如此得野?
④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索溪峪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所以“这山水”是充满野性的。在这样的山水中畅游,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不经意间,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作者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幅人景合一的美丽和谐的画面。这句话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索溪峪的“野”的同时,体会作者流露其间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提示: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加以说明。
思想感情: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写作方法: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写出了游人的特点。
四、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大家一般欣赏。
板书设计:
索溪峪的“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天然的美 野性的美
畅游其间 无比愉快
概括写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野”
山野——惊险、磅礴、随心所欲 天然的美 野性的美
索溪峪的“野”水野——充满孩子的灵性
动物野——猴子亲热、调皮、野性十足 畅游其间 无比愉快
人野——大嚼、蹦来跳去、手提皮鞋丝袜
蹚过去、嘻嘻哈哈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3-29
小学语文教案11-06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11-06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22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05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18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1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1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