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4 08:52: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集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通过读课外书、报刊、看电视、听广播,了解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的情况,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写自己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做到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能主动发现成语的构词特点,引导学生识记十二条成语。

  4.读读认认通过生字加偏旁组字连词,认识八个生字词语。读读背背优美的古诗名句,培养学生对古诗句的欣赏能力。

  5.通过趣味语文了解一些有关“言”的说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习作练习:写一写自己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做到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学习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各组小朋友在自己的组里,把你收集的资料讲给同学们听一听;推荐讲得好的在班上来讲一讲。

  2.各组交流

  二、习作练习

  1.读一读习作内容,说一说这次习作要求。

  内容:写人、事、景、物、编故事等等

  要求:具体、通顺

  2.议一议:你想写什么?

  3.教师随机点拨,

  4.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三、我的发现

  1.学生自读成语

  2.启发学生发现成语的构成,理解成语。说说自己平时积累过的'这类成语

  例:心心相印、夸夸其谈、芸芸众生、欣欣向荣、沾沾自喜、

  津津乐道、息息相通、高高在上、跃跃欲试、循循善诱┄┄

  四、读读认认

  1.自己观察学习,用以前加一加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学习,注意给它们区分和组词。

  3.教师检查

  五、读读背背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友谊的美句,鼓励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并背诵下来。

  六、趣味语文

  读一读,记一记,知道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15个,2、会写字8个。

  3、能有感情的分角色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自立的重要性,养成从小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动物中谁森林之王吗?它为什么能被封为森林之王呢?(板书课题:小狮子)

  2、初读课文,3、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的读读课文,2、画出不3、认识的字。

  4、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不5、认识的字。

  6、学生汇报:通过自学,7、你认识了什么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的?

  8、学生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何必、抬起头

  (指名认读——学生领读——齐读)

  9、生字游戏

  4、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认真听,3、并标4、明自然段。

  5、小组比赛读课文,6、请学生当评委。

  5、课堂评价

  1、两人一组拿生字卡片,相互测试。

  2、练写田字格的生字。

  第二课时

  1、复2、习

  1、听写生字。

  2、认读词语: 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

  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

  3、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狮子?说说你的理由。

  3、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4、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词语来形容这只小狮子:懒惰、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听话、自立、真正等)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是围绕“知错就改”和“真正”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1)小狮子刚开始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不(2)练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理解“饭来张口”

  (4)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5)后来,(6)小狮子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7)女同(8)学读狮子妈妈说的话。

  (9)联系课文理解: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

  4、课外延伸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真正的小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呢?

  5、课堂评价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读得怎样?是否能背。

  【教学总结】

  《小狮子》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刻画了一头怕吃苦、想依赖的小狮子,并借狮妈妈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孩子们只有勤学苦练,拥有真正的本领,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真是没有想到!课堂中,学生能把这样长的一篇课文读得津津有味。想一想,是有原因的。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给原文添加提示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课文的理解,给“人物”设计了不同的动作,给对话加上了不同的语气词,课文在他们的感悟中变成了童话剧,学生读得有趣、读得有味。面对自己的再创造的成果,学生读起来怎么会没有兴趣呢?这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添加提示语有利于指导朗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总是苦于朗读知道不得法。但通过这一课的实践,我发现,学生见到一些提示语后,会自然而然地去感悟这些语气。比如,我在“狮子妈妈说”这一句中填写了“亲切地”一词,学生自己就开始体会妈妈说话时和蔼可亲的态度,并且在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这种情感。另外,我意外地发现,添加提示语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词汇。真可谓“一箭三雕”!如此看来,在教学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真的能悟出好多东西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的理解困难;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解题:

  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明确: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理清结构:

  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3、口语表达:形式:一个 的童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形容词,并阐明理由)

  4、思考与交流:

  ⑴、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指什么时候?(在百草园学习的时候)

  ⑵、“乐园”乐在何处呢?

  明确: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品味感悟:

  ㈠、有趣的景物:

  ⒈、我们共同来朗读第二段,请大家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⒊、分析:

  ⑴.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泥墙根一带)

  ⑵.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⑶.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静物)

  ⑷.“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写的都是动物)

  ⑸.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景物到动物)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从高到低)

  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从动物到静物)

  ⑺.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⑻.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⑼.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明确:冬天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

  ⑽.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⑾.大家想想,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

  四、拓展:(口语表达)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布置: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板书设计:

  景物

  百草园 捕鸟 乐园

  美女蛇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那么在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来研讨三味书屋的部分。

  二、默读10-24段 ,思考: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三、讨论交流: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拓展延伸:你喜欢百草园还是更喜欢三味书屋?说明理由。

  【教学总结】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在新教参中再看不到“扣帽子”“喊号子”“贴条子”式的课文简析了,鲁迅先生也终于可以从那个凄冷的圣坛上回到温暖的“故乡”,美丽的“百草园”里了,相信这种以人为本的分析不仅让先生含笑九泉,也让一代代的读者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师。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多年来所苦苦寻求的语文的真谛吗?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礼物》是北师大新世纪版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小作者去年和今年收到家人送给自己的礼物,从中学会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本文以诗歌的形式,语言浅显、易懂、琅琅上口,有浓郁的生活息,贴近学生生活,适宜朗读、积累和练笔。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三年级上册注重了读书与练笔并行,学习使用优美的句子,变文本语言为中心语言,促感悟之情为笔下之情。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在呼唤教育本质属性的回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教学设计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在本教学设计中,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通过扩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思维训练,仿照课文前四段写一段话。

  3、懂得礼物的含义,使学生知道感恩,了解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体会亲情的可贵。

  4、背诵课文,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

  教学重点:

  1、随文识字,认识生字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亲人的关爱和期待。

  2、仿照课文前四段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亲人送的什么礼物?(学生交流)

  2、师小结:当你过生日时,当你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家人都会满怀关爱和期盼地送上一份礼物。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作者收到了什么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正确流利,困难的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然后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验。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分小组合作解决,筛选出难解之疑。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四)、品读课文,体会发现。

  1、读一读

  (1)自由读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说一说

  (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你能替小作者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送上几句祝福的话吗? (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

  (3)、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亲人的关爱之情。

  (4)你觉得家人对你还会期待些什么?

  3、背一背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五)、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师:人们常说:“礼轻情意重。”小小的礼物寄托着厚重的情意。请你回忆亲人们平日里对你的关爱,回忆收到过的礼物,想想有什么感受?

  2、师生交流。

  3、让我们仿照课文1—4自然段作诗。

  4、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自由作诗。

  6、评选班级“小诗人”。

  (六)、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三、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教师重点指导:博、套、绵、)

  2、抄写文中好词(7页抄一抄)

  3、选用抄下的好词造句。

  四、指导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中线上的笔画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3遍。

  2、背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愿意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3.能从曹冲称象的方法中受到启发,养成遇事开动脑筋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实验演示准备:自制船,大象或用小件重物代替“大象”,小碎石若干,面盆。生字卡片(包括本课形近字的卡片)。

  2.课件准备:多媒体演示材料。

  3.收集中外名人动脑筋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课题引入

  板书题目。生齐读:称象。

  过渡:象这么大,能称吗?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通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读课文,留意本课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窍门。

  教师注意引导:“称”“秤”和“沉”字音的区别;“艘”是平舌音;“柱”“址”是翘舌音。

  4.识字的巩固。

  a.抽字块认字。在硬纸块上面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生字。学生自由抽字块认字,全部读得准的给予表扬。

  b.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把容易与本课生字混淆的生字块混入13个字块中,再让学生抽读。

  自读感悟

  1.生自由读课文,看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2.教师示范朗读。

  3.自读感悟: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好呢?在小组里说说你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教师可用多媒体或模型演示“大象”如何上船,使船身压低的位置,再演示装“石块”,使船身压得与大象等高,从而称出石块重量而知道大象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演示,再读课文,感悟文字。

  5.老师小结,启发创新。

  曹冲称象的办法比其他两种办法都好,这种办法,既不需要造称象的大秤,也不必把大象宰了,他很有创造性。曹冲的办法实际上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

  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你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称象办法?

  6.读后表达(重点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

  写“再”“象”等6个字,要求一“看”(看清楚字形结构);二“描”(在书上描红);三“写”(独立书写,不要看一笔写一笔)。

  注意指导关键笔画。“点”“照”二字重点指导四点底;“象”“像”二字重点指导“象”字(写好“象”字的关键是把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处都在竖中线上);“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第四笔是“丨”。

  课外实践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爱动脑筋的故事。

  第 二 课 时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我会说

  小组中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说得好的,推荐到班上说。

  例: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我会读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议。

  我会讲

  讲一讲自己课外收集的动脑筋故事,评“最佳故事员”。

  我会讲

  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我会填

  在再

  我()家里看电视。

  放学了,我们和老师说“()见”。

  田方()跑步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我回家先看书,()写字。

  自我评价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多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语文教案 篇7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3.教学思路:复现感知铺垫——朗读感悟实践——拓展想象发挥——巩固识字写字——收集积累语言

  4.设计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的体验。充分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体会主动,探究的快乐,在体验成功中不断进步!

  5.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3个生字,会写5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自由的空间里,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才华得以展示。

  6.教学过程:

  一、复现感知铺垫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青蛙和小鸟,(随机出示青蛙和小鸟图),你还记得他们所在的位置吗?谁能把他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把青蛙和小鸟图贴在小黑板的.背景图上)是啊,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边说边贴词卡“坐井观天”,“落在井()”到背景的相应位置上]谁能把“沿”字写在卡片上?(指名填写卡片,其余同学写在同桌手心里。)(贴图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用这种形式导入,充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一过程也进一步复现了课文内容,为教学打下铺垫。把巩固识字,写字渗透在这一过程之中,便全员参与写字活动,落实全体性原则。)

  二、朗读感悟、实践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坐井观天》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对天有着不同的看法,您想不想知道?

  (启发性的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请你打开书60页,自读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青蛙、小鸟对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

  (自读课文,思考勾画。)

  (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学会学习。)

  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同学们可真会学习,有的同学边读边画,有的同桌互相讨论,有的同学读书姿势很端正,大家学得都很认真。

  (总结学习情况,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一种欣赏,同时也会再次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继续投入学习活动中。)

  青蛙和小鸟怎样说天?

  (组织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已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无边无际。指名读词,巩固识字。)

  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看图,看书回答,注重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到底天有多大,想不想实践去看看,走出教室,看看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你想怎样走出教室?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守秩序,讲礼仪的教育渗透在无声之中。)

  (学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后进,没有一个大声喧哗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们叽叽喳喳兴奋交流着,更深刻地体会了寓意。)

  通过亲身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交流收获,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丰富了内心体验。)

  留心观察生活会给你更丰富的感受。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读,也会丰富你的情感体验。

  (无形之中渗透学法和情感态度的教育。)

  全班合作:男同学当青蛙,女同学演小鸟,我自我推荐来读叙述部分,可以吗?

  (孩子们最喜欢分角色读,一下子情绪高涨。)

  先别着急,怎样才能读好?

  (“小鸟”和“青蛙”们纷纷发表意见,说出了读好的好建议。)

  (师生合作读。)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们成功了。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小鸟和青蛙的头饰。)

  读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带上漂亮的头饰表演。先小组合作演一演吧!请小组内选出导演。

  (在初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孩子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表演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对课文也是一次再创造。)

  (小组内演一演,指导巡视,并指一组表演。)

  他们演得怎样

  (组织生生互评,提倡欣赏的评价。)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怎么做?谁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发了学生想象,进一步理解寓意。)

  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大胆展示收获,交流展示,张扬了个性。)

  三、巩固识字,写字。

  1、精彩的表演进行到这儿,有一个生字宝宝着急了,他对我说:“老师,老师,快让我和同学们见见面,大家可别把我忘了?”

  (出示字卡“信”)

  你还记得他吗?

  (用“信”扩词,评选扩词大王。)

  (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巩固生字,寓教于乐。)

  2、我们书后的田字格里还有5个生字宝宝正等着我们写呢?

  (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你认识他们吗?

  (齐读生字)

  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学生自主提出难字,使学生学得更主动。)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学生:洼、娃、哇……)

  (启发学生思考,联想旧知,巩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识。)

  你为老师写好字提些什么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看字,练写为自主发现字在占格和笔画应注意到什么,学生学得轻松而主动。)

  (同桌互评)

  四、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各抒已见,展示收获,体验成功)

  五、作业收集与坐井观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培养学生自主积累意识。)

语文教案 篇8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雪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四岁左右,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法布尔家为生计所迫,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也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无法正常读下来。他靠自学考取了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使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二、整体感知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扰乱( ) 狩猎( ) 哀号( ) 喧嚣( ) 喑哑( )

  莴苣( ) 静谧( ) 篡夺( ) 劫掠( ) 酷爱( )

  妒忌( ) 窸窣作响( ) 吮取( ) 惊慌失措( )

  津津有味( ) 毫不犹豫( ) 喙( ) 篝火( )

  螽斯( ) 窃窃私语( ) 更胜一筹( ) 嗉( ) 囊( )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3.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思路提示: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通常会写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下会从(1)形态特征 (2)生活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3)种类及分布等方面来写。

  三、探究赏析

  (一)深入理解

  1.文章是怎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的`?

  2.细读文章第3段,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

  3.细读第5段,作者是如何将蝈蝈的捕食特点写的惟妙惟肖?试举例说明。

  4.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否不相吻合?

  (二)语言品味

  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请仔细阅读后,画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蝈蝈在窃窃私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见到蝈蝈声音的独具韵味。

  四、积累迁移

  1.选择一种动物,仿照下面的句子,对其进行描写。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写:

  2.本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它被称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你怎样看呢?学习本文后,谈谈本文有哪些写作经验可供借鉴。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3、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⑴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①línxún()_______________

  ②chuòqì()________________

  ③dàhǎn()________________

  ④sǒnglì()________________

  ⑤níngshì()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别写出与下列各形声字同声旁的字,并组词:

  侍()啜()漫()踩()

  ()()()()

  ()()()()

  二、理解探究

  1、学生读课文,思考:

  ⑴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⑵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⑶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⑷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⑸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四、课内精读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②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③“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⑤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出左脚去________那块岩石,而且________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⑥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________在崖下的岩石上,_______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________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⑦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在⑤⑥段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合的动词。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⑴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灰心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表现“暮色四合”带给我的直接影响的词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指的是_____________。

  6、照应题目,表现主题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7、简述你从作者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xx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xx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1、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2、“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30字左右)

  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

  4、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答案: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基础知识

  ⑴①嶙峋形容人瘦削

  ②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纳罕惊奇,诧异

  ④耸立高起,直立

  ⑤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⑵侍候峙(对峙)恃(恃才傲物)

  啜泣缀(点缀)掇(拾掇)

  漫长慢(慢待)幔(布幔)

  踩点睬(理睬)彩(彩旗)

  二、理解探究

  1、⑴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⑶“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⑷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办法告诉人们,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⑵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尔后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⑶文中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样对待一起玩的伙伴则有些恶劣,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⑷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四、课内精读

  1、伸探踩踩投入啜泣

  2、⑴没有声音,孤单冷清。

  ⑵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⑶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3、恐惧不能动弹

  4、“脱险”的经历是文章的重点,因此详写,也为下文说“永远忘不了”作铺垫。

  5、战胜恐惧,顺利脱险

  6、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略(提示:围绕“目标、理想、意志”谈即可.)

  五、课外阅读

  1、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意思对即可)

  2、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意思对即可)

  3、这是对小鸟的敬重,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4、不矛盾。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意思对即可)

  5、点明题旨,画龙点睛。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意思对即可)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14个生字,并掌握其中6个生字。

  2、教育学生遇事不慌,勇敢向前。

  重点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

  2、掌握6个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文,画出生字反复拼读。

  三、教学生字。

  1、灯片出示生字,学生认真拼读。

  不心叫笑出巴

  桥竹乱跳乌流怕尾

  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心:

  笑:

  (注意中间是一撇)

  出:

  中间是一长竖。

  学生进行笔顺描红练习。

  3、在书本上画出生词反复读。

《语文教案集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园地教案04-11

语文下册教案01-31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教案集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集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通过读课外书、报刊、看电视、听广播,了解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的情况,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写自己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做到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能主动发现成语的构词特点,引导学生识记十二条成语。

  4.读读认认通过生字加偏旁组字连词,认识八个生字词语。读读背背优美的古诗名句,培养学生对古诗句的欣赏能力。

  5.通过趣味语文了解一些有关“言”的说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习作练习:写一写自己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做到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学习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各组小朋友在自己的组里,把你收集的资料讲给同学们听一听;推荐讲得好的在班上来讲一讲。

  2.各组交流

  二、习作练习

  1.读一读习作内容,说一说这次习作要求。

  内容:写人、事、景、物、编故事等等

  要求:具体、通顺

  2.议一议:你想写什么?

  3.教师随机点拨,

  4.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三、我的发现

  1.学生自读成语

  2.启发学生发现成语的构成,理解成语。说说自己平时积累过的'这类成语

  例:心心相印、夸夸其谈、芸芸众生、欣欣向荣、沾沾自喜、

  津津乐道、息息相通、高高在上、跃跃欲试、循循善诱┄┄

  四、读读认认

  1.自己观察学习,用以前加一加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学习,注意给它们区分和组词。

  3.教师检查

  五、读读背背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友谊的美句,鼓励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并背诵下来。

  六、趣味语文

  读一读,记一记,知道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15个,2、会写字8个。

  3、能有感情的分角色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自立的重要性,养成从小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动物中谁森林之王吗?它为什么能被封为森林之王呢?(板书课题:小狮子)

  2、初读课文,3、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的读读课文,2、画出不3、认识的字。

  4、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不5、认识的字。

  6、学生汇报:通过自学,7、你认识了什么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的?

  8、学生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何必、抬起头

  (指名认读——学生领读——齐读)

  9、生字游戏

  4、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认真听,3、并标4、明自然段。

  5、小组比赛读课文,6、请学生当评委。

  5、课堂评价

  1、两人一组拿生字卡片,相互测试。

  2、练写田字格的生字。

  第二课时

  1、复2、习

  1、听写生字。

  2、认读词语: 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

  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

  3、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狮子?说说你的理由。

  3、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4、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词语来形容这只小狮子:懒惰、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听话、自立、真正等)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是围绕“知错就改”和“真正”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1)小狮子刚开始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不(2)练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理解“饭来张口”

  (4)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5)后来,(6)小狮子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7)女同(8)学读狮子妈妈说的话。

  (9)联系课文理解: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

  4、课外延伸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真正的小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呢?

  5、课堂评价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读得怎样?是否能背。

  【教学总结】

  《小狮子》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刻画了一头怕吃苦、想依赖的小狮子,并借狮妈妈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孩子们只有勤学苦练,拥有真正的本领,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真是没有想到!课堂中,学生能把这样长的一篇课文读得津津有味。想一想,是有原因的。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给原文添加提示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课文的理解,给“人物”设计了不同的动作,给对话加上了不同的语气词,课文在他们的感悟中变成了童话剧,学生读得有趣、读得有味。面对自己的再创造的成果,学生读起来怎么会没有兴趣呢?这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添加提示语有利于指导朗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总是苦于朗读知道不得法。但通过这一课的实践,我发现,学生见到一些提示语后,会自然而然地去感悟这些语气。比如,我在“狮子妈妈说”这一句中填写了“亲切地”一词,学生自己就开始体会妈妈说话时和蔼可亲的态度,并且在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这种情感。另外,我意外地发现,添加提示语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词汇。真可谓“一箭三雕”!如此看来,在教学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真的能悟出好多东西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的理解困难;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解题:

  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明确: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理清结构:

  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3、口语表达:形式:一个 的童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形容词,并阐明理由)

  4、思考与交流:

  ⑴、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指什么时候?(在百草园学习的时候)

  ⑵、“乐园”乐在何处呢?

  明确: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品味感悟:

  ㈠、有趣的景物:

  ⒈、我们共同来朗读第二段,请大家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⒊、分析:

  ⑴.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泥墙根一带)

  ⑵.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⑶.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静物)

  ⑷.“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写的都是动物)

  ⑸.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景物到动物)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从高到低)

  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从动物到静物)

  ⑺.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⑻.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⑼.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明确:冬天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

  ⑽.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⑾.大家想想,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

  四、拓展:(口语表达)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布置: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板书设计:

  景物

  百草园 捕鸟 乐园

  美女蛇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那么在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来研讨三味书屋的部分。

  二、默读10-24段 ,思考: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三、讨论交流: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拓展延伸:你喜欢百草园还是更喜欢三味书屋?说明理由。

  【教学总结】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在新教参中再看不到“扣帽子”“喊号子”“贴条子”式的课文简析了,鲁迅先生也终于可以从那个凄冷的圣坛上回到温暖的“故乡”,美丽的“百草园”里了,相信这种以人为本的分析不仅让先生含笑九泉,也让一代代的读者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师。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多年来所苦苦寻求的语文的真谛吗?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礼物》是北师大新世纪版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小作者去年和今年收到家人送给自己的礼物,从中学会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本文以诗歌的形式,语言浅显、易懂、琅琅上口,有浓郁的生活息,贴近学生生活,适宜朗读、积累和练笔。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三年级上册注重了读书与练笔并行,学习使用优美的句子,变文本语言为中心语言,促感悟之情为笔下之情。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在呼唤教育本质属性的回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教学设计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在本教学设计中,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通过扩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思维训练,仿照课文前四段写一段话。

  3、懂得礼物的含义,使学生知道感恩,了解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体会亲情的可贵。

  4、背诵课文,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

  教学重点:

  1、随文识字,认识生字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亲人的关爱和期待。

  2、仿照课文前四段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亲人送的什么礼物?(学生交流)

  2、师小结:当你过生日时,当你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家人都会满怀关爱和期盼地送上一份礼物。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作者收到了什么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正确流利,困难的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然后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验。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分小组合作解决,筛选出难解之疑。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四)、品读课文,体会发现。

  1、读一读

  (1)自由读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说一说

  (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你能替小作者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送上几句祝福的话吗? (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

  (3)、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亲人的关爱之情。

  (4)你觉得家人对你还会期待些什么?

  3、背一背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五)、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师:人们常说:“礼轻情意重。”小小的礼物寄托着厚重的情意。请你回忆亲人们平日里对你的关爱,回忆收到过的礼物,想想有什么感受?

  2、师生交流。

  3、让我们仿照课文1—4自然段作诗。

  4、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自由作诗。

  6、评选班级“小诗人”。

  (六)、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三、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教师重点指导:博、套、绵、)

  2、抄写文中好词(7页抄一抄)

  3、选用抄下的好词造句。

  四、指导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中线上的笔画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3遍。

  2、背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愿意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3.能从曹冲称象的方法中受到启发,养成遇事开动脑筋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实验演示准备:自制船,大象或用小件重物代替“大象”,小碎石若干,面盆。生字卡片(包括本课形近字的卡片)。

  2.课件准备:多媒体演示材料。

  3.收集中外名人动脑筋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课题引入

  板书题目。生齐读:称象。

  过渡:象这么大,能称吗?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通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读课文,留意本课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窍门。

  教师注意引导:“称”“秤”和“沉”字音的区别;“艘”是平舌音;“柱”“址”是翘舌音。

  4.识字的巩固。

  a.抽字块认字。在硬纸块上面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生字。学生自由抽字块认字,全部读得准的给予表扬。

  b.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把容易与本课生字混淆的生字块混入13个字块中,再让学生抽读。

  自读感悟

  1.生自由读课文,看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2.教师示范朗读。

  3.自读感悟: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办法?哪种办法好呢?在小组里说说你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教师可用多媒体或模型演示“大象”如何上船,使船身压低的位置,再演示装“石块”,使船身压得与大象等高,从而称出石块重量而知道大象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演示,再读课文,感悟文字。

  5.老师小结,启发创新。

  曹冲称象的办法比其他两种办法都好,这种办法,既不需要造称象的大秤,也不必把大象宰了,他很有创造性。曹冲的办法实际上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

  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你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称象办法?

  6.读后表达(重点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

  写“再”“象”等6个字,要求一“看”(看清楚字形结构);二“描”(在书上描红);三“写”(独立书写,不要看一笔写一笔)。

  注意指导关键笔画。“点”“照”二字重点指导四点底;“象”“像”二字重点指导“象”字(写好“象”字的关键是把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处都在竖中线上);“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第四笔是“丨”。

  课外实践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爱动脑筋的故事。

  第 二 课 时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我会说

  小组中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说得好的,推荐到班上说。

  例: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我会读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议。

  我会讲

  讲一讲自己课外收集的动脑筋故事,评“最佳故事员”。

  我会讲

  选择你愿意写的几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我会填

  在再

  我()家里看电视。

  放学了,我们和老师说“()见”。

  田方()跑步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我回家先看书,()写字。

  自我评价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多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语文教案 篇7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3.教学思路:复现感知铺垫——朗读感悟实践——拓展想象发挥——巩固识字写字——收集积累语言

  4.设计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的体验。充分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体会主动,探究的快乐,在体验成功中不断进步!

  5.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3个生字,会写5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自由的空间里,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才华得以展示。

  6.教学过程:

  一、复现感知铺垫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青蛙和小鸟,(随机出示青蛙和小鸟图),你还记得他们所在的位置吗?谁能把他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把青蛙和小鸟图贴在小黑板的.背景图上)是啊,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边说边贴词卡“坐井观天”,“落在井()”到背景的相应位置上]谁能把“沿”字写在卡片上?(指名填写卡片,其余同学写在同桌手心里。)(贴图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用这种形式导入,充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一过程也进一步复现了课文内容,为教学打下铺垫。把巩固识字,写字渗透在这一过程之中,便全员参与写字活动,落实全体性原则。)

  二、朗读感悟、实践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坐井观天》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对天有着不同的看法,您想不想知道?

  (启发性的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请你打开书60页,自读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青蛙、小鸟对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

  (自读课文,思考勾画。)

  (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学会学习。)

  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同学们可真会学习,有的同学边读边画,有的同桌互相讨论,有的同学读书姿势很端正,大家学得都很认真。

  (总结学习情况,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一种欣赏,同时也会再次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继续投入学习活动中。)

  青蛙和小鸟怎样说天?

  (组织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已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无边无际。指名读词,巩固识字。)

  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看图,看书回答,注重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到底天有多大,想不想实践去看看,走出教室,看看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你想怎样走出教室?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守秩序,讲礼仪的教育渗透在无声之中。)

  (学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后进,没有一个大声喧哗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们叽叽喳喳兴奋交流着,更深刻地体会了寓意。)

  通过亲身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交流收获,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丰富了内心体验。)

  留心观察生活会给你更丰富的感受。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读,也会丰富你的情感体验。

  (无形之中渗透学法和情感态度的教育。)

  全班合作:男同学当青蛙,女同学演小鸟,我自我推荐来读叙述部分,可以吗?

  (孩子们最喜欢分角色读,一下子情绪高涨。)

  先别着急,怎样才能读好?

  (“小鸟”和“青蛙”们纷纷发表意见,说出了读好的好建议。)

  (师生合作读。)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们成功了。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小鸟和青蛙的头饰。)

  读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带上漂亮的头饰表演。先小组合作演一演吧!请小组内选出导演。

  (在初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孩子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表演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对课文也是一次再创造。)

  (小组内演一演,指导巡视,并指一组表演。)

  他们演得怎样

  (组织生生互评,提倡欣赏的评价。)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怎么做?谁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发了学生想象,进一步理解寓意。)

  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大胆展示收获,交流展示,张扬了个性。)

  三、巩固识字,写字。

  1、精彩的表演进行到这儿,有一个生字宝宝着急了,他对我说:“老师,老师,快让我和同学们见见面,大家可别把我忘了?”

  (出示字卡“信”)

  你还记得他吗?

  (用“信”扩词,评选扩词大王。)

  (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巩固生字,寓教于乐。)

  2、我们书后的田字格里还有5个生字宝宝正等着我们写呢?

  (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你认识他们吗?

  (齐读生字)

  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学生自主提出难字,使学生学得更主动。)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学生:洼、娃、哇……)

  (启发学生思考,联想旧知,巩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识。)

  你为老师写好字提些什么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看字,练写为自主发现字在占格和笔画应注意到什么,学生学得轻松而主动。)

  (同桌互评)

  四、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各抒已见,展示收获,体验成功)

  五、作业收集与坐井观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培养学生自主积累意识。)

语文教案 篇8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雪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四岁左右,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法布尔家为生计所迫,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也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无法正常读下来。他靠自学考取了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使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二、整体感知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扰乱( ) 狩猎( ) 哀号( ) 喧嚣( ) 喑哑( )

  莴苣( ) 静谧( ) 篡夺( ) 劫掠( ) 酷爱( )

  妒忌( ) 窸窣作响( ) 吮取( ) 惊慌失措( )

  津津有味( ) 毫不犹豫( ) 喙( ) 篝火( )

  螽斯( ) 窃窃私语( ) 更胜一筹( ) 嗉( ) 囊( )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3.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思路提示: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通常会写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下会从(1)形态特征 (2)生活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3)种类及分布等方面来写。

  三、探究赏析

  (一)深入理解

  1.文章是怎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的`?

  2.细读文章第3段,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

  3.细读第5段,作者是如何将蝈蝈的捕食特点写的惟妙惟肖?试举例说明。

  4.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否不相吻合?

  (二)语言品味

  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请仔细阅读后,画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蝈蝈在窃窃私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见到蝈蝈声音的独具韵味。

  四、积累迁移

  1.选择一种动物,仿照下面的句子,对其进行描写。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写:

  2.本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它被称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你怎样看呢?学习本文后,谈谈本文有哪些写作经验可供借鉴。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3、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⑴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①línxún()_______________

  ②chuòqì()________________

  ③dàhǎn()________________

  ④sǒnglì()________________

  ⑤níngshì()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别写出与下列各形声字同声旁的字,并组词:

  侍()啜()漫()踩()

  ()()()()

  ()()()()

  二、理解探究

  1、学生读课文,思考:

  ⑴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⑵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⑶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⑷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⑸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四、课内精读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②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③“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⑤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出左脚去________那块岩石,而且________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⑥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________在崖下的岩石上,_______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________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⑦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在⑤⑥段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合的动词。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⑴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灰心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表现“暮色四合”带给我的直接影响的词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指的是_____________。

  6、照应题目,表现主题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7、简述你从作者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xx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xx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1、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2、“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30字左右)

  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

  4、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答案: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基础知识

  ⑴①嶙峋形容人瘦削

  ②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纳罕惊奇,诧异

  ④耸立高起,直立

  ⑤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⑵侍候峙(对峙)恃(恃才傲物)

  啜泣缀(点缀)掇(拾掇)

  漫长慢(慢待)幔(布幔)

  踩点睬(理睬)彩(彩旗)

  二、理解探究

  1、⑴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⑶“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⑷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办法告诉人们,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⑵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尔后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⑶文中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样对待一起玩的伙伴则有些恶劣,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⑷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四、课内精读

  1、伸探踩踩投入啜泣

  2、⑴没有声音,孤单冷清。

  ⑵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⑶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3、恐惧不能动弹

  4、“脱险”的经历是文章的重点,因此详写,也为下文说“永远忘不了”作铺垫。

  5、战胜恐惧,顺利脱险

  6、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略(提示:围绕“目标、理想、意志”谈即可.)

  五、课外阅读

  1、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意思对即可)

  2、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意思对即可)

  3、这是对小鸟的敬重,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4、不矛盾。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意思对即可)

  5、点明题旨,画龙点睛。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意思对即可)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14个生字,并掌握其中6个生字。

  2、教育学生遇事不慌,勇敢向前。

  重点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

  2、掌握6个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文,画出生字反复拼读。

  三、教学生字。

  1、灯片出示生字,学生认真拼读。

  不心叫笑出巴

  桥竹乱跳乌流怕尾

  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心:

  笑:

  (注意中间是一撇)

  出:

  中间是一长竖。

  学生进行笔顺描红练习。

  3、在书本上画出生词反复读。